弘扬革命精神的文章

2022-08-14

第一篇:弘扬革命精神的文章

弘扬列宁的革命精神践行列宁的崇高品格

弘扬列宁的革命精神 践行列宁的崇高品格——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

季正矩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列宁诞辰140周年。纵观列宁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不仅仅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不朽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品格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弘扬。

一、学习列宁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坚定为了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仰

马克思在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经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 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恩格斯晚年在回顾他和马克思从事理论研究的情况时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使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把美好的理想和信念建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基石之上,避免了乌托邦的空想,从而使共产主义成为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坚定信念。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忠实地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号召。

列宁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学习成绩一直出类拔萃。作为全优生,他中学毕业荣获金质奖章。“乌里扬诺夫非常有天赋,一贯勤奋,品格端正。在各个年级都是出类拔萃的学 生,发展水平和操行方面最合格的学生。”如果想过平稳的日子,列宁一定能成为出色的律师或者哲学家。但是,面对沙皇专制统治和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列宁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一生中,列宁将近有20年是在监狱、流放地和国外政治流亡中渡过的,过着长期艰苦的生活。十月革命胜利后,还遭到了三次谋杀,可谓历经磨难,但最终都化险为夷。在凶险、复杂、严酷的斗争环境中,革命队伍中的一些人退却了,一些人变节了,一些人落伍了,一些人停滞不前了。在千锤百炼中,列宁脱颖而出,成长为引领革命潮流的英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千辛万苦和千难万险,他始终怀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步步向胜利的目标迈进。苏联剧变的历史证明,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没有顽强的革命意志,就会在急剧的历史转折点或者关键时刻顶不住历史风浪的颠簸和冲刷。列宁时代的革命者面临的前景往往是逮捕、坐牢、苦役甚至牺牲,若能从监狱逃出,不是转入地下隐姓埋名,就是流亡国外,而后来革命胜利后摆在持大学文凭和口讲良心的入党人面前的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如果把理想抛到九霄云外,把权力看得高于一切,就会导致理想权力化、职责特权化、公仆官僚化、权力商品化,导致信仰、信念、信心动摇。

二、学习列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列宁始终十分强调,布尔什维克党必须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列宁指出,为寻找马克思主义,俄国进步思想界用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经历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2]。所以,列宁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列宁也反对教条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这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对前人积累的积极成果的发展;二是他们毕生都在发展和完善自己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理论;三是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理论视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列宁强调,马克思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否则,“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 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 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3]

在与列宁同时代的革命家中,不乏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非常高的人,但这些人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般理论或者个别论述,使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脱离。尽管这些人的理论论述很深刻,逻辑很严密,内容很精致,但是在实践中却行不通。对于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他们往往指责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则恰恰说明了他们自己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结论。譬如,针对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对于十月革命的指责,列宁指出:第二国际和俄国的“学理主义者”在理论上过于“学究气”,把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看成简单划一的历史模式,对于“常态”和“一般”的了解,极其死板,极其陕隘,虽然他们都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却迂腐到极点,不懂得“实践的辩证法”。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把唯物辩证法具体化,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探索俄国革命道路上,运用辩证法阐明了革命前途和物质前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革命与战争、一般道路与特殊途径、战略与策略、斗争与妥协、前进与后退等问题的辩证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揭示了俄国革命的特殊道路。

以列宁的革命理论为例。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理论,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性、坚持把俄国革命的命运同世界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且带有明显的俄国性和实践性。列宁在1915年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1916年的《论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初步提出了“一国胜利论”,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这一时期,列宁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否是在俄国首先发生革命仍不明确,仍坚持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出经济技术落后的俄国可以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走向社会主义,从而引发西方革命。十月革命前后,列宁虽然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可以在一国夺取政权,但同时 认为没有欧洲革命,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才提出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前,俄国一国的无产阶级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并认真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国胜利论”是在世界革命理论指导下,强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率先夺取政权后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等必需条件的道路,是落后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一种可行的选择,这显然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

列宁常引用这样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探索和 开拓中创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是因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即在俄国这样一个十分落后的小农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社会主义大厦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曾提出了一系列光辉论断,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些构想。但是这些设想和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现实状况为主要蓝本得出的结论,尽管马克思预测到新社会诞生时将有长久的阵痛,但新社会在马克思那里毕竟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5]。同时,这些设想和论断不是也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详尽计划和具体方案。特别是对于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被战争破坏得满目疮痍的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更是“新奇得多,特殊得多,复杂得多”。在现成的书本中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集体的经验”和“千百万人的经验”。[6]对此,列宁曾形象而确切地把探索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比喻成“攀登一座还没有勘察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早经试验合格的东西!”[7]因此,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探索以及晚年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深邃的思考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宝贵财富。

三、学习列宁勤恳学习和工作、为崇高事业而鞠躬尽瘁的精神

无论是身陷监狱,还是在西伯利亚流放地以及侨居国外,列宁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理论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宁开始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当时列宁流亡国外,但他克服了困难,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阅读了大量材料,并作了大量摘录。据统计,他为此而参阅的俄、德、英、法等国的书籍达148种,载于各种期刊的论文达232篇,涉及世界各国关于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技术、政治、外交、工人运动、殖民地问题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所作的摘录、纲要、札记和表格共20个笔记本,65万字。1914年7—11月,列宁为撰写《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节,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并作了不少笔记。1914年11月完成《卡尔·马克思》一文后,他继续进行哲学研究。列宁读了近万页的数十种哲学著作,来构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在阅读这些著作时,列宁作了许多带有注释和评论的摘录,并独立写了部分片断,共有8个笔记本,其中有著名的《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要素》等,后来这些笔记经过整理成为列宁《哲学笔记》一书的主要部分。哲学笔记所涉猎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自然哲学等方面的问题,中心内容是唯物辩证法。1917年“七月事变”发生后,列宁被迫转入地下,住在拉兹利夫湖对岸的一个“割草”的窝棚里,还写下了《国家与革命》。

革命胜利后,列宁的写字台的左右两边是两个可以旋转的书架,在一个书架上放着一些党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材料,如“工农政府法令汇编”、参考书、字典。在另一个书架上放着一些放公文和日常工作所必需的文件的卷宗夹,还把一些打算在最近几天阅读的书籍放在这个书架上。在写字台后面的两个书架上放着俄国和外国报纸的成套合订本,在窗旁的一个书架上放着本月的俄文报纸。在办公室里,挨着全部空闲的墙壁都放着书柜,柜里藏有约2000本书。列宁的一部分藏书放在人民委员会接待室旁边的一个房间里。他的全部书籍、杂志和其他出版物共有10000册以上,其中有1000多本是英、法、德和其他文字的。

苏维埃政权初创时期,列宁工作极为繁忙和紧张,如出席或主持各种会议,制定革命战略和策略,领导对敌斗争,平衡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搭建各种机构新班子等,往往不分白天黑夜,作息没有规律。克鲁普斯卡娅曾回忆说:列宁超负荷地操劳,常常深夜才回到家里,在床上也睡不安宁,有时又起来给某个人打电话,下达一些命令,“最后即使睡着了,做梦也在谈工作”[8]。

在列宁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极端复杂而险恶的斗争环境,奔波、流亡的艰苦生活,长年累月的紧张和劳累,以及1918年遇刺留下的创伤,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在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酝酿、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列宁的工作更加繁忙, 日理万机。仅1921年一年所写的文献就达2000多件。其中,在1921年2月写了大约60件信和其他文献,3月是70多件,4月和5月分别超过100件,6月是174件,7月是155件,而休假期间的8月则是187件,9月是183件(包括打电报和其他指示)。当时工人群众挨饥受饿的困苦境况也使列宁的心情很抑郁,这愈加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8月9日,列宁在给高尔基的信中承认:“累得精疲力尽”。

四、学习列宁在威信与权力面前,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关心群众疾苦的品格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作为苏俄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不搞特殊化,和群众同甘共苦,关心百姓疾苦,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格。

1917年底,列宁和各部的人民委员一样每月领500卢布的工资,低于高级专家和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当时二等秘书的工资是550卢布。办公厅主任擅自把列宁的工资提高到每月800卢布。列宁知道后,坚辞不受。

1918年3月11日,列宁全家迁往莫斯科,住在四间简陋的房子里。房子里仅放了床、书桌、书架、椅子、餐桌等几样生活必需品。因当时木柴供应十分紧张,房内取火得不到保证,显得很冷,但列宁宁肯挨冻,也不愿意搞特殊化。食品供应也是如此,经常缺糖、茶、米,肉和黄油更不用提了。人民委员会食堂通常在早上给列宁送来一杯茶、一块糖和一块黑面包,有时加一块干酪或一点奶油。中午一般是稀汤、黍米粥。出于对列宁的敬仰、关心和拥护,从各地捎来、送来或寄来的包裹很多,列宁在表示谢意的同时,不给自己留任何东西,总是把物品转送给学校或保育院的孩子们。列宁穿衣也很俭朴和随便,两套旧西服轮换着穿,战友们和工作人员劝他做套新西服,他一直不肯。列宁平常最大的休息方式就是在克里姆林宫散步,以及在休假日和家人到莫斯科郊外去,在那里呆上几个小时,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在可能的情况下,列宁和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附近的街上遛达,放松一下身心,但不允许警卫跟从。

每天要求列宁接见的人很多、很杂,请示和要求也五花八门。1919年初,列宁把星期五定为“上访农民接待日”。当时正值斑疹伤寒到处流行,列宁亲自接待的首批农民来自全国各地,共52人。在接待室,列宁一一问清了每个人的名字和单位、上访的原因和要求,并一一作了耐心、详细的解释和回答,谈话持续5个多小时,最后农民们满意而去。其中一位农民高兴地说:“我们现在有一个英明的指挥者了!农民的道理他也懂!”从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经济政策的调整,他把来信和建议看作反映农民情绪的“晴雨表”,认为这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永远读不到的“文件”。因为这样可以了解到农民的呼声、愿望和“许多合理的想法”。列宁号召同官僚主义作斗争。他认为:“我们所有经济机构的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9]“对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10]

列宁虽然很忙,但他时刻不忘干部、群众疾苦,十分注意同志们的身体、生活状况。鉴于国家计委负责人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和克拉辛异常疲累,1918年列宁在给俄共中央组织局的信中,希望组织局作出一个强制性决定,要他们进行一个月的治疗和休息。因为他们“几乎累垮了”,对他们的身体“必须进行刻不容缓的修理”。[11]

列宁十分重视改善科学家和专业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条件。1918年列宁批准建立了一个“科学院口粮”委员会,从国家粮食储备中挤出一部分粮食供给一万多名科学家和艺术家,提高他们的工资和补助,建立若干休养所和疗养院,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列宁曾十几次检查给予著名生物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院士的补助发放情况。

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坚决反对搞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不论在会议上或报刊上,列宁都不允许对他个人或他的功绩作出任何颂扬或夸张的决定。1920年4月5日,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的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许多代表提出庆祝列宁50岁生日。列宁当即表示反对。

列宁在党和国家政权中有崇高的威信,但他十分注意发扬民主。当然,党内民主是有前提、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遵守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必须执行党中央下达的指示。因为“党处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联合起来的、十分强大的敌人包围之中”。而国内敌对势力的反抗、暴动也此起彼伏。但在全党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的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所以,十月革命胜利后,尽管政治险象环生,党与国家“经历了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灾难、贫困、牺牲”。但是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中央委员会依然按时召开,党内民主依然生气勃勃。十月革命后至列宁逝世前,俄共(布)共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5次全国代表会议、45次中央全会。在77个月中,党的最高机关召开了这么多次会议,集体决策党政、军队、国家大事,实现了党代表大会对中央委员会及各级 党组织的监察。例如,1918年5月14—17日,俄共莫斯科区域局举行党代表会议讨论目前形势。莫斯科党的负责人洛莫夫代表“左派共产主义”作主报告,他猛烈批评党的内外政策。随后列宁作副报告,驳斥了“左派共产主义者”的种种错误观点。会议对两个报告进行了讨论,最后以42∶9通过了以列宁的报告为基础的决议。在党中央重大决策发生难以解决的意见分歧时,列宁不是以势压人,个人专断,向人民隐瞒真相,而是把真实情况直接告诉党员、人民,照多数人的意见办事。1920年9月,列宁在俄共(布)九大上提出要“创办报刊(争论专页等)来更经常、更广泛地批评党的错误和开展党内各种批评”。俄共十大召开之前,中央委员会的一种不定期出版物《争论专页》就开始出版,同时还出专门文集。它在历次党代会召开之前的争论时期,都一再出版。列宁十分宽容那些曾经激烈反对过自己的革命同志,并与之亲密合作共事。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李可夫、米柳亭等人都曾经激烈地反对过列宁,但是他们后来都成为党政要人。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指出,马克思“可能有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2]!对列宁来讲,也是如此。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

[2][10]《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182页,第626页。

[3]《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274—275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第144页。

[5][6]《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第281页,第355页。

[7]《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447—448页。

[8]《回忆列宁》第1卷第619页。

[9]《列宁全集》第2版第52卷第300页。

[10]《列宁文稿》第9卷第33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6页。

[作者简介]季正矩,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河南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文慧]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第二篇: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革命精神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05-1学生党支部开展‚迎国庆,践行‘八

荣八耻’‛的主题实践活动

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弘扬民族精神,纪念革命烈士,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及对党员进行再教育,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05-1学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国庆节开展了去十二桥烈士陵园扫墓的实践活动。

青松翠翠,苍柏依依,十二桥烈士陵园长眠着36名为中国民族解放,为成都人民解放而牺牲的蓉城英烈,其中包括在‚王建墓‛和重庆‚渣子洞‛等地牺牲的革命烈士,他们中有中国共产党党员14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4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5人、党的外围组织成员7人,以及其他革命志士6人。

当天上午9点,该党支部全体成员在院学生辅导员白立群老师及党支部书记彭建华的带领下乘车前往文化公园十二桥烈士墓。抵达活动地点后,记者注意到,陵墓周围气氛庄严肃穆,尖尖的松柏,排列整齐的纪念碑,宽阔的纪念广场,精致逼真的浮雕壁,还有络绎不绝的带着沉痛心情来纪念烈士的来往人群。该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胸佩白花,排着整齐的队伍,怀着崇敬的心情,拉着鲜红的党

旗及该院院旗举行了庄重的悼念仪式。

整个扫墓仪式共分为清扫陵墓四周灰尘与纸屑、介绍先烈革命事迹、致缅怀词、向革命烈士三鞠躬、向革命烈士默哀3分钟、重温入党誓词、向烈士墓敬献花圈和小白花以及自由参观等八个步骤。在认真聆听了烈士事迹之后,该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心灵上受到强烈触动,深深被三十六位烈士身上的那种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精神所折服,都情不自禁地久久伫立于先烈的墓碑前,并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先烈事迹,遵循先烈遗训,传承先烈精神,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辅导员白立群老师在致烈士缅怀词中说道,革命的英雄和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气概至今仍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们身边涌现出了众多为民族和人类进步事业鞠躬尽瘁的优秀干部,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爱岗敬业的科技能手,他们身上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从不屈服。这都激励着我们青年学子在新的时代努力拼搏,奋发向上,勇敢地承担着自己肩上的重任。随后,党员同志们向牺牲的36位革命烈士三鞠躬并默哀3分钟寄托哀思,表达对烈士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党员张世俊同学说,在向革命烈士默哀的3分钟里,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那硝烟滚滚,炮声隆隆的烽火岁月;仿佛看见了英烈们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刑讯逼供却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仿佛看见了英烈们在枪林弹雨之中,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用自己的鲜血染红那面火红的旗帜……

然后,该支部所有党员在辅导员白立群老师的领誓下,面对悬挂在苍松翠柏之间的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

领……‛ 响亮的誓言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党员徐双武同学说,在今天祖国57岁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在洒满革命烈士鲜血的这片特殊土地上重温入党誓词,更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色彩,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我念着入党誓词,眼前自然就涌现出革命先辈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情形,心中热血澎湃。最后,该支部成员向烈士墓敬献了花圈和白菊,瞻仰了烈士群体雕塑,并仔细阅读了墓碑后雕刻的烈士生平事迹。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该支部全体成员严守纪律,集合整齐、迅速、准时,扫墓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安静肃穆,体现了党员的优良素质和先进性,给在场人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赢得了校内外一致好评!

此次扫墓活动通过缅怀烈士、激励自身的方式,让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都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教育,使‚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到每个成员心中,发扬了革命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入党积极分子杜广涛同学谈到体会时说,在认真阅读了‚十二桥烈士简介‛以后,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必须以‚追求卓越,拒绝平庸‛为理念,在学习和生活中争当先锋模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将自己融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为祖国的

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党员严俊同学谈到,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光明和幸福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头颅垒就的,我们应该铭记先烈,发扬先烈的斗争精神,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去开拓美好幸福的未来!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05-1学生党支部简介

研究生05-1学生党支部成立于 2005年9月,这是一个团结向上、积极开拓、勇于创新的基层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开展工作。全支部共有党员14名,均为正式党员,入党积极分子5名,党员比例占班级人数 42.4% ,

院学生工作组专职辅导员白立群老师兼任支部党建顾问,彭建华同学任党支部书记。该支部以强化党员意识为先导,以发挥党员作用为目的,以推进党员的先进性实践为主要内容,带领大家通过学习交流、座谈讨论、组织生活会和开展主题实践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对共产主义真学真信,引导广大同学自觉向党员看齐,向党组织靠拢,增强党的吸引力和党员的影响力。在2005年下半年结束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集中教育阶段,该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撰写了读书笔记,严格按照学校先教办和学院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出色地完成了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并把先进性教育和关心照顾生病同学联系起来,把先进性教育和帮扶本科生同学成才联系起来,坚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切实把先进性教育落到实处,在广大同学中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总结会上,成为该院第一个受到学校党委顾利亚书记点名表扬的基层学生党支部,并获得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推荐。

现在,该支部全体党员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和稳健的步伐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阿左旗第二实验小学教育工作信息

[2017-2018第二学期] 为了深入进行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队员们高尚道德情操和浓厚爱国情感,深化未成年人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4月2日,阿左旗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活动。

主题升旗仪式上,冯倩同学为全体少先队员讲述了革命烈士的小故事,谈晶同学作了题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的国旗下讲话,倡导全体同学们学习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今日和平年代的先烈们,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了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之情。

少先队员通过登录内蒙古文明网的“网上祭英烈”栏目,向先烈敬献鲜花、鞠躬或留言纪念,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烈,表达复兴中华的宏伟志向和豪迈心声。

通过此次活动少先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幸福生活,学习先烈的精神,继承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学好本领,锻炼好身体,长大了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8年4月2日

第四篇:缅怀革命英烈弘扬革命精神

为庆祝建党90周年,进一步加强党员革命传统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缅怀革命先烈,更好地开展我院争先创优活动。7月11日,我院第二批党员考察团赴贵州省息烽集中营、遵义会议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2日,天色暗淡,细雨霏霏,我院45名党员在常务副院长周胜利和副院长韩朝新的带领下驱车1个多小时,参观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城南6公里阳朗坝的息烽集中营旧址。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而设立的关押中共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三大集中营之一。从1938年建成至1946年撤销近8年时间里,先后关押了1200多人,600多人被秘密杀害,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党员们在息烽集中营纪念馆听取了集中营建立的背景和历史,详细了解了无数革命先烈在一栋栋铁窗黑牢里,吃着霉米饭,睡在潮湿牢房,经受着种种非人的折磨和惨绝人寰的毒刑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敌人展开不屈不饶斗争的感人事迹。罗世文、车耀先、黄显声、马寅初等一大批著名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志士,在黑暗的囚牢和敌人的酷刑面前, - 1 -

英勇不屈,正气浩然。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忘我的牺牲精神和不朽的革命气节,感召着每一位同志。《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烈士亲笔刻下的“先忧后乐”四字的核桃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仍挺立在院中,令我们在树前伫足凝思〃〃〃〃〃〃大家在参观结束后纷纷表示,无数革命先烈在那段风雨如磬的斗争岁月里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铸就了“历尽肝胆为中华”震撼人心的内涵,写下了一部部惊天泣地的壮丽诗篇。

12日下午,我院第二批考察团党员来到了历史名城遵义,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 全体党员参观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等、展馆等。随着图片、实物、复制品的展示,渐渐穿越75年的历史烟云,将我们带回到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危急关头。接着参观了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博古)住处,位于遵义会议会址后门处。红军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等。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最后,我们一行登上了红军山,面对“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缅怀革命烈士,场面庄严而凝重。

通过这次革命传统教育,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再次点燃了爱国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先烈们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勇往直前

的大无畏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思想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学习上,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实在在把本职工作做好。

第五篇:弘扬革命精神

弘扬革命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观《辛亥革命》有感

文秘本09班

林飞

学号:200901404117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看完了《辛亥革命》这部荡漾着民族豪情的纪录片,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我深深的被那一代代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民族生死存亡而不懈为之奋斗的青年人而自豪。林觉民、喻培伦,小湖北,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信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心爱的妻子,优越的家庭的环境,在追求中国未来的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正是这些内心充满爱国之情的年轻人,缔造了“辛亥革命”这个中国发展史上不朽的传奇!

《辛亥革命》是一部历史巨著,它讲述了孙中山在中国危难之时所领导的伟大的爱国启蒙运动。孙中山先生他为建立一个独立、统

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他的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这部电影不仅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还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并且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纪念辛亥革命,就是纪念那些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存亡而奋斗的革命志士们。当然,纪念不光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历史,纪念还是为了更好地感知当下。无数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居安思危,不能固步自封。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光阴荏苒,一百年转瞬即逝,今日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可否认辛亥革命为我们今日的成就奠定的基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但我们也应适时回望,铭记历史,在历史经验教训中,把中国做大做强!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就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至今日我们则应抱着“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前进”的崇高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国家建设,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前人的声音再次激励我们为了中华之振兴而前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祭奠辛亥英魂,以实际行动来纪念辛亥百年,更要以实际行动来振兴中华,强我国家!

上一篇:弘扬审计精神演讲稿下一篇:火灾扑救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