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2022-07-28

第一篇: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认真研究“浙江现象”、深入探讨“浙江模式”、全面总结“浙江经验”、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对于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浙江科学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浙江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资源、国家资金投入、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浙江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民富,主要表现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7年和23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

33、0.3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5.6%和59.1%,下降到2007年的34.7%和36.4%。1985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9年全省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接近90%。

——省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综合实力看,1978年到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收入由第14位上升到第5位。

从区域创新能力看,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知识获取能力居第3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4位,专利申请量居第3位,专利授权量居第2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居全国第1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均列全国第2位。

从协调发展能力看,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5∶1左右,差别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时期,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乡镇全部脱贫目标。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评估公布,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居全国第3位。

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全省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3吨标准煤,居全国第3位。据国家有关部门评估公布,浙江为全国6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优良的省份之一,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全国省区第1位。

“浙江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浙江模式”的研究日渐深入。“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全民创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是浙江模式的重要内涵。浙江工业化发端于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大多数产业根植于本地,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我积累、自行生长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工业化性质。民本型、内源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浙江的经济特色,造就了浙江的经济活力。浙江模式最基本特征是:

——“小商品、大市场”。浙江许多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小商品,形成以日用轻工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门槛较低,符合群众的创业需求。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是浙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专业市场,作为小商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逐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市场大省”。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

——“小企业、大协作”。专业市场、民间资金、股份合作制共同构成小企业生长的肥沃土壤。小企业通常势单力薄,但浙江小企业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基础、以协作为纽带,依托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大协作”的机制优势弥补了企业“小而散”的劣势,既保持机制灵活优势,又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具有“无形大工厂”的发展特色。这种经济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难度、企业管理费用和产品制造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小区块、大产业”。与小企业裂变复制的生长方式相对应,浙江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聚,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现象。这种“块状经济”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

——“小资源、大制造”。浙江人针对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创造和利用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借助市场力量,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

形成了生产原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 依托这种“零资源经济”,走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并向创造大省迈进。

——“小资本、大经营”。浙江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小,单个资本量不大,2007年户均注册资本仅为40万元左右。他们敏于“以小见大”,善于“以小做大”,敢于“以小搏大”,实现了小资本、大经营。他们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大胆跳出“家门、省门、国门”,努力“走出去”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浙江人经济”现象。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4项指标,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

——“小城市、大经济”。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进浙江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市和中心镇。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城市化格局。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推出“强县扩权”政策,努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做强做大。

“浙江经验”值得全面总结

“浙江经验”,就是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生动实践的概括,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富民优先、富民强省成功做法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体现。“浙江经验”最具特色的内涵是:探索了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根本动力、根本途径、根本方法、根本追求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最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主要有:

——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动力。浙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党建工作创新,在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率先改革,创造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为区域赶超发展赢得了先机。率先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率先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构筑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率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尊重群众、激发创造,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途径。浙江人民具有脱贫致富的创业热情、勇于探索的创新激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尊重、保护、支持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方法。浙江一直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强县(市)扩权,促进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着力打造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党政有为、科学施政,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保证。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保持“坚定、清醒、有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既放手让人民群众干事业,又积极引领人民群众创大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到实处。

“浙江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浙江精神”就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发展,再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浙江精神的提升,其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创业创新。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浙江人民把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变为高涨的创业致富热情,无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信念从不动摇。即使在“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浙江人仍然想方设法发展家庭副业,“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又长;即使别人瞧不起的艰苦行当,浙江人不畏艰辛,甘于从中干起,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即使在完全陌生的领域,浙江人也敢于摸爬滚打,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修鞋匠、泥瓦匠、理发匠、供销员、采购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开路先锋,创业精神已成为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动力。

——敢为人先、开放图强、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浙江人敢想敢闯、敢试敢创,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浙江人的创新观念也体现在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在推进乡镇企业转制、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建

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方面都走在前列。浙江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创新观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创举,是浙江人民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入研究“浙江现象”,不断完善提升“浙江模式”,不断总结发展“浙江经验”,不断弘扬丰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的新使命,需要继续为之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新的贡献。

(作者陈一新系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第二篇: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直面挑战 科学发展

《哈尔滨日报》创刊于1945年11月25日,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特大城市中最早公开发行的市委机关报。作为东北党报的先驱,《哈尔滨日报》如曙光中的旗帜,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共和国一同成长。

1999年12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正式组建成立,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第一家获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报业集团。从此,哈报集团全力构筑有哈报集团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行体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哈报集团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一个以“一个核心板块”——新闻出版板块为核心、“两个支柱体系”——报业经济体系和实业开发体系为支柱的多层次、多产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以其跨越式的发展,确立在黑龙江省报业的龙头地位。2008年,哈报集团实现销售总收入4.66亿元,比上年增长8.93%;实现广告总收入3.146亿元, 2009年,实现广告总收入3.25亿元,2010年实现广告收入3.5亿元,连续三年增长率达到7%以上,不断创造历史新高。

第三篇: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鲍洪俊: 从媒体融合谈改进文风

融合背景下,新老媒体的文风如何兼容?是坚守“高大上”,还是全面“互联网化”?是媒体平台各自为政,还是“采编播发一体化”?从媒体融合谈改进文风

鲍洪俊

毛传来谈及融合,大家说得更多的是融合的路径、方法等宏观层面的问题,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尽快跟上互联网的节奏、植入互联网的基因,而对于“文风”这样的“老”话题,却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壹

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首先要治好“四大顽症”:——大话套话的顽症。官话套话多、八股味重,是多年来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的一大顽疾,久治难愈。由此带来的“两个舆论场”的割裂,在互联网时代愈加凸显。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改变话语方式、告别平庸文风,首当其冲,否则“两个舆论场”就很难被打通,舆论引导更无从谈起。——华而不实的顽症。如果说,上述的“庸风”是顽疾,这里说的“歪风”则是新病。一些媒体转变话语方式,有些转过头了:过度“新媒体化”、乱用“新语言”、“标题党”横行、“花架子”大行其道。这也是当下一些传统媒体融合走上“歧路”,“歪风”大行其道的一个典型表现。——低俗粗鄙的顽症。拳头加枕头、盯住“下三路”。作为主流媒体,如果要靠这样的新闻去吸引眼球、赢得流量,价值何在?操守何在?尊严何在?——情绪宣泄的顽症。仇官、仇富是一些网民群体的极端心态。少数网络媒体甚至主流媒体的网络新闻产品,为了迎合这种心态,炮制了不少“特制”的文风。在社会转型期,网络容易成为大众不良情绪的宣泄口,一些主流媒体不但没有起到疏导的作用,反而助长了这种情绪,此“风”不可长。贰

那么,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到底要怎么改文风?——立足新闻实践的务实之风。新闻立足于实践,新闻服务于实践,实践导向是改文风的首要导向。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转文风的目标很明确:占领网络阵地,争取网民群体。那么,网络上欢迎什么样的文章和文风?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会跟“碎片化阅读”联系起来。既然是碎片化,几百字而已,那么文风就应该是轻松、活泼、通俗、俏皮的。“碎片化阅读”并非真相的全部。无论是什么文章,只要是有价值的内容,就一定会得到认可。自古以来,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这两者一直是并行不悖的,没有谁取代谁的问题。《诗经》《唐诗三百首》多是碎片化阅读,《史记》《红楼梦》是深度阅读,两者都有存在的土壤和价值。网络时代,两种阅读需求仍然并存,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关键,还是内容以及表达内容的方式——文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网络时代,“走基层”仍然是需要大力提倡的务实之风。脱离实际、远离基层的新闻作品,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刚刚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四川日报文字消息《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就是一则典型的“用脚走出来的新闻”。一名长期驻守四川阿坝藏区记者站的记者,在与熟识的基层群众聊天时发现了新闻线索,并用两天的时间走村串户,写出了这篇不到千字的消息。这样的作品,是一万个网络小编在电脑前敲破键盘也想不出来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最好的新闻永远是用脚底板踩出来的。

——充满理性色彩的思辨之风。好的文风,绝对不能官话套话大话空话连篇,不能无病呻吟,必须要有问题导向。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记者、编辑的政治水平、业务水平主要体现在围绕中心工作,思考提出当下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上。一位优秀记者一定是勤于思考、精于求证,不断提出问题的记者。从新闻作品的角度来看,一篇报道的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在众声喧哗且浮躁的网络空间,网民更加期待一个理性、权威的声音,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理性思辨的文风,尤显难能可贵。浙江日报把评论提升作为党报内容精品工程的重要部分,作为互联网时代党报重塑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支点,生产出了一大批充满理性色彩、思辨之风的评论作品。如,涉宗违法建筑如何处理,网络上众说纷纭的相关谣言如何看待,这事关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如何在基层落实到位,也是线上线下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浙江日报新开设的《新闻评说》栏目,对症下药,及时刊发《依法打击宗教拆违网络谣言》,立场坚定、观点鲜明、驳论有力,起到了党报“定海神针”的作用。

——坚持效果导向的清新之风。从读者和用户的角度来看,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只有大家爱看的才是好新闻。新闻作品只有顺利地抵达受众,才有生命力。立足效果导向、让新闻更“悦读”,是媒体融合过程中必须牢记的不二法则。——强调用户为本的严谨之风。用户思维是互联网的基本思维方式。一直以来,浙报集团坚持群众导向、用户导向,并将其付诸新闻生产实践,努力打造精细化的新闻产品。浙报集团眼下正在进行的媒体融合,明确提出要“三端(纸媒端、PC端、移动端)融合”,成立“中央厨房”,设置三个“灶台”,要求根据各自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的不同,精细化“烹制”,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菜品”。 叁

转文风绝非朝夕之功,也不能依靠一己之力。——制度要“辞旧迎新”。新媒体需要新文风,比如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多运用图表、H

5、动画、短视频等新技术手段,提升新闻产品的传播力。——标准要“软硬兼施”。所谓“硬”,就是划定“硬框架”,明确告诉记者编辑“可为”和“不可为”,反对什么文风、提倡什么文风,都要有明确的标准,让大家一目了然。“软”即是个性化,鼓励记者编辑各自爆发“小宇宙”,自由挥洒个性和才华,“万类霜天竞自由”。——督查要“瞻前顾后”。前,就是前方采访的记者;后,即后道编辑。也就是说,要全流程、全方位督查,真正使得改文风的意识在所有采编人员中“入脑入心”。(作者鲍洪俊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毛传来系数字采编中心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冷

梅转载请注明新闻战线

第四篇: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考评规则(模版)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考评规则

1.稿件的分数由报社定额管理考核小组评出,并报社委会有关领导审定。在各个品种中,凡是达到一等和突破一等标准的稿件,由总编辑审定。

2.记者每月按见报稿计分,完成任务后全额发给奖金。超过任务之后每分奖5元,多超多奖不封顶。完不成任务的,每欠1分罚款5元,多欠多扣不保底。

3.记者走漏新闻,按走漏新闻的新闻价值以及所造成的影响,予以扣分,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4.没有站得住脚的客观原因,记者一年内累计有4个月不完成任务的,经社委会批准,次年降职聘任,并视情况确定是否降低其行政、专业职务和经济待遇。

5.既采又编和有其他任务(包括报社指定的任务)或正常休假的记者,由部主任视情况核减其定额基数,并报报社定额管理考核小组掌握。

6.各记者站定额基数下浮比例和记者站负责人任务减免,按下列办法执行:深圳、珠海、佛山记者站定额基数下浮15%;汕头、韶关、肇庆、湛江、江门、中山、东莞、惠州站下浮20%;梅州、阳江、清远、茂名站下浮25%;汕尾、河源、潮州、揭阳、云浮站下浮30%。凡担任记者站、办事处领导职务的,在此基础上再下浮5%。有发行任务的站,在发行工作高峰期向采通部说明有关情况,酌情减任务。

7.采写批评报道的专职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另行订出考核的办

法。

8.由报社组织的专题采访活动,有关记者参与时间长,难以完成定额任务的,可临时改为领本部平均奖。

9.奖金发放办法:考核小组每月对所有采访人员进行计分考核,编制出定额完成情况统计表,经考核小组负责人签名后,交计财科填写稿酬单直接发放给个人。

10.摄影部根据此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从本部的实际出发,另行订出实施细则。

编辑考核办法

一、管理原则及适用范围

管理原则:按版计分,以分计奖,奖金到部,部内根据贡献大小分配到人。

适用范围: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定的编辑。

二、标准版与基本分

以小五号字通栏62行(半版)作为标准版。每个标准版的基本分确定为:影视天地、音乐音响、孩子乐园、美与设计、假日娱乐、南方集邮、舞台上下、海风、女性世界、文艺评论、艺术收藏、书林、新论丛、笔谈、珠三角风情、珠三角经济纵横、畅游天下、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健康、读者心声、每日文摘:40分;

大特写:30分;

九州经纬、港澳台新闻:25分;

要闻:23分;

广东新闻、广州新闻、珠三角社会生活:20分;

体育新闻:16分;

国内新闻:15分;

国际新闻:17分。

金融市场:20分,其83行股市行情表:8分。

超过62行的版,基本分为40分的版每增加一行加0—3分,其它版每增加一行加0—2分。因缺广告而临时用文字稿填版面的,基本分为40分的版也按每行加0—3分计算,其它版按每行加0—2分计算。被广告冲版、因临时调整版面被冲版,仍计算基本分。套红版加1分,彩色版加3分。经社委会批准改排六号字的版,小五号的62行等于六号的70行,小五号的83行等于六号的95行。

三、质量分

各版按内容和形式的质量高低分为5个等级:A、B、C、D、E。A等:在基本分上加200%;

B等:在基本分上加100%;

C等:在基本分上加50%;

D等:不加分;

E等:在基本分上倒扣50%—100%。

四、各版等级的确定与产生办法

A等:经过精心策划,整个版能体现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的相统一,有70%以上稿件可读性强,有40%以上标题新颖、引人注目,文章长短搭配恰当,版面有创意。

B等:整个版具有较强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有50%以上稿件可读性强,有30%以上标题新颖、引人注目,版面美观。

C等:整个版具有一定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有40%以上稿件可读性强,标题和版面较好。

D等:稿件质量、标题、版式均一般化。

E等:稿件内容违反宣传纪律,或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或安排了有偿新闻,或受中央、省主管部门批评,或因编辑失责出现重大差错,或因工作拖沓不能按时交版造成出迟报1小时以上。

由新华社供稿的国内新闻版、国际新闻版,由各部供稿的要闻版、广东新闻版,主要从稿件精编、标题制作、版面设计方面进行考核。理论版注重从针对性是否强、理论观点是否新、是否通俗易懂方面进行考核。文艺、副刊版主要考核其有无及时反映新的文艺观点、文化热点现象,作品是否雅俗共赏、有无较大的影响力。理论、文艺版能组织到名家优秀作品的,评定等级可偏高。

各版等级由新闻采编中心考核小组评定。专业性较强的专版难以鉴别时,可征询分管社委的意见。争议较大的由总编辑召集有关社委及采编中心主任议定。

第五篇:【复星集团】复星集团的集团管控体系剖析

复星集团1992年由复旦大学五名年轻教师创办,是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复星集团只用13年时间,就从一家自有资金3.8万元的小型科技咨询公司起步,发展到年销售收入281.3亿元,上缴税收34.7亿元的大型控股企业集团。在医药、房地产、钢铁、商贸流通、金融等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各产业皆有支柱企业、专业化能力强、有相当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复星集团的成功可以说是战略的成功,可以说是产业经营的成功,但是华彩认为:复星成功的关键基础在于集团管控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复星集团集团管控问题的由来

作为一家知识性的企业,在旁人看来,复星的发展仿佛也受到特别的眷顾,漂亮地实现了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发展中速度与效率的平衡、发展和稳定的平衡、以及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平衡。

其实,在漂亮的业绩的背后,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是复星在建立强大产业投资和产业经营能力过程中,对于横跨多个产业、拥有集群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的集团管控方法的艰辛探索之路。

众所周知,复星集团以“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专业化融投资”为投资管理理念。通过适度多元的投资,构筑“利润和现金流平衡、成长性和稳定性并重、国内国外二个市场依存、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举”的产业结构,使整个集团能够长期稳健成长;通过专业化经营,在所投资的每一个分支领域均达到国内同行前三名,并积极扩展对标体系,努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通过专业化融投资,保证专业化企业融得的资金在本领域专业化使用,并通过自有资金增量、股权融资、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和适当的借贷实现融资形式的多样性。

复星产业经营之路理念上无疑是先进的。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德隆拥有同样的梦想和理念,德隆甚至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最大的疑问就在于,为什么德隆倒下了,而复星却依旧稳步前进呢?

复星产业运营成功的关键有两点:集团战略上对于产业的整体把握,及集团资源的有效共享;产业上及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在专业性和主观能动性上,得到充分发展。两者结合复星拥有敏锐的行业发展预测能力、良好的项目掌控和运做能力以及独特资金运做能力;同时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具有持续的战略规划能力,良好的战略执行能力,良好的集团管理体系。 能够结合这两点优势的只有——集团管控。

其实,复星有效的集团管控体系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郭广昌精明的大脑凭空想来的,而是在经营管理中遇到困难,甚至遇到危机不断逼出来的。

一贯追求内部管理的复星集团在追求自身超常规的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下面三个问题。 1.1如何实现从企业经营到产业经营?

复星的创始人深刻的认识到:企业要做大要发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做企业的高度。只有从产业的高度来经营企业,企业才能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控制力的企业。但是,企业经营与产业经营之间有一条天然的沟壑:企业经营是一个企业,产业经营是几个企业的联合,各企业之间如何协调,如何发挥能动性,形成最大合力,建立产业优势,而不是内部竞争资源,内耗不断,在外部市场丢城失地?解决产业经营的问题绝对不是有先进理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单纯的理念往往是失败的隐患。

1.2如何兼顾母公司有效控制和子公司的专业化经营?

复星集团要跨行业发展,需要面临一个难题。在多个产业中攻城略地,取得良好的绩效,复星凭什么在每一个产业中实现专业化?凭什么提高每个产业单独的经营效率?同时,每个产业的专业化又必须在集团整体的有效控制之下。如何跳好这支带着镣铐的舞蹈,绝对是对管理者功力的一大考验。 1.2如何兼顾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企业要发展,提高发展速度,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先机自然重要。但是发展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效率才是根本,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效率是困难的,但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集团发展过程中,规模或者发展速度就会具有强大的迷惑力,让我们忘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真谛。如何实现有效的管控,从集团浩如烟海的数据和信息中,找到我们的战略,找到我们的终极目标。越大越迷失是容易的错误,如何越大越清晰是我们的课题。 第二节 问题的挖掘和解剖

复星集团敏锐地感觉到对于产业的管理,对于子公司的管理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决定复星战略中产业经营的成败!但前面所论述的问题,似乎失之于抽象和宏观。问题可以更精练的概括,但是无法简单的解决。

复星与华彩合作,对于复星集团管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剖,正确的诊断是改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对复星集团集团管控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方法序号

问题挖掘

深层原因剖析

解决思路概览1

集团战略协调性差,协同效应难以发挥

集团在各产业,产业中各子公司缺乏统

一、系统的指导性规划,无法形成有效战略管理,实现协同效应

建立分级战略管理体系和战略经营计划及全面预算管理体系2

集团冲突,内部资源争夺激烈,整体效率低下

集团权责分配不尽合理,界定不清,导致灰色空间大,各方积极性没有充分技法

优化母子管控模式,调整并明确集团职能和权利划分3

原有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导致制度不断虚化,边缘化

原有制度执行力不强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的反思和博弈分析不够,虚化和边缘化是必然的

在清晰权责分配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博弈制度设计思想进行制度优化4

集团风险管理缺位,母公司风险被显著放大

集团信息不共享,部分信息失真,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成本控制、商务和约、营运监控的综合风险控制体系

从战略、经营计划、预算、财务、审计、监察和偏差分析诸方面建立立体风险防控网络5

对产业、子公司高层经理人员绩效管理薄弱,绩效不好,且认同度较低

缺乏一套吸引、使用和管理高级经理人员的有效机制,收放适当,经营效率不高,经理人员认同也不高

从战略、经营计划、预算的经营层面,从职业发展规划的个人层面进行管理,提高集团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6

母公司规模过大,效率亟待提高

由于母公司事务性工作量较大,导致人员配置较多,母公司的规模过大。而目前公司项目较少,母公司的人员配置与企业经营规模不匹配

母公司强化项目前期投资分析、营销策划和规划设计的管理

上一篇:中考热点校车安全下一篇:造价咨询公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