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试题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教学论试题范文

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

第二章

1自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间,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 和地理教材发展等几个方面。 2 的课程观强调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与意义,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突出课程对个体发展需要的促进与适应。

3 美国地理课程设置采取 的办法,初中实行混合课程,高中开设选修课程。 4 地理课程观念主要有 、 、活动取向的地理课程、全面发展取向的地理课程。

5 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求,把他们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把这些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课程内容,这就是所谓课程内容设计的 6课程目标主要来源于 、 和

7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包括 、 、 。

8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之间存在 关系、 关系和 关系 9 和 处于地理课程目标结构的上位

10地理课程目标的主要功能有: 、 、 。 简答题

1地理课程目标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承接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调节功能、发展功能。 2课程经验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答:①课程经验观创新了地理课程的目标确定

②课程经验观拓展了地理课程的内容的选择 ③课程经验观改变了地理课程的学习方式 ④课程经验观增加了地理课程编制的难度 3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答:1.是拓展了地理课程的学科价值;

2.是完善了地理课程的目标; 3.是丰富了地理课程的内容; 4.是创新了地理课程的学习方式。 4.全面发展取向的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谋求学生智力,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及追求个体,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和谐,以“整体的人”的观念看待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答案:

填空题

1、地理课程类型设置、地理课程内容选择

2、全面发展取向

3、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4、知识取向的地理课程、经验取向的地理课程

5、活动分析法

6、社会需求 、学生发展和学科知识

7、行为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 8共同指向、补充创建、整合多赢 9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10承接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发展功能(任写三个即可)

第二篇: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

第 六 章

1、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需遵循的一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地理陈述性知识教学中的组织策略宜采用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法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并加深理解。

3、在地理学科情感的养成策略中,______是实现情感目标的关键,______是实现情感目标的保证,______是实现情感目标的载体,______是实现情感目标的辅助手段。

4、参照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的知识分类理论,可将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划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5、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地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6、地理程序性知识教学中,概念教学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课程设计的三个支点。

8、决策教学要凸显决策问题的“问题性”应具体表现在将各方面,一是具有__________,二是具有___________.

9、决策的前提是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是区域发展教学的主导方法。

三、简答题:

1、简答地理学科情感的养成策略。 答:(1)情境创设是实现情感目标的关键

(2)师生互动式实现情感目标的保证

(3)审美化教学是实现情感目标的载体

(4)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情感目标的辅助手段

2、分别简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学的策略? 答: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⑴探究——发现式教学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注意问题:找准探究的起点;重视培养学生探究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处理好探究——发现教学的讲解——接受教学的关系。

⑵ 实验教学: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模拟实验,来验证、巩固地理理论知识和探究发现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⑶ 野外考察;部分地理知识学习利用要结合野外考察。

人文地理教学策略:

⑴ 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理解普遍规律性东西,掌握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⑵ 决策教学:将一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转化成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注意问题:要凸显决策问题的“问题性”;

要关注决策过程;

要重视信息资料的运用。

四、简述题:

1、简述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相互关系。 答: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中居于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难以分离。同时,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又与地理课程标准的另外两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辅相成关系,共同构成支撑地理素养培育平台的三大支架。

2、简述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主要策略和注意问题? 答:

1、一般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和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以记忆策略为主,多使用理解记忆、机械记忆、联想记忆等;精加工和组织策略则通过提纲策略、比较策略、归纳策略等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

2、具体策略: ①地图教学法

地图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地图运用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色彩的表现形式,将地理事物和现象展现于有限的平面上,它能将直观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 ②区域比较法和区域综合分析法

各区域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选择适当的区域,围绕不同的地理要素进行比较,认识到不同地理要素在区域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引导探究法

教师引导学生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围绕区域特征进行以问题为中心,剖析问题内在联系和构建问题外部联系的教学策略。

3、注意问题

①紧扣区域特征,以点带面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地理教学要围绕一个重点知识展开,做到纲举目张。

②直观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地图、景观图等使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直观感知,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区域地理能力。

3.人文地理教学策略设计和应注意的问题P222 1.案例教学可以化解难题,触类旁通,可用于讨论区位选择之类的问题,决策教学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和能力,用于工业布局城市规划之类的问题研究。

2 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呈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决策教学步骤:确定决策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搜集资料,分析评价,形成决策成果,深入研究。 3应注意的问题:a要凸显解决问题的“问题性”;b要关注决策过程;c要重视信息资料的运用

答案:

一、

1、层级性原则、融合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2、描述法、归类法、表象法

3、情景创设、师生互动、审美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

4、地理陈述性知识、地理程序性知识、地理策略性知识

5、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6、概念形成法、概念同化法、概念图法

7、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8、挑战性、近体性

9、信息

10、案例教学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答:(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

①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教学大纲没有前言。

② 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

③ 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

④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⑤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

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 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 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3. 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预设和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传统教学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虽然预设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除了课前要精心预设外,还必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成,并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

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 ,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

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B.《课程》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过程》 2.学术中心课程也被称为(

) A.学科课程

B.结构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3.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属于(

) A.被动适应论

B.超越论 C.整合论

D.主动适应论 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整合性 5.布卢姆的评价体系属于(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 A.个别学习

B.分层学习 C.合作学习

D.团体学习 7.“要素课程说”从属的课程类型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轮形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综合学科课程 8.提出“附学习”概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巴罗 9.情境教学又可以被形象地称为(

) A.随机访问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抛锚式教学

D.问题解决式教学 10.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学习经验 C.组织学习经验

D.评价教育目标 11.“道尔顿计划”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帕克赫斯特 C.华虚朋

D.凯勒

12.提出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的教育家是(

) A.斯太克

B.兰德 C.泰勒

D.普罗沃斯 13.“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是一种(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4.“打破或超越各学科的界限,以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将各有关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门新的环境教育课程”,这种组织模式被称为(

) A.多学科模式

B.渗透模式 C.学科际模式

D.整合模式 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16.“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演示

17.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施瓦布 C.斯腾豪斯

D.艾期纳

18.“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指的是(

) A.课程实施

B.课程采用 C.教学组织

D.教学过程 19.提出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学者是(

) A.麦克劳林

B.帕里斯 C.伯曼

D.兰德

20.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 A.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 B.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凯勒计划 C.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D.提示型、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型

21.“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倡导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的是(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兴趣取向的评价 C.过程取向的评价

D.主体取向的评价 22.“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

) A.知识性、学术性、逻辑性

B.结构性、逻辑性、学术性 C.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D.结构性、逻辑性、知识性 23.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

24.派纳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表现为(

)

A.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建构”范式 B.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解读”范式 C.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D.由“课程理解”范式转向“课程建构”范式 25.提出“轮形课程”理念的教育家是(

) A.格鲁梅特

B.麦克唐纳 C.郎格朗

D.布拉梅尔德

26.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组合。这体现的是(

) A.逐渐分化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融合贯通原则

D.巩固掌握原则

27.将隐性课程分为“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和“抵制性的隐性课程”的流派是(

) A.要素主义课程论

B.马克思主义课程论 C.结构功能主义课程论

D.批判主义课程论

28.根据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课程变革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以及(

) A.社区的特征

B.教师的特征 C.政府的特征

D.学区的特征

29.“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 A.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C.技术理性

D.知识理性

30.将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后现代时期”的评价专家是(

) A.利维

B.古巴 C.斯克里文

D.布卢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3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3.简述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

34.简述先行组织者对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的作用。 35.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阐述目标取向评价、过程取向评价、主体取向评价的本质,并谈谈应该如何改进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37.结合实例论述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38.下面是运用“范例教学”思想设计的“农民战争”这一课程的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以秦末农民战争作为“个”例,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的材料,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推翻秦朝统治的经过,以及农民战争演变为争夺王位战争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性质,为第二阶段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在学生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基础上,将已形成的认识与方法运用于对隋末、唐末、元末、明末农民战争的分析,从中比较历次农民战争在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概括出古代农民战争的本质。 第三阶段,在对一系列农民战争一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认识等。

第四阶段,通过对农民战争课题的范例性学习,最后获得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规律的认识,政治与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等,并从中得到方法论的培养和训练。

第五篇:地理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专业310级《地理教学论》科试卷AB答案及评分标准

命题教师:彭章宏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 1.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2.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与评价建议等 3.问题解决教学法

以问题为主线,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构建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4.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主要有哪三种? 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

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并写出一条包含各要素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通过运用地图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归纳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3.评课的基本原则包括哪几个方面? 促进提高;实事就是;因人而异。 4.地理教学挂图运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挂图应挂在光线充足的一边, ②如果两边步解均较暗,或攀亮,挂图最好挂在教师的左手边(即讲台的左边), ③挂图不宜太高和太低, ④挂图不宜太偏。 ⑤指图时,时间不宜太早和太迟, ⑥指图时,教鞭位置应准确无误,不要“声东指西,,, ⑦指图时,教师应站在侧面,并紧贴着墙壁, ⑧指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指城市指在城市的图例上,指地区先指出它的大致范围,再指在中心位置,指山脉则指出它的走向。

第 1 页 (共 4 页)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你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2.地理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能力、地理教学设计能力、地理教学实施能力和地理教学评价能力

四、实践题(共20分)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一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教案。 (答案略)

第 2 页 (共 4 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 1.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2.地理教学目的

地理教学领域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 3.发现教学法

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4.形成性评价

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编写主板书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注重地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板书的文字要简练、准确、规范;版面要部位恰当;板书层次要适度

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并写出一条包含各要素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通过运用地图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归纳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3.评课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教学态度、内容、方法、组织安排、语言、教态、教学效果。 4.地理教学挂图运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挂图应挂在光线充足的一边, ②如果两边步解均较暗,或攀亮,挂图最好挂在教师的左手边(即讲台的左边), ③挂图不宜太高和太低, ④挂图不宜太偏。 ⑤指图时,时间不宜太早和太迟, ⑥指图时,教鞭位置应准确无误,不要“声东指西,,, ⑦指图时,教师应站在侧面,并紧贴着墙壁, ⑧指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指城市指在城市的图例上,指地区先指出它的大致范围,再指在中心位置,指山脉则指出它的走向。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你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第 3 页 (共 4 页)

2.你对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哪些认识? 略

四、实践题(共20分)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一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教案。 (答案略)

第 4 页 (共 4 页)

上一篇:寂寞与成长范文下一篇:酒宴答谢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