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喋呤配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32例临床分析

2023-02-14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是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近年来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非手术治疗广泛推广, 其中以甲氨喋呤配合米非司酮疗效得到肯定。本文应用甲氨喋呤和米非司酮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32例, 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符合保守治疗条件: (1) 生命体征稳定; (2) 无明显腹腔内出血或内出血量少, 无下腹痛或短暂下腹痛; (3) 肝肾功能正常, 无MTX及米非司酮用药禁忌证; (4) 要求保守治疗要求保; (5) 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cm; (6) 查血β-HCG<20ug/L。

1.2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输卵管妊娠患者, 年龄19~45岁, 患者一般情况好, 生命体征正常, 停经≤60d, β-HCG<20ug/L, B超显示:子宫内膜清晰, 无宫内妊娠囊, 附件包块直径≤4cm, 子宫直肠窝液体少或无。少量阴道流血10例, 轻微腹痛12例, 孕产史:初孕者2例, 有孕产史30例。筛选其中轻微腹痛者12例住院治疗, 其余20例病人门诊随诊, 其中有1例患者连续2次异位妊娠, 这些患者均住在我院附近, 但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 有情况随时电话联系, 所有门诊随诊病人均保守治疗成功。

1.3 治疗方法

患者血常规及血的生化检查, 无异常后, 给予甲氨喋呤0.4mg (kg.d) , 肌肉注射, 1次/d, 共5d, 米非司酮50mg, 2次/d, 共6d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如抗炎, 止血治疗,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腹痛, 阴道流血情况。每隔1周复查B超1次, 动态监测β-HCG, 根据血β-HCG及尿HCG结果, 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

1.4 疗效标准

治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盆腔包块缩小或不继续增大, 定期复查血β-HCG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3.5ug/L) 或尿HCG呈阴性;失败:以接受保守治疗后发生腹痛加剧;治疗2周后血β-HCG未下降或增高, 或者尿HCG持续呈阳性, b超检查提示盆腔积液则予剖腹探查。

1.5 手术指征

(1) 血β-HCG持续升高; (2) 腹痛并反复发作, 出现内出血或原有内出血增多; (3) 盆腔包块增大; (4) 心管搏动持续存在或治疗期间出现心管搏动。

2 治疗结果

本组共32例, 治疗成功28例, 所有门诊随诊病人均保守治疗成功, 失败4例。治疗期间4例均腹痛加剧, 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3例系输卵管峡部妊娠破裂, 另1例系输卵管壶腹妊娠流产, 腹腔内出血分别为200~900m L。

3 讨论

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升高, 血尿测定使受精后7~10d即能诊断是否妊娠, 结合B超检查, 大部分异位妊娠可以在破裂之前确诊, 从而为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创造了有利条件, MTX是抗代谢药, 治疗机制是抑制滋养细胞增生, 破坏绒毛, 使胚胎组织坏死, 脱落, 吸收而免于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米非司酮受体水平孕激素拮抗剂, 应用米非司酮使蜕膜绒毛组织变性, 黄体溶解, 胚囊坏死。两者联用起效快, 一般在2~4周有HCG下降, 最快者4d即下降。研究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和MTX联合治疗输卵管妊娠提高了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MTX联合米非司酮用药能更快地、更有效地抑制滋养细胞增长, 从而减少了输卵管妊娠发生破裂的危险。由此认为, 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输卵管妊娠两者有疗效相加的作用, 对随诊可靠患者可以门诊随诊, 但是对于B超发现心管搏动的输卵管妊娠且要求保守治疗者务必详细告知病情, 必须住院保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甲氨喋呤肌肉注射配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选择病例32例, 其中住院病人12例, 门诊随诊病人20例, 用药前作血常规及血的生化检查, 无异常后甲氨喋呤0.4mg (kg·d) , 肌肉注射, 1次/d, 共5d, 米非司酮50mg, 2次/d, 共6d, 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腹痛, 阴道流血情况。并定期复查血, 尿HCG。根据血β-HCG及尿HCG的结果, 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结果甲氨喋呤配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成功率达87.5%, 使87.5%的病人免受了手术的痛苦。结论甲氨喋呤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成功率高, 也可门诊随诊治疗。

关键词:异位妊娠,甲氨喋呤,米非司酮,保守治疗,门诊随诊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0~115.

[2] 赵兴元, 艾浩.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40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5) :311.

上一篇:基于化工设备管理的化工机械维修保养技术探析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VR)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