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22-09-11

古人云, 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可见, 学校环境的好坏, 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状况, 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行为习惯等都有着重要而又直接的现实意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进步的需要。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师生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其中, 校园设施是基础, 社会文化是背景, 师生是主体, 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是内容。建设学校文化需要处理好关系很多, 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关系, 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等。下面就上述内容谈点自己的看法。

1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层部分, 是指学校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总和。如学校布局、校容校貌、建筑设施、教学设施和设备等构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是指用以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与目标、价值伦理取向、人文精神、师德师风、师生的进取精神、思维方式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定是同步的, 它完全可以走在社会存在的前面, 从而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历史上的先例并不少见。

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中, 物质文化是基础, 精神文化是内容, 应当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都应该建设好。没有物质文化这个基础、载体, 精神文化也不能很好地发展, 或者说物质文化制约着精神文化的发展, 但是精神文化并不是完全依附着物质文化的,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快于或高于物质文化的发展。因此, 在建设学校文化的时候, 不能因为物质文化的暂时困难, 而忽略精神文化的建设或者迟延精神文化建设。

但两者相比较更应当侧重于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可以超前发展, 用精神文化统领、指导、引导物质文化建设。

如现在不少中学, 一直抱怨物质基础落后, 设施设备不到位,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无法开展, 认为只有等到物质基础好了, 再去进行, 这种想法和做法都不是积极进取的态度。相反, 确有一些学校, 在物质基础、物质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精神文化却比较发达或者说比较先进, 象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安丘四中, 它们并不比山东省会或地级市的名牌学校的物质基础好, 但是他们确实在精神文化建设、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 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永远是不平衡, 也不可能平衡或同步发展。因此, 学校之间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总是存在着差距的, 即使同一个省、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级别的学校, 也存在着不平衡和差距, 何况全国这么大, 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和教育投入更是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和差距。如何在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投入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加快精神文化建设, 用精神文化建设来拉动物质文化建设, 弥补物质文化建设滞后带来的不足, 应当成为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 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关系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延伸, 它是学校文化的制度化, 包括学校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管理工作制度、奖惩制度、薪酬福利制度等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制度对于指导和规范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 形成有序有力有效的运行机制, 提升学校竞争力具有保障作用。俗话说, “没有规范不成方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好坏, 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高低的重要标志, 也是能否创建成文明学校、培育成文明新人的重要保证。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浅层部分, 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生活动等行为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包括学校形象、学校风气和师生礼仪等行为文化因素。

制度文化是行为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换句话说, 制度文化是行为文化的依据, 行为文化是制度文化在实际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制度文化决定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体现制度文化。一般地讲, 有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文化,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不论是企业事业单位, 还是政府行政机关, 都比较重视制度文化建设, 重视建章立制, 重视制度建设, 因此, 制度建设或者说制度文化建设是任何一个单位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但是, 制度文化不会自然而然地直接转化为良好的、理想的行为文化, 从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在现实生活中, 确实有很多学校, 也讲学校文化, 但是, 那些激动人心的口号或者说精心确定的制度规范, 或是印在厚厚的制度手册里、或是悬在高高的墙壁上、或是挂在领导的口头上, 没有很好地浸入到组织的肌体中, 没有变成有血有肉的形象和精神而深入到师生员工的心坎上, 没有化作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

在这方面, 新东方学校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 总结了新东方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来自于教学技巧、来自于经常性地讲学校理念、来自于幽默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新东方学校的成功源自它精心培育的学校文化 (因为它是企业运作模式也称企业文化) 。[1]“教学技巧加上理念、幽默, 哪个学校能做到这三点, 就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在延安窑洞上课, 人们也能来, 为了崇高的理想, 人可以放弃任何舒适的生活, 但人不会为了金钱放弃他的生活。”“学生希望能够听到一两句让他浑身颤抖的话, 让他奋斗两三年不懈怠的话, 新东方在这个意义上鼓励不少中国学生从绝望走向希望。”新东方的教学风格来自于新东方有意识培育的学校 (企业) 文化。俞敏洪校长说, “我们对老师理念方面的培训是绝对的, 每年至少三次老师大会, 每次老师大会两天, 所有老师都要上来讲新东方的理念。平时我们给老师发这种有关奋斗、劳动、理想的书, 比如说《品德的力量》。我们要求要写读后感, 读后感写的不好要扣工资, 不写读后感要扣更多的工资。”“我们要求所有的老师必须有幽默的个性, 没有也要训练出来。新东方好多的场景就像拍电影一样, 必须要设计出来这么一个效果。”当然, 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海尔等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据此, 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的时候, 一定要把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统一起来, 一致起来, 严格制度、严格规范, 在制度和规范面前一律平等, 没有任何特殊者, 作为领导, 更应当做遵守规章制度模范,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 促进学校文化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3 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应当说学校文化, 作为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 主要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部分组成, 学校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指所体现学校师生员工共同价值观的精神文化。

但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 一定会涉及到学校与外部的关系, 这就出现了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他们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作为特殊的、个性的学校文化, 不可能离开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大背景, 但又不能完全雷同于社会文化, 它有自己的特色, 有自己的个性, 这就是学校文化。同时, 还应当注意, 此学校文化非彼学校文化, 不同的学校应当有不同的文化, 如果此学校文化即彼学校文化, 就不存在什么学校文化了, 而是学校文化的克隆。

就当前学校文化整体发展现状看, 不少学校在推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 尤其是促进精神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过程中, 没有很好地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 学校文化建设趋于大众化, 千篇一律。很多教育行政部门, 为了提升本地学校教育质量, 组织校长外出考察学习, 考察归来, 让他们总结考察对象特点的时候, 总是有点为难, 发现很难总结出特色来。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 第一, 从理论上讲, 首先这是由文化的属性决定的。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当然具有所有文化现象的共性、共同点;其次,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 它必然要体现社会层面的共同价值取向、必须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 因此, 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具共性。第二, 从现实来讲, 一是现在不少学校都提出向着“研究型学校、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目标雷同;二是不少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培养模式上提法相同、做法相同。正是因为如此, 才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 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而鲜明的特色、突出的个性恰恰是学校文化的魅力所在, 突出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意味着, 更加贴近学校的历史背景、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更加突出培养目标的个性, 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就学校而言, 也可以这么说, 只有个性的, 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差异的, 才是有市场的;只有特色的, 才是有发展前途的。因此, 在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时, 应当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既要把握共同规律和时代特征, 又要突出学校特色与个性。

4 结语

学校文化建设, 在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学校实际的同时, 坚持以社会文化为背景, 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以制度文化为载体, 以行为文化为窗口,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等关系, 争创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摘要:学校发展的持久动力、学生的成长氛围和动力, 最为重要的就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内涵、名片和魅力所在,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 要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方能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元煌.对话财富领袖[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

[2] 赵忠建.学校文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 2002, 1.

[4] 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 2004, 18.

上一篇:口服扑热息痛过量致患儿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讨论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