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的大规模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进行,为有效完成电网大规模的扩建、改建,要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其具有更先进的理念和意识,加快发展的步伐,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而促进和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的正规化项目管理实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第一篇: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

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员需要正规化的继续教育

一、中小学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有差异,各地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状况也不同。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图书馆建设未受到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升学率的压力使得应试教育成为很多学校的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学校领导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因而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真正把创建等级图书馆作为优化教育资源与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只是把图书馆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的配套设施。

(2)藏书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藏书数量普遍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200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简称规程)中规定的I类标准,现有图书相当一部分是不适应师生阅读的书籍和需要剔除的陈旧图书,书架上堆满了小册子、过期教学参考书和教材,复本书极多。而思想品德类、科普类读物、人物传记类、工具书数量种类较少,结构不合理、实用性差。

(3)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图书流通率低,利用率不高。图书资料基本没有按《中图法》进行分类。没有创建等级馆的部分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图书堆放现象严重,即使上架,也是按自编分类表或者个别登记号来组织藏书;图书基本账目混乱,图书馆的各项统计工作无法进行;图书馆缺乏读书氛围和必要导读手段,包括新书简介、通报、专题性的图书展览以及一些读书活动没有正常开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图书流通率极低,图书馆利用率不高。

(4)图书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培训和再教育工作落后,职称待遇问题还没有切实解决。人员数量配备不足,素质不高是普遍现象,即使创建等级馆的学校人员也不是很充足,具有专业职称的就更少。截止到2002年,广东省2.8万所中小学校中,管理人员有15860人,其中专职3359人,兼职12501人。从职称情况来看,高级职称有217人,中级职称2949人,绝大多数是初级职称。大部分图书管理员都是从教师转岗而来,多数没有接受过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由于没有公正的待遇又转岗或外流,人员的职称和待遇问题不容易得到切实解决,培训和再教育工作落后,这严重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壮大和稳定,也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图书馆的效能。

以上中小学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受经济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软件方面可以通过馆员高素质的服务来发挥图书馆的效益。教育报记者徐启建说得好:"对于中小学图书馆来说,现有条件是骨头,而服务就是肉。即使是瘦骨头,也能长满肉——条件不易改变,改进服务却有很多空间,所以现实的问题关键还是服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以及图书馆效益的发挥。因此,对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质,显得非常重要。

二、高校图书馆应担起培训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重任

中小学图书馆不应仅仅成为学校硬件设施的一个"摆设",而是应该通过图书馆人员较高素质的管理与服务,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这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学习场所成为更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高校图书馆应该承担起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培训的重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联系与沟通,争取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高校图书馆要主动与教育行政部门联系与沟通,协助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图书馆意识,要把图书馆事业放在与教育、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纳入教改的总体规划,将人员培训纳入继续教育长远规划,将本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分步骤地推进发展,力争普及达标。要求各图书馆要上等级,人员也要持证上岗。广东省佛山禅城区教育局于2005年11月25日到12月30日,举办了中小学图书馆基础业务培训班,70多人参加培训,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冬爱在开班典礼上发了言,这就说明了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按正规化、系列化、制度化的要求开展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师从参加教育工作开始,就被要求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各校对其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有长年的、整套的系列化培训安排,而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就逊色多了。基本是不定期的上岗培训、个别课程的考核辅导等,属于非常规性的临时安排。有些学校甚至几年都没有安排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培训。这种现象造成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与一线教师的素质差异明显加大,图书馆为教学服务的水平难以与时俱进。因此,对图书馆人员必须应该与其它教师一样,开展正规化、系列化、制度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3)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和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对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培训的一项前导性工作。首先,组织机构应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联合组建,统一管理当地的培训工作,包括制定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实施方案,过程管理,评估方案等。其次,师资队伍应以高校教师为主,包括课程资源,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等,使之成为图书馆专业教师资源库。其三,通过这个组织与师资队伍的活动,可以增加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外开放服务与对外合作的途径。

(4)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层次化,培训内容要系统化。这是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图书馆应该深入到各中小学调研,开展培训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培训形式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自学与函授相结合、举办讲座与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在集中培训时,注意分批进行,先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分管领导,学校领导及馆长,以统一提高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其次才是图书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的讲授时,注意学员的层次结构及知识的系统性。可以分为中学班,小学班或初级班、中级班、提高班等,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学员逐渐掌握图书采访、分类、编目、流通、阅览、检索、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各项业务工作,提高业务素质。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佛山市教育局办公室.佛山市召开教育现代化建设会议.教育信息,2006.4.30.www.fsjy.net

2.平玉娜.依托图书馆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杂志,2005(9)37页

3.许金招.在2002年度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2002年6月11日

4.徐启建.中小学系列话题.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第5版

5.楼圣弟.对中学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处境的思考.中小学图书馆之友,www.Slibrary.com

6.杨伟才.师范院校图书馆应为中小学服务.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4)

作者:叶滋曲

第二篇:电力工程的正规化项目管理实施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的大规模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进行,为有效完成电网大规模的扩建、改建,要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其具有更先进的理念和意识,加快发展的步伐,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而促进和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的正规化项目管理实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管理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造成了电力行业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实施有效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电力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还需要对工程建设的进度、安全等实施全面的管理,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为电力企业投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会越来越完善,电力事业必定会更好的发展。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针对电力企业组织的特点和发展的需求,把一个大的项目分成若干个小的项目来完成,由于当前的电力工程管理分为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系统将项目的各职能工作、各参加单位、各项活动、各个阶段融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整体。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也完全可以借鉴当前其他行业中已经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对现有资源的组织建设。在大体上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其他工程项目管理是相同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项资源得以合理有效的应用,从而使工程项目管理任务得以完成。因此通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可以有效保证数据的准确、一致性,并根据这些标准的数据实现全局性的工作安排;从而实现对项目的最优化控制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可以项目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一个可靠的参考数据。

二、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分析总结,关于电力工程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电力工程项目工期进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建设电力工程项目过程中,经分析,总结出了影响电力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设备因素、资金因素、气象因素、工程水文地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

2、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偏低

在设备订货过程中不仅仅要使价格尽量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还应该在订购合同中对设备的附属设备进行详细的规定,避免单独购买相应的附属设备。然而因为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当中多数人缺乏效益观念,没有工程造价的意识,缺少施工合同方面的经验,导致在购货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经济预算开支。

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不完善

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在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有领导作用又有连接作用。业务部、财务部、工程管理部是公司内部与用户电力工程相关的三个部门,三个部门工作分工比较明确,即财务部负责各用户、施工单位和供应商的款项的收付与支取,在电力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所应承担的职责都是由业务部和工程管理部负责。这需要两个部门进行频繁交接活动,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展因此变得缓慢。对于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现象也是由于管理欠缺和不完善造成的。

4、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力度不够

因为不能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做到周全,所以经常发生安全问题。比如没有安全管理意识、没能很好的策划监督,致使工地接连不断的发生事故。

三、电力工程正规化项目管理的措施

1、优化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电力工程项目品质管理,包含实施多层面的工作,对项目的品质加以监测。 大致包含审核确定承包单位的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审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等几个方面。 具体而言,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品质管理的实践办法有:

(1)对电力工程项目承包单位资质和品质保障机制加以审核确定。 关键是检查承包单位是不是具备电力建设资质,是不是已经构建了品质保障机制, 品质保障机制是不是得到了认证机构的认证, 是不是编定了清晰的品质目标与方案和品质保障机制是不是具有实践作用等。

(2)对电力项目建材的品质严格把关。 核查承包单位是不是依据设计图纸的要求与协议的规定出台了建材监测与核查机制且在现实工作中严肃对建材的购买预定、 建材的进场与建材的运用实施品质管理。

(3)对电力生产设施的品质进行把控。 立足于设施角度,变电站涉及了主变、各类开关、断路器等设施,从施工地的机械到控制室中的集散管理体系等 100 多种有关的技术设施。对生产设施购买预订的品质把控、 生产设施加工制造的品质把控、 生产设施安装测试的品质把控和产生的生产能力的保证水平等诸多环节要采用问责制度,进行严格把关。

2、化项目安全风险控制水平

应用正规化项目管理方法,采用趋势预测、相关预测、偶发事件预测方法,构建基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财务预警机制,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定期的展开内部的审计、监督、考核内容,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在电力项目建设前期,有效地依法控制项目工程投资风险,确保项目施工安全,并且确保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都能符合实际需求;在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中,为保障工程成本安全,可以在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市场中,制定有效风险防御对策,重视项目工程的质量目标,确保项目工程工期能够顺利实施,采取转移风险的措施,采取推行担保制度以及工程保险的方式,应该针对电力工程中的风险给予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好风险保留工作,向第三方转移风险,对于不知风险或风险已经发生的风险,用基金去弥补,保证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能够顺利进行,提高电力工程正规化项目管理的执行,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安全。

3、做好项目进度控制工作

对于实际中的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时间一般很紧,因此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中,不仅可以确保施工进度在预期内完成,并且对于提前工期的情况,还可以及时调整施工的进度,并相应的作出时间进度计划,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按期完成。并且在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中,在施工前就制定好施工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施工,对于施工中的材料用量、安装要求以及施工难点等问题,项目进度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此作出相应的时间估算,并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的因素,制定合理科学的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并且在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中的材料供应方面,项目进度管理人员还会与材料供应商的信息传递,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材料控制管理,都可以很好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进度。

4、强化电力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完善电力工程程项目施工中的成本控制机制,从构预算制度、预算审批制度以及评价制度入手,强化全体职员成本控制意识,在项目施工各环节都应该与成本控制密切联系,定额管理落实项目成本,按单位合格产品来使用资源数量,确保实际消耗数量满足限额要求,降低不合理劳务分包定价的弊端,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充分发挥在施工中的成本管理职能,优化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流程,针对各个工作岗位,明确划分施工范围职责,有效降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资源浪费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实现正规化项目管理策略,在电力工程建设成本、施工进度、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项目管理策略,有效避免电力工程项目风险,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建川.关于强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5(2).

[2]蒋凯华.关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城市建设,2012,44(31).

[3]赖碧亮.关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0,16(8).

作者:梁万东

第三篇: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比较与政策选择

摘要: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不仅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与信贷风险,还有益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主要有四种经典模式:即农村互助合作金融模式、“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民营中小银行模式”、“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地区性中小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模式。这四种模式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途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当然,要想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还需从法律壁垒、财税政策、运作成本、外部环境等方面多加谋划。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正规化;交易费用;模式比较

非正规金融是指在正规金融之外存在的不受官方金融监管机构监管的融资形式及其制度形态。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经营管理不规范,其经营目标易于异化,还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官方金融机构实施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激增整个国家的系统性风险。鉴于上述原因,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实施打压、取缔,但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又有不少证据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确实是我国正规金融制度的有益补充[1]。因此,在当前金融乱象环生的现实背景下,与其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一味打压,不如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走向正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将一帆风顺,抑或困难重重?在真实世界里究竟有哪些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权力当局又如何利用各种经济政策引导非正规金融顺利走向正途?显然,在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越发严重的现实背景下,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助于为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提供有益线索。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在降低交易费用和违约风险、缓解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垄断性、增加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防范民间借贷诱发的各类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民间借贷活动中的交易费用和违约概率。实践表明,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在满足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上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并不被官方机构认可,其合约的履行不得不依靠私人暴露手段,这必然会滋生大量社会问题。此外,为了逃避官方的打压与取缔,民间借贷的参与者还要想方设法地增加非正规金融活动的隐蔽性。比如,往往采取现金交易的方式,缺乏正式的借贷合同或担保物品,这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也增大了借贷活动的违约风险。因此,若能因势利导地引导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走向规范,必能获得因交易费用与违约风险的降低而诱致的利润。

2.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走向正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因行政性垄断而造成的租值耗散。尽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一直对非正规金融活动实施打击,但由于监管成本过高,无法低成本严禁民间借贷活动,这就使一部分金融契约权利被置于公共域,进而使微观个体有激励为了攫取因行政性垄断而形成的租值而甘愿冒风险[2]。在逐利动机驱使下,微观行为主体必然会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来攫取这部分租金。但上述自发生成的非正式民间借贷行为必然面临着官方打压、取缔之风险,从而使得大量的生产性资源被耗费在应对官方打压上,并导致了租值耗散现象的出现。无疑,监管部门若允许一部分非正规金融有条件地走向正规,其针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管成本必然会下降,而原来需要应对监管的逃避性行为也会因此而节约。

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有助于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尽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农行、农信社等多家金融机构,但其卖方市场的属性多年来一直未变,来自正规金融的信贷资金供给不仅不能满足农户需求,还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3]。由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实施金融业进入管制政策致使国有金融机构具有行政垄断特征,而具有垄断势力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不仅丧失了自主创新的动力,还缺乏市场竞争力,其自身运作效率较低,而且在利润最大化动因的驱使下,其业务重心逐渐偏离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农户及中小企业,把资金投向大城市或非农项目。这就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矛盾,使农户贷款难问题长期存在,农村金融市场均衡利率也明显偏高。在这种背景下,若能将一部分民间金融组织改造成正规金融组织,进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户融资的可得性,从而实现金融制度供给的公平性,同时还有助于打破正规金融机构的垄断,降低农村信贷市场的借贷利率。

4.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降低中国金融体制的系统性风险。事实上,若任由民间借贷行为的自生自发,不仅不利于降低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当过多的投机性资本聚集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时往往会增大整个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比如,自2011年4月份以来,一大部分温州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民企一把手“跑路”和自杀的现象逐日增多,企业倒闭潮似乎也越演越烈。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自2011年3月至10月底,温州已有90多家企业出现老板失踪、公司倒闭、员工集体讨薪事件,仅9月份以来就高达26起。更为严重的是,民企借贷危机开始从微型企业向行业龙头大中型企业蔓延,甚至一些国内知名企业也出现了信贷危机。事实上,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民营经济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借贷危机的事件不只发生在温州地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江苏省苏南、福建省南平以及广东省部分地区也多有发生[4]。这表明,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确实有助于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比较

依据上述逻辑,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问题的关键就转换为究竟应如何实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我们拟对中国真实世界里的各类有关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经典模式进行比较与归纳,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各类转型模式的可行性及预期功效,或许还能为权力当局提供政策启示。

无疑,在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选择时,切忌闭门造车,不仅充分考虑底层群众的制度性实践,还要结合我国既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基于此,我们尝试将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分为如下类型,可见表1。在表1中,从过渡性目标、发起者、最终目标、主要特征、重要优势、局限性、约束条件、适宜推广的地区、支农效果、典型案例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的四种不同路径。显然,这四种模式具有不同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论述。

模式1:农村互助合作金融模式。从表1可看出,一部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可选择向农村合作金融转型。事实上,该模式建立在地缘、血缘和业缘基础上,能克服信息问题,具有极低的交易费用;还具有极低的低准入门槛,且能调动农村零散资金。当然,该模式并不乏典型案例,如吉林闫家村百信资金互助社[5],河南省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社。不过,实践还表明,成立后的农村互助社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法律法规过度约束、资金来源有限、运营成本过高等。但笔者仍认为,该模式在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具有非常低的推广成本,尤其是能满足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化提供了的可选途径。而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官方应加大对资金互助社的支持力度,并允许底层群众自发进行多样性的制度试验。

模式2:“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民营中小银行”模式。当然,对于那些在小额信贷方面摸索出独特经验的公司也可继续保持其组织形态不变。从表1可看出,与互助社相比,该模式的准入门槛有了提高,比较适合具有一定金融运营经验的非正规组织向其转型,适宜在规模较大的村庄及乡镇等地设立。不过,小额贷款公司并非最终模式,部分具备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选择向地方中小银行转型。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少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资金来源匮乏、缺乏实践经验、身份界定不清、税费及融资成本偏高等问题,还缺乏社会信用担保体系的支持;并且,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面向农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支农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上,在已成立5 5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中,很少面向农户;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偏好,发达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具有更加明显的城市化偏好[6]。

模式3:“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地区性中小银行”模式。从表1可看出,村镇银行以商业化为主要特征,以股份制为组织形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及风险最小化,并受官方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该模式既能发挥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的优势,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并能享受金融机构的应有待遇。但实践表明,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比例较低,且有偏离“三农”的趋势,因而其支农效果较一般。并且,现有政策不允许非正规金融直接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必须由地方性商业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者[7]。该模式较高的进入门槛,仅仅适合在具有重要地理位置或拥有自然资源的县域推广,比如,四川惠民村镇银行、湖北省汇丰村镇银行。

模式4:“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实践表明,部分农村非正规金融可选择向“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模式转型,尤其是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县域,该模式不仅具有规模经济优势、较低的交易费用,且能享受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各种优惠待遇。但是,此模式具有极高的进入门槛,只有满足建立银行的所有条件且具有特殊资源关系才能设立。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来说,较理性的选择是先争取参股新组建的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或与农信社联合发起设立。比如,江苏江都农村商业银行、湖南浏阳农村合作银行。不过,该模式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支农效果极其有限。

综上所述,不同形态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可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来选择一条可行的转型模式,当然,该选择过程应是市场行为主体的自主性行为,而非政府行为。其中,权力当局的意义不在于强制其转型,而在于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并做好转型后的监管工作。

三、促进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政策选择

促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需赋予农户牢靠的自由借贷权、降低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政策性约束、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意义的认识、降低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后的运作成本、加大对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支持力度,并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从法律上彻底清除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政策性障碍,同时还要保障农户的自由借贷权。一是应着手取消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行政性限制,并从《宪法》的高度切实保障农户资金借贷权的永久性及稳定性;与此同时,还应适度降低农村非正规金融向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转型的门槛,在某些地区可尝试将审批制改为注册制,只要具备经营金融业的基本条件,民营企业均可自由进入金融领域,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愿向具有较强的互助性与扶贫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转型的非正规金融,更应从政策上放宽。不过,对于那些商业银行性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则不能过分降低进入门槛,以免造成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不过,不同地区一定要设立不同的准入标准,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准入门槛要明显低于东部的标准,而在同样的标准下,要借助竞标制允许一部分较成熟的非正规金融组织获得农商行经营资格。

2. 要增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意义的认识,形成广泛社会共识,进而减少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的阻碍因素。为了使广大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正确认识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意义,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要做好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的宣传工作,譬如,可借助网络传媒、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群众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模式及其重要性认识,进而使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运作机制和流程成为乡村精英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知识”。这不仅有助于社会各界就非正规金融的转型达成共识,还有助于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激发底层群众积极试验各种转型模式。

3. 要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转型创设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精简目标转型模式的运作费用。实践表明,扎根于乡土社会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资金交易双方在地缘、血缘与业缘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效地克服了私人借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较高的交易效率;但在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之后,不得不承受着当前过度金融监管政策的约束,这不仅会增加其管理成本,还会影响其运作效率。因此,有必要区别对待转型后不同种类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大幅精简约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性规则的同时,还要重点支持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

4. 权力中心可借助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及产业政策来激励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同时还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依据前述逻辑,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转型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还有助于农村贫困的减少或我国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借助于财政手段来引导私人主动进行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转型。比如,可在工商、税收、专项基金设立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部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给予转型后的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低利息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甚至可直接减免其税费。另外,既要建立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而实时跟踪其动态趋势,也要构建一套监管指标体系对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动态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矫正。

5. 可借助财税政策鼓励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动与非正规金融实现联结。农村正规金融在资金和规模上具有重要优势,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搜集方面的优势,二者若能通过某种机制实施优势互补,联合发放贷款,则能有效提高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一种可选模式是“商业金融+财税政策+职业放贷人+农户”,先由政府借助财政补贴政策诱使商业金融机构主动向职业放贷人发放贷款,再由后者对农户放款;另一种可选模式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财税政策+农合组织+农户”模式,先由政府出借助优惠政策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主动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放大额贷款,再由后者对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再由官方实施补贴;还有一种模式为“政策性金融+非正规金融+农户”,国家主办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农发行)可直接通过非正规金融向农户放款,同时鼓励农业政策性金融帮助非正规金融开展针对经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及面向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

6. 还要预先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转型建立退出机制。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失败的教训启示我们,转型后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若能摆脱地方政府的影响或干预,并树立“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营理念,才能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只要不具备官方背景,一旦出现问题自然会正常退出。因此,应建议权力当局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参股农商行的最高比例,进而避免沦为地方政府应对财政赤字的融资工具;要确立清晰的退出标准,若各类指标低于既定标准,可先预警并要求在指定日内进行整改,若仍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再进行干预甚至接管或破产[8][9]。当然,关键是要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树立危机管理理念,使其明白一旦经营不善就会破产,进而约束其机会主义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希慧.非正规金融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9,(1):204-206.

[2]邵传林.产权界定、市场禁入与农村非正规金融[J].当代经济科学,2011,(6):41-49.

[3]邵传林.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微观机理与政策测度[J].经济评论,2011,(4):150-157.

[4]邵传林,王莹莹.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制度逻辑[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26-29.

[5]邵传林.金融“新政”背景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现实困境[J].上海经济研究,2010,(6):27-35.

[6]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45.

[7]刘小玄,王冀宁.新兴小型金融机构的产权和法人治理机制[J].经济学动态,2011,(2):31.

[8]邵传林.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马雪彬;赵晶晶.地方政府之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监管职责的角色[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27.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作者:邵传林 王莹莹等

上一篇:自动化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外语课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