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主要有以下特点,即消费来源比较单一;消费水平受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属于理性消费;消费方式以网络消费为主。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消费来源过于依赖父母;部分大学生存在炫耀性消费;少数大学生网购成瘾。

第一篇: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

一、网络消费行为的相关解释

(一)网络消费的内涵、需要动机和过程

1.网络消费的内涵。关于网络消费的涵义,众专家各执一词。综合搜索材料本文得出:网络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寻求、购买、使用、评定和满足其需求的产品。

2.网络消费行为的需要和动机。消费者的需要具有自发性、多样性、周次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消费需要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首先,消費需要决定购买行为。购买行为的产生和实现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其次,消费需要强度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程度。一般情况下,需要越迫切越强烈,则购买行为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最后,消费需要水平不同造成 购买的目标不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情况相反。

3.网络消费的过程。

(1)需要确认。网络营销人员采纳多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价格方面,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市场,减少了中间费用,大大减少了销售成本,这也为网络低价销售提供了条件。所以网络经常出现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去购买。

(2)信息采集。网络消费者采集渠道很多,可以通过朋友和同事的个人渠道、广告和推销员的商业渠道以及大众传媒的公共渠道来收集信息,体现了多样化。

(3)比较选择。会综合考虑商品的信任感、支付方案的安全以及产品的选择。

(4)购买决策。此阶段消费者分析产品本身价值所占比重较大,而感情动机较小。网络消费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受外界影响较小,所以网上购物决策行为速度快效率较高。

(5)购后评价。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所购商品后,根据切身的体会去进行评价。购后评价常常是一种经验,对以后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效应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从搜集的数据来看:32.3%的学生在宿舍上网,37.1%回家上网,13.5%在学校的机房上网。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新技术的认知度与消费区间的多元化。作为一个特定的网络群体,大学生通过网络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在科技促动下,把握多元化形态,掌握丰富的校外知识和生活经验,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面向未来择业的自我教育目标。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互联网用户的主体是年轻人,而大学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好奇和乐于表现自己。既喜欢追逐时尚又喜欢展现独特的个性。因此,在网络市场中时尚性和个性化商品更受消费者喜欢。

家庭因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也各有不同,家庭环境的好坏,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

学校环境 :大学生所处的学校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普通大学,大学处在郊区还是市区,这也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

3.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1)网络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2)网络消费增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3)网络消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负效应: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过程中诚信的缺失。(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中不良文化的冲击。(3) 大学生网络消费时空相对匮乏问题。

(三)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负效应的解决措施

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控工作。大学生在网上进行网络消费,给国家、给社会、给大学生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问题。基于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从大学额生的兴趣所在出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2.加强社会监督与增强公众信任相结合。由于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要以网民为中心,网站、政府相配合,三者合力建立起强大的社会监督体系,让虚假的信息没有市场,逐步消除对网络消费的各种担心,从而使网络消费方便快捷。

3.建设健康文明的学校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对学生能起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的群体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

二、结语

大学生是新生的一代,对网络消费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思想教育和实际工作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作者单位为武汉工商学院)

作者:马元春

第二篇: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摘 要: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主要有以下特点,即消费来源比较单一;消费水平受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属于理性消费;消费方式以网络消费为主。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消费来源过于依赖父母;部分大学生存在炫耀性消费;少数大学生网购成瘾。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特点以及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进而在大学里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是家庭、高校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理性消费 特点 问题及建议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了解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对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风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

为尽可能准确、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本文作者通过问卷星网站面向全日制本科生,随机发放问卷537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531份,有效回收率为97.97%。

1.大学生收支概况。大学生收支概况的调查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收支平衡情况、每月消费支出以及结余处理方式。

(1)月消费支出大多集中于1,000~1,500元。调查显示,月均消费在1,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4.7%,1,000~1,500元的大学生占46.7%,1,500~2,000元的大学生占16.9%,2,000~2,500元的占7%,2,500元以上的4.7%。前两个消费区间的大学生合计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71.4%。男、女生的月均消费支出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都集中在1,000~1,500元(男生占43.81%、女生占48.37%)。月均消费在1,500元以上的大四学生占比反而低于其它年级中同类大学生的占比,说明随着年级提高,大学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心理趋于成熟,攀比心理渐渐消失,不再轻易受外界的诱惑而冲动地购物。恋爱状态下月均消费在1,500元以上的大学生占比明显大于单身状态下同类大学生的占比,且这些处于恋爱状态的大学生多数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相比单身时会多花一些生活费。

(2)多数大学生收支平衡。调查显示,41.24%的同學每月收支平衡,甚至43.5%的同学每月生活费都有结余。但有9.23%的同学常有超支情况,每月都出现财政赤字的同学高达6.03%之多。导致“入不敷出”的原因主要是消费习惯的不稳定以及感性的消费观念。除此之外,大学生薄弱的理财能力和预算意识也使他们容易做出随机、盲目的消费。

每个月生活费有结余或刚好够花的男生比例为89.69%,高于女生(81.9%)。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男生在热衷的方面更能控制住自己不肆意消费,即男生消费时更为理性和克制,超额消费的可能性更小。调查结果显示,44.07%的被调查者表示应当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25.61%的被调查者表示能省则省,而30.32%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想花就花,及时行乐。而“想花就花”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为45.96%,显著高于“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19.23%)以及“能省则省”(24.27%)的大学生。而这部分“想花就花”的大学生中有77人(占有效样本的47.83%)的生活费完全由家人提供,说明这部分随心所欲消费的大学生尚未经济独立。

(3)对消费结余缺乏理财意识。被调查的大学生中,129名大学生(占总有效样本的55.84%)在生活费有结余时会选择把钱继续存在银行卡里,92名大学生(占总有效样本的39.83%)会考虑投资余额宝或类似低风险理财产品,仅有1.3%的大学生会选择投资股票等高风险产品,也有少数同学会选择将结余的钱拿去挥霍。

2.大学生消费结构。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内容涉及支出大项及比重的识别。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前三大支出项为“日常饮食”、“通讯、上网费用”和“休闲娱乐”,分别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95.67%、60.64%和53.11%。进一步将消费结构中的各项按性别、年级以及感情状况分类,可以发现不同类别被调查者在大类支出上的结构特点也不尽相同。

(1)食物支出占比较大。调查显示,不论是全部被调查者还是不同的细分类型,最大的支出项都是饮食类支出。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非常重视“吃”这件事。而且微博上不断出现的“别人学校的食堂”促使各个高校的食堂都不断推陈出新,以此来吸引口味日益挑剔的大学生。加上外卖行业的兴起和学校周边愈发热闹的含餐饮的商业区,这些都促进了大学生的饮食消费。

(2)消费结构存在性别差异。调查显示,将护肤品彩妆列为主要消费项目的女生占68.55%,而男生仅有5.15%,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皮肤的保养。而男生交际支出(谈恋爱、请同学朋友吃饭或娱乐)比重为47.42%高于女生的35.01%,说明男生相比女生更加喜欢玩乐。除此之外,女生的学习辅导及考证支出占比为40.06%,远高于男生的22.16%,说明女生更愿意在学习方面投资。而且因为男生饭量普遍大于女生,男生在日常饮食方面的支出也高于女生(如图1所示)。

(3)消费结构存在年级差异。调查显示,大四学生的形象类支出占比为48.08%,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考证或学习辅导类支出占比为29.40%,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这是因为,临近毕业大四学生开始实习或者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受周围同事影响会努力提升个人外在形象,使自己看起来更加专业和成熟。这导致了大四学生形象类支出比重比其它年级大学生都高。除此之外,工作的繁忙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导致大四学生课余时间减少,从而他们会减少考证或者其他学习辅导。由此导致大四学生的考证或学习辅导支出相对其他年级较低。

(4)恋爱与否影响消费结构。调查显示,恋爱状态下的大学生的形象类支出和交际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9.44%和58.43%,都高于单身状态下的大学生。这是因为恋爱时的大学生更加注意自己的外表,他们更愿意在形象方面投资,使自己看起来更加地完美。此外,恋爱中的大学生娱乐活动也显著增加,比如俩人经常外出看电影或者去KTV唱歌等等。

二、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1.家庭收入水平影响消费。调查发现,大学生个体消费水平差异较大,不同的家庭收入下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也不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大学生的每月消费也随之增加。调查显示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被调查者中有92.31%的月消费额集中在1,000元以下这个区间;月收入较高的家庭,如年收入18~23万元的家庭中,78.78%的学生月消费总额在1,500元以上;年收入24万元以上的家庭中,59.38%的学生月消费总额在2,000元以上。而且,年收入18万元以上的家庭中,没有被调查者的每月花费在1,000元以下。这说明家庭年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水平。

2.消费支出来源比较单一。调查显示,家庭给予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呈现出明显的依赖性消费特征。此次调查中,499名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是父母给予,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93.97%;通过申请各类奖(助)学金或自食其力来获取全部生活费的大学生仅24名,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0.05%。没有调查对象的生活费完全依赖于助学贷款。被调查者中有261人的生活费完全来自父母给予,这261人中146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38人为乡镇、77人为农村。由此可以看出来自城市的孩子的生活费对父母的依赖更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大学生生活费来自助学贷款的比例在其他同类大学生中占比更高。说明相较于家庭所在地为城市和乡镇的大学生,农村大学生更需要助学贷款的帮助。

3.大部分学生属于理性消费。此次调查中的被调查大学生以理性消费为主。调查结果表明,有72.69%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的是质量与功能,仅有6.4%的被调查者注重品牌档次。这说明被调查者们在购买商品能够抵挡住奢侈品牌的诱惑,通过比较质量与功能选择最合适的购买商品。被调查大学生中有352人(占有效样本的66.29%)认为在热衷的方面能控制住自己不肆意消费。调查中只有6.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消费时经常受到周围人影响,16.3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完全不受影响。而且82.49%的被调查者表示影响自己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自身需要,这表示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理智消费。此外,父母的消费观念也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影响。而同学的消费状况对大学生消费影响较小。

家庭年收入总和在12万元以上的大学生购买商品时最注重因素是品牌档次的比例显著高于家庭年收入总和在11万元及以下的大学生。家庭年收入總和在6万元以下的大学生购买商品最注重因素是价格的比例相较于其他类别大学生最高。比起家庭年收入在24万元以上的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8万元至23万元的大学生购买商品时最注重因素是品牌档次的比例更高;而且购买商品时,比起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家庭收入中等的大学生更加注重美观别致。这说明虽然被调查者大学生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4.消费方式以网络消费为主。随着网络消费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愈发方便快捷。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消费甚至超过实体店消费。调查显示,认为网络购物是其主要消费途径的大学生共369名,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69.49%,其余大学生则以传统实体店购物为主。此次调查中,每月网购1~5次的大学生人数最多,共372人,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70.06%。基本不网购的大学生较少,合计43名,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8.10%。而每月网购10次以上的大学生共34人,占全部有效调查问卷数的6.40%。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来源过于依赖家庭。调查结果显示,93.97%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给予,而依靠自身努力获取全部生活费的大学生仅24名,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0.05%,可见,大学生消费来源较为单一,以父母给予为主。针对这一情形,问卷特别设计了“如果您的生活费不够花,您倾向于以下哪种做法?”的问题,46.8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跟父母要,而不是选择依靠自己来挣取这部分超额花费。

2.部分大学生存在炫耀性消费。调查显示,一部分大学生通过消费高档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打肿脸充胖子”,与比自己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攀比。随着办银行信用卡的门槛越来越低,互联网信贷层出不穷,各类“校园贷”业务的渗透和推广,加上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部分喜欢“炫耀性消费”的大学生容易掉入陷阱。66.6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互联网信贷会使他们更加容易做出不理智消费或超前消费。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面对互联网信贷时男生更加理智,而女生相比之下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超前消费。

3.少数大学生网购成瘾。虽然大部分学生面对网络消费仍能保持理性消费,但14.88%的被调查者认为其“网购成瘾,过分依赖网购”。这部分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总额在2,500以上的比例为8.86%,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而网购成瘾者除了在网购频率和网购花费显著高于其他调查者外,在面对互联网信贷时他们也更易做出不理智消费。

四、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1.减少依赖性消费。一方面,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应当尽量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不仅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后才能明白钱的来之不易。这样在消费时也能够提高消费自控能力,减少冲动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应当向在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靠的兼职信息,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做兼职的原因是没有渠道去获知兼职消息,而且,如果在找兼职的过程中受骗会导致大学生对兼职失去信心。

2.培养合理消费观。为了提高消费的均衡性、合理性,大学生应当努力养成记账的好习惯。此外,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时应该考虑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做到量力而行、适度消费,而不是去和他人攀比消费。对于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当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消费理念、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具备良好的理财观,使其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能力相适应。

3.网购保持理智。对于走在时尚前沿的大学生来说,虽然当前多数大学生面对网络消费足够理智,但网络营销的发达会不断考验大学生在网络消费环境影响下的消费自控能力。大学生在网络消费时应当保持理智,不要因为所谓的“便宜”去买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不要因为所谓的“方便”而花费很多时间在浏览网络商品上。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勤俭教育、提倡适度消费,以消除校园内不良消费的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

参考文献:

[1] 黎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J].理论纵横,2012.11(7):95-97

[2] 毛明震,王姣,黄丹妮.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信贷行为调查研究[J].时代金融,2017.24(1):290-291

[3] 宋景华,杨雪莹.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及理性消费指导[N].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6.16(4)

[4] 王小龙,殷子惠.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构建大学生消费观[N].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2(10)

[5] 汪勇刚.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J].新西部,2014.21(30):136-137

[6] 徐妍,庄轩.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7.29(1):92-96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6)

[作者简介:1.王艳萍(1966—),女,河南开封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微观和宏观经济学。2.胡煜莹(1995—),女,河南洛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在校生。]

(责编:玉山)

作者:王艳萍 胡煜莹

第三篇:西部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分析

[摘要]文章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获得大学生在消费领域的有关真实资料。以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主题,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并就高校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对策和建议

[作者简介]牟艳娟,桂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促使学校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便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0份,有效率为82.00%,总计男生266人,女生144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在伙食费方面:19.80%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58.50%的同学在200~500元之间;16.30%的同学在500~800元之间;5.40%的同学在800元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使用饭卡消费。在通讯费用方面:51.20%的同学每月的通讯费用在50元以下;32.4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11.50%的同学在100~200元之间;也有4.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200元。在学习方面:58.30%的同学每月花费为20元以下;30.5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7.30%的同学在50~80元之间;3.90%的同学在80元以上。在娱乐消费方面(包括看电影、唱KTV等):有52.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27.6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11.7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7.8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在日用品方面:有45.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35.40%的同学在20~60元之间;12.70%的同学在60~100元之间;7.0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3.关于消费心理及消费态度的调查。在“您心中合理的消费状况?”的选项中,30.20%的同学选择“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50.2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有剩余,可供支配”;19.6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刚刚够用”。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18.00%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价格”;45.40%的同学选择了“非名牌,价格中等”;21.50%的同学选择了“价格便宜”;15.1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在“你的金钱观”的选项中,有12.40%的同学选择“金钱至上”;41.00%的同学选择“够用就行”;6.80%的同学选择“视金钱如粪土”;39.80%的同学选择“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选择“花钱时,你首先想到的是”的调查选项中,45.10%的同学选择了“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28.30%的同学选择了“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6.10%的同学选择了“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20.50%的同学在花钱之前没有任何的考虑。在“大学生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15.60%的同学选择了“很满意”;19.30%的同学选择“没考虑过,无所谓”;45.1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过得去”;20.00%的同学觉得“不满意,花钱没计划”。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基本资料,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而且多数的大学生月消费都控制在300~700元之间,每个月的消费数额比较稳定。在问及“生活费来源”时,75.90%的同学选择“来自父母”。13.90%的同学选择“勤工俭学”,5.80%的同学选择“贷款”,4.40%的同学选择“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了实现消费的“最大价值化”,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或者选择在校内校外兼职打小零工,来满足大学的生活消费,这部分同学达到了13.90%。而且政府开设的“贷款绿色通道”以及“奖学金助学金”也给10.20%的贫困生解决了上大学的困难。当调查“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时?”,有83.90%的同学愿意或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在这部分同学中已经有近两成的同学实现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目标。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如在对“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

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这一选项中,选择“不愿意”的有67.00%为“大一”的学生。

3.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在“您个人拥有的物品(多选项)”一栏中,24.30%的同学拥有电脑,14.90%的同学拥有数码照相机,拥有手机、MP3的同学分别达到53.70%和34.10%,还有23.7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而且这些数据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二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仅与大学生群体自身有关,而且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和保持健康的消费心理,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玩物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合理、节约型消费。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子女的不良消费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尊重,进而对父母的不尊重,从而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适当合理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更能对子女起到触动作用。父母应该作好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自身做起,做到健康节约消费,引导子女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向他们灌输“金钱论”和“权利论”,从而误导子女。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因而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向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鼓励相关的课题研究,引进相应的专家作为指导,或者担任学生工作的顾问,充分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工作。而学生辅导老师,更应该与学生紧密联系和交流,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关注学生的消费问题,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不同情况,收集个案,分类指导。一方面真正解决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另一方面,为研究准备充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使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消费形成互动,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3)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纳入到工作范畴中,把学生消费问题当成学风建设长期抓。在勤工助学方面,应该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的原则,教导学生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同时,也应该设立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在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积极的消费氛围,从意识形态上起到宣传带动作用,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责任编辑:荷 叶]

作者:牟艳娟

上一篇:家庭教育方式论文下一篇: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