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对人物绘画的影响

2022-09-11

一、绪论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人物题材绘画,只是以线描的表现形式去表现物象的轮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专职文人画的出现,画家笔下的线条除了用来体现造型外,还具有了更多的表现力。

潘天寿在其《中国绘画史》中表达了他对专职文人画家的看法:

魏晋以前之绘画大抵为人伦之补助,政教之方便,以及帝王公卿玩赏装饰之用。作画者,除极少数之士大夫外,多属被圈养之工匠。全为贵族阶级所独占,至魏晋,各君主均以战争之纷扰,多整军经武之不暇,自无闲心顾及艺事。或间有此为雅好者,亦不与以有力之提倡,一任其自然发展……致吾国之绘画由贵族之手中,开始移向于民间。又两晋画人,受南方地理风习与清淡之特殊之影响,对于绘画之观念,亦由审美蹈入自由制作之境地,使吾国绘画史上渐见自由艺术之萌芽。[1]

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由王公贵族的专属,逐渐向民间传播开,这对于人物绘画而言,不论是绘画题材的多样性,还是绘画技法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选择从佛教的传入及画论的出现两个方面来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对人物绘画的影响。

二、顾恺之和《魏晋胜流画赞》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指出作画的难易与批评的标准,提出“生气”、“骨法”、“天骨”、“骨趣”等一系列的绘画主张。强调“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的绘画境界。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曾说过“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顾恺之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画人注重点睛,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其于诸相,则像各异迹,皆令新迹弥旧,本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之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2]顾恺之谈及画人像,觉得从脖子以上开始,是人物刻画比较重要的地方,也就是面部五官的刻画,每个五官的长短、大小、刚硬或是柔软,如果有一点点小小的失误,那么神韵和气息就都受到影响,失去了传神写照的作用。由此也可得知要想把人物画画好,那么面相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三、谢赫和六法

中国绘画的学习者都会知道谢赫的六法,“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3],这六法后来被大量运用在中国画的各个画科。谢赫还在《古画品录》中有记载,“图绘者,莫不明劝解,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4]。很明显图像在当时担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纪念古圣先贤的重要手段。而“骨法用笔是也”,如今也多用来形容绘画中的书法用笔,却忽略了“骨”字最初的意义,“骨”以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和他的外在表现等等。

顾恺之的“骨”还是用来形容人的品格性情的,谢赫的“骨”已经渐渐向笔的艺术表现过渡。当时的绘画全使用线条勾勒造型,所画对象的结构、表情、体态、服饰等,都只能依靠线条的准确性和线条的力度,加上多变的线条来表现出来,而其实人们在关注怎样用不同质感的线条去描绘人物的时候,就已经多多少少受到了面相学的影响。如线条硬朗,表现在人物脸型及眉毛处时,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直爽和耿直。而阴柔的线条,如多表现女性温柔婉约的性格特点,如柳叶眉及随风飘散的秀发。

四、结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在民间的普及以及画论的出现,对人物绘画的发展、专职文人画家的出现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后世留下了了敦煌莫高窟等著名壁画。回顾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历程,诸多因素体现出那个时代思想文化对人物绘画的影响。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改造与发展,对绘画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人画家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不仅绘画技法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一时期艺术理论也随之出现,画论的出现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给绘画艺术的评定及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比如谢赫的“六法”,在我国古代就是美术作品品评的重要标准和原则。本文以绘画作品及部分画论为线索,展开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人物绘画的影响”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道教,文人画,画论

上一篇: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研究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认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