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缩微技术对我国民国文献保护的意义

2022-11-05

缩微技术是一门成熟的技术, 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缩微品从制作到存储等一整套的标准, 已在图书馆、档案馆、企业资料室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民国文献在保存与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文献缩微技术能够给予很好的解决方案。

一、缩微技术发展历程

缩微拍摄, 又称缩微摄影, 是指在感光材料 (通常是) 上记录缩微影像的技术和过程。早在一百年前, 欧洲的一些学者, 诸如约翰·丹塞 (John Danyer) 、达格龙 (Rene Dagron) , 就已开始就一些珍贵文件尝试缩微拍摄, 取得巨大突破。随后, 缩微拍摄在美国、日本得到迅速发展, 逐渐形成一个新兴行业, 促使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我国于50年代到60年代从日本、法国等国家引进缩微设备, 开始在档案馆、图书馆、情报所和中央主要部门开展文献缩微工作。1980年3月, 我国缩微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94年6月, 中国缩微摄影技术协会正式成立。

近些年来, 国家不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而民国文献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文献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公私藏书机构, 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均为收藏大馆, 此外还有不少民国文献流散在北美、欧洲等地, 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都收藏有不少民国文献。目前,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目前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主要存在文献底数不清、纸张酸化脆化、部分地区保护条件不足、保护人才缺乏等问题。民国时期文献亟须加强保护, 应尽快对现存民国文献进行脱酸、微缩, 甚至数字化。因此, 对民国文献进行缩微保护, 意义重大。

二、缩微拍摄介绍

民国文献缩微拍摄主要采用16毫米卷片缩微台式摄影机, 型号为日本富士D5N。该种拍摄机由机头、稿台、立柱、支架、光源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机头主要由镜头、快门机构、输片装置和测光系统组成。其中, 镜头由一组形状和折射率不同的镜片组成, 每片镜片都经过镀膜处理, 从而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反差。与普通摄影机的镜头相比, 缩微拍摄机的镜头像角较大, 解像力较高。缩微摄影机的测光系统可分为内测光系统和外测光系统, 用以测试稿台上原件的照度, 控制胶片的曝光量。

在民国文献缩微拍摄时, 拍摄人员针对不同颜色的原件, 根据测光表的读数来调节电压, 找到合适的曝光值, 控制曝光量。缩微拍摄的具体流程可以分为原件准备、光源调试、拍摄试验和依照规则进行拍摄4个环节。拍摄完毕的胶片经过冲洗后, 由质检人员进行质检, 合格的缩微胶片进行拷贝处理, 最后送至库房长期保存。

三、缩微拍摄对民国文献保护的意义

缩微技术对民国文献保护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缩微拍摄优点众多。

相比于常规摄影, 缩微摄影的技术优点众多, 主要体现在:存储密度大、记录效果好、记录速度快、缩微品规格统一、再利用简便、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

(二) 便于文献资料长久保存。

民国文献缩微品经拷贝处理后, 制成多份拷贝片分地保存, 以缩微品代替原件提供人们利用, 一方面可以避免读者直接接触原件, 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缩微品作为它的副本保存, 供后人继续利用。据胶片老化试验证明, 由安全片基银盐缩微胶片制成的缩微品可以保存800年以上, 因此, 缩微品可以珍藏很久。

(三) 顺应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时代潮流。

民国文献缩微品可以借助发达的网络数据库系统, 实现文献的快速检索。同时, 缩微胶片上的信息可以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行快速处理, 还可以将缩微胶片上的影像进行数模转换, 对数字形式的缩微品进行出版、发行。总之, 缩微摄影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会大幅度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文献缩微技术在国家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缩微技术是一门成熟的技术, 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缩微品从制作到存储等一整套的标准, 已在图书馆、档案馆、企业资料室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民国文献在保存与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文献缩微技术给予很好的解决方案。目前, 国家图书馆已经正式对民国文献缩微保护工作立项, 相信未来的民国文献在缩微技术的帮助下, 必将保存得更加完整、可靠、便捷。

上一篇: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措施研究下一篇:探讨超声对38例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