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说课稿

2022-12-09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二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岳西县红杜鹃学校唐俊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本次说课,我将以下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10课内容,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我国教材中的近代史,有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第一条就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所以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内容: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爆发背景和林则徐虎门销烟。

(2)掌握《南京条约》内容以及其附件对于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图表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战争背景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2)通过补充香港被侵占和回归的史料,让学生知道我国现在的强大和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三、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本节课的难点是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会迷惑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兵多将广,而且又是主场作战,又有人民的抗英,为何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而且后面是只要是一打必败,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着重分析解决这个疑惑。

四、下面进入 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我们红杜鹃学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大多学生在初中时的历史知识掌握不太牢固,同时高一的孩子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限,基本不具有全局史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将近代中国历史事件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去整体分析理解,通过补充历史过程史实和引导分析讲解,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点。

五、接下来是关于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引导讨论法,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图标图片等史料去分析掌握和理解本段历史。

六、最后教学过程部分。

首先是导入新课:

这一部分我将采用问题导入: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为什么是1997年7月1日0点?引导出《南京条约》的签订是香港被割让的开端,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部分,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对比。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前言及第一目虎门销烟,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的形势对比,引导学生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综合国力等方面得出认识。

二、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另通过PPT展示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前中英贸易额的对比,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现在也在禁毒,而且力度非常大,如果有人走私毒品到我国,然后被我国没收,会不会引起战争?禁烟是清朝的国事内政啊,一个国家政府会不会公然为“保护鸦片走私”而进行战争?这时就应该让学生讨论探究,“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从而师生共同分析出得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三、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首先通过展示和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个鸦片战争的情况。然后引导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及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通过口诀“五亿港元”来帮助学生记忆条约内容。

同时讲述南京条约时,要学生思考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分析完南京条约,再分析书中《历史纵横》部门提到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租赁房屋居留权等条款的具体意思和对中国的影响,在讲到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时,要先向学生清楚阐述一个概念: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分析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逻辑上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课堂上希望能够补充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过程,但是这些史实过程的补充表述不好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是清政府或林则徐导致的战争,如何能够在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去补充讲述这些史料,在这个方面还是有些困惑的。

以上就是关于《鸦片战争》第一课时的说课,谢谢大家!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10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 : 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②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通过出示一段与中英相关的材料与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观察、思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两国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教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演示关于这一内容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注意观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销烟。

(2)评、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图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学生结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补充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详细讲叙,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其危害性,再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战火再燃”,即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可通过出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战争的经过及影响,可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一张相关的表格,从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战火再燃”其实就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并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如何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两国殖民者在占领北京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

3、总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

4、课题延伸:教材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一段材料,即《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让学生究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来展开探讨,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澄清和批驳在在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和谬论,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第三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

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我主要从教材分、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或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该课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不仅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另外,通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教材中重点涉及的早期的王位世袭、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中国政治特色的表现。这些制度影响着以后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有些理念甚至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文明中。我国长期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浓厚的亲情观点甚至民族的凝聚力,都与古代的宗法制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另外,本课内容也为理解秦汉以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作一合理的铺垫,所以,学好这一课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⑵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⑶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宗法制的评价。 ⑷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含义、内容、特点、影响,初步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⑵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收集夏商周的建立及三个朝代,创建人的故事、考古勘察的报道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⑵通过对宗法制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四)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对本课内容有过不少的接触,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从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说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生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的回老家的时候有没有去过祠堂,清明节或春节期间,有没有在祠堂参加过祭祖活动,参加过的同学请举手。(请一位同学跟简单介绍一下过程。)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宗法情节”,古代皇帝祭祖则是在太庙(幻灯片显示)。那从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有这样的活动呢?(夏商周)。我们今天就学习与古代中国有关的政治制度,从而导入新课。

(二)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我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这课书的教学。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在学习这一目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以及政权出现的时间、建立者。在学生回答后,我向学生展示偃师二里头遗址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夏代的高度文明,以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接着展示《礼纪·礼运》里面的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1.公共权力至上 2.“公天下”→ “家天下”(禅让制→世袭制)。

2、在学习商朝政治制度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商朝的政治制度,然后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内服和外服制度。经过理解该制度就使学生明白外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因此,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就总结出了商朝的政治制度特点:1.内服和外服制度2.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3、学习“封邦建国”这一目时,我先向学生展示周公的画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用谈话法了解西周建立的史实和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并让学生总结出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对象、内容、受封诸侯的义务和作用。然后让学生比较西周的分封制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的异同点,这样,学生既完成了本目的学习,又认识到通过分封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本目内容,有利于下一目的学习。

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学习这一目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我主要通过问题导学法,也就是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提示学生主动学习。问题如下:

1.实行分封制的同时,周初还实行了与之互为表里的宗法制。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2.结合教材第4页的《大宗、小宗示意图》,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大宗、小宗等关系。

3.宗法制度的作用。在学生讨论回答结束后,我再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宗法制的了解。最后以各种图片和文字信息展示礼乐制度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从而感悟三种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课堂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西周的分封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部落联盟时代遗留下来的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但却大大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着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五)达标测试:

1、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答案:妻子的小儿子)

2、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六)布置作业:课下查找有关文考古资料,说一说礼乐制度在西周社会的表形式。

六、板书设计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识字二说课稿(全)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2》说课稿 谢岗镇谢岗小学

谢银英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二》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教材分析。

本课的十二个词语,描绘出一幅幅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生活画面。学生通过读词语、想画面、识生字,一定会感到熟悉、亲切、有趣。

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感知词句的意思,感悟动词的准确运用。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二、说教学方法:

本人这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线,为体现这一模式,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接着安排小组讨论。最后安排巩固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感悟词句的意思。

三、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学习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第四环节:玩游戏 第五环节:总结

第六环节:布置课外作业

这个教学过程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构思,把时间、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下面我就从这六个环节具体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在课余生活里最喜欢干什么?你们还想知道其他同学的课余生活吗?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看他们的课余生活是怎样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P22识字二(板课题)。

(这样通过谈话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

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课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自学完后老师再来一个检测。在检测时先让学生说出每幅图的意思(谁在干什么),教师随后在图片下出示相应的词语。(这样图文并茂,既直观又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词语的意思。)接着教师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读时采用多种形式来读。如:个人、全班、同桌互读。读后教师又把卡片张贴在黑板上。(这样教师既可以大面积地检测学生的认读情况,又可以把整节课的重点一下子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

3、分析字形

在认读完生字后,就转入分析字形这一环节。在分析字形时,教师先跟学生复习识字方法,再让学生按所学的识字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这样既可以教给学生的识字方法,又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从而得到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4、学习词语。

在学习词语时,教师也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认读词语后,教师问:"读了这些词语后,你有什么发现?"(这样设计,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考中找出答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把表示动作的词和多音字显示出来。接着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表示动作的词语的准确运用。又问:"二胡"为什么用"拉"而不用"弹"。(通过这样的质疑,让学生明确到运用表示动作的词时,一定要根据它所用的对象来定。)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准确地运用表示动作的词,教师又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词语搭配)。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知识方面得到延伸。

5、小结、质疑。

在学习完后,教师又来一个知识小结,再质疑。(这样让学生有一个知识反馈的空间,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四、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字词,教师又设计一个复习巩固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出示课件、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通过认读来巩固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使整节课的重点就更突出。)在复习、巩固后,为了扩大学生的词语积累,在此又安排一个扩词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得到知识延伸)。

这节课,为了让学生读写相结合,教师又指导学生书写比较难记易错的字--"琴"。

五、游戏

在学习完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又来一个轻松环节"玩游戏、编儿歌"。在玩"快乐传真"的游戏时,教师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做自己喜欢的运动,让台下的学生猜,猜对奖一颗☆。(这样除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又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出如何准确地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样又一次帮助学生解决这节课的难点。

六、总结

教师总结时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先让学生说,教师再来归纳这节课的知识,这样就更好地明确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接着再总结这节课的比赛结果,加以奖励。

七、课外作业

为了让学生课后去复习功课,教师布置了一个口头作业"认读生字和词语"。(这样让学生回家后有目的地复习功课。)

八、说板书

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读生字词、熟读课文,所以板书方面,教师把这节课要认的字,词语和识字方法全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

板书:

1、部件分析法。

棋、弹、钢、琴、胡、戏、

识字方法:

2、熟字换偏旁。

喂、鸽、养、航、模

3、熟字加、减偏旁。

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弹钢琴

拉二胡

唱京戏

栽花草

喂鸽子

养金鱼

做航模

学电脑

观天气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2《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的学生也学习和阅读过很多诗歌,对于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接触却不多,高中生阅读《诗经》的也比较少,因此,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了解《诗经》的艺术特征,学会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通过学习《采薇》这首诗,使学生了解《诗经》艺术特征,如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结构,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等。 2.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理解诗歌内容。

3.体会诗中作者的“忧伤”之情,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

四.说教法

教学方法有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理由是:学习古诗,应该使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需要反复诵读才能感受;提问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为此,设置好的讨论题会成为我上好这节课的重点。

五.说过程(教学方法)

本课题共设一个课时。

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提起《诗经》,想必同学们都很熟悉,《诗经》中的爱情总是深深触动我们,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描写的却是生活中残酷的一面。在学习这首诗歌的过程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体会到一种不同的情感。

2.正式讲解课文之前,我会先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

首先,简要介绍《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这样能够使对《诗经》,特别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有初步的了解,这对之后分析《采薇》的诗歌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诵这首诗,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同时对诗歌的结构有一定的把握。还可以借此机会将全诗的重点字词串讲一遍。

最后,让学生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忧”。 3.对诗歌进行全面的解析: 首先,明确《采薇》是一首战争诗,然后整首诗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3章,第二部分是

4、5章,第三部分是第6章。

其次,诗歌的三个部分逐步进行讲解。全诗的讲解是以“士兵之忧”为线索。 第一部分:串讲诗歌,让学生思考诗中的士兵为何而忧?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自然能引出诗歌的主题,也就是士兵的思乡情怀。 然后,就是对此部分诗歌艺术的分析:诗歌以“采薇”起兴,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渲染气氛,强化感情。这部分着重分析“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三句诗中“作、柔、刚”这几个字的作用,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加深了士兵思念家乡的忧愁。

第二部分:串讲诗歌,延续第一部分的问题:诗中的士兵为何而忧?诗歌第二部分描写的辛苦奔波的军旅生活也是引起士兵忧愁的原因。通过对这部分诗歌内容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主题,感受士兵的思乡情怀。

接着分析这部分诗歌艺术:描写士兵所过的军旅生活的情景,采用《诗经》中赋的手法。此部分要重点讲解的是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诗歌没有从正面描写作战的情况,而是通过对战马(四牡骙骙)和装备(象弭鱼服)的描写,间接透露战斗的激烈,战事频繁。

第三部分:这部分整首诗中要重点讲解的部分。串讲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人情感和诗歌创作艺术。特别是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艺术的赏析,此处采用提问法,请学生谈谈对这里情景交融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继而采用讨论法,提出思考题:诗歌前面的内容都极力表达士兵的思乡之苦,诗歌最后一节写士兵回到故乡,他怎么没有兴奋地奔回家中而是“行道迟迟”?回家应该是快乐的、兴奋的,为什么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却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进一步阐释诗人的创作情感,让学生体会这种描写的艺术。

进行思考讨论时,我将结合两首课外的诗歌启发同学进一步思考,一首是李频《渡汉江》,另一首是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通过这两首诗,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诗中所描写的那个士兵的处境,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手法赏析诗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最后,对整首诗歌进行简单的总结:《采薇》是一首战争诗,它主要表现的是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

上一篇: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下一篇:贵州煤矿事故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