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小儿糖尿病诊疗体会与研究新进展

2023-01-21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胰岛素分泌或(和)作用缺陷引起。小儿糖尿病患者也并不少见,其发病有其自身特点,90%为1型糖尿病,其他为2型和特殊类型糖尿病。我国儿童糖尿病仍以1型为主,发病率为0.5/10万[2]。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糖尿病可引起患者脂肪、蛋白质及糖代谢异常,病程长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小儿一般病程较短,故遵循五架马车原则: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运动治疗、自我监测及教育相结合对其进行正常生长的尤为重要。因1型糖尿病治疗以胰岛素为主,也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该病发病时,胰岛β细胞已受到严重破坏,为控制血糖和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发病起,病患终身都需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3]。该院为探究糖尿病小儿患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选择自2013—2014年在该院进行诊治的糖尿病小儿患者64例,均为1型糖尿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查阅,现将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糖尿病患者64例,均为I型糖尿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4例,年龄6~12岁,平均7.4岁。患者多急性起病,“三多一少”(尿多、饮多、食多、体重减轻)症状明显,因饮水量明显增多、饭量明显增大而体重反而明显降低、昏迷等症状就诊。20例患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有不同程度的昏迷。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可疑诱因(饮食不当、感冒等)。BG检查结果:FBG 8.46~25.84 mmol/L,平均16.92 mmol/L。尿液检查:尿糖均(+++),35例尿蛋白(+~++),24例尿酮体(+~+++)。

1.2 方法

记录患者入院时的血糖,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①糖尿病患者教育:加深患者及家属对该糖尿病的认识,并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②医学饮食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饮食,选择合适的食物并进行食物的合理分配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要;

③运动治疗: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有无并发症及既往运动情况等,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量并长期坚持;

④药物治疗:以胰岛素治疗为主,并积极处理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以纠正失水状态,同时应用小剂量胰岛素降低血糖、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

⑤对症治疗:及时运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脱水患者进行补液治疗,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每日餐前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以提供基础胰岛素,最初按0.5~1.0 U/(kg·d),一段时间后,再就病患在尿糖、血糖以及病情方面的变化对剂量进行调整,已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4]。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及时足量补充液体,并运用低剂量短效胰岛素(0.1 U/(kg·h))静滴降血糖;同时,寻找并去除病因;并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各种并发症的防治。每日每餐餐前2 h、餐后2 h和睡前进行血糖测定并记录。

2 结果

经过上述正规治疗后,20例患者的血糖在治疗24 h内血糖已降至14 mmol/L以下,尿酮体转为阴性,脱水症状明显减轻,神志渐清;5~7 d内3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在11 mmol/L以下,患者精神状态渐佳,开始少量进食;治疗2~4周后,所有患者血糖均控制至6.9~7.6 mmol/L,“三多一少”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已得到改善。在医院治疗一个月后,所有的患者的血糖、糖尿病并发症和伴发症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出院,并予维持治疗。

3 讨论

3.1 小儿糖尿病

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等有关。胰岛素用药不规则、用量不足或是突然停药,易引发糖尿病急性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小儿患者多起病急,因各种急性并发症就诊。临床表现多较典型,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年幼儿在自己能控制小便后又现遗尿[5]。小儿免疫机制发育不完全,糖尿病患儿易发生各种感染,感染又使糖尿病加重[6]。饮食不当、各种感染等诱因可诱发或加重小儿糖尿病,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一般,小儿糖尿病多较严重,发现时已有严重并发症或因严重并发症而就诊。小儿糖尿病患者伴发酮症酸中毒者较为多见,一般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发病率越高且症状更重。小儿糖尿病容易误诊,因患者多因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而就诊,且并发症症状较重而容易掩盖糖尿病的自身表现。故在诊断小儿糖尿病时,对于并发症的表现,应想到糖尿病的可能,并进行血糖检测。同时,应排除非糖尿病性糖尿[7]。

3.2 小儿糖尿病的诊疗体会

小儿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以胰岛素为主,结合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药物治疗的同时需结合医学饮食疗法、运动治疗等治疗方法。小儿糖尿病为慢性疾病,易并发急性感染、急性代谢紊乱及肾、视网膜等慢性血管病变并发症,尤其是病程长或是病情严重者。故糖尿病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强调正规综合治疗,以良好的控制血糖为目标。

就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小儿糖尿病经及时正规的治疗后,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及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多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可大大降低小儿患者的死亡率。但因小儿患者往往对该病认识不足,需要监护人帮助配合治疗。故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平时症状并每日行血糖测定,一旦发现异常,及早就诊以防急性或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小儿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应及时,小儿家属或监护人应尽量在小儿发病24 h内赶往最近医院治疗。小儿糖尿病及时经正规治疗后,血糖多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可有效地缓解各种症状和防治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另外,小儿糖尿病为慢性疾病,多为胰岛素依赖型,需终身治疗,患者家庭应做好长期治疗的经济和心理上的准备,故对小儿糖尿病患者的家属糖尿病教育也至关重要。

3.3 小儿糖尿病的研究新进展

首先是移植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彻底治愈糖尿病成为可能。目前移植技术主要有胰腺移植与胰岛移植,胰岛移植较胰腺移植更具有简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外都在进行探索的一个热点技术[8]。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部分接受移植的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依然面临的问题是供体来源严重不足与免疫排斥及出血等各种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其次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被发现,使得人类能从基因层次认识糖尿病发病的原理,这对今后在基因层次治疗糖尿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因小儿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起病多急骤,经治疗后该病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大改善小儿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强调及时、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治疗需长期坚持,需小儿监护人及患者的共同努力。要以教育为中心,遵循个体化原则,充分尊重病人的文化、宗教、习惯[9]。另外,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多种新方法已被运用到糖尿病治疗中,对糖尿病患儿的治疗将有重大的意义。

摘要:目的 通过对小儿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以及对研究新进展的探讨,以指导临床上准确地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对小儿糖尿病的诊治和管理水平。方法选择自2013—2014年在该院进行诊治的小儿糖尿病患者64例,均为1型糖尿病。对其临床资料(主要包括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治疗新进展。其中,全部病例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糖尿病患者教育、医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胰岛素)及自我监测,并积极处理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和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每日每餐餐前2 h、餐后2 h和睡前进行BG测定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适当地调整治疗方法和改变药物用量。结果经过上述正规治疗后,20例患者的血糖在治疗当天血糖均降至14 mmol/L以下,尿酮体转为阴性,脱水症状明显改善,神志渐渐清晰;57 d内3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在11 mmol/L以下,患者精神状态渐佳,开始少量进食;治疗24个礼拜后,所有患者血糖均控制至6.97.6 mmol/L,“三多一少”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在医院治疗一个月后,所有的患者均出院,并继续给予维持治疗。结论小儿糖尿病的治疗需及时,家属或监护人尽量在小儿发病24 h内赶往最近医院治疗。小儿糖尿病及时经正规治疗后,血糖多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可有效地缓解各种症状和防治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另外,小儿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一直进行,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维持正常的机体代谢,防止酸中毒昏迷的发生[1]。

关键词:糖尿病,小儿患者,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Owcrbach D,Gabbay.The search for IDDMSusaptibility genes:the next gen-eraction[J].Dabetes,2006,45(2):544.

[2] Matthews DR,Wallace TM.Children with type 2 diabetes[J].Therisks of complications HomRes,2002,57(Suppl1):34-39.

[3] 高群.小儿糖尿病的治疗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0(6):858-859.

[4] 杨峰.小儿糖尿病29例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1):46-47.

[5] 黄如伦,陈彩兰.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27例报告[J].现代医院,2007(4):17-18.

[6] 杨晓妍,吴先萍,胡筱枫,等.1989--2000年四川省自贡市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3):235-237.

[7] 罗惠云,万忆春.小儿糖尿病34例诊治分析及随访[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3):2907-2908.

[8] Fink RI,Wallace P,Brechtel G,et al.Evidence that ghcose transport is ratelimiting for in vivo glucose uptake[J].Metabolism,1992,41(8):897-902.

[9] Weissberg-Benchell J,Antisdel-Lomaglio J,Seshadri R[J].Diabetes Care,2003,26(4):1079-1087.

上一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度研究下一篇: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智慧养老服务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