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2023-05-01

第一篇: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家长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 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

(五)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 (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家长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 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 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 (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第二篇: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期。在对自我的评价上,他们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逐渐独立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且开始偏重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评价偏高,有时甚至“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产生。相反,有的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成绩不良或某方面的不足,得不到班级同学的重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信心。

(二)情绪不稳定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之下,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难以释放心理压力,遇到小事情便容易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极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而面红耳赤,情绪变化极大,并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写在脸上。

(三)意志力不强

大约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的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其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小学是在意志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自制力和坚持性下降的趋势。

(四)学习方面

小学中年级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有意想象的好时期。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具有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随着他们接触的表象越来越多,儿童再造想象的内容趋于完整,有意想象的成分大大增加,其精确度明显提高。

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出现了分化性的学习兴趣,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题感兴趣。不过,这时候的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小学中年级课程的难度较低年级有所增加,许多事情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中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下降。当然,落后一段时间可以再追赶上去,但那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运用记忆的方法巧记知识,运用参考书,检索、查阅图书资料也很重要。

(五)交往方面

该阶段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但还不能共同患难的阶段。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但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 能力的标志。此时,学生的择友范围不仅限于同性,对异性的关注开始增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学生之间分化并且形成了若干个团体,同伴接纳态度逐渐表现为欢迎、被拒绝、受忽视和有争议四种。

二年级以前,小学生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和家长讲,家长不听他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小学中年级,学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给家长听,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比以前减少许多,因此亲子之间的沟通常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

小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从完全崇拜到有自己的独立评价这一转折大约出现在小学中年级,这是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开始出现可逆性的阶段,它必然影响到师生之间的关系。

(六)仪表方面

小学中年级学生身体发育很快,活泼好动,外出活动也增多了。学生自己有了选择和分析对比的经验,所以,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和形象。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让他们学会正确打扮自己。

第三篇: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选]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潮汕学院实验学校邹跃祥

少年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极其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危险期”、“危机期”、“转折期”。而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初中段的关键时期——心理质变期,了解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的管理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这将有效的减少初中生对校纪校规的对立情绪,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生理发育的特点。

初中生身体处于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第一次生长高峰期是在出生到一岁左 右的乳儿期}是身体迅速发展的生长期,其神经系统和脑结构及机能均发生巨大变化,性成熟开始,性意识觉醒。

2.学习活动的特点。

初中生学习的学科门类分化,接近科学体系。学习范围扩大,功课增加好几 门。学习内容加深。学习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学习方法必须更加灵活。观察比较深入,懂得用理解记忆,学会独立思考。

3.思维活动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习智力转折期,思维活动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形式向 抽象思维为重要形式的阶段过渡,而且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发展,但很不成熟,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喜欢毫无根据的争论。

4.自我意识的特点。

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不喜欢别人把自己看 成“小孩”,力图在任何场合中表现自己,力争参与成人活动,反对成年人过多的监督和包办代替,对成年人不盲从或产生各种形式主不服从。

5.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

初中生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再加上感情丰富强烈,易闹情绪,缺乏自制, 易于冲动,富于幻想,因而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行为盲目性,做事往往不考虑利害关系和后果。

6.人际关系特点。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变化规律是由纵向人际关系为主向横向人际关系为主过 渡。横向交往的“人选”既可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优化初中生的人际交往环境。

第四篇:初三学生的六大心理特点

1、产生成人感:

表现为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 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是还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2、 独立性和依赖性:

表现为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以来,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加多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当学生 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后,他们就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比如他们有时反抗是在向别人表明自己是独立的,或者需要掩饰自己的软弱。

3、 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其中包括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形式。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他们不仅体验到自己和家人、老师以及他人各种关系的存在,而且能进一步体验到自己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存在,进入到一个“自我发现”的新时期。

4、自尊心增强: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这正是他们认识自我价值的反映,他们 表现为 渴望得到理解宽容,追求浪漫轻松、自尊、好胜、求知和参与是中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害怕 教师 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 , 反感 教师 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第五篇: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学生处于个体发展的青春初期。青春初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护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为了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坚强与行动的自觉性有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基本形成阶段。他们已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和内涵的意义,他们初步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有鉴于此,为了促进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化,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具体经验的支持,把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同化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当前一个阶段逐渐变得巩固以后,渐渐地摆脱具体经验的支持,就能促进具体运算到抽象的形式运算过渡。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即个体组织自我地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他们根本无法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当个体通过对各种现实选择的考虑,已采取决定并追求目标的完成时,就获得成功的自我同一性。中学生很少能达到这个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要持续几年以后才能作出选择。他们中有些人往往认同于他人(通常是父母)的目标、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他们缺乏反思和主见,过分尊重“权威”,对传统价值观感兴趣。他们广泛尝试各种价值观念、人生取向与职业选择,而把自我确定的生活方式的思考与选择推迟一段时期。这种同一性延迟现象在当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同时中学生的个体自我意识(主体的自我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它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成分)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正处于心理自我阶段。他们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时一个对自己充满着迷和无法解答的世界,他们为了避免成人干扰自己发现这个新的世界,尽可能采取保密的态度,悄悄地探索。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这一特点使他们产生独立的愿望,努力争取自身的解放,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形成面向未来的新态度,因而,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趋于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理想,追求有意义的价值和目标。

因为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控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也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充分张扬学生的自我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信、乐于探索、善于交往和自我调控的品格。

基于上述认识,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正适应了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其必要性。我们应当不断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以适应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上一篇:一年级晨会主题和内容下一篇: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