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书法艺术论文

2022-04-17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章草闻名的实力派书法家朱晓光先生继在北京、广州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后,由上海夏征农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梵籁·世博之约-朱晓光书法艺术展”,日前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期一周。朱晓光的书法艺术与本届世博会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和绿色理念自然吻合,与世博理念相互融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章草书法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章草书法艺术论文 篇1:

元代章草初探

章草,自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为早期的草书,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书法家对章草情有独钟,不断赋予其不同的时代特征,使其在每个朝代每个书家笔下异彩纷呈。虽然章草不像篆隶楷行书一样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巅峰,但是书家们对其进行的艺术创新是从来没有停止的。今天笔者从复兴的元代章草书法与古章草的对比探讨一下章草书法的创新问题,挂一漏万,讨教于当前喜爱章草书法的学习者。元代章草的复兴

从书法本体来讲,元代章草复兴主要有几个现象:一是书写章草的书家多;二是章草作品留下来的较多,三是他们对章草的学习、传承和发展的共识和共同点多。

元代的代表书家在不同程度上对章草都有涉足,使之得以复兴和发展。首先是领军人物赵孟頫,紧随其后的是鲜于枢、邓文原、康里蠼蠼,就是一些隐士书家像吾丘衍、张雨、吴镇、王冕、杨维桢、俞和、倪瓒等的作品中也无不弥罩着章草或『隶草』的成份和气息。元代早期书家对章草的学习大都是临摹魏晋时的作品,对皇象的《急就章》不断翻新,使其变古为新,旧内容,新体态。元代后期书家或对赵孟頫进行学习和借鉴,使赵孟頫的赵体章草具有各自的独特个性,但隐士书家,在艺术追求上比赵派更有感性、浪漫、风格明显。

赵孟頫一生的书法追求都是在师法晋唐、顶礼膜拜『钟王』传统之路的临古摹古过程中,此过程亦是他再现和超越或者说改造唐宋,追迹魏晋遗风的最为用功之所在。他学习章草的对象自然就是三国吴皇象的章草一体。他的临皇象《急就章卷》《章草千字文》《六体千字文》是他对隶书、章草下功夫的一个有力说明。鲜于枢的《千字文》《书石鼓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等草书代表作,章草古意盎然,气韵不凡。邓文原《急就章》卷是临的皇象章草书《急就章》,质朴道劲而又轻圆挺秀。康里崾崾的章草《书李白诗卷》远绍皇象,近学赵孟頫,于章草作品中加入行书笔意,自成一家。俞和《临张芝秋凉平善》《急就章》古雅醇厚,《章草诗帖》书风虽出自赵孟頫,但自己的风格依然显而易见。饶介《草书法帖》与子山一脉相承,劲健飞动。杨维桢《通波阡表帖》等章草作品笔法高古,结体和章法独特奇异,个性横发。还有张奎《草书法帖》、吴镇《心经草书卷》、吴志谆《墨法四首诗帖》、守仁《上桧楼和尚诗帖》、胡布《赵孟頫<雪赋帖〉跋》和冷谦《题燕肃春山图卷》等等,都深含章草的笔致和情趣,从而映现出元朝书家群体倾心创作章草书的繁荣景象。

从传统文化方面讲,元代章草的复兴开创了对章草新的审美元素的理解,如书法态质的圆润,书法气韵的高古和时尚的统一等等。

赵孟頫学习二王,首先注重中和秀润之美的外在态势,又尊重魏晋之尚韵的内在风神。在他这里,传统文化中所论天地元气、阴阳和个人的生命、刚柔之气结合,转化为神定气闲、凛然风骨,态质和气韵合二为一,圆润点画的内在是道劲的骨力。本来,『气韵生动』就是古代文人书画的审美追求。元代初期书法承继宋人取法追求晋韵,但是不尚意而尚态,书法因其典雅、秀逸的书卷之气备受文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从而在全面回归中实现和恢复了书法的纯洁性,虽然没有表情达兴的意趣风发和个性的展现,但对书法朝着正态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元代后期书家杨维桢、吴镇、倪瓒的章草书法作品对感性、浪漫、情趣在更深层次上的拓展,使书法气韵高古和时尚的统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他们不拘法度,运笔顺势而为,不讨好于人,而是章草、行、今草、楷法结合,这一结合是一种时尚,因为历代书法家都在不断探索创新的道路,其中方法之一就是将各种书体糅合在一起,远窥颜真卿的《裴将军碑》,近观康里崾崾章草作品都是如此,把各种风格和技法运用在一件作品之中,尽量显示它们的自然状态,书写时的无意和书体选择的有意,二者过渡随心所欲,让鉴赏者去体会其深远无穷之味道。元代章草对草书内容和表现力的丰富

当然,元代章草不是简单地再现旧体,而是在复古基础上的章草变体,不仅具有元代的时代烙印,而且对以后的章草发展也具有启迪和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元代章草的创新特质在笔法、结构、韵律三方面与古章草有不同体现。

(一)笔法不同

二者的不同主要是笔法由古章草的简洁变为元代章草的复杂,此处主要是指挥运笔毫的动作。书法的点画无论长短、大小,运笔时讲究心手双畅,使笔锋有偏正、曲直、转折,运笔有轻重、快慢、抑扬等不同的变化,笔法借助点画完成其展示过程。故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因此,元代书家特别着意于笔法。一般说来,古章草是指元代以前的章草,元代章草是一个新的复兴期和高潮期。关于元代以前的章草特征有很多论述,我最赞同的是『隶草』的说法。其从隶书中脱胎而出,字字有别,点画相连呼应,原始而又简洁,特别是简帛章草,灵动之中古朴含蓄,简率之中见隶书底蕴,不着意于笔法和结构,变隶书之静而为动。元代章草虽然字字有别,点画形连或笔断意连,但在古章草实用而又简洁的用笔基础上,以提按顿挫的楷法入草,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强调波磔,一波三折地尽情地舒展,增其委婉波状之隶势,张其韵律和节奏感。元代章草与『今草』的笔法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字右仍有波磔,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大多采用文人书家在楷、行、草书的创作中时常出现带有章草意味的笔画和写法,形成了一种章、今书体或章、行的自然融合,大大增加了元代章草的审美内涵。

(二)结构不同

古章草率意的用笔使字形扁方古朴,元代章草复杂的用笔致其字形丰富时尚,引导了现当代章草发展的结构趋向。古章草强化隶书波挑,横平竖直点画间的断接用笔为笔画『S』形钩连或『波』形,字形方扁,用笔率意,笔带横势,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的结构。元代章草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有圆有方,有长有短,有参差有错落,有平正有欹侧,其变化丰富的结构特征也因元代初期、中期、晚期的时代审美风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赵孟頫章草用笔严谨平和,结构方正妍美。康里子山章草笔势纵逸圆劲,结构奔纵舒展。杨维桢用笔劲峭奇崛不合常规,结构大小奇正方圆开合不羁。与古章草结构的不同和变化是元代章草流美、时尚进步的历史必然。

(三)韵律不同

二者之不同主要在于古和新、雅和俗、简单和复杂等方面。韵律,汉语意思是声韵和节律,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在这里,『韵律』主要指章草的节奏和气韵有律动的变化,它有重复性的特点,影响它的有笔法、结构、墨法等等。古章草点画简洁,特别是点画中部中锋用笔,圆劲舒展,空间气韵饱满,自然生动,但其用笔节奏常常要一波三折,涩劲入纸,不然就没法完成起笔、行笔、收笔笔短意长的意蕴。老子云『大道至简』,我认为,『筒』是最难完成的,因为『简』才致使古章草斩截痛快,具简远苍茫之气。相比之下,元代章草有今草气象,即在妍美的真、行、草基础上重构章草,显示出今草的风采,这是新型的章草书。元代章草气韵流畅,用笔动作复杂但节奏轻快,指腕动作少,更显熟练和通达,因此有人说元代章草内涵不够丰富,气韵不古雅,有其几分道理,因为他们只注重于章草表象化的取法而没有转向对章草深层的审美古质的追求。

作为章草的变体,以章、今二草体相融并发是一种形式,以康里子山为代表。还有一种则是以章草与行书相结合,这是杨维桢的作为。如果以两人的书迹《李白诗卷》和《真镜庵募缘疏卷》为例的话,笔者认为康里子山的章草更加流畅,章草古朴之气荡失,显得更加娴熟,添加了『时代气』。倒是杨维桢章草的拙朴,用笔的生涩和老辣,用墨的大起大落,使章草内涵更加丰满,从而弥补了康里子山的不足。

元代章草的复兴丰富了草书的内容和表现能力,使直接脱胎于隶书的隶草一此文称为古章草一增添了时代的色彩,在书写时可使章草、今草结合,或章草、行书结合,这就在书写过程中,今草加入章草笔法意味,使今草得其古朴、典雅,像汹涌的大河陡添无数旋涡,增加险劲和回味的余地;章草加入今草笔法使章草更加流利、通畅,但因失其古风,极易显露『俗』气,不能细细品味;章草糅入行书,使二者的内涵更加丰满和具有艺术表现力。这种创作观念,一直影响到现代书坛。因为书体发展到晋代已经完备,历代书法家不仅想在书法风格上独树一帜,也想使书法创新呈现新貌。在潜力似乎尽绝的情况下,惟有章草尚有开拓空间,所以自元代以来,书家们一直在探求章草、今草、行书等的结合,希望融解其内在矛盾,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风貌。

元代章草创新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书法特有的审美本质属性决定了书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继承就是复古,复古中反思,追根求源,就成为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动力、目标和方向。赵孟頫以『追求古意,以古为新』指导思想复兴章草,使『复古与创新』的风气弥漫整个元代,书法回归正统,又有新的元素加入,使章草乃至各种书体都有发展和前进。元代章草,链接和续写了中国草书发展史,为明清、近现代的草书大家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方法。如明代,宋克的章草直出赵孟頫,加入温婉的圆笔气息,将狂草元素加入章草进行创新。祝允明的草书李白《将进酒》后章草跋文,其手法面貌一如元人。王铎的章草或犀利流畅,或儒雅敦厚,在元代章草的基础上加入个性特征,草风纯朴。清代傅山的章草厚重老辣,风神洒脱。近代,沈曾植的章草犀利而又倔强,独树一帜。王世镗的章草风格纯正,流畅而又高古。现当代,邓诵先的章草厚重圆润,气韵卓然。王蘧常的章草直追魏晋,篆籀之气盎然,圆笔曲势,浑朴高古。其后章草书家风格各异,但究其创新的灵感又有谁能说越过元代,没有丛兀代章草中汲取养分!

作者:杨俊梅

章草书法艺术论文 篇2:

观朱晓光书法展如闻清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章草闻名的实力派书法家朱晓光先生继在北京、广州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后,由上海夏征农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梵籁·世博之约-朱晓光书法艺术展”,日前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期一周。

朱晓光的书法艺术与本届世博会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和绿色理念自然吻合,与世博理念相互融通。朱晓光的章草作品看似平正,但字内变化极为丰富,线条质感强,行笔具有明显节奏与韵律,像春蚕啮桑叶般发出沙沙的声音。从其书法作品彰显出的气息来看,真犹如自然界的清音,毫无半丝雕琢与刻意。用“梵籁”来表达朱晓光书法艺术是再恰切不过的。

朱晓光与上海有缘,在研习皇象《急就章》(松江本)的同时,非常痴迷于复旦大学王蘧常大师的《章草字典序》。他的书法作品2005年获《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展》一等奖,同年获“上海海内外书画精品展”金奖,2007年再次获得“上海海内外书画精品展”特等奖。出于松江本的发现以及王蘧常大师在章草书法艺术上无与伦比的造诣,上海更多人因此而了解章草、学习章草、热爱章草,对章草的认识更为深刻。

本次展出朱晓光先生书作计百余件,作品形式多样,涵盖隶书、行书、章草、大草等多种书体。作品件件茂规隆矩,虽有匠意创新,而朴茂儒风,书卷之气,一遵古法,不失为弘扬国粹之典范。

作者:张 继

章草书法艺术论文 篇3:

浅谈宋克章草艺术特征

摘 要:宋克以章草之专长,将章草、今草、狂草的用笔与结体完全混融,形成了新的草书意境。宋克的章草既承接了元代的复古书风,又能继承和创新,开辟新的崭新局面。本文試图通过对宋克的生平学书进行及简要梳理,总结他在章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以指导我今后的草书创作。

关键词:宋克;章草;继承;创新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家居长洲南宫里,自号南宫里,别署东吴生。明初书法家,与宋广、宋璲、沈度、沈桀有“三宋”“二沈”之称。宋克擅长的书体是小楷、章草以及狂草与章草的糅合体,尤以章草见长,章草的代表作 《急就章》。

《急就章》原称《急就篇》,《急就章》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是汉代学童的启蒙读物。世传本共三十二章,每章六十三字。作者史游,在西汉元帝时(公元前四八——三三年)官黄门令。《急就篇》书名据宋王应麟解释是:“急就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的意思。历代章草《急就章》很多传本,其中以传为三国时皇象所书最古。

宋克的章草,在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上有进了一步发展,他掺入今草和行书的写法,笔画流利、矫健。行草具“二王”之遗意,清劲古雅。吴宽《匏翁家藏集》评其书谓:“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1。从师承上说,则是元人的余绪。如谢缙《春雨杂述》中“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太朴、饶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孟举少亲受业子山之门,介之以教宋克仲温”2。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别开生面,曾师从元康里子山的入室弟子饶介学书,所传皆“二王”草法,尤其是他的章草,挥洒自如,潇洒纵横,笔力俊峭挺拔,圆融洒脱,堪称冠绝一代。如吴宽所言:“右索靖《草书势》,宋仲温书。盖的其妙,而无愧于靖者也。”3

宋克一生尝写章草《急就章》许多本,其中以六十岁所作《急就章》最为杰出。《急就章》乃为章草的之典范,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其所体现的时代风貌在书法艺术各方面的表现。

一、结体

宋克以章草糅入狂草,打破了单一的结字规律,让其变化更加丰富,动感十足富有节奏感。字形的处理上,多出从金文、大篆,如《散氏盘》、《毛公鼎》抽象的古文字造型而来,空间和字形大小上运用大胆,特别是捺画的波挑笔意,用笔华滋,富有奇趣,浑然天成。

二、用笔

宋克把章草与狂草的用笔、结体杂糅在一起,与康里子山相比在用笔上更加丰富变化,但并未改变子山气息上的局促感。用笔上,把行草之笔意融入章草中,以章草为主体。又以行楷书的横竖转折的直转而少顿挫,再加以隶书的雁尾的夸张来強化其顿挫,故而收束字势。正因为隶书的雁尾之笔求舒展,而章草中每字最的后一笔以捺笔短促之形求夸张,这种方式,正是木牍竹简狭行取横势的传统方法。

三、章法

章草从金文和战国帛书尤其是竹简木牍中沿生而来,所以章法上的排列如竹、木简条状。随着纸张大量应用,虽然没有竹简木牍的狭长的格式限制,但这种重上下轻左右的意识仍然是章草不同于今草、狂草、小草的一个关键点。这一点,只要对比宋克临《急就章》与孙过庭《书谱》、宋拓王羲之《十七帖》等排列的字距章法即可一目了然,所以这就是不拘泥于古而又出新,才能流传于世吧。

结语

元代后期的草书风貌,主要以康里子山、饶介、杨维桢为代表的典型书风,都在草书的创作中融入了章草的笔法,这种现象一直影响到宋克。直到宋克将章草、今草、狂草的用笔和结体完全混融,形成了新的草书意境,将章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实现了从元末到明初草书的传承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宽《家藏集》卷五十《跋宋温仲墨迹》

[2]解缙《春雨杂述》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3]吴宽《家藏集》卷五十三《跋宋温仲草书》

作者简介:

王慧婷,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7级书法与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金玟廷教授。

作者:王慧婷

上一篇:地铁机制研究论文下一篇:政治学研究主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