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实践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教育的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具体要求,加强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工程类本科学生的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工程”意识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需要加强等。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提出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本文将重点阐述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发原则及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实践课程;开发原则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意识不强。我国大多数高校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趋同,没有形成高校自己的特色!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所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重点抓学生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培养人才的思想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工程教育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师,传统的培养模式还是按照专业培养人才,在培养方案中,必修课很多,学生自主选的课很少!很多专业培养方案陈旧,没有经过调研和分析,适应不了经济发展,培养模式不灵活!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工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探索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三)创新实践能力不够

本科生存在动手能力不强的严重问题,培养出的学生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相悖的!工程教育之所以要重视实践经验,是因为工程师不能单凭理论知识,还需依靠实践经验来识别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四)教师的工程意识需要加强

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教师的工程意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高校教师一般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走在学科技术前沿的教师有的只注重科研,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实践课程的开发

(一)实践课程的开发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人有我有”,教材内容陈旧。要改变这种现状,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就要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在课程的开发中,要积极开展社会调研,深入调查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当前行业岗位群的特点,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以行业的职责任务及技术技能为依据开发,既突出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又兼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

(二)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探索与实践课程相应的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观是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指南,它贯穿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课程评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实践课程开发的有力保障。

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开发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对实践课程的评价是一项系统系统工程,要树立课程质量观、健全课程评价制度、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并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监控与评估。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课程的评价应以能力的测评为导向,注重能力推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覆盖相关多种能力要素,而不是针对个别能力分别孤立地进行评价;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效度。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工作,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纳入考评范围。

三、实践课程教学设计

(一)开发设计原则

1、社会需求:结合实际情况

2、学生实际:分析授课对象

3、产业发展:依托行业标准具有前瞻性

(二)思路

实践课程开发的新理念、新目标、新模式和新的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断创新。首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巩固强化学生的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它还应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它还要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考核途径

1、效果:对授课对象产生的影响——技能

2、过程:授课对象阶段性学习效果——态度

3、成果:授课对象对完成课程理论性的认识——知识

小结:实践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项目课程设计、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和虚拟实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实践课程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学科的多样性与知识的快速更新,实践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不断地进行全方位的更新,结合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实践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蒋惠玲.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实践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2]纪占武,邵荣策.浅议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1(13)

[3]忽江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目标体系的现实审视及其发展思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4)

[4]刘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1)

[5]陈娟.论高等教育实践[J].科技信息.2007(02)

作者:袁双宏 孙剑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篇2: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善 措施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教育的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具体要求,加强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工程类本科学生的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本文结合安阳工学院汽车服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阐述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善措施的思路和途径,为新建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汽车服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工程教育认证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工程类本科学生的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实践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教育的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为他们以后更顺利地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有力的实践基础。在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具体要求,各个本科高校均采取了相应措施,力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更好地吻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是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

二、目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各个层次、各个级别的社会需求,各个高校也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也由此应运而生。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其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则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是否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求职能力以及工作能力。而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導致本科教育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轻全面素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学习,轻教学实践”,这种专业上过于强调“高、精、尖”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造成师生双方均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现有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工程教育认证的需要,学生毕业后也不具备工程能力。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成为目前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设备设施不能满足现有的行业需求

目前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对象已经由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变,而目前现有的实验设备设施跟不上发展趋势。

(二)实验内容、实验环境与工程应用脱节

现有的实验内容、实验环境许多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没有和工程应用结合,因此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实践学时不足,影响培养效果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远远大于实践学时,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影响实践教学培养效果。

(四)缺乏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往往是借鉴其他院校,由于各个院校的发展定位不同、区域优势不同造成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不同,难以适应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五)缺少实践教学过程考核

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没有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考核,不同于理论教学的考试,目前多数的实践教学采用的是考勤代替考核,造成“人到即通过”现象。

三、实践教学改善措施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安阳工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一)理、实、就业一体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利用学分制实施这一有利条件提高顶岗实习的学分比重,并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派遣教师结合生产实践展开教学。同时在理论教学中多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授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甚至达到理、实、就业一体化。

(二)以生为本复制就业环境

在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精准定位,在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定制实训项目,使学生的实践教学场景贴近就业环境,让学生真操实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以赛促练提升创新能力

针对创新意愿强烈的学生,根据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定参赛方向,制定创新实践脚本,由学生自导自演开展创新实践并积极参赛。

(四)更新实验设备设施

紧跟行业发展,更新实验设备设施,与行业发展相适应。

(五)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切实找准学校定位,结合行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六)建立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过程考核

摒弃目前实践教学采用的考勤代替考核的方式,建立过程监督加成果评估的实践教学过程考核形式。

四、结语

通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为今后的专业发展乃至其他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肖娟,王嵩,于芳.“双一流”建设中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11):65-68.

[2]巫光宏,陈永晴,何平,王声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教学,2018,(21):238-240.

[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一点通[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李永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实训园地,2018,(5):218-220.

[5]汪冰,王晓丽,陈季萍.实践教学在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7):142-143.

[6]王冬良,李璐璐.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4):78-80.

[7]吴海荣.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58-60.

[8]冯小安.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25-126.

[9]谭永红.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6,(15):60-61.

作者:王飞 赵卫兵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篇3: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文章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借鉴

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了“1.5+1.5+0.5+0.5”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CDIO教学理论;应用型工程人才;工程项目化教学

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在新经济的培育和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符合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工程人才供应严重不足[1]。2017年教育部分别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研究讨论会,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战略规划,并陆续发布了“复旦共识”[1]、“天大行动”[2]和“北京指南”[3],进一步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行动指导思想,为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CDIO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4]。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并借鉴CDIO教育理念,创新和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了“核心素养、项目驱动、产教融合、工程环境”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人才培养同质化非常严重,主要通过学习国内“985”、“211”重点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来进行专业建设,导致人才培养专注于知识学习,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缺乏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比如工程能力。

(二)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单一,多以理论讲授和示范演示为主,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应用较少,导致学生专业兴趣和创新动力不足,并且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放弃学习。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多以单个课程实验或模仿性操作为主,综合实践和项目化教学偏少,各课程知识点孤立,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

(三)教学资源不足

满足工程教育的实验实训場地和硬件设施不足。应用型工科专业的学习,需要在真刀真枪中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上,因此优质的实训环境和实训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大多数应用型本科学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不充足。工程项目化教学资源欠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实践教学学时偏少,而且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项目为验证性、仿真性、实验性居多,教师们缺少真实企业工程项目化教材、教具等教学资源。

(四)教师缺乏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

教师缺乏工程项目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乏企业工程项目背景和经验,无法承担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重任。又由于评价体系所限,很多教师专注于科研,大多也不愿到企业挂职再学习,缺少参与真实工程项目的机会,工程实践能力一直得不到好的培养。因此,“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五)工程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内容太单一,沿用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不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第二,虽然设置了比较完善的人才能力评价体系,但是落地执行不彻底,考试环节比较重视,其他环节存在走过场严重。

二、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要解决上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并借鉴CDIO教育理念,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设计,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匹配。针对产业需求来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从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着手,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本位,以校企合作“特色班”为教学载体,提出了“1.5+1.5+0.5+0.5”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理念的设计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的教学设计中,我們采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并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为教学方式。杜威把教育教学活动看成是“做的过程”,并提出了“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思想,“做中学”的思想主要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实践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将经验、活动、学生作为中心环节的教学活动。教育者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还应当评价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6]。

基于项目的学习它脱离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融合。首先,驱动型的问题是项目学习的关键所在,问题必须明确而且有意义。再次,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帮助他们创造情境、提供材料以及参与整个过程中的评价;最后,项目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应对来自现实世界的挑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6]。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我们设计了“1.5+1.5+0.5+0.5”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校企合作“特色班”为教学载体。第一阶段,1.5学年的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式,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由校内教师授课完成教学;第二阶段,1.5学年的专业课程学习(模拟项目实施阶段),采用“项目化”和“任务驱动”[7]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企业工程项目分解为子项目模块,分别完成不同的子项目,最后进行项目集成。每个子项目模块对应1-2门专业核心课程,每个子项目的完成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进行项目分析,其次是学习项目所需知识,最后是完成项目。“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教学;第三阶段,0.5学年的专业实训,完成真实的企业研发或生产项目,从项目的调研到项目实施严格按照企业工程项目的标准流程实施,以学生为主、老师辅助的方式进行,着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工程能力,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教学;第四阶段是0.5学年的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进入与本专业匹配的企业及岗位进行实际实战磨练。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载体是校企合作特色班[8],将企业的产业资源、行业经验、研发技术、工程项目、实习岗位等发展要素植入特色班,并依托高校的师资、教学场地、实验实训场地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完成人才培养。高校在特色班中主要负责提供学生日常管理、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授课、提供教学场地和实验实训场地等服务。企业提供实习、适用于教学的工程项目、与项目化教学配套的教学设备、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工程师等服务。高校和企业共同负责专业实践和实训课程教学、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项目化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下面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采用北京紫藤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为教学项目,来细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目标设计

应用型工程人才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具有宽厚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某个领域从事试验研究、规划设计、加工制造、工程应用、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人才[9]。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研发的需要,理论知识要夯实并宽口径,专业知识方面强调应用性,教学过程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重视实训和技能训练,教学组织上以就业为导向。我们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说明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见表1。

2. 人才培养过程设计

校企特色班以20-30人为宜,分为4-6个项目小组,每组约5人。项目小组是项目化学习的单位,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相互竞争。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如下:

基础学习阶段:本阶段共三个学期,以日常班级授课的方式展开,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主要完成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等。项目模拟实施阶段:本阶段为期三个学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不同任务。首先,将智慧农业项目拆分为5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对应1-2门专业实践课程或技能。每个子项目的完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目的认知,明白项目的目标、完成项目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第二阶段是项目的知识储备,通过案例驱动的方式,完成专业实践课程或技能的学习;第三阶段是项目的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子项目。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系统的集成和调试。表2说明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于“智能温室大棚系统”的项目模拟阶段的情况。项目实施阶段:本阶段为期一个学期,按照真实的企业工程项目开发流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完成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其中项目开发流程包括项目调研、项目规划、软硬件系统设计、器材器具采购、项目软硬件系统设计和实现、系统集成和工程实现、项目报告和总结。企业工程助教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和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3.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设计

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学期为考核的基本单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综合能力分数作为参加各类评优的依据,也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参考,最终计入学生个人档案。成绩考核要三方面结合: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综合分数由过程性评价成绩、终结性评价成绩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成绩占70%,期末考试占30%。过程性评价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完成程度、小组合作程度来评定。

4. 校企特色班运行机制设计

新工科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来领导特色班。校企合作委员会对校企合作的重大事项、合作方式以及合作进度等进行指导。为了保障項目化教学的开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教学:

(1)提升师资团队的教学和工程技能

企业与高校每年联合开展2-3次专业师资线上线下培训,通过不同主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提升师资的专业教学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

(2)电子信息类专业技能认证合作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一套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技能认证体系,学员通过认证后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支持服务。通过引入人才认证,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毕业竞争力、就业薪资、高质量就业率。

(3)科技竞赛实验室建设

校企共建电子信息类竞赛实验室,通过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检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学术氛围与学习环境,真正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

(4)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资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用性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不断创新,开发适用于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资源。

三、企业工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及效果

齐鲁师范学院携手北京紫藤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着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人才培养进行改革,推行“1.5+1.5+0.5+0.5”式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企业智慧农业项目,校企共同推出了新工科项目化教学,分为“项目实施前+项目模拟实施+项目实施+实习”四个人才培养环节,培养优秀的知识型工程人才。

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夯基础、强实践、重实效。第一,注重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融入各个教学环节。第二,理论基础要夯实,确保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过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第三,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和时间,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第四,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企业真实的实践项目为基础,通过模拟工程项目实施和工程项目实践两个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很多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成果非常显著:第一,学生对本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第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认可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第三,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四,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极大增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发明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班。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2]“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0-11.

[3]“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20-21.

[5]闫冰洁.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风,2019(15):25.

[6]蒋子慧.STEM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7]王伟,龚畅.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206-207.

[8]李伟,叶树林,华蕊.地方本科院校“3+1”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7(10):58-61.

[9]瞿福存,周蓉.应用型大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153-155.

[10]廖敏霞.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23):55-59.

作者:孟艳艳 贾长洪 刘萌

上一篇:日语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现代教育治理下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