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歌曲发展论文

2022-04-21

摘要:“艺术无国界”,但在中国与西方差异较大的审美影响下,相同的艺术体裁必定会存在不同。本文对中西方艺术歌曲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中西方;艺术歌曲;差异《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对“艺术歌曲”这一词条的解释是“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和民歌区别开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古代艺术歌曲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古代艺术歌曲发展论文 篇1: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讲求与遵循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在享誉世界的同时,呈现出追求民族唱法,探索古韵今风,以及进行多元创作的发展态势。本文将立足于古代诗词类和古代民歌类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针对当下艺术歌曲的风格形态进行变量分析,把脉好中国艺术歌曲风格形态的发展理路。

关键词:音乐艺术;艺术歌曲;古代诗词;古代民歌;艺术风格;艺术形态

What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Singing Chinese Art Songs

WU Rong

(School of Art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在复杂多变、文化多元的国际大环境下,古今艺术歌曲在传承和弘扬经典艺术歌曲的同时,也在不断与世界音乐文化交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与繁荣。音乐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喜人的局面和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立足于艺术歌曲特定的艺术风格、创作规律,如何理性把握古代诗词类和古代民歌类艺术歌曲风格,亦如何综合考量当下艺术歌曲形态的呈现,让民族特色永远托举起艺术歌曲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一直是音乐艺术界关注和探究的热点。

一、古代诗词类艺术歌曲风格的返璞

目前世界上唯有中华民族文化经历数千年演变发展,实现了一脉相承,传承至今。中国古代诗词类艺术歌曲的发展为我国古文化的发展积淀了最为厚重的瑰宝,为一代代中国人学习、传诵、享用。这主要得益于诗经、楚辞、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体裁的繁荣。古诗词的创作与积淀,始终为作曲家、艺术歌曲所借鉴、搬用,不仅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作曲家,也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经典的古代诗词类艺术歌曲。它们是“真真切切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旋律的艺术歌曲”[1],主要应归功于我国古典文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其潜在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价值。时至今日,虽然以古典诗词文学为载体的艺术歌曲依然在大雅之堂广为传唱,为大众津津乐道;但在文明、文化大为多元的当下,现代汉语顺应历史潮流,代替了古文化的发展基因,对古文化的推崇者和认知已经逐渐淡去或消失。当下的歌唱家如果没有一定的风格讲求与遵循,将很难再现古代诗词类艺术歌曲昔日的风采和辉煌。为此,笔者认为古代诗词类艺术歌曲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拥有特定时代的审美评判和风格追求,尽可能实现其返璞归真的认知,方能收到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一)特定时代的古代诗词类艺术歌曲承载着特定的艺术意味和价值

不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元曲,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各自表达着特定年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意趣等,饱含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留给人们的意象之美显然各有千秋。特定的古诗词也只有放在相应的时代,才能凸显出特定的艺术意味和价值。后人之所以会不断地传唱,同样是因为其在相应的时代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对古代诗词文化特有价值的遵循与审美。如李白的诗,豪放、绚丽多彩,如果脱离唐朝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为其谱曲,传唱,显然有伤大雅。为此,在当今如果要为古代诗词谱曲、歌唱的话,首要在于全身心投入所在年代的历史文化,牢牢掌握那个年代的历史及创作背景,掌握作品诞生的原委,才能获取艺术的真谛。

(二)不同风格的古代诗词类艺术歌曲表达着不同的内涵和意境

我国古代,诗人层出不穷,名家众多。古诗词作品也是千姿百态。由于古代诗人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其作品的风格也形态各异。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则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显然,各自表达的内涵和意境也不尽相同。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下,这些不同风格诗人的作品,时常被创作成艺术歌曲加以传唱。然而,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有不同的创作规律和唱法。创作者必须去实际了解和按照作品风格去谱曲,歌唱家也必须按照词曲的风格去演唱,方能表达出古诗词的真正内涵和意境,体现出古代诗词固有的审美意蕴。

(三)特定的审美评判衡量着古代诗词类艺术歌曲的价值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象征的古诗词,不仅蕴含着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特有的审美思想和意蕴,而且形成了本身具有的格律、情感、意境之美。人们不管是在学习、朗读,还是作为艺术歌曲加以传唱,都始终在感受、欣赏、追寻古代诗词里独有的审美意蕴。其一旦被破坏,古代诗词就失去了原有的艺术价值。当古代诗词变成艺术歌曲演唱时,必须保留和尊重古代诗词的格律、情感、意境之美。切莫以当下的审美标准衡量和替代。另外,在古代诗词的思想上往往凝聚着儒家思想的精神烙印,体现着古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倾向。这些鲜明的古时代特征早已为古代诗词类艺术歌曲的审美打上了特定的时代和美学符号。

二、古典民歌类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遵循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文化,特别是古代民歌类艺术创作可谓美妙绝伦,经典作品亦是浩如烟海,而后在皇家宫廷中传唱,影响着一代代的民间艺术家。由此,古代民歌的创作元素在探索、运用、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进入近现代以来,一方面诸多音乐名家,充分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在成就自身的同时,也丰富了古代民歌类艺术歌曲的宝库;另一方面一大批音乐艺术家,不满足现有的创作状态,深入民间考察、体验、寻找独具民风习俗和地域特色、民族意味的原生态的创作素材,把原汁原味的音乐元素引入艺术歌曲创作中,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就。一直以来,像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等音乐名家正是通过演唱这些中国古代民歌类艺术歌曲,而闻名世界的。在当今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复杂环境下,词曲创作者和演唱者如何秉持古代民歌类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如何最终唱好这类艺术歌曲,一直是学界苦思冥想、不断探索的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掌握住这类艺术歌曲特有的语言、曲调、节奏、配乐及演唱方式方法等,遵循其客观的规律,在静与动中方能确保意蕴纯正,返璞归真。

(一)民族方言是影响演唱风格的基本元素

歌唱艺术的本质是语言表达的深度延伸。特别是古代民歌,往往依托语言上的特色,而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然而,我国56个少数民族各有鲜明的民族方言特色,有些少数民族更是能歌善舞,将方言、民歌、舞蹈融于一体,形成鲜明特征。他们的语言特色自始至终都影响和规定着本民族的创作风格,也呈现着演唱特色。民族方言之于歌曲演唱的主要是语言发音、言语规范以及特有的表达内涵。本民族的艺术歌曲有其特定的语言发音,只要一开口、一发音,人们便可分清是哪个民族的味道,如果张冠李戴,自然会伤了大雅。古代民歌类艺术歌曲中还饱含着丰富的民族和地方方言,如伊尔哟、哎嗨哟等,凸显着民族特色,创作者也十分注重对这些方言元素的运用。“演唱艺术歌曲应十分注重声音的表现力,而不是炫耀声音本身或声乐技巧。”[2]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在演唱中对生活、情感有着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创作和传唱这些民族的艺术歌曲,必须注重对民族语言内涵的把握,遵循特定的语言规律。

(二)音乐曲调是决定演唱风格的内在元素

每位歌唱家的声音有着特定的色泽、光彩、弹性、张力、技巧、美感,能够驾驭着不同时代、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表现力、吐字、行腔、韵味。每一首纯正地道的民族民间音乐同样有着特定的曲调。曲调体现着音乐的纯正和民族特色。因此,不管演唱的是云南民歌,还是陕西、新疆民歌,都要首先把握住音乐曲调这一内在元素的特点。通过变腔、变音等手段逼真地表达着民歌类艺术歌曲的原生态特性。唯有此,才能为世界广泛认可,为观众普遍认同。创作者和演唱者都应从创作规律、艺术素养、演唱手法上加以严格区分和注重。

(三)音乐节奏是掌握演唱风格的关键元素

不同的民族和地方的民歌,同样有着特定的音乐节奏。像山东民歌,如《沂蒙山小调》,旋律清丽高吭,节奏由缓到急;江苏民歌,如《茉莉花》,属于小调,是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旋律欢快流畅、婉转羞涩。它们都有着特定的节奏和旋律。科学掌握这些地方的艺术歌曲节奏特征,对于唱出歌曲特色,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大有裨益。例如,演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时,不仅要有高腔音、打哦音,而且要特别注重全曲明快的节奏和短促的曲调,表现出一种快节奏的放马气势。

三、当下中国艺术歌曲形态的追求

中国艺术歌曲历史悠久,题材、体裁丰富,并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歌唱大家和众多的经典曲目。在音乐文化繁荣的现代社会里,艺术歌曲或多元融合、或返璞归真、或百花齐放、或百家争鸣,各显千秋。综观当下发展理路,艺术歌曲始终围绕着民族唱法、古韵今风以及多元的创作手法,描绘着特有的艺术景致。

(一)民族唱法的传承与追求

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民族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地域特色,创造出来的一种“原生态”唱法,并形成了民族和地域特色。例如,北方民歌呈现出豪放悍犷的特征,南方民歌较之更显温婉别致;我国中西部的山区、高原地区的民歌则嘹亮清脆,而东部平原的民歌就显得舒展自如一些。民族唱法植根于民间,秉持着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演唱风格又独具民族特色,语言质朴鲜活、感情丰富真挚。正是这种“原生态”唱法,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中,供给着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歌唱家和观众。在当下,民族唱法更是成就了一大批著名的歌唱家,如彭丽媛、宋祖英、吴碧霞、阎维文等。然而,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言“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一些原来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的例子,但是通常我们所称的传统文化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即使传统文化幸存下来的话,也与其最初的来源分离,而与包容它的社会秩序相融合。”[3]因此,对艺术歌曲的民族唱法不可能做到完美复制和传承,只能尽可能去追求原汁原味的演唱风味。

(二)古韵今风的秉持与弘扬

在古代,我国艺术歌曲大多体现为对诗歌进行谱曲改编的经典民歌。很多经典民歌不仅一直传唱至今,而且成为了我国艺术歌曲的瑰宝。经典民歌给予艺术歌曲的不仅是诗词的美妙绝伦、乐曲的悠扬和煦,更是艺术审美底蕴的积聚与凝练,形成其特有的审美思维和情境。加之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博大精深,一直是艺术歌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来源。在传统艺术歌曲发展的历程中,民歌的歌唱者就是在传承与弘扬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发展着艺术歌曲。走入近现代,艺术歌曲虽然经过一段时期摒弃传统的影响,但并未改变传承古韵的客观规律。在文化多元、艺术歌曲繁荣发展的当下,人们更加注重对古韵今风的秉持与把握,甚至原模原样地照搬于银幕舞台,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三)多元创作的探索与态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以及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艺术歌曲已步入多元创作与快速发展的轨道。着重体现在作品题材的多元化和创作技法的多元化两个方面。在题材多元化的探索上,当前的艺术歌曲不在受特殊时代的影响和拘束,已经把触角延伸到百姓生活、社会文化、政治文化、人们情感、个性展现、兴趣爱好等诸多维度,题材多样,作品丰富,不断满足着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创作技法多元化的探索上,早已突破了单部曲式的束缚,变化多样的各种曲式都是宝贵的选择和借鉴,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曲共奏的多元共鸣景象;此外,艺术歌曲在节奏、旋律、意境的探索上,都迈开了坚实的步伐,艺术歌曲的创作天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辟。可以说,现在的艺术歌曲已经不在单独局限于某一技法和类型,而是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下。

概而言之,不论是古今艺术歌曲处于什么样的变化发展中,它的一脉历程始终是一以贯之和变化发展的,始终是古今风格在返璞和嬗变中较量,亦或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创作的交相辉映。不管艺术歌曲多元发展如何交错复杂,内在规律始终是艺术歌曲由古至今不可替代的生命线。(责任编辑:帅慧芳)

参考文献:

[1]约翰·R.霍尔.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

[2]王小天.中国语境中的“艺术歌曲”[J].中国音乐学,2009,(01):97.

[3]张淑芳.浅论唱好艺术歌曲的三要素[J].中国音乐,2004,(03):102.

作者:吴蓉

古代艺术歌曲发展论文 篇2:

浅谈中西方艺术歌曲的差异

摘要:“艺术无国界”,但在中国与西方差异较大的审美影响下,相同的艺术体裁必定会存在不同。本文对中西方艺术歌曲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歌曲;差异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对“艺术歌曲”这一词条的解释是“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和民歌区别开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通常认为艺术歌曲即以精美的诗歌作为歌词,将音乐与诗词结合的声乐作品。钱亦平老师在“西方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一文中提到“艺术歌曲即浪漫曲,指歌词精美、运用器乐(主要为钢琴)伴奏、结构精练的声乐作品。后来,一些歌唱性的器乐曲也称作浪漫曲”[1]。

1 历史背景不同

“艺术歌曲”最初是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歌词一般选用精致的、有很强文学性的诗词,音乐旋律重在描绘诗词所蕴含的情感;通常采用钢琴伴奏渲染气氛,补充音乐形象,并且与旋律进行交流对话。“艺术歌曲”这种歌曲体裁以其诗歌艺术与歌唱艺术的完美结合形式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德语艺术歌曲、法语艺术歌曲都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艺术歌曲门类。出现了如莫扎特、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圣-桑、格林卡、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等重要的作曲家。

西方艺术歌曲产生于浪漫主义初期,即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艺术领域都作出了贡献。诗歌、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推动,德国在艺术歌曲方面更是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批优秀的作曲家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发展。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一生中写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著名的代表作有《魔王》《鳟鱼》等,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性,突破了以往歌曲较为注重演唱的形式,使歌曲变得更加细腻动听,富有意境。

艺术歌曲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算得上是最重要的创作体裁,这种创作形式广义上来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在古代就有乐府机构谱写琴歌,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吟唱诗词。狭义上来说,中国艺术歌曲的萌芽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学堂乐歌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西方音乐以各种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音乐文化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此时,西方音乐文化逐渐被国人掌握,学堂乐歌的出现为中国艺术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歌曲的萌芽。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更是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27年专业音乐院校的出现为中国艺术歌曲提供了平台,赵元任、青主、萧友梅等在西方留学的知识分子回国后,将从西方学到的艺术歌曲创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最初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是指具有高审美价值,适合个人演唱的艺术性独唱歌曲和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合唱歌曲。

西方艺术歌曲经历了几百年的艺术文化沉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中国艺术歌曲最初是由西方引入,受到了西方作曲技法和音乐文化的影响,因此中西方艺术歌曲在各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点。例如,都会在创作时运用曲式构思,如前面提到的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就运用到了一些西方作曲技法,有调式调性的转变,弥补了中国作品创作中的一些不足。

由于中西方艺术歌曲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发展的,中国和西方的民族历史也大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中西方审美观念的不同。西方艺术歌曲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当时西方正处于浪漫主义时期,而且西方音乐艺术经历了几百年的文化沉淀,经过艺术革命的洗礼,音乐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给艺术歌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艺术歌曲是在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再由留学西方的中国作曲家们融合了本民族文化所产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学堂乐歌”、五四运动,再经过作曲家们的不断改进,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体系。

2 取材和表达方式不同

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欧洲流传的经典詩篇。西方音乐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如在著名叙事歌曲《魔王》中,舒伯特用钢琴声来模仿音乐情境中的风声和马蹄声,给听者最直观的感受。而中国艺术歌曲大多采用富含韵味的古诗词作为歌词,音乐创作上会更加注重歌曲蕴含的意境。例如,有“中国艺术歌曲开山之作”之称的《大江东去》,这首歌曲的歌词取自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曲调可以看出,青主在作曲时并没有完全依照诗词的声韵,而是更倾向于注重诗词意境的表达。因此,《大江东去》整体曲调宽广,富有舒展潇洒的格调。

即便是素材相同,西方和中国艺术歌曲在表达方式上也大有不同。以下4位作曲家在艺术歌曲方面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并且他们在作品创作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这里举例进行比较。

有“艺术歌曲之王”之称的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在短暂的生命中一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他体裁的作品也有很多,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虽然舒伯特的成长环境并不优越,但他并没有放弃音乐梦想。舒伯特无疑是非常具有音乐天赋的,他曾经在短短一年之内完成了100多首艺术歌曲。大量创作并没有拉低他的艺术歌曲作品水平,我们耳熟能详的如《野玫瑰》《魔王》等歌曲都是在这短短一年之内完成的。他很巧妙地将生活中的感悟融入歌曲创作中。《冬之旅》声乐套曲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他将自身的渴望全部融入他塑造的“流浪汉”这一人物中去。他的作品一直以来广为传唱,至今仍然被作为各大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以及演唱的首选。

黄自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不仅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还留下了大量杰出的音乐作品。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总是能将歌词与音乐的结合发挥到极致。他运用准确的音乐语言来充分表现诗词的情感,使歌曲富有艺术性的同时又非常完美地保留了诗词原有的意境。黄自在回国后创作了74首声乐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仍广为传唱,经常在各大专业声乐比赛中被选手选作参赛曲目。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大多和时代紧密相关,他的作品也会反映一些社会现状,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如《玫瑰三愿》《思乡》《花非花》等作品。

舒伯特创作的《野玫瑰》和黄自创作的《玫瑰三愿》都是以“玫瑰”為素材的艺术歌曲,但两首素材相同的曲子风格却大不相同。《野玫瑰》的创作比《玫瑰三愿》早了100多年,两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不同,导致风格也不同。《野玫瑰》旋律改编自德国作家歌德诗集,讲述了少年在荒野中看到一朵清早盛开的野玫瑰,不顾会被玫瑰刺到也要摘下这朵娇艳野玫瑰的故事。歌曲整体极具浪漫主义情怀,情感欢快活泼。《玫瑰三愿》创作于战争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战乱时期,社会动荡,矛盾十分尖锐。在当时的背景下,曲子表达的情感多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淞沪之战结束后,国立音专教师龙榆生到校园上课,看到校园内满地凋零的玫瑰,心中不免感伤,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黄自先生随后将其谱成了曲。这首歌曲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柔弱但不甘于命运安排的女子憧憬美好未来,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乐曲情景交融,以赞美和感叹的音调,曲折地表达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

被誉为“歌唱的诗人”的舒曼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也是非常得心应手,他有一半的艺术歌曲是于1840年创作的,1840年也被称作舒曼的“艺术歌曲年”。舒曼自身的文学修养非常高,因此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富有内涵。创作《诗人之恋》这一年正是他与深爱之人克拉拉结婚那年,因此《诗人之恋》也被人们认为是“舒曼的爱情日记”,是舒曼所作艺术歌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的赵元任不仅在音乐方面造诣极高,还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对汉语的研究非常透彻,这对他的声乐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在处理歌词与旋律时会非常注意汉语的声调和音韵的特点,用这样的方法创作出的作品,歌词和曲调完美结合,歌曲更加口语化,同时又不乏韵味。他的代表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改编自刘半农的同名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歌唱性,是一首融入了民歌风的现代白话诗。赵元任为这首诗所谱的旋律优美深情,富有浓郁的中国韵味,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西方作曲技法。《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艺术歌曲,同样被作为各大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以及演唱的首选曲目。

舒曼的《诗人之恋》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都是以美好爱情为主题。《诗人之恋》篇幅较大,属于声乐套曲,包括声乐曲16首,歌词来自海涅的《抒情的间奏》的65首诗。《诗人之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曲调,有婉转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质的《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有民歌性质的《小玫瑰,小百合》《那小的花儿们如果知道》等,也有史诗性的《莱茵河》等,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声乐作品。《诗人之恋》中包含不同的曲调,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较为直接,包含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一首改编自刘半农白话诗的独唱曲,这首诗语言流畅、音韵和谐,并且在这首诗中,刘半农首创了“她”字。《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曲子表达情感的方式更为含蓄,通过民族化的曲调处理,再加上西洋作曲技法的运用以及音诗交融,对原诗的情感内容进行了深化表达,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这首作品值得听者细细品味。

3 钢琴的作用不同

中西方艺术歌曲都离不开钢琴这一重要因素,但钢琴在两种艺术歌曲之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比较注重诠释演唱本身,追求写实;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侧重于对演唱部分的意境烘托,追求写意。”[2]

西方艺术歌曲的钢琴部分更多是用来刻画人物、模仿故事情境等,在作品中有极大的作用。例如,舒伯特的著名艺术歌曲《鳟鱼》,为了表现出鳟鱼在小溪中游动的形象,钢琴伴奏右手运用六连音来展现出河水均匀的波纹,充分体现出河水的清澈,左手则运用分解和弦加跳音来表现鳟鱼在水中游动的灵活。听到钢琴伴奏,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灵活的鱼儿在清澈的河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生动画面。除此之外,钢琴有时会和演唱声部形成对比复调,还常常作为旋律声部存在。因此,在西方艺术歌曲中,钢琴部分和诗歌旋律占有同样的比重,钢琴与诗歌旋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中国艺术歌曲中的钢琴则多是作为伴奏角色出现,钢琴伴奏多用来烘托气氛,完善曲子的和声设计织体结构和情感氛围,用钢琴来弥补演唱声部中对原诗词表达的缺失,增强曲子的艺术表现力。例如,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大江东去》,青主在创作这首歌曲时,并不是利用钢琴部分来突出人物性格,而是通过钢琴旋律来刻画诗的意境,摆脱诗词声韵的束缚,用钢琴伴奏营造出淳朴宽广的气息,如实地传达了原诗词借咏古迹抒发怀古之幽思的精神,准确地把握了苏东坡的豪放气息。

4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新性发展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艺术歌曲想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既不能失去其本质特征,又要与我国音乐文化有效融合,在创作和演唱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开始突破传统的禁锢。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艺术歌曲是指创作手法比较考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作曲手法比较严谨,歌词格调高雅,能够清晰地表达情感的歌曲,如徐沛东的《梅花引》、赵季平的《知己红颜》、赵季平的《关雎》、周雪石的《一首桃花》、刘聪的《千古绝唱》等。

我国的影视推动了影视歌曲的迅速发展,许多影视歌曲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也可以归类于艺术歌曲,如红楼梦系列歌曲《枉凝眉》《葬花吟》《红豆词》《题帕叁绝》《秋窗风雨兮》等。

汪毓和老师在《关于艺术歌曲之我见》中说:“对于艺术歌曲的理解,不必完全拘泥于过去对这一体裁的比较狭义的界定,可以根据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特殊国情给予适当的理解,要适当地考虑已经为世人所约定俗成的理解和国际的‘共识’。”[3]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歌曲虽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由于中西方审美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艺术歌曲必定存在差异。我们在借鉴西方文化时不可盲目,要保留本土的文化特征,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好音乐家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音乐财富。

参考文献:

[1] 钱亦平.西方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J].当代音乐,2016(06):69-71.

[2] 俄珠,贡桑.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对比分析[J].黄河之声,2015(05):70-71.

[3] 汪毓和.关于艺术歌曲之我见[J].人民音乐,1999(09):11-13.

作者简介:张欣纯(1996—),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理论。

作者:张欣纯

古代艺术歌曲发展论文 篇3: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及演唱研究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从由模仿外来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萌发,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逐渐诞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一代代作曲家薪火相传结合时代背景表达着深厚的情感,一位位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喉描画着作曲家笔下动人的故事。本文从艺术歌曲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繁荣为线索结合作曲家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演唱研究,使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诠释。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况;演唱研究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体裁,通常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歌曲“Lied”,在舒伯特、舒曼等人的创作中闻名世界,他们运用西方著名作家歌德、海涅、席勒等人的诗文作为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其伴奏也同样考究,在作品形象上举足轻重,与旋律和歌词一同构成统一的音乐整体,表达人的心灵世界。艺术歌曲较高的艺术性就对歌唱者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演唱方面需要统一的咬字位置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收放自如的音色呈现,良好的完成艺术歌曲也成了歌唱家的“基本功”。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诞生受到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且具有深刻的中国烙印。时至今日,这种体裁已经在专业声乐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演唱的技法和区别于西方艺术歌曲的韵味表现都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中国艺术歌曲作为时代中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同样紧跟时代浪潮,以时间节点为界可以划分为变革之上的萌芽、动荡之下的发展和新时期的繁荣三个时期。

(一)变革之上的萌芽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的思潮影响下,中国各地创办了一些西式学堂,到20世纪初,这些新式学堂中兴起一股歌唱文化即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时期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的歌曲[1],此时的歌曲创作以“选词填调”为主,多以外国名曲为曲调填入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歌词,起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代表人物为沈心工和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在不断的摸索中丰富了形式并在学校和师生中快速传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这种基础之上,现代声乐教育中清晰、自然、科学的歌唱方法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中国迈入近代音乐创作,在声乐教育方式的变化下,作品的演唱变为一种在特定规范的方法下的歌唱,同随意的自然歌唱区别开来。从西方的艺术歌曲演唱可以看出,艺术歌曲的演唱并非随意的自然演唱,而是有着极高的艺术标准的在特定规范下的演唱,学堂乐歌在声乐演唱技法上学习西方的规范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动荡之下的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大量知识分子的观念产生了变化,“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五四精神”逐渐深入人心。中国艺术歌曲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在20世纪20—40年代进入了创作的高峰,大量的优秀作曲家们创作的优秀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爱国主义和“五四精神”充斥了这个时候的创作,代表作有黄自的《养蚕》《牛》,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在创作技法上,此时期的作曲家开始在和声、旋律和曲调上做中国化的探索;吸取西方音乐形象的创造,将钢琴伴奏视为音乐的整体,给予钢琴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地位;同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还十分注意歌词声调、语言音韵的特点,并且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创作出具有中国语言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

此时期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学堂乐歌,作曲技法的突破使得中国艺术歌曲所能表达的内涵更为深刻,一批以黄自为代表的海归作曲家在这时的艺术歌曲创作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改中国传统音乐的单声创作形象,纵向扩展的思维使艺术歌曲具有更强大的表现力。同时在此阶段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专”的成立也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表演提供更为专业的人才,以萧友梅为代表的音乐教育家在此时强调因材施教,注重艺术实践,培养了近代音乐界大量的支柱人物。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此时艺术歌曲的创作人才在大后方以1940年创立的“重庆国立音乐院”为代表,其教师也大多为上海的“国立音专”毕业生。抗战期间“国立音乐院”的师生成立“山歌社”,用西方作曲技法编配中国的民歌,并进行民族調式和声的探索,促进了艺术歌曲现代作曲技法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指明了方向。

(三)新时期中的繁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的逐步稳定带给作曲家更多的思考,延续抗战时期的民族化进程,作曲家在提炼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也展现出不同地域的多样性,创作出如《浏阳河》《乌苏里船歌》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作品。在祖国大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救亡图存,更多的颂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我的祖国》就是这类作品重要的代表。赞美劳动的《采茶舞曲》、歌唱爱情的《岩口滴水》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日新月异后应运而生的产物。此外随着电影的播映,电影中的优秀作品也广为群众传唱,《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艺术歌曲在电影艺术的发展下影响力日益壮大。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艺术歌曲随着思想开放和生活富裕逐渐也体现出丰满的现代风格向上的创作理念,大量作曲家在伟大时代背景下深深扎根群众的优秀创作赋予中国艺术歌曲新的生命。20世纪的中国正大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也与时俱进,百花齐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新时代的作曲家创作出有血有肉的新作品,树立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形象。在专业音乐学院和各大高校的音乐系的大力推广下,中国艺术歌曲的受众逐渐增多,大量的人才涌入使得作品的表演更具艺术价值;与人民群众紧紧联系的内容也让中国艺术歌曲在民众的传唱中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分类

中国艺术歌曲具有众多的题材,可以反映人民生活劳动的各个方面,可以是由各地域民族的民歌改编而成,可以表现生产劳动的忙碌景象,可以弘扬伟大爱国主义,可以寄托思乡。各个时期的作曲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皆能以各种素材为基本创作不同题材的优秀作品,按照词作内容可以划分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近代诗词艺术歌曲和现代艺术歌曲。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指以中国古代诗词为歌词而创作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深度挖掘古诗词的意蕴,通过音乐创作摹画出诗人笔下的世界,曲调和诗词高度融合,特色鲜明,情感细腻,结构与诗词的结构息息相关。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精练的音乐形象,往往意境深远表达深刻,独特的古典韵味和中国风范浸润人心。

说起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得不提青主的《大江东去》,作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鼻祖,《大江东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而成,同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西方艺术歌曲和类似歌剧宣叙调的音调表达出了诗作的苍凉意境,又在钢琴伴奏的强烈烘托下创造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宏大场景。

《我住长江头》表达出的意境和情感则截然不同,同为青主所做在不同词作的内容下作曲家灵活表现情感。该作品采用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而成,作曲家借着缠绵悱恻的词意寄托对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三拍子连续进行的钢琴伴奏和分解和弦的手法使得音乐进行如同江水流动,连绵不绝,这种连绵不绝的情感在歌词一练三次的重复中得到升华,也将作品的艺术价值推向极致。

(二)近代诗词艺术歌曲

近代诗词艺术歌曲是指以近代新体诗为歌词而创作的艺术歌曲,相较于古诗词而言近代诗词更易懂,但又不同于白话文有具有诗歌特有的韵味,结构相对于古诗词更为自由,从而扩展了创作的结构形式,催生出了一系列典雅精致又各具特色的作品。由于词作创作背景的原因,近代诗词艺术歌曲也具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实际作用,承载着更大的时代价值。

《思乡》是黄自的代表作品,由韦瀚章作词,作品歌唱与伴奏相辅相成,咏唱中带有中国古诗词的韵味和风格。钢琴伴奏在曲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刻画着“快快回家”的思乡之情,仿佛恰有一只家乡杜鹃落于枝头,诉说着深刻的思乡之情。在写作上,和声的特殊应用使得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总有意犹未尽让人回味和沉思,词意隽永,情感细腻全曲虽然不长但内容丰满技法高超。

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则更具有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该作品由端木蕻良的散文诗创作而成,是典型的抗日救亡歌曲,贴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品为二部结构,前后两段的情绪形成递进关系,作品同时具有朗诵的风格和强烈的戏剧变化,不同于《思乡》的意境呈现,该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悲苦情感和鲜明的叙事特色。多次的“我必须回去”表现了坚定的救亡决心,“枪弹底下”和“刺刀从里”给予听众直接的压迫感,最后逐渐高涨的旋律让全曲的悲愤达到顶点。

(三)现代艺术歌曲

现代艺术歌曲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今所创作出的大量讴歌民族和时代的大量作品,在劳动人民的汗水中成长出来的作品,是作曲家结合民族特色和社会现实再度创作出的优秀作品。

新的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结合民族特色的作品屡见不见,徐振民根据陕北信天游改编成《三十里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结构简单,讲述了一对恋人的离别之苦,真挚感人旋律质朴。在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乌苏里船歌》反映了赫哲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音乐轻快悠扬生活气息浓厚。

刘炽作曲《我的祖国》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唱出了人民志愿军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热爱,作品三段歌曲描绘出三个场景,描绘了祖国大好风光无限美好的骄傲。每段的前后半部分都抒情婉转,将一幅幅画面娓娓道来;后半段的慷慨激昂则展现出人民志愿军强烈的英雄气概。自创作伊始就在各大正式舞台出现,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扎根于群众创作的艺术作品,是现代创作艺术歌曲的典范。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的诞生受到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其演唱方法也以美声演唱为主,但由于民族性特征和中文语言的音韵结构影响,在演唱过程中也存在中国化的转变。具体区别和实际演唱可从民族语言的使用、声音技巧的掌握和中国味道的升华三个方面总结。

(一)民族语言的使用

中国艺术歌曲虽然也是使用美声唱法完成演唱,需要演唱者拥有清晰的咬字,但是中国的汉语却和传统的美声有着极大的区别。众所周知美声随着歌剧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语的构成是元音和辅音,其咬字难度和位置统一相对较易完成。汉语的发音构成是字头、字腹、字尾或归韵等,根据尾音的不同发音的结束状态也产生变化。而汉语收尾的过程中易发生声音位置的变动,并且如果有些时候这种位置变动会连带改变歌词含义。这就要求歌者在歌唱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位置的统一,在吐字咬字收尾的过程中精准无误,才能从听觉上有“字正”的感觉,不会因为演唱咬字发生曲解歌词含义的情况。遵循民族语言的语言音韵和声调规律,不能拆解歌词,还要避免具体作品和语言带来的咬字失误才能将民族语言的音乐之美展现出来。

(二)声音技巧的掌握

西方艺术歌曲以美声演唱,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在气息的作用下,均匀连贯的产生,需要精巧的控制力,在一些具有戏剧性的作品中也需要足够的爆发力来完成作品需要,表现歌曲内容。对中国作品来说,除了掌握美声唱法的基本条件还要大量丰富对各民族作品的演唱积累,在不断学习当中加强自己对不同民族风格和音色特质的了解和掌握。在作品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具体的声部特质完成相应合适的作品,不同的声部拥有不同的表现能力也相应的在作品完成上有所体现。相同的作品不同的声部演唱的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的声部条件进行具体演绎,不可将千人一声的演唱划为蓝本,而应当将本声部的艺术特色充分展現。

(三)中国味道的升华

中国艺术歌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传统及现代技法创作,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美感,也让人感知了独特的音乐艺术美[3]。这之上也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味道,这味道更多的在细节之处得以体现,并不是说一定掌握了相对纯熟的演唱技术就可以将中国艺术歌曲唱出中国味道,这就需要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完成谱面的轻重缓急还需要注意五线谱之外歌词意韵和语言音韵。提高演唱者的文化修养,加强作品的细节体验,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品,在掌握歌唱技巧的前提下把握歌词含义,将自己处于歌词所在的环境下才能更真实的诠释作品。如上文提到的《嘉陵江上》若将自己置身于相同时代背景下被敌人夺走一切珍重的事物的情境中,那么这悲愤的情绪便自然而生,前后的对比也会被内心的体验准确把握到位,那一声声“我必须回去”的呐喊才如层层巨浪般真真切切。中国艺术歌曲的中国味道就存在于体验到每部作品中特定的情境,表达出每部作品中独特的情感,咏唱出每部作品中的画面浮现之中,以情带声,方能给予作品以灵魂。

四、结语

综上所诉,无论是在专业舞台上还是在社会发展中,中国艺术歌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一位位歌者相继传唱的经典之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因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的精神力量,扎根于人民群众,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养料。它的重要价值依然值得继续深入挖掘,从艺术创作中把握时代洪流的方向,为艺术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量。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07):27.

[2]钱京涛.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以四首独唱作品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03):151-161.

[3]付晗.中国艺术歌曲美学价值与传播研究[J].黄河之声,2020(03):9.

作者简介:逯权(1995-),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

作者:逯权

上一篇:素描艺术风格分析论文下一篇:民主平等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