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图书馆成本控制论文

2022-04-29

独立学院图书馆成本控制论文 篇1:

驱动与约束:PPP模式促进区域图书馆合作发展研究

摘 要:延伸共享范围、扩大共享规模、拓宽经费来源、构建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是当前图书馆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PPP模式通过吸引社会力量的技术资金驱动优势以及政府监督评价管理的约束优势,构建有力的“伙伴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模式,以应对当前的挑战。研究认为,扩展二元主体(图书馆—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PPP思想构建三元主体(政府—图书馆—社会)的新型合作模式,通过社会资金技术的驱动与政府监督管理约束的双重力量来完善合作机制,可更好的实现图书馆合作以及资源共享和服务创新。

关键词: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图书馆合作;PPP模式;社会资本

Key words resource share; service innovation; library cooperation; PPP; enterprise capital

1 引言

資源共享与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合作开展的目的,资源共享是服务创新的基础,服务创新是资源共享的归宿,开展有效地合作是实现图书资源价值的核心。如何充分发挥不同主体间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和服务创新,一直是图书情报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命题。扩大共享规模、延伸共享范围、提高新技术的应对能力、拓宽资金的融资来源、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是当前图书馆合作的挑战[1-2]。新环境下影响图书馆合作共享的主要因素有:资源形式、传播技术、主体理念、管理政策等,这些因素都在发生着变化。首先,电子文献资源在图书馆资源中占比越来越大,具有存储空间小、传输方便、易复制、质量不随使用次数增加而降低等优点,这为合作奠定了有效的数据基础;其次,大数据、云计算、社区在线等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可实现图书资源的快速传输、便捷访问,这为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次,当前资源的拥有主体都已经认识到单个图书馆受制于自身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新环境下读者多元化的需求,这为合作奠定了原始的驱动;最后,面对资源建设、运行保障以及服务创新等工作需要大量资金的难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国办发〔2015〕42号、财金函〔2016〕32号),鼓励采用PPP模式解决公共事业中的难题,为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融资环境。综上,四种因素的变化促使着图书馆合作以及资源共享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合作形式发生着整体变革。因此,探索构建符合“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新型合作形式,是满足图书馆资源共享和读者服务的创新需要,也是图书馆合作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PPP起初是投融资模式[3]与资源供给体制[4]的改革,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私人融资计划(PFI)是最早的PPP实践项目[5],到90年代末,该模式逐渐得到承认并被认可成一个独立的合作模式[6],在多个国家项目中被采用。1995年左右由国家计委主导、吸引外资参加的广西来宾B电站被认为是我国落地的第一个PPP项目[7],北京地铁4号线[8]和鸟巢项目[9]则是我国最近几年实施PPP的标志性项目。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PPP模式从社会获得资本、管理与技术,可以较好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公益性、自然垄断性、区域垄断性的公共行业,适合广泛推行[10-11]。财政部公布的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财金函〔2016〕47号)目录中已经覆盖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保、教育、文化等16个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图书馆服务属于公共文化服务,图书资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虽然其基本的服务仍具有纯公共产品的性质,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深层次服务,如材料综述和专题调研等三次文献信息服务,并不是每位公民所同等需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适合进行PPP开发[12],而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是实现深层次服务的重要基础,PPP模式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建设共享服务平台[13]、改善合作共享的治理体系[14]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而言将PPP模式引入到图书馆服务体系中能够解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资金匮乏、资金来源单一等难题[15]。近几年,在实践领域,江阴市图书馆推出的“公共图书馆+咖啡馆”[16]、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的“社区图书馆激活计划” 以及北京西城区公共阅读空间项目[17],整合社会力量,引入竞争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

PPP有着丰富的实践类型(见表 1)和研究角度,内涵丰富、推广前景广。不同组织对PPP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认为[18]:PPP模式是指政府、社会机构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PPP吸纳社会力量的投资,企业可以参与特许经营,但将服务和管理合同(对同一个私人公司)排除在外。英国PPP委员会(Commission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6]认为PPP模式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基于共同的期望带来的一种风险共担机制。美国PPP国家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PPP,USA)认为PPP是一种政府公共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部门之间的合约安排,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向公众提供服务。我国财政部[19]认为PPP是指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政府负责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学者E. S.萨瓦斯[20]将PPP的内涵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PPP是一种公、私部门共同参与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合约安排;第二,环境复杂,参与主体众多,适合具有公益或半公益化特征的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项目;第三,强调企业、公共部门与政府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而进行的一种正式合作。

笔者认为,PPP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从社会进行融资的方式,而是政府、公共部门、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新型的合作形式,蕴含于内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多方监督的优点对于突破当前图书馆合作困境、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创新读者服务等问题都有着有益的借鉴。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首先归纳了目前图书馆合作的主要形式(见表2),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PPP实践类型以及主要特征,研究PPP应用于图书馆合作的优势和可行性,并深入分析了在图书馆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不同工作、不同阶段选择具体PPP实践类型(见表1)的辨识方法(见图2),力图为政府与公共管理者应对图书馆合作的挑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

2 图书馆当前主要合作形式的比较分析

以图书资源开发和利用而开展的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宣传推广、系统保障、行政管理、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和学术研究是图书馆业务的主要内容,其中核心价值活动集中在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上,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维护成为图书馆业务的辅助性活动,也是当前的薄弱环节[21]。目前,围绕资源共享构建和读者服务创新的目标,存在于我国图书馆系统的主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区域联盟、项目驱动、企业主导、特色服务。

(1)区域联盟是我国图书馆之间进行文献资源共享和合作的主要模式[22],主要是从2000年以后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项目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目前该模式在北京、上海、广东[23]、浙江、湖北、吉林、内蒙古[24]等地开展的资源共享和节省经费方面较为显著。其特点是由地理相近的区域内具有同质性的多个图书馆(如高校图书馆联盟)组建而成,成员之间性质相似、服务模式相近,比较方便的实现统一管理。该模式的初级阶段仅仅是形式上的联盟,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建设,成员单位间仅仅做业务工作的交流,馆际之间的互借政策、馆际之间的系统无法真正实现互通,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多处于这个阶段;但是该模式的高级阶段可实现统一软件平台、统一选购数字资源、统一业务规范和规划,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图书馆联盟多处于这个阶段。总之,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合作的最主要模式,发展重点是研究如何实现该模式的跨系统、异质性图书馆之间的联盟问题。

(2)项目驱动是图书馆之间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合作的另一模式。主要特点是以项目目标为导向选择具备某些条件的图书馆组成,项目组成员可以跨层级和跨系统,成员间按照统一的规划、技术标准以及资源共享标准进行资源的建设,常用于创造性的新资源建设,资源的共享和建设一般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5]、中国数字科技馆等图书文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26]。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在项目建设周期内,项目成员可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建设,但随着项目建设周期的结束,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服务开发也基本停止。

(3)企业主导的模式常见于私人企业对图书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主要由某一企业开发一个较为通用的系统或合作框架,在此基础下,多个单位共同参与资源建设和共建共享,主要特点是企业出资进行资源的开发以及系统平台的运营。如超星数字图书馆等[27]。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主导的资源共享和利用开发的盈利目的明显,建成的资源无法被多数读者访问使用,仅仅依靠合作的收益无法吸引高校与公共机构的持续参与,而且企业很难对参与的公共机构进行有效的约束。

(4)特色服务为了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特殊文献查询需求,常见于公共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中,一般由某一图书馆实体进行特殊资源的梳理和融合工作,能够满足特殊读者的特殊化需求,影响范围较小。如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产业智库需求[28]和学科查新服务[29]。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共享的范围和影响力有限,仅能满足少量特殊读者群体的需求。

以上四种图书馆合作模式部分的解决了资源共享和服务创新,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1)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联盟的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并且这种形式更多的适用于地理位置相近同类型图书馆的合作,缺乏对跨系统资源的融合能力;(2)项目驱动的方式主要受项目的建設周期和经费的阶段性影响,无法进行长期的合作以及持续的服务创新;(3)由于企业的逐利性,企业主导的模式无法满足建设的资源被多数人共享,并且该形式对图书馆缺乏持续吸引和制约。综上,缺乏经费的持续保障与强有力的协调执行,是当前图书馆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构建多种资金保障的驱动、引进有力的行政管理约束是合作模式变革的方向。

3 PPP应用于图书馆合作的优势及可行性

在我国,PPP是指政府和社会主要通过资本合作而展开的资源共享和服务创新的新模式。国家财政部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函〔2014〕76号)中指出,PPP是指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伙伴关系是PPP的内涵特征。利益共享是指政府分享社会成果利润的基础上,对民营部门可能的高额利润进行控制,使其取得平和、稳定的利润回报,所有PPP项目都不只完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风险分担是指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主要承担项目的伴生风险,企业承担项目的运营风险和目标达成风险,多方进行风险的最优应对、最佳分担,风险管理最小化;伙伴关系是指在利润分享和分担的基础上,参与各方是平等的主体,是一种“伙伴”关系。PPP模式是融合多方优势进行协调合作的创新,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一个必然选择。将PPP模式引入图书馆合作将为其资源共享和服务创新带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1 拓宽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的融资渠道

财政拨款是目前各类图书馆建设和维护的主导渠道,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系统保障、行政管理、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作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现的两个活动:资源新建和扩建、读者服务以及保障二者的系统维护和技术创新,更是需要巨大的经费保障。图书馆经费的需求量与当前实际的经费投入之间的差距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又加上图书馆是公益的服务性质,资本回收渠道缺乏,盈利效益不明显,周期漫长,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财政压力。PPP模式的优势之一就是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设计合适的利益共享和付费机制,激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直接资金、公益基金)的介入,通过发挥资源的规模化效应,可以较容易的吸引到金融贷款。直接入资、吸引基金、金融贷款等多种融资渠道改变目前单一的经费来源限制,既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又促进了各项活动的开展。

3.2 奠定开展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管理保障

当前图书馆合作效果不理想的一个制度缺陷就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中心,这使得执行共享标准、绩效评价、制定制度政策等共享关键工作缺少有力的监督。PPP模式的优势之二就是强调政府主导的协调中心的构建。这个协调中心有以下优势:(1)政府负责建设、运营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协调各方的利益,牵头制定资源共享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并负责监督实施。将参与成员的共享服务效果列入考核内容,引入奖励机制,为成员间的合作和资源的共享提供坚实的管理保障;(2)在协调建设过程中,通过合作的长期性迫使社会企业必须注重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激励在项目开发阶段就注重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这将大大增加最终交付一个高效的产品的可能;(3)PPP模式下的协调中心将大大缩减政府和公共部门纵向设立的建设和运维部门和人员,节约出大量资金。精简化的机构、全程的成本控制、有效的监督制约将为合作提供坚实的管理保障。

3.3 激活资源维护和读者服务的创新能力

在大数据和社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资源共享及读者服务等创新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建设主体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目前事业单位体制下运行的图书馆对新技术的吸收、掌握和应用有限,仅靠自身的能力很难实现资源的运行维护和服务方式的创新。PPP模式的优势之三就是引入社会企业更加灵活的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拥有企业敏锐的技术反应力和洞察力,再加上人才和管理制度的灵活性,使其更容易进行创新活动。PPP模式下,企业可全程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以及读者服务方式的创新中来,既能增强资源运行服务的稳定性,又能持续的开展读者易于接受的服務创新活动,提升服务质量。

3.4 增强合作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过程中,由于缺乏协调监督、新技术应用限制,导致在建设中预算超支以及建设质量不达标十分普遍。成本的超支和质量的不达标损害了最终用户,风险最终转移给了最终用户。PPP模式的优势之四就是可以利用社会企业已经表现出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虽然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但采用这种新的合作模式,风险可被转移到能更好的管理风险或风险成本较低的一方,风险转移带来了更好的风险管理,促进生产效率提升,进行合理的风险转移和风险管理将激发更好的实施动力和资金的最佳使用。

PPP通过整合社会驱动以及政府约束双重协调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企业资金技术以及图书馆资源等优势,拓宽了资源建设、技术应用、读者服务创新所需大量资金的融资渠道;通过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中心进行合作中的监督管理;并且通过风险转移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持续提高资源的运行保障能力和资源的共享能力,持续开拓读者服务的创新能力,促进图书馆合作的整体性变革。

4 图书馆合作实践中PPP模式的选择

图书馆的合作可分为广义的不同参与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和狭义的文献资源共享。广义的资源共享强调通过有力的约束,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图书馆资源、社会企业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互补;狭义的资源共享强调提高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共享标准的执行以及共享平台的技术互通能力。在资源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项目新建或改扩建,依据社会资金是否参与运营管理、所有权期满是否移交等不同可分别选择O&M、MC、LOT、IOT、TOT、ROT、BOT、BOO,BT等具体的合作形式。主要分为:资源新建中的合作、资源优化开发中的合作、资源运行保障中的合作以及围绕资源而展开的读者服务创新的合作。

4.1 资源新建扩建中的合作

持续扩大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规模仍旧是图书馆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购买外文文献、扩建中文数据库、自主开发特色的文献资源均需要大量的资金,在政府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金共同进行资源建设的合作。在这个合作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图书馆与社会企业共同缔结合作协议,图书馆通过出让资源的部分所有权换取社会资金,形成类似股份合作的形式,图书馆和社会资金可以独立或合作进行资源的经营和服务工作,资源超过有效的使用期后政府可选择回购或自然淘汰的形式实现对资源的更新。如果社会企业既出资又有意愿进行资源的经营,可以采取BOT、BOO模式,对于细分后的小的资源建设项目,在财政所能承担的范围内,可以选择服务外包、BT等合作模式。这些模式适合财政资金规模较小、来源单一的地区,特别是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图书资源存量规模较小的地区。

4.2 资源共享利用中的合作

加强文献深层次的开发是实现资源价值的核心工作,引入社会力量,构建充满活力的资源利用开发体系,唤醒沉睡的资源,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制定资源共享、开发、利用的政策性文件,引入奖惩和考评机制,构建资源共享利用的制度性保障;同时采用技术手段实现馆际互借的点对点与网络参考咨询的文献传递,解决资源共享中的瓶颈与版权问题。这些工作开展可以选择ROT、TOT、LOT等模式,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的文献服务工作,可以采用MC、O&M等方式委托社会专门的信息服务企业进行。这些合作模式主要是在前期建成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引入政府与社会企业参与的合作和协调机制,赋予社会企业整合更多资源的能力,对于现有资源存量较大、建设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图书馆可以率先实行。

4.3 资源运行保障中的合作

资源的保存、运(传)输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保障工作。电子资源在图书文献资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资源越建越多,海量、类型多样的资源运行保障也成为对现存图书馆的挑战。资源的安全运行需要不断的技术改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的信息技术为解决海量数据的管理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PPP模式下,图书馆和社会企业可以签订合同,通过采用服务外包、O&M、BOT等方式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发挥社会企业在技术变革与应用的优势,解决图书馆在资源运行保障中的技术弱项,同时可使图书馆更加专注的投入到资源和服务的工作中来。这些合作模式可以降低图书馆不必要的运行成本,避免资金的浪费,适合在外部经济和技术环境较好的地区展开探索。

4.4 读者服务创新中的合作

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读者需求在新媒体技术的催化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30],多数高校相继开通微信公众号[31],为读者提供即时的信息服务和图书馆资讯;部分985高校不断优化和丰富自己的网站,实现核心业务与创新服务的挖掘[32];处理快速、传输快捷、发布即时、数据量大是大数据时代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的特点,通过数据价值的精确发现和二次增值是实现读者个性化服务的关键[32]。因此,当下图書馆的读者服务需要创新,而创新最需要的创意思维、大量经费、平台建设以及渠道拓宽等工作,仅仅依靠图书馆单一的力量也难以实现。采用PPP模式推进的“图书馆+”项目,在全国多地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的合作模式大多是“图书馆与社会资本”两者的合作,多采用O&M、MC、LOT、TOT等合作形式,这些合作对于吸引社会各种力量创新读者服务方式、扩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活动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适合在各类图书馆中探索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的PPP合作属于准公共产品经营性项目,存在收费费率低、回报率小以及回报周期长等不足。在具体合作形式选择时要根据项目的融资结构、项目周期、项目规模以及所有权期满处置等原则选择一种合作形式或者组合使用多种形式。现阶段,图书馆共享合作领域中应用PPP模式并没有全面优于传统模式[33],实践时资金风险完全推给市场和企业也是不可能的, 政府还需承担一定的投资责任, 必要时还需要使用财政、税收等政策进行扶持和培育。

5 结语

PPP模式具有整合政府行政管理、企业资金技术以及图书馆资源的优势,实现融资渠道的拓展、成本全周期的控制、风险管理的最小以及新技术的及时应用,可满足资源共享和服务创新的多种要求,促进图书馆共享合作的发展。

现有的“图书馆+咖啡厅”等形式多是“图书馆+社会力量”的二元合作,虽然在创新读者服务方式、打破图书馆自然垄断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但还远没有真正触及到图书馆合作的核心。未来,在社会驱动与政府约束双重力量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政府+图书馆+社会力量”的三元合作,通过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使主体间合作过程中可发挥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优势,一方面做到定位明确、权责清晰;另一方面根据项目的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灵活使用多种PPP具体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创新的深入持续发展,推动图书馆共享合作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 阳珊环,王海宁.“图书馆澳大利亚计划”资源共享模式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5(12):40-44.

[2] 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6):2-4.

[3] 李秀辉,张世英.PPP: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J].中国软科学,2002(2):51-54.

[4] 冯锋,张瑞青.公用事业项目融资及其路径选择—基于BOT、TOT、PPP模式之比较分析[J].软科学,2005,19(6):52-55.

[5] (英)达霖·格里姆赛.济邦咨询公司,译.PPP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 刘晓凯,张明.全球视角下的PPP:内涵、模式、实践与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4):53-67.

[7] 中国政府采购.广西来宾B电厂BOT项目介绍[J].中国政府采购,2016(4):29-31.

[8] 严玲,崔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PPP模式交易方式选择的多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3):110-115.

[9] 郑志强,陶长琪,冷毅.大型体育设施供给PPP模式的合作博弈分析[J].体育科学, 2011,31(5):27-32.

[10] 査勇,梁云凤.在公用事业领域推行PPP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5):19-25.

[11] 姚东旻,刘思旋,李军林.基于行业比较的PPP模式探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3-33.

[12] 李春,吴锦辉,彭国甫.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图书馆市场化运作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2):127-130.

[13] 侯越.PPP领域引入公共数字文化的应用研究——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为例[J].管理观察,2016(3):50-53.

[14] 刘尚希,陈少强,陈新平,等.基于治理、资源配置视角对政府特许经营和PPP的认识[J].经济研究参考,2016(15):16-22.

[15] 王培培,吴瑞丽.PPP模式应用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6(4):12-17.

[16] 宫昌俊,曹磊.江苏江阴市:推动城市阅读联盟的实践探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4):16-20.

[17] 杨松,孟兰.北京西城区: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创新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4):3-8.

[18] 和军,戴锦.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研究的新进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4-51.

[19] 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EB/OL].[2016-11-20].http://www. wfcz. gov.cn/static

html/其他/20141013/2004.html.

[20] (美)E.S.萨瓦斯.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 戴燕,劉利,潘颖.高校图书馆核心业务与创新服务挖掘研究——以“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新闻内容为对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3):59-68.

[22] 张甫,吴新年,张红丽.国内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发展研究[J].情报杂志,2011(8):138-143.

[23] 夏翠军,何杰锋.广东省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2):50-54.

[24] 祁兴兰.内蒙古区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1):82-88.

[25] 吴高.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1):39-46.

[26] 廖红,韩景红.基于科技馆的泛在学习——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实践与思考[C].中国科协年会,2014.

[27] 王晋生,于澄洁.中西文电子图书系统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5,25(2):105-108.

[28] 张善杰,陈伟炯,陆亦恺,等.面向产业智库需求的行业特色高校图书馆信息保障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1):47-50.

[29] 孙兴敏,王焕景.基于隐性知识共享视角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4):58-60.

[30] 安秀丽.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深化读者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7):105-108.

[31] 周萍,陈雅.基于微信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16-120.

[32] 陈臣.基于大数据融合的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QOS保障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2):44-47.

[33] 姚东旻,李军林.条件满足下的效率差异:PPP模式与传统模式比较[J].改革,2015(2):34-42.

作者简介:段升强(1981-),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数字图书馆;邵必林(1965-),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信息管理;李龙济(1961-),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王万国(1971-),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社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管理。

作者:段升强 邵必林 李龙济 王万国

独立学院图书馆成本控制论文 篇2:

基于PDCA理论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PDCA;阅读推广

摘 要:文章基于PDCA理论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把PDCA循环的四个环节作为基本理论框架,并与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过程相结合,构建出能够适用于一系列、一整套阅读推广活动的应用模式,提出在充分满足读者需求、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降低经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促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持续开展。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在活动深入开展、工作日益推进的过程中,阅读推广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整体有机性等问题浮出水面。而要达成阅读推广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整体有机性,方法可能有多种,但必须指出的是,引入PDCA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实践中也表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1 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阅读推广和读者需求缺乏了解

首先,高校图书馆没有深入了解和认知阅读推广活动,没有清晰界定阅读推广的对象[1-2];其次,高校图书馆日常服务多集中在书籍借阅、信息查询、自主学习等方面,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再次,高校图书馆在缺乏读者阅读需求真实反馈的情况下,即使开展相应的阅读推广活动,其推广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由于高校图书馆对阅读推广和读者需求双重了解的缺失,导致阅读活动既无法推广又无法深入。

1.2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能力与素质不高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影响阅读推广活动的水平、质量与有效性,因為他们是阅读推广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实施和控制阅读推广活动的主体,馆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必须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基于阅读推广活动的需求,高校图书馆馆员尤其需要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经验,需要有一定的项目管理意识和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时表现出明显的能力和素质不高等问题。

1.3 形式固化,创新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阅读推广形式越来越固化,大多数图书馆都是依托“世界读书日”开展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这些阅读推广活动大同小异,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化,即个性化和创新度不足。网络环境下,在手机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这些习以为常、千篇一律的活动既缺乏竞争力,也难以吸引高校读者的注意,无法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现在的大学生习惯浅阅读和利用新媒介阅读,他们更倾向于网络化、智能化的阅读推广形式[3]。鉴于此,高校图书馆要尝试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丰富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更多的高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

1.4 没有建立长效的阅读推广机制

高校阅读推广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健全与完善相关制度,专门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阅读推广机制,避免忽冷忽热,起伏不定。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造成阅读推广部门职责不清晰,阅读推广实施主体模糊,实施力度弱化[4]。部分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而流于形式,阅读推广实施及阅读推广实效评估不到位而沦为形象工程。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不注意收集与整理读者的反馈信息,没有相应的理念、模式作支撑,导致阅读推广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1.5 缺乏持续影响力

目前,持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的问题仍存在于许多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中,每年在“世界读书日”组织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基本上成为很多高校一年一次的活动[5]。许多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的时间跨度太短,有的从预热宣传到活动结束仅仅几天,有的长达一个月,个别能持续3~6个月,只有极个别的才能实现全年化或常年化,导致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缺乏持续影响力。

2 PDCA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作用

显然,对图书馆的日常服务来说,阅读推广可被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连续性任务或项目。要想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把这个项目实施好,借鉴项目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PDCA作为全面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将其引入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中可以发华的作用。

2.1 让阅读推广服务更加标准化

目前,由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缺乏标准化体系的规范,造成职责不明确、服务水平不高、推广效率低等问题。而PDCA理论从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四个方面着手,按照规范的步骤制定阅读推广活动策略,使阅读推广人员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减少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盲目性。此外,阅读推广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后,阅读推广人员往往不明白问题出在哪个环节,而PDCA的引入可以使阅读推广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即便出现问题也可通过倒推找准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6]。

2.2 不断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质量

“提出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是PDCA的核心所在,其优势是可以实现服务质量的螺旋上升。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馆员会碰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阅读推广活动很难做到契合每一个读者的需求,而应用PDCA理论则能够不断地通过调整服务策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从而优化服务手段[7]。通过把PDCA每个阶段有机嵌入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过程中,使全面质量管理成为其中一个循环向前的工作环节,其每循环一次,就会对阅读推广的过程或服务质量进行改进,并且还会随着这种循环不断得到提升。

2.3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在阅读推广活动中,资源的利用率能够直接反映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本次阅读推广活动的成本控制水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一直存在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而PDCA可以解决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8]。引入PDCA理论以后,加强阅读推广的计划性、控制性、衔接性和评估监督化,高校图书馆在实施阅读推广活动时应始终抓住核心问题不放,即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为指标,引导更多读者参加到活动中来,既能提高读者的参与度,也使阅读推广活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4 提升图书馆管理效能

引入PDCA理论能打破图书馆部门之间的界限,减少信息传递的流程,加强各部门的交流合作,建立起一种扁平式的组织管理模式,使多项目、跨职能部门同时运作得以实现,必然能够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能。

3 基于PDCA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构建

3.1 PDCA理论

PDCA循环(PDCA Cycle)的定义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PDCA这四个英文字母代表Plan、Do、Check、Action;在PDCA循环中,Plan的含义为计划,即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o的含义是执行,即具体地去做,实施计划中的内容;Check的含义是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关键点;Action的含义是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和适当推广、标准化,并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PDCA循环不仅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也是一套科学的、合乎逻辑的通用办事程序[9]。PDCA的循环流程如图1所示。

3.2 模式构建

根据PDCA的四个环节,结合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流程,笔者构建了基于PDCA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见图2)。

3.2.1 阅读推广活动规划。首先是阅读推广小组的组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确定小组负责人、建立组织结构、选择成员以及志愿者的合理安排。小组负责人的确立对于阅读推广的顺利开展有重要作用[10]。负责人要有统筹全局的能力,协调好活动各要素之间、内外部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使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负责人的职责主要有规划、组织、控制等。规划主要是在活动策划的基础上对工作进行分解,对任务进行分配。小组的组建要有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负责人在选择成员时要观察他们的性格、能力和素养,以便与活动的内容相匹配。其次要确立阅读推广活动的性质及策划定位。总体上,阅读推广活动的性质可以确定为免费的辅助阅读。图书馆在活动主题策划上一定要贴近读者,针对读者的个性需求提供个性化阅读指导服务,如将阅读推广活动一条龙化,即确定一本书—深阅读—讨论交流—朗诵比赛—编剧演出—实地行走体验(在书中描述的某个地方)等。活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包括讲座、研讨会、读书会、影视欣赏等,同时要设定一个阅读推广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即该活动的意义,如大众教育、信息保障、文化传播等。再次是负责人要对活动进行工作分解及责任的分配。纵览阅读推广活动的整体内容,根据不同层面可将其分解为活动策划、活动宣传、资源的分配、人员的安排、费用的控制、时间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图书馆运用PDCA可以把每个环节融入阅读推广过程中。

3.2.2 阅读推广活动的实施和控制。一是控制时间。负责各环节的馆员根据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对总体进度进行控制,保证各步骤按既定规划按时完成。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阅读推广小组负责人要对各个环节实施监督控制,每个环节的负责人要及时汇报实时工作,出现偏差时采取合适的调整对策,使阅读推广活动按预定的进度目标及时完成。二是控制成本。控制成本意在提高阅读推广的效益。活动的费用控制主要由各环节负责人实时申请,报阅读推广小组审批,保证以最少的资金实现较好的效果。负责人可以PDCA循环中的Plan环节为规范列出费用明细表,并详细列出各个环节所需费用,列出最高成本控制,从而对阅读推广活动各个步骤所需的费用进行控制。三是目标确定。阅读推广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读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用质量等级来描述。各环节负责人对其所负责的具体内容进行实施和监控时可以划分出质量等级,如一般、良好、优秀等。一般而言,图书馆需要把阅读推广活动的最低质量要求控制在一般以上。四是风险控制。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风险总是存在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亦是如此。因此,图书馆要考虑到讲座人满为患、外场遭遇下雨、主讲人临时迟到等突发情况,制订风险管理计划表对活动的风险进行控制,以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因风险事件发生而带来的损失,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五是资料整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不重视对阅读推广活动资料的收集,或者收集的资料不完整。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根本就没有活动策划书,只是把活动的名称、内容、时间、地点等信息传到网上。材料的不完整不利于开展阅读推广绩效评估。

3.2.3 阅读推广活动测评。评估是收尾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目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经常忽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在阅读推广活动结束后对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和开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具体包括执行监督、方案修正和活动评估三项内容。其中,执行监督旨在正确理解活动方案内涵,纠正执行思路,加大执行力度等,使执行效果符合预计目标,如经费使用、人员任用、物资调配的合规性监督等。方案修正是指在活动方案执行过程中,要时刻根据阅读推广的实际情况,检验其与实际情况的契合程度,在不违反活动最初的方针、原则以及促进推广目的实现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方案调整,使活动方案更加切合实际,促进阅读推广活动目标的实现。活动评估主要是小组组长和其他图书馆领导的责任,他们要监督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效果,对活动进行各个阶段的评估,调查活动开展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改正,做好监督。

3.2.4 阅读推广活动优化。在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中,充分调动阅读推广主体参与合作,可以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在统筹协调中调配资源,发挥资源对目标实现的巨大貢献力,从而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实现最大的目标。在阅读推广活动中,阅读推广人员、读者和志愿者之间合作的紧密与否、整合资源的程度高低,决定了推广效果和目的的实现与否。高校图书馆要认识到阅读推广不是一个个孤立、单个的活动,而是一个整体有始有终的各个活动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在开展阅读推广的实践中要更新阅读推广活动的理念,制订出新颖且规范的阅读推广指南。

4 进一步的思考与建议

4.1 不断优化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

目前,图书馆学界还没有就如何引入PDCA理论科学、客观、有效地构建阅读推广模式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也很少有成熟的基于PDCA的阅读推广模式并将其应用到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具体案例。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缺乏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学者们对如何持续提升阅读推广活动质量的理论建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因此,图书馆必须以提高阅读推广活动质量为宗旨,通过与其他领域中某一成熟理论的结合(如PDCA理论)不断改进阅读推广活动。

4.2 重视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价

当前,有关阅读推广的研究过于强调前期的宣传报道,特别是挖空心思地研究新的活动方式,而对后期的效果评价、评估方面则较少关注。基于PDCA的阅读推广模式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保存、数据的分类和分析,建立科学有效的效果评价体系,从而为进一步的优化改进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和详实的参考来源。

4.3 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管理和服务质量责任体系

如果说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是一个总PDCA循环,那么其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运行则是总循环下的一个个小PDCA循环,各个循环同步进行,从大小各个方面把阅读推广活动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使推广活动的组织者、工作人员、志愿者及各部门的相关者的工作有机统一、相辅相成,逐步实现总的发展目标。但是,再完美高效的工作环境也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建立与之相关的阅读推广工作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按照相关阶段和步骤要求进行任务分解,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并加以落实,为此,图书馆需要成立一个能够有效完成计划目标的阅读推广小组,形成一套顺畅的质量信息控制和反馈系统,对阅读推广活动管理和服务质量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构建规划(P)、过程控制(D)、方案修正(C)、质量提升(A)提供决策依据。

5 结语

笔者依据PDCA理论,借鉴质量管理中的经验和方法,提出基于PDCA的阅读推广模式,旨在抛砖引玉,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引入PDCA循环分析框架和成熟的理论内涵,将PDCA循环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有机结合,构建出基于PDCA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新模式,能全方位指导和改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持续性。同时,学界同仁应更加重视阅读推广活动的跨领域研究,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多样而系统的阅读推广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磊.基于主体视角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4):11-14.

[2]邹辰.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问题及措施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96,98.

[3]高珊.“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9(19):120-121.

[4]刘丽.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

[5]王咏晴.大学生阅读与高校阅读推广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4):85-86.

[6]艾江红.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分析与研究[J].智库时代,2019(40):106,108.

[7]李晓青.谈以PDCA循环为视角的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5):45-48.

[8]康安娜.PDCA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1):31-33.

[9]王云花,裴弓长.对PDCA循环的归纳解读[J].科技信息,2010(24):723.

[10]张敏,郑勇.项目管理视角的高校阅读推广团队建设[J].图书情报研究,2018(2):17-21.

(编校:崔 萌)

收稿日期:2020-02-18

作者简介:张志爽(1994—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2017级研究生。

作者:张志爽

独立学院图书馆成本控制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内部成本核算和控制实现途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实际工作和相关资料,对高职院校成本核算控制和科学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实现途径

前言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由于不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补助金相对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严峻的形势下进行了重建和扩张,高职院校没有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所以,加强对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一、成本核算的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院校需求日益迫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提高高职院校运营水平,各大高职院校建设大规模新校区,缩短与本科大学的硬距离,争取尽快进入本科院校。因此,教育投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发展规模、教育质量、学生平均成本和科研成本等方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成本核算,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成本数据应用,降低高职院校成本,提高学校运营的利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学校运营效率[1]。因此,在新的高职教育发展竞争中,加强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改革需要从学校运营体制、经费来源、招生分配、科技成果转移等方面进行改革,伴随着市场的合作,高职院校从单一的事业体向独立的法人运营,教育成本的计算成为政府和学校共同关心的事情。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如何尊重教育活动的规律,正确认识经济活动的规律,不仅是学校管理的社会利益,也是学校管理的经济利益。高职院校成本核算需要纳入到重要任务之中,根据现阶段的会计制度,建立一个完善、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1)成本核算是高职院校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要执行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管理意识。(2)教育成本核算是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收费的标准。根据《中华人们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国务院教育部门需要根据学生的教育经费,制定收费标准与原则,高职院校成本管理要符合资源管理政协要求,保证高职院校稳定运营,为国家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3)学费的计算是决定高职学费的基础。购买教育服务的学生必须注意教育服务的价格(成本)和作为收费基础的教育成本。(4)教育成本核算加强了高职院校资金管理的准确性,为科学管理奠定依据。高职院校通过成本核算,与其他学校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的问题,借助现有资源,加强资源配置,采取所措施来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发展个人才能[2]

二、告知院校内部成本核算现状及问题

(1)教育成本被视为学生训练的总费用,高职院校通常有3年的教育周期。从入学到毕业,教育成本按这个周期计算。和普通的高中不同,高职院校在运营方法和教育方法上有独特的特征,每个职业构建的各种实践平台的成本各不相同。当然,教育成本根据职业不同而不同,但成本核算是一種简单的分配,现阶段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软件用友ERP。受到历史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影响,高职院校成本核算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正式出现,未能实现学习财务的员工从功能上的制约,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业务上花费了大部分的精力,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容易忽视间接成本消费。(2)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对成本核算的概念普遍缺乏,高职院校的社会定位是应对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压力。作为非营利团体,高职院校没有计算日常运营中的利益,只不过是单纯的“一对一”计算模式,主要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政府部门不需要财务回报,大学运营产生利润的成本计算是强制性的。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大学,不是经济效果的最大化,而是以社会效果的最大化为目标。这个目标是很多高职院校片面地关注社会利益,增加教育投资,增加教育成本,忽视成本的管理和削减,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内在动力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机关不健全,计算内容不简化,财务指标不科学,没有前途,财务分析被忽视,研究数据和财务管理没有内在联系,数据分析经验不足。税收和经济纪律松弛,过分强调财政权利的使用,轻视经济责任,教育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也有所浪费,教育成本和经济效益居高不下。(3)现在高职院校教师人数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成本的持续增加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学校业务的扩大,教师的数量也在增加。近年来,政府职员的工资和福利显著上升,加上学校补贴和学费补贴,高职院校职员的费用增加了2倍。另外,为了推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导入高技能和高水平的教师是毫不犹豫的,但是是否迫切要求引进必要的人才,能得到多少好处,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讨论过。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内部分配制度不合理,人事管理制度僵化,教师的入学标准根据职务名称而细分,教师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不明显,全日制教师的标准很低,高职院校每年必须支付高额的超额学费。有些教师专业课不足,教师为了让每位教师有课上,采用小班教学,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育成本。另外,为了管理学生事务,雇佣了很多辅导员,学校的财政负担增大,导致了成本的浪费。很多高等教育机构都是由几个旧校会设立的,其中很多退休人数占在职教师的41.33%。以连云港师范学院为例,教师的离职、退休比例达到41.33%,但当年的年度财务费用和退休费用只不过是当年的实际支出,剩下的56.31%的退休费用由学校自行负担,很明显,教育费分配这么高的费用是不合理的。由于养老金领取者不再参与教育和管理,所以费用水平与教育费无关,但是,每年退休率这么高,确实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三、告知院校内部成本核算和控制实现路径

(一)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的运营效率,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成本核算机制的基础上,加强高职院校成本的控制。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关键是及时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成本控制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第二,评估结果的关键在于实施,只有有机地结合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评估的实施,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成本的有序计算。总之,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合理、有效地测量和控制教育成本,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实力和竞争力。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和中国教育体制的缺陷,高职院校不重视成本核算和控制,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的控制[3]

(二)增加管理层激励

为了使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认清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控制。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学校运营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教育当局和高等教育机关自身,应该排除无成本核算意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响应新会计制度对高职院校的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加强高职院校成本的控制和管理,鼓励高职院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现代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所需要的管理技能和能力越来越复杂,所有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已经成为必然。在这一点上,如何减轻成本,最好的一个解决办法是确立利益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三)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变化,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也要调整,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业务负责。要改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首先要改革会计内部管理制度,确立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同时向上级提出投诉和内部控制。分级监管要保证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成本的精细管理,必须做好企业预算的基础工作,加强成本预算和成本管理,提供成本的细致数据支持。为了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确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定额标准和成本计算方法。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侵害利益、伪造会计信息、设立私人“小金库”的行为。为了强化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能力,重视内部控制的问题,不能单纯地看到外部现象。在今后的竞争中,内部控制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其次,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加强财务部门的培训和质量管理是保证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关键。在确定虚假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加强财务人员的宣传,鼓励财务人员确定和报告虚假信息,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最后,侵害企业会计的真实性的行为,特别是“小资金”和个人虚假的经济活动的申报,需要严惩[4]。由此,能够大幅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表现,能够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保证高职院校成本管理效率。

(四)建立以作业中心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

教育成本管理的难点在于会计核算,高职院校成本核算体系的实施主要涉及资源、业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前期工作规范化。在标准化的成本核算的例子中,把日常的授课、教材、行政业务区分为不同的作业形式,根据高职院校的业务来区分作业。根据这个分类,强化各种工作,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运用。另外,为了使这些工作相互合作,为了确保数据收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作业分类和数据收集规则是很重要的,为了各作业据点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将责任移交给各作业据点,在高职院校进行成本计算、成本管理、性能评价。在各运用中心充分执行了职务的基础上,构筑以运用中心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系统,解决运用实施上的问题点,工作模式、工作等级、工作等级和作业考核在教学过程的成本管理中发挥作用,形成相应的体系。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性,工作可以分为直接任务和间接任务,根据相关科学和教学实践,直接任务是指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开展的日常教学、科学研究(特别是教学人员和教学支援)等活动,直接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是“生产成本”。间接任务包括教室和房间的折旧、教材折旧、教育资产和管理资产的持续保持、学生的日常管理、入学和就业、成本计算、昂贵的国际交流和联合管理。作业成本法虽然比以往的成本计算方法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但不包含以以往直接费用为中心的成本计算方法,强调成本分配中间接成本的地位和作用,制定高校资金分配的多元化分配标准,为成本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和有限成本之间的矛盾,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人力物力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5]

(五)建立以作业为中心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

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大致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是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的活动,辅助活动是有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的活动。高职院校的基本工作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招生活动和招生活动相关的宣传策划、招生协商等、与学生基本文化相关的初期教育工作。文化理论课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实验活动是通过实验设计和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的教育活动。就业是指职业计划、就业咨询、其他学生活动等教育及管理活动。辅助工作是基础实施,为学生的教育提供配套设施,例如图书馆管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舞台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考试、科研、组织社区活动等的机会管理。能力构建活动是指通过各种知识竞赛、技能竞技、体育竞技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活动。用作业成本法计算高职院校教育费,有助于明确学生的教育费用的实际成本,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提高劳动附加值,降低教育成本,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运营效率,而且准确、客观地计算高职院校学生的平均训练成本,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收费标准化。

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加强教育成本管理。教育成本管理在高等专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成本核算可以提高学校运营效率,降低教育成本,提高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班雅文,徐怡旻,任广辉.高职院校内部成本核算和控制实现途径研究[J].商讯,2021(20):114-116.

[2]陳钊炳.高职院校内部成本核算和控制实现路径探索[J].财经界,2020(05):75-76.

[3]马斌.浅谈如何内部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控制[J].财会学习,2017(20):108.

[4]王志杰.关于高职院校内部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思考[J].经济师,2019(03):210-211.

[5]张燕.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成本核算问题的应对措施[J].大众投资指南,2019(17):161-162.

作者:黄超

上一篇:组织承诺对员工影响研究论文下一篇:课程标准化建设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