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科技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动力,今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农业科技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程度,切实发挥好科技引领振兴乡村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战略的科技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略的科技发展论文 篇1:

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摘要】 科技进步是实现交通行业的全面、协调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交通科技发展战略是一个根本性的全局的规划。交通科学技术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的精神,对交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出初步构想。

【关键词】 交通 科技 发展 目标 措施

20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必将对交通发展提出更新的要求。交通运输是一个传统行业,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交通运输行业创造了发展空间。科技创新是交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必须利用科技进步实现交通的全面、协调和跨越式的发展。

一、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中期,建国100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适应,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以技术开发创新改造为根本,使整个交通运输战线成为一体,形成统一领导管理,各部门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公路,在“十五”期间,把增加路网建设提高公路通达度作为公路建设的重点,继续加快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形成高等级公路规模效益,进一步发挥公路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主通道和基础性作用。第一,加快国道主干道线建设。建成“三纵两横”国道主干线和京沪两条重要路段,同时建立“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其他路段;第二,完善国道主干线网络,改善铁路车站、港口、机场集疏运条件,发挥公路综合运输、协调主通道作用,加大中西部地区公路网建设力度;第三,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第四,加强公路场、站和信息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的建设,提高公路的综合运输能力,加快公路运输条件的改善,发展集装箱、箱式货车等新的运输组织。

在实现“科技发展纲要”中业已规定的交通运输科技2020年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到2050年,交通运输系统要拥有本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开发新的制造技术,实现一切技术准备、基础设施成套产品国产化和现代化,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运营管理现代化,形成货畅其流,人便于行,安全、快速、经济的高度综合运输系统,使安全可靠性,航班正常性,装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旅客服务、环境洁净等经济技术指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实现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的科学技术全面现代化,达到国际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适应的。

一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发展需要交通科技与之相适应。二是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社会生活需要交通科技与之相适应。三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趋势需要交通科技与之相适应。交通运输作为人和物位移手段的运输方式,是社会生产和分工以及专业化志协作不断发展的结果。它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结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以及国际间的密切有效的空间活动范围、活动力度、活动速度无不与交通运输发展事业息息相关。它既是经济生活的纽带,也是国际交流的纽带。

二、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

我国自然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幅员辽阔、海岸线长、河流纵横;资源分布、国土开发、产业配置和经济发展等在地理布局上很不平衡:同周边国家和国际上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随着经济的繁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对旅游的需要大幅度增长。所有这些,形成了我国交通运输自西向东,由北至南的高强度货流和迅速增长的多立信客流。全社会客货周转量按2020年将比2000年增长1倍推算,到2050年则客货周转量将比2000年翻两番。因此,我国交通的大发展,特别是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我国交通科技的快速进步。交通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利用公路、桥梁、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在积极引进技术的同时,通过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展交通运输科技攻关,引进和开发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提高了交通建设的科技含量,加速了交通发展的步伐。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及有计划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各种运输技术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和装备的利用率。其战略任务是: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注重运用现代先进的适用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对各产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设备设施的装备技术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认真办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采取国际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走国际化道路,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全部国产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水陆空得到综合均衡发展,形成真正四通八达的立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快捷、方便、安全、舒达、洁净、高效、高质量的文明交通运输的面貌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于全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铁路

让铁路切实担负起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重任。铁道部已宣布:大力开辟运输通道,在全国范围内,凡拥有2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都有铁路相通,县县通火车;人口超过100万的20座城市修建地铁;还在10个大城市中铺设15条地铁和城铁,总长超过 380Km;在上海,将建世界上第一条商用磁悬浮铁路等。实现轨道结构重型化,配之以牵引动力电气化、内燃化的大型货车;在客运特别繁忙地区全部由高速铁路运营,采用新型客运电力、内燃机车、双层客车及电控制动系统高速客运技术。特大城市运用电子、新型通信信号装备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旅客运输系统,确保高密度、安全行车;运用先进技术,建成运输、财务计划、统计等统一的运营管理数据库,实现运营管理现代化。

2、公路

公路应发挥短途客货运输主力及在高档工农业产品运输、鲜活易腐货物运输和中距离客运的骨干作用。各省、自治区以大城市为中心,向中、小城市辐射,中、小城市向市镇、乡村辐射,村村通汽车。建成以高速公路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組成的国道主干线公路交通系统;车辆制造以高速化、高效化、大型化、专用化、洁净化等为技术特点;实现管理、养护、运输服务现代化,形成安全、快捷、方便、经济的现代汽车运输系统。

3、水运

水运应积极发挥外贸运输及大宗散货运输的主力作用,内河水系应力求适应和满足各种客货运输的需求。建成畅通无阻的海上南北运输通道,实现港口设备和管理现代化,装卸、施工作业完全机械化;拥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新船型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武装而成的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船队:内河运输在干线航道上,采用标准化、系列化和现代化的船舶,在客运和旅游上,全部采用中、小型高速船运载,灵活、快速、舒适、安全、可靠地输送旅客;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实现水上运输管理现代化。

4、民航

民航应发挥其长途客运和贵重、紧急、鲜活等货物运输的优势。扩大国际航线规模,与世界上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密切往来的国家的主要城市直接通航。在国内,凡拥有3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和口岸均有飞机通航;国内外航线主要采用国产飞机航运;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技术装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全面实现现代化。使安全可靠性,航班正常性,飞机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旅客服务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世界先进行列。

三、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措施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牢固树立大交通的系统观念,优化系统内的经济结构,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大力贯彻落实科技兴交的战略思想,培养和引进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建立我国“交通科技园”,加强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交通企业的现代化和管理经营水平,始终保持交通运输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步运行。

1、深化交通行业改革,推进技术进步,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

严格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国际惯例经营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用高新技术,把现有企业改造成为具有大规模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能力的企业,为交通科技发展奠定坚定基础。

2、树立科教兴交战略思想,建立交通科技园,实现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选择一个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集中高层次交通科技研究力量建立交通科技园区和形成高技术成果中试基地,大力推广具有广阔前途的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有了本行业科技园区,交通科技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有了根本的保证。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力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高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确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保证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关键性条件。这个关键性条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作保证。将现代管理人才与现代先进技术管理手段相结合,从而在运营管理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明确科技发展重点,实施分类研发

科技研发最终目的是解决交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因此,科研的重点必须来源于实践,着眼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注重科研成果先进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未来交通科技的发展重点将主要集中以下六个重点领域:数字化交通管理技术、特殊地质地理条件下工程建设技术、一体化运输技术、决策支持技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和绿色交通技术。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基础端和以交通前沿技术为核心的先导端的技术创新。围绕技术标准开展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形成先进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使技术标准能够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随科技的进步适时修改和完善,逐步与国际接轨。对交通前沿技术开展前瞻性突破研究,形成后发技术优势。针对当前交通存在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要以政府引导为主,借助全球科研资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突破技术关键。

4、加强科研管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整合科研资源

建立政府主导、联合攻关、企业开发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精干高效的战略交通科技开发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和服务于不同层次的交通事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求,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努力提高战略交通科技创新的水平、效率和效益。通过市场机制广泛吸收社会科研力量,开放交通科研市场,优化科研资源配置。要搭建科技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交通科技开发的基础。要在科学认定和合理确认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资源整合与共享为重点,建成机制上实现共享、技术上手段先进、服务上优质快捷的交通科技资源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 一舟:交通科技发展的新趋向[J].中国水运,2005(10).

[3] 孙国庆:科技创新对实现公路水路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武汉理工大學学报,2005(6).

作者:朱文华

战略的科技发展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动力,今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农业科技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程度,切实发挥好科技引领振兴乡村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振兴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力不足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缺乏科技创新投入,当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与此同时,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牌效益也相对较低。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背景下,很多区域没有形成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败下阵来,尤其不利于农产品质量的统一控制,严重制衡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被重视

就国内农业发展状况而言,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向往与农业科技推广潜在的职能诉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可表现为:第一,农业科技推广相关人员思想落后,对农业科技推广在基层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严重滞后农技生产需要,制衡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年龄偏高,专业素养较差,新知识、新技术接受力差。加上,日常培训工作不到位,新技术学习能力差,日常较陈旧的专业素养模式,加上固有的推广经验限制,直接导致农机推广工作形式单一、方式落后,跟进不了现代农艺生产需要。

总的来说,农业经济的崛起,农业市场迸发极大的潜力。农技推广如果跟进不了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必然会出现农技推广与农业发展的矛盾制衡关系。现阶段,跟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

2.1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拓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载体,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农机、农机服务链,形成专家、技术员、示范户、农户“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积极引进技术专家,加强技术员培训,提升技术员服务效能。完善科技示范园建设,创建农田示范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老百姓用新技术、购新设备,确保主技术、主品种的入户率。第二,拓新推廣机制。引进多元主体参与农机推广,鼓励农企、农业合作社、农技员参与实用技术推广,优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高校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的科研合作,提升农产业孵化园标准,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形成多元参与的农机推广机制。第三,培育孵化新载体。以农业科技产业园、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区为服务载体,创建技术创新、集成示范、教育培训、辐射带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科院所与农企的合作,研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2加快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融合,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效益共同体

盘活农业科技发展路径,有赖于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融合,得益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效益共同体。第一,加快产业融合。积极挖掘地方特色农业,加快特色农业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融合,确保每一农业产业都集中一批核心竞争力要强的经营主体,保证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有一批有干劲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撑。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业股份合作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加工链条,完善各经营体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向一二三产业群体的融合。第二,壮大主体力量。以惠民补贴,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创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等,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资金扶持,整合特效农业资金、补助性吸进、产业贴息资金等等,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及经营主体倾斜。完善农业抵押贷款机制,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拓宽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健全农产品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第三,构建效益联结体。创新思路,完善效益联结体。创建“农企+农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等联营模式,明确各合作主体间的责任和权利,更加稳固不同合作主体间的效益关系。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于定投、定购、定服等经营模式,为发展新型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项目,以培育更为长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就新型职业农民,着力于资金、技术、土地等诸多生产要素入股,尝试多路径与经营主体的融合,探索多元化的联合经营体系,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效益联结体。

2.3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科技人才配置是第一关键要素。由此,应重视农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农业实用性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农业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加快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储备。第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紧盯农科院技术专家、农业突出贡献学者、优秀农业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氛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培育力度,以“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重点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骨干、农业科技学科带头人。同时,尽最大的扶持力度,做好中华农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推荐申报工作,激发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的积极性。第二,农业经营实用人才培育。以培育农业经营实用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返乡企业家、农民企业家、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实施农村创业引领再教育,通过定向培育、半农半读等模式,引导这部分群体投身农业实干大潮。同时,借助“调出来提升、派进去指导、本地化培养”等方式,开拓眼界,寻找思路,盘活本地农业经济。第三,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育。做好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探索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异地研修等方式,着力于培养农业专业技术的骨干人才,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做好农技推广人员学历再培,挖掘业务骨干到涉农高校研修,着力于培养一批业务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做好涉农高校毕业生下乡进村,改善其薪资待遇,优化农技推广队伍水平。严格农技员上岗资质考核,对业绩突出贡献大的农技员,应给予最大的表彰鼓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必须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对发展农业经济、振兴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要正视问题导向的作用,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于研发一整套先进的实用技术,最终体现以创新驱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唐江云,杨红,胡亮,曹艳,卿玲杉,刘永波,向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21(08):70-72.

[2]朱琳,周政易,燕东浩.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分析[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08):43-45.

[3]刘畅,郭一迪,马国巍.黑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4):81-88.

[4]林珊,李晗林,曾玉荣.闽台农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21(04):142-152.

[5]曹国彩.新时代下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山西农经,2021(12):161-162.

作者:郝云萍 邵长侠

战略的科技发展论文 篇3:

韩国技术赶超的启示及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探讨

20世纪60年代,与中国几乎同一起跑线的韩国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经济强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2015年,韩国全球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6位,同年,在G20集团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排名中,韩国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第三。当前,韩国已建成分工明确、框架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政府、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创新活动主体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协同发展。韩国从技术引进走向自主创新的道理,对发展中国家提高科学技术能力与水平,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韩国技术赶超的成功经验

(一)加大R&D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

韩国持续加大R&D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支撑技术实现快速赶超。在R&D投入上,2011年韩国R&D占比4.03%,居全球首位,而根据《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2012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达2.08%,但即便如此,也仅约为韩国的50%。当前,韩国R&D投入GDP占比远超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居世界排名第二。在人力资源开发上,韩国重视培养研究开发先导型人才,设立了专门性的研究生院,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加大师资投入力度,突出电气、化工等领域的专业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方面,韩国政府对民营企业支持建立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提供一定比例的税收奖励和优惠贷款,全面提升韩国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对具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予以高额的补贴和奖励,在提高人才创新积极性的同时,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选择并推行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

韩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及现有资源,采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再创新的方式,在科学技术消化吸收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韩国采用“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方式,掌握生产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创新,进而实现了技术学习能力的积累,为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20世纪末,为了实现技术跨越,进阶更高层次的技术竞争,韩国通过打造高级技术团队,加大科学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技术基础设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日益注重自主创新。总体而言,韩国选择并推行符合其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三)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

为了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创新,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首先,通过立法为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出台了《工业技术开发法》等法律,实行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增加研发投入、设立企业研究所等办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其次,成立研究所等专门机构,构建立全国性的技术扩散网络,将引进的技术扩散到相关产业和企业中去,形成全国范围内联通、共享的技术扩散体系。最后,提高素质与培养高层次人才并举。一方面大力普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持续提高教育经费,重点加强大学教育和科研机制的建设,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重点奖励行业、企业内具有突出成绩和发展潜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打造坚实的科技人才队伍,从根本上增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实力。

二、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探讨

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弱势,也是抵抗风险、增强综合竞争实力、谋求发展的关键。经济实力的增强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有效支撑以及技术能力财富化效应的支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实施技术赶超战略,应当采用项目支持、减税让利等方式,加大对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技术赶超。

(一)确立技术立国的宏观战略,奠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实施技术赶超战略过程中,韩国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并持续稳定地执行这一战略,最终实现高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应高度认识技术能力的战略驱动作用,从战略层面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规划,并辅之以策略化、具体化的行动方针,确保技术立国战略的落地。并根据各国国情,选择一批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拥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作为重点资助对象,规划发展。同时,坚持政府的宏观引导,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技术赶超战略。例如,在中国,针对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应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采用自主创新模式实现技术赶超;中部地区应鼓励联合与互动,采取集群式创新和技术联盟等方式,寻求技术创新与突破;针对西部地区科技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支持力度,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引进、消化中吸收、吸收后再创造的方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奠定发展基础。

(二)优化企业学习方式,构筑经济稳定发展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因此,必须优化企业学习方式,稳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强劲的经济问题发展的微观基础。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因其战略眼光的局限和企业经营实力的限制,多钟情于先进技术所带来的高收益性、低成本性,而忽略具有长期意义的具体的技术学习和管理,难以形成扩散式、成长型的技术发展格局。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必须改变已有的组织惯例刚性,鼓励和强化干中学的学习模式,建立企业灵活的消化提升机制,如技术联盟式学习、逆向学习、对购进图纸与生产设备的学习等,加快、扎实提高企业对已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提升整体学习能力,最终筑成有效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为技术赶超提速

发展中国家应当针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可能产生的变革性技术领域,统筹优势人力、物力和财力,超前投入、强化部署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奠定科技发展基础。一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部署基础研究。针对关乎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凝练资源环境、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加强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支持;二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面向科学发展前沿,针对能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强化系统布局,实现变革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抢占世界科学发展制高点。

三、结语

簡言之,正确认识本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识别国家技术赶超模式是制定技术赶超战略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和借鉴韩国实施技术赶超模式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技术赶超战略应当建立在符合本国科学技术发展国情的宏观引导和调控、微观落实和巩固之上。具体而言,就是确立技术立国的宏观战略,奠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优化企业扎实的学习方式,构筑微观基础,同时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技术赶超的加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局上正确把握,执行上有效落实和推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作者单位为广西工程职业学院)

作者:陈艳华

上一篇:经济法与民商法论文下一篇: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