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亳州花戏楼的形制、空间结构、功能布局、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关键词】花戏楼;地域文化;形制;空间结构;装饰艺术亳州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我国四大药都之一。从地理位置而言,亳州地处淮北平原北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篇1:

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风格探析

摘 要: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具备祭祀、居住等诸多功能,建筑群中的戏楼和大殿共同构成了花戏楼建筑的行为中心、精神中心。大殿在整体布局上十分恰当,虽经历了战乱的洗礼,但依旧保存完整。文章基于地理学、美学等视角对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风格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风格

山陕会馆是研究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特征的重要历史文物之一,做好山陕会馆的研究、开发利用,将有助于现代人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意识及建筑风格特征等,因此其具备突出的研究及学术价值。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建筑文化,做好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风格研究十分必要。

1 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存在的时代文化背景分析

清顺治十三年(1656)安徽亳州花戏楼破土兴建。清朝在顺治、乾隆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稳定,萌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促使依赖运河生存的漕运生意越发兴旺。在亳州当地,其辖制的河流均属淮河水系,茨淮新河、涡河等构成了亳州管制河流的干流河,其中涡河由于具备河道宽阔、水位深等特点,十分容易开展水运活动。而涡河边上恰巧正是亳州县城,加之当地药材售卖等商业发展迅速,全国各地的商人都纷纷向亳州靠拢,加速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虽然亳州商业发展迅速、商人手握大量财富,但社会地位依旧较低,所以商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便集体或个人出资完成了具有家乡特色的建筑建造,用来休闲、娱乐、洽谈、访友等,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关帝庙是亳州花戏楼的前身,清顺治十三年兴建,康熙十五年(1676)经扩建、修理变成戏楼,至乾隆时期又经历了扩修、藻井彩绘等处理,花戏楼便被彻底建成。清代经顺治帝及乾隆帝统治,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复苏,并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康乾盛世,当时大清国库充盈、民富国强,推动了中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传统建筑业达到了顶峰。当时,清政府已经制定、落实了“营造法式”等建筑标准,对官式建筑形式进行了严格规范。由于明清时代制砖技术发展迅速,所以花戏楼建筑采用了砖木混合式搭建方法,而且花戏楼中精美的砖雕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2 亳州花戏楼平面布局分析

安徽亳州花戏楼又称“歌台”,本就是演戏时使用的舞台,更是明清年间方便山陕药商途径亳州经商、歇脚的建筑场所,还是对关羽祭拜的重要庙宇,所以又被叫作“山陕会馆”或“大关帝庙”。古代中国对风水学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建筑建设方面,常有“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一说。研究发现,安徽省涡河大地桥南端正是亳州花戏楼坐落的位置,此地在古代属于北关水旱码头、集散管理商品的地方,同时花戏楼正处在商业高度繁华的城北关隅咸宁街上,它南面靠城郭、北面邻近涡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①

亳州花戏楼兴建于清朝,所以建筑布局深具明清传统建筑布局特征,从建筑南北轴线上看,其建造了纵深明显的院落,主要由戏楼、厢房、大殿共同组成,具备居住、乡聚、祭祀等功能。花戏楼坐北朝南,高俊雄壮,当前建筑中的大殿、戏楼、山门等众多建筑物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保护。

安徽亳州属于中国北方,受北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坐北朝南的布局方式在当地建筑业发展中十分流行。而花戏楼所处位置正是亳州北方,所以也采用了传统的坐北朝南布局形式。放眼望去,花戏楼建筑顺着南北轴线建造了纵深明显的院落,平面布局形式由庭院组合式构成,其建筑群汇集了祭祀、居住、娱乐等诸多功能。自清顺治兴建花戏楼至修建结束,亳州花戏楼建筑面积经几代人的兴建达到了3163平方米之多。以中轴线为基础,由南向北看花戏楼建筑布局,其依次由山门、戏楼、献殿、大殿等组成。在中轴线两旁建造的钟楼、看楼等则呈现对称排列特点。

3 花戏楼的山门

中国的古代建筑基本上都由门连通内外,而门作为建筑里的必备元素之一,还存在空间界定功能。传统的中国建筑均建有山门,山门也继承了各时期典型的建筑艺术特点,属于建筑的“脸”,而山门装饰结构、特点,则对建筑建设者所掌握的权利、地位、经济实力予以了真实反映。

亳州花戲楼主要由山陕商人兴建的,他们眼中的花戏楼则是一张醒目的“名片”“广告牌”,建设宏伟的花戏楼有助于商人们对外彰显社会地位、商业气势。由图1可知,亳州花戏楼山门高大、巍峨,装饰形式复杂、美观,属于仿木结构砖雕牌坊式建筑物。山门里矗立着一座三间四柱五楼式门楼,有一个拱形券门,门额的蓝底砖上刻有“大关帝庙”四个大字,且上面有“参天地”三个大字镶嵌。其两旁是二柱单楼式门楼,用拱形门衬托,并有“钟楼”“鼓楼”刻在蓝底门额上。仔细看去,有砖雕刻印在门楼、鼓楼上,屋顶建筑具备明显的山陕建筑风格,装饰以琉璃制品的瓦片、雕塑为主。同时,设计人员混合了大量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促使花戏楼门楼变得特别华丽、精美。①

在山门之外耸立的高16米、重15000千克的铁旗杆具有明显的秦晋风格,旗杆上有盘龙绕杆飞舞的铸刻图,各杆配有4个风铃、3件方斗,遇风则哗哗作响,更有铁旗、仙鹤立于杆顶,其精妙的铸造工艺及精巧的思路在花戏楼中被誉为三绝之一。

山门的前方、两边处还放有精雕石狮子一对,石狮子都是昂首挺胸、体型健壮,其东西站位分别是雄雌二狮,石狮子头部均内转了45度,仔细观摩更显得威风凛凛。

由山陕商人出资建设的山门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这使亳州花戏楼特色明显,也许山陕商人这样做是想向徽商彰显秦晋商客才是最成功的罢了。

4 花戏楼建筑群中的戏楼

戏楼在花戏楼中又被称为“舞楼”“歌楼”“戏台”等,主要是承担演戏表演的建筑场所。同时,花戏楼整个建筑群的形象、地位等深受戏楼的影响,所以戏楼也在建筑群中变成了造型丰富的独特单体建筑。安徽省亳州花戏楼戏楼的建筑样式如图2所示,在花戏楼建筑群中轴线上正好是戏楼坐落的位置,其依旧采用坐北朝南的建筑形式,正面对着大殿,在门楼的二层上建设而成,并有明显的凸出戏台。

花戏楼中的戏楼戏台部分主要承担着祭祀娱神、日常娱乐等功能,但依旧严格按照建筑礼制完成了修建。所谓“礼制”,即中国古代建筑群修建标准,在古建筑中得到了凸显,这也让花戏楼北面坐落的大殿称尊、南面坐落的戏楼变成了宾、东西看楼为次、其余建筑为附。不论戏楼功能如何繁多,但受传统礼制影响,戏楼依旧要按照坐北朝南的要求建设。

安徽亳州花戏楼的戏台在山门里面,经设计者精妙的设计,戏台背部和精妙的山门连接在了一起。花戏楼戏台前台有6.75米宽、10米深,两边的副台更有5.58米深、2.75米宽。其出入通道位于台基下方,台基则有2.7米高。通道内部昏暗、低矮、压迫感明显,但从通道出来后就会步入庭院,该庭院宽阔、明亮,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看客随意转身便可将戏楼映入眼帘。仔细观看,由精湛技术雕刻的砖雕、彩绘、木雕等共同组成了戏楼,其华美雍容、雅俗共赏,让人驻足之后流连忘返。①

5 花戏楼的空间入口

通过对传统建筑建筑特征研究发现,深空间、浅空间、扩张空间是组成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主要类型。安徽亳州花戏楼采用了扩张空间形式打造入口空间。所谓扩展空间,即“深空间朝内侧的延长拓展与朝外侧的扩张”,且入口要素并不对扩张空间产生较大影响,但入口空间四周存在的环境要素决定了扩张空间的特点。同时,入口空间存在先发制人的特点,在建筑整体中深受建造者关注。在安徽亳州建设的花戏楼入口空间采用敞开式横向长方形空间模式,和院落中纵向观演空间在对比中形成了鲜明差异。通过观摩建筑整体空间发现,入口空间存在明显的防御性、前导性特征。

另外,亳州自然环境、建设地址的地形状况、建造者个人建设理念等直接影响了亳州花戏楼入口空间建造风格。亳州花戏楼位于亳州古城北关、涡河河岸南侧,该地是商贸物流中心,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因此,在入口空间建设时,山陕商人重金建造了高大、坚固的围墙,加强了出入口的盘查及防卫设施的建设,而且高大的城墙还有助于抵御冬季的寒风等。

研究发现,安徽亳州花戏楼建成的入口空间十分狭小,这主要是因为入口空间处囊括了照壁、山门建筑、山门两侧的石狮子、铁旗杆等诸多建筑物品,使空间变得十分紧密。亳州花戏楼中的铁旗杆有效凸显了花戏楼的建筑特点,所以也成了花戏楼入口空间位置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并促使空间的布置效果变得更加丰富。

6 亳州花戏楼的观演空间

安徽亳州经常会举办大型的集会、庙会等活动,在活动举办阶段势必不会缺少戏曲表演等活动。活动期间会汇聚大量的人流,所以花戏楼成了庙会、集会的重要场地。现存的花戏楼观演空间主要由南边的戏楼、北侧的大殿、东西厢房共同搭建的院落组成。花戏楼观演空间是一个空旷、宽敞的院落,在活动举办时众人可进入院落中观看戏剧表演等。而且戏楼是整个观演空间的中心,其露天剧场主要由南北大殿等三面合围而成,东西的两层厢房的第二层主要是包间,专供小姐、内眷听戏使用。

在修建花戏楼观演空间、建筑装饰时,建造者融入了所在家乡的实力、文化,所以艺术研究价值极高。亳州地处平原地带,在平坦位置建造了花戏楼,这也使其具备了宽敞、明亮的观演空间。同时,花戏楼修建了2.7米高的戏台,主要是想避免遮挡观众视线、满足观众观赏视角需求。另有大殿建造在观演对面台基上,一般身份地位突出的人才能坐于殿内和神一起看戏。

花戏楼还具备祭祀作用,所以观演空间也成了祭祀重要场所,在信众面北拜神期间,观演空间将成为寂静、不被外界打扰的封闭式空间。该空间存在的两类氛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也让空间内涵变得丰富多彩。

7 花戏楼中的武穆王庙

亳州花戏楼的东侧建有武穆王庙,武穆王庙即世人称赞的岳飞庙。当年亳州人民为了纪念、称颂岳飞将军的爱国情怀,便建造了岳飞庙,但具体建造时间已经无法考究。当前的岳飞庙建于康熙时期,由三间大殿、一间山门崇楼组成。

山门采用单间二层、灰筒瓦屋面建筑形式,有一个砖雕麒麟位于正脊中间,檐口处有圆形兽面瓦当排列。在山门正面有一个拱券形门洞,大门上方有砖刻镶嵌的“岳武穆王庙”五个大字,采用青石踏跺与阶石结构组成门阶,在大门里面东侧位置建有楼梯一处,经梯可入楼层之内。在山门以东建有一间偏楼,起初是庙宇内僧侣日常居住的房屋。在后背处置有落地门板四扇。

岳武穆王庙中的三间大殿成为建筑的主体,其坐北朝南,结构为砖木混合式,建筑為硬山式样式,在台基上高高伫立。细看发现,前后殿组成了整座大殿,连接节点即为天沟,营造出了勾连搭顶、前后跌宕起伏之势,同时采用灰筒瓦在屋顶处铺设,而望砖则安置在瓦下。其前殿为圆山卷棚式建筑,五架梁结构,梁枋柱等大木构件,稍饰雕绘,不安门窗。后殿为尖山式硬山建筑,五架梁结构,殿内泥塑岳飞及牛皋、张宪等名将像,院内正中放有秦桧夫妇石雕像,面对大殿岳飞等人,常年跪于露天之中。②

综上所述,本文对安徽亳州的花戏楼建筑风格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从客观的视角阐述了花戏楼的整体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环境的统一、和谐建设特点以及建筑物所融汇的山陕商人在建设时的思想观念,从而从深层次的视角完成了安徽亳州花戏楼独特建筑风格的剖析与论述。

作者:贾柯 王丽亚 黄静

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篇2:

从亳州花戏楼谈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亳州花戏楼的形制、空间结构、功能布局、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关键词】花戏楼;地域文化;形制;空间结构;装饰艺术

亳州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我国四大药都之一。从地理位置而言,亳州地处淮北平原北部。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实际上是所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的文化。因为一切文化的形成,乃至地域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与生活在这其中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研究徽派建筑一定要研究徽商一样,要研究这座“花戏楼”就必须对生活在亳州这块土地上的秦晋商人做一番深入调研。

花戏楼原名歌台,初建该建筑的本意是山陕会馆,是山陕商户们议事的地方。同时,有祭拜关帝的大殿,就是关帝庙。因关羽本人是山西运城人,山西人非常崇敬关羽的为人,奉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民间多都把关羽奉为武财神,所以山陕商户谈生意前要先祭拜关帝爷,因此关帝庙就成了山陕会馆的主要建筑之一。后来又建了供商户们娱乐的戏楼称“花戏楼”,也成为山陕会馆的主要建筑,后人才渐渐称之为“花戏楼”。

会馆这一建筑类型最早可追溯到明永乐年间,伴随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据专家考证,晋商在全国各地建造的会馆建筑多达500多处,这些会馆成了晋商商业帝国的主要见证,也是成就晋商商业奇迹基石。晋商也正是以这些会馆为依托,以拜关帝、尚忠义,团结同乡共谋发展,才缔造了璀璨的晋商商业文明。亳州的花戏楼作为这500多处会馆建筑之一,是山西商人在亳州商业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明清时期亳州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写照。

任何建筑形式的形成无不与地域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建筑形制特征的研究,是研究地域文化的关键。

1、亳州花戏楼的选址

亳州“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咸宁街,北临涡水,南依城廓。这里当时是水旱两路码头所

2、平面布局设计

亳州“花戏楼”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同我国古代北方传统院落的布局原则一致。建筑多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主要有照壁、门楼、戏楼、献殿、大殿,中轴线两侧则为钟鼓楼、看台等附属建筑,戏台与门楼背靠背连为一体,门楼为一座砖雕牌坊式建筑,中间为四柱五楼式门楼,拱形卷门。两侧为双柱单楼式门楼,以拱门相对称。门楼内侧即为戏台,戏台坐南朝北,成“凸”字形布置,与大殿相呼应,背部与门楼融为一体。大殿分前后殿,前殿五架进深,后殿七架进深。平面布局的基本形制如图2-2

3、建筑形制构成

3.1照壁

照壁又叫影壁,是门外正对大门做屏障用的墙壁,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四合院必用的一种处理手法。亳州“花戏楼”门前照壁为青砖照壁,未做太多的修饰,相对比较简单,照壁与院墙相结合,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空间是其一大特点。

3.2门楼

门楼是汉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是一家财富地位的象征,更是主人“脸面”的象征,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审美标准。

亳州花戏楼的门楼是一座砖雕三间四柱牌坊式门楼,拱形卷门的门额上刻着“大关帝庙”四个大字,上端则刻着“参天地”三个字。两侧为双柱单楼式门楼,以拱门相称,蓝底门额上砖刻着“钟楼”“鼓楼”字样。门楼、钟楼、鼓楼上均有刻画精美的砖雕进行修饰。屋顶上覆的并非我们所常见的小青瓦,而是绿色琉璃瓦及琉璃雕塑神兽。

此门楼最大的特点就是汇集南北建筑特色。牌坊式门楼主要在安徽皖南地区较为多见,而北方地区的山陕会馆却很少采用这种牌坊式的门楼。砖雕更多是皖南地区对建筑构件、大门、照壁、墙面的主要装饰手法,在北方建筑中也十分少见。屋顶的琉璃瓦更多则是山西、陕西一带建筑风格的主要表现形式。据说,之所以把此门楼建成极具徽派建筑风格的形式,存在与当时的徽商相互攀比的成分,彰显了晋商的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亳州定有不少来自皖南的徽州商人在此进行商业活动,也可以想象出当时秦晋商人与徽商在亳州商业竞争激烈程度。

3.3戏楼

戏楼,又称戏台,古代供演戏用的台式建筑。戏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剧场。后来戏楼成为山陕会馆的标准配置之一,在所有会馆建筑中的位置也大致相同,基本上都位于大门门楼背面的中轴线上,也几乎都成“凸”字形布局。二层为戏台,下层则为开敞式结构,与门楼的山门相连通。

亳州花戏楼,采用的就是会馆建筑的基本形制,山门内即是戏台,戏台背部与山门连为一体。位于二层的戏台主台面宽6.75米,进深为10米,两侧的副台面宽2.75米,进深5.6米,台基高度2.7米。主戏台底部即为出入口通道。

戏楼的这一建筑形态的存在,说明当时的商人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上的愉悦。

3.4钟鼓楼

钟鼓楼是规模较大的山陕会馆必备的标准配置,在建筑形制上,基本上与戏楼的密切关联,整体的风格也基本与戏楼的风格相统一。

亳州花戏楼的钟鼓楼建造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也就是会馆建成28年以后。钟、鼓楼位于门楼的两侧成对称式布局,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风格上与门楼一致,融为一体。

3.5东西厢房

几乎所有的山陜会馆,大都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布局,在其院落的东西两侧基本都建有各式的厢房。

亳州花戏楼的东西厢房为两层的坡顶单廊式建筑,东西厢房各有房屋六间,一层作为外来宾客听戏的场所,二层则主要为内眷听戏的包间。

3.6正殿

正殿是山陕会馆最主要的建筑类型,通常都位于会馆中轴线的最北端。正殿一般包括拜殿和座殿两部分,拜殿为祭祀场所,座殿则主要供奉关公神位。亳州花戏楼的正殿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大殿高10米,殿中供奉着关公木雕像,两侧立关平、周仓像,于日军侵华时期被毁,着实令人惋惜。两边为议事厅、会客厅。

4、装饰艺术

4.1砖雕

砖雕是所有山陕会馆建筑装饰中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花戏楼的砖雕是花戏楼的三绝(铁旗杆、砖雕和木雕)之一。花戏楼正面的山门上镶嵌的砖雕作品共有52幅之多。砖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题材多以一些吉祥图案、人物、宗教、自然花草等为主,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象征、谐音、联想、隐喻等向世人传达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

4.2木雕

木雕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精粹之一,山陕会馆几乎所有建筑中都有大量的木雕装饰,每座会馆的主要木构件上,几乎都有木雕装饰,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亳州花戏楼舞台上共雕刻了18出戏文。戏文的题材多取自于三国故事。其中面北的一幅叫‘上方谷火烧司马懿’,面东的几幅木雕从南向北依次是‘诸葛亮三气周公瑾’、‘孟德献刀’、‘许褚裸衣斗马超’、‘弥衡击鼓骂曹操’,里层是‘蒋干盗书’、‘诸葛亮计破羌兵’。戏楼上的木雕除戏文和三国故事外,还有诸如天禄、辟邪、麒麟、狮子滚绣球、凤凰等带有美好寓意的木雕装饰作品。

亳州花戏楼的木雕作品,在手法上可以说是集浅浮雕、高浮雕和镂空雕、透雕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于一体,而其最大特色则是所有木雕均施以彩绘,俗称之为“彩雕”。

4.3铁旗杆

秦人会馆铁旗杆,

福建山西少这般;

更有堂戏难及处,

千余台戏看一年。

作为亳州花戏楼“三绝”之一的正门前也有两根铁旗杆,每根重达12000斤,高度16米的旗杆共有五节,每节上分别铸有八卦蟠龙,顶端铸丹凤一只,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旗杆上还有风铃24只,迎风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亳州花戏楼可以说是典型南北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亳州位于安徽的北部,从建筑风格上而言应该属于中原建筑体系,这从会馆门前的铁旗杆,山门以及钟楼鼓楼屋顶的绿色、橙色琉璃瓦以及琉璃雕塑就可以看出,有着典型中原建筑的特色,但是花戏楼的门楼却有着正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子。而且相比徽派建筑的门楼更加的宏大且精美,是秦晋商人为迎合徽州商人的喜好,还是在与徽州商人之间进行攀比呢?我们确实不得而知!

地域文化也就是人的文化,山陕会馆是山陕商人的聚集地,山陕商人最尊祟本为山西人的“武财神”关羽,因此才有了大关帝庙的存在。亳州曾是曹操的故里,山陕商人在尊祟关羽的同时,必然就与关羽同时代而存在的曹操对立起来,这从花戏楼中的一些木雕戏文作品中就可以得知。

参考文献:

[1]杨絮飞.论亳州山陕会馆建筑风貌的矛盾性.(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2]李方鸿.亳州花戏楼的徽雕艺术.(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3]张辉.胡明涛.中国传统砖雕“和”的审美内蕴——以亳州花戏楼砖雕为例

[4]陳从周.亳州大关帝庙

[5]李刚.宋伦.山陕会馆铁旗杆文化刍议

[6]李健华.建筑文化渗透与吸纳——以中原山陕会馆为例

作者简介:

王刚(1982-),男,山东诸城人,目前职称;工程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

作者:王刚

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篇3:

青岩建筑戏台文化探究

摘 要:青岩古镇建筑主要体现的是明清风格,在古建筑上,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有传统工艺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寿文化、福文化、雕刻文化、这篇文章主要探讨青岩古建筑上的戏台文化,戏台雕刻精美做工精细,主要展现《封神演义》《韩信点兵》《周瑜用计》《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 》《张飞独断当阳》《曹操点兵下江东》《关云长水淹七军》等故事。

关键词:建筑;戏台 ;探究

一、青岩古镇基本情况及建筑现状

青岩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29公里,距花溪12公里,全镇总面积92.3平方公里,是贵州省四大名镇之一。青岩镇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青岩古镇景区以四座城门和古城墙围合的四条主街、26条小巷及明、清两代所建九寺、八庙、八牌坊、五阁、三洞、二祠、一院、一宫、一楼组成的遍布全镇的古建筑群为核心区域。在此,不得不重点讲一下青岩建筑戏台文化,目前保存较好的四处建筑戏台,分别为龙泉寺戏台、万寿宫戏台、慈云寺戏台和寿佛寺戏台, 均为明清时期建筑。

二、戏台文化建筑及内涵

龙泉寺位于青岩镇北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坐西向东。建筑由戏楼、前院、南北厢、二进院南北厢、真武宫、三进院南北配殿、后殿及纯阳殿组成。一层为过道,面阔三间,通面阔1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35米,二层为戏台,顶置藻井,藻井为仙鹤图案,做工精细,雕刻精美。戏台后壁雕刻有一幅图画,一书生模样之人骑着匹龙头马身的神兽,腾云驾雾,穿梭于天际。在古代社会,书生重仕途,进京赶考路途遥远,在沿路寺庙中借宿休整或是潜心读书的情况也属常情。此图既正对大殿,又为戏台后壁, 似蕴有平步青云之意。

慈云寺位于青岩镇背街西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康熙年间,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8平方米。戏楼宽12.8 米,深7.8 米,分两层,底层架空,上层为戏台。底层戏台额枋处依旧雕刻着精美的木雕画,但并不是长篇巨幅,而是以立柱为分界,左中右各3 幅,共9 幅,主要描绘了三国时期与蜀国刘备、关羽、张飞等历史人物有关的故事,比如“周瑜用计”、“煮酒论英雄”、“曹操点兵下江东”、“关云长水淹七军”等。舞台后方由龙凤相交组成的“福”字大型浮雕是戏台的一大亮点。 可见,中国古人几乎将吉祥的寓意用到了极致。

万寿宫有名江西会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岩镇西街3号,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坐南向北。有山门、戏楼、前殿、两厢、后殿等,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

万寿宫戏楼处于原有主轴线上,两边辅以一些客廨和厢房,四周则用围墙和廊屋环绕起来,形成院落。戏楼面阔三间,进深9米,中间为戏台,戏台宽约8米,两侧为戏厢和演员休息室,戏楼主体结构架为四棵金柱支撑,周长1.85米,柱础为花纹各异的八角形白绵石凿成,周长1.95米,高0.5米。

戏楼檐口下有独具匠心的木质透雕“双狮争雄”的撑拱,双狮前爪撑住金柱,后爪紧抓吊墩(俗称垂花柱),二目圆睁,好似要跳下地来比武,精美无比,活灵活现。戏台顶部为八角藻井,中央蟠龙高卧,龙头倒悬 双目炯炯有神,威严有加。 四周由8幅彩色绘图构成,虽因历史洗礼而略显斑驳,但依旧能感受其明快之色调,绚丽之色彩。 几幅“美女图”为这所道教气息浓郁的会馆增添出几分柔美,但在这样的场所绘制此类图画的状况非常少见,着实难揣古人心思。

寿佛寺位于青岩镇书院街阁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道光九年(1829)。有山门、戏楼、两厢、正殿、后殿等,占地面积1376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跨入正门,是戏楼的后身,门楼与戏楼“背靠背”相依, 俨然成为青岩镇古戏楼共有的特点。戏楼分两层,以深灰色为底色,屋檐边角处以褐色略作点缀,恰到好处。戏楼下檐处自然少不了浮雕,均取材于《西游记》,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蟠桃宴”、“三打白骨精”、“勇擒红孩儿”、“横渡通天河”等故事。戏楼上部为戏台,戏台后壁雕花极为丰富,各类图案令人眼花缭乱,全不似外观看上去那样简单。双龙双凤交相辉映,着实气派。

三、青岩古建筑戏台价值

第一、历史价值。就戏台整体的建筑特点及价值而言。四座戲台皆为明清时期的山门戏台,采用“门楼倒座”的建筑形式。戏台高低与所在祠庙或会馆的大门有机结合,空间互借、相依,形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四座戏台虽在建筑风格上各有特色,但倶规格宏大、结构繁复、雕梁精细,彰显出中国西南地区古建筑的风采,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可谓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于一身。

第二、研究价值。戏台即戏曲演出的常态空间,四座戏台自明清建造始存活至今的历史价值本身就是戏曲研宄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以其“静”的姿态为后世对明清戏曲演出形态的推测与遐想展开了无限丰富的“动”的空间。四座戏台的屋檐、额枋等多处建筑空间都以大量丰富精致的木雕做雕饰,并以描述历史神话故事为主。雕刻在戏台之上的历史故事是否与曾经台上所演的剧目有关系,女性观众何时、以何种方式进入戏曲演出场所,以及女性艺人何时登台演出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三、宣传价值。戏台作为文化空间的载体,在宣传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戏台雕刻精美,做工精细,戏台故事文化丰富多彩,主要通过《封神演义》《韩信点兵》《周瑜用计》《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 》《张飞独断当阳》《曹操点兵下江东》《关云长水淹七军》等故事,讲述令人振奋的精彩故事,使人们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标注:

1、《徐霞客游记》

2、《贵州府志》

3、《花溪区志》

4、《贵阳文物景点》

5、《青岩镇志》

6、《山西古戏台》

7、《青岩军事文化集萃》

作者:刘霞

上一篇:医院制度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医疗信息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