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师权威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当今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权威面临新的挑战,教师权威的重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后喻文化的特点、教师权威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构建新型的教师权威。【关键词】后喻文化教师权威消解重构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由古及今进行了划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青少年教师权威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少年教师权威道德教育论文 篇1: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策略探究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诸如网络犯罪、利用网络侵犯隐私、色情信息的传播等等;这些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直接危害着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从教育对象本身来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强调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里所说的健康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长时间的上网,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小就带上近视眼镜,网络的盛行不得不成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很多青少年能够尽情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以至于越来越少的和自己的父母朋友沟通,更甚者出现离开电脑不想说话、不会说话的现象,长时间的积累,容易使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几千年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是绝对的听从,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就是真理的化身。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的拓宽,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家之言。尤其突出的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重要作用的“两课”教学,传统灌输式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对传统道德理念提出了挑战,而教师作为促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枢纽,其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从家庭的角度来说,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造成了很多的家庭悲剧。网络对于自控能力、是非分辨能力都还不强的青少年来说就像是“海洛因”,很多青少年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上网而造成家庭悲剧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父母谈“网”色变。

(四)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小,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网络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价值观念得以传播,成为当今时代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进行交锋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向中国传递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冲击中国的主流文化,形成文化霸权。而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比较大,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冲击。尽管国家在这反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仍然不容乐观。

(五)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青少年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很多在现实社会中不敢做的事情在网络中就会尽情的实施。在网上谣传地震而造成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污秽、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以及不负责任的发表偏激的言论等等都从一定程度上扰乱着我们本该和谐的社会秩序。

二、网络时代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策略

以上论述可看出网络确实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不能采取极端的措施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更不能本末倒置地阻止网络的发展,我们能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文明上网,让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利工具。

(一)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要引导青少年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律能力,正确使用网络。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近几年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学校应该采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同学进入校园网络的积极性。让同学参与校园网的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同学创建和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应自身角色的变化,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网络走进课堂,让网络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工具。

(二)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限制,而要从分析孩子迷恋网络的原因入手, 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缺失什么,需要什么,对症下药。因此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以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方式引导孩子对网络的使用。同时,父母也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网络知识,更新自己的理念,缩小与孩子的代沟。

(三)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要从完善网络法律、加大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入手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1、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给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依法治网”要与“以德治网”相结合,在保证法制建设的同时,提升全社会的网德修养,使青少年能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不良影响,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

3、着力提高我国的网络技术水平,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开发安全检查软件,着力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过滤能力,对不健康的信息进行甄别。

4、提升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在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同时,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也迫在眉睫。采取与网络相结合的形式,使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总之,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整个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和丰富的资源,在新时代下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网络教育》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陶文昭 詹英著,1999:21.

2,韩振峰.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N】.光明日报,2008-03.

3,韩茂胜.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沧州师范学报,2008(12).

4,郑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5)

作者:刘晓利

青少年教师权威道德教育论文 篇2:

论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的迷失

【摘要】当今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权威面临新的挑战,教师权威的重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后喻文化的特点、教师权威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构建新型的教师权威。

【关键词】后喻文化 教师权威 消解 重构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由古及今进行了划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当今社会处于后喻文化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承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权威遭到消解,面临极大的挑战。什么样的教师权威才能与时俱进、如何构建新型的教师权威,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悖论:传统教师权威的消解及影响

(一)传统教师权威的消解

我国自古以来都强调“师道尊严”。在传统的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社会赋予了教师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学生必须尊崇和接受。但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网络世界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渠道,年轻的一代通过点击鼠标,就能接收到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传统文化中处于受教育地位的后生晚辈也可能对其长辈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被极大的削弱。

在传统社会,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现代社会,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大大增强。在网络时代中,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说,学生记,民主、自由的生活空间及互动学习模式成为后喻文化时代中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不再认同传统的教师权威,教师的道德权威好点法理权威也随之消解。

(二)教师权威消解的不利影响

1.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需求

在信息泛滥、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涉世未深的年轻一代很容易迷失于眼花缭乱的世界之中,产生道德选择的困惑。网络生活模糊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带来了无数潜在的危险。同时,青少年接受社会化的需求还需通过在学校以教师作为教育媒介来实施的。因此,教师权威的消解,使得教师作为价值观传递者和社会的教化者的角色不再被认同,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需求。

2.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现代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教师权威不存在,教师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很难就学生人格的塑造施加影响,难以达到教育目的。

由此可见,教师权威的消解既是后喻文化时代的要求,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又与文明进步所要求的目标相背,这一现实的困惑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二、博弈:弱化或强化,教师权威的现实困惑

(一)弱化教师权威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主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弱化教师权威的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要求对教师权威的弱化。卢梭的“自然主义”对教师的作用都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弱化。建构主义以认识论为出发点,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交往理论和对话理论从人际关系出发提出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在相互探讨和共同行动中形成共识。这些理论一诞生,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带着弱化教师权威的天然倾向,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强化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的颠覆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其明显,师生间丧失了理解和信任。许多学者正是意识到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一再强调教师权威的重要性。伦敦大学莱昂内尔·埃尔文曾提出“反对古老的权威主义的斗争已使我们忽视了教师必须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的问题不是对青年的指导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是带有关键性的”。[2]可见,教师权威是教育中的必要前提,教师是教育这一权威活动的具体执行者。

教师权威的现实悖论使得教师权威处于两难的境地,游走于弱化和强化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此消彼长。究竟是要弱化还是强化,现实的困惑需要我们奋力突围。

三、重构:构建新型教师权威

(一)重塑教师的个人权威

1.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

真正的权威来源于内在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内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一切权威只能是霸权。新型教师权威首先要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身正为范”,只有教师坚守住自己的道德阵地,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成为表率,才能为树立教师的感召权威奠定基础。教师还应注重在人格魅力上征服学生的心,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教师。所谓的人格魅力来源于“爱”。一是对工作的爱,全身心的投入,奉献全部热情,倾注全部心血。二是对学生的爱,真正的关心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融洽地交流,师生情感相互交融。

2.重树教师的知识权威

在现代教育中,教授学科知识仍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丰富精深的学识,有助于树立教师的个人权威。教师需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多加反思、研究和改进,成为教育技能的研究者。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树立教师的知识权威。

(二)改革完善教师的制度权威

我们应加快建立健全的教育法规,在教师权威被削弱时能保障教师的基本权利,又能在教师权威泛化时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首先要健全并落实教育法制法规,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力,同时要改变过分集权化的现状,让教师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知识、人格的展现才能真正赢得教师个人权威。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6)

[3]戚万学.冲突与整合一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郑艳、吕京.后喻文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权威消解与重构 [J].教学与管理,2011(11)

作者:谢廷婷

青少年教师权威道德教育论文 篇3:

教师“心”观察·重建教师的权威

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威权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权威源自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知识、人格魅力、教育智慧的钦敬。威权则由教师身份所赋予,表现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占据凌驾者的角色,垄断课堂教师话语权,甚至动用威胁、恐吓、挖苦、漫骂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在教师权威面前,学生对教师有出于尊敬的认可;在教师威权面前,学生不得不对教师意志表现出服从的态度,这是一种口服心不服的遵从。权威展现了教师的威信,威权则展现了教师的虚弱。

从权威的定义可见,教师要有权威。有权威的教师像一块磁石,能最大程度地吸附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因为信赖教师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对课堂有较热情的投入。教师的权威也会带来研究性课堂中较高的组织力,这种组织力能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权威更是教师处理班级事件和冲突必不可少的倚重,权威的教师不怒而有威,面临突发事件时,能成功地驾驭突发情境,稳定人心事态。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权威,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无权威则无教育。

教师权威既然重要,我们就需要剖析,在当前教育中,削弱教师权威的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

内在因素指的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低下。根据我们对权威内涵的理解,专业素养差,也许有威权,但必定无权威。知识褊狭,就教材讲教材,写错字,读错音,面对学生的问题常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开启思维、启迪智慧,不能让学生享受到大脑运思之乐,而只是一味地训练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将学生贬低为记忆的容器,这样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举止轻浮,语言暴力,权欲心,势利眼、向学生索要财物,说一套做一套……种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做法,都是教师权威的杀手。有的教师虽然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人心善良柔软,对所有学生都能一视同仁,但就是缺乏组织能力,班级在各类比赛中常常稳居最后,一团散沙,荣誉感不强,慢慢学会破罐破摔,此种组织能力的缺陷也会损害教师的权威。

当下的学生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于以前,他们一出生就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信息浩如烟海,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网络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的获得和知识学习的门槛都大大降低了。相对于以往的封闭时代,教师作为知识主要来源和主导性传承者的地位有所下降。在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方面,甚至出现了学生领先于教师的情况,这无形中会加速教师权威在某种程度上的衰落。

信息时代也使得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的身份面临危机。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媒在给青少年提供丰富资讯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着道德价值观的渗透,作为基础性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教师的道德影响力正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使得负面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扩散,其中就包含了与师德有关的内容。教师节公然索取礼物,种种变态的惩罚方式如罚跪、号召全班学生对犯错误的学生掌掴等,校长领女生开房,大学教师强吻女生,诸如此类的新闻一直不断,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形象,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出现某种程度的迁移。这种迁移对于没有发生过上述行为的教师而言,不啻为一个权威遭到威胁的因素。

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改革以来,一些流行的关于师生关系的错误性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削弱教师权威的作用。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师生平等被广泛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和民主管理成为流行理念。但由于人们知识结构的褊狭和思维方式的偏激,总是倾向于在师生对立中去把握师生关系,似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降低教师的地位,使这些原本很好的观念在传播和内化的过程中,沦为一种新的教条。在这个过程中,权威的概念被忽略了,有人担心赞同教师权威就会带来对学生的压制,把威权和权威混为一谈。在这些流行的谬见面前,教师不是努力地通过提升个人的内在专业品质去“立威”,相反,以表面的放权、温软的语言去追求所谓的师生平等,好像师生之间越是打成一片,就越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把尊重学生变成了对学生的迁就,把以学生为本变成了让学生“专政”。这种浪漫化的人本主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对教师权威的损害。

重塑教师的权威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努力,使得教育工作更具专业品质,换言之,教师权威建立的过程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这一发展涵盖了如下维度:

专业智识方面。教师不仅需要扎实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深入地体悟人性,理解学习的本质,认识同伴团体、班级规范、自由、民主、秩序、惩罚等概念。教师专业知识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统一。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成为一条江河,教师必须成为真理的探究者,慎思明辨,穷根究底。

专业情意方面。专业情意集中表现为教师具有适宜于教育工作的心性特质:热情的,愉悦的,自信的,敏感的,克制的,宽容的,充满生机的,耐心的,自我反省的,温情的,仁慈的,体恤的……正是有了较高的专业情意,当教育工作顺利的时候,教师体会到成就感,产生美好的体验。当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就愿意将之看成一次考验,一个暂时的情况,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专业道德方面。教师在教育中要恪守教育法律法规,遵从教育良知,以情、理、法的融合,履行其工作职责。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杜绝挖苦、讽刺、谩骂、嘲笑等各种语言暴力,杜绝羞辱;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勿以分数、家庭背景、外貌等外在因素来评判学生,杜绝歧视;严禁利用职务之便猥亵、性侵学生,搞不正当男女关系。除此之外,还要语言端庄,为人正直,热爱真理,这些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专业能力方面。教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富有逻辑性、幽默、情真意切;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善于从学生的外在举动把握其个性特征,能够根据局部的、被扭曲的信息了解“内情”;教师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和学生进行沟通,还有和家长、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以形成教育合力。此外,教师还要有对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教师需要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的思维能够积极运转起来,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时,课堂才会成为一个对学生来说富有吸引力的场所。

假若教师具备了上述专业素养,想没权威也是不可能的。这些专业素养从何来?教师需要以对教育真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去,通过自主阅读、专家培训、同行借鉴等各种方式,不断地提升自己。

重塑教师的权威需要我们反思时下浪漫化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念,认识到保持教师的权威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冲突,学生对教师的钦佩和敬仰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而不是有害的障碍。学生主体性的获得绝不能通过去除教师的权威来达成。因为平等是人格的平等,平等并不否认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的方面差异,教师不仅闻道在先,而且性情、心智成熟度也领先于学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的真正落实正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否则就会只有威权而无权威,而前者当中,师生恰好是一种人格不平等的关系。

重塑教师的权威也需要教师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面对信息化大潮的席卷,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应重视培植学生的自我教育力,提升他们对信息的分辨、选择和处理的能力。同时,有意识地缩小自身和网络文化的距离,将其中有益的教育元素融合到课程内容中来。在知识总量不断激增、海量信息不断涌来的情况下,教师除了有对知识点的讲授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现实应用、知识所遭遇的困境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青少年的道德成长越来越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今天,教师权威的形成更依赖于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师需要以高度的严肃去求知问学,需要以自己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濡染学生。越是多歧路,越要指明正路,越是面对负面影响,越应强调正面示范的价值。总之,在大众传媒兴盛的今天,权威二字,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作者:李伟言

上一篇:学校教育与家长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