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与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毕业设计是检验高校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手段。广西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以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互惠互利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关键词:毕业设计;艺术设计类;产学合作如何满足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使毕业设计教学达到质的飞跃?这需要校内外各方面的参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设计与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毕业设计与艺术设计论文 篇1: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间的衔接矛盾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就业环节的诸多不相适应。要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对接,应当强化市场需求导向,确立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全过程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以构建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特点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就业对接;教学模式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创作)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14024)]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步入职场前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旨在全面检验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它是高职毕业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反映。由于职业特点所决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设计与实践动手能力等。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与隐忧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毕业设计教学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高职院校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顶岗实习暨毕业设计指导,加强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同时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展每年一度的毕业设计(论文)抽检,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团队的推荐评审,从多个层面上为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通过关注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创作及展览,笔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积极变化,如毕业创作中新观念、新媒体、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合作研发、作品专利申请的引入等。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艺考热”的大背景下却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专业艺术院校除外)。各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强,至今仍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毕业设计教学理论研究。一些院校在教学定位、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并未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就业衔接教育,职业发展潜力薄弱,等等。另外,还存在以下一些隐忧:

(一)教学定位“重就业、轻毕业”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各院校专业及师生往往都从现实利益出发向就业倾斜。在面对毕业设计与就业时往往是“重就业、轻毕业”,甚至将“找工作”作为推卸毕业设计的借口。在一些院校,默许专业不对口、提前离校的毕业顶岗实习现象已普遍存在,而毕业设计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求职就业等环节衔接矛盾突出,这些都从客观上造成毕业设计教学流于形式。

(二)教学过程“重方案,轻执行”

设计艺术并非仅仅有样稿就能解决问题,他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符合生产和消费的要求[1]。毕业设计正是帮助同学更多的了解市场与消费,掌握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知识技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实却是专业教师囿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仍偏重于“画设计”“画图案”。而校内实践条件的普遍匮乏,毕业设计(产品类成果)又需要一定经费投入,也客观上造成毕业设计中生产制作过程容易被忽略,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尽管各院校都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设计教学考核办法,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出于方便仍侧重于对结果的量化考核,如工作量是否达标、文档资料是否规范等。而对于教师指导情况、学生工作进度、毕业创作中期检查、毕业设计创作、制作过程与展览等考核却不够重视。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又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回报却很少,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部分指导教师还因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等客观因素,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指导也往往力不从心。

(四)教学师资“重职称,轻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在师资方面普遍缺乏既懂市场、又懂教学,还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而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对指导教师一般都有职称、学历等硬性要求,如规定指导教师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助教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等,这些规定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配置上捉襟见肘。一些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有能力和热情,却碍于职称或学历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一些职称和学历均符合要求的教师承担了大量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也难于保证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当前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间的衔接矛盾,表现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就业环节的不相适应。因此探索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与就业对接的教学新模式,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项任务。

二、构建“毕业设计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的策略、机制、路径及方法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与社会及市场高度依存的特点[2]。因而在构建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上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强化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策略、机制、路径和方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立“毕业就业一体化”[3]策略

“对接”的字面涵义是将不同事物接合固定起来,形成一体。但任何事物间的对接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如内容物的匹配、外部环境的适应、目标方向的一致等。只有这样,对接的不同主体对象间才能彼此协调而成为一个整体。就“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而言,这里所指的“一体化”并非是实体性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相互支持、协同活动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的一端连接着院校,另一端连接着企业,其间是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展览答辩、招聘会、就业创业等环节贯穿始终,各环节又通过内容物的匹配(毕业生对接岗位)、外部环境的适应(学校对接企业)、目标方向的一致(就业压力对接人才需求)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顶层设计”的概念源自工程学术语,它是运用系统论理论,从全局的角度和高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全局高度自上而下进行。首先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其次须确立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消除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对接中存在的所有障碍,定位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主次、前后关系和作用;最后通过细致缜密的设计和统筹安排,采取全过程培养、多主体参与、分工协作、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形成互相支持、相同目标、协同作用、有机衔接的各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二)实施协同育人,探索“校企互动、产教双赢”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于集聚社会市场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4]。由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毕业生步入社会最后的一个环节,它将学校与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并形成诸多的共同利益,因而也是实施协同育人最有利的阶段。张大良先生就曾呼吁“特别要把毕业设计作为企业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规模小、对人才需求数量普遍较少,企业主动参与毕业设计环节的热情并不高。因此,搭建适合不同企业需要、满足院校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协同育人平台尤为重要。如在校内建设“校中厂”“设计工作室”“创意中心”“研发基地”等,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方便为学校与企业间搭建起对接平台。

“校企互动、产教双赢” 中,“校企互动”是基础,“产教双赢”是关键,它也是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主要动力源。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由院校提供场地、管理、毕业生资源,由企业提供项目、市场、技术和少量资金等,两者协同作用,来实现双赢的目标——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企业获得急需的人才和部分产学研成果。各院校应因地制宜,探索毕业设计教学校企联动的“双导师制”(注:在校内完成,企业导师与院校导师共同指导并推荐就业)、“实习顶岗制”(注:在企业完成,企业遴选优秀毕业生到岗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并顺利就业)、“项目学徒制”(注:校内或校外完成,参与企业项目竞标获得学徒机会或实习机会)等形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也有利于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

(三)开展课程改革,推行“全过程培养,分阶段实施”路径及方法

毕业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包含毕业设计选题、教学资源、教学师资、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学评价等,涉及产、学、研、做各个方面。它是“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及“协同育人”在课程中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因此也是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课程改革应包括:在课题选择上应坚持市场导向;教学资源上应坚持校企共建;教学师资上坚持校企混编;教学评价上应坚持行业标准;教学成果上坚持校企共享等。并将上述内容融入毕业设计的所有环节之中,形成人才的“全过程培养”。而所谓“分阶段实施”则是指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毕业设计环节各阶段的作用不同,将这些对接分为不同的阶段分步实施。譬如:选题调研阶段:毕业设计课题考察与市场调研阶段,形成毕业设计团队、方向和就业意向;方案选择阶段:毕业生在校内实训场所集中完成初步毕业设计方案,院校邀请企业参与设计方案挑选,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协同育人方式;设计优化阶段:毕业生与校内导师或企业导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下一步优化完善,形成可以实施的设计方案,并初步打样成型;生产制作阶段:毕业生分别进入相关企业与企业的工艺师、设计师、技师一起完成毕业设计的最终制作,企业顶岗实习深度融合;就业推荐阶段: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览、答辩及招聘会,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考核和人才招聘,实现对口就业创业。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与企业对接最紧密的教学环节,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未能充分发挥其真正效益,这无疑是十分遗憾的。这对于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甚至是文化创意相关产业来说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教育部在新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6号)中已明确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作为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方向之一。这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如何进一步深化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其中,以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作为突破口应当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7.

[2] 张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从理论走向实际[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29).

[3] 张起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

[4] 张大良.卓越计划须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N].光明日报, 2014-7-21.

作者简介:

冯明兵,硕士,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创作与研究。

作者:冯明兵

毕业设计与艺术设计论文 篇2: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是检验高校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手段。广西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以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互惠互利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毕业设计;艺术设计类;产学合作

如何满足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使毕业设计教学达到质的飞跃?这需要校内外各方面的参与。广西科技大学地处西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不论技术、理念,还是区域人才的培养及其效应,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归因于地域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及其产业链在当地的地区优势性主导而产生的差异。

一、艺术设计与毕业设计

艺术设计属文化创意类,是智慧型学科。其本质就是把文化思想、知识技能、创造力综合起来,形成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提供新的服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艺术设计与商业有密切的联系,商业的繁荣凸显出了设计的竞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的进步。地处西南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当前发展相对滞后、缓慢,影响到了设计与市场和产业的良好互动。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建立一套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又能够发挥自身教学优势的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到人才效应的平衡,还有人才培养与民族地域产业链的有机结合。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是从毕业生群体是否能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体现。“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三年来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过程,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合格设计人才的主要阶段,是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向工作岗位的必要过渡阶段,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现状

世界各国都在讨论新世纪人才的培养问题,尽管有各自的构想和措施,但都强调将学科的交叉和复合放在突出位置。如美国休斯顿大学“CBE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由既懂教育规律,又熟悉企业生产实际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广西科技大学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已有多年的办学历史,在人才培养上有了初步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现已开设视觉传达设计(130502)与环境设计(130503)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专业所学与就业实习结合起来,现已与区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研究设计机构建立了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如与艺邦集团旗下四家(星艺装饰、三星装饰、名匠装饰、华浔品味装饰)著名装饰公司等诸多设计单位在人才培养、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毕业生实习就业等方面达成产学合作意向。

三、对策研究

广西科技大学在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设计专业和设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毕业设计教学程序,按照毕业设计选题→市场调查→设计方案形成→设计表现→设计提交→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进行。建立起了“作品展览、人才展示和企业招聘”的“1+1+1”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毕业设计可在校内及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内容分为两种类型进行操作管理。一种是定题型,即由毕业设计管理单位给出若干设计主题,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主题而开展进行。这类作品能力发挥空间极大,是展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深层认识和理解,最终效果也很令人满意。另一种是真题型,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接触到设计项目或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自己的设计项目。社会专业设计师、企业家、校内指导老师同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实现了从设计创意构思到设计产品实现的整体突破,成为基于产业链系统的项目设计。此种设计既能极大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学校方面也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生能学以致用,三方皆获利。毕业设计教学管理者,有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有多年从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教师,有极富市场洞察力和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企业负责人,从“管理——教学——实践”三个环节,对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施行监控。并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完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优化,找到一条学校与社会、企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特色办学新路。

四、结语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以地区经济产业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实践探索。在保证不影响本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課程学习模块,使一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吻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拓宽培养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并进一步发挥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和人才聚集、科技创新的优势,引导经济社会发展。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2013JGB200)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3年度广西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发[2013]10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 丹.环艺教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陈 波.感受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育[J].美术大观,2008(12).

[3]陈 波.景观设计课程互补式直观教学初探[J].华章,2012(9).

(作者简介:陈 波(1977-),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工作于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主要从事于景观规划设计与环境空间设计教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实践。)

作者:陈波

毕业设计与艺术设计论文 篇3:

从毕业设计环节探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摘要】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围绕着创新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教学观念、毕业设计学生参与方式,以及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模式这三个方面展开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从而为艺术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艺术设计 毕业设计 创新 创意市集

在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各层次高校不断增加,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数量成倍增长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与社会对优秀设计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简单地说,那就是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缺乏这一根本性问题。而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艺术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因此,思考如何使设计教育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高标准的设计人才,是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紧迫而长期的责任。而具体到本科毕业设计这一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如何保证该环节的实际教学效果,在融合应用性以及创新性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观念的创新

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我看来,“创新”和“创业”的提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它们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

作为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新的形势,应该以教育观念的新突破带动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新突破。而毕业设计这一教学实践环节所具有的特点,也是十分有利于教师去研究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

毕业设计学时比较长,并且有严格的程序步骤,有选题、开题、构思、到最后毕业设计的实物制作和展示。这是有利于指导教师在各个环节中充分参与,有效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以及创业意识。这也是别的课程设计所不能比拟的。其次,毕业设计往往是最后一个教学实践环节,其本身就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终其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也就是“实战演习”。

当教师充分意识到了“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后,必然会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这个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引导学生把创新思想转化为现实的科研、管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毕业设计学生参与方式的创新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为选题。第二个为设计,也就是实现设计构思到设计实物制作的转变。第三为展示与答辩。

以上这三个大的阶段可概括为“想设计”、“做设计”、“秀设计”。首先,它们是环环相扣。其次,也就是更加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是,它们其实是可以对应在艺术设计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下不同的专业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选题确定为一个大的品牌,然后围绕着该品牌衍生出相关的子课题,如品牌策划与定位,品牌平面设计(VI、包装、广告等),品牌产品设计与制作,品牌展示设计,以及品牌推广与营销。这不仅可以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从自身特长和爱好出发进行选择,而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甚至是环境景观设计专业等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也可以协同参与。

这很有利于实现不同专业技能、不同专业学生协同创作,整合资源。而且它也能极大地增强毕业设计的专业性和规模性。其次,学生集体所创造的这个品牌虽然是虚拟的,但因其模拟度高,整合性强,是能够面向市场进行售卖的,也能够体现创新精神和原创设计。所以,当我们在毕业设计学生参与方式上实行协作式参与方式时,是为我们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其中,从而推动毕业设计教学产生新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形式。

三、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模式的创新

和其他专业相比,艺术设计还存在一个重要的专业特色,即十分注重毕业作品的展示。在以往的模式中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往往是在学校规定的展示区域内,根据毕业设计主题进行展示布展,展现学生艺术设计水平。但是这种对毕业设计作品展示的理解和操作模式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这是一种静态的,而且是单向度的展示,更不要谈和社会的互动,并产生经济效益。在我看来,将“创意市集”作为毕业设计作品新的展示模式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弊端的。

“创意市集”起源于英国,名为i—Mart,蕴含双重含义:Idea—Mart(点子市场),也代表I—Mart(我是艺术)。售卖的物品多为原创且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创意玩物、日用物品、休闲娱乐物品,以及视觉图像等。而这些创作范围对于我之前所提到的,前期学生通过协作式参与方式所创作出的虚拟品牌而言,这正是其优势,也符合了“创意市集”所要求的创作风格以及运营方式。

将“创意市集”作为毕业设计作品新的展示模式,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讲,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创作欲望,而这必将直接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它是建立了一个集学生设计作品展示、设计作品销售和企业与学生互动桥梁搭建的交流平台。虽然“创意市集”模式的教学实践产生的设计不能和真正成熟的商业设计相媲美,但是这也是在当前“创新”、“创业”这一发展主流趋势下,高校自觉地在设计教学实践中进行的相关教学探索。

四、结语

面对着时代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出发来切实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的创新正是响应了这一要求。而它的创新也必将带动艺术设计人才的整体培养环境的改变,促进艺术设计人才新的培养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杜 鹏.高校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合与创新[J].艺术百家,2013(4).

[2]吴振韩.虚华的背后——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谈起[J].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1).

[3]薛燕妮.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新思路[J].艺术受教育,2010(4).

作者简介:

邱巧(1981年12月-),女,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南大学艺术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教于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作者:邱巧

上一篇: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论文下一篇:媒介技术传播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