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2022-04-28

摘要:对当前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制度问题与资源有效供给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提出实现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要按照质量改进与提高原则、全面系统原则和绩效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改,引导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效益与效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1: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传统教育的有效补充,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启示

顾明远、梁忠义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提出,职业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1]。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归宿点在于“教育”,而教育的过程需要“职业化”,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对未能进入高中学习的、以就业为发展目标的学生开展的专业型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伴随着我国历史的变迁而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下面就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阐述。

一、建国后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术性学校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上来,教育得到重点关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术性劳务人才,中职教育提高到应有的重视程度,逐步推进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职业人才培养计划。自1978年起,国家对中职教育开展全面改革,主要包括领导体制改革、学校管理的改革及教学内容改革[2]。

1998年,高等学校执行扩招政策,更多的学生选择到高等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中职教育遭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低潮,招生数占高中阶段的教育招生总人数由1996年的64.7%下降到1999年的53.4%,这个数字与1998年的数字相比下降了35.8个百分点,招生数减少67万人。”[3]针对于此,国家1999年起出台系列政策来扶持中职教育的发展,具体有: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2006年《关于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等。经过国家政策的扶持,中职教育在2001年起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中等职业教育得到更多群众的认可和理解,因此逐年稳步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呈现出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校数量稳步增长、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启迪意义

(一)进一步重视中等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

人们对职业教育观念的偏差是因为人们对职业教育、劳动者的层次结构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要通过社会宣传和社会舆论使人们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巨大需求,引导他们选择职业教育[4]。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技术性劳务人员,普通的专业技术劳务人员才是脚踏实地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终端环节,为此政府应该借助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弘扬中职教育的优越性,让群众充分感受到中职教育在学生未来发展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理解中职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师资质量

就其根源来看,中职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的素养,只有优秀的教师才可以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由于中职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一定的专业化,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会比普通教师的要求更高,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师资质量是需要中职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职学校在选聘教师时,不能只注重高学历,而要把学历与技能融为一体,作为选拔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校期间,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取得各类职业高级证书,对取得职业高级证书的教师给予实质性的表扬。同时,还应该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将“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职人员区别对待,不仅要在薪资待遇上有所区别,还要在教师的职称评审、出国深造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师资质量,增强中职学校在教育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广泛支持,以时间为轨道,纵向地看待中职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改革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崎岖的道路中不断完善与成熟的,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认真地研究中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历史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中职教育,全面推进中职教育的改革,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有序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J].教育展研究,2004(2):22-25.

[3]霍海魂.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3(5):25-28.

[4]刘春生.21世纪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J].天津教育报,2001(3):45-46.

作者:杨波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2: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研究

摘要:对当前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制度问题与资源有效供给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提出实现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要按照质量改进与提高原则、全面系统原则和绩效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改,引导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效益与效率。

关键词:有效教学;评价;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杨延(1968-),女,天津市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工学结合有效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类型:国家一般,编号:BJA080059)主要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杨延。

伴随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如何对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地评价,引导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服务是职业教育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改革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课题组在对珠三角洲地区的职业院校和上海、天津等地区的部分职业院校,及其相关合作企业的实地调查后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离其有效实施还存在一定距离,将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认为当前制约教学改革深化的主要障碍来自两个方面,制度缺陷与资源有效供给的缺陷。

制度方面的缺陷主要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保障制度与监控制度,使得教学改革缺乏有效监管,校企关系问题、教学质量问题等等层出不穷。突出的问题如培训合同缺失问题,在被调查的330名专业教师中,有43%的专业教师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没有同企业签订培训合约,或者只是草草地签署了一份协议,但对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指导师傅、具体的工作任务等等均没有详细的说明,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成为简单的劳动,完全偏离了教学改革的初衷。再有就是信息反馈问题,有46%的指导教师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或者不及时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难以及时地传递给学校,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有效解决。

教学资源有效供给的缺陷主要是指教学技术资源、实训条件与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技术的有效性问题。教学技术的问题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评价,以及整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具体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培训目标定位脱节问题严重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要求职业院校能够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各个职业院校相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因企业不同而不同,但目前的状况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合作,学校缺乏对整个行业人才需求市场的准确把握,更缺乏对合作企业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各个学校同类型的专业教学目标雷同,目标制定缺乏针对性。二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在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内部完成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是教学的两个部分,彼此之间应当是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整体,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一些专业教学已经建立了一体化设计约占26.03%,但大多数专业的教学设计采取的还是两者分割的形式,只是彼此有一定的衔接,这部分占到被调查教师的73.97%。三是教学标准的问题,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代表了当前本专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因此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应成为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9.58%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有22.73%的学校还是采取学校自定教学标准的形式,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缺乏行业企业有效参与的问题仍很严重。

实训资源的有效性问题。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受经费和外部环境影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问题比较严重,每所职业院校的专业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受经费和场地影响每个学校不可能为每一个专业都建立一个校内实训基地,因此校内专业实训教学普遍采取以大类专业为依据的基础性、通用性技能训练,或者仿真性的模拟训练,在这一训练模式下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项能力难以达到企业实践阶段的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这就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只能进行技术含量较低的跟岗实习,企业需要在学生进厂之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重新进行基础工作能力的规范培训,这一点已成为多数企业对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师资的有效供给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接受专业的、教学的多方面的持续性培训。调查发现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专业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非常少,一年之内能够获得培训的教师比例为36.78%,其余63.22%的专业教师则很少有机会获得培训,因此导致目前专业教师获取行业企业技术发展信息的途径受到极大的限制,调查显示有41.32%的教师是通过自学方式获得技术信息的,只有7.02%的教师是通过技术培训获取信息的,这就使得专业教师的专业视野受到极大的局限,难以把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动态,这对教学改革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需要从结构的、功能的、过程的和层次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教学改革进行系统地研究,强化对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内外部各个要素的有效控制,借助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功能,引导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效益与效率。

二、判断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依据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内涵。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条件下,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有效教学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理论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将职业教育的有效教学定义为,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为依据,从职业工作的过程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将教学活动与职业行动相互结合起来,借助一段稳定的、长时间的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经历,使学生能够与工作世界进行广泛互动,在知识、技能与具体的工作要素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来获取、建构其职业能力的过程。

职业教育的有效教学不是仅仅依靠某几个环节的完善就能够顺利实现,而是要通过一个综合的全面的质量控制与保障体系,使整个的教学系统都处于有效地运行之中。本研究认为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对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评价其实质就是对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一个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以教学过程的质量保证为主线,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如组织结构、管理程序、信息反馈和教育资源等等,重点在于有效的教学管理监控,有效的教学资源监控,有效的教学实施过程监控,有效的教学效果监控,这些要素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有效教学的保障平台,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成为能够进行持续改进的、有效运行的系统。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原则

质量改进与提高原则,全面系统原则和绩效原则是进行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需要遵循的三个重要原则。

质量改进与提高原则是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教学评价应从影响教学的主因素入手,寻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点,运用制度、程序和规范等方法来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控制,使教学评价成为职业教育自我持续改进与提高的航向标。教学评价应强调教学的效益与发展,尤其注重对专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实训资源的更新水平,教师的发展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信息反馈与问题解决的水平等触及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的评价,如关注实训项目的更新周期指标情况的评价以对实训教学资源的改进与更新水平进行控制,对校企合作信息沟通渠道和监管机制进行评价是为了能够最有效的、最快捷的解决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全面系统原则。按照企业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从分割的质量控制模式向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转变是有效教学评价所应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将整个的教学过程作为评价对象,重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而非单纯的质量结果,评价体系的设计采用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理念,按照“教学规划→教学实施→教学保障→教学检查→教学结果”,这样一个逻辑框架来对整个教学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按照职业教育质量生成的规律,研究认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质量生成的基础,相应的投入是质量形成的条件,实施的过程是质量形成的核心,结果的评价是不断改进与提高质量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绩效原则。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本研究认为以绩效型评估方式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校更加注重办学的实际效果和社会贡献,使学校的教学改革关注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的需求,并且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就业需求,而且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的评价可以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入手,重点包括学校的吸引力,学生发展能力和社会的满意度等方面。学校吸引力的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自然也就能够吸引优秀的、高质量的学生,判断学校吸引力的最直观指标就是生源的规模与质量。学生发展能力是学生在工作之后适应社会、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从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环境变迁的适应性两个方面判断,可以用3~5年时间就业的稳定率,以及由于环境变迁转业的成功率等评价指标来进行判断。社会满意度是指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的认可程度,评价的结果可以从学生的就业质量水平分析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两个方面获得。

四、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五个部分,11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组成,力求涵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在每一个指标下都设立了若干个观测点,以期能够有效地进行实际操作(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杨延.有效教学评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埃伦·韦伯.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孔凡成.简述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及特点[J].世界教育信息,2007(6).

[4]徐晓林.职业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的理念与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5]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6]刘晶,张祥兰.美国社区学院绩效评价及其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以北卡罗来纳州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责任编辑 殷新红

作者:杨延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篇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探讨

摘 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从人才“供给”层面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的启示。根据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实际,提出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创新实践路径:一是注重强化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二是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三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供给”;四是深化校企融合方式,强化学生语言技能的实践;五是完善教学考评机制,凸显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英语课程;教学创新

推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衣领子”和“牛鼻子”。作为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承担高级技能人才“供给”任务的高职教育,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亟待深入研讨。在课程教学方面,高职英语课程正从通用英语(EGP)向职业用途英语(EOP)转向,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1,2]。然而,高职院校大多关注专业学科的发展,英语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正在动摇。高职教育和英语教学该如何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适应“互联网+”和大众创业时代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化学习新需求,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为经济“供给侧”改革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高职教育需要直面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内涵

“供给侧改革”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改革的总体思路。从经济学理论看,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 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构成了“供给侧”,而通常说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构成了“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聚焦供给侧,从制度、机制和技术等层面进行结构性调整[3]。它可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公式加以理解,也就是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出发点,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扭曲的资源要素配置予以矫正,强调供给的有效性,突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灵活适应和相互匹配,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让投资和供给的有效性提高,其核心是放松管制和释放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也有其内在逻辑性,它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挑战和困难的新形势下所选择的重要应对策略。近年来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经济结构问题尤其是创新能力问题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3]。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在调整需求结构、扩大需求总量的基础上,注重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创造新的供给,以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可以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领域“供需错位”“供需不匹配”导致的诸多问题而开出的一剂良药,它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高教领域[4]。

二、经济供给侧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现状

经济改革必然引领教育改革,教育结构、理念和方式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辅相成。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总量保持高速增长,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突破750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多年持续呈现企业“用工荒”,人才供需不匹配。从高等职业教育来看,职业院校大幅度扩大招生导致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生均办学资源被大量稀释。在办学自主权方面,高职院校不仅不能自主设置和自由调整学科专业,而且在面向社会招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及教师职务评聘的自主权方面也受到诸多制约[5]。致使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的高职院校,不仅教师很难适应新时期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职场岗位的新变化,也无法满足社会新产业形态、新职业岗位对在职员工培训的新需求。虽然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高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总体就业质量不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优化组合”、“职教疲软”、“产能过剩”和“提高质量”等4方面问题[6]。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同样存在“供需错位”“供需不匹配”问题[4],高等教育人才“供给”质量堪忧、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工荒的双重压力,呼唤着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呼唤着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有效供给”。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的“以成就学生为理念,以校政合作为突破口,以建立实践基地为着力点,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强化大学生实践锻炼为抓手”的人才培养路径模式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4]。

(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启示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對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应采取什么对策来迎接严峻的挑战,破解自身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借鉴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真正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升,进而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高职院校的改革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放松相关管制,也需要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调整相关监管制度,在更大程度上释放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其内生活力。职业院校自身要积极构建具有各自特色的有效的运行机制。要依托职教联盟、职教集团的力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建立校企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构建精准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让职业院校师生有更多成就感和尊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优化配置职教资源,提升职教内涵发展质量。要树立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切实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和内涵建设上来,彻底摆脱圈地铺摊、升格学校、扩张规模等传统的办学思维模式。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应从自我膨胀型转向为社会协同服务型。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真正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发展,注重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能力。通过创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吻合,教育过程与学生成长更匹配。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不仅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成为社会发展的助力器,而且也能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改革实现三个方面的同步转型:首先是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使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要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紧跟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开辟新的专业方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职教专业群。其次是重新设定职业人才规格。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机器运用于制造业,机器人将代替人从事简单重复的流水线作业,而被机器替换出来的人必然要向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性岗位转移,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从以往的“硬技能”向“软技能”转变。因此,高职教育要改变原有的注重学生文字素养培养的传统思维模式,着力培养其数字化、信息化、艺术化素养和创新性、设计性、思辨性思维能力。第三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学生为本,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新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形态不断变化,个性化需求空间不断拓宽,加上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从传统的“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创业”。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职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学习的新需求。

三、英语课程教学“供给侧”改革创新探讨

(一)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较低,动机不强,信心不足,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学生对英语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较差,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处于费时低效的状态[7]。英语教师的成就感较低,对职业的满意度不高。分析其原因,除了高职院校普遍对英语课程教学重视不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等因素外,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问题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在职业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面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最大短板,英语教学和教师发展均面临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的转型挑战。

(二)英语教学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发挥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色优势,优化课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经济“供给侧”改革发展需要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强化职业素质、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

1. 注重强化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在经济“供给侧”改革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反思与变革,着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教师要创造条件深入行业企业锻炼,在实际岗位工作环境中,体验社会对英语的现实需求,丰富教学内容,反思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转型发展。教学反思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有效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信和教学动力[8]。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英语教师要强化资源整合意识,扩大“朋友圈”,构建教研合作共同体,加强沟通交流,重视职场学习,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升职教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切实提升高职人才“供给”质量,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匹配。

2. 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笔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态度普遍较消极,学习的基础和能力也较差,其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合适的学习策略方法[9]。然而,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较差,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后的基本事实。但作为教学主体的英语教师,不是要如何选择学生,而是要用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高质量地培养学生。因此,面对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作为高职教育的育人过程, 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职业素质,为职业生存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供给”。首先,要重构英语课程体系。将EGP与EOP有机整合,构建有利于职业精神养成和语言技能提升的特色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有效“供给”,着力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其次,要构建“生本”英语课堂。要综合考量学生的语言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和能力、情感体验和情知差异以及个性化学习需求,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从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要优化课堂生态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模态新型教学方式,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实践。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具体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中,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突破口,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着力点,以校企合作研发课程训练项目为龙头,以强化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校企融合模式,依托校企合作资源,推进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改革,加强校企互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英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知识的内涵价值。

5. 完善教学考评机制,凸显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作为未来工匠培育主体的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切实改变以往“功利化、程序化”(对教师)或“应试化、分数化”(对学生)、缺乏师生“人文关怀”的考评机制[10],着力引导教师德艺双馨,注重培育工匠精神。强化教师自身双师素质和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等“定性”考核,弱化教师教学课时数、论文著作数和科研项目数等“定量”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则要建立多维的形成性考评体系,注重对其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全面综合考量,不唯分数,只求实效。可结合智慧校园建设,构建英语课程教学管理大数据平台,实行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及时性、动态性和过程性。

参考文献

[1]倪宇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外语界,2013(4):90-96.

[2]葉小明,等.“职业普适-专业融合-素质拓展”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8):43-48.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4]曾秀兰.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校政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6(9):52-56.

[5]本刊编辑部.“2016:我的一点希望”专家笔谈会实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22.

[6]柳友荣.也应重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5-12-14:009.

[7]陈晓兰.融合创新视角下中高职英语教学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0):17-20.

[8]Pennington,M.C.The teacher change cycle.TESOL Quarterly,1995(4):706.

[9]陈晓兰,杨晓 .基于课程衔接视角的中高职英语教学优化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4(3):26-31.

[10]陈文,沈剑.“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26-31.

作者:陈晓兰

上一篇:变压器电力通信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