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探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愈发重要。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探究论文 篇1:

用教育统筹思路指导高校就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如何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从教育统筹的高度,以高校就业教育资源整合及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为基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核心,多方面探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以及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教育统筹 就业教育信息化 就业竞争力 职业发展力

[作者简介]支卫兵(1967- ),男,江西进贤人,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及就业指导工作。(江西南昌330095)谢超(1970- ),男,重庆人,清华大学·时代英杰职前教育研究院,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北京100083)

近两年,大学生就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得越来越难,大学生就业难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门到高校,从老师到学生,从家长到社会,都关注这个群体,都希望通过各自的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排忧解难。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就业教育的研究者,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面去研究和破解这个难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市场多变性的矛盾;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与传统思想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矛盾;个人主观努力不够与就业岗位要求逐渐提高的矛盾;职业化意识不够与就业竞争环境日益成熟的矛盾,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大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就业技巧的掌握、就业环境的认知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是获取理想工作岗位的重要方面。只有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才能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一、教育统筹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意义

1.教育统筹的含义。教育统筹是从教育要素的角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统筹兼顾,协调教育部门内部要素关系,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制度,并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于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人才的综合素质。所谓“统”是对内部要素的优化组合,所谓“筹”则是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2.教育统筹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意义。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是为培养新时期合格大学生而推出的教育改革,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教育创新。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就业市场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教育统筹的思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力培养教育师资,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打造就业指导教育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就业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服务于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教育统筹思想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应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进一步丰富。通过教育统筹,可以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视野,紧紧把握时代需要的脉搏,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校品牌竞争力,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教育统筹,让各种社会力量有效服务于高校就业,提高高校在用人单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实现供求双方信息的最大限度对称,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效率,节约社会资源,营造高校和社会的“双赢”局面。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因素,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努力,并从教育统筹的角度,做好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从高校角度来讲,要做好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就必须认真分析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先就业,再择业”的提法是就业教育的短视行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就业资源浪费和就业岗位的流动性加大。第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引导缺乏科学性与时效性。第三,高校就业指导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欠缺,就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第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被提到战略的高度,毕业生职业发展力的高低作为高校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念造成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降低。第五,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识与把握需要认真地研究、科学地了解与分析,而这方面很难引起老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或者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第六,在以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为主旋律的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就业指导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第七,没有充分应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为建立系统的就业指导管理与学习系统提供专业化的平台,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和利用。

三、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教育统筹思路与措施

基于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全方位思考,结合多年来就业工作开展和研究,我们认为,高校就业工作要上一个新台阶,应该从教育统筹的角度,以就业指导信息化为基础,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为就业指导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布局谋篇。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做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职前培训工作,让大学生通过科学的规划、认真的学习、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充分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从而让大学生就业不再难。总体来讲,就业指导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全面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信息化平台;第二,建立大学生全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和考核体系;第三,建立动态就业环境认知交互平台;第四,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平台;第五,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就业服务体系的新模式。

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在就业指导教育及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努力做到统筹兼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将学校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1.以学校就业网为依托,建立就业指导在线学习平台。学校就业网不仅仅包括就业新闻、就业动态、就业岗位提供、就业管理等,还包括就业指导教育等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平台。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学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学校与社会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了“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通过这个在线的生涯规划与职业素质培训学习管理系统,从个人认知、职业认知、大学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提升等角度进行人生的定位和学习,明确个人追求、明确学习目的、明确专业努力方向、明确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通过科学的规划、学习、管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就业技巧、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从而提高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

2.用“1+1”的教学模式,全程进行大学生职前教育。两个“1”分别代表教师面授和网络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但因为就业指导的特殊性,仅仅靠老师的课堂授课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我们通过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整合校内外就业指导方面的名师、名企等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视频课程、专家答疑、职场及时信息动态发布等方式,让学生接近职场实际,深入学习职场课程、了解职场动态、把握职场信息,并把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列入教学计划,从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就职业素质专项培养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学习,整个学习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学生在参加面授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上网,就能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和评价。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的后台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情况,提高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指导效果。这样既缓解了学校就业指导师资和教学时间的不足,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丰富了就业指导课的内容。

3.通过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规划与创业竞赛活动。在大学生涯规划阶段和职业生涯规划阶段,积极开展和动员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大学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大赛”“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准备和现场竞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要结合专业特点,成立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充分认识专业特点,明确专业努力方向,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在校园、到社区为学生和居民提供服务,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专业技能。

4.建立就业信息库,打造立体就业信息发布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发布职场信息,让大学生时时掌握就业动态和岗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传送到毕业生手中,并制定信息反馈机制,做到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5.建立远程面试系统,节约就业成本。传统的面试,费时费力,用人单位花时间和精力,有时还千里迢迢;毕业生也为此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双方可能还不能在双向选择上达成一致意见。毕业生的信息准确、及时地让用人单位知晓是做好推介工作的前提。通过网络平台将学院毕业生生源情况、专业介绍和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在网上公布,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构架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对毕业生个体指导和咨询的服务功能,大大地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远程面试系统的建立,从学校的角度,增加了投入,但节约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减轻了学生的就业成本。

6.建立毕业生信息查询与跟踪系统。毕业生通过该查询系统,能动态掌握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关注情况,争取机会和改进求职方式,从而实现快速、有效地就业。学校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业方向、就业待遇、就业心态等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学校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就业行业、就业待遇、就业成功率和稳定率都是今后开展好就业工作的基础,也是有效利用校友资源,发挥就业精英、明星校友榜样力量的前提条件,只有跟踪服务做得好,才会得到更多校友的认可,毕业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强,今后学校的就业路才更宽。

7.建立就业指导工作交互平台。应用现有网络技术,不仅在网络学堂平台有交互学习平台,还通过组建QQ群、MSN沟通群、就业论坛等方式,选用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和热心公共服务的学生干部,就共同关心的就业心态、就业环境、就业单位等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传、帮、带”等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认识、就业技巧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以上具体措施,学校在就业指导教学、管理、效率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逐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招生就业好势头。

总之,用教育统筹的思路,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载体的就业工作指导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教学创新、工作创新,能给高校的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带来切实的利益,为高校就业指导和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可持续的战略平台。

[参考文献]

[1]安静,单丽,王庆波.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2]王洋,朱方.对高校就业信息网建设问题的分析及建议——以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网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4).

[3]刘艳,宓波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6).

[4]李晓波,霍平丽.以统筹方法推动高校科学发展[J].首都教育学报,2008(11).

作者:支卫兵 谢 超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探究论文 篇2: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愈发重要。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分析了当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总结出目前采用的各类教学方法,力求发现问题,就如何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

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用人市场结构调整、高校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等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每年毕业季一个热点话题。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引导学生就业的主体,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就业指导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就业质量。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里面指出就业指导课程“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學效果”。影响教学活动的要素有很多,教学方法作为基本要素之一,对教学活动的成效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学科特殊性,探究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找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发展、缓解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研究教学方法,需要从三个着力点进行判断和考察,这三个着力点分别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场所和教学目标。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影响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教学活动场所也从校内走向了校外,而教学目标则从最初的“找到工作”升华到现如今的“高质量就业”,乃至于完成高水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上也相应地做出了一些调整,以期满足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有如下两个发展趋势。

(一)实践内容比重增加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而言,受外环境的就业压力和学科发展较迟的影响,就业指导教学的主要目标仍是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这与大量的就业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就业率指标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和高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也借鉴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重现、模拟面试等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现实职场中所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或积极联系企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争取更多更有效的实习机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直接“大包干”给用人单位,不顾学生个体差异和性格;或是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下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早做准备。实践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接地气”,也符合学科发展的要求,符合新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日益多元化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主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基础上,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网上教学、微信教学等成为可能。不可否认的是,书本教学和PPT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大部分的理论内容。而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网络教学方式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可以使学生将课下时间也利用起来,通过碎片化时间的管理,结合课上教师的讲授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反馈课堂教学知识,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比较典型的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职前网络学堂、华中师范大学的就业指导网络平台等。通过新式教学方式,大学生接触和掌握的资源更多了,自我搜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尤其是对“90后”“0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网络教学方式使大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更高,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际教学方法总结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也是高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所用到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根据作者所工作学校的实际情况,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实训、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等都通过课堂讲授法进行传播。课堂讲授法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优越,向学生传授的知识量大且集中,学生的地位则相对被动,求知欲望和主动性较差,与教师的沟通互动少。同时很多高校也积极吸引校外专业人士前来进行有关职业指导的培训和开展讲座活动等,形式上同课堂讲授法相近,故作者也将这种教育方法归类到课堂讲授法中。除此之外,课堂讲授法多为大班教学,某些学院跨专业的学生一起上就业指导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故该种教学方式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虽多,但有效性欠缺,这也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近年来在不断反思的问题。为了增强课堂讲授法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很多教师也在授课过程中加入迎合时代的新话题、新观点等,并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入体验式因素,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

(二)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多适用于就业指导课程中需要实践的部分,如面试技巧、商务礼仪、工作实习、心理辅导、用人单位调研等。这些内容光靠课堂讲授是无法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纸上谈兵并不可行。作者通过所在学校进行调查,并在翻阅大量兄弟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文献资料后,将体验式教学分为如下三类。

1.情境教学类。情境教学即创设一种情境,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其中,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换位思考,在实际体验中得到真知。常见的有模拟面试、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其中模拟面试常常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担任面试官,有能力的高校还会邀请社会企业中真正的人力资源经理来参加,对学生进行模拟招聘。

2.工作室教学

当下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工作室教学方法,采用预约制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或者小团体就业指导辅导。如清华大学的“志楠工作室”、大连理工大学的“求职咨询工作坊”等。受工作室规模和教师人数的影响,工作室教学无法像大班教学那样普及,主要解决的是学生个体问题。

3.社会实践类

社会实践类主要包括校外实习、社会调研、名人访谈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来,社会企业也更加青睐上手快、能较快适应职场生活的优秀毕业生。校外实习一直是各高校的重点内容,而社会调研、名人访谈等则是新晋的就业指导教学方法之一。

(三)新媒体教学方法

新媒体教学方法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早期高校多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PPT、课堂小视频等方法缓解学生对书本的审美疲劳,网络信息技术则为高校使用新媒体教学方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高校的就业指导网络信息平台使学生获取资源更加便捷和丰富,节省了人力、物力。几年来发展快速的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则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著名高校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大量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常用的慕课网站有coursera、优达学城、edX等。与此同时,“翻转课堂”概念的提出,也是同新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分不开的。“翻转课堂”强调的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联动,教师提供学生视频课程资料,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布置作业,课后学生完成课业任务,消化所学的知识。以某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为例,该高校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开展网上学习方式。学校不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学生通过指定的账号、密码登录网络课堂,并在线完成学习内容和考试,同时递交纸质作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考试分数和纸质作业进行综合评分,并对学生采用课外辅导的方式进行指导。新媒体教学方法扩充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学资源,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加强,教学效果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三、大學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运用原则

(一)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方法的讨论常常离不开教师本位的思想,学界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来分割教学方法,传授加上学习即构成教学活动的全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如今教师可以通过面授以外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并非一定要教师参与其中,故学生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势必会越来越重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也受到广泛的认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获得走向社会的职业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就业。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不断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只有真正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业指导才能算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践导向性

教育部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课时的规定是建议不少于38学时,而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受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和人力的限制,在相对较短的学时内,若要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目标,就需强调教学方法的实践导向性。各类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就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典型代表。在原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沉淀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实践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发现自身不足,寻找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学会应对今后职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就业课程的实效性。

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加强师生间互动

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判断的标准之一是该方法是否服务于教学内容,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受我国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常常有种距离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变化、学生性格发展等都会影响就业指导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陆俭明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概括其精髓:学生和教师应当是多元关系,教学中是师生关系、学术上是平等关系、生活中是朋友关系。当下各类社交软件、网络平台等,为教师和学生的即时沟通提供了可能,只有善于利用这些教学工具,教师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就业需要,学生也可以随时接受到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双方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就业指导教学目标。

(二)重视关怀特殊群体

工作室教学法、导师团、小班教学等方法,让大学生就业课程步入精细化、个性化指导的阶段。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注重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这里的特殊群体不光指有疾病或家中贫困的学生,还包括因专业限制而产生的就业难群体。高校应积极采取小团体辅导等教学方法,实现特殊群体的小范围就业指导辅导,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实体上的公平。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无法单纯用考试分数等来判断,教学方法是否真正有效,还需建立起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综合评价的办法,校内对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记录学生大学四年来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完成情况、教师评价、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和建议等;校外则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调研等方式,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校友等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本校学生离校后的实际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等,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用数字说话,不断完善本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促进就业指导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敏.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3):88-90.

[2]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揭红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3):114-118.

[4]张晓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69-71.

[5]何小姬.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9):57-61.

[6]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65-71.

[7]杨惠中.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2-26.

[8]诸芳,史晓宇.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关系问题及优化[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4):19-23.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王芸芸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探究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意义十分巨大。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探究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原因 解决方案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大众化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是,大学生就业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及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国家不再对大学生实行包分配政策,同时,国家也开始大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招生,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而国家却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以致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突出。2009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00 多万人。尽管部分专业的人才紧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卖方市场”,在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及社会对人才需求总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可以预见的是,毕业生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较强的趋势。这样,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社会总的就业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国家与社会并没有为人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并且,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大量职工下岗失业需要重新就业,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想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和大中城市实现就业,而这些地区人才几乎饱和,这样就出现人才供需失衡,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因此,当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总量减少,这就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2、用人单位的原因

一方面,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很多用人单位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需要招聘一些技能型人才,一般大学生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另一方面,存在着就业歧视的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就业劣势。一些用人单位考虑到相关因素,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

3、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其一,择业标准过高。大学生在就业定位过程中,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期望值过高,导致无法就业。其二,职业态度不够端正。大学生潜在思想意识中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或者到大城市或沿海城市,才能算真正就业。其三,创业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不努力,没学到真正的本领,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导致自身竞争力不强。

4、高校方面的因素

高校大规模扩招,致使大学生数量增幅高及总量扩大。但是国家提供的市场岗位却没有大规模地增长。这样,就加大了人才市场的供需失衡,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同时,高校专业学科设置落后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市场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上出现严重的偏差。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完善就业市场,健全就业机制,保障就业政策

市场体制是实现劳动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竞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尽管我国的人才市场招聘有了充足的发展,但相应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因此,政府应积极健全就业机制,把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同时,加强和规范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努力搭建起职业介绍服务体系。此外,国家要积极提供优惠的政策与条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用人单位要转变唯学历观念,摒弃用人歧视

我国公布的《就业促进法》 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实施就业歧视,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就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鼓励与要求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规模与发展状况等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确保招聘的大学生的质量。

3、大学生应正确对待和选择职业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早地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强实践能力,并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从而为以后找工作奠定好的基础。第二,树立正确的就业定位观念。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自己,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而不过分的强调地理位置及工资水平等,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三,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加强学习,努力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拓宽知识面,增强其创新精神和辨别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就能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各样困难,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从而开拓进取,实现就业并最终使自己的事业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4、高校方面

第一,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客观需要,分析研究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供求状况,并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时俱进,更新专业设置观念。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观充实大学生,实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应对能力及自信心。第二,积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服务和指导。各类大学应根据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学校里面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及提供良好的就业分析与指导服务,以此来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或者,提高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处理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就业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这样,就会为大学生掌握就业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一批大学毕业生实习单位与基地,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从而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李麦样,高燕,《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 (2)

[2]倪渊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 年(8)

[3]姜正国,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作者:赛晓露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策论文下一篇:掌上电脑集成无线通信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