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美育维度研究论文

2022-04-24

语文教育美育维度研究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美育研究现状述评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推进美育工作的文件,有效推动了高职美育研究的悄然升温。细致梳理近20年高职美育研究的文章,归纳出四大研究方向:(1)关于高职美育意义、价值和功能的研究;(2)关于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3)关于高职美育培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4)关于在具体课程中实施美育的研究。梳理的同时,简要勾画其变化趋势,旨在形成我国高职美育研究的概略图,供广大研究者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美育;研究述评

美育,即审美教育,历来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为保证美育的地位,为切实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2014年1月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9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3月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

从标题中的“推进意见”到“全面加强和改进”再到“切实加强”,可以清楚窥见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深切感受到国家教育领导层对改变当前落后美育现状的迫切心情和坚定决心。因此,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切实推进美育工作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任务。鉴于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职业、轻素养的现状,美育工作更成为各类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

与国家层面政策导向相适应,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美育研究呈逐渐升温之势。根据中国知网统计,1999年~2019年20年间,我国各类期刊共发表以“高职美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章500余篇,其中2015年之后的占到近半数;而仅2019年,就发表研究文章近百篇,接近2000年~2009年十年研究文章的总数,这些文章以美育研究为主题,研究角度不一,选题或大或小,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共同开创高职美育研究由萌芽到发展的新局面。现大致梳理如下。

一、关于高职美育的意义、价值、功能的研究

早在1996年,刘静在《美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一文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中美育培养的重要性,认为职业教育应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二者结合,而美育教学是一条最基本、最便捷的途径。李军生的《职业技术学院需要加强美育》、赵树宏的《加强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和胡练的《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考》等文都强调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重要促进作用。岳文韬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进一步提出:美育不仅促进高职学生协调发展,进而培养完善人格;美育激发高职学生创造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体上看,专注于阐述美育意义功能的研究文章数量不多,多集中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前十年。这与当时职业教育迅速扩张、忽视美育有很大关系。随着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推进美育工作的政策文件,研究者把目光大都转向高职院校的美育现状和问题探究上来。

二、关于高职美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摸清高职美育实施现状是美育研究的重要起点。申佳通过对北京8所非艺术类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梳理出当前诸多高职院校美育实施过程中的现状:美育工作无统筹,美育课程不系统,美育活动不扎实,美育资源不达标等(《北京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美育实施现状及路径研究》)。

而刘常青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状况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造成当前高职美育落后现状的五个问题:(1)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偏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2)职业院校的美育師资缺乏,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3)美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数量不足,课程内容陈旧;(4)高职学生对美育的认识有偏差,没有认识到美育对未来工作、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美育课程多持消极应付态度;(5)高职院校美育评价机制不合理,许多美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死板的闭卷考试,落后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美育功能的发挥。

纵观这类文章,单纯研究现状或单纯研究对策的文章绝少,多为现状、问题、对策多管齐下,因此研究结论多为宏观表述,较少实践和操作层面地详细展开。

三、关于高职美育培育体系或课美育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这类主题的研究文章近5年显著增多,这与国家政策层面的导向息息相关。研究者紧跟国家政策,开始把视角投向高职院校美育实施上来,一批高质量、指导性较强的文章相继出现。

(一)学校层面美育培育体系的构建

切实推进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构建学校层面的美育培育体系是关键。

如何构建合理的美育培育体系?苏冰星在《高职院校美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中提出四条策略:(1)学院决策层需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应出台相应文件,以确保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美育工作的有关规定;(2)促进学科融合,形成美育教学科研合力;(3)推进教学改革,构建美育特色课程体系:以“大美育”为理念,明确美育课程新目标,完善课程建设,拓展实践途径,挖掘美育课程新资源;(4)加强艺术师资培养,打造美育实践育人基地。

美育培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整个学校从上而下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校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教学、科研、人事、教务的高度重视,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学工部老师、团委老师的正确认识和鼎力工作,因而是个大工程。短期内很难有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出现。此类研究文章数量相对较少,但却为高职院校实施美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非常有价值。

(二)课程层面的美育培育体系的构建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很多研究者都把关注点定位在“如何构建合理的美育课程体系”上来。相比构建学校层面的美育培育体系,从课程出发,涉及面较少,主要集中在教学部门,操作上要容易得多,且收效快。因此此类研究文章较多,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

张宜霞在《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高职美育课程体系构建》提出创新型高职美育课程体系:开设审美与美学课程,帮助学生认识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创建网络自主学习美育类课程,借助各类学习平台,规定学生修习一定学分的美育课程;设立审美实践课程,建立美育评价体系,通过实践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提升审美能力的意识和习惯。张宜霞的研究对美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学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比之下,陈沛捷在《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美育课程改革思路探究》的研究成果对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有指导意义:首先,设置美育必修课程,将美育课程设为必修,对非艺术类高职院校这无疑是一个创举,然而意义重大。其次,构建学科交叉的美育体系。高职院校学生课时有限,课程门类众多,如果仅依靠专门的美育课程来是实施美育,收效甚微。挖掘各门课程中的美育因素实施美育,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才是切实推进美育工作的上策。再次,倡导学生社团的美育实践。社团活动从广义上来看,也是一门重要的美育课程。再次,鼓励教师开发美育教学资源。美育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品质高低直接影响美育的质量。最后,鼓励学校开设富有地方色彩校本的美育课程。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课程创新的体现,美育是丰富学生灵魂和精神的教育,校本课程和美育结合,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建立都大有裨益。

在诸多课程体系构建的文章中,邓果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精读》中的思考最为全面细致,从高度、广度、维度、基础四个角度出发,提出美育课程开设的详细方案,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详情见下图。

四、关于在具体课程中实施美育的研究

近五年的研究文章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专注一门或一类课程美育实施的研究。这类研究多为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操作性强,对广大一线教师的美育教学有较大指导作用。

李青在《信息化时代高职美育与大学语文教育融合教学研究》中提出美育与大学语文教育融合的途径:(1)审美情感的唤醒;(2)审美想象的激发;(3)审美阅读的实现,并进一步提出美育也可以与文化素质教育中其他课程巧妙地融合,以文化内涵为根基,以审美熏陶为提升,这样的创新才有根基,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完满人性的新时代职业人才。

而钟真的《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与審美教育的融合》、李玮《高职教育计算机学科中美育渗透研究》、周月英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渗透》、赵志英《影视艺术与高职学生审美教育问题》等诸多文章聚焦美育在某门具体课程中的实践情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或策略,正呼应了李青研究成果中“美育应与其他课程巧妙融合”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类研究成果为“大美育”课程观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客观地讲,高职美育研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较前十年的确有很大进步。但跟以德育、智育为主题的研究比起来,只能说是仍处于起步期。随着高职院校领导层对美育工作重视程度的加深,随着教师对美育工作重要性认识水平的提高,关于美育培育体系创建、美育课程体系创建和具体课程美育实践的研究文章将会大批涌现,相信未来5~10年可以迎来高职美育研究领域的繁荣期,届时定然有大量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极具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鲁芬霞.构建公共艺术课教学平台 提升高职学生美育素养[J].学科探索,2018(6).

[2]岳文韬.高职院校美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编辑 赵瑞峰

作者:郭朝红

语文教育美育维度研究论文 篇2: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摘 要: 小学古诗词教学在美育渗透的过程中存在美育内涵界定不清、美育价值未彰显、美育渗透策略指导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明晰美育的概念,界定语文美育的内涵,明确古诗词的声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等美育价值,重申小学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的美育要求,进而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即在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感知声律美激发诵读兴趣、感受画面美促成美感体验等策略进行美育渗透,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通过体味语言美品读字词精妙、体会意境美领悟情感表达等策略进行美育渗透。

关键词: 美育 小学古诗词教学 美育渗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渐发展为核心素养教育,审美情趣成了学生在人文底蕴维度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与能力等成了美育层面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受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层次等限制,美育仍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美感的初步形成、审美能力的逐渐提升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成了美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过程中,仍存在美育内涵界定不清、美育价值未彰显、美育渗透策略指导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深入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美育视角和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

一、美育的内涵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作为概念本身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但人类的美育思想源远流长。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美育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统一的界定。

当前对美育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近代学者蔡元培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二是美育是艺术教育。1981年《汉英词典》释“美育”为艺术教育。三是美育是情感教育。蔡元培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教育大词典》指出:“美育指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3]此外,周庆元教授指出,美育应有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两个基本维度,美育应走向完整[4]。

美育的概念涵盖内容丰富,与德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等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应是多维度的,以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为核心,进行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

(二)语文美育的内涵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情趣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内容。美育是一种生命与情感教育,是对生命意识的激发、对生命潜能的挖掘、对审美情趣的培育、对审美能力的提升、对生命意义的建构等[5],这正是语文美育的内涵。在语文美育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必须转化为意象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最终实现生命意义的展现,这就决定了语文美育的教学路径:语言→意象→意义[6]。

语文美育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等,是通过语言、意象、意义之间的转化而逐渐渗透的,从语言文字出发促使学生形成美的意识、美的体验、美的情趣、美的能力等。

二、古诗词中的美育价值

古诗词教学是开展语文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需要弄清美育的特点,明确古诗词中的美育价值。美育具有形象性、激发性、自觉性、时代性等特点[7],古诗词的美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声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等方面。

(一)古诗词中的声律美

《尚书·尧典》提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乐记》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文心雕龙》载:“乐辞曰诗,诗声曰歌。”我国古诗文典籍中都强调诗歌是一种文字与音乐结合的文学艺术形式。随着诗歌的演变,诗歌不再被经常吟唱,诗歌的音乐美更多地体现在语言的排列组合、声韵的平仄对仗、诗句的节奏韵律上,这种美可称之为声律美。

古诗词的声律美主要体现在句式搭配之美、平仄清浊之美、押韵和谐之美、对仗工整之美等方面。句式搭配之美在于音节与音节的排列组合,如“落日/故人/情”此类的五言诗三顿等,音节的组合形成“顿”和“逗”,使诗句长短搭配,节奏鲜明。平仄音调按一定的规则组合使诗词语言抑扬顿挫,在快慢高低强弱之变中寻求整体的和谐。对仗之美在于诗歌浑然天成的工整和字词的精雕细琢。

(二)古诗词中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通过诗人有意识地推敲,形成风格不同、耐人寻味的佳句。词成句,句成篇,对字词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可为语言推敲的真实写照。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推”和“敲”二字的斟酌,一字之差,韵味就会大打折扣。语言的真正美源于言辞的准确、精妙和韵味,在于运用精确的语言描绘出作品的图景、展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细腻的情感、传递人物的思想。

(三)古诗词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运用精妙的语言描绘流水潺潺、重峦叠嶂的自然景象,呈现草长莺飞、姹紫嫣红般生机盎然的景色,营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壮阔的画面,勾勒“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般生动活泼的场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美在这些诗词中呈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为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促使人们联想与想象其中的画面美。

(四)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不仅有审美理论的审美意义,还有蕴含意韵等美育价值。所谓:“诗乃摹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情耀乎外而远且大。”情与景构成我国古诗的重要内容,诗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由情与景、心与物构成。诗人对情与景不同的处理方式,就构成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的意境,形成诗歌不同的境界。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美育要求

课标对第一学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提出了美育要求,主要表现在让学生通过想象等方式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形成初步的美感体验;通过诵读感受诗中的语言美。

(二)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美育要求

课标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分别提出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9]课标对中高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美育要求,不仅关注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情感、语言的理解与把握,更重视古诗词教学的语言美、意境美、声律美等。

四、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

落实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要弄清美育的特点与价值,要了解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现实状况及其规律,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要基于课标对不同学段古诗词教学的美育要求等。小学古诗词教学应在不同学段进行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美育渗透。

(一)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要考虑学生对于图画、音乐、色彩的敏感度和兴趣点,从这些方面进行美育渗透,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形成美的初步感受。

1.感知声律美,激发诵读兴趣。

教师在低年级古诗词朗读中应关注学生节奏感的把握、对仗整齐美的体验,使学生在感知韵律与句式美的同时,对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古诗词产生兴趣。

李白《静夜思》的第一、二、四句分别以“光”、“霜”、“乡”结尾,使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无穷。教师可通过打拍子的方式让学生诵读,体会其中鲜明的节奏感和韵脚押韵所形成的似音乐般的流畅感。教师也可尝试通过播放音频或者教师配乐领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古诗词与儿歌相似的易于诵读的特点,又异于儿歌的对仗整齐韵味。在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让读中品味古诗词的声律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感受画面美,促成美感体验。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中有许多色彩鲜明、画面感强烈的作品。教师在这类古诗词教学中注意营造诗词中的情境,借助图画、音频、视频及学生的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画面美,初步形成美的体验。

高鼎的《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意蓬勃的美景图。教师在这首诗歌教学时可出示相关的图画,使学生将诗歌和画面结合起来,感受初春的美景、稚子的活泼、生命的张力,进而加深低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理解,使学生在品读中形成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或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古诗写几句话或者画一幅画,这样可唤起学生的记忆与想象,使其在脑海中呈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二)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在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仍要为学生营造诗中的氛围,创设诗中的情境,更要有意识地基于学情选择和确定诗词教学的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美育渗透。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之前图画内容学习转向以文字学习为主、画面欣赏为辅的文本内容上,通过内容的选择引导儿童的语言发展、心理变化和情感发展等。教师可通过表达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使个性化的表达成为可能。

1.体味语言美,品读字词精妙。

古诗词的语言精妙且蕴含深刻,一字之差,表达含义就可能千差万别。中高年级更应该体味语言的精确,品读语言的韵味,运用精妙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教师应对诗词语言进行适度的鉴赏分析,使学生从中体味诗词语言的奥妙,感受诗词押韵、对仗、有节奏的美。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是在古诗词美育渗透的深层次表现。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中“送”“动”二字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令人惆怅满怀。“寒”“挑”二字极为传神,可谓字斟句酌。“寒”字既有秋风瑟瑟,寒气逼人之感,又有诗人漂泊归家不得的悲凉之情。而“挑”字着重于儿童逗弄促织的细节描写,一个“挑”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儿童的认真、专注,将童真刻画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别字替换这四个字,比较其中的差异,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体会语言的精妙。

2.体会意境美,领悟情感表达。

小学中高年级儿童语言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理解力和想象力大幅提高,情感发展水平也相应提高。在这一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儿童自我体认和对外认识的平衡[10],应适宜地加深教学难度,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领悟诗词中的情感,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小学古诗词中有很多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作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述了一个平淡无奇却风光如画的场景,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客舍与杨柳均为离别的象征,有一种羁旅离愁的黯淡,但由于一场朝雨的洗礼而呈现出别具明朗清新的图景,为这场送别奠定了一种轻快且富于希望的情调。在“劝君更尽一杯酒”中蕴含了诗人最情真意切的情谊,饱含着依依惜别、殷殷嘱咐及对出行人的担忧、祝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中的意境美,领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

在小学古诗词的美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美育的内涵与价值,基于不同学段的美育要求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而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也可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体会与欣赏等。通过古诗词的美育渗透,学生在语文美育中得到美的洗礼,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积累自身的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唐钺,高觉敷,朱经农.教育大辞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1.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75.

[4]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39-43.

[5]余虹.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2014(3):76-81.

[6]余虹.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2014(3):76-81.

[7]张粹然,贾炳清.美育:内涵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1-11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0-13.

[10]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4):66-67.

作者:冯霞 靳涌韬 李荣冉

语文教育美育维度研究论文 篇3:

“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代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大背景下,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商务印书馆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协办的“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代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胡经之、聂振斌、王元骧、凌继尧、姚文放、杜卫、袁进、张永健、张永清、刘悦笛、王廷信、楚小庆、宛小平、丁国旗、李荣有等来自全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文艺报》、《艺术百家》、浙江电视台等报刊媒体的领导和记者编辑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由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金雅教授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6册)首发式。

此次研讨会,是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领域第一次全国性专题研讨会,也是全国美学、艺术、文化、教育领域内围绕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一次高端峰会。会议尤其在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特点、价值意义、人文意蕴三方面进行了集中研讨,体现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水平和进展。

一、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内涵特点的研讨

全面总结、深入挖掘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此次研讨会的重要学术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聂振斌研究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从美育方针与美育的实施、美育的性能及价值、美育与德育、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美育与宗教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总结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蔡元培视美育的主要性能为“陶养情感”,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是对中国文化以艺术—审美而非宗教为文化理想的独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体认。深圳大学胡经之教授也深入概括了蔡元培的美育精神,认为其内涵突出表现在“陶养情感”和“纯洁人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浙江理工大学金雅教授从本世纪初开始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掘者。她从“美趣”与“美情”、“移人”与“美术人”、“生命之迸合”与“生活的艺术化”等梁启超美育思想的重要范畴命题入手,对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致思路径予以了系统梳理与总结,指出其由前期对美育的社会功能的探讨转向后期对美育的人文价值的探寻,逐步深入并叩问了美育的人生意蕴及其诗性维度,具有鲜明的个体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情韵。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教授着重分析梳理了梁启超“趣味教育”主张的主要内容,对其相关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原则等进行了探讨,指出“趣味教育”不仅与学校教育相联系,也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此外,华南师范大学陈永标、杭州师范大学莫小不、同济大学李弢、浙江工商大学朱鹏飞、江苏师范大学李茂叶等学者,从艺术美育、情感教育、书法美育、大学美育等各个角度切入,研讨了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本次研讨会上,一批年轻学者崭露头角,他们的研究视野独特,富有锐气。如杭州师范大学何淑芳对梁启超美育思想中“养气说”的研讨,透视了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民族文化渊源,勾连了梁启超美育思想与“新民”思想的关联,颇具新意。绍兴文理学院马芹芬提出了越文化背景下蔡元培的美育实践的命题,着重挖掘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越文化精神及其相关民族特性,也不乏新意。

二、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价值意义的发掘

批判继承、创化汲纳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营养,深入研讨、充分发掘它们对于当代美育与文化建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此次研讨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浙江大学王元骧教授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出了商榷。他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蔡元培却认为“宗教本旧时代的教育”,并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教的认识作用和道德作用都已消失,唯有情感教育的作用仍然保留,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口号在当时虽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学理上尚存在某些局限。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非认知与道德。王元骧教授进而认为,若从信仰论的观点来理解这个口号,它在今天不仅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反而更突显它的理论价值。他主张从美与艺术的性质、美与艺术的创造、美与艺术的功能三方面来认识审美、艺术和宗教之间的同质性。《文艺报》理论部熊元义编审以“重铸民族魂”为题,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在激发国民的勇气和培养国民的灵魂上的巨大作用”、“把文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的理论特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以梁启超对雄壮活泼沉浑深远的诗境的倡导、对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审美趣味的批评、对陶渊明人格特征的分析褒扬为例,指出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与审美情趣是中国现代美育最为宝贵的精神传统之一。呼吁继承发扬梁启超鲁迅一脉的审美情致与美育精神,培育激扬健全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做好精神准备。此外,海南师范大学单正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玉明副教授等,也对流行的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梁启超“趣味教育”论的观点进行了反思评析,从当下现实出发,梳理了蔡元培梁启超思想观点的现实意义。杭州师范大学张道森教授、梁启超纪念中学梁新明校长、东南大学白艳霞博士等探讨了蔡元培梁启超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启示。山东大学高迎刚副教授认为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既秉承了中国传统乐教“致乐以治心”的基本观念,但又吸纳西方新思想,在用什么教、教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上,充满了20世纪初中华民族求新求变、塑造“新人”的时代精神,在今天,仍可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基本方向。胡经之教授在总结蔡元培的美育精神的同时,也强调了其对“我们进一步去深思美育的使命,推进美育的实施,拓展美育的途径”的启示。

三、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人文意蕴的探析

本次会议在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上得到了深入与开拓,同时也引领了该领域研究的某种新视野,体现出该领域研究的某些新趋势。如对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人生美学意蕴及其人文价值纬度的关注与重视,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一种新趋势。金雅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美学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关注美育问题,倡导美育实践,将美学、美育的理论建设与生命、人生的审美建构相统一,体现出人生论美学与美育思想的鲜明特色”。她指出,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以人生为中心,不仅涵容了美育与艺术教育实践,也涵括了广阔的人生实践。他通过“情感教育”和“趣味教育”,来实现“移人”的目标与“美术人”的建构,憧憬在生命之“迸合”中最终达成“生活的艺术化”,从而有机地贯通了情感陶冶、人格美化和趣味升华,其最高的理想是要在生活实践和生命践履中,不仅成就审美的人格,也要成就艺术的人生。她强调这种提情为趣的美育路径,突出了美情在人格建构和生命涵育中的核心意义,在当下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悦笛副研究员从“生活美学”的视野来透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认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总体上属于21世纪中国新美育观建设应该告别的启蒙范式上,但其排斥宗教迷信、重视情感陶养等思想与“回归生活世界”、塑造“生活艺术家”的“生活美育”有相通之处,其具体主张与思想,对“生活美育”所倡导的“文化教育”、“自我教育”、“终生教育”等都有重要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丁国旗副研究员认为蔡元培梁启超对艺术教育的生命意蕴都有许多精深的认识。他提出艺术教育应该融于受教育者的生命领悟中,应该是对生命的一种点化与润泽。文学教育不是知识性的语文教育,而应该还原到美的教育上。浙江工业大学赵中华副教授以“美育与人生价值的重建”为题,探讨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当代意义。

本次研讨会期间,隆重举行了由金雅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首发式。《丛书》共6册,含《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金雅著)、《蔡元培美学思想研究》(聂振斌著)、《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聂振斌著)、《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宛小平、张泽鸿著)、《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王德胜著)、《丰子恺美学思想研究》(余连祥著),系中国现代美学领域第一套名家研究专著集成。《丛书》提炼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对民族美学人生美学精神的发掘总结作出了开掘与探索。金雅教授于2009年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共6卷,含《梁启超卷》、《蔡元培卷》、《王国维卷》、《朱光潜卷》、《宗白华卷》、《丰子恺卷》,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系该领域首次大型文献汇编。两套丛书互为呼应,从资料整理到专题研究,共同对民族美学的代表人物、精神特征、学术流派等进行了研究、梳理、发掘,引领了对人生论民族美学传统的总结、阐发和倡导。

(责任编辑:武翠娟)

作者:李荣有 郝赫

上一篇:阅读教学下的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学与教学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