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不断变革,课堂上展示的媒体材料也日新月异,交互式白板实现了传统黑板所有的功能,很多数学教师因此忽视了传统板书的作用,甚至完全放弃板书。然而,作者认为传统板书在画图书写的示范引领、数学思维方法的感悟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方面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论文 篇1:

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具象同构思维及模型析究

关键词:具象思维 异质同构 格式塔心理学 图像学研究 设计思维模型

引言

服装设计学作为一门横跨纺织工程与艺术设计两大学科领域的综合型学科,其研究成果多聚焦在历史文化、风格流派、结构工艺、营销市场等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服装设计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与心理学相关的设计思维研究也渐渐纳入了服装设计学的研究范畴。当下对服装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较多着眼于基于作品创作和赏析时的审美经验描述,较少涉及图像学、视觉思维与心理学层面。对服装设计思维的探讨也多集中在灵感来源及元素运用上,并未系统地梳理设计思维背后的设计逻辑及其系统关联。本文拟在格式塔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以形象思维中的具象思维为创意触发条件的当代典型服装设计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图像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尝试进行视觉意象的推论及造型塑造的阐释,返溯创意源头,打通灵感和创意链接的设计思维通道,探索服装设计思维的构绘路径及诠释方法。

一、具象思维与格式塔心理学在服装设计范畴的语义解读

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对,是以具体的事物和形象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形象思维的一种。服装设计中的具象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构思、创作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某些具体事物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透过其显著特征把握一般规律进而展开服装设计创作的思维方式。

格式塔心理学派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虽然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但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为“力的作用图式”。阿恩海姆认为自然物的形状形成于物理力的作用痕迹,而心理触动与情感波动则来自于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的特定的电化学力,当外部事物的物理力与心理力的结构图式基本一致时,观察主体就能即景生情,感知到某种力的作用以及以此触发的情感链接。服装设计创作中的具象设计思维正是基于这种物理力和心理力“同构”原理:灵感触发发生在不同介质中的意象解读与塑造的反复过程中,这一语境中的意象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这是一个始于具体物象,经由高度概括、由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象的思維活动和过程。这些过程在力的图式结构上是相似的:当客观对象的物理力结构与观察、创作主体的心理力图式一致时,这种现象就可以解释为“异质同构”。

二、典型服装设计作品的图像学解读及同构思维分析

德国艺术史学者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理论Iconology是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和视角,主张对视觉艺术(图像)所描绘的内容、背景、意义进行解读与探究,旨在揭示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本文所探讨的服装设计范畴的图像学解读与同构思维分析是在图像学认知层次的研究视角下,通过对典型服装设计作品的图像描述,分析、解读其视觉艺术特征及表现风格,并通过阐释其主题、内涵和创作背景,剖析、回溯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与同构思维。

(一)以生物形态为同构原型的设计作品解读

服装设计范畴的仿生设计是以研究、模仿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典型内、外部形态特征,结合服装设计的造型规律和设计语言,在形式美法则的指引下,对服装的形态、功能进行同构和创新设计,这是一种以自然物的物象为原型而展开的具象同构思维。服装设计仿生除了摹拟、仿效生物的外部形态如形状、色彩、图案、肌理外,对其内部的生物结构和机能也进行研究与思考,并在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结构特征和原理指导设计。设计师将唤起自己审美与情感共鸣的生物特征和具有时代风格烙印的视觉符号、织造工艺、新型材料融入到其仿生设计中,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审美面貌。以下就艾里斯·范·赫本Iris van herpe同名品牌2020年春夏季高级定制系列中的代表作品进行图像学的分析与阐释。

1. 艾里斯·范·赫本2020春夏高定作品的前图像志描述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的第一部分是前图像志描述preiconographicaldescription,这一阶段是对艺术作品的物理信息进行解释和说明,即观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悟客观的对作品的形式语言和视觉特征进行描述。艾里斯·范·赫本2020春夏高定系列作品中这款名为Hydrozoa dress水螅裙的礼服如图1,由包裹躯干的裙身和突出并悬垂的装饰部件(类似于弧形叶片的独立结构)构成,服装的外轮廓线呈现出自然化的波浪起伏的曲线线态,裙身以中心线为轴辐射出多条流畅的抛物线,呈多弧线交叠的群化线性特征。服装上没有大面积的形与面,面态特征不明显。服装色彩的调和度高,饱和度低,色相间的色距适中,如水彩般柔和的深紫、松石绿和赭石色如大理石纹理般彼此渗透。几何蜂窝形状的水墨图案被印制在数百个激光切割的透明弧形叶片上,这些由共聚聚酯纤维制成的透明硬纱经过数字打印、热黏合,然后再手工缝制在裙身上形成层次丰富的悬挂装饰物。随着模特身体的律动,产生丰富的视错效果及液态动感。

2.艾里斯·范·赫本2020年春夏季高级定制作品的图像志研究

图像学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图像志研究i c o n o g r a p h i c a lanalysis,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图像的主题,即探索图像及视觉符号背后所隐含的规约意义。这一阶段是人们基于前图像志描述部分所提炼的信息来推演和阐释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艾里斯·范·赫本2020春夏高定系列作品的主题名为Sensory Seas感官海洋,灵感来源于人体神经系统中的感官发生过程,设计师将这种复杂的神经系统镜像为纤维状的海洋生态系统。其直观的视觉参照原型是来自西班牙神经科学之父拉蒙·卡哈尔Ramóny Cajal的神经细胞解刨插画,如图2;以及一种叫Hydrozoa的海洋生物,如图3,这种介于水螅虫和水母形态之间的生物,形似美杜莎。该系列通过21套服装来阐释海洋人类学与人类神经系统中通过突触彼此联结的细微差异,以及在两个系统中不断传输的信号及变化的状态。水螅裙的分层结构及向上悬挂的造型再现了水螅虫在海洋中犹如水生开花的形态,通过轻盈而丰盛的层次、三维和起伏的体积来表现这种水生物的浮游状态;蜂窝状的几何图形来自于拉蒙·卡哈尔的星形胶质细胞解刨图;服装色调中的绿色、蓝色及深紫色指向神秘莫测的深海世界,赭石和红色则来自于珊瑚礁。

3.艾里斯·范·赫本2020年春夏季高级定制作品的图像学分析

图像学研究的第三部分是图像学分析i c o n o l o g i c a linterpretation,这一阶段主要聚焦于图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结构中,旨在挖掘图像深层的内在意义。本文将艾里斯·范·赫本设计作品的图像文本置入到2010~2020年代的时尚文化语境中:近年来,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材质和技术创新是时装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艾里斯·范·赫本善于从大自然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网络中发掘其内在秩序和隐形力量,系统的古典芭蕾舞训练使她将动作视为一种变形力量,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的读取到软和硬的对比,结构与运动的相互成就。艾里斯·范·赫本以3D打印和激光切割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为契机,将高级定制时装视为一种变革性的语言。她热衷与当代跨学科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家们合作,利用开拓性的非服装材质、创新技术和传统刺绣、立裁等高级定制手工艺相结合来表现其标志性的液态化形状和分层结构,通过立体、起伏的体积和形态塑造,雕勒出非凡的女性轮廓,创作出当代高级时装的混合体,不断地突破时装的定义与边界。

(二)以建筑形态为同构原型的设计作品解读

服装设计师热衷观察和摹拟的对象除了自然物还有建筑物,以建筑构图和形态图式刺激设计师在心理力上“同形共振”的设计作品不胜枚举,这是因为建筑与服装都始于为人体提供遮蔽和保护,都在表达和探讨人体与其遮罩庇护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二者的造型原理也都是由内部框架和表层结构共同塑造其立体形态与空间关系,产生方式也都是从二维到三维,从元素出发探索造型、色彩、材质等设计构成要素在比例、尺度、韵律等形式语言中的调和关系。同时,建筑和服装都较多的受到文化风潮和科技发展的影响,都是设计师们乐此不疲地借以表达身份、自我、价值的载体。

建筑的形体、立面和空间常常给服装轮廓、结构和体积带来启发,建筑立面的表皮特征则是服装肌理和质感的参考对象。以下就以库希尼&奥克斯品牌Cushnie et Ochs 2012春夏成衣系列中的代表作品为例展开以建筑形态为同构原型的设计作品图像学解读。

1.库希尼&奥克斯2012年春夏季成衣作品的前图像志描述

美国时装品牌库希尼&奥克斯2012春夏成衣系列的服装形制多为上下连体的连身裙,服装的外轮廓呈较为贴体的H形或纤细的X形,裙长及膝或至膝上。服装的轮廓线呈洗练、舒展的动态曲线特征,服装的结构线呈倾斜交叉的抛物线特征。该系列的代表作品,如图4,此款连衣裙的轮廓线和结构线在前胸部位交错汇聚,勾绘出具有几何风格的尖锐拱形并与胸下的捏褶和打省工艺结合,塑造出性感、大胆的立体胸衣造型。该系列服装以白色为主,黑色为辅,点缀浅驼、亮黄和艳粉色,整个系列呈现出彩度适中,纯度较高的色彩特征。服装面料多为具有一定光泽感的棉缎与丝绸材质,辅以少量鏡面皮革和金属材质,强调较为光洁的整体质感。

2.库希尼&奥克斯品牌2012春夏成衣作品的图像志研究

库希尼&奥克斯品牌2012春夏系列代表作品以服装的显性线条即外部轮廓线和内部结构线勾绘了悉尼歌剧院的半球体壳状屋顶造型特征和抛物线结构,如图5。胸衣裁片与衣身裁片的一体转折式结构设计和捏合工艺表现了悉尼歌剧院尖锐的拱顶立面与转面之间的立体转折关系。服装的肩带、胸衣和裙身的连接以及叠压结构设计则是对歌剧院屋顶内部的圆形肋骨支撑结构以及各个屋顶半球体之间空间关系的表达。设计师在本系列作品中尝试以不同视角的屋顶圆拱剖面形象为图形元素通过抽象、简化及视觉符号的提取,在服装上通过简洁、锐利的分割线设计和微妙的层次处理、立体褶皱等造型语言塑造出建筑风格明显、极简而又摩登的时装面貌。

3.库希尼&奥克斯2012春夏成衣作品的图像学分析

库希尼&奥克斯品牌的两位创始人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其品牌的代表设计风格为简洁的外观、精良的裁剪以及具有雕塑感的服装样貌,其设计作品被知名时尚媒体评价为极简、性感和摩登。2012年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十大重要时刻,这一年被誉为人类太空征服史上的里程碑。库希尼&奥克斯2012春夏成衣系列作品也传达出设计师对Space Age太空时代风格的关注。太空时代风格的服装以简约的轮廓和几何式裁剪为特征,此系列中裁剪利落、极度修身的白色性感小礼裙或许是在向太空时代风格的代表作品-月球女孩致敬。黑白无彩色的大量运用和银色点缀凸显了未来主义的神秘感。

三、服装设计创作中的具象同构思维及模型

(一)服装设计创作中的具象同构思维

具象同构思维通常产生和作用于服装设计创意的触发及拓展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以观察某种具体事物的感观形象为基础,通过观察、摹拟其表象特征,对观察对象的形、色、质、构等方面以及其整体结构,以艺术处理手法和服装设计的造型语言经由不同介质加以摹拟和再现,即通过模拟再现的方法触发创新、创意的产生。第二个层次除了对物象表征进行视觉形象的模仿及复现外,对经由表象特征关联、引申出来的意象,包含记忆与想象,即该物理对象在创作主体脑海中的既有印象和寓意也进行语义关联,进而引申联想、拓展设计。

(二)服装设计创作中的具象同构思维路径

具象同构思维路径可以分解为:分析问题-物象呈现-构建关联-表象启示-设计意图-意象转化-设计呈现-意象回溯等若干环节。设计推演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灵感的闪现和经验的判断,这是顿悟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作用从而完成服装设计思考的全过程。这一思维过程中的关窍环节因人而异,大多数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者认为“表象启示”和“意象转化”是服装设计创作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两个环节。

表象启示是创作主体从物理对象的表象特征中获取的灵感,触发和关联的心理意象,这种意象的心理呈现并不是对物理对象的机械临摹和忠实复制,而是大脑经过认识和选择,在想象的状态中唤取记忆的痕迹,并与其捕捉到的外部刺激图式产生同形关系。设计主体通过调用记忆中与之相似的视觉图像,取其抽象化、视觉化、图形化的特征作为造型单元及设计要素,推演其服装形式的具体化。在表象启示环节中,事物的具体形象与观察主体脑海中储存的无数既有形象自发的发生关联,闪现出多样的幻想与意象,不同的设计主体经过主观的分析、选择、归纳与整理将各种形象素材在大脑中自发重组和再构。这一过程中关于原型的具体形象会随着各种思维的介入而逐步瓦解,逐渐被简化成为具有基本动力特征的结构图式。

意象转化是建立在上述视觉心理反应机制之上的异质同构,即设计主体不断探寻脑海中关于视觉对象的心理印迹及视觉隐喻:例如模糊的轮廓线、概括的色彩或稳定或动感的图形结构和据此唤起及释放的情感,并在人的身体之上通过纺织材料以及各种织绣、印花、缝制及造型工艺等或平面或立体的陈述方式,以服装为介质再现设计主体在具体物象中所感知的力的结构特征和张力等审美体验。这种以选择和转述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是非常主观的,从触发灵感的对象到提取与复现的视觉元素,都体现着设计主体的设计动机与审美情趣。因此这一思维活动的内容本身并不具备完全的可复制性。设计作品的最终呈现与设计主体的经历、素养、观念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内外部因素息息相关。

(三)服装设计创作中的具象同构思维模型

本文所探究的具象同构设计思维模型如图6所示,该模型呈现了由原型触发创作灵感开展服装设计造型的主要思考过程。以具象同构思维为路径的设计推演起始于设计师对原生形态的视知觉活动,借此引发诸多关于该形象、形体、形态、色彩、肌理、触感等一系列直觉层以及反思层的联想与思考。这是一种由一个点触发多个点的发散型的思维方式,也是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互作用的一种思考机制,这种联动机制能够帮助设计主体增强对事物表象的观察和理解,通过设计主体独特的心理体验与情感经验的汇入,将表象启示与设计意图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组织、安排、再构进而输出新的艺术形象,实现设计造型的最终目的。

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图像学理论中的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这三个研究层次,对典型服装设计作品进行了形式辨析、主题解读及象征价值描述等系列研究,反向论证了具象同构设计思维的构绘及推演路径。本文中论述的具象同构设计思维通过运用可感知的物象信息,提炼符号化的视觉元素经由设计加工构建相同的意象特征,这一过程有选择地弱化了构成意向的物理性,强调意向转化和表达的指向性。其中携带不同规约意义的符号元素组合及联系使最终的设计造型充满了多变的、未知的可能性。因此,对同构思维的深入探讨可以有效深化和完善相关设计思维研究在服装设计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设计思维模型的梳理与构建意在厘清设计思考过程背后的思维逻辑和心理作用机制,以期帮助设计主体在灵感激发和设计转化阶段从方法和路径上探明方向。

作者:万岚 兰岚

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论文 篇2:

信息化时代下传统板书的价值体现

摘 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不断变革,课堂上展示的媒体材料也日新月异,交互式白板实现了传统黑板所有的功能,很多数学教师因此忽视了传统板书的作用,甚至完全放弃板书。然而,作者认为传统板书在画图书写的示范引领、数学思维方法的感悟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方面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数学学科教学本质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科学精神的探究方面,阐述传统板书与现代技术之间如何“混搭”。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传统板书

“互联网+”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进一步升级,这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什么影响?电子白板功能越做越强大,软件也持续更新中,从问题的呈现到具体练习题的讲解,师生互动书写都在电子白板(这里所说的电子白板集合了所有多媒体的功能,也包括我们常用的几何画板及超级画板等)中完成,传统黑板虽仍是教室标配,但价值何在?传统板书的功能被弱化,电子白板的作用被放大,其效果到底如何?是不是黑板在信息技术时代可以被电子白板完全替代?对此,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自己一些认识。

一、课例简述

这是一节“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和性质”的公开课,本节课学习目标是学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 x2和y=-x2图像;能根据函数图像,直观地了解它的性质。执教者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的画图步骤引入课题,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并讨论其性质,并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及列表、描点、连线等。

执教者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尝试填写上表,并在白板上进行绘图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连线,让学生亲自在电子白板上用红色线进行连接,得到二次函数y=x2图像。教师追问学生作图的准确性,师生共同讨论发现描点需要多一些才能更加准确地得出图像。随后执教者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利用幻灯功能演示学生的作品。利用电子白板将两个图像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呈现,请学生们观察图像,比较这两个图像的区别与联系,归纳总结出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特征,并将y=x2和y=-x2这两个图像的对称性结论书写在黑板上。教师同步展现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两个图像的对称性,翻折后重合。总结归纳之后,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习题,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之后,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课后在黑板上呈现的内容除了课题和函数图像性质的文字叙述,便是习题的板演。

二、课例分析

笔者对执教老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几何画板的使用及电子白板功能的熟练程度都很是欣赏。比如,通过增加描点数量来比较探究图像的准确性,技术让作图更加精准,同时让两个函数图像动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对称性。利用幻灯功能实现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及例题、习题的快速呈现,这些都是电子白板的优势所在,执教者都使用恰当,带来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我们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出发,传统板书也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1. 传统板书让“直观体现”落地,让看懂变成“全真操作”

白板和几何画板操作使得描点过程变得快捷和准确,实际情况是电子笔作图太完美,两点一拉一定是直的线,不用直尺,学生也可以这么模仿——随手一拉(也许看着很直)。如果学生能够看着教师是如何一步一步正确地使用实物直尺、三角板进行描点,再用光滑的曲线连线的时候,是从哪一个点开始连、怎样连,最后如何保证整幅图像的完整性和对称性,这样的学习效果更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只是听懂了、看会了,但独立完成时就傻眼了:画不来,毕竟班级内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有一部分数学学困生需要通过全真模拟才能掌握。再谈本节课的二次函数图像,学生日后常常需要画草图进行分析、讨论解题,那么二次函数的草图作图需要注意什么,这么一个问题就将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顶点、对称轴、开口、最大最小值)的必要性自然引出,画草图既可以巩固其性质,数形结合思想也就不言而明。

2. 传统板书让探索留下痕迹,让瞬间变成“永恒”

有了几何画板乃至超级画板这些动态课件,大数据信手拈来,对函数的性质研究更深入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科学精神。函数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如描点后连线,学生会有疑问:两点之间一定是光滑的曲线吗?为什么不可以是折线?通过增加描点的数量使学生认识到描点越多图像越精準,但探究仍然停留在直观和实验阶段,仅凭直观(无论是形的直观还是大数据的直观)对函数性质的研究还处于猜想的水平是不够严谨的,还需要补充逻辑证明,而这样的证明往往连执教者都没有意识到,虽然课本上并未要求证明,但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出发是需要的。在白板上要能写出一手好字实属不易(板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书写规示范),传统板书此时可以作为电子白板的延伸,师生在质疑中探索前行,教师边说边写,学生边思边记,随时更正思路,让探索留下痕迹,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板书。

3.传统板书让备课更高效,让课堂生成有空间

我们总是希望课堂上学生能够跟预设的环节前进,但是课堂是活的,生成是自然,有意外才有火花、才有创造。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常态课上恰当地使用技术的问题,让传统板书在“自然生成” 问题的时候发挥作用。让电子白板的技术真正减轻教师的负担,突破难点,真正做到提升数学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不是被技术所束缚。数学教学特别关注启发学生的思考,关注展现数学形成的过程。发挥传统板书灵活性的特点,用板书记录不同的思考,理清思路;用板书解答疑难;用板书对比归纳整理,总结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要融合,而不是替代,要因课、因生而异,让传统板书与现代技术相辅相成,用一个时髦的词——“混搭”。

三、一点感悟:传统与现代“混搭”设计

1. 备板书设计让传统与现代一线贯通

无论是电子白板所呈现的信息还是传统板书展示的内容,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设计要将多媒体的内容设计和板书设计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不可分割,传统教学板书要与多媒紧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如果把电子信息比喻为流动的风景,板书就是凝固的精彩和永恒的瞬间,让我们回味悠长。教学板书体现教学意图,理清教学思路,备板书,可使备课更高效。备设计的时候,可以先备板书,然后想一想哪些部分需要哪些技术进行支持,将它转化为电子白板形态进行互动交流;不再是盲目地使用技术,切实减轻备课的负担,提升常态课的效果,让教学回归朴实简单,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就不要多费周张。电子白板和黑板板书都要做到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电子白板和黑板板书虽然在授课过程中是不规则地间隔出现的,但最后要形成一个整体。

2.利用传统板书让教学节奏恰到好处

电子白板可以事先设计,利用动画演示可以化静为动,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有时候因为信息量大,常常会出现节奏太快、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在使用电子白板及课件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问题讲解时,也要有板书的状态,对节奏把握会有很大帮助。因为用粉笔的书写速度和学生理解速度相近,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自然地给学生留出了思考时间,这种“天然契合”,使教学节奏几近完美。传统板书的速度、节奏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控制,有利于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层层展开思维。

3. 板书设计使教学意图更为凸显

板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字符号、绘图、列表等形式和手段集中反映教材内容,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板书设计中“图文并茂”,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三种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相互转化;二是要板书设计中色笔的运用,“色彩分明”就能够达到重点突出;三是在板书过程中“玩转教具”,给学生以标准示范;四是板书设计要“布局合理”力求美观大方、讲写结合,形象与抽象齐发展,板书内容设计必须与讲解紧密结合,课堂的所有呈现方式及板书都只是呈现信息,它与教师的讲解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板书的内容不可能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时,抓住重点,突出对比,反映内在联系;把握主线和重点,在时间上、空间上、逻辑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有规律的系统。因此,板书设计应与讲述内容通盘考虑,对写哪些内容、什么时机写、写在什么位置都应作周密合理的安排,使板书与讲解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辅助手段,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板书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认知过程,使知识概括化、系统化,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教育技术手段确实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思维,关键处具体、形象的演示,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好的板书好似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新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上课时的注意中心,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我们要让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在建筑风格、服装设计等行业流行各种“混搭”的今天,也让我们的板书与电子白板“混搭”起来,互为补充,为学科呈现所需要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杜成智.数学板书的价值追问——从一则“圆周角”课例说起[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刊),2015(6):26-28.

[2]程 华.例析数学课堂板书设计的原则[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4(Z2).

[3]李世杰,孫亦器.数学课堂板书“规范化”情况调查与对策[J].中学教研(教学),2004(2):22-24.

[4]王晓军.数学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9-60.

[5]张 琦.行走在PPT课件与板书之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73.

[6]梁伯明.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过程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2008(3).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

作者:高晓晴

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故宫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互联网+”时代打破时空限制,跨界合作给建筑和服装设计的融合提供了契机,故宫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思想,促进文化的创新,但同时也存在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缺乏、创新过于随意等问题,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对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故宫元素;服装设计

引言

服装和建筑的关系一直都是时尚界和建筑界的热点,服装是用来穿的,但是建筑是用来住的,前者是布料构成的,后者却是钢筋水泥搭建的,两者截然不同,然而两者的融合碰撞却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故宫不再是冰冷和严肃的表象建筑,它被图腾化和符号化,加入到服装设计中不仅能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体现出中国服装设计风格的创造性。

一、“互联网+”时代故宫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一)文化的传承

故宫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連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3]。故宫元素与服装设计的融合充分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文化的创新

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今日,数字化打破时空限制,将两个不相关联的领域联系在一起[2],将故宫图腾化和符号化,融入服装设计中更能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故宫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多元化体现出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的创意所在,体现出设计师对文化的创新性。

二、“互联网+”时代故宫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浪漫主义色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发激烈,身在现代社会的人,都被经济学家统称为“经济人”,他们的生活只为追名逐利,只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机械的生活让他们几乎不能够体会“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故宫作为历代皇家园林,在选址、布局、造型等方面都具有严格考究,凝聚了中国古代深厚的哲学思想[1]。故宫具有冰冷而严肃的氛围,却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对自然的敬畏之感。

(二)随意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更加方便,信息传播也更加便捷,为我国服装设计师借鉴外国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西方设计师基于中国文化的主观想象创造出欧洲式的中国风,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互联网+”时代故宫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实现途径

(一)基于和谐观秉持诗意性

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还对我们审美的培养、人文情怀的创造和人格的健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故宫元素本身就秉持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服装设计的特点也充分代表了古代社会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并将其对自然秩序的感悟融入到建筑风格中。尽管现代社会对故宫元素进行图腾化和符号化,但其和谐观仍然得以长存。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理性经济人,更应该深入体会古建筑元素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到树林间、房舍旁去体会“人与自然本为一体”的和谐理念,充分挖掘故宫元素中的和谐观,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诗意美的服装作品。

(二)基于传统文化秉持创造性

许多西方的服装设计作品,往往给予中国服装设计师许多启迪。这些作品的怪诞做法通常让人难以理解,但仔细寻味一番却可以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以及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厚度,他们提倡自由,主张个性的张扬,充分体现出其不拘泥于传统的特点。然而,不拘泥于传统,不代表不尊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代表设计师可以随意改写历史。在“互联网+”时代,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往往容易使设计师迷失自我,但基于故宫元素的设计仍要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绝不能在影响故宫元素服装设计发展的方式上进行创意,应担负对现代信息科技发展和消费社会的反思之下,摒弃浮华,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创造更多具有创意性的服装设计作品。

(三)基于现实秉持文化交融观

在“互联网+”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也越发激烈,西方设计师常常基于中国文化、中国建筑、中国古代的器皿物件等创造出他们主观幻想的中国风,也被称为“欧洲化的中国风”,经过他们的想象和抽象化,将具有中国元素的服饰看成是高贵、富裕的象征,虽然他们的设计犹如盲人摸象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区,却能给中国设计师许多的启发和灵感。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不应该只局限于本国的设计风格,还应该鉴赏外国的设计作品,分析其创新性及不足,以达到文化交融的目的。然而,此种文化交融仍需立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的现实背景和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出“互联网+”时代下对外开放的理念。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们审美意识的创新,也使得服装设计走上了跨界合作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通过故宫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充分结合,使得服装设计符合潮流的同时,兼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春林.文化在时代里的前行[J].小康,2020,(27):6.

[2]佟鑫. 中式建筑元素在品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3]孟福霞.北京故宫空间布局构思探源——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美学精神[J].大众文艺,2012,(21):73-74.

[4]陈霞.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5.

作者:管西岳 杜春超 沈妙心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水电站电气设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