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增长作用毕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贸易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二氧化碳(CO2)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并且增长趋势日益加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与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有关;二是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国际转移性因素有关。从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国际贸易与投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碳排放,不过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确实不确定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贸易经济增长作用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贸易经济增长作用毕业论文 篇1:

中国是WTO负责任大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能通过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得到充分显现,确立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对全球经济贸易增长起到了引擎作用。尤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复苏方面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事实表明,加入WTO十年来,中国认真地履行了市场开放承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努力与贸易伙伴建立和谐关系,在自身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已经并将继续通过自己的发展与影响体现和实践着自己的国际责任。

加入WTO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主动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机遇,聚集国际要素,积极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发展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实现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如今,中国已成为规模空前、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历史转变。

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加入WTO以来的十年,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十年,也是中国产业竞争力增强最快的十年。十年间(2001~2010年),中国出口规模增长了4.8倍,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中国产业在开放中也赢得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显著,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从总量上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贸易大国,并由一个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75%,排名世界第32位。加入WTO以来,随着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提升得最快。加入WTO的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位居第6位,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3%;2009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6%,同年还取代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占世界进口总额的8.0%。2010年,中国出口及进口占世界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比重升至10.4%(美国为8.4%,德国为8.3%),进口比重提高到9.1%(美国为12.8%,德国为6.9%)。作为出口世界第一、进口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外贸易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贸易的流动。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通过进出口贸易,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了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互通,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加速了国际经贸关系的调整。后危机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在继续发挥全球主要制造中心作用的同时,将逐步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扮演起全球产品购买者的角色。

中国对世界经济贸易的贡献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密切,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腾飞和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的互动性逐步增强。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提高了自身对世界市场的依赖,也加深了国际经济对中国市场需求的依赖。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贸易发展是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和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变得日益重要,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经济贸易健康发展的负责任的贸易大国。

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繁荣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贸易发展中最突出的亮点。2005-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6%,高于世界7%和8%的平均水平,也高于美国的3%和7%、日本的6%和5%、德国的7%和5%。中国贸易的强劲发展拉动了周边地区贸易增长,也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加速增长,成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源泉。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对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了50%。在全球贸易恢复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进出口贸易增长强劲,对全球贸易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恢复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推动了世界贸易格局的调整作为全球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的高增长在供求两方面重新构架全球和区域贸易的格局,不仅扩大了世界商品市场的供给,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需求,改变了国际贸易流向和格局。在需求方面,中国充满活力的需求增长为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出新的市场;在供给方面,中国满足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范围产品的进口需求。加入WTO以来,中国市场开放进程加快,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受国内需求强劲的支撑,中国进口增速甚至超过出口增速。作为世界最具潜力的进口市场之一,中国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多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创造了机遇。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重要的“加工中心”,而且是巨大的“需求中心”,这为自身及其贸易伙伴带来了双赢的局面。

带动了亚洲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地处亚洲,因地缘优势,与亚洲各国和地区特别是东亚各经济体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东亚各经济体都从中国经济贸易的高增长中分享到了实际利益。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一半是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2010年,中国与亚洲的对外贸易达到15000亿美元,十年间增长4.5倍,年均递增21%。在中国前10大贸易伙伴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有6个。中国已与东盟建立了自贸区,实现了全面零关税,成为东盟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中国正协同亚洲各国和地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参与并受益于全球产业分工深化。

为全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已经成为向世界供应制成品的“世界工厂”,同时也在迅速崛起为进口市场,其所带动的生产链条和对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为世界各国带来广阔的投资和贸易机会。近10年来,全球所有地区对中国的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增幅更大。中国对基础原材料进口需求激增,使得许多非洲国家、中东国家和拉美国家获益匪浅。中国大量进口投资品、半制成品以及机械零部件,保障了东亚地区许多国家的生产和出口得以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01年、2005年和2009年各年度,对中国贸易额在其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过20%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分别为4个、10个和19个,逐年递增,而增幅比较明

显的地区是亚洲和非洲。

与此同时,中国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出口目的地。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幅是32.2%,欧盟是30.2%,日本是36.6%,都远高于它们自中国的进口增幅。目前,中国是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和地区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提高了全球的福利水平“中国制造”对全球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给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大大降低了世界基本消费品的价格水平。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优质低价产品,一方面提高了进口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进口国低收入阶层居民的购买力,由此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增进了各国消费者的福利。中国进口的快速扩大,增大了全球性需求,推动了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的上涨,使原材料生产国和出口国受益。中国进口的近60%来自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的提高。中国进口的快速增长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广阔市场,创造了就业机会。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巨大市场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全球500强企业几乎都到中国来寻求发展机会,将中国作为其全球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并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得了丰厚利润。

中国始终致力于多边贸易体制的改善和加强

中国加入WTO,扩大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十年来,中国切实履行承诺,遵守WTO规则,全面参与WTO各项事务和活动,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致力于多边贸易体制的改善和加强,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国家,未来中国要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不断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加重视履行对世界的承诺和责任。

认真履行了开放市场承诺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以及《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所规定的义务,中国认真履行并切实落实各项承诺,大幅削减关税,取消进口非关税措施,修改和新制定进一步开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经济体制与多边贸易规则进一步接轨,创造了更加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各成员对中国履行承诺工作普遍给予了积极评价。

切实行使了WTO成员的权利加入WTO以来,中国全面、积极地参与WTO各项事务和活动,不断加强与WTO秘书处和其他成员的联系与沟通,增强了参与WTO事务的深度和力度,提高了参与WTO事务的能力。尊重和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纠纷,接受和参与WTO贸易政策审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渐从熟悉、学习、掌握和运用WTO规则,逐步参与到多边规则的制定中,在全球贸易问题上的发言能力正在增强,在WTO中的参与能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积极参与WTO“促贸援助”活动一直以来,中国努力缩小和消除南北差距,努力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推动南南合作。中国不仅通过双边援助活动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加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投入的多边援助活动。在WTO框架内,中国积极参加促贸援助活动,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从2010年开始,中国将在三年内给41个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免除95%以上的关税。中国已经成为最不发达国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面对金融危机中全球保护主义倾向不断加强的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持对话与合作,充分利用多双边舞台,妥善应对和化解贸易分歧和摩擦。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一方面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举措,积极应对危机: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市场开放,以实际行动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2009年,中国进口增长2.8%,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进口呈现正增长的国家,支撑了不少受危机困扰的国家的出口,创造了就业,为全球经济贸易复苏做出重要贡献。

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WTO多哈回合试图构建更为开放的贸易体制规则。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多哈回合谈判,在多种场合明确支持多哈回合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为谈判注入政治推动力,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加入WTO以来,作为WTO的重要成员,中国就WTO多边贸易体制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尽早结束多哈回合谈判、改善全球治理结构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对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加入WTO十年来的发展向世界证明,中国是坚持改革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日益上升,中国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这既是中国值得履行的义务,也是中国值得自豪的发展成果。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寄予了更高期望,甚至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未来中国将依据力所能及的原则,在发展的基础上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巩固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张君

小资料

中国是“利益攸关方”一说的发明者——佐利克

佐利克2005年9月时任美国副国务卿时,就美中关系发表专题演讲。他说:“美国和中国是国际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利益攸关的参与者。”

佐利克,1953年7月25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内珀维尔。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75年毕业于美国文科大学中名列前茅的斯沃斯莫尔学院,6年后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获公共政策硕士学位,后又以优等成绩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上世纪80年代起,佐利克曾先后在里根、老布什和小布什的政府内任职,担任政府外交顾问、白宫办公厅副主任、贸易代表以及副国务卿等职,并且在一系列重要的国际谈判中起了重要作用。

1993年至1998年间,他先后出任联邦抵押协会执行副总裁、美国海军学院教授、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高级顾问。2000年,小布什人主白宫后任命他为美国贸易代表。在任期间,他代表布什政府在关于贸易自由化的多哈回合启动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推动美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与智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完成了中国和台湾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2005年1月小布什提升他为副国务卿后,他致力于发展中美关系,试图解决美中两国在贸易和安全方面的分歧,提出了中美双方“利益攸关方”的概念,给布什政府及美国主流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策略,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2006年,在当财政部长的梦想破灭后,于6月份辞去副国务卿职务,再度加盟高盛集团,出任高盛集团国际副总裁、高盛投资银行副董事长。

2007年6月25日上午在华盛顿举行的世行执行董事会会议上,佐利克被一致批准为新一任世界银行行长。

作者:陆燕

贸易经济增长作用毕业论文 篇2:

贸易开放对国内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摘 要:贸易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二氧化碳(CO2)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并且增长趋势日益加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与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有关;二是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国际转移性因素有关。从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国际贸易与投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碳排放,不过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确实不确定的。本文主要对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贸易开放与国内碳排放之间的机制。

关键词:贸易开放;国内;碳排放;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放性增强,对外贸易也由此而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国内企业也在发展壮大后积极寻求海外市场,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等环境问题日益加剧,CO2排放量急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我国CO2排放量为15亿吨,1990年为24.6亿吨, 2009年就增加到了75.1亿吨,2010年为83.3亿吨;1978年我国CO2排放量占世界总量比重的7.7%,2010年上升到了25.1%。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并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

一、文献资料研究回顾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加重,贸易开放与CO2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2004年,Cole选择10种污染物作为环境指标,其中包含有CO2,采用1980~1997年数据对OECD国家的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检验,其结果显示CO2排放量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加深而发生减少。2006年,Takeda通过利用东亚10国1988~2000年的数据对贸易开放与CO2排放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CO2排放量随着贸易开放的加深而发生增加。2009年,Streteskya采用1989~2003年从169个国家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O2排放量随着出口贸易的加深而发生增加。结合现阶段我国对贸易开放与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其中涉及到贸易开放与CO2排放量的关系研究很少。兰天的研究指出贸易自由化减少了我国的CO2排放量。齐晔等的研究指出国际贸易能够减少中国工业行业的CO2排放量。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的视角不同,选取的变量不同,搜集的数据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贸易开放与CO2排放量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贸易开放与国内碳排放之间的机制研究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贸易开放与CO2排放关系的国内外文献中,大多是利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来反映贸易开放程度,但是却很少有相关文献是对其他贸易开放度指标的考察。而在实际情况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只能反映进出口规模变化情况,再加上从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外资企业进出口比例来看,其比重以及超过50%。事实上,贸易本身并不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在市场失灵或者信息不对称、外部性还有产权不明确等政府失效因素存在时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1991年, Krueger和Grossman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环境效应研究,提出了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结构效应;二是,规模效应;三是,技术效应。

1.结构效应

在国际贸易中,各个国家凭借自身的资源要素参与国际竞争,并通过改变全球范围内的分工格局,影响各国现有的经济结构。从现阶段贸易开放的发展来看,外国商品和外国资本的进入影响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和调整,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污染较轻的服务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从而促使各国资源更有效的配置,提高生产部门的回报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国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不力而出现了一些原来污染程度较大的产业继续发展,加重了国内环境污染的程度。

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在贸易开放的背景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张,虽然使生产者获得了经济利益,但是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增加了污染排放量,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从这一视角来看,国际贸易加大了环境的压力,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是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也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也更加强烈,要求产品必须是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下生产出来的,而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标准制定上也更加严格,引导着经济规模扩大对环境的正面影响效应。

3.技术效应

通过技术扩散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能够在保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资源投入,使单位产品的污染排放系数降低,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对环境的改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规制也变得更加严格,这促进了环境技术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也推动了传统技术的变革,从而从总体上降低了制造工艺对环境的危害。贸易开放所扩散的“绿色技术” 也对减少资源消耗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语

总的来说,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我国2020年碳减排承诺的兑现以及“十二五”经济转型目标的实现来说意义重大。贸易对环境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既是中国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也必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想改善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贸易、环境与经济增长三种之间关系的协调来着手,同时还要关注环境规制的加强。

参考文献:

[1]谷祖莎.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0-65.

[2]谷祖莎.我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8):174-177.

[3]谷祖莎.贸易开放影响环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13.

[4]谷祖莎.我国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2012,35(8):109-112.

[5]姬世东,吴昊,王铮等.贸易开放、城市化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边限协整检验分析[J].经济问题,2013,(12):31-35.

作者简介:桑椹,江西九江市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专职教师,讲师,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作者:桑椹

贸易经济增长作用毕业论文 篇3:

中国净出口增长及其可持续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外经贸活动的不断扩展,我国进出,贸易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和EIU数据库提供数据显示,在1984~2006年的22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名义值增长33 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7%,并于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2005年和2006年我国净出口分别达到1020亿和1774亿美元,分别占到了当年GDP的5.26%和8.28%,对外贸易尤其是净出口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我国净出口增长的特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贸易顺差以及净出口增长的特点,我们分别从中国贸易区域、贸易方式、贸易主体三个方面,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来源地及特点进行分析。

1 贸易区域特点分析

从双边贸易的角度,按净出口来源的区域特点来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少数几个贸易伙伴,净出口增长对美国、香港和欧盟贸易依赖程度较高,而逆差来源则相对分散。取10个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东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欧盟、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美国在1984~2006年间的双边贸易顺逆差情况进行分析,国际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是:香港、欧盟和美国,中国对香港地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1984年为37.4亿美元,到2005年和2006年贸易顺差值分别为1122.5和1445.3亿美元。从1995年以后,我国对欧盟和美国双边贸易实现顺差,尤其是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成为我国贸易顺差最大来源国,2005年和2006年中美贸易顺差值分别达到了1144和1445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顺差贡献度累计值112%和81%;2006年我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累计值3708亿美元,对净出口贡献度为209%。而我国逆差来源则相对发散,例如最大逆差来源:韩国、日本、东盟和澳大利亚,2006年分别贸易逆差分别为452、254、182和57亿美元,累计945亿美元。

2 贸易方式特点分析

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而近年净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按贸易方式分1985~2006年我国贸易发生了如下变化:1985~1990年,我国三类产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都不具有比较优势,为贸易逆差国:1990~1997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产品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997年以后,我国一般贸易产品比较优势有所下降,加工贸易净出口不断增长成为我国实现贸易顺差的主要源泉。1990年我国加工贸易实现贸易顺差,净出口达到67亿美元,以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达到1889亿美元,而一般贸易净出口变化幅度较大,2001、2003、2004年净出口均为负值,2005、2006年大幅增长,分别达到了354、851亿美元,这也是造成我国净出口波动性增长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我国实现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同时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净出口稳定快速增长的保障。

3 贸易主体变化特点

从我国贸易主体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三资企业、集体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贸易格局。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1995~2006年内外资企业贸易情况进行分析,1995年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到我国进出口总额的32%和48%,同时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内资企业增长速度,尤其是出口贸易,从1995年的1488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638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11倍,而内资企业出,增长仅为3倍;外资企业在1998年实现贸易顺差,之后净出口快速增长,并于2005、2006年超过内资企业实现567和912亿美元贸易顺差,对我国净出口贡献度为56%和51%,所以外资企业进出,贸易的快速增长是我国净出口增长的主要源泉。

4 净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虽然我国总体上在进出口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和出口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贸易顺差还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我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原因主要还是基于劳动力低廉的资源禀赋。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在食品和活动物(SITC0)、饮料和烟酒(SITC1)、杂项制品(S1TC8)三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从不同贸易产品净出口贡献度来进行分析,在2003年以前,我国贸易顺差产品主要为食品和活动物(SOTC0)和杂项制品(SITC8)两类产品,1994~2003年间,食品和活动物、杂项制品对净出口贡献度均达到了30%和150%以上。而在2003年以后,制成品(SITC6)和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T)两类产品的净出口正在逐渐成为我国贸易顺差重要来源,而SITC0和SITC8两类贸易产品净出口贡献度有所下降,2006年对我国净出口贡献度分别为50.5%、55.9%、8.8%和92.5%,这说明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不论在竞争优势还是贸易净出口贡献度都有所提高。

二、我国净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

从1994~2006年我国已经保持了13年的贸易净出口波动性增长,尤其是2005和2006年净出口超过1000亿美元,因此我国净出口贸易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如何才能保持这种增长趋势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认为,虽然目前还存在许多抑制我国贸易和净出口增长的不利因素,但从总体来说我国还将在今后一段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贸易顺差和净出口的波动性增长,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还将长期存在。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化,还将会有大量劳动力从农村中解放出来,加入到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来,以制造业为例,国际劳工联合组织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我国近年来劳动力平均工资上升幅度较大,但是在2005年中国从事生产部门的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是0.8美元,比泰国、马来西亚工资水平1/2还低,相当于韩国1/13、日本的1/26、美国的1/27水平,所以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比较优势也还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存在。

第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人力资本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加工贸易出口增长,据统计,2006年,我国高校的各类毕业

生超过了400万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9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全年授予专利权26.8万件,其中国内授权22.4万件,占83.5%。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培育与技术创新成效显著,有利于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不断提高。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净出口贸易占该类产品进出,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该产品实现贸易顺差,这标志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正在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变,出口竞争力获得不断提升。

第三,贸易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外资企业出口规模的迅速发展,有助于我国净出口增长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集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尤其是外资企业其进出口、净出口份额在2005年已经超过了50%,从贸易产品结构上来分析,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和加工贸易出口的60%来自三资企业。贸易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加强技术创新扩散、拓展海内外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进出口贸易和净出口增长;

第四,我国积极对外经贸政策,有利于扩大同世界各国经贸往来,并不断降低我国对传统市场的过分依赖程度。一直以来,我国出口和净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美国、欧盟、香港市场,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更加积极调整对外经贸政策,注重开展同世界各地、各种发展水平地区和国家的双边贸易往来,自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_--启动后,中国先后启动了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海湾合作委员会、智利、新西兰等一系列国家或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并取得的显著的成效,深入广泛的国际经贸合作往来,有利于我国逐步弱化对个别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依赖性,降低个别国家或地区需求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和净出口增长的影响。

总之继续保持和发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开展更广泛的贸易往来,充分发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多种贸易形式的同时注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是我国长期保持净出口波动性增长的保障。

三、我国净出口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和净出口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贸易大国,然而由于目前外贸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依靠数量增长的基础之上,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同时由于外贸贫困化增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单纯的出口或是净出口规模增长,并不能给我国带来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我国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来看,目前这种“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为主、以外资企业为贸易主体”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民族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出口快速增长和巨额贸易顺差,是建立在有数量少质量、有规模低效益基础之上的虚假繁荣。所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模式,增加出口效益,把顺差确确实实转化为财富,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品牌效应,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和净出口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对外经贸活动中,不能单纯只追求出口、净出口的规模效应或是增长速度,而应注重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真正加入到贸易实际利益分配行列中,充分获得国际贸易和分工带来的收益,这也是保证我国贸易和净出口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

一直以来,我国都实行的是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出口商品拥有自主品牌所占比例不到10%,绝大部分出口为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生产为主的订单贸易,大多出口产品存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现象。有关研究表明,由于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和出口产品价格的明显下降,我国标志着贸易条件的价格贸易指数从1995年的0.84下降到2005年的0.65,因此仅从社会经济效益来说,依靠过去这种高消耗、低价格、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贸易增长方式,就不可能保持出口和净出口可持续长期发展。

从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实现渐进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我国出口和净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耗、可循环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2)改变传统的外贸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通过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依靠技术优势、品牌效应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3)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从低加工向更高层次的加工提升,即实现从原始设备生产商一原始设计生产商一自有品牌生产商的转变;(4)加大对本国企业扶持,加强内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积极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大力开发、生产和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实现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

其次,大力扶持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实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和谐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规模迅速增长,并获得了中国外贸增长的大部分利润,在出口部门出现了外资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利于内资企业通过国际贸易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出口竞争力,所以努力培养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加强我国自主研发与创新的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同世界各国、地区的经贸合作与往来,从而实现我国本土企业规模与竞争优势双向增长。

最后,我们要正视净出口增长的波动性。由于净出口会受自身生产与产业调整,以及多边、双边贸易条件与需求的影响,净出口增长常常会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趋势,有时甚至出现贸易逆差,并可能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提高竞争力、发展广泛贸易往来,减少这种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立军

上一篇:市场价格法律教育探讨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