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惯例新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自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外贸易往来日益增多,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惯例新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际贸易惯例新发展论文 篇1:

关于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因此国际贸易术语管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而本文主要是对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以此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术语惯例;新发展;应用策略

前言: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国际贸易术语惯例主要是由国际商会进行制定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国际间贸易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术语惯例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使用了十年之久。《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从制定至今,为全球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使其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商会再次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在其修订之后,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研究了解,探究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发展与应用,一定要以基本点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

一、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概念分析

当前,被广泛使用的国际贸易术语惯例,主要包括《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三个完整的文献。国际贸易术语也叫国际价格术语,主要是相关商人进行国家交易活动时,能够利用其来说明各自双方的权利以及义务的一些名词缩写。例如:“Free on Board”可以缩写为“FOB”、“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可以缩写为“CIF”等这些短语。目前为止,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使用国际贸易术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双方能够在进行事务的商定时合理的签订合同,有利于贸易交易双方明确的核算价格和交易成本、节约谈判的时间,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国际贸易交易的效率。目前,在相应的国家贸易术语的惯例中,其中与国际贸易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这其中,主要是结合了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来制定出的,因此对其的研究,一定要结合国家贸易发展趋势,从而来研究出国际贸易术语存在的主要意义,从而来做好对其的研究,探讨其发展与应用[1]。

二、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分析

(一)贸易术语的数量不断减少

根据相关资料现实,国际贸易术语的数量子啊不断的减少,并且主要是以一种全面的术语进行代替,如DAT代替了DAF、DES等,以另一个新的术语DAP代替DUU术语,贸易术语的简化使用,更加有利于促进各国贸易的发展。因此,贸易术语的数量不断较少,不会给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带了不利的影响,反而会促进贸易往来的发展,提高贸易的交易效率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成本。

(二)贸易术语分类的变化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生效,一方面使贸易术语减少了,另一方面,也是贸易术语的分类有了变化。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已明确的规定,对于一些运输方式的属于,主要是包含了:①EXW,主要是指工厂交货;②FCA,代表着货交承运人;③CPT,则是代表着运费的交易;④CIP,则是代表着相应的运费保险付至;⑤DTA,目的地交货;⑥DAP,指所在地交货;⑦DDP,完税后的交货。贸易术语分类的变化,使其以更加简洁的方式,被应用在国际贸易往来中,更好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

(三)重要术语的阐释

在国际贸易中,承运人、报关单、交货、交货单等重要的贸易术语,都做出了详尽的解释。对于重要贸易术语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交易摩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贸易交易双方,都应在了解相关术语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合作的前期研究。重要术语的阐释,为减少国际贸易交易中的纠纷,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国际贸易术语惯例在实务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的使用在国家贸易中的发展趋势,国际商会在2010年召开了全球发布会,以此来对国际贸易属于惯例进行相应的修订,同时正式推出了其修订版本。《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生效,使国际商会规则在国内和国际贸易用语使用方面,更加的简洁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国际贸易术语惯例在实务中的应用策略,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惯例的非强制性

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往来中,国际惯例的本身不具备法律效力,对国际贸易当事双方并不具有强制的效力[3]。交易当事人在合同中应明确注明修改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免给交易带来经济纠纷。交易双方应进行协商过后,表明选择的贸易术语解释具体版本,并在合同中注明,才能有效的避免合同日后产生纠纷。

(二)注意新增贸易术语的适用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全球发布生效后,对于其修订版本中新增加的贸易术语,当事人应有所了解[4]。例如,DAT代替DAF、DES、DEQ等术语的问题,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以免在实际的贸易交往中产生经济纠纷。

(三)通则不包含全部的合同条款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通则的使用,为进一步推广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使用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国际贸易的交易双方都应明确,这项通则并不包含完整的合同条款,对于合同条款中涉及到的价格、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等,这都是属于合同的内容,通则中并不涉及这些内容与规定。因此,当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遇到合同条款与通则中国际术语的解释有冲突时,合同的效力是优先于国际贸易术语的规定的[5]。

结语: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术语在国际活动中的作用越加的重要,并且为了能够促进国家国家贸易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国际公约以及国际惯例之间的衔接。根据上文观点进行分析,对于国家贸易术语惯例的发展以及应用策略的研究,一定要根据国家贸易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其需求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正确的应用,以此来解决各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相关业者可以采用正确的应用策略,合理的使用贸易术语,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经济业务往来中的贸易风险与成本,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下去。(作者单位: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仁波,出口方选用D组贸易术语的风险及其防范[J].对外经贸实务,2010,1(04):10-11.

[2]王哲省,对FCA条件下的风险转移界限的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2,2(11):20-21.

[3]高振莉,浅谈外贸业务中FCA术语的应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01):30-31.

[4]汪素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最新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11,4(03):40-41.

[5]张文华.如何利用“前后”原则和“近远”原则来理解常用的国际贸易术语[J].才智,2012,5(07):50-51.

作者:刘莹

国际贸易惯例新发展论文 篇2:

论国际贸易惯例现实适用性的有效提升

【摘要】自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外贸易往来日益增多,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国际经济流转的日益加大,国际贸易惯例开始频繁使用,因此要想做好国际贸易,必须全面了解国际贸易惯例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准确理解国际贸易惯例的含义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作用,明确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维护国家与企业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贸易惯例 发展探讨

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往来中,遵守国际规范,按国际贸易惯例办事,与国际贸易惯例接轨,一直是中国政府遵守的一项重要经贸政策。但是,由于对国际贸易惯例的规则、涵义与法律属性等问题上认识都较模糊,引起了大量的争议和分歧,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找到引起争议与分歧的原因,充分认识国际贸易惯例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提高进出口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明确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趋势,切实提升国际贸易惯例的现实适用性,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

一、国际贸易惯例的突出特征

国际贸易惯例是国际组织或者权威机构为了规范贸易行为、减少贸易争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货物买卖活动中产生的惯例。主要包括在国际合同、运输、保险、支付与仲裁等方面存在的国际惯例。它是由国际组织制定的商业习惯性做法和标准构成的。国际贸易惯例的形式多样,涉及的内容广泛,根据国际惯例的性质、结构与功能,其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特征:

(一)国际贸易惯例具有普遍适用性,与依靠各国之间的相互谈判、妥协而达成的国际条约及依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内法截然不同,因为国际贸易惯例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而且其形成的过程也不受政府机关的控制与制约。

(二)国际贸易惯例的主观特征与客观特征。国际贸易惯例的主观特征为:是人们产生的必须遵照此惯例办理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主要体现在心理因素对于判断惯例的存在与否是至关重要的,仅是单纯的经常性做法却没有相应的心理确信,也不能构成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的客观特征为:国际贸易惯例是为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人们所普遍遵守和接受的,偶然的實践不能成为国际贸易惯例。因此只要从事这一行业的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同即可,并不要求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早期的国际贸易惯例都是在一些比较大的港口、码头,经过长期贸易往来总结而成的一些合理的做法,逐渐被同行业的其他人们所接受,在日后的国际贸易实际中应用,例如美国西海岸的码头工会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向集装箱货主征收近乎落地费性质的杂费,而这种杂费被各国的班轮公会列入班轮条款或者班轮运价,慢慢地这种做法就成了同行业者之间的国际贸易惯例。

(三)国际贸易惯例具有任意性,没有强制适用力。国际贸易惯例只有在当事人明示或者默示同意采用时,才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得不到当事人的认同,是不能将国际贸易惯例强加给当事人,有力地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满足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

二、明确国际贸易惯例的主要作用

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也不同,如果要想让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就必须克服国际贸易在适用法律上的障碍,通过国际贸易惯例来协调与规范。因此国际贸易惯例在各国的贸易往来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因为国际贸易惯例是自然地、历史地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行为规范,不具有政治性,其内容明确具体,形式简练,所以无论各国之间法律制度的差别有多大,都可以用国际贸易惯例的标准来约束对方,大大提高了买卖双方签订合约的效率,有效降低了双方成本。

(二)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的商人之间买卖活动。只有建立在买卖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情况下,交易才能达成并顺利进行,任何一方都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因国际贸易惯例具有公平、理性、确定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作用,可以公正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一旦买卖双方之间发生贸易矛盾或纠纷时,各国的法律都不能作为统一的标准来适用,而国际贸易惯例一般为任意性规范的,可以较充分地体现当事人的意志自由,为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提供了评定是非的标准。

(四)随着国际市场中国家数量的日益增多,各国之间的运输、保险、银行、海关等关系越来越复杂。假如没有一个统一的惯例来约束,整个国际贸易就会杂乱无章,没有秩序可循,就会影响各国之间的业务进展。有了国际贸易惯例作为各国共同遵守的依据,所有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五)国际贸易惯例的广泛应用,也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益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理解国际贸易惯例的合理性

国际贸易惯例的适用与否,其合理性首当其冲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各自的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分歧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发展中国家认为,国际贸易惯例大多数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与法律传统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有些不公平。而发达国家则认为,如果国际贸易惯例与诚实信用相违背就不会被普遍接受,而各国家都会经常遵守的,长期形成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国际贸易惯例都是合理的。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考虑,国际贸易惯例存在着对不同当事人利益考虑不均的缺点,因此,对其适用进行合理化的辨别,针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实际,加以少量的限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合情合理的。我们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国际贸易惯例,毕竟我们所认为的不合理性并不是在每个国家都共同存在的。因为国际组织在制定国际贸易惯例时,首先会根据各个成员国之间可能发生的贸易关系,充分考虑到的是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保护本行业当事人利益的狭隘性。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国际贸易惯例应该说是尽可能公正的,因此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该正确理解国际贸易惯例的合理性问题,让国际贸易惯例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注意国际贸易惯例在实践中的问题

尽管国际贸易惯例在解决贸易纠纷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买卖双方如果在合同中明确表示要采用某种惯例时,则被采用的惯例对买卖双方均有约束力。二是国际贸易惯例不是法律,虽然对买卖双方都具有约束力,但并不是强制性的,在贸易实践中可采用也可不采用。三是如果合同中明确采用某种惯例,却又在合同中规定了与所采用的惯例相抵触的条款,当这些条款与本国法律不矛盾时,就将受到有关国家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即以合同条款为准。四是如果合同中既未对某一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也未说明采用某个惯例,当发生争议付诸诉讼或提交仲裁时,法庭和仲裁机构可引用惯例作为判决或裁决的依据。因此在从事进出口业务时,全面了解国际贸易惯例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发生争议时,我们可以依据国际贸易惯例的规定据理力争,以免让自己身处被动局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五、探索国际贸易惯例的最新发展趋势

根据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见到国际贸易惯例的最新发展趋势。一、虽然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国家经济都不太景气,但国际贸易正朝着新一轮高速增长期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二是虽然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核心位置,但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三是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四是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针对国际贸易的现状,惯例也要朝著新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如下:一是国际贸易惯例将日趋合理公平,只有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惯例,才能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二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流转的日益加大,国际贸易惯例也要与时俱进,它的调整范围将日益扩大,内容日益丰富,适用空间也将不断增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三是国际贸易惯例必须适应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与之配套的文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结束语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国际贸易惯例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惯例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因此国际组织根据不断演进的国际形势,对原有的成文惯例进行了重新修订,充分发挥国际贸易惯例的约束、协调与指导作用,推出更加贴合国际贸易领域发展的新变化,操作性和指导性更强,更加符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贸易惯例。我们必须洞悉国际贸易惯例所发挥的独特以及潜在的作用,了解、把握和跟进发展趋势,在实践中有效地提升国际贸易惯例的现实适用性,切实保障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改琴,魏凯,吕岩.国际商事惯例在我国的适用条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邓旭.论国际商事惯例[J].国际商务研究,2010(04).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谭中利

国际贸易惯例新发展论文 篇3:

“涉外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涉外会计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技术性和应用性。本文分析了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要培养高素质的涉外会计专业人才,必须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双语教学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标准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涉外会计;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外贸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它要求涉外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业务素质,不仅能熟练处理信用证、准确填制全套外贸单证、熟悉外贸函电的写作等,而且要有能从业务需求出发,整合各个相关科目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涉外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务并存, 以实务操作为主。该课程的理论部分体现在课程内容中的众多国际惯例、规则和法律条文,实务部分体现在如何在众多国际惯例及法律和规则指导下从事实际操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深感需要讲解的内容太多太细。同时, 学生也普遍反映涉外会计难学,仅凭课堂上的讲解和想象,而没有实践操作,似懂非懂。特别是学生从事实际涉外会计工作时,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企业抱怨其实际业务能力太差,有的甚至连撰写英文函电或信用证审核都不熟练,企业需要进行二次培训,这样就体现不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很快用于实际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必要进行新的教学探索。

一、涉外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对从事国际业务操作的人员需求激增。为了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校开设了涉外专业,并把涉外会计实务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由于涉外会计业务是一门与国际惯例接轨、不断与时惧进的课程,在教学中原有的方法与经验已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因此目前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涉外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极强,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涉外会计课程教学设施比较薄弱, 缺少应有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 这样的教学必然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高校涉外会计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陈旧化, 缺乏符合涉外会计课程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般还是采用讲授法, 以教师为主, 上课教师讲概念、讲例题, 下课学生做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较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走上涉外会计工作岗位, 碰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解决。

2、教学目的模糊,教学内容单调,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在教学中仅让学生浏览教材中进出口货物涉外会计所需各种单证的样本,忽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各种单据只能直观地识别,不能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更不能独立地完成各类单证的缮制。

另外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涉外考试的通过率,增加学生持证数量,在涉外会计教学过程中把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按照应试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就出现了持证学生到工作单位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单位进行二次培训的现象,违背了高校的能力本位教学理念。

3、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 影响教学质量

涉外会计课程中很多概念、术语的理解都必须借助于一些相关课程的知识。 例如进出税费计算涉及税务和国际贸易知识,填制涉外会计凭证及进出口单证知识等。有些学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只注重开设涉外会计实务课程而忽视了相关课程, 或者先开设涉外会计课程, 后开设相关课程,这都让学生在学习涉外会计课程时预备知识不够, 学起来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正由于学生对涉外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不够,又难以抓住重点, 因而对各种涉外会计业务中的概念和流程要点容易混淆,成为教学中较难突破的难点,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4、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本身实践技能较弱

涉外会计课程的特点要求授课老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最好要有从事涉外会计工作的经历。但目前高校涉外会计课程的授课老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长期从事涉外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涉外会计行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不深。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涉外会计的实务操作性,往往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很少,甚至认为实践是实习阶段的任务。

二、高校涉外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要解决上述问题,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涉外会计人才,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切实深化涉外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涉外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国内涉外结算80%以上是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因而与其相关的在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而在信用证结算方式各环节中,较宜进行实践教学的环节为审证和审单。审证的目的可设置为要求学生找出不利、矛盾和质疑条款,因而要求学生能读懂、读通信用证。审单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找出单据中的不符点。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学生对信用证内容要透彻掌握,而且还要了解各种单据的制作要求、审单的方法、依据、标准等。这些都促使学生因需要而去掌握知识,将课本知识真正变为自身知识储备的一部分,使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所学为所用的乐趣,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2、实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从事这项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在涉外会计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是由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涉外会计主要讲授进出口贸易及非贸易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及结算过程中的融资方式等。涉外会计业务既涉及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部门,又涉及外贸企业、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众多相关单位和业务环节,但是不论在哪一个环节,哪一个单位,在涉外会计业务中所出具、办理的各种单证、票据均使用英文来制作。所以,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实际工作环境,把握涉外会计业务全部过程, 并且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环节, 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 并且要求学生学会制作和审核各种英文单据。当然,为了使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在进行英文讲解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汉语解释是必需的。

3、注重案例教學,激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

在银行和外贸公司的涉外会计实务中,涉及涉外会计的各个环节方式及各种主要单据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实务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教师仅是以案例来充实授课内容,通过增加课程的生动性和具体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虽然比单纯的讲条条框框要奏效,但是远远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倡导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案例分析,以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通过自己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了解、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行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讲述理论知识,然后再就某一案例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共同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同时提醒学生在类似案例中应注意的重点,最后再留下一些案例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分析,以此来检验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实行模拟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不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仅仅进行口头或书面分析,难免在实际操作中犯错误。因此,需要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模拟教学就是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要求学生事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对相关的案例有所了解,然后再在实验室设计的有关情境中进行模拟训练。

5、充分利用新的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涉外会计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业务流程并接触到各种单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直观地演示结算过程、增大教学信息量、便于教学节奏控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制作是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每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利用文本、视图、音像等教学媒体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6、大力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实践性教学活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就涉外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来说,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实践基础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学校可邀请外贸行业、银行部门的相关专家不定期来校指导, 共同完善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使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教师可利用假期去到涉外会计岗位第一线接触实际的涉外会计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涉外会计业务的全过程,更新最新的结算业务知识,积累相关的涉外会计经验,培养“双师型”素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从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际业务和问题实例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出更适合企业要求的涉外会计人才。

三、结论

通过采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改變以往学习枯燥无味的范式,营造一个活泼竞争的学习环境,能极大地提高涉外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这种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教学的新的尝试不仅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新经济环境需求的具有综合性素质的涉外会计从业人才,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涉外会计的实务内容,同时也要对相关结算理论和各种结算工具十分了解,对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判断。而这将有力地促进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虹. 应用教育中的素质培养 [J].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24-26.

[2]武翠芳等. 模拟教学在涉外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18-21.

[3]刘卫红. 关于涉外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 中山大学学报论从,2007, (4):28-30.

[4]张玉琴.涉外会计案例教学尝试[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8 , (6):33-35 .

[5]方洁. 试从与国际惯例接轨角度论涉外会计教学与实践的矛盾及出路[J].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30-32.

作者:强明隆 雍华平

上一篇:产品视觉性工业设计论文下一篇:辅导员协调关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