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免征居民消费论文

2022-04-19

【摘要】我国个税虽引入时间较短,但经过不断发展与修订,在我国收入再分配、财政资金来源、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就业方面影响日益提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个税免征居民消费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个税免征居民消费论文 篇1:

个税改革的脚步悄然加快

最近关于个税的讨论遍布网络,先是一条“年收入12万元以上属于高收入人群,要多交个人所得税”的信息刷爆朋友圈,令万千“北漂”和“南漂”们惊恐万状;然后一篇“为何年薪百万依然很穷”的文章在网络疯传,令一众白领、金领唏嘘不已。

关于个税改革临近的消息也不绝于耳,先是多位财政部领导在多种场合表示推进个税改革的决心,继而是各路学者多方披露个税改革的进程,最近财政部调整机构设置,单独设立个人所得税处。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终点——个税改革距离推出已经不远,这个不远可能是以月计量,也可能是以年计量。

一、我国个税的演进

新中国之前,当时的政府和有识之士也曾进行过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尝试,但是并未形成完整的个税制度体系,加之当时社会动荡,国民经济凋敝,个税有名无实。

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才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税体系,梳理历史,新中国以后的个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个税税制初期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细则》,我国个税税制自此建立。

由于初期个税税制的不完备,国务院于1986年1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对工商业户所得采取7%-60%的十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并于1987年7月起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对工资薪金等劳动所得适用20%-60%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对非劳动所得使用20%的比例税率,对个税税制进行了完善。

(二)1994-2002年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

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缓解社会分配不公,1994年我国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改革,把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3个税种合并为个人所得税。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增加应税项目;统一采用“分项扣除、分项定率、分项征收”的征税模式;调整费用扣除额,将生活费用扣除标准从400元提高到800元;调整税率,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业户所得和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适用20%的比例税率。

(三)2003-2011年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

从2005年到2011年,我国先后四次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修改。2005年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内容有两项,一项是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另一项是纳税申报规定的修改。由于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变化,2005年10月,国家将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有关纳税申报规定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2007年8月,国家将利息个税税率由20%调低到5%,同年12月将费用扣除标准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

2011年6月,全国人大在三次审议之后通过新的个税修正案,也就是目前的个税法案,将个税扣除标准提高至3500元,同时,将原来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并将最低一档由5%修改为3%。

二、当前个税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个税已经持续5年多了,自那时以来,国内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通物价和住房投资价格相比于老百姓的收入上升较为明显,教育支出、养老支出、家庭刚性支出等的增长也显著增大了老百姓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之下,当前个税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一)税负公平问题

对于税负,目前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财经学者之间的学术术语,它指的是衡量不同纳税人税收负担的一套经济学分析框架;一种认识就是纳税者对税收负担的直观感受。笔者以为,探讨中国的税负问题,离开老百姓的立场,将会脱离现实,本文所指的税负是指纳税者对税负的主观感受,它看似不严谨,但它不一定不正确,重要的是它对政策制定具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笔者手头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是从笔者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来看,目前的税负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从劳动和资本税负的角度来分析,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劳动税负重于资本税负;从不同收入阶层来分析,中低收入阶层明显感觉到税负是偏重的,因为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所享受的扣除更多;从地区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税负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高。出现税负不公平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现行个税并没有将个人所得全部纳入个人所得税计征范围,特别需要加大收入再分配调节力度的薪酬之外的一些高收入,却调节不到或力度过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包括薪酬、稿酬、经营所得等11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收入来源多元化,个人收入所得形式非上述11类所能涵盖。比如,厂主型的富豪,不给自己开工资或仅象征性地开工资,就可以全部或大部规避超额累进税率的调节机制。又如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城市周边居民获得大量房产和补偿收入,但目前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此外,按照现行政策规定,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与其有特殊关系的人,均免征个人所得税。诸如此类的收入逍遥个税之外,难怪工薪层感到税负不公。

二是同类收入适用不同的计税方法和税率。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将劳动所得分为三类且分别适用不同的计税方法。三类劳动所得包括:薪酬所得、劳务所得和稿酬。薪酬所得计税方法分别为在减除薪酬所得费用基础上适用7级累进税率,劳务所得在一次性扣除基础上按适用20%的比例税率,稿酬适用20%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在过去薪酬所得占主体的情况下,分别适用不同政策差异及其所导致的征管难度尚不明显,随着用工制度和雇佣关系多元化,薪酬和劳务之间的边界越发模糊,试图做出清晰界定也越发困难。

三是同类所得适用不同的政策。近年来,随着全国二手房交易市场的火爆,房产买卖个人所得税收入规模大幅增加。目前对于个人出售家庭非唯一住房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计征时依能查到原值与否,分别适用不同的计征方法。能查到原值的房产按照房产差价的20%计征,查不到原值的或公房,按照网签价的1%计征。同一地段相同市场价的房子,在出售时,因房屋状态不同,个人所得税税负差异巨大。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政策已然忽视了个人所得税制设计的量能纳税原则。

(二)扣除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后半期,老龄化提前到来,子女的教育支出、老人供养支出等在家庭支出中的比率不断上升,对各主要纳税人构成不小的负担。参考世界各主要国家,将居民的医疗、住房和教育支出等都纳入抵扣范围,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个税的公平性。而我国当前的个税仍然未能将其纳入抵扣范围,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的问题

当前的个税是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度,这种所得税制度由于未能综合考虑一个家庭的支出负担问题,被普遍认为是不科学和不够公平的,虽然当前税制引入了年收入12万以上个人自行申报个税的条款,但是在税负实践中实行的并不好。

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讲,由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缓慢,在征收水平有限的客观限制下,分类所得税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是,随着我们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税收征管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施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或者混合个人所得税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三、今后个税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个税存在的问题是人所共知的,但对于如何推进个税改革,有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个税改革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方向

当前我国的个税改革从税制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在保证个税财政筹资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发挥个税的收入分配功能是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然而,由于其直接税的身份和税感最为强烈的特点,个税改革又受到了减税政策的影响,个税改革的指导思想一直在调节收入差距和减税之间摇摆,这个问题如果不重视就会背离个税改革的初衷。

首先,个税改革在减税方面的指导思想混淆了居民减税与个税减税的关系。从宏观税负的角度来看,考虑到我国公共支出特别是社保领域的支出不足,我国居民个人承受的税收负担确实偏重。通过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居民税负确实是较为合理的政策选择。但个税作为直接税,过度承担了由间接税带来的税负过高的责任。因此,个税改革是否以减税为指导思想必须明确个税在我国结构性减税中的责任,正确区分个税减税与居民减负之间的差异。

其次,个税改革应该正确认识个税的收入分配功能,切勿对个税的收入调节作用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日益严重,基尼系数不断升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并引发社会问题。个税作为具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功能的税种,也受到了全社会的期待。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不断降低,收入分配不断失衡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某一项政策或者某一税种能够解决的。尤其是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很大程度上发生在初次分配领域,并非个税单独所能控制。

(二)个税改革要有整体的税制设计

我国的个税改革从设定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改革目标之后,对税制结构一直缺乏更为细致的设计。由于缺乏对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的考虑,长期以来个税改革一味依靠提高工薪所得的免征额以缓解改革压力,试图通过小修小补替代整体改革。以个税工薪所得项目的免征额而言,上调幅度的测算也显得十分粗糙,缺乏细致的税制设计和考虑。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在回答工资薪金免征额标准提高原因的时候,主要以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指标为依据进行计算,通过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乘以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再乘以消费性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从而计算出个税工资薪金所得的大致扣除范围。表面上工资薪金所得的免征额计算已充分考虑到了个人生活成本扣除、家庭因素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然而事实上,个税工资薪金所得的免征额依靠平均数据为基础的测算方式显然与个税调节收入分配、考虑个人差异的税制要求南辕北辙。就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而言,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月均消费性支出最高的上海达1933元,与最低的青海省801元之间相差1132元,前者是后者的2.41倍之多,其区域差异显而易见。就家庭因素而言,通过计算每一就业者所负担人数来考虑显然无法合理区分家庭抚养人口的具体差别。就消费支出的平均增长率而言,由于其每年都在增长,在现有的工薪所得免征额制度设计下,只有隔一段时间就调整一次才能够确保免征额设计的合理性。我国个税改革中,屡次调整的工薪所得免征额设计尚且如此粗糙,更遑论个税税率调整、劳动资本所得税负差异等其他方面。可以说,个税是强调差异化、强调因人而异的税种,个税改革中的“简单平均”模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个税收入分配功能的弱化。因此个税改革中突破原有的简单粗糙的“平均”模式,更加精细化地进行制度设计,才符合个税因人而异调整收入分配的要求,才是解决单纯依靠免征额上调延缓改革步伐,导致与“宽税基”要求相冲突的关键。

(三)正确认识征管约束

征管约束可以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会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和认识征管约束。短期内,考虑调整税制设计,适应现有的征管水平,是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选择;长期内,应考虑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执法力度、促进个税控管等一系列征管配套改革,提高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进而摆脱征管水平对个税功能发挥的约束。

然而,当前我国的个税改革既没有适合现有征管水平的个税税制设计,也没有提高征管水平的具体措施。以个税工薪所得税率设计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工薪所得的累进税率多达9级,2011年改革之后依然有7级累进税率,而最高边际税率高达45%。显然在征管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多级累进和高边际税率的方式能够较为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在征管水平较为落后、且个税收入分类征收的情况下,过多的累进级次和较高的边际税率将会助长纳税人的逃税避税激励,导致个税收入的逆向调节。而在世界其他国家逐步考虑现有征管水平转向个税平税制以及单一税率取得巨大成功的情况下,我国的个税改革恰恰由于缺乏对现有征管水平约束的考量,从而陷入了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了无论穷人、富人都感觉不公平不满意的情况。因此我国的个税改革应以现有征管水平为前提,充分考虑现有征管水平条件下税制设计能够达到的现实效果,这是在我国取得改革中的理论公平与征管约束下的现实公平的关键。

此外,加快个税征管领域的配套改革是个税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通过建立较为透明的财产公示制度,全面掌握和了解纳税人的财产信息,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和可控化,解决存量财产监控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源泉扣缴和代扣代缴制度,从流量环节加强对纳税人收入的监控。

三是要通过建立信息联网和共享平台,在公司财务、银行以及税务机关之间实现信息相互衔接,以确保对纳税人收入信息的及时更新和汇总。

四是要适时建立与居民消费指数相挂钩的免征额自动调节机制,通过免征额与CPI挂钩的指数化联动,确保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时效合理性。

五是要强化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奖惩机制,通过建立信用累积制度对纳税人逃税行为进行约束,通过合理的税收返还增强纳税人主动纳税的奖励激励,从而提高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邓越.我国个税改革回顾与完善的若干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0).

[2]唐小飞,王铮.我国个税改革对社会公平影响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3).

[3]陈工,陈伟明.当前我国所得税改革的若干问题探讨[J].税务与经济,2011(6).

个税免征居民消费论文 篇2:

中外个税制度对比浅析我国个税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个税虽引入时间较短,但经过不断发展与修订,在我国收入再分配、财政资金来源、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就业方面影响日益提高。为使之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应对发展中出现的税制模式设计问题、税收征管问题、税率设置税前扣除及优惠影响问题,借以美英日德等个税引入早发展期长税制较完善的国家的个税制度进行对比浅析,认为我国个税制度宜在现行基础上对国外显效较好的个税政策加以借鉴,更好地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个税改革。

【关键词】个税 税制 税负公平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

(一)我国个税税收体系的发展

我国个税开征时间较晚,至今才30多年的个税发展史,相比国外较早施行个税并日趋完善的国家的个税制度,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国个税税制也在不断改进。自1980年我国首次开征个税到2005年在此期间税率和征税扣除点从未改变过,06年才把800元的起征点上调至1600元,后于08年3月上调至2000元,直到11年变为3500元;1980年征得个税收入18万元,87年对高收入人群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在制定初期主要还是为了调节贫富差距问题,06年时1600元免征额,我国个税征得了2452亿元的个税税收个税在为财政带来收入等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社会总体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在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上有积极意义,推动整体经济稳健发展。个税由调节贫富差距的职能逐渐向调节收入分配和为政府提供资金及促进经济增长兼具的职能过渡。我国实行的分类税制对于个人收入构成多元化的趋势,难以涵盖到个人收入的所有方面,我国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列举了十个项目和一个“其他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认征收)的概括项目,体现个税应收的门类较少,如个人在淘宝网等网店收入的个税就难以覆盖,仅靠自觉。致使收入构成多元且其综合收入高的多方扣除,反而可能会比收入渠道单一综合收入低的纳税人要少缴税,且收入多元通过收入分类转移的代替效应来偷逃税款也易发生,在整体的角度上,调节缓解社会分配不公,还未达到其应有的力度,为找出其原因,还需从征管与税率设置和税收扣除及优惠上想办法。

(二)我国个税征管的问题

我国现行个税在法律上规定通过源头扣缴,但也使个税流失原因多归咎到了扣缴义务人头上,在现实中个税征收一直过多依赖于扣缴,而在现实工作与生活中扣缴义务人与纳税人的各种复杂关系致使不少扣缴义务人故意协助纳税人偷逃个税税款。缴税后却拿不到完税凭证,个税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被动化,没有当作义务对待。由于个人收入监管渠道建设滞后,现金交易管理混乱催发各类隐形灰色收入不利税务监管,不少高收入人群部分收入隐匿偷逃大量税款。从人大教授安体富分析数据上看年所得超12万的人群中实际申报人数只有两成[1]。个税征管信息渠道不畅通采集困难、统计不全面导致征管效率不高。规定的全国统一扣除项目能减低征管部门的征管成本[2],税收征管中尚未将家庭负担情况考虑,地域经济发展差距大,个人生活必要支出不同,同等收入情况下个税征收扣除也没有兼顾,地方也因个税而影响其人才的吸引,而按月计征对于部分自由职业者年收入中各月收入不稳定,而若固定薪资的单位职员与其年收入相同,却可能会出现前者交税而后者不用交税的情况,不能体现税负公平。

(三)我国个税的税率设置、税前扣除和优惠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我国基本按所得的性质划分个税税率——单纯分类所得税税制,2011年由九级累进税率改为七级累进税率最高档税率为45%,与国际上简化税率档次的主流趋同,但是仍是多于大多数国家的税率档次,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复杂对纳税人熟悉个税与税务部门的宣传不利,45%的高税率在国际上少有且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过高的税率容易使高收入人群偷逃税款的情况发生,制约其生产创造的主动性,造成内需、就业下降,不利于经济平稳发展。扣除标准没有兼顾各地物价指数,对高消费的大城市统一按全国标准公平缺失。

二、国外先进个人所得税税收体系借鉴

(一)英国个税制度

作为世界上首开个税的国家——英国,早在1799年就制定并开征了个人所得税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修订补充,英国的个税也由最早的分类制改为现在的分类综合制,有效地避免了之前个税税负不公问题。其税率档次也由之前的十一级减至四级,总体税率呈下降事态,降幅很大。英国将个人收入分为四类,每一类为一级,除第一级免税后三级逐级税率增高。其税前扣除分为可从总收入中扣除的费用扣除和允以扣除家庭供养及自身生机的个税宽免,英国个税对于家庭情况、纳税人年龄问题、纳税人伤残情况等因素其税收宽免优惠都有考虑。由于英国纳税税码统一制定对个人所得实施全面监控,代码和信息的共享性规范化,使得英国个税偷逃情况发生较少。

(二)美国个税制度

1913年,美国个税制度形成,在距今已有一个世纪的时长里,其逐渐发展成为美国国家税收中举足轻重的税制之一。而因其经历长期的改进修订,个税在美国的各税制中发展成较完善的税收体制。在美国政府财政收入比重中个税收入近半,其税制之重要也导致个税在美国较其他税种更为复杂。个税扣除方面,美国人可以在适合他们自身的分项扣除和统一按标准扣除中自主选择扣除方式。2011年开始奥巴马政府将税率档次从六级改为五级,又增加了一些课税扣除项目,这种关注民众生活必需支出简税制的措施,促进社会就业与经济平稳发展,避免之前布什政府为高收入者降税招致中低收入者不满的局面,虽然已经起到了不小的均贫富的作用但从民意调查来看,更多民众主张重新分配收入不公问题,富人在经济危机时期也有余钱,不少富人团体也表示愿意取消对富人税收优惠政策。在美国实行申报制,且申报灵活家庭申报与单独申报均可,对家庭计征因素的考虑更趋公平,向雇主领薪也执行预扣缴但并不是正式纳税,每年都有专门正式的个税申报。税务部门将个税广泛深入地宣传,公务员定期公布收入,监管力度大,民众纳税意识强。

(三)德国个税制度

个税在德国是一项占德国税收比重很大的重要税种,2011年德国大选默克额和施罗德均在个税制度改革简化程序上有承诺,显示了个税在德国的重要性。德国个税采用综合累进制,个税起征点结合年度CPI调整,五级税档对个人收入进行考虑,还根据实际家庭负担情况,人性化改善税收征收问题。同美国一样实行年申报制,税制较复杂,明确解释并规范实物所得有力限制灰色收入。近些年来德国一直进行个税改革,个税降至战后最低水平,改革本着均贫富的原则,有效地提高德国居民消费水平,但对高收入人群过高的税率也导致此类人群外流,影响国内经济发展与就业。德国个税监管严密,所有纳税人都有自己的纳税税号,税收征管部门拥有搜查与拘捕权,经常突击检查。复杂的税制催生了税务师税务代理的热门,也使之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提高税务办理效率,也促使德国个税的发展更趋完善。

(四)日本个税制度

在日本,个税几经调整改革,一度高达93%的最高档税率不断下降现已降至50%,现在其四挡的税率也是由曾经最多达十九级的税率级数上简化而来。日本税收中个税比重较大与企业所得税不相上下,实行分类综合累进制个税改革上与国际方向趋同,考虑家庭与灾害等因素,其扣税规定细致,扣税形式丰富扣税率对低收入更趋公平对年收低于180万日元扣除率近半而高于一千万日元的扣除率仅一成不到,税收征管稽查制度严格诚信机制健全,切实地培养了公民自觉纳税的意识。

三、中外个税制度对比给我国个税改革上的启示

(一)税制模式方面

应借鉴国际个税经验,实施综合制与分类制并行的个税模式,避免分类制因类别替代转换导致的税款流失、征税不公,引入综合制按个人综合情况平等赋税,如不可抗力造成的灾害损失、家庭平均人口收入及供养情况,所在地消费水平物价指数,适当增加税前扣除项保障低收入人群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加大对高收入多元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更加体现税负公平。

(二)税收征管方面

强化纳税人纳税意识,统一个人纳税税号,对个人收入信息多方采集,加强个人信息在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流通共享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个税不能仅从个人身上出发,对于与其密切相关的所在单位的资金运动也应要求金融机构加大监管力度,银行业务办理个人必须出事纳税号可与身份证号一致关联各方又节省工作量加大银行体系覆盖面、健全金融体系,建立现代化网络征管手段,在税务系统与银行、工商、企业信息关联,使信用手段与征管手段相结合[3]。引导鼓励缺现代金融支付手段增强纳税人支付观念为今后大规模使用作铺垫,降低因现金支付引发的居民收入部分隐藏。鼓励个人自行申报弥补单位代扣代缴的不足,代扣缴的征收率稍高于自行申报的,高于部分由个人申请后税务部门退返,推行税务师税务代理人,加强个人缴税意识。对于个人隐蔽收入与收到购物卡、会员卡等实物收入加大监管力度,高收入人群是重点检查对象,可专项突击检查。对偷逃税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查处,加大处罚力度,建立税收与金融、职业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互通信用制度,对有污点记录的予以不可逆影响,重点检查该类人群。

(三)税率设置、税前扣除及优惠方面

减少税率级次,控制在4~5级之间,提高征管效率,适当降低最高征税率,提高费用扣除标准,改月按年税率计算个税税额,考虑一些家庭实际情况如小孩抚养、父母赡养、孤儿收养、家庭重大变故、婚变情况,及灾害减免、通货膨胀予以系数化计征,宽减必要支出,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因素也可考虑扣除,起征点与物价指数CPI挂钩,实现动态化起征点增加税负弹性,以适应各地纳税人因城市差异产生的生活成本差异情况,起征扣除标准也应将对外籍居民的4800元与国人对实行的3500元一碗水端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也宜将个税起征点的水平适当提高,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提高就业。

四、结语

个税发展方向与税改目的在于顺应民意考虑税负公平,发挥其调节缓解社会分配不公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作用。个税改革的体现税负公平、助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职能始终在逐步完善并产生积极意义,这也是国家经济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珊.个税申报为何遇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4-05(4).

[2]王艳君. 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研究——基于个税税制设计、税收征管及整体税制结构的探讨[Z].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3):77-78.

[3]吴云飞.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的思考[J].涉外税务,2000.

作者简介:傅强(1993-),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毕业于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个人所得税。

作者:傅强

个税免征居民消费论文 篇3:

还原“房贷利息抵个税”的本来面目

一、背景:“房贷利息抵个税”甚嚣尘上

近日,有消息传出,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改革方案正按既定时间表推进,其中比较受关注的就是“房贷利息抵个税”,即个人首套房按揭利息可以在个税征收前,从应税收入中扣除。该消息引起了地产股暴涨,并成为年末“大蓝筹”领涨的“新龙头”。有研究测算,该项政策“落地”后,或意味着个人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将下降15%-45%。如若,该政策或将成为楼市历史上“最重磅”的利好政策。

在“稳增长”压力当前,而楼市对“稳增长”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情况下,加上国家领导人对于楼市“去库存”“促消费”也做出了重要批示,各行业的政策导向也开始从“需求侧”(如刺激需求释放)向“供给侧”转变(如增加有效供应)。因此,各界普遍预期,接下来的楼市扶持政策一定会“放大招”,出台像“房贷利息抵税”这样重磅的政策也就不奇怪了。

二、“房贷利息抵个税”,从个税改革说起

1.目前个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房贷利息抵个税”是我国个税改革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个税以“工薪税”为主,普通工薪阶层纳税占目前个税总收入的70%以上。由于税源监控不到位、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不完善,导致个税征收成本高、难度大,针对个人非工薪所得(如劳务报酬、经营所得、不动产等财产转让所得)的个税事实上很难征收到。2011年,个人所得税法修订时,财政部门曾披露,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上调到3500元后,纳税人数居然由约8400万人骤减至约2400万人。这意味着,非工薪个人所得纳入应税收入的占比很小。事实上,上述非工薪个人所得,才是近年来富人的主要收入。因此,目前的个税制度下,真正的“富人”承担的税率反而很低。

近年来,尽管提高个税“免征额”,中等收入群体受益,但由于纳税人数量剧减,造成个税总收入明显下降,该政策也使得平均税率(全部个税/全部应税所得)下降。同时,尽管中高收入阶层受益于免征额提高,其税负降低了,但低收入人群并没有受益于“免征额”的提高(税率仍保持为0),再考虑到非工薪收入多数没有被纳入到个人应税收入中,这使得总体基尼系数恶化了,个税调节收入的功能下降了。但是,若不提高“免征额”,名义收入增长会使更多工薪族进入纳税人行列,或由低税率层级进入高税率层级,这就阻碍了中等收入人群的壮大。

在资产价格高涨、居民理财意识强烈且理财渠道多元化、个体经营和创业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而工薪所得在个人所得中的平均占比越来越低,2012年这一比例仅为64%。近年来,个税改革仅限于“微调”,主要就是提高起征点、调高工薪所得的基本费用扣除额(如社保、公积金等)及累进税率的调整等,已经无法适应居民个人所得的变化,个税制度改革亟待推进。

2.我国个税改革方向:分类综合相结合的新个税

遵从公平和效率的协调,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就是从目前的“分类计征”向“综合计征”与“分类计征”相结合的税制转变。在目前的“分类计征”模式下,个人收入被分为11类(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对每一类收入,分别规定起征点和税率累进。对于多元收入的富人来说,“分类计征”显然无法通过综合其总收入并以累进的高税率来调节其收入。

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新个税制度下,对非资本或不动产等财产转让所得的个人应税所得,综合起来适用同一个税率表来征税;对资本或财产转让所得,继续采用“分类计征”的模式。新的税制能够改变单纯“分类征收”模式下,富人征不到税、个税沦为“工薪税”、普通劳动者税负重、工薪阶层无法致富,税收调节收入(调节高收入)、促进社会公平(保护低收入)上乏力的现状。

三、“税前抵扣”是个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个税“综合计征”制度之下,为了体现公平税负和“保低就高”的原则,在一定额度内,允许个人将维持家庭“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费用在征税前从应税个人收入中扣除,而“税前抵扣”也是综合计征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国实践看看,扣除项涉及定额或定比率的食物费用、住房(第一套房)贷款利息、未成年子女扶养费、基础教育支出和保险费、赡养费用等。税前扣除基本生活负担,在于这些费用既是维持国民身心健康的基本投入,也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涵养税源的必要投入,不应该纳入应税所得。

在新的税制下,将个人工薪、经营、劳务和稿费等收入综合起来按同一个累进税率表征税,而为了吸引投资、招商引资和留住资金,也为了鼓励个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多渠道收入,将资本所得和财产所得单列和分类计征,继续适用比例税率。同时,完善“税前抵扣”,将居民基本生活费用税前扣除。这样,低收入人群的税率将明显降低,而高收入人群的税负将增加。此外,对于高收入人群的资本所得,依旧采用分类征收模式,也不会挫伤投资的积极性。

四、税前抵扣首推“房贷利息抵个税”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2015年中国家庭资产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据70%,已经成为居民最“大头”的资产。近年来,随着房价快速上涨,按揭贷款已成为居民最大头的支出。特别是,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支付购房首付款花去了所有积蓄(甚至还要负债),而按揭贷款月供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般在1/3-1/2。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怎么可能升级呢?我国的内需将如何振兴?同时,近期五中全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有两个重大目标,一是将业已在城市就业的2.7亿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城市户籍,二是“十三五”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降低外来人口城镇化成本,则是实现这两项目标的最大公约数。

外来非户籍人口“市民化”后的首要需求,就是“住有所居”。从近年来如火如荼的“返乡置业”看,生产生活上已经完全城市化的外来人口,一般将家乡三四线城市(镇)或县城作为其“最后一站”,其住房需求非常强烈。但是,“衣食住行”中住的支出最大,这也是缘何外来人口在工作地(往往是大城市)购房占比仅为1%。

如果能够将基本住房费用(贷款或房租)在个税征收前抵扣,无疑将极大地降低外来人群“市民化”的成本。进一步,2.7亿外来人口不仅是最后一块刚性购房群体,也是我国最后一块人口红利。以个税改革为契机,将住房等基本生活成本税前抵扣,将是增强城镇人口集聚能力、增强城镇消费能力、促进城镇化均衡发展(外来人口在三四线城市安家落户),构建内需型社会的绝佳机会。同时,这也是降低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成本、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更是通过理顺要素收入分配,激活劳动要素,加速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房贷利息抵个税”的时机已到来

从1996年“九五”计划到2011年“十二五”规划,我国已连续在四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建立“综合分类结合的个税制度”,但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主要原因在于征管难度、纳税申报、个人信用代码统一、信用惩戒等不完善;三中全会《决定》、201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均提出建立新的个税制度;2015年5月,在国务院批复《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个税改革要在2017年付诸立法,意味着个税改革将全面提速。

关于“房贷利息抵个税”的说法,在2013年就已出现。是年9月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改革个税的方向,是由目前的分类税制转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 在对部分所得项目实行综合计税的同时,会将纳税人家庭负担,如赡养人口、按揭贷款等情况计入抵扣因素,更体现税收公平。

目前,个税缴纳源泉扣缴普遍推行、个人纳税档案也在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每个人有唯一身份证号、年所得12万元以上高收入者自行申报已实施几年,同时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交换不断提高,这些征管条件和环境的逐步完善,为综合与分类结合的新个税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必要前提。同时,加速推动“供给侧”改革,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构建内需社会也迫在眉睫。因此,在个税改革加速推进的同时,实施“房贷利息抵个税”的时机也已经到来。

李求军/责任编辑

作者:李宇嘉

上一篇:物业经营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中国政治经济体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