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要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高校行政管理的决策,提升高校的行政办公效率,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沟通效率与反应速度。对此,高校要树立新媒体时代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理念,考虑引入首席信息执行官(CIO)制度,打造移动校园App应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图书馆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书馆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之限制与突破

[摘 要] 201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首次从法律层面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然而当前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还存在诸多限制,还需从法律规范体系化、明确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重构内部管理体系等方面予以突破。

[关 键 词]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限制;突破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作为文献资源共享理念引领之下高校图书馆拓宽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目标,正由一般的理论层面探讨向全面的社会实践迈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首次从法律层面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然从实践来看,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还存在法律法规尚未体系化、财政支持政策不明确、行政管理体制不畅、内部管理制度不适等问题。因此,要克服上述问题,还需不断加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各项问题的研究,以期实现新的突破。

一、法律规范体系化: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之基石

从当前正在实施的与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进行规定的法律主要有两部:一部为属于法律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其第48条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另一部为属于部门规章层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该法律文件于1987年由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该法律文件将高校图书馆界定为所属高校的学术性机构。该法律文件后于2002年和2015年分别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将高校图书馆定性为社会文化建设重要基地。其中第37条规定:“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如,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7条规定:“倡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2010年11月16日湖南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第六点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要主动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在保障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基础上,打破长期形成的封闭管理格局,稳步推进学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使之逐步成为区域性的学习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上述法律规定,一方面为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支撑。另一方面其整体上尚未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的法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离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规范类型缺失,难以满足需要。从现有法律规范来看,只有法律、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效力层面的规定,缺乏行政法规效力层面的规定,且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作出规定的地方性法律规定的也只有少数几个地方,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2.均为任意性规范,作用发挥有限。从当前正在实施的与高校图书馆相关的法律规范来看,无论是法律层面的《公共图书馆法》,还是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层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等规范均非强制性规定,各高校可以选择开放,也可以选择不开放,其结果是绝大多数都是选择不开放,法律规范的作用十分有限。

3.监督管理规定缺位,落实促進无力。从现有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法律规范来看,没有对其设计监督性规定,高校无论是选择开放还是不开放,连依据都没有,难以有效促进这一规定的落实。

4.缺乏激励方面的规定,高校积极性不高。从现有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法律规范来看,均只原则性地指出国家和政府支持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具体如何支持,目前尚属空白,从而导致各高校图书馆在选择是否面向社会开放时,考虑到开放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成本与投入,往往选择不面向社会开放。

因此,要想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真正得到落实,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基础。首先,进一步完善各个效力层次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国务院要出台行政法规层面的规定,各地方也应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进而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满足其所涉及不同类型社会关系的需求。其次,将现有的任意性规定改为强制性规定,规定各高校图书馆具备一定的条件下应当面向社会开放,并对具备条件应向社会开放而未向社会开放的高校作出法律责任的规定。再次,制订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规定,授权有关职能部门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进行监督,进而有力促进这一工作的落实。最后,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经费补偿作出合理的明确规定,规定“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后,国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总之,只有这种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形成,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才能在法律层面得以保障。

二、明确财政扶持政策: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之根本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根本性问题是一个利益问题,开放则意味着额外的人力和经费的支出,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只是空头的倡导、鼓励是很难让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因此,必须在法律规定作出原则性的财政激励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政府财政扶持政策,对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经费补偿作出合理安排,才能使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开展。

这种安排可通过两种路径得以实现:一是参照运用现代社会治理理论中的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实施。即由政府出资,以合同形式向各高校图书馆购买服务来对高校图书馆因面向社会开放后的经费缺口进行补偿。二是政府直接以专项财政拨款的形式给予补偿。在当前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先是由政府向各高校下拨办学经费,然后各高校再向图书馆下拨经费,从当前实践情形来看,通常下拨的经费不多,仅能维持甚至难以维持日常运转,更谈不上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因此,政府可直接以图书馆专项经费的形式向各高校下拨经费,这笔经费仅限于图书馆使用,以保障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具有必要的经费来源。

三、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之核心

从当前我国图书馆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看,其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据行政隶属关系来进行系统划分,主要有归属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归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图书馆系统(其中部属高校图书馆归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地方高校归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等。这样的行政管理体制必然会造成在整个图书馆系统中各主体相互割裂,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与协调,难以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的、符合现代文献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其直接后果就是高校图书馆的现有资源闲置,资源价值难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和提供服务时仅仅考虑本单位本系统内部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體系建设和运行,其核心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主体方面,应设立一个国家层面的、统一的高校图书馆主管机构,在这个机构中内设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工作。同时,要制订出台一系列关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标准,并将其纳入到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当中。

四、重构内部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之关键

《公共图书馆法》出台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基本上属于内部管理制度的范畴,一方面是基于未向社会开放这一事实而构建,仅能满足高校内部师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一内部管理体系是基于各高校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而构建,并未考虑社会用户需求因素,这就使得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后,面对社会用户这一庞大且复杂的群体,必然无所适从。因此,必须在对现有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构一套能将校内服务与校外服务兼容的管理制度体系,这是高校面向社会开放之关键。当前,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首先,服务对象类型化。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后,服务对象将变得庞大且复杂,要想制订同时适用所有服务对象的管理制度实无可能,而将服务对象进行类型化划分,如划分为在校师生、本校毕业生、合作单位、周边社区人员等,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制订适宜的管理制度是必要且可行的。

其次,服务内容全面化。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就要尽可能地开放更多的服务,凡是能为社会读者开放的均应向社会读者开放,要千方百计地促进更多的服务面向社会开放,只有这样才具有开放的实质性意义。从当前已经开展的一些尝试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未出现不利影响。因此可见,在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服务内容全面化可使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价值得以最大实现。

最后,管理手段多样化。从现有实践来看,当前各高校对读者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有提供担保、限额办证、证件注册、污点管理、终止服务等。但这些管理手段很少被一所高校图书馆全部使用,各高校大多只是选取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而并非全部。同时,从读者管理的各个环节来看,上述手段尚未全面涵盖读者管理全过程,如读者监督方面尚未涉及。鉴于高校图书馆对读者的管理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必须实现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一方面,管理手段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覆盖读者管理全过程,不留缺口,上述多种管理手段尽量全部予以采取。另一方面,提高解决读者管理问题的前瞻性,要针对读者管理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预设解决手段。

五、结语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在现有环境下,要使各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开放还存在着诸多限制,但信息开放、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如何突破这些限制,还需要各个层面不断探索,努力实践。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随着文献资源共享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必将得以实现。

作者:肖青山

图书馆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篇2:

新媒体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要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高校行政管理的决策,提升高校的行政办公效率,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沟通效率与反应速度。对此,高校要树立新媒体时代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理念,考虑引入首席信息执行官(CIO)制度,打造移动校园App应用。借助“智慧校园”应用平台,实现高校移动智能办公,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便捷性,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自助服务平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智慧校园;一站式平台;行政管理

21世纪,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让1和0组成的信息渗入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世界银行在《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中提到:“在世界上最贫困的20%的家庭中,有70%的家庭拥有智能手机先于清洁的饮用水和厕所这些生活必需品。”[1]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传统智能停留在桌面的互联网转变为基于场景应用的“液态互联网”。在这个万物皆可互联的时代,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工作娱乐方式逐渐转变,借助搜索、定位、语音、视频、拍照等功能,人们在智能手机与移动平板电脑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2019年8月30日,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规模超过8.4亿[2]。信息技术的介入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如何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摆在每个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面前的问题。

1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运用新媒体的必要性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随后,美国传播政策特别委员会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罗斯托报告”中多次提及“新媒体”这一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新媒体这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助智能手机的拍照与录像功能,人人都能成为主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变得模糊。基于大数据计算的信息推送功能让实时化、移动化的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与双向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在思考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水平;公司在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在此背景下,高校也应顺势而为,积极思考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行政管理工作,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再造,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效能。

1.1 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高校行政管理的决策

新媒体时代,移动信息技术突破了高校传统科层制管理方式,大量的一线信息不用通过层层中转就能直接到达管理决策层,改变了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中决策的局限性,避免了传统行政模式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孤岛”效应。同时,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实时交互性提高了学校行政管理中师生的参与度。老师、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建议、谈想法,拓宽了高校决策层的信息渠道,也让高校的行政决策更民主。

1.2 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提升高校的行政办公效率

通过新媒体技术搭建高校行政管理OA系统,既实现了高校行政管理无纸化办公,也提高了高校日常行政管理的沟通速度。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将高校的教务、财务、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图书馆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了高校行政部门的数据信息互通与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务与管理,既降低了行政管理的经费,又提高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借助新媒体“一站式”信息平台,实现了高校公文处理、人事培訓、教务教学等行政事务在线化管理,从而让高校的行政管理从传统的金字塔制向扁平化管理转变[3]。

1.3 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沟通速度与反应速度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给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高校的行政人员通过一站式信息管理平台发布校内信息,教师、学生通过登录平台实时查询相关信息。例如,传统管理模式下,高校的科研申报信息需要经过科研处、二级院校、教学秘书几个环节才能到达教师手中,教师的科研申报材料也需层层转交。而通过新媒体平台,教师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科研处发布的科研申报信息,相应材料通过在线平台申报,减少了材料递送的中间环节,节省了人力与时间,提升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2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新媒体技术实现了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再造,提升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校可以通过引入首席信息执行官(CIO)制度、搭建OA信息技术平台、提供自助查询打印一体机等方式,做好新媒体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2.1 树立新媒体时代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的领导者只有先树立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理念,才能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新技术洪流势不可挡,作为培养面向未来高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理应成为引领信息技术发展的领军者,推动新媒体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树立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化理念,不光是建立一个新媒体平台、引进一套OA管理系统那么简单,而是高校从上到下管理理念的革新。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打破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引入扁平化管理理念,树立信息化时代高效、及时、快捷的管理理念。

因此,校领导者作为信息化管理理念的传播者与组织者,应做好高校新媒体管理平台的全局规划工作,考虑引入首席信息执行官(CIO)制度。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快CIO制度建设工作,促进学校行政管理与信息决策的数字化工作。”作为高校信息管理的设计者与运行者,CIO主要负责规划高校的教育信息战略,做好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完善高校的信息平台,同时抓取、分析高校信息平台数据以便为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及理性决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的CIO代表了学校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体现了高校信息管理与决策的完美沟通。同时,高校还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小组,做好与二级学院、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图书馆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工作。搭建覆盖全校的新媒体信息平台。同时,搭建和优化高校的OA系统管理平台,实现高校教务教学的智能化管理。OA系统管理平台是一站式协同办公的简称,包括收发公文、人事管理、考勤管理与文档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信息化时代高校行政管理的无纸化办公与移动化办公[4]。

2.2 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智慧校园”应用

高校可以开发移动校园App应用,也可以借助微信小程序与微信公众号开发“智慧校园”应用平台,在平台上实现移动智能办公。例如,高校的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做好考勤定位管理,办公文件下发、上传等工作;高校的教务部门通过“智慧校园”平台上传学生信息,上传教学任务、教学安排、课程信息、国家级考试及学期补考等工作。教师借助此平台查询自己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课程任务,上传或下载教案、课件等。学生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实现课程选修、学分查询、补考申请、考试报名、学生评教等工作。图书馆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图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完成书籍查询、预定借阅等。“智慧校园”平台也可以让高校后勤工作变得更加智能与便捷,后勤集团通过这一平台上传老师、学生寝室水电气费用明细,教师与学生借助平台完成自助查询。同时,学校可以连通学生“校园一卡通”与新媒体平台,打造“数字校园”。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实现了图书馆借书、校园巴士、食堂就餐、便利店购物的一卡通平台刷卡。若能将这些数据与“智慧校园”平台连通起来,采集学生行动轨迹的实时数据,可以为智能化的学生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将“智慧校园”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登录平台完成GPS定点刷脸签到,杜绝了学生逃课、请人代签到等现象。

2.3 借助新媒體平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便捷性

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智慧校园”平台,高校可以串联起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办、就业处、后勤、二级学院等多个部门,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例如,通过登录“智慧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打印学生学籍证明,省去了学生为了申请出国、参加考试等需要开具学籍证明时,在多个部门来回地奔波。开学报到时,学生通过登录“智慧校园”一站式平台,自助完成缴费注册,节省了传统管理时代排队缴费的时间。学生毕业离校时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一站式平台完成多个部门的离校手续办理。

3 结语

在这个万物皆可互联的时代,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也应思考如何拥抱“互联网+”,树立信息化时代高效、及时、快捷的管理理念。通过打造新媒体服务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智慧校园”一站式服务,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效能。

参 考 文 献

[1]世界银行.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M].胡光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2019-08-30.

[3]刘立霞.信息化建设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71-73.

[4]吴娜.新媒体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6):107-109.

作者:成庭羽

图书馆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篇3:

浅谈图书馆非专业馆员入职倾向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各公共图书馆新馆的建立以及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改革中的运用,近年来部分图书馆得以招聘大量青年馆员,而对馆员的选择已不再仅局限于图书馆学专业。图情领域部分同仁对此颇为担忧,认为非图书馆学专业馆员的增多易淡化图书馆这一职业,不利于图情学科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员非专业化的趋势是图书馆在新时期提升读者服务的产物,并不是“洪水猛兽”,适时的引导、建立成熟的继续教育体系加以培养才是解决隐忧的良策。

[关键词]非图书馆学专业;引导;常态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可分为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指取得相应学历应聘到图书馆工作的人员,非专业人员指从事维修、清洁、装订、驾驶等工作的人员;图书馆专业人员又可分为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和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指图书馆学专业以及相关的情报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指非图书馆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1馆员非专业化的趋势

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是图书馆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在公共图书馆还是在高校图书馆,对于非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员工的聘用近年来大大增加,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现代图书馆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已迥异于传统图书馆。计算机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自动借还书系统、采访编目应用系统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这些技术的应用替代或简化了部分图书馆传统工作,导致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减少,对计算机操作、外语水平等通用知识技能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图书馆员正日益成为一个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职业。图书馆人才需求也因此呈现多重取向,不仅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专业知识的新型图书馆员,也需要有其他专业背景、善于管理、有自主学术研究能力或者有社会影响力的各类型人才的加入[1]。

以金陵图书馆为例,该馆为江苏省副省级城市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2006—2016年,十年来该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57人,占全馆总人数的518。其中,计算机类专业16人,图书馆学专业9人,应用语言类专业7人,新闻学专业5人,中文专业4人,教育类专业4人,会计专业2人,艺术设计专业2人,数学、法律、历史、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摄影、电子信息工程、哲学专业各1人。

由图1可以看出,2006—2016年,该馆招聘的图书馆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占招聘总人数的16,不足两成。2006年之前入职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包括本科)学历的馆员比例较低,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馆员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1)图情学院毕业生真正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不太多;2)图情学院不仅包含传统的图书馆专业毕业生,出版、档案、情报专业占比也不小;3)图书馆专业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越来越远离图书馆实践,所学即所用并不能显现。4)图书馆实践也需要各个专业的人才参与其中,激发与活化图情专业人才的固有知识。

2公共图书馆馆员非专业化的成因与现状

21 对传统图书馆业务而言,馆员专业性需求在降低[JP]

211 采编工作。多年来,图书的采访与编目一直是图书馆传统业务的核心之一。据调查,在图书馆各种岗位上,采访编目是与图书馆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岗位,也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最能发挥专业优势的岗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近年来该项工作多已外包加工,即使馆员自行加工,不少都是直接套录、下载编目数据作为参考,大大简化了编目流程,进而对于馆员专业背景的依赖也大为降低,非专业图书馆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即能上岗,专业馆员已从繁琐的编目工作中解放。

就采访工作而言,现在许多图书馆拿出一定的購书经费,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除了蒙文必要入藏的文献外,其他入藏文献的决定权放手给读者,采用“你选书,我买单”的方式,降低了采访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另外,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或学科馆员参与相关专业文献的采购工作,提高了学科专业性,降低了选书人员的能力要求。

采访工作的纲目采购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影响了采访岗位职数的要求。

212 参考咨询工作。图书馆参考咨询被誉为“图书馆的心脏”,是读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政府、企业、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

传统的参考咨询馆员,具有对各种印刷本的检索工具了然于心的先天优势,具有各类型数据库检索技巧的特殊本领,随着搜索引擎越来越强大,商用数据库开放了题录与文摘,再加上高校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普及,用户检索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对图书馆咨询馆员的需求。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图书馆的参考咨询者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已不再那么明显,尤其是综合性的咨询课题,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作为支撑;除此之外,随着图书馆参考咨询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变,具备相应的网络信息技术与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对于合格的参考咨询员来说变得尤为重要。

213 流通借阅工作。流通借阅部门一直是图书馆开展公共服务的主要阵地,随着图书馆信息化的沿革,早期的手工作业大部分已被数字检索与加工替代,自助借还设备、自助办证设备也已应用于各大公共图书馆,图书的顺架与上架工作仅需要基本的图书馆常识即可胜任,对工作人员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求不高,部分图书馆的借阅工作已由编外人员、临时工、志愿者完成。另外,有统计数据表明,印刷型文献的借阅量整体占比呈现下滑态势,原因之一就是已有相当比例的读者使用在线电子资源和掌上阅读,越来越多的读者不用到图书馆就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

214 关于业务外包。为了整合资源、优化人员配置、节约人力成本,很多图书馆业务外包的范围越来越大。业务外包的范围包括专业性业务外包(如图书采访编目、图书加工、报刊装订、书目数据库建设、现代化技术)和事务性业务外包(如图书上架、整架、公共卫生、安全、消防、绿化、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管理等)[2]。图书馆通过业务外包,一方面有利于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使图书馆可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更低的兼职人员或非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业务外包的一个主因是对图书馆核心工作的再认识,越来越多的单位在考虑进行此项工作。

22 对创新图书馆工作而言,馆员非专业性需求在扩大

221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倍增。近年来,随着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开发与服务已经是各大图书馆的重要工作,自建资源的开发以及商购资源的整合管理与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的日常事务。移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又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微信、微博、APP等已成为图书馆的对外宣传的有效传播方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深层次的、个性化的服务。为了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半径,践行普遍均等的全覆盖服务,总分馆体系应运而生,无论是正在规划中的还是已经建成体系的,网络架构以及VPN技术都是保障总分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与支撑。为了提高图书馆运行的效率,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自助设备等各类信息设备得到启用,对于操作和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 阅读推广工作已然成为建设书香社会的重点与热点,需要各类型人才为其服务。雪城大学图情硕士项目(MLIS)的参与者Mia Breitkopf曾经说过:“差的图书馆构建馆藏,好的图书馆构建服务,伟大的图书馆构建社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化图书馆的竞争已由馆藏和建筑转向管理和服务。图书馆需顺应读者需求和时代潮流做出改变,馆员不再仅仅追求图书的静态管理,而是需要根据服务人群、内容、地域的不同做出相应变化。图书馆已经肩负着公共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的职能。图书馆不断努力营造和谐氛围,树立图书馆品牌,吸引公众眼球,把握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公益讲座、名家论坛、馆报馆刊、文化沙龙、阅读活动等不同类型与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向读者积极展示自身的形象、资源与服务。各种活动的开展从方案策划、前期宣传、项目执行、事后总结等环节都需要不同专业、不同专长的人才保驾护航,涉及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传媒学、会展、中文、行政管理、摄录、外语等多个领域。

当今图书馆发展的重点是读者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而图书情报类专业并没有在以上两个方向有特殊的优势。图书馆员正日益成为一个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职业,不仅需要既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新型图书馆员,也需要有其他专业背景、善于管理、有自主学术研究能力或者有社会影响力的各类型人才的加入[3]。图书馆需要传统专业出身的馆员,同样也需要非图情专业的馆员,人才引进需要有不同涉猎,全面发展,有机结合。

3非专业馆员在图情领域内发展的利弊与引导

31 非专业馆员职业发展中的利与弊

图书馆学专业本身应用性较强,源于多年形成的理论基础,图书馆要求馆员具有一定的学术独立研究能力。大部分非专业馆员的专业与图书馆工作基本联系不深,对图书馆学科体系和系统业务流程缺乏深入理解,许多图书馆的流通借阅服务还停留在日常事务性的工作阶段,相对枯燥,专业与技术含量较低,容易让馆员产生厌倦情绪,而图书馆的事业性质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淘汰机制的缺失也让较多馆员产生惰性思维。而馆员如果没能利用好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学习和充电,离开院系良好的学习环境,想再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就存在困难,知识结构老化明显,图书馆在研究人员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将课题交给图情专业的馆员,非专业馆员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成了一句空谈,更有甚者产生职业歧视,职业放弃。

32 非专业馆员依托专业优势走出颇具特色的职业化道路

前文中提到,现在的图书馆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新理念、新思维以及围绕数字资源展开的读者服务应运而生,这也为部分非专业馆员提供了施展其专业素养的平台,从事的工作与原有专业相关,那么在夯实原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提升专业素养,将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所应用过的方法和手段,移植到图书馆建设中去。例如,在图书馆有效管理上,有管理学专业背景知识的馆员在提高图书馆管理的合理化上能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具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馆员能在文献经费的有效利用上提供专业性的模型来使效率最大化;具有文学或新闻学专业背景的馆员能在图书馆宣传推广与新媒体应用中寻找热点、合理策划、整合包装,提高图书馆公众形象;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知识的馆员,则在技术上更有可能打破图情专业馆员的固有模式,在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上找到突破口[4],为图书馆的领导者提供新思维的启迪与新方法的实现。这种基于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不同所具有的优势,是非图书馆专业馆员所特有的。

纵观国内外,有很多非图书馆专业的学者或馆员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图书馆界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就。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早年攻读并教授数学,在其从事图书馆工作后才逐渐在印度图书馆界崭露头角,并最终凭其《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分类法导论》等著作闻名于国际图书馆界。

33 积极引导胜于负面担忧

图书馆非专业馆员的增多引起业内的担忧,一些专家认为图书馆部分业务外包,会导致核心竞争力与控制力的降低,非专业馆员的增加削弱了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图书馆的职业将被淡化,使得图情专业的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不利于图书情报学科教育发展等等。笔者认为担忧不无道理,可为了合理优化人员配置、节约人力成本,图书馆部分业务外包早已势在必行;而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以及其他人为因素造成了非专业馆员的存在,图书馆应建立成熟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正确的引导才是消除隐忧的良策。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外包商套用的数据都是全国各图书馆专业人员智慧的结晶,业务外包只是资源共享的结果,无损于以图书分类法为核心的图书馆相关业务的重要职业内容。从机械劳动中解放的人才可以集中到读者服务的薄弱部门,向一线倾斜,从事务技术性向信息参考咨询、信息追踪和信息挖掘的专家型转变,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和读者服务[5]。

非图情专业的图书馆员的增多,也没有淡化图书馆员的职业特性。他们的读者服务活动丰富了图书馆的职业特性,专业学科背景也为参考咨询工作提供了广度与深度,为阅读推广活动积累了多种可能,这都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续教育方面,以金陵图书馆为例,针对近年来图书馆青年工作人员的增加,该馆除了利用自身学术优势,还定期邀请图情领域專家对青年馆员开展内部培训,尤其对非专业馆员进行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普及,修满学时并测评合格的馆员才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定。除此之外,通过各种形式调动馆员积极性,参与未来发展规划,激发馆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从图书馆多元化的角度为读者服务,根据现有岗位结合自身专业和特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奖惩结合,赏罚分明。学术研究方面,利用团队的力量,以老带新,以弱带强,给非专业馆员提供学术提升的机会与平台。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曾说:“最精锐最有实力的馆员是那些带着广博知识或一门专业知识背景而进入图书馆行业的人。”

4结语

随着图书馆功能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它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已经远远不是“图书馆学”这个专业所能全部涵盖和提供的。要满足当下读者多元的文化、信息、娱乐的综合性需求,图书馆必然需要多种跨边际的学科加以支持,例如文中提到的传媒学、营销学、阅读学等这样的“非专业”进入“专业”,在将来更为普遍。所以图书馆职员最好是一专多通,基于对现代图书馆和未来图书馆的准确理解和判断的基础上,给自己确立理论和技能上的思考和定位,这样才能满足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春娟.高校非图书馆学专业馆员的职业发展——从学科馆员到学科文献专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68—71.

[2]石继平.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及其策略[J].图书馆杂志,2004(4):25—27.

[3]司新霞,余肖生.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对职业的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11(4):31—34.

[4]赵敏,李斌.非图书馆学专业馆员的SWOT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10(6):30—32.

[5]蔡爱萍.对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及“去职业化”的拙见[J].传播与版权,2009(3):118—120.

作者:马骥 杨劼

上一篇:凸显金融中介重要性论文下一篇:法律制度下金融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