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并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以及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现代化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现代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1:

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嬗变及反思

[摘           要]  现代化进程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世界性的整体发展,推进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长足进步,既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教学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理性梳理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分析其成功和不足之处,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策略建议和理论指导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管理;反思

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背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的经验。过去数十年中,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和贸易商品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攻坚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要保持在中高速的同时,要在水平上向中高端迈进。关于中国国情的发展趋势研究显示,中国正在从“人口红利”数量型优势向“人力资源红利”质量型优势阶段过渡,结束了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中国,能否继续释放活力,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要求下,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增值,推进社会创新驱动发展势必会发挥巨大作用,形成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蓝图势在必行。

现代高等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公共事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作为整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和引领国家发展的巨大引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面对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实际,面对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挑战,国家的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责任。

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一)以人为本,全面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府的建设需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因此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高校而言,面对学生不断丰富的学习需求和高质量教育的落实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有利于引领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经历了从以统一教学为主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的过程,但贯穿过程始终的就是高校要以培养人才来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当今时代,无论高校的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都要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展开,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倡导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生源素质、水平更加参差不齐,高校教学任务如果仍然立足于统一化、同质化、精英化的教育观,难免对人才培养过程造成一定的阻碍,让高校教学和实践难以突破发展的瓶颈。因此现代化的高校教学系统必须在尊重高等教育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与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趋势相符合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理念。现代化社会中丰富的市场需求和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期待,给予了高校更多发挥的余地,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更加倡导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管理制度角度来说,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类型和层次等方面要建立足够灵活的机制,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才自身的发展需求。从实践角度来说,高校要对自身优势专业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科研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利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实践系统。

(三)鼓励创新、合作式的管理模式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尝试新型的管理模式,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在办学机制、管理体系、教学形式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探索创新之路。合作开放式的高等教育是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各国高校互惠共赢的优选之路。政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应积极倡导开展跨国、跨领域的高等教育合作,推进高等教育共建共享、共同繁荣。

(四)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促进管理公平

机会公平是高等教育的底线,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成熟的高等教育系统应当以教育质量的公平和平衡为重要标志。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老百姓上“大学难”的矛盾解决之后,“上好大学难、进好专业难”的矛盾随之显现,因此“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绝大多数高校推动教学发展的追求。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需要通过教学制度设计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实现对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前瞻性引导,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多元化的优质教育。必须努力消除体制机制和思想上的障碍,激发社会、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共识,共同努力在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双重目标中达到平衡。

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嬗变过程

(一)工业化时代发展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经典型教学管理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一段时间内,刚刚从传统农业文明阶段步入现代工业文明阶段,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制度和教育管理也更加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最初来源于工业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以在工业大发展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工业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追求教学效率最大化、管理制度统一化为特征的理念,这种模式被称为经典型教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适应了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避免了依照经验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弊端,开启了依法管理、依规管理、完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时代。

(二)信息化时代发展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人本主义教学管理模式

在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化时代迎来了信息化和全球化的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观念和管理方法也亟待改进。教学管理需要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而不再是经典型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制度化刚性管理,抹杀人作为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意志。因此人本主义的理论开始逐渐进入高等教育管理的视野。人本主义最初来源于现代企业中的人本理念,其核心是重视参与活动的独立个体,尊重其人格,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发其个体优势和张扬个性等。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范畴中,人本主义要重视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不断挖掘其作为教学主体的潜能,发现其价值,形成尊重师生主体性作用的教育观。

(三)风险性社会发展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生态型教学管理模式

人本主义教学管理模式之下的个体得到了充分发展,但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个体过分强调了个体性发展,而忽略了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模式,在具有生态风险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容易造成生态危机和社会动荡。近年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现实给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中“以人为本”的正确概念,重新审视人与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图式,更加注重在教学管理中向教学主体输送生态服务意识,倡导环境正义,以培养具有强烈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为目标,实现教学管理的生态化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化。

四、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嬗变的反思

(一)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世界教学现代化发展需要

教育的价值一方面在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生产力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劳动人才,另一方面则在于教育应当主动引领社会发展,在一个时代中要具有前瞻性,看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做法,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因此高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让教育观引领教学管理改革,成为教学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推动力。实际上,教学管理的改革是以思想观念的改革为基础和先导的,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做出关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反思和更新,才能逐渐演变为可预期的实际行动,实现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良好适应。

(二)坚持整体创新,实现高校、人才、社会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人才的培養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不仅要注重智能和技能的发展,还要平衡体能、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还处于一个以培养学生的智能为主的框架内,在智能的教学管理范畴内具有完备的目标体系、计划体系和管理制度,但是相比而言,在德育方面的管理结构不够完整,重视程度体现在具体实践方面也比较欠缺。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深入,全球化的文化和经济浪潮袭来,许多外来的消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会对思想上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在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也会对他们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认识产生偏差。因此高校教育工作管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尤其要注意整体协调,统筹管理,对智育和德育同样要求,同样抓好,坚持整体创新原则,向社会输送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教育、人才、社会的平衡发展。

(三)坚持科学管理,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教学管理队伍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动态更新中的管理工作,涉及高校自身发展、课程和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反馈等,这一系列的工作看似制度化且互相独立,但是在其内部有整体性和规律性的联系。从上文中对教学管理模式嬗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就必须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之上,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教学管理队伍,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脉搏深刻把握,能够深入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管理发展实际,进一步做好高校的教学管理,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

总之,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既要促进大众化、普遍化的高等教育发展,又要提升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效率,可以说高等教育正处在各种力量相互碰撞、各种社会需求急需满足的时期,高校的现代化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当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深刻思考教学管理模式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题研究组.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2]刘建华.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嬗变及其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21-23.

编辑 马燕萍

作者:张文海

现代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2: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并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以及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高校必须加快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在这一时代发展背景下出现的。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不仅是教育软硬件的现代化,同时也是满足现代生产与科技需要、达到现代社会发展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现代化。即从思想观念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摒弃性别歧视、阶级歧视,强调在高等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化教育理念;(2)教育内容现代化,高等教育必须走在各学科的最前沿,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新,使学科发展与教学内容能够与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3)教育装备现代化,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物质装备与技术手段也获得了较多进步,逐步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4)教育队伍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仍然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5)教育管理现代化,高等教育管理是保证师生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人力资源、教学资源以及科研资源等要素的最佳配置。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现代化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抽象概念,而是能够反映高等教育某一状态或过程的要素的概念集群。其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构成要素:

(1)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国家30%以上的适龄青年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2)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高质量具体体现在杰出人才培养以及知识创新这两个方面,在达成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的同时还应重视其质量与效率的提升;(3)高等教育的善治结构。高等教育的实施组织——大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这一系统具有内外部关系复杂、活动与目标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必须构建完善、高效的善治结构从而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结构与制度保证;(4)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教学知识必须能够反映国际学科知识的最新状态与最高水平;(5)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这对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观念都带来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想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必须加快其信息化进程;(6)高等教育的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与学历教育社会的不同在于前者将学习转变成了一种常态生活方式,在这种理想条件下,人们能够进行更加开放、多样、公平的社会学习。

三、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途径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与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而高等教育创新是实现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针对高等教育展开多方位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高等教育思想创新

高等教育思想创新的实质是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在其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包括建立起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社会经验、内化个体经验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核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思想;具有国际化视野、提倡终生学习的教育规划思想。

(二)高等教育目标创新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展开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因此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合理进行教育目标的创新。现代化教育必须从培养通专结合、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通用型、创新性、国际型人才出发设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目标。

(三)高等教育内容创新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快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具体体现在能够反映出学科的最新成果、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综合需求以及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能力与品质需求等,必须增加足够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内容,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高等教育制度创新

高校必须尽快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起面向社会的、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使高校教育既能够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

(五)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个全新、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效能、整体、责任业绩等方面的统一,并能够符合科学的发展与管理规律,实现学校教学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六大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普及化、高质量、善治结构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认为必须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多方位创新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眭依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1-10.

[2]刘智运.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28-30.

作者:刘冰

现代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3: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摘           要]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国家需要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以国际高等教育的最先进的理念和追求、最高水平程度为目标,不断加以完善。首先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实质进行阐述,然后讨论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方法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策略

一、引言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伟大目标,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向这一目标挺进。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代表了一个国家大学水平的发展程度、科研实力以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以高等教育为基础,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在此基础上。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探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实质和理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理解、追求和践行高等教育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实质

(一)时代特征

要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含义,离不开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这个词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代表了事物的过程性与进步性。因此,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进步过程,意味着高等教育不断突破现有教育的观念、模式、体制,向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系统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帶领和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现代化进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背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也应该打上时代的烙印。高等教育现代化不仅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基础,而且还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教育本身是服务于社会的。自然人通过接受教育,最终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转变为社会人。所以,高等教育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应该是教育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我们应该立足于时代,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综合考虑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文化、人口等客观条件,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经常讨论的内容。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中,常常提到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中,重心常常放在人才的培养、科研和服务社会这几个方面,忽视了“人”作为教育主体的存在。所以,让“以人为本”回归到高等教育理念中,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也是其内涵与实质的体现。

通常,在提及教育的现代化时,人们想的往往是先进的设备。当然,先进的设备一方面可以改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让知识传授更加便利,另一方面,先进设备所体现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新的知识,需要高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先进设备并不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素。为了实现根本意义上的变革,高等教育不能太过依赖于科技,而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脱离人性而一味追求技术的教育体系将会丢掉教育本身的意义,即教育本身就是基于人而存在的。比如,多媒体的使用在全国各个高校包括中小学普及起来,此外很多学校还配备了其他的现代化设备。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对着课件照本宣科,甚至这一届的课件用完,下一届不作修改继续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利用了现代化的设备,但是并没有让高等教育真正现代化起来。

三、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向国际看齐同时结合实际

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创办历史悠久,比国内的经验丰富,比如德国的高等教育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已经形成一种学术自由、与国际化接轨、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氛围。再如美国,美国高等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多样化,在已经实现对公民普及化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要汲取国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不断创新与改革,让高等教育更加人性化与科学化。

但是,如果不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照搬国外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成功经验,那这种“现代化”依然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为中国社会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源泉,应该在高等教育中得到重视。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向全球看齐的过程中,不能脱离自己的本质,必须处理好“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应该同时对国外高等教育和国内高等教育有所取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避免重复走国外教育的失败道路,同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让中国高等教育即向全球看齐又有自己的特色。

(二)培养综合型人才

以往,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人才时总是注重专业技术的传授,而忽略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很大一部分“高分低能”学生。这部分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总是受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任务,缺乏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能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新时代更加需要的是有想法、有点子的创新型人才,只有保持对学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激发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在此学科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成绩。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实事求是、探索新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让学生深刻体验学科知识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学校应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知识的实际应用往往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结合,教授和专家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努力创造一个多学科交流合作的大学环境。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为让学生获取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往往会设置多个专业课程。对某些学科来说,各个专业课之间应该存在交叉和规律性的联系,但由于这些专业课程之间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所以有的重复、有的脱节,甚至有的知识点没有涉及。比如在某些专业课中,大部分课程重复性高;某些学科中的知识点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支撑,但学校忽视了这一点,并没有对学生普及支撑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不能达到学校预期的学习效果,还无端浪费了学校的课程资源,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因此,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学从全面性出发,对内容和结构进行改革,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人才。

(三)平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高等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就应该同时重视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这样才能让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平衡,不出现断层的现象。因为基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正是高等教育的生源,其質量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能否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顺利发展。

基础教育基本上代表了国家强制实施的义务教育,综合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而高等教育除了代表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之外,还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实力。从表面上来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似乎并无关联,但是其内在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应该平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改进教育理念

诚然,我国以前的高等教育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注重发挥教师的作用等。我们应该结合新目标和新要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我们应该考虑教育的受众,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创建适合于大学生的教育模式。

(五)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

高等教育的规模也是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教育规模表现了教育面对的人群的数量。一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高,从侧面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毛入学率是表现教育规模的重要指标。如果全民毛入学率超过50%,说明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

在完成教育规模指标后,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投入教育的质量建设之中。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障。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增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论是教育体系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和技术,唯有规模和质量都达到现代化的要求,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四、总结

本文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和实质进行了思考,并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建议。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现代化探索,是使教育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必然需求。我们要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以及实质,确定合理的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向现代化靠拢。

参考文献:

[1]眭依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0):1-10.

[2]邓远萍.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东南大学,2016.

[3]朱有明.探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13):81-82.

[4]董泽芳,李东航,谭颖芳.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0):10-17.

编辑 张 慧

作者:曾广会 刘汉明

上一篇:沉默式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中职生职业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