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患舒适护理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评价舒适护理在治疗创伤性骨折病患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5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观察组实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观察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具体情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骨折病患舒适护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骨折病患舒适护理研究论文 篇1:

内固定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内固定联合封闭负压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作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取一期常规清创、外固定、术后换药及二期手术内固定及创面修复治疗,观察组采取内固定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技术。且两组患者均予以有效护理。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全部患者创面修复以及骨折愈合良好,对照组有4例骨折延迟愈合。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缩短了住院时间及二期创面修复时间,减小了创面感染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予以有效护理后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均较高。 结论 内固定联合封闭负压技术治疗腓骨骨折,可取得良好效果;有效的护理对手术质量及患者术后康复有利,提高了医生及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VSD技术;护理

胫腓骨骨折为最普遍的一种骨折部位,占全身骨折的比例大概为13.7%[1]。因此部位常见粉碎性和开放性骨折,临床上未得到恰当处理会导致骨折处的骨筋膜室压力升高[2],引起局部范围的血液循环受阻,骨筋室内的神经以及肌肉由急性缺血发生坏死而导致骨筋膜综合征。填补软组织或者皮肤缺损创面的敷料为乙烯乙醇聚合物的海藻盐泡沫,其内包含有引流管,然后再使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创面,使之形成密闭空间,后将引流管相连于负压源,借助可控性负压促使创面愈合的新型治疗途径即为封闭负压吸引(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对我院胫腓骨骨折患者给予内固定联合封闭负压的治疗措施且予以有效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17~61岁,平均(47.0±1.6)岁,骨折原因:车祸15例,高处坠落6例,砸伤4例;Ⅱ型骨折18例,ⅢA型骨折5例,Ⅲ B型骨折2例。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18~61岁,平均(47.0±1.7)岁,骨折原因:车祸16例,高处坠落7例,砸伤2例;Ⅱ型骨折19例,ⅢA型骨折3例,Ⅲ B型骨折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分级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一期常规清创、外固定、术后换药、二期手术内固定及创修复创面治疗。观察组:麻醉成功后采取清创术,采用大量碘伏、生理盐水、双氧水连续冲洗创面3次,完全清除皮肤及其皮肤下损伤、坏死部分和异物,保护关键的肌腱、血管以及神经,按照术前X线常规检测及术中状况选取合理的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观察患者创面没有活动性出血之后,依据创面面积的大小,选取恰当的VSD敷料,保证整个创面得到填补,随后在泡沫敷料表面用半透性生物膜进行贴盖,密封四周正常皮肤以及引流管,检测没有漏气后相连于负压吸引装置,且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在负压吸引阶段内,监测病患的局部引流状况及其生命体征,选取恰当的抗生素和消除肿痛的药物。7~10d后引流液颜色变为清淡后,撤离VSD负压装置,依据创伤面的面积大小和缺损严重程度给予植皮或者皮瓣移植进行创面修复。术后3d向患者及医生发放护理效果满意度调查表,针对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护理工作予以评分(总分为100分)。手术后密切关注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及感染状况,出院后随访,术后1年X线片复查。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多数患者不够了解创面的恢复状况,常会产生顾虑、焦急、恐惧等心理。应当主动与病患多交流,予以鼓励及安慰,向病患及其家属介绍VSD的相关知识,说明VSD有减小感染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优点。此外,与病患及其家属分享治愈病例的事迹,树立患者康复的信心。

1.3.2 术中护理 (1)基本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即刻监护患者,观测患者意识、瞳孔及心律,构建静脉通道且予以维护,对患者给予氧气吸入,确保呼吸顺畅。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改变,监测病患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做好包扎、止血及固定等操作。(2)恰当放置手术体位,配合医生将病患平躺于手术床上。摆放手术体位时应当保证稳、准、轻、快。体位安置好后,核查手术床各活动处是否处拧紧状态,病患是否舒适安全。(3)熟练配合手术执行步骤,且熟知各种器械性能,保证传递器械准确不出差错。严格遵循查对制度以及无菌操作原则,仔细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防止出现差错事故[3-4]。

1.3.3 术后护理 (1)维持有效负压源:治疗成败的重点在于维持有效的负压源,负压是否中断及高低会对引流效果产生影响。压力过低,吸引力不强,不能取得充分引流的效果,压力过高,会导致VSD敷料紧贴于创面,空隙减小甚至无空隙,未发生毛细现象而对肉芽组织的新生产生影响。因此,采用VSD时需确保负压源的负压为-0.017~-0.060Mpa,且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负压值是否处设定范围内。(2)管道护理:术后患者转至病房时,核查和清点VSD引流管的条数,且理顺以防扭曲和弯折,保证各条管道的通畅性,避免受压迫、阻塞、逆流等。注意半透膜以及各接合处有无漏气,观察创口表面VSD敷料有无塌陷,敷料内部的引流管有无折叠或者受压而中断负压源。若观察到负压失效,立即明确原因且告知医师。此外,应注意引流管管型及其内是否吸出新鲜血液。(3)更换负压吸引瓶:每天更换,尽可能选取透明质地的吸引瓶。在更换时,首先钳夹引流管,停止负压源,避免引流管内液体倒吸至VSD敷料中,之后在无菌执行原则下更换引流瓶,每天1~2次。(4)处理敷料:准确记录VSD敷料置入的量。(5)创面:解除引流可观察到创面处有新鲜的颗粒状肉芽组织,此时能选取二期缝合等治疗。(6)饮食护理:患者需卧床休养,吸出的引流液中蛋白质的量较多,提倡病患进食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足的食物。(7)疼痛护理:注意观察病患疼痛部位、并发症状、时间及性质等,给病患阅读其喜爱报刊杂志等以分散其注意力。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止痛药等镇痛措施,确保病患足够的睡眠及休息,使得患者保持积极心态接受治疗[5-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全部病患通过VSD处理后,组织肿胀消除,创伤处肉芽组织良好生长,二期缝合后,血压循环良好,伤口愈合,没有出现感染,跟踪随访1~2年,全部患者创面彻底愈合,无感染者,术后1年X

线片检查表明骨折得到愈合,无骨髓炎征兆。对照组:骨折痊愈时间较长,其中4例创口发生感染,骨折未愈合,经抗感染治疗后,炎性症状缓解。术后1年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线大致退去,肢体功能较好,骨折周围出现疼痛感,创面愈合基本相同。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

3 讨论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于20世纪末从国外由裘华德等研究者引进,且最早对临床有关方面进行探究[7]。VSD是一种全面和高效的引流手段,可明显促进感染创面和腔隙的愈合,避免细菌侵袭,控制感染,此技术的采用为临床治疗胫腓骨骨折提供了新的途径[8]。VSD技术可缓解病患在换药步骤中所忍受的巨大痛苦,且减小使用抗生素的剂量[2]。除此之外,VSD敷料还能有效吸收液化坏死的软组织和渗出液,防止感染蔓延,减小骨折愈合时间,预防交叉感染;而且还减少了住院费用和时间,也缓解了医护工作人员的负担[9]。

胫腓骨骨折多为粉碎性或开放性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此外软组织普遍伴随严重损伤,肢体肿胀,易导致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此部位骨折稳定性差,创伤范围大,污染程度高,软组织和血液循环欠佳,骨折不愈合以及未按期愈合的发生率大[3-5]。本实验研究采取内固定复位胫腓骨骨折,此方法特别适用已经切开减压的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患,能尽量保护骨折处的皮肤、软组织及血液循环,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和感染的风险[6]。

随着医学服务理念及模式的改变,护理服务理念已渐渐由“以疾病为核心”转向“以病人为核心”[10-12]。在本组研究中,术前对病患心理护理,及时消除病患消极情绪,对加快患者康复有利;术中备好所需物品,准确无误的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针对VSD、疼痛等均予以有效护理。在术后对患者及医生均进行护理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对此次护理都很满意,且护理质量满意度高达90%以上。综上所述,使用内固定联合VSD可有效治疗胫腓骨骨折,有效的护理对手术配合及患者术后康复有利,提高了医生及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艳蕊,刘昆鹏,裴秋艳,等.单管灌洗加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4): 505-506.

[2] 吴耀康,苏瑞鉴,杨庆达,等.外固定支架转换内固定分期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8): 757-759.

[3] 魏世隽,蔡贤华,李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2): 162-163.

[4] 齐新文,王兆杰,陈军平,等.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大面积皮肤缺损感染坏死中的应用及疗效[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8(2):25-28.

[5] 林玉芸.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9):2382-2383.

[6] Yu B,Huang G,George JT,et al.Single-incision technique for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distal fractures of the tibia and fibula: a combined anatomic and clinical study[J].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2013,133(12):1631-1637.

[7] Casstevens C,Le T,Archdeacon MT,et al.Management of ex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 intramedullary nailing versus plate fix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012,20(11):675-683.

[8] 龙显斌,贺常仁,刘芳,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内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8): 620-623.

[9] 陈桂新.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疗效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 350-352.

[10] 王淑丽,毕金秀,于主花.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式 32 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1, 17(4):72-73.

[11] 陈玉婷.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113.

(收稿日期:2014-05-07)

作者:梁美珍?李嘉玲??梁晓兰

骨折病患舒适护理研究论文 篇2:

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舒适护理在治疗创伤性骨折病患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5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观察组实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观察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具体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出院时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显著好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不舒适程度,有效的提升满意程度,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和促进患者的康复程度,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舒适护理;创伤性骨折;康复

创伤性骨折病患因为没有任何的事前征兆而突然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对生活和工作有严重影响。在入院的过程中病患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并且骨折处的疼痛是造成患者出现不舒适感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具有显著性效果,能够缩短或者降低患者出现不愉快的情绪[1]。随机选取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5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对其采取舒适护理,效果显著,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的50例患者是我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大的为78岁,年龄最小的为10岁。其中20例患者属于上肢骨折,15例患者属于下肢骨折,10例患者属于腰椎骨折,另5例患者属于骨盆骨折。随机将两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实行舒适护理。

1.2.1生理舒适护理指的是令患者的身体感觉舒适,身体是最直接的感受以及因为环境因素会对生理上的舒适感造成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比如保持病房干燥整洁,光线充足,在病房中配备电视机等设备,能够让患者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并且尽量简单的为患者介绍医院的一些规章制度,并且为患者讲述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适应住院环境,让患者的家属多多陪伴患者,为患者做正能量的灌输。

1.2.2心理舒适护理一般情况下,创伤性骨折患者发病的病情都较急,而且因为患者没有多少心理准备,对突然出现的病症难免会出现心理焦虑、悲观和急躁的情绪。所以在刚刚入院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保持热情耐心的态度,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专业操作上要保持冷静妥当,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同样十分重要,及时的了解清楚患者的心理情况,心理纾解和辅导是十分重要的,拉近护患关系能够让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工作。不但能够有效的降低因为疾病的原因而造成的患者心理压力,同时提升治疗的舒适度同样大有帮助。

1.3疼痛舒适护理患者在生理的内在需求上,第一位的就是无痛感。影响患者舒适度的一项主要因素就是骨折部位的疼痛感,对于此项情况,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讲述,了解患者的疼痛等级,并且使用相应的止痛操作。比如说是下肢骨折的病患可以使用牵引或者是石膏固定的方式,避免因为骨折偏移而加重疼痛感,并且教会患者放松心情,例如能够多和人交流倾诉,或者进行其他的在允許范围内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止痛药物降低疼痛感,完成舒适护理的目的。

1.4判定标准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其中包括的内容有心理生理等十项舒适度项目,每个项目有十分标准,86分以上为优秀,71分至85分为良好,70分以下则是差。

1.5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形比对:治疗组的优良率为100%,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见表1。

3讨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因为突然的发病没有办法完成自我的舒适要求,容易出现不舒适的情形和感觉。在心理方面,病患容易对病情出现巨大的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并且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以及行动不便等因素,极容易让患者处于不舒适的状态之中[2]。如果处理方式不恰当的话,各种负性情绪的出现,会影响身体中其他各项机能,令不舒适感加剧。

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不舒适感进行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避免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研究中,使用舒适护理的治疗组相比使用常规护理的观察组,各方面的恢复情况良好,因此创伤性骨折患者使用舒适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出现,在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3]。

参考文献

[1]邵松玲,何琼芳,谭永花,等.护理程序在骨折卧床患者舒适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65-67.

[2]卓海燕.舒适护理在手外科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56-57.

[3]陈爱群.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入院时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5(32):809.

作者:夏静

骨折病患舒适护理研究论文 篇3:

舒适护理模式在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前后各400例转诊病历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普通护理,研究组给予舒适护理,观察两组的转诊过程中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结果:研究组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中实施舒适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转诊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舒适护理;长途转诊;应用效果;危重症

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患者的病情复杂、危重、不稳定,在转诊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突发事件,如出现并发症或病情加重、死亡等[1],这大大提高了长途转诊的风险,降低了转诊的成功率。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转诊中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我科于2013年7月1日将舒适模式应用到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前后危重症病历各400例,男428例,女372例,年龄18-84岁,平均(51±9.5)岁。其中急性心梗213例,脑血管意外205例,多发性损伤152例,消化道出血119例,重症肺炎96例,其他15例。两组均为随机抽取病历,在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普通护理,如简单的输液、吸氧、止血和伤口包扎等,研究组给予舒适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护理、心理、饮食、家庭环境等,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1.3 评价指标:观察两组转诊过程中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转诊后的满意度、舒适度反馈。

1.4 统计学处理: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不舒适原因分析

2.1 身体因素:包括疾病影响、保护具或矫形器械的应用、姿势或体位不当、个人卫生等。

2.2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焦虑或恐怕、自尊形象受损、角色转换不适、生活习惯改变和支持系统缺乏等。

2.3 环境因素:包括不适应社会环境,如救护车的上的仪器设备、陌生的医护人员、陪伴家属减少等;不适宜的物理环境,如车厢的温湿度、光线、声音等都可能引起患者的不安和焦虑。

3 舒适护理干预措施

3.1 转诊前舒适、安全环境的创造

3.1.1 严格院前急救团队成员的准入制度,认真审核在职和进修人员的资质,强化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强化“三基”培训与考核,急救人员应熟练掌握基本的生命支持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术、体外起搏除颤术、气管插管术、导尿术、静脉穿刺术、经口鼻吸痰术、胃肠减压术、吸氧等。熟知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医护配合、观察及护理要点等;有层次的制定并不断完善医护人员的专科培训计划,督促医护人员认真完成专科培训计划内容;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形式的急诊专科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适时了解急救领域的新业务、新技术,为成功转诊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医、护、技各级人员的急救演练与配合,牢固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始终把患者的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

3.1.2 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和交接班制度,保障急救人员、车辆、仪器设备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岗位职责内容,督促其落實本职工作,保障院前急救工作的有序开展。每日早上,24h班次医生负责检查科内常备和车载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血气分析仪等设备。如有故障,立即送检和维修,做到“有用必备,有需必用,及时更换”;24h和8-6班次护士分别检查车载药品、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随时领取、补充、更换,9-5班次负责仪器的充电、维护;24h司机负责检查车辆性能、油料补充、路况查询、保养维护;护理员负责氧气、被服更换;护士长全面调配、督导,保障绿色通道的畅通。

3.2 转诊中舒适、温馨环境的营造

3.2.1 正确的转运技术:安全、轻巧的搬运技术不仅能省力、顺利将病人转诊至救护车上,还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不当转诊的并发症,如劲椎损伤、关节脱臼、坠床等。病情较轻患者选择三人搬运法,甲托住病人头、颈、肩和背部,乙托住病人腰和臀部,丙托住病人腘窝和小腿部。三人同时托起病人,使患者保持脊柱的轴线水平,同时移步向平车,将病人轻放于平车中央,盖好盖被;多发伤患者宜采取软式担架转运,同时备真空担架,便于患者的固定和搬运,减少转诊中的继发损伤;简单地向司机介绍患者的病情,尤其是脑外伤、多发骨折患者,尽量避免急停、急刹现象,尽可能减少颠簸,促进患者的舒适。

3.2.2 维持舒适体位:患者的卧姿尽量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关节维持正常的功能位,使患者的体内脏器在体腔拥有最大的空间。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定时翻身拍背,减少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身心舒适。

3.2.3 持续救治与监护:根据患者病情,备足物品、药品,遵医嘱为患者吸氧、建立一个或多个静脉通道,对病情危重着及时给予相应的抢救药物治疗;对于烦躁、疼痛难忍患者正确的给予镇静剂;最大限度利用车载仪器设备为转诊患者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保障患者的安全;密切观察治疗、护理效果,适时调整各种参数,直至病人转危为安、舒适。

3.2.4 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护理:转诊中充分的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在保护患者隐私和不违反医疗原则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及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救护车内环境、疾病相关知识和预后,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诱导病患减少焦虑、舒缓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勇气;在患者和家属的许可下,可适当选择音乐疗法,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对于病情危重、机械辅助呼吸等不能言语者,为患者配备写字板和笔,让患者及时与医护人员交流和完整表达,释放紧张、焦虑心情,为患者安全、平稳、舒适转诊提供心理支持。

3.2.5 完整交接,“一站式”服务:及时与接诊科室取得联系,减少患者入院流程,避免患者和家属因陌生环境带来的担忧和焦虑。加强医护人员床边交接班,保障患者的治疗、护理及时、持续、全程。

3.3 转诊后,加强患者满意度、舒适度的追踪和随访。采用我科自制的满意度、舒适度量表,包括服务态度、专业水平、车厢环境、驾驶技术、意见或建议等,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患者和家属在相应栏内打“ν”或“×”或建议,由护士长统计并集中讨论,提出改进措施,直至患者舒适、满意。

5 讨论

舒适护理不仅使患者避免伤害,且从心理上缓解其消极情绪,通过高质量的护理使患者获得身心上的舒适感[3]。我科自2013年7月份在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中实施舒适护理模式以来,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即提高了转诊的成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间接的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提升了院前转诊的服务品质,有利于实现院前急救医疗事业持续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殷正森,宋春蕾,左凤祥,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J].吉林 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7,(1):146.

[2] 张宏,朱光君.舒适护理的实践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 (6):409-410

[3] 周雪华.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 (26):6320.

作者:肖忠清

上一篇:和谐社会基础结构探讨论文下一篇: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