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2022-04-15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大数据技术合理规范应用作为现代银行信贷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信貸管理风险的控制管理工作质量,帮助银行机构全面提升信贷风险防范抵御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银行信贷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1: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积重难返。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中、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调查分析与差异比较,提出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新型银行制度的对策建议。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 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 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 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1、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2、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3、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4、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谨慎经营和审慎会计原则的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和冲销制度。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作者:汤晓燕 尹 丽

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2:

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大数据技术合理规范应用作为现代银行信贷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信貸管理风险的控制管理工作质量,帮助银行机构全面提升信贷风险防范抵御能力。因此,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合理应用工作,基于该项技术加强对信贷综合管理工作,优化改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信贷业务管理的不良率,促使银行建设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

当前是一个大数据技术发展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再与数据信息打交道,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中,创造出了众多现实价值。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最大程度提升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质量和效率,帮助信贷管理人员挖掘出更多具有价值的信息,为高级管理层作出最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现代银行机构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要求,科学引进应用大数据技术,搭建起专业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整合利用好海量数据信息资源,有效消除数据孤岛,促进银行信贷业务安全顺利的开展,帮助银行创造出更多稳定可靠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大数据技术与银行信贷

(一)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实质是指大数据的应用技术,其主要包括了各类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指数体系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在海量数据中获取到自身需求数据,完成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高效处理分析,并共享存在价值的数据信息,大大提升企业、个体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更加重视与信贷业务本身相关的金融信息,一定程度忽视了去全面收集整理关于客户的信贷业务消费特点与资金用途去向等信息内容,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影响到银行机构建设的和谐健康发展。而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辅助下,能够让商业银行机构更好的进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加强对客户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工作,全面提升银行信贷管理水平。

(二)银行信贷转型

在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银行机构通常会借用信贷业务开展的利差结果赚取更多利润,通过持续扩大市场信贷业务规模,有效提升本银行机构的经营收入,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发展冲击下该种经营模式收到了极为严峻的挑战,银行机构要想在如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自身信贷业务发展的转型升级工作。传统商业银行需要合理引进应用大数据技术,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对海量数据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完成对市场已拥有和潜在信贷消费客户的个性化、精准化以及差异化的管理服务。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的服务优势特点,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大量存在价值的客户数据信息,为客户制定出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信贷服务,并有效降低信贷业务开展的风险。

二、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一)弱化信息不对称

在银行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通过科学高效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弱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高层管理领导做出科学准确判断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在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各项信贷业务相关的数据信息种类过于分散,存在较大概率会遗漏掉部分关键数据信息,同时也会出现重复采集相同数据信息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客户数据信息采集处理利用效率。而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下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些弊端问题,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银行机构可以从不同渠道方式获取到大量关于客户信贷业务管理的数据信息,并借助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用户数据信息的共享利用,银行机构相互之间可以及时传递分享有用的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市场专业机构、企业单位收集客户有用的数据信息,帮助自身安全顺利开展信贷业务管理活动,降低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率。当银行机构在获取收集到大量关于客户的数据信息后,就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处理分析,从而全面掌握了解到信贷借款人的信息,合理制定出有利于银行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贷款政策,方便对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展开实时跟踪管理。银行机构还可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搭建起专业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融入先进的大数据工作思维,加强对各类型数据信息的实时分析管理,杜绝频繁发生各类违反本银行信贷政策的信贷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信贷风险的出现。比如,商业银行机构可以让信贷管理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量化设计出一些信贷标准和指标内容,明确本银行信贷借款客户的市场准入条件、信息完备性以及贷款比例额度等,督促信贷业务人员要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放贷业务,低风险的精准决定是否对市场潜在客户提供相对应的信贷服务。

(二)提升信贷审批效率

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建设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我国那些知名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了属于自身的金融产品。像阿里巴巴的“借呗”、腾讯的“微粒贷借钱”、京东的“白条”等,他们通过利用自身平台的用户交易行为数据信息,完成对用户个人信用的科学评估,从而明确对客户的放款额度,降低自身信贷业务的风险。该种信贷审批模式极大程度提高的信贷管理工作效率,能够让潜在客户在短时间借到自身所需的部分金融贷款额度。因此,商业银行同样可以借用该种模式,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起信贷业务审批管理系统,在信贷前刚性准入通过后,结合市场客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好而他们的个人风险画像,优化设计出一系列的信贷审批流程,完成对符合本行风险偏好信贷业务的自动化审批通过,这样不仅能够减轻信贷业务审批人员的工作任务量,还可以提升信贷业务审批处理工作效率,帮助银行机构培养更多的忠实用户。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下,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授信管理模式将会变得越来越高效灵活,同时还可以降低由于人工处理难免出现误操作的相关风险。大数据技术的科学规范使用能够促进银行机构信贷审批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当市场客户在选择了标准化的信贷产品流程申请之后,大数据后台会自动根据该款信贷产品的放贷标准进行精确审批,最大程度提高了银行机构的信贷业务审批工作质量和效率,赢得市场客户的长期支持和认可。

(三)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针对信贷业务管理工作,现代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信贷业务风险控制,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出先进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在一一起,能夠实现收集整理到大量关于借款企业、个人用户的各项基础信息和市场行业资讯信息等。当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获取收集到市场客户的相关数据信息后,其会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处理分析,并形成一份完善的市场客户风险视图和风险扫描报告,这样一来就可以方便后期信贷业务管理人员进行实施跟踪回访工作,及时掌握了解到市场客户履约情况、偿债能力变化情况以及担保变化等,并协同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系统展开风险综合处置作业。在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监测方面,则可以根据客户的网络社交行为表现、征信数字解读等内容进行风险预测,完成对信贷业务客户的贷后风险综合评估与预警作业。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预警等级情况,银行机构的信贷业务管理人员需要及时采取对应的管理行为,加强对高风险客户的监控回访管理,合理启动资产保全措施,避免造成过大的信贷损失风险。

三、加强大数据技术

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设信息数据仓库

在大数据发展时代,商业银行机构要针对信贷管理工作有效构建出客户信息数据仓库,加强对信贷业务风险的管控作业,提升信贷业务的安全经济效益。信息数据仓库最为显著的特征为目标性、汇总性以及安全性,能够为高层管理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方便信贷业务人员开展风险控制活动,降低贷款活动的风险。商业银行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数据仓库最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集到大量有用的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业新闻资料,方便后续信贷业务开展的风控管理使用和决策。商业银行机构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开展规模和需求,合理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打造出同等规模的信息数据仓库,优化改善信息数据服务功能,确保数据信息传递共享与存储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商业银行机构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市场专业大数据企业单位的合作,促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大量有用的互联网数据信息资源,让专业机构负责采集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分享给银行机构进行使用。商业银行机构可以综合运用这些数据信息展开信贷业务的市场营销工作,为潜在用户制定出个性化的信贷服务产品,加快本银行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速度,积极迎合市场客户的信贷服务体验需求。商业银行机构要想进一步降低信贷管理风险,还需加强与市场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以及水电管理部门等政府机构部门的合作联系,实现各项可公开数据信息的共享互通,基于充分使用多方数据信息,能够帮助银行机构扩大数据仓库的信息容量,在放贷前检索获取到与该客户相关的信息数据,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放贷,放贷金额与归还期限如何设置等。

(二)强化数据分析挖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传统商业银行机构需要正确认识到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利用的重要性,牢牢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给市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信贷管理工作水平。当前,我国传统商业银行机构已经在实际金融业务中,陆续开展大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信贷业务,将大数据技术与信贷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开展安全可靠的信贷业务。比如,商业银行机构会安排管理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出市场潜在客户数据信息,针对这些客户群体展开精准营销,促使能够最低成本下获取到目标客户,提高银行机构的金融业务开展利润率。基于大数据信贷管理模式应用下,银行机构还需注重提升各项数据分析利用的质量,帮助自身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避免频繁发生信贷风险,影响到银行建设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到的数据需要具备全面性、真实性等特征,这样才能够避免影响到信贷业务数据运用与分析的成效。商业银行机构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监管流程与分工,要高度重视信贷服务客户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与实效性,严格把关数据信息质量,充分保障客户相关信息数据的正确完善性。

(三)培养大数据金融人才

任何行业的建设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商业银行机构要想充分发挥出大数据技术在信贷管理工作中的价值作用,就必须积极培养组建出一只高能力、高素质的大数据金融人才队伍,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和业务性质要求,及时优化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系,构建专业完善的信贷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因此,商业银行机构要适当加大对大数据金融人才的培养投资力度,除了要高薪聘请优秀的大数据技术人才,还必须加强对全体员工的专业培训教育工作,促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好各项大数据技术,将大数据技术与信贷业务管理内容完美融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信贷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商业银行机构可以通过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联系,安排机构内部大数据技术人员到优秀互联网企业进行生产学习,及时接触了解最新技术与大数据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数据搜集与分析能力,更好的为银行机构信贷管理部门提供风险预警,帮助信贷管理人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除此之外,作为一位优秀的大数据金融复合人才,还必须掌握最新的专业金融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够辅助信贷业务人员联手处理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问题,推动信贷业务活动顺利的开展。

(四)强化合作保障信息安全

各地区商业银行应该同业合作交流,在行业内共享数据信息,以此来实现降低系统性风险,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风险,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性。商业银行机构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控制信贷业务风险时,需要注重保障数据资料的安全可靠性。首先,商业银行机构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要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出具有真实可靠性的客户数据信息,从不同角度评估客户的综合信用水平,科学有效控制客户信贷业务审批流程中的风险。银行机构要高度重视客户个人隐私数据信息的保护工作,利用专业技术安全存储客户个人信息,避免其遭到破坏泄露,损害到客户个人合法利益与银行机构的社会声誉;其次,国家政府要发挥出自身在市场上的主导作用,要指引银行业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围绕如何保障客户信息数据展开技术交流,科学应用先进完善的技术手段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安全保护作业,避免客户重要数据信息遭到网络不法分子的攻击倒去利用。各地区银行机构除了要加强行业内信息安全隐患的探讨解决工作,还必须与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积极沟通与协调,以此来提升全行业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上的合作力度。信息数据安全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有利于银行机构本身的快速稳定发展,同时也能够切实维护好市场广大客户的根本利益。

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商业银行机构要想保障自身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信贷管理工作。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辅助下,商业银行机构能够完成对海量数据信息收集与分析处理工作,并挖掘利用具有价值的客户数据,为高层管理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大大提升信贷业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信贷业务开展风险。

作者:肖岗

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3:

银行信贷管理及业务流程的优化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日益迅速,市场机制也日渐完善,在繁荣的金融市场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大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地区城商行之间的竞争也EJ益增大,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政策,使得金融市场更加开放,这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在目前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只有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摆脱传统经营思想的束缚,对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这样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使得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鉴于此,本次研究针对信贷管理进行重点的探讨,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以及业务流程的优化策略进行重点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再造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内容分析

信贷管理的含义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通常指的也是我们常说的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对信贷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存在的潜在因素等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防范、控制和处理,并且以最小的成本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良后果压降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不必要的损失、提升银行的绩效收入,全面提高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在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外资银行入驻中国市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有做好有效的信贷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与贷款规模,实现商业银行效益的增长。商业银行在外界市场的冲击下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信贷管理工作以及业务流程优化的重要性,并且也开始选取一定的方法来改变现状。从整体上来说,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尊重信贷活动的客观性规律,并且从自身的风险情况与经营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从目前行业内的规定动作来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处理等均是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的组成部分,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紧密配合,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原则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必须遵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在充分尊重信贷活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还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第一,安全性原则。信贷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是与风险相伴相生的,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不仅仅体现在营业收入的创收方面,还体现在风险调整之后的利润最大化收入,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需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这就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遵循审慎原则,树立稳健的发展观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是与银行的经营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紧密联系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切勿脱离银行的实际而盲目地追求资产规模的增长。第二,信贷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经济性原则。信贷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收益应当不小于风险管理的成本,而且信贷管理工作的具体细节不能够对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三,适应性原则。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制度应当是十分严谨的,必须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尤其是要与商业银行的经全国流通经济149金融在线营水平、管理能力、信贷规模、客户的主要特征以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相联系。

2. 银行信贷管理及业务流程的优化策略分析

有针对性地选择客户,业务流程应差异化设计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时,应当从该客户的总体情况出发,了解其竞争环境、生存能力以及长期的发展潜力,对于客户的各个方面特点应当做好尽职调查,尤其是要对潜在客户进行评分与分析,通过商业银行内系统流程化的操作开发出有潜力的新客户。对于目标客户,信贷系统应当按照客户客群的特点进行划分,风险不同的客群采取不同的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需要适当地将授信审批权限下放,根据不同管理人员的职位来设置不同的审批权限。对于低风险的业务应当放手去做,提高效率;對于高风险业务除了需要层层的审批之外,还需要做好贷前和贷后的尽职调查工作,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授权审批管理。

做好贷前尽职调查工作,完善客户信用系统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特点来看,尽职调査工作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大贷前尽职调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甄别客户的贷款原因以及用途,综合性地分析客户的具体需求,从而制定出与客户需求匹配度较高的授信方案。对于失信人员,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自身的客户信用系统,将失信人员、逾期人员的信息录入到系统之中,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同时提高借款人的违约成本。

实现交叉营销,提高客户粘性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业银行唯有开拓新的市场,不断地发展客户,并且从现有的客户群体中挖掘出销售潜力是商业银行利益增长的关键内容。从信贷管理工作来说,贷款客户与商业银行一般都保持比较强的联系,尤其是在贷款管理工作中商业银行的尽职调查工作能够掌握客户的信用特点、财务信息以及发展前景等,通过日常与客户的联系能够深度地了解这些客户的金融管理工作需求,包括这些客户的风险偏好、理财需求等,所以,交叉营销可以节省营销成本,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工作,而且必然将会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在具体的优化和再造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从现实出发,结合发展现状,探索出合适的信贷业务流程,从而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罗爱华,左科华,詹功吉,等.信息技术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J].农村金融研究,2006,(11):23-26.

[2]谢治第,古祥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85-86+91.

[3]陆岷峰,张兰.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流程再造研究[J].企业研究,2011,(09):62-63.

作者:赵爱民

上一篇:高铁企业经济论文下一篇:民资投资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