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3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样态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旨趣存在关注文化现象而非文化本质的问题,并在文化哲学的框架下,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结构、基本内容、生成过程和感性特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艺术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校长的学校文化培育力解析

[摘 要]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校长把握现有文化的特征,梳理优良的文化传统,发现有待改进之处,构思未来的文化蓝图,并且有效地落实。可见,学校文化的培育需要校长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现有学校文化的观察力、理想学校文化的构想力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执行力。

[关键词] 学校文化;观察力;构想力;执行力

一、现有学校文化的观察力

1.现有学校文化的观察维度

培育学校文化要从感知现有文化开始,跳开这一环节,学校文化建设必然是缺乏针对性的。如何感知学校现有的文化,迪尔(T.Deal)和彼得森(K.Peterson)建议,校长要充当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这就是说,校长不应局限于眼前,要通过对历史线索的梳理来更好地看清现有文化的本质特征;校长不能浅尝辄止,要在深入观察与交流中发掘现有文化的关键内核。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供校长在感知学校文化时采用。①

·学校已经存在多久?

·为什么建立这所学校?第一批人是谁?

·谁主要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

·过去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它们是如何得到解决的?解决是否彻底?

·先前的教师、学生、校长是些什么人?

·学校的建筑风格表达什么含义?空间是如何排列和使用的?

·学校内外存在哪些亚文化?

·谁是学校认可(和不认可)的英雄和坏人?

·当被问及学校象征着什么的时候,人们是如何回答的(如何想的)?

·什么事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何确定典型冲突?典型冲突又是如何处理的?

·什么是学校重要的仪式和纪事?

·人们希望得到什么?有没有符合个人梦想的方式?

2.现有学校文化的观察原则

(1)全面感知的原则

学校的现有文化是一个由诸多内容要素组成的系统。在认知和解读学校现有文化时,必须全方位、系统化、综合性地了解学校文化的各个要素,运用整体观的思考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否则,只能看到学校文化的某个侧面,无法总揽其全貌。为此,校长要将从各方面收集来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形成总体性的印象。

(2)客观真实的原则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在考察自己学校的文化时秉持客观的态度十分重要。

必须注意的是,学校文化存在着两个不等式:①学校管理者公开宣扬的文化≠真正推行的文化;②学校管理者真正推行的文化≠实际运行的文化。比如,许多学校宣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一些校长只是把它当作口号,真正关心的仍然是升学率,通过挤占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将升学率与教师的待遇挂钩等办法推进应试文化,由此产生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怪象。

由此可见,要把握学校现有文化的真实情况并非易事。观察者不能只停留在看文本材料,听工作汇报上,这样很容易被浮在表面的假象所蒙蔽。他必须深入一线,了解最基层的情况;他必须扎下根来,用较长的时间进行感受;他必须留心师生员工言行举止的细节,从中解读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他必须广泛接触,将不同来源的信息相互验证。惟有这样,才能获取学校现有文化的真相与本质。

(3)动态发展的原则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无根的,都有其来龙去脉。学校现有文化亦不例外,它是以往文化积淀的结果,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产物。因此,在感知现有文化时,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这样,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现有文化的形成原因,预见其可能走向。

如浙江省新昌中学的创造发明成风的学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早在创办之初,首任校长陈宗器就十分重视理科的实验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曾自己花钱购置仪器供学生使用。继任校长张梦旦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1930年在纪念比利时独立百年博览会上,新昌中学学生的劳作工艺品曾荣获金牌。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更好地看清新昌中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一脉相传的传统,也能够发现“从关注实验教学到强调动手技能,再从注重手脑并用到开展创造教育”的发展线索。②

(4)目标聚焦的原则

感知学校文化应当全面,但全面不等于没有重点。试图一次性观察完学校文化的所有方面,其结果只能是看似面面俱到、十分完整,实际是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因此,每一次有意识的观察活动都应确定范围,明确主题,以便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在完成一个专题之后,再进入下一个专题。

比如,在考察学校的课程文化时,可以通过查看课程表来核对学校是否按照规定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可以进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课程表的实际执行状况;可以进行学生问卷调查,获取课程满意度的信息;可以召开教师座谈会,就重要问题进行深度访谈。

二、理想文化的构想力

1.理想文化是现有文化的升华

理想文化在现有文化中提炼。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不能推翻现有的学校文化,而是要在学校现有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整合、诊断、改造文化,把学校现有的办学经验和学校新的办学目标结合起来,构想理想文化,为师生员工描绘学校的发展蓝图,用新的发展目标鼓舞全体师生,以此凝聚人心,使学校文化在学校生根,使教育的理想在学校中变成现实。

理想文化高于现有文化。虽然理想文化是从现有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但是它将高于现有文化。校长要汲取现有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将其不断升华,同时也要善于承认现有文化中的不足之处,不再让错误重蹈覆辙,改正其不足,使其转化为积极的元素。两种力量最终汇集到一起,形成理想文化。

学校文化发展也就是从现有文化到理想文化,然后理想文化再转化为现有文化的过程,是一种阶梯式的发展。它循序渐进,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构想理想文化的策略

(1)优势升级策略

对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文化底蕴相对丰厚的学校,在构想理想文化时,不妨采用优势升级的策略,即寻找到学校的传统优势领域,将它进一步强化与优化,使学校文化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历史名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上海市明强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1996年,学校提出了“明礼仪,明责任,进取心强,耐挫力强”的校训。经过不断学习讨论,学校于2002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两明两强”。③这一核心文化精神的升级,成为明强小学在新时代继续发展,并不断焕发百年老校的当代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重要的文化力量。学校丰富的、高品位的学生文化生活和教师文化生活中,渗透着新“明强”的气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制度变革与日常生活改造,也都围绕着新“明强”精神而展开。学校要求管理者、教师、学生不仅要读懂校训,而且要实践校训,让明强文化深入人心,化为行动。

(2)特色扩散策略

对于办学已经有一定的突破,初步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学校,在设计未来的文化建设方向时,可以选择特色扩散策略,即以现有的特色为核心,促使其向其他领域拓展、扩充,最终实现项目特色向学校特色的转变。

广州市109中学原来是一所薄弱学校,生源差,教师队伍动荡,办学条件简陋,曾在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1990年起,109中学选择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着手构建“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试图通过创建特色来振兴学校。经过艺术教师的努力,这一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了。在构思学校的下一步发展计划时,学校的思考与措施暗合了特色扩散策略的思路。

(3)缺陷弥补策略

前两种策略以学校文化中的强项为基础,而缺陷弥补策略却是针对学校现有文化中的不足而实施的。毫无疑问,这一策略的实行有较大难度,它要求办学主体具备胆识和勇气,具备独立思考的品质,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过,一旦成功,学校的文化境界就能够提升一个层次。

冯恩洪当年在上海市建平中学所进行的改革,就是基于缺陷弥补策略的。作为一所重点中学,建平的升学率是有保证的,但冯校长没有忽视成绩背后的问题。他始终在思考: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补短教育”,学生没有选择余地,而没有选择余地就无法挖掘人的潜能。在看清了学校的缺陷后,他决心反其道而行之,把学生当作社会的人来对待,把教育的基础奠定在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之上,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④这是冯恩洪对学校文化弊端反思的过程,是从现实弊端出发进行逆向思维的过程,是他针锋相对地确立崭新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也是建平中学文化提升、特色形成的过程。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执行力

1.校长执行力

校长执行力是校长执行计划、完成任务的力度与能力,是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能力。它的组成要素可包括:行政机构建设、品牌策略、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公共关系策略等。校长执行力可以通过观察校长做事的方式和成效来判断,是校长取得职业成功的关键。

学校文化建设执行力的关键是解决学校文化“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直接践行和展示学校的精神理念,也是社会公众认识学校、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因而校长较强的执行能力对学校文化整体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杭州市第二中学叶翠微校长总是讲两句话,即“宽松、宽容、宽厚”;“开朗、开放、开化”。他从校长的角度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这对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学校文化建设执行的关键

(1)文化是实现执行的平台

没有文化,就没有执行;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执行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就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透过学校文化影响教职工的行为,并使其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认同。可见,文化是实现执行的平台。

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执行,就是对管理实践的深层思考,包括学校基本价值观、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传达,并为所有师生员工所接受,体现于学校的整个管理制度和管理过程中。不难发现,其中学校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也就没有文化建设的执行。

(2)学校执行力是校长执行力的基础

校长执行力能否充分得到发挥,其中学校执行力是基础。

校长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些问题:为什么设计良好的学校发展规划不能变成现实,甚至南辕北辙?为什么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等好的理念及措施,在学校内只能成为形式主义或者口头之谈?为什么自己的理念、策略、愿景一箩筐,却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目标计划上,无法转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校的执行力。校长在制定一项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执行能力,如该项任务是否有足够合格的人来执行;如果没有,必须采取哪些措施来培训;是否有一个最优的操作流程和组织流程保障该任务的实施等。

(3)激励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执行力的核心要素

没有激励的学校就没有发展前景。这里的激励包括正激励,而负激励同样不可缺少。所以,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激励机制极为重要,也是校长实现执行力的首要考虑因素,同样也是将执行贯彻到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学校建立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正确地诱发教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保持和发扬。只有这样,校长的执行才会得到响应,并得到师生员工的配合。

注释

① [美]马修斯,克罗:《今天怎样当校长》,徐益能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158页

② 魏一樵:《中国名校(中学卷)》,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1页

③ 吴遵民,李家成:《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21世纪中国新型学校管理理论的构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235页

④ 刘堂江,梁友君:《跨世纪教育工程》,《人民教育》,1993年第9期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作者:朱 枫 郭继东

艺术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学校文化变革与建构的文化哲学维度诊断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样态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旨趣存在关注文化现象而非文化本质的问题,并在文化哲学的框架下,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结构、基本内容、生成过程和感性特征。

学校文化 变革 建构 文化哲学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案例分享:宜昌实验小学的“首善”文化之旅

三峡地区是巴楚文化的交汇之地,歌舞盛行,三峡民间文化艺术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当地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源。宜昌实验小学坐落于此,学校充分意识到这一资源的巨大价值,开发以三峡文化艺术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推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逐渐生发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

1.从项目到研究

1989年春天,宜昌实验小学成立了宜昌市首个校园艺术团,同时学校艺术教育中心也相继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艺术教育实践探索。2008年,学校将“新芽艺术团”升级为“七色花艺术团”,进一步提升学校艺术教育品牌,开展“三峡文化艺术进校园”的课题研究,分别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渠道、教育手段和教育策略五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

2.从学科到学校

在宜昌实验小学艺术教育逐渐实现特色学科教育系统化之后,学校也开始不断反思“特色”背后的教育价值深度取向问题。首先,就艺术特色教育学科而言,其本身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单项特色项目就学校整体发展而言,缺少总体的架构和长远的设计。其次,从对区域文化的汲取过程来看,文化资源的吸取还停留在表层直接利用层面,对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是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解上,还没有深入挖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提出了“首善”的文化理念,意为“学校为育才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非行法之所”,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框架,提出了艺术特色到“首善文化”建设的构想。

3.从校园到组织

宜昌实验小学在确立了“首善”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和育人价值理念之后,在学校的管理与领导方面,管理重心逐渐由物转向人,以尊重人、发展人、成全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针对班级的组织文化建设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探索,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案例反思——文化哲学的视角

学校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青年颓废问题及其文化成因问题。1932年,美国学者沃勒(Waller.W)从社会学中结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学校这一社会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指出学校是一种形式的社会雏形,由于同质的学生参与学校,学校必然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体系”,有独特的社会性格,有一定人口,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独特的文化。[1]学校文化在我国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在理论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90年代之后逐渐扩大到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伴随着课程改革中对学校建设及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文化考察的视角成为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取向和研究领域,学校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取代校园文化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研究场域。顾明远先生借鉴张岱年和程宜山对“文化”概念的阐述,将“学校文化”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2]

学校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以及学校文化自身的规定性决定了学校文化的总体特征。学校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社会大文化必然会影响、制约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学校文化对社会大文化有反作用力,表现在学校文化对社会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导向性。但是由于社会大文化的笼统性和泛化,仅以文化的社会大传统作为学校文化建构的整体参照,只会使得学校文化呈现出内容上的空洞、形式上的不稳定以及文化符号语境的模糊。宜昌实验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正是在社会文化转型和学校变革的双重背景下,探索以校为本的文化建设之路,并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代表了我国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发展模式。通过这样一个学校建设的案例我们发现,就目前学校文化研究的关注点来看,学校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所使用的文化概念,还是对学校文化的概念、分类、建设等问题,关注点仍然是文化学分类中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方面,所探讨的领域还是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范畴内。如果以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架构的话,那么它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何在?是否二者之间存在基本的一致而非本质的差别呢?我们的问题是,学校文化的研究是否在研究旨趣上借用了文化研究的概念,而事实上并未真正走进一个文化的问题场域?在去除学校文化现象的外衣,作为学校中特定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独特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背后的结构模式、生成过程、价值选择等问题的追问,却是引导我们从哲学终极意义上对学校文化研究的一种观照。

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世界越来越呈现为文化世界,文化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哲学主题。如果不从哲学研究层次上予以深究,研究者通常多是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基于这样貌似“包容性”极大的概念出发,对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其实是潜藏某种研究的边界危机的,它极易混淆某一特定学科的研究边界,如教育文化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很难严格区分。因此,必须对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作具有前提性的追问,这样才能对文化的基本内容、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学理性的揭示。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文化研究,应采用历时性思维与共识性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论视角,将社会个体特定的精神性的自由追求,通过具有表现形式的文化符号的起源、生成过程、基本内容和感性特征的揭示,来阐发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这样的文化研究,才具有终极性的定位和解释力。

三、文化哲学视野下学校文化变革与建构的维度

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离不开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当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困惑,如知识的无限性与个体发展的有限性的矛盾,个体潜能的无限性与教育的可能性的矛盾,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的矛盾,如此等等。教育中的人不得不寻求从自然世界和文化世界获得根本性认识,继而生发出对解决教育中矛盾和困惑的方法,因此教育中的哲学诉求也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文化哲学的出发点,是对人的认识,人是文化哲学语境中的关键要素。学校是学生和教师日常实践活动的发生地,学生又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作为特殊场域下的人的群体,他们的自我活动和自我行为的实现过程,必须借助所在文化世界的结构。因此,学校文化构建中,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文化现象的层面做文章,还应重视文化本体性问题的考察,即学校文化的独特发展模式、学校文化的实践性本质和学校作为特殊的场域对人的发展的文化价值。学校文化的研究应采用历时性思维与共识性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论视角,将学校中个体特定的精神性的自由追求,通过具有表现形式的文化符号的起源、生成过程、基本内容和感性特征的揭示,来阐发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转型范式,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同样具有范式转换的借鉴意义。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下,学校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可以从以下维度给予观照。

1.学校文化的本质结构——共时性的基准模式构建

学校作为一个文化场域,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特有的文化世界。这个文化世界里包含学校中的人所有意向性活动的时空条件和物理条件,人的活动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运动方式。生命存在的表象不是文化哲学所应把握的对象,而真正的对象是作为这种表象的基础的它的内在结构,即它的内在模式。因而在文化的结构中,作为文化要素的个人的存在是表象性或者偶然性的,而真正有意义的是如何使个人联结为一个文化体的那种结构方式或构造方式。[2]

学校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场域,学生和教师在共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必然性特点的文化系统的构建,在这个结构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组成结构的要素,而远比这些要素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结构和联系。在学校教育产生初期,学校还是一个刚从生产和生活中独立出来的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教育内容是日益成熟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联结关系是将教育内容控制性地进行传递,其中,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学校文化结构关系中的主要要素。到了近代工业化时期,学校教育发展和衍生的物质基础获得了极大丰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学校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趋势,各种学科的快速分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层次化要求,催生了现代制度化的教育出现,在这一阶段中,培养合格的人和合格的技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成为学校文化结构中的主要要素。现当代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学校教育的理念中广泛融入了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内容从静态文本走向动态的信息提取过程,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当代学校文化教育结构中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出,对学校教育的文化基准机构的分析,可以更加明晰学校文化发展的本质,而非仅仅是在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事物的研究。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文化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浅层“文”的维度建设上,对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化”的过程探究不足,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改造显得不足。

2.学校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交往

文化的中的“人”的探讨是一个群体意义下的概念,个体的文化也是以群体文化为保障的。在由个体联结的文化统一体中,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现实的文化性质,统称为“交往的文化”。[3]在西方,个体交往关系的意识基础是“个人自由”,由此产生的道德准则便是平等基础上的文化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哲学视角考察的文化交往关系,是一种人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人人都是文化主体,而非传统认识论中意识哲学中的“主-客体”的关系理论。教育作为完人的实践活动,正是在这种特有的存在方式和交往方式下,完成学生个体的自我文化养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人、功能性的人以及现实与理想统一的人。学校中的规则是将学生社会关系在学校交往文化中的“形式化”,习得规则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学生和教师作为学校中的文化主体,他们在彼此的交往中正视对方的角色性质定位便是其伦理道德的构建过程。那么如何构建这样一种理性的道德文化哲学系统呢?只有进行系统的人格教育,同时使得这个教育成为人自觉的文化成长的迫切需要,并把外在的系统教育“内化”为“自我反思”,把外在的思想资料转变为人自身的意识内涵,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教育成为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道德法则变成自觉的道德意识,成为自己的文化行为的内在律令,才是可能的。[3]

3.学校文化的生成过程——历时性的符号获取过程

“符号”是文化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他认为符号是人与动物的边界。卡西尔的符号论实质上是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是“人论”,在他的符号形式哲学研究中,任何问题都是在研究人的本质这一前提下展开的。在卡西尔看来,符号的研究是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他指出,“心理学、人种学、人类学和历史已经积累了丰富得令人惊异并且仍在不断增长的大量事实……然而我们似乎还没找到一个方法,能够控制和组织这些材料。……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我们的思想的财富”[4]。符号正是具有这样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功能,能够以整体性的方向引领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般性格的把握。这里我们所说的符号,不是单纯的“形式”性的符号,而是包含着某种“意义”的可感形式,即具有抽象性和概念性。[3]语言、文字、信息都是符号的形式,因此,卡西尔通过对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问题的考察,以功能型的定义模式,建立起他具有整体性知觉取向的符号哲学体系。

学校文化应当是具有教育性的。学校文化的生成中,正是学校中的“人”不断建立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交往中,不断借助已有的代表文化符号的学科知识教育内容,获取自身存在和发展意义,完成自身的符号化过程,同时也就实现了人、符号和文化的共生机制。而我们的教育过程如何体现这种文化过程的特质呢?近年来众多的“反教育”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前学校文化当中存在的问题,即对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文化过程的忽视,对学生成长中真正文化需求的满足欠缺。我们的学校并没有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自身发展的意义,所有的教育内容很大程度上只是既有的符号存在,却没有真正建立与人的互动关系,习得这些符号的过程是技术性和工具性的,对教育内容的符号价值开发得极少,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过程不是一个意义的生成过程,这也导致了学校难以有一种成就学生生存和生命价值提升的氛围,我们认为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本体性意义的思考。

4.学校文化的感性特征——文化时空下的价值追求

文化价值指的就是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3]文化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活动现象,人以自身生命体的优化作为价值目标,同时,人又是这个价值目标实现活动的参与者。在这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在进行学理的分析时可以发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得以优化是一个绝对的价值目标,或者说是一个终极的价值选择,而人同时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这时人的角色又具有了工具性的色彩,表现为功能价值的实现。在现实的文化分析中,二者有时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经常会出现一种二者之间的分裂现象,主要表现为人作为劳动者被迫地放弃自己的生存价值目标而为异己的他人的价值目标劳动。[3]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具有过程性和空间现实性的特点,在现实的文化选择中,就表现为文化在历时性维度上的继承和超越,以及在共时性维度上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

学校文化的演变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学生特有的活动场域中的文化价值选择、融合、冲突等问题。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形态,既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同时也是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场域。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中指出,“教育的价值的讨论集中在讨论课程中特殊科目所要推动的各种目的上……详细讨论教育价值可以提供一个机会,一方面回顾一下有关目的和兴趣的讨论,另一方面,考察一下有关课程的讨论,把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起来”[5]。这表明,在学校文化的价值追问中,课程等具有符号特征的教育内容是学校文化价值的一个载体,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文化意象的表达更为重要。因此杜威指出,我们决不能把课程的许多科目分成欣赏的科目,即有内在价值的科目和工具的科目,即在他们本身以外有价值或有目的的科目。[5]杜威还指出,给每门科目指定独立的价值,同时把整个课程看作由各种独立的价值聚集而成的混合体,这种趋势是社会团体和阶级隔离孤立的结果。所以,民主的社会团体的教育任务,在于和这种隔离孤立的现象做斗争,使各种利益能相互支援和相互影响。由此可见,在学校文化的时空下,文化价值的追求应当是通过个体的知觉体验而产生的与生活世界的文化融合过程。当今学校教育中经常被追问的问题,就是教育的价值迷失问题,即本体价值与功能价值的本末倒置。

基于以上从文化哲学视角对学校文化发展维度的诊断,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建设不应只是停留在对各种文化事项的具象理解,学校是人的发展场域,这一点恰恰应该给我们启示,要从作为人的本质这一问题出发,从本体意义思考学校文化的构建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亚红.构建学校文化,打造学校品牌[J].教学与管理,2006(11).

[2]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德]恩斯特·卡西尔.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M].刘述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美]John Dewey.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王 颖】

作者:刘梅梅

艺术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3:

三十而立惑于重围漫漫 文化润校催生和雅之花

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贯穿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是学校社会形象的阐释,它对学校发展具有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制度规范、行为矫正等作用,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石化三小于1984年建校,从最初的基础薄弱、设施缺乏,发展壮大成今天全市的知名小学,刚过而立之年。学校如人,中年之壮之型已可圈可点,但思想灵魂之深之远则未如其型。三小是当年石化总厂办了石化一小、二小之后的补充校,2001年又从企业移交地方管理,经历坎坷,人员组成复杂,层次区分明显。2014年市教育局又决定由石化一小、二小、三小共同组建石化学区,学区制改革的试点任务又花落我校。建一个开放的、共进的、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学校文化既是历史使然,亦是潮流所致。学校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思考,挖掘学校历史因素和现实需要,初步形成了以“和雅”文化为精髓的校园文化品牌。

所谓“和雅”,从字面上来讲是“和而不同,雅至善成”。“和而不同”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具体是指干群之间的和谐互敬、教师之间的和谐互学、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雅至善成”则是学校文化要达到的目标,具体指的是涵养儒雅教师,培养文雅学生,滋养优雅家长,润养高雅学校。

一、和雅理念建设,定学校发展之魂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学校文化表现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学校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为教师的成功铺路”为办学理念,秉承“和而不同,雅至善成”的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学校的“一训三风”,始终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校训:崇德立志 博学致知

学校校风:修德正身 自强不息

学校教风:格高业精 竞争协作

学校学风:乐学善思 自信有恒

二、和雅制度建设,立学校发展之根

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以“和雅”为核心,既体现了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又兼顾到了制度执行中的人性化原则。

1.公正严明,确保学校制度的高效执行。学校制度的执行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坚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充分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以人为本,确保学校制度优质生成。在依靠制度管理,以规章制度约束人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制度人本化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学校管理要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和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如教代会讨论通过的关于教职工请假工龄、班主任工作绩效考评等的适当调整。

三、典雅环境建设,创学校育人之境

健康优雅的校园环境文化能彰显教育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心田。学校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做到“校园无闲处,处处皆文化”。

1.室外环境布置。学校着力实施校园“三化”工程,即“绿化、量化、美化”, 优化育人环境,打造生态和谐校园。充分利用学校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设置“一站三栏三屏”,即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电子宣传屏,做好校内外宣传工作。校园内,运动场东墙面设有体育运动图标;西北角设乒乓球桌,西侧门柱张贴名师像,命名为名师路。教学楼东西两侧楼梯间安装校园图书角,廊道设有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介绍、学生作品展示和名言警句,小广场命名为“和雅广场”,设置小学生游乐设施。

2.室内环境布置。各班教室门前张贴特色班名及班主任风采栏,教室内布置由“三角三栏”。走进教室,班级活动栏映入眼帘,黑板正上方有符合各年级年龄特点的班训,黑板右侧设有班级图书角、植物角,教室后方设有卫生角,后方黑板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学习园地”和“作品展示”栏,由各班在统一板块上进行个性化、人文性的设计,着力体现“和而不同”的班级文化建设。

根据办公室工作职能,学校确立相应的室内标语并张贴相关的规章制度。为鼓励教职工阅读,在教学楼办公室设图书柜,由学校及教师个人共同充实书柜,倡导阅读,提升教师自身修养素质。

学校还对厕所进行文化设计,在相应的地方张贴上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标语,外墙有明显标志,内墙面有温馨的提示。如:“贴近方便,贴近文明”,“不能随处小便,不能小处随便”等。

3.星光大道展现特色。学校将三楼连廊命名为星光大道,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挥育人特色作用。东墙面以学生创优评星活动为主,评选内容有:学习明星、管理明星、道德明星、进步明星、礼仪明星、才艺明星、劳动明星等,以“我是明星,我能行”板块进行专项宣传,精心打造石化三小明星的“星光大道”。西墙面以课外活动为主,设有“领导关怀、发展规划、校长赠言、活动集锦”等板块,体现“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主导思想,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外温馨家园。

4.廊道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利用楼梯走廊,精心设计,以“走进中国”、“走进世界”和“学生作品展示”三大板块为主,介绍中国及世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学生个性作品。行走间,育人潜移默化;谈笑间,立德润物无声。

四、博雅课程建设,促学校特色发展之势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校科目繁多而统一,没有孰重孰轻之别,学科间互相融合,构建大的实效的课程观,是学校对教学的指导观。

1.阳光体育。“阳光体育”课程,是我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发掘教师的特长,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自创自编了一套融健美操、武术、秧歌舞的课间操,以“花样跳绳”为主要活动内容,鼓励全体师生共运动、同发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符合学生锻炼身体的要求,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

2.文化课程。“和而不同”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学生既要学习合作,又要学会竞争,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和”是共性;“不同”是个性。因此,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立足于“和”,着眼于“不同”,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异点”。

在教研方面,各备课组根据各年级不同特点,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重视同课异构。在课堂模式的建构上,以构建有效课堂为目标,积极推行四步课堂教学新模式:导学——培养学生认真预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展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发现问题能力;点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反馈——培养学生认真反思和概括归纳能力。

3.阅读课程。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课程与学校每学期开展的的“读书节”活动相结合,学生在课堂内外与书本的亲密接触中,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4.体艺美教育。为了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提升素质,陶冶情操,针对学校的实际,除学校常规的艺术教育活动课程以外,学校大胆创新,对课程进行整合,将每周三下午设为“兴趣小组活动日”。针对学校优势,分别开设各种球类、管乐、合唱、绘画、手工制作等特色活动小组,活动中学生既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才艺。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创建了全市市直中小学第一支管乐队;聘请校外专业教练,建立了一支高素质足球队,承办了2015年荆门市小学足球联赛并荣获亚军;学校武术队、合唱队也在全市中小学各类大型活动中多次成功亮相,并取得优异成绩。

五、儒雅师资建设,夯学校发展之基

老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的学识、教法各有千秋,“和而不同”的理念,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我们通过教师学习文化的倡导,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重塑教师的教育行为,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以提升教师文化的育人魅力。

学校一直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各类培训,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坚持以青蓝工程”为依托,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工作。同时,通过教研课研讨、读书活动、课内比教学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两年来,我校先后有8名教师在省、市各类优质课竞赛中获奖。25名教师在论文、案例、书法、绘画、摄影等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六、文雅学生培养,固学校发展之本

1.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体现了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校的形象,表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着培养文雅学生的出发点,我校先后启动了文明礼仪“三弯腰”、“礼仪小明星”等活动,以礼带礼,以礼促礼,用镜子的示范效应来不断强化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争做文雅学生。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学生举止文明,品味高雅,通过外塑形象实现内强素质,最终学会做人。

2.校园明星评选。我校以“全方位赏识学生,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为出发点,启动了校园明星评选活动。评选内容有:学习明星、管理明星、道德明星、进步明星、礼仪明星、才艺明星、劳动明星等,用“我是明星,我能行”板块进行专项宣传,精心打造三小明星的“星光大道”。

“最好是暂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石化三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还需要花更多的功夫、下更大的气力,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的工作还有较大的困难,比如学校的人均空间太小,我们的藏书有限,我们的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是,披荆斩棘方为拓,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建设更加丰富生动的校园文化,为造就时代的栋梁之材提供更加优质的养料。

作者:吴启圣 丁慧

上一篇:假期家庭教育误区分析论文下一篇:学习分析技术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