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意识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关键词:德育意识;职业学校;养成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并由意识影响着人的行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意识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意识分析论文 篇1:

论高校教师的德育意识及其养成

摘要:德育意识是教师重要的专业意识,是以德育观为核心形成的对德育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是德育实施过程中的德育观及其方法论。德育意识可分为意识形态德育意识、交互主体性德育意识、生成德育意识和实践德育意识。高校教师要养成正确的德育意识,需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反思性教学的习惯和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德育意识。

关键词:高校教师;德育意识;养成

收稿日期:[HTSS]2010-08-09

基金项目:2008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JX08-1-080)

作者简介:杨海艳(1976-),女,黑龙江七台河人,讲师,从事高校德育研究;陈玺名(1974-),男,四川营山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

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并进而影响人的行为的结果。我国以往的高校德育实效欠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教师缺乏德育意识或存在错误的德育意识。要深入推进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工作,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高校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德育意识。本文试就高校教师德育意识的涵义及内容进行探析,并提出高校教师如何养成德育意识的建议。

一、高校教师德育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学术界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在哲学中,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意识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和社会,有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之分。社会意识即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社会意识要通过教育来传承,社会意识通过教育内容并与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便形成对于教育自觉的观念意识,即教育意识。关于德育自觉的教育意识叫做德育意识。学校德育活动是特定的德育意识之外化,德育意识成为影响德育工作实效的核心要素。德育意识是教师重要的专业意识。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德育意识是对德育存在的反映,是高校教师对高校德育系统的基本认识。它包括高校教师对高校德育的本质、结构、功能、性质与价值、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德育实施中的指导思想。可以说,高校教师的德育意识是以德育观为核心形成的对高校德育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是高校教师的德育哲学,是德育实施过程中的德育观与方法论[1]。

二、高校教师德育意识内涵的分析

高校教师德育意识的基本内容是胜任德育工作应该具备的德育意识的基本范围。从我国教育目的对高校学生培养质量、规格、设想的价值限定,以及德育实施过程的角度,可以把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的德育意识分为意识形态德育意识、交互主体性德育意识、生成德育意识、整体德育意识和实践德育意识。

1.意识形态德育意识

意识形态是指一个阶级、民族或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是由反映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学说组成的,是该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2]。冷战后,各国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并没有结束,只不过是策略和手段发生了变化。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出现了政治、经济、军事与意识形态结盟的新趋向[3]。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总是将德育看作是服务于本阶级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德育必然带上意识形态色彩。这正是德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的体现[4]。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虽然鼓吹学校教育不受政治干预,学校道德教育中不能强行灌输某党派的政治观点,以迫使学生接受并确立政治态度。但实际上,美国也通过学校道德教育来培养维护他们的政治秩序和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的下一代[5]。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在我们的社会相互激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正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

2.交互主体性德育意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高校德育是应当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思考和回答的一个基本的问题。近代哲学建立于主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属于主体性哲学。在近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目前,高校教师在德育的主体意识问题上,主要表现出两种错误的趋向:有的教师还固守传统德育中的“教师中心论”,将受教育者看作实施德育的对象即客体,压抑了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有的高校教师,则过度宣扬“学生中心论”,忽视了教师在德育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对高校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不予以及时纠正。因此,重构德育中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超越主客体的哲学理论的束缚。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等人提出和发展的交互主体理论(或称为“主体间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主体和主体的交往中形成了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由此而衍生出了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6]。交互主体性理论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它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将人们从单一主体中心性原则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为新型师生关系建构提供了哲学理论支持。

3.生成德育意识

“生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生成教育”是情境式、体验式、生活式的教育模式。教育的过程不是预设结果的实现过程,而是生成的、创造的过程。教育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实现人格的生成,是人的现实的关系、心理、文化的建构过程。就德育而言,“生成德育”就是要突出德育的生活性与生成性,让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丰富多样、具体的德育活动,体验德育过程,在直接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发掘和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促进美德的生成。

4.实践德育意识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生长与重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观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言:“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7]就德育而言,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离开了生活实践,道德就失去了产生、发生作用的真正土壤。德育是学生道德内化与外化过程的统一,而实践是实现内化与外化相互转化的桥梁。实践应当贯穿于高校德育过程的始终。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德育的本质特征:实践性。高校教师往往重视课堂教学中道德知识的说理、讲解,而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却关注不够,忽视了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教师德育意识的养成

1.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高校教师德育的意识形态问题上,有两种典型的错误趋向:其一,泛意识形态化。即泛政治化,过分夸大德育的政治和阶级属性,使德育局限于政治教育的范畴内。这种倾向的表现在于仍坚持我国过去那种高度政治化的德育思路,把所有的德育内容和问题都与意识形态相联系,过度强调德育的阶级性,德育被高度政治化,抹杀了德育的独立性,使其成为了政治的附庸。其二,去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即去政治化,把德育等同于社会公德教育。由于人们对“左”的思潮的极端反感,基于我国过去高度政治化德育的反思,部分教师淡化甚至完全否定德育的意识形态性。这种观念是危险和有害的,将会导致德育的方向性错误。西方敌对势力不断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渗透,向大学生散布反动思潮,传播错误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意在意识形态领域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影响不能低估。所以,高校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始终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德育意识,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应有的警觉,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

2.培养反思性教学的习惯和能力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培养理论。培养反思型教师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反思型教师是对传统经验型教师的超越。“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在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高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对其德育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改进。高校教师要养成反思德育实践经验的习惯和能力。只有在反思自己德育教学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将自身的德育实践的“经历”转化为“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才会得到不断的丰富、修正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高校教师要对过去的德育方案及其德育实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要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和从成功中获取经验,努力使自己的德育水平逐步得到提升。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教学环节有待今后改进等等。通过不断积累德育经验教训,高校教师才能不断地发现和抛弃自己身上那些不正确的德育意识,不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德育意识,更新德育观念,改善德育行为,提升德育水平。

3.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意识

高校教师要树立交互主体德育意识。高校教师必须实现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改变那种居高临下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权威服从式的德育方式。教师应当坚持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将学生看作独立人格的主体,唤起受教育者内在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另一方面,要强调和尊重学生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片面地迎合学生。教师作为“闻道在先”者要发挥其“道德指导者”的作用,通过其向学生布道,引导学生德性的发展,对学生错误的道德观念要及时予以指出,帮助其纠正。

高校教师要树立生成德育意识。高校德育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基本原则,应适应高校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生成“和提高。比如,我校在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庭”教育活动中,教育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体量“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生日、节假日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或写封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向父母说声“爸爸妈妈我爱你”等。总之,高校教师要树立“生成德育”意识,在德育中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自主“生成”良好品德,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高校教师要树立实践德育意识。高校的整个德育活动要以道德实践为导向,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展开,要坚持理论教学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要给学生提供时间、机会和活动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获知、体验、感受并践行道德规范,实现德育由知向行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2]王强.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非对称性[J].学习与探索,1997(4).

[3]张建设.试析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

[4]张澍军.试论德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J].长白学刊,2005(1).

[5]王俊明.中美学校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

[6]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7]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傅文第〕

作者:杨海艳, 陈玺名

德育意识分析论文 篇2:

浅谈职业学校教师的德育意识及其养成

摘 要:“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关键词:德育意识;职业学校;养成

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并由意识影响着人的行为。职业学校德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职业学校的教師缺乏德育意识,或者德育意识是不正确的,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养成正确的德育意识。

一、职业学校教师德育意识的内涵

在学术界,意识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在哲学中,意识是跟物质对应的。而社会与个人都是意识的主体,因此,有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区别。社会精神现象的全部就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意识跟教育实践的统一就形成了教育意识,而德育意识就是有关德育自觉的教育意识。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是特定的德育意识的外化,德育意识是教师比较重要的一种意识,作为一种固有形态的社会意识,德育意识是对德育的一种反映。对职业学校来讲,德育意识是指职业学校教师对职业学校德育系统的认识。它包括职业学校教师对职业学校德育的评价、内容、目标、价值、功能、本质和课程实施等的观点和理念以及实施德育的指导思想。可以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德育意识是以德育观为中心的对职业学校德育系统全面性的认识,德育意识是职业学校教师的德育哲学和实施德育的方法论。

二、职业学校教师德育意识的养成

1.提高反思性教学的能力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培养教师的理论,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作认识的对象,并对教学过程与行为有意识地批判、分析的过程。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德育实践活动的改进与反思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实施的成功,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逐步提高反思德育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可以不断地丰富经验,进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反思自己以前的德育方案和实践活动,应当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教师在讲解完每一节课之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成就与不足之处,并不断地改进不足之处。只有这样,职业学校的教师才可以抛弃一些错误的德育意识,不断树立更多正确的德育意识,并不断地更新德育思想,提高德育水平。

2.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在职业学校教师德育的意识形态上,存在以下两种错误的形态:(1)泛意识形态化,也就是泛政治化,这种错误形态的表现是只注重德育的阶级性,致使德育被政治化,当成政治的附庸。(2)去意识形态化,也就是去政治化,把社会公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不断地学习德育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形态。在职业学校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高自己的警觉,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贯彻科学的发展观,逐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

3.在实践当中践行德育意识

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树立交互主体的德育意识。一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应当改变以往那种单向灌输的德育方式。另一方面,应当尊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教师应当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观念。职业学校教师应当树立生成德育的思想意识,以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有效的引导,以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够比较自然地提高。比如,对学生开展热爱家庭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感受父母的辛苦,在节假日和父母生日的时候,写封信或者是打个电话以感激父母的恩情。总之,职业学校教师应当树立实践德育的意识,职业学校的德育活动应当以道德实践作为向导,坚持道德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统一的原则,从而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意识。

职业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意识就是德育意识,它也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意识,它是一种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观。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提高反思性教学的能力,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德育

意识。

(作者单位 山西省翼城县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朱培林

德育意识分析论文 篇3:

德育价值观视角下设计初中体育活动的实践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肩负自身责任,发挥其专业优势,做好体育活动设计等各项工作,以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还需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将德育理念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环节,使得体育活动的设计方案更加秩序化、规范化,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使学生全面成长,直至实现长远化的发展。而本文则主要针对德语价值观下中学体育活动的设计方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详见下述。

关键词:德育价值观;中学体育活动;设计;方案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其作为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这一过程中,德育也已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中学体育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将德育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融入德育价值观,大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使之更具德育素养。简而言之,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有效融入德育思想,培育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事先做好体育活动设计等各项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有效设计体育活动方案,使学生更具集体主义精神

中学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全面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展现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效利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并做好全面组织与协调等各项工作,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设计体育活动的环节,教师应当提高对于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意识,首先明确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学生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而后再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方案,通过竞赛的途径,使学生意识到集体主义精神与成功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间为相互促进、互为协同的关系,所以,应当首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逐步获得胜利,培养团体协作能力。

比如,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篮球比赛时,就可首先将班级里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为若干个团队,并对这部分篮球团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要求团队间加强交流、互相促进,进而获取比赛的胜利,过程中可真正实现相互成长,使之意识到合作与协同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团队内部成员也要将队伍的最终胜利作为拼搏的动力,这一环节不可因逞强或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想法,造成团队利益受损。学生应当意识到比赛是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需要在比赛中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1-2]。比赛前就是学校与学生主动沟通,讲解比赛规则,然后再将集体主义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赛完毕后,教室还需安排胜利一组的成员作出全面讲解,针对集体主义精神这一概念细致分析、有效探讨,阐述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进而事其他团队意识到集体主义精神对于胜利的促进作用。日后可将此次失败作为反面教材,避免存在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这样的活动设计原则将会使学生意识到集体主义精神与协作精神培育的必要性,还将主动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活动,真正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

二、合理设计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中学生的个性较为活泼,同时其思维意识急需完善,那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责任坚决与学生社会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借助体育活动这一途径,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严谨参照活动规则及其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体育活动设计环节,体育教师应当做好活动规划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体育教师在要求学生集合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整齐、快速与安静,这样才能为日后的比赛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明确比赛程序以及规则等各项资料。

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还应当运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譬如,在组织足球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将游戏规则阐述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承担的义务以及责任,同时还需严谨参照游戏规则以及游戏章程中的要求,保证体育活动开展的秩序性。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体育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课堂及小型社会课堂,学生应当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使学生意识到应当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方可在进入社会后实现长远化的发展,并在社会中立足。要求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实践能力[3-4]。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肯定,并树立榜样,使学生意识到责任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将产生自豪感与成就感,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逐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而达到德育教学目的。此类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角度入手,将体育活动目标作为教學动力,逐步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履行自身义务、兼顾自身职责,提高德育素养,进而实现德育教育与体育活动的有效结合,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设计体育活动方案,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属于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易产生叛逆心理,同时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未能关注他人的想法与情绪变化,过于强调自我将无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若想使得体育教学满足德育价值观的要求,就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要求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积极合作,体会到协作配合的重要性,进而在体育活动中共同学习、一同成长。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得体育活动的设计更加合理、适宜,使学生意识到关爱他人、与他人主动沟通的重要性,还将深切感知团结与友爱的促进作用,潜移默化的树立合作互助意识,满足德育教育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环节,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同时,还应当加强方向引导,在相对竞争的基础上,重视拼搏过程,而不必过多强调最终的结果,输与赢并非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加强引导,不管是对手亦或是队友,都应当予以鼓励,秉承着人文主义精神,展现良好的体育精神。尤其是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应当做到协作互助。譬如,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对手突然跌倒,那么此时应当予以帮助,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给人以温暖,这样才能满足体育竞赛的要求,同时也符合体育赛事中相互配合的规则。长此以往,学生心中将会逐步形成完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升华思想品德,逐步形成高尚的品质。

四、全面统筹体育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与品质

中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意识仍旧不完善,那么,中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个性特点,做好体育活动方案的统筹等各项工作,还要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意志,逐步形成高尚的品质。体育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坚强并坚持,不断的超越自我、突破自我,从而实现质的提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的协调运动量与运动方式。建议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每组学生设置不同的运动量,身体素质好的应当相应增加运动量,并选择较难的运动方式,使得方式更加丰富。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则要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根据身体素质的变化,做好全面统筹与协调,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使之意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逐步形成高贵的品质,最终实现长远化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活动的实践方式进行分析,分析了德育价值观视角下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要求,以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与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甘颂文.发挥初中体育的德育优势,强化初中德育工作[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5,18 (1):16-16,17.

[2]叶秀环.初中体育与德育的融合让课堂流光溢彩[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5,10 (1):18-18,19.

[3]杨荣凰.浅析网络环境下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J].新课程·下旬,2018,15 (4):279.

[4]梁奕辉.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南方论刊,2015,11 (8):103-104.

作者:吴斌

上一篇:街头采访艺术论文下一篇:老舍话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