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教育方式分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贫困大学生人数增多。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建立了新资助体系。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包括道德观、金钱观、人生观等的研究,为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对新资助体系下进一步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贫困大学生教育方式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贫困大学生教育方式分析论文 篇1:

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综述

【摘 要】高校贫困大学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增进对贫困大学生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创建和谐校园,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本人综述了目前国内对贫困大学生问题的研究状况,包括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对其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着重介绍了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一些措施、方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思想问题 综述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校大众化、产业化进程的提速以及高校扩招热的持续升温,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高校发展的棘手问题,同时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近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已得到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各级高等院校普遍重视,但多是以“经济解困”为主,对更本质的“思想解困”做得还很不够。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解困”的同时,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思想解困”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我的综述就是以这5篇论文(1. 李莉.浅析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J].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2. 涂海英.浅谈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从“高校设贫困生楼”现象说起[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3.徐学林. 构建和谐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环境[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04期 ;4. 孟蕴华.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解困[J].教育探索.2009年第09期 ; 5.张桂生.张艳.吉红玲.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为依据的。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贫困的主要表现

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贫困生因经济窘迫而产生的思想、心理上的问题更需要我们加以高度重视。

1. 思想方面

涂海英指出,在一部分贫困生身上,表现出明显的自尊、自卑和虚荣心理。他们特别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在与人交往时总是抱着一种防御心理,唯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很脆弱与敏感,一点点刺激就会使他们烦躁不安,甚至走向极端。有些贫困生为了所谓的“面子”,做出与自己不相符的事物。

李莉指出,贫困生进校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面对经济压力的威胁,应对无策,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广大贫困生抑郁、消沉、沮丧。由于自卑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思想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 心理方面

徐学林、李莉指出,贫困大学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合群”。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长期的自卑和压抑会使部分贫困生们内心非常脆弱、敏感,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

孟蕴华指出一些贫困大学生形成了过分自尊和封闭的心理,精神经常高度紧张,对人的防范意识极强,心胸狭窄,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自卑心理严重。其中,部分人只能接受成功和荣誉,而不能经受失败的压力,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3.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们在一个人的思想认识中占有重要地位。

李莉指出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思想不求上进,对生活和学习缺乏积极性,随波逐流,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

孟蕴华指出贫困大学生的悲观情绪和消极思想严重。一方面表现在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把自己的贫困归因于社会的不公平。有的人因此在思想上走向了极端,对什么都看不惯。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积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4. 道德意识方面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面临着挑战。大学生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意识缺失及道德价值观念困惑。

孟蕴华指出贫困大学生道德意识之困表现为:1)缺乏诚信。有些享受助学贷款的贫困生,诚信缺失,贷款期后不愿意还款恶意拖欠;2)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心。有的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社会的资助后竟没有一句感激的话,更没想到如何回报;有的贫困生在拿到银行贷款的同时,请客送礼,花钱大手大脚;有的贫困大学生,父母举债供其读书,自己却贪图享乐。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原因

1. 学校原因

孟蕴华、徐学林指出,一方面,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以智育为中心,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使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得到关注。另一方面,校园中学生的贫富差距,对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精神上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强烈的对比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

李莉指出,1)学校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的比例一般在15%--20%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针对这样一个有着一定的共性、人数不少的群体,我们却很少有相应的系统教育措施。2)育人与助困相脱节。高等院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措施,力求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然而,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没有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2. 社会原因

孟蕴华、徐学林指出,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急剧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城乡间的差距、城市中级阶层的人们间的收入的差距都在拉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分析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差距,就容易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同时也容易产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和行为。

3. 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孟蕴华指出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片面地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不公造成的,是由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的欠缺等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因此,认为接受社会帮助也是天经地义的,从而产生等、靠、要的思想。有的贫困大学生面临贫困,自我调适能力偏低,不愿意将自己的苦恼和困难暴露给别人,所以就使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进而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徐学林指出,贫困大学生心理发展面临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挑战。但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的重大震荡所带来的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及就业压力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所诱发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解困的对策

笔者认为对于贫困生,不仅要给他们经济上的资助,保证每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而且还要给予精神上的解困,使其能以健康的心态度过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1.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孟蕴华指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教育工作者应针对贫困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的错误认识,通过课堂教育、党团组织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途径,采取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法,教育贫困大学生如何做人,把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渗透到他们的成才观、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等具体的教育之中,使他们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

张桂生、张艳、吉红玲指出价值观教育,这是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核心所在。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及其相关的政治价值取向和道德价值取向。只有加强高校贫困生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态度,只有通过强化价值观教育,才能教会学生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面前做出正确选择。

涂海英指出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特别进行自立自强精神教育,树立通过自己勤奋努力来完成学业的自立意识,自立自强精神是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保证。

李莉指出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出发点,从思想上、情感上关爱和帮助他们,使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认清现实,志存高远。

2.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张桂生、张艳、吉红玲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在给予贫困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的同时,扶持建立高校贫困生社团,并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些社团的活动,使贫困生在自己的活动团体中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涂海英指出可通过心理咨询,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贫困生在人格上与任何同学、任何老师乃至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贫困生应以平常的心态融入到同学们之中。同时,要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常识,学会自我调透,把握自我,做生活的强者,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时代的优秀人才。

李莉指出,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点面结合,组织心理咨询专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指导。例如,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完善个性,战胜自我。

3. 诚实守信教育

现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违约率高达28.4%,可见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孟蕴华指出应注重培养他们对诚信的道德要求的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其自觉地践履自己的诺言。可建立和健全诚信评价体系,以积极的教育方式对诚信行为予以鼓励。如通过对他们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方面是否能做到诚实守信给予全面的考察,将其作为参评优秀者的资格。特别是勤工俭学方面,它对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责任心有着独特的作用,所以在安排勤工俭学或发放困难补助时,必须加强责任心的教育,以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国家和学校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坚定他们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

李莉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专家优势,在广大贫困生中实施以教育、引导为主,以管理、规范为辅的诚信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信用观念,进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信用氛围。

徐学林指出“诚信友爱”,为贫困生营造排忧解难的温馨环境。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重在认识,贵在务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把为贫困生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的职责。

张桂生、张艳、吉红玲指出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教育者要做出榜样。要杜绝教育中的不诚信,如“乱收费”“盗印教材”等。同时要建立诚信档案和诚信评价体系。要引导贫困生坚持自我修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时时诚信、事事诚信、处处诚信。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学者们认为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孟蕴华指出高校应开展高雅健康、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建设“节约型”校园,营造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氛围;要引导家庭经济状况宽裕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消除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和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

李莉指出要强化育人环境,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高校还要大力宣传贫困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典型,营造一种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

徐学林指出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理念来为高校贫困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思想教育环境,对于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研究我国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成果有很多,而且在许多问题上研究得非常深入,视野非常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学者们取得许多共识,如,做好贫困生工作,经济脱贫是基础,思想解困才是关键。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自立自强创业等措施。但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学校勤工助学成才教育政策方面,学者们谈得较少,具体的方案探讨得也少。

2. 建议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国情和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紧紧围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把人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推动了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孟微微.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2]何芬林. 苏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理论导刊,2007.

[3]姚爱华.心理解困是对高校贫困生扶困助学工作的新的生长点. 2007(2).

[4]董杰,康胜.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 2006.

[5]陈显德.贫困与自立——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反思.中国青年研究,2008(6).

[6]李斌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N].光明日报,2008-6-26.

作者:石月皎 陆莹

贫困大学生教育方式分析论文 篇2:

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贫困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贫困大学生人数增多。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建立了新资助体系。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包括道德观、金钱观、人生观等的研究,为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对新资助体系下进一步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资助体系;贫困大学生;价值观

1新资助体系、贫困大学生及其价值观的内涵

1.1新资助体系党中央、国务院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2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1.3价值观和金钱观价值观是人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是人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金钱观指的是人们对财富象征等这类金钱的态度和看法。金钱观的不同使得人们在面对与金钱相关的事物时表现出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

2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描述

在新资助体系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贫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社会公德方面,贫困大学生的状况从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对主导性的社会公德规范绝大多数都是认同的,对社会所抨击的不良现象和不文明行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持反对态度。政治方面,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已成为今天在校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而他们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表率作用。金钱方面,贫困大学生主流是健康的,能够正确认识到义利之分。有一小部分贫困大学生持有“金钱是万能的”和持“金钱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诚信方面,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是诚实守信的。然而,由于贫困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面对国家大额资和全面的资助,使部分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3贫困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重金钱、重实惠、消费主义兴起部分贫困大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片面的了解富裕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片面的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形成了奢侈消费、跟风消费和攀比消费。不少贫困大学生呈现出一种“超边际消费主义”倾向,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将电脑、手机、PM3当成必需品,并且,盲目追求和炫耀档次、新潮,出现了“哥们义气”、“懒惰”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3.2部分贫困大学生表现出个人主义的倾向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调查分析显示出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由于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出现一些贫困大学生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奉行“自我选责、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3缺乏合作精神部分贫困大学生把竞争狭隘地理解为“有你没我”、“尔虞我诈”。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和奖励的申请和评定过程中,部分贫困大学生出现“同室操戈”,互相打压、打小报告等现象。因此造成贫困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交际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的锻炼。另外,由于贫困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比较高,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个人本位的价值主体取向,责任感、使命感相对淡薄,而竞争意识却得到偏激化地发挥。

3.4重知识,轻做人部分贫困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知识轻做人”的倾向。为了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差,将来能出人头地,部分贫困大学生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少数贫困大学生甚至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打架、斗殴、偷窃、赌博的情况时有发生。

3.5部分贫困大学生诚信度较差一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国家助学贷款是用来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然而部分贫困毕业后迟迟不按合同规定时间归还贷款。二是在申请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时,许多学生为了获得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蓄意夸大困难程度,增加了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发放工作的难度。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的个别贫困学生,不知道珍惜用好这笔钱,很快挥霍一空,在师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三是恶意欠缴学费。个别学生将学费不按时交纳,大吃大喝,挥霍殆尽,既给家庭造成新的经济负担,又给学校解决特困生问题带来干扰和困难。

4贫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4.1加强信仰教育,用科学理论知识教育、武装贫困大学生信仰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所在。加强信仰教育首先就应该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低俗大众文化通过征服贫困大学生的文化欣赏和文化消费的趣味,实现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表现在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等。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价值观。

4.3强化价值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育生活化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说教,讲道理等理论教育为主。在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收效不佳,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和注重教育生活化。贫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从他们的生活出发,从他们的实际和需要出发,通过身边的小事进行教育,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教育。

4.4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社会典范的积极作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贫困大学生的侵蚀,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因此,要加强贫困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形成,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社会典范的积极作用,净化育人环境。优化贫困大学生的育人环境,有利于他们价值观的健康形成。

5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贫困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国家资助与育人有效的结合的关键,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通过加强贫困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用科学理论指数武装贫困大学生;注重贫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将他们培养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2,(6):34-36

[2]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文心出版社

[4]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社,2006,26-30

[5]朱美燕.当代青年矛盾统一文化人格[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作者:田 伟

贫困大学生教育方式分析论文 篇3: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

摘要:采用心理资本问卷对134名贫困大学生和291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状况及其规律。调查结果发现:贫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4个维度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自信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低于男生;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乐观、坚韧性存在学科类别差异,理工科显著高于文科;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年级,大四最低。

关键词:心理资本;积极心理资本;贫困大学生

作者简介:陈红艳(1980-),女,甘肃兰州人,陕西理工学院教科系,讲师。(陕西 汉中 7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教改基金研究项目“基于心理资本视角:我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G1145)的研究成果。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这一现实性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学者的认真研究。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诸如乐观、坚持性等积极的心理要素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有利于个体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和精神品质。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其构成部分(自信或自信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都是类似于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而不是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类似于特性的个性特征(如尽责或自尊等)。[1]其中,自信感是指个体能面对挑战、力争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的自信;乐观主要指个体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方式;希望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的积极动机状态;坚韧性是指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快速恢复和采取迁回途径来取得成功。个体的心理资本状况影响着其态度与行为。[2]本研究基于此,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状况及其规律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进行贫困大学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同时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自我认同,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收获有意义的人生。

一、调查方法

1.被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西部地区的某所高校一至四年级随机抽取425名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40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界定,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按照西部地区大多数高校的统计标准,一般是指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并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定为贫困生。[3]由学工部门组织认定。研究样本中贫困大学生134人,男生56.7%,女生43.3%;非贫困大学生291人,男生57.1%,女生42.9%。

2.工具

采用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问卷包括四个维度:自信、韧性、希望、乐观,共26个题目。问卷采用利克特七点量表进行。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83、0.80、0.76,均在0.70以上。可见,该问卷经建构效度分析后,全量表及各分量表的信度较好,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

3.测试步骤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进行集体施测,被试完成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在做答前,主试向被试说明调查的目的和问卷施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宣读指导语。问卷的施测不限定时间,被试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之后对被试填写的完整性和认真性进行检查,剔除有较多漏答或做答不认真的不合格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

4.数据分析

将被试作答情况输入Spss数据库中,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基本状况

积极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4个维度。本调查研究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其4个维度的差异进行了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4个维度,即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表1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差异检验(x±s)

积极心理资本 自信 乐观 希望 坚韧性

贫困大学生 -0.69±2.98 4.26±1.37 3.63±0.69 4.07±0.94 4.16±0.72

非贫困大学生 0.52±2.36 4.51±0.84 4.05±0.51 4.34±1.03 4.30±0.67

t检验 3.99** 2.02* 4.81** 2.34* 3.01**

注:* P< 0.05,** P< 0.01,下同

2.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比较

对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各维度进行了性别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贫困大学生在自信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及乐观维度、希望维度和坚韧性维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2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的性别差异检验(x±s)

积极心理资本 自信 乐观 希望 坚韧性

男生 -0.44±2.96 4.37±1.32 3.55±0.28 4.13±0.88 4.09±0.78

女生 -0.81±2.79 4.05±0.83 3.62±0.63 4.01±0.23 4.21±0.85

t检验 0.99 2.39* 0.84 1.43 0.71

3.不同学科类别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比较

对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各维度进行了学科类别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乐观、坚韧性存在学科类别差异,理工科显著高于文科;在自信维度和希望维度不存在学科类别差异。

4.不同年级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经进一步检验发现,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显著高于大四学生;自信维度方面,大一学生的自信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乐观维度方面,大一学生的乐观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希望维度方面,大一、大二学生的希望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坚韧性方面,大一的坚韧性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

表4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的年级差异检验(x±s)

积极心理资本 自信 乐观 希望 坚韧性

大一 -0.30±2.07 4.42±1.05 3.87±1.34 4.40±1.07 4.28±1.08

大二 -0.45±1.94 4.25±0.83 3.64±0.93 4.23±1.12 4.16±1.12

大三 -0.57±1.85 4.15±0.99 3.49±0.81 4.06±0.97 4.05±1.35

大四 -0.68±2.38 4.03±0.17 3.23±0.95 3.78±1.03 4.01±1.24

F检验 2.261* 3.114* 3.029* 5.423** 4.834**

三、讨论

积极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正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整体状况以及四个维度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显著低于对照组非贫困大学生。这一结果与国内潘清泉等人的研究相一致。[3]其原因可能是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心理贫困”,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自信,面对挑战和压力时胜任力不高,容易产生自卑失望情绪,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表现出积极心理资本整体状况及4个子维度均明显低于非贫困生。本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整体状况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其自信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性别的差异问题,面对困难或挫折,女生的自信感往往比男生显得更为不足,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一结果和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相一致。无论是文化期待、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男生都被期望是生活的强者,要勇敢、坚强、乐观、不退缩等,而女生则可以胆小、柔弱、哭泣等。本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整体状况、乐观和坚韧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学科类别差异,在自信和希望维度上不存在学科类别差异。理工科贫困生乐观水平显著高于文科贫困生,这个结果原因可能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理工科学生就业机会相对文科学生是比较多的,所以,他们会对未来持一种相对乐观的态度。本研究显示,从总体上看,大一、大二、大三贫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整体状况显著高于大四贫困生,换言之,在所有年级中,大四贫困生的拥有最低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的就业形势,感到前途荆棘,对自己未来的没有信心。另外,贫困生在在大一时的积极心理资本最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原因可能在于,大一处于中学与大学的过渡阶段,易沉浸在高考胜利的喜悦状态中,不曾体会到大学里的学习、人际关系与就业等压力,对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和新鲜感,因此呈现出较高的积极心理资本状态。

四、小结

本研究对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希望能够帮助教育者们针对不同性别、年級、专业类别的贫困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他们消除自信、乐观、希望、坚韧的发展,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品质,认真学习,健康成长,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理想。

参考文献:

[1]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

482-487.

[2]Luthans K W,and J ensen S M1.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capital and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 almission:A study of nurses.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2005,35(6):304-310.

[3]潘泉清,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4-846.

[4]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58-64.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陈红艳

上一篇:基于环境保护的石油工业论文下一篇: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