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在土地整理中作用论文

2022-04-29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目前,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机械在土地整理中作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机械在土地整理中作用论文 篇1:

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针对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运用,结合理论实践,首先分析了农业工程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接着论述了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具体运用;最后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农业工程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则是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目标。将农业工程技术运用到农业现代化中,能够大幅度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促使我国农业现代化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现代化;农田基本设施;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农业现代化需要很多技术支撑,农业工程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农业工程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自动化工程、农业能源工程等。农业工程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应用农业工程技术,可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措施科学化、操作机械化、产供销社会化、管理现代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开展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运用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1   农业工程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

农业工程技术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既包括农业发展中留存下来的如今依然发挥作用的农业工程遗产,也包括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农业技术成果和各种设备设施。我国非常重视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充分认识到,如果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滞后,就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思想。无论是发展大规模的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还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推进发展,都体现出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发展、粮食安全、食品健康、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将其运用到农业现代化中,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

2   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运用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但实现农业现代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多种技术的联合支持,其中农业工程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很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持。

2.1   农田基础设施集成技术的运用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需要用到很多农业工程技術作为支撑,农田基础设施更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农业生产中需要用到多项先进技术,包括土地整理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研究,现已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各地区农业生产中,采用了大量高新现代化机械设备,农业机械技术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我国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也有了良好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1]。就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而言,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运用农田基本设施集成技术时,需要结合当地农业的发展实际情况,科学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技术,并形成标准化的农田建设体系和制度,以保证农田发展能够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让农民所付出的辛劳能够得到更高效的回报。全面提升现有农田的利用率,增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2.2    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的运用

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在一些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还存在着农业机械设备和生产技术不相符的问题,致使很多都难以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措施科学化、操作机械化、产供销社会化、管理现代化发展。加大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在具体运用中,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全面优化用于粮食种植生产的机械化产业。比如针对目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中对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处理,以便实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

第二,按照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现状,结合农田种植、地形地貌、农作物种植种类等,研发具有特色的机械化设备。比如:在棉花种植中,难度比较大,需要把控的细节也比较多,为减轻农民的劳动量,需要结合棉花种植的特点,专门研究适用于棉花生产的机械化技术。

第三,全面提升畜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提升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效率,充分发挥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此外,在农业机械化的集成技术研发和应用中,还要高度重视绿色、节能效果,全面研究节水、节肥性能优越的农业生产机械化设备[2]。

2.3   农业生产设施集成技术的运用

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很多地区的农业种植和养殖设施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存在着很大潜力,以提升生产效率。比如,可加大天然无害能源的利用率,如沼气就是一种新型能源,使用之后只能形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引发二次污染。因此,在动植物养殖过程中,可利用动植物生产中形成的废弃物来生产沼气,作为燃料提供电能和热能。此外,沼气生产的废料还能成为农作物生产中的有机肥料。在动植物养殖过程中,能够产生沼气,而沼气又能反过来为动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可以形成沼气和动植物之间的循环利用和发展。在整个循环过程中,都不会造成污染,更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目前我国此项集成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多种技术的共同支持,以及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阶段性突破。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出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设施集成技术的应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促使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向着现代化、集约化、先进化的方向发展。

2.4   生物综合利用集成技术的运用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大量废弃物,比如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如果使用得当,这些废弃物可以变废为宝。通过生物工程再生技术,可以从农业生产废弃物中提取出大量的有用物质,用于其他行业,或者反哺于农业生产当中,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3]。目前生物綜合利用集成技术就是利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各种生物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实现重复利用,这样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3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3.1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通过“十三五”期间的规划纲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愈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几乎打通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非常高,达到了59.2%,突破了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等因素的限制;攻克了大豆高产优质品种、牛奶质量安全、农业废气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技术的升级创新。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因此,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3.2   先进的农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看动力

农机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农业种植需要频繁操作,仅凭人力、劳动力不适宜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我国农机事业取得了良好发展,播种时可用播种机播种、喷药时可选择无人机喷药、浇水时可选择智能灌溉机、收割时采用收割机、仓储时还有烘干机[4],实现了农作物从种植、锄草、养护、收割到仓储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部为农机购置提供了958亿元的补助,扶持910万农户购买了1 061万台农机,进一步推进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3.3   绿色兴农,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很多绿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发展中,解决了传统农业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目标。比如在农药和化肥使用方面,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技术等,能够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的零增长[5];在节水方面,可推广耐寒农作物种植技术,大力发展节水保墒技术,尽量开展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在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夏季雨水收集起来,便于干旱时使用。

4   结语

本文结合理论实践,分析了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运用,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是农业大户,农业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农业工程技术运用到农业现代化中,可实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良好应用,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也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要求,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 ] 毛俊杰.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8(32):79.

[ 2 ] 阳和松.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运用分析[J].农家参谋,2018(9):11.

[ 3 ] 廖代松.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5(13):24-25.

[ 4 ] 马俊贵,孙宗发,王平.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应用[J].世界农业,2014(1):135-137.

[ 5 ] 陈志,李树君.大力推进农业工程技术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 2006(1):28.

作者:成城

农业机械在土地整理中作用论文 篇2:

农村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浅析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目前,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土地整理与土地优化配置的重大意义

在我国,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的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沟河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从而可以极大地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地类一致、高低一致的田块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面积;合理配套的田间排灌渠系可提高输水和排水能力,降低输水过程中损失,提高农田防洪抗涝能力;贯通田间的机耕路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并延伸了农民到田头工作的出行距离。

(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耕地面积减少趋势

土地整理净增耕地的来源主要有:

第一,农田整理通过归并畸零不整的农田、田坎、沟渠和田间道路,使其成为单块较大的农田,即可新增不少有效耕地面积。据调查,农田通过整理一般都能新增5%-10%的耕地面积,仅此一项整理最终完成后,就可新增耕地面积近666.7万公顷。

第二,村庄土地整理。若按国家《村镇规划标准》的上限指标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计算,即使到达人口高峰年时,农村建设用地还可以腾出近680万公顷土地,若50%能恢复为农田,可增加耕地340万公顷。

第三,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地复垦整理。我国目前因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塌陷、挖损、压占、破坏废弃的土地约280万公顷,按33%复垦率训滇,通过复垦整理土地可增加耕地93.3万公顷。通过三项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100万公顷,从耕地数量上一定程序上保证了我国人口高峰年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三)改善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现阶段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体现在土地整理中,也从单纯地增加耕地面积转为改善农村的整体风貌。如重视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树种选择考虑防风与美观兼顾;实行殡葬改革,进行坟墓迁移,进行集中统一安置;对农民新村进行统一规划,将改善农民居住水平与提高建设用地率相结合;保护水体不受影响,并在外河两侧进行河堤建设,保证农业生产和居住安全。

(四)土地整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我国近七成人生活在农村,据测算,农民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农民手中的土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农村地区,土地整理是集田、水、路、林、村于一身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土地建设活动。两者的目标大体一致,具体实践中也互相促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功不可没,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支撑。

二、当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整理理论缺乏,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不够

土地整理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土地整理的科学体系尚不够健全,缺乏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土地整理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在几十年的土地整理实践中,关于如何整理,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虽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工作有的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有的是借鉴生态学的原理,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思想,整理过程也缺乏严格的规范,揭示的不是整体整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造成土地整理的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等一系列问题。如大多数地方在没有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情况下就已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使各地土地整理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土地整理有待发展形成其自身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政府官员片面追求形象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强

第一,将土地整理等同于土地平整。时下,土地整理形象工程的政绩标志在地方官员的心里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土地整理为了一味追求政绩,一些领导超前意识特别强,不论自然条件如何,均要求农田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量的土地平整工程费用占去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半以上,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专家,误将土地整理等同于土地平整。

第二,片面地追求数量,忽视了对质量的重视。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需要大量的开发整理土地,而结果是很多地区整理出的耕地质量低劣,即新开垦的耕地质量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普遍存在政府对土地整理的目标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由于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制约,很多地方开展土地整理只是为了完成折抵建设占用的耕地的任务,责任心不强,造成许多不能增加耕地面积而能提高耕地质量的整理项目如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开展,甚至整理后的耕地质量也难以保证。还有部分原因是:建设占用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质量高、投入多、设施好的良田,而开发复垦、增加的大多是边远地区的耕地,质量较差。数量能持平,其生产能力已经下降,开发补充少,我国耕地生产能力下降更多。

(三)土地权属紊乱,整理时纠纷不断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当前,相当一部分为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实际使用者与登记的使用者不一致,有些甚至根本未进行过确权登记。有些土地使用证记载的权属界线模糊,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偶尔造成冲突。很多情况下,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农村土地权属问题难以得到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当土地整理完成后,双方对各自取得权利义务理解不一致,导致纠纷不断。农民在维护自己权益方面力不从心,不能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四)土地整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理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匾乏,土地整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普遍吃紧,没有固定的投资来源,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资金运作上发生困难,没有可靠资金保障土地整理顺利进行下去。

(五)土地整理政策法规缺乏配套,权属调整难以进行

土地整理必然涉及土地类型、数量、用途等要素的变更,有时还会发生跨权属单位的土地置换,这就涉及单位之间土地权属的重新调整、补偿,于是,清理和明确土地权属关系、避免权属纠纷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比较分散,土地整理整理的过程中势必会打破现有的土地权属界限,较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还可能需要在村民组之间协调。但是农村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耕地承包经营合同三十年不变,使土地调整难以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原则、程序、方法、异议处理和权属调整后土地分配与确权落实等情况,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以便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护农村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我国迄今为止尚未颂布土地整理的法律、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将土地资源保护看成是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在时间上的最佳配置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雷利.巴洛维,在其发表于1978年的著作《土地资源经济学》中,把土地资源分为四大类型:流量资源、存量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巴洛维教授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大多数土地资源可以长期利用,并得以保持其生产力,因此,这类资源的保护问题是一个最有效利用资源而同时保护长期生产力的问题。

(一)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通过合理地规划选址、确定项目,可增加大量的耕地。周村区通过农田整理、废弃砖场复垦、退园还耕、未利用土地开发、村庄整理等形式,共增加耕地面积8239.27亩,扭转了多年来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二)优化农业用地结构,提高农业用地质量

整理后的土地质量都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用地整理都以建设标准农田为目标,实现“田成方、渠相连、林成行、路相通”,建设用地整理以达到可耕地状态为基本要求,实施分步实施。

整理前田块布局率乱,影响作物的光照、通风。同时,田块中田埂、沟渠等数量较多,通过土地整理,对沟渠、田埂重新进行规划布局,不仅提高沟渠的质量标准,而且提高了土地的可利用率。整理中还增加了田间道路,为农业机械作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三)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相对于城镇用地而言,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用地呈现出较粗放的土地利用水平。通过土地整理,将一些闲置、废弃、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重新进行整理,将新建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可降低占地面积,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将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在建设用地内部的比例下降。

(四)实现土地用途分区的布局优化

对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作为一类基本农田加以保护,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实现对基本农田的动态管理。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用地区逐渐连片成方,取得了规模效益,也能从一定程度阻止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和“摊大饼”发展。一些项目区在实施后都树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埋设了界桩,起到了保护基本农田和农业用地的警示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褚丽华,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岱岳分局;何传新,泰安市委党校)

作者:褚丽华 何传新

农业机械在土地整理中作用论文 篇3:

大陆“土地征用”和台湾“市地重划”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列为八大重点改革领域之一,提出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减少行政化色彩,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大陆现行的“土地征用”和台湾的“市地重划”模式,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其规模、特征和功能作用存在差异,各自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征用;市地重划;土地制度;比较研究

大陆现行的大规模的低价征地模式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也产生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导致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并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台湾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被认为是构成台湾创造“东亚奇迹”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市地重划”模式值得学界深入研究。本文对大陆的土地征用和台湾的市地重划模式进行比较,并就创新和完善大陆土地城镇化提出政策建议。

一、大陆土地征用和台湾市地重划模式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比较

(一)基本内涵

大陆的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土地征用中给予农民一定的征用补偿,依据2004年版《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地补偿范围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补偿标准为征收前3年农业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标准为征收前3年农业平均年产值的4—6倍,以上两项之和最高不得超过15倍。遇有特殊情况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两者加起来不得超过30倍。补偿方式主要是货币支付,一次性地对被征地农民给予最低生活费补偿。

台湾的市地重划源于“农地重划”。1959年台湾中部爆发洪灾,台湾当局在灾后重建中试办农地重划,将一定区域内不适合经济利用的农地加以重新规划整理,建立标准丘块,并配置农水路,使每一丘块能直接临路、直接灌溉及直接排水,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扩大农场规模,增进农地利用,并配合农业机械化作业,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农业建设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随后,台湾将农地重划模式推广到城市化过程中,即城市化中道路、桥梁、电站等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要用地,不以收买或捐献方式取得,而是由重划地区的土地所有人按受益程度比例分摊,实施市地重划所需费用,来自重划后保留的一部分土地出售所得。从土地所有权人角度看,参与市地重划后,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虽然减少了,但由于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使用条件改善,土地价值大幅度上升,因此获得土地所有人的广泛支持。

(二)主导模式

大陆的征地补偿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具有强制性质,强调效率。在土地征用中,国务院授予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土地储备机构或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作为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承担所需的全部费用和风险,同时享受土地开发的所有收益。土地储备机构或其相关一级开发实施机构由政府财政专项拨款(或投入国有股本)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开发完成后将整理的熟地交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向市场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可见,大陆的土地征用模式下,土地储备机构充当政府土地一级开发机构,开发土地的权属登记在该机构名下;土地征用和运作的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机构。

台湾的市地重划是市场主导模式,征用过程中注重土地所有人意愿,不具有强制性,强调公平。台湾的土地是私有的,土地所有权可以进入市场,进行自由交易,社会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土地所有权的自由转让,追求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土地财富的分配。

(三)实施规模

大陆对农村土地征用主要为了实现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带有政府动员性质,其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如表一所示,2005年大陆土地征用面积增长率高达51.76%,其中农地征用占78.59%;2006年至2008年间,由于经济过热和金融海啸的影响,土地征用规模有所停滞;2009年起总的征地面积增长48.36%,其中征用的农用地面积增长率高达57.33%.

台湾的市地重划主要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用公平交易方式提升土地产出比,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通过农地区划整理,将原来畸零狭小、不利于耕作的土地变为连片的丘块;二是在农地区划整理的基础上,修建标准的田问路,完善排灌沟渠和设施;三是将共有产权的土地划归耕作的农户所有。如表二所示,台湾的市地重划具有逐步推进,渐进发展的特征。1958年起,台湾在两个地区试办农地重划,实施面积为525公顷,“八七水灾”后灾区农地重划,实施面积为817公顷,在此基础上进行农地重划的示范,1961年农地重划面积为3225公顷。从1962年至1971年,台湾实施了10年的“农地重划计划”,之后台湾农地重划经历了1973年至1976年的加速期,1986年至1991年的改善期,1992年至1997年的综合调整期。

(四)功能认识

征地补偿更多认同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市地重划比较认同土地的“资产”性质。

大陆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耕地补偿的基本思路是土地补偿、安置补偿、青苗补偿等费用作为影子价格来替代农地的生存保障功能,保障农民不因为被征地而降低其生活水准。

台湾市地重划制度偏重于挖掘土地的市场实现功能。重划后,每一丘块的土地面积平均扩大了两倍以上,且形状方整,便于农业机械操作;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分配,农户土地的集中率平均达86%,便于耕作管理;改善农路,节省农业劳动力20%,有利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田间农路通畅,增加了堆肥的使用,有利于土壤的改良;肥料使用量增加及排水通畅,有利于作物根部发育、实施整条丘块作物密植以及防治病虫害等。

(五)实施步骤

大陆《土地管理法》并无关于集体土地征收程序的清晰描述,有关集体土地的征收程序散见于《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中。地方国土部门在实践中大体遵循如下的步骤开展土地征收工作:(1)由用地单位向分局提出用地申请,申请中要写明位置、面积、权属、用地单位的情况及用途等; (2)土地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进行勘察,提出意见;(3)如果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签批同意之后,由市勘测规划院进行勘测定界(如用于开发或其它法律规定需有偿使用的项目同时进行地价评估);(4)提交有关材料;(5)必备材料及图纸齐全后报市局,由市局申报省厅审批;(6)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复后,由分局向被征地的乡、村公告;(7)制定补偿方案;(8)补偿方案批准后,由土地部门进行公告; (9)实施补偿;(10)按面积进行现场划拨土地;(11)办理土地登记;(12)竣工后,用地单位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核发土地使用证。

台湾市地重划的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定重划地区; (2)拟订重划计划书;(3)公告市地重划计划;(4)调查测量、规划设计;(5)查估地价与分配土地;(6)基础设施建设;(7)地籍整理;(8)土地分配及清偿; (9)财务结算。实施市地重划时,原所有权人由于需要负担公共设施用地及抵费地,因此必然导致重划后分配的面积比重划前面积要少,但是重划后,经常伴随着土地用途的转变,地价常常能够大幅度增长。就价值而言,重划后土地总价值往往高于原价值。

二、大陆土地征用和台湾市地重划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大陆的土地征用和台湾的市地重划模式各自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对而言,市地重划的优点在于,市地重划来自土地所有权人的反对阻力,比土地征收缓和,且易沟通,公共设施用地,也较容易取得;市地重划工程费,公共设施用地,均由土地所有权人分担,不受财政能力限制;市地重划可弥补土地所有权人,因土地征收致土地所有权财产损失;市地重划可以避免因公共设施建设导致的原有土地畸零不整,反而可让土地更加方正,易于建筑,可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合理使用并能使市容美观;市地重划还可消除因土地征收而引起土地所有人间之利益、负担分配不公现象。市地重划的主要缺陷在于,重划相关经费不易筹措,土地所有权人前期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地所有权人参与重划意愿,需要主管部门做大量的宣传和说服工作。

自2005年以来,大陆农地征用补偿以同年产值或区片综合地价为标准,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但并没有赋予被征地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补偿举措。从各地的实践探索看,农村土地流转的各类模式的共同特征是,在某一方面突破了当时政策规则的一些限制,对当地的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不足。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在土地增值收益中,得到的补偿仅占增值收益的5%左右。对此,有学者认为,土地补偿费以农地收益来计算并不能反映土地的真实价值,被征用人的利益在土地征用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以低增长的农业产值为补偿依据对价值高速增长的土地征用给予补偿明显不合理。二是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存在寻租行为。农地被征为国有土地后,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首先获得出让收益,而固定产值倍数补偿因年产值不确定、倍数标准幅度较大,政府有权在法定范围内压低征地补偿费用。

三、对大陆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减少行政化色彩,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笔者以为,可借鉴台湾经验深化大陆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一)完善法规

大陆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土地整理的法规,建议制定一部独立的土地整理法,用以规范土地整理中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二)改革补偿方式

征地补偿由按原用途倍数的补偿方式改为以公平为核心的分类补偿。将农村土地进行分类,如农村经营性的建设用地,在征用过程中遵循同地同价原则和自愿原则,以权利平等、放开准入、公平分享为原则,进行流转;非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新的土地用地公平补偿。

(三)建立科学的地价评估体系

地价体系具有公示、参考、税收和政策调控作用以及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的引导作用,地价评估体系的核心就是要科学确定基准地价。大陆目前还没有对城市土地定级估价(基准地价)成果进行快速、动态更新的有效方法,现有地价监测侧重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计算上,缺乏预测、预警的内容,在土地价格上缺乏现实性和前瞻性。

(责任编辑:苏美祥)

作者:黄燕 吴春海

上一篇: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探讨论文下一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