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与宏观会计监督论文

2022-04-30

摘要:真实可靠是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任何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要违背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即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确实令人担忧。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加强会计监督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可行的解决办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会计准则与宏观会计监督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会计准则与宏观会计监督论文 篇1: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国家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提高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新准则体系作为我国与国际会计实质性趋同的标志,其复杂程度也超过以往任何会计制度规范,这给会计监督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新准则内涵丰富,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对会计监督的现有资源提出了挑战。如生物资产、房地产、金融等多项特殊领域的具体准则,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技术名词,在监督过程中必须了解行业特殊性,原有的政府监督工作人员与注册会计师的监督队伍很难满足要求。

第二,职业判断的广泛应用将提高会计监督的难度。例如,公允价值强调“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这体现了会计人员对市场正常交易价格的认定。又如,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确认条件采取了“很可能”的提法,现值计算用“资产特定风险”、“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如,商誉的减值测试涉及到“可收回金额”、“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等,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可能因业务能力与操纵问题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第三,新准则体系仍存在其内在局限性。新会计准则只对会计工作提供指导和方向,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经济事项。尽管38个具体准备则基本上涵盖了现阶段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的一般情况,但在具体企业中还可能存在某些特殊经济业务,随着经济发展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这些业务暂时没有具体准则来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只能根据会计准则的精神对经济业务进行判断和处理,这对会计监管也是一种挑战。

面对新准则给会计监督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其一,建立高级、专职的会计监管机构。要保证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需要有效整合宏观会计监督管理力量,避免各自为政、多头领导。要形成监管与法制有效统一的监督机制,成立高级、专职会计执法机构是加强宏观会计监督的组织保障。通过建立高级别的会计监管机构,实现在监管政策的制定、监管内容的明确、组织措施的落实、相关法规的规范方面的高度统一。

其二,转变模式化监督理念,树立学习观。新准则带来的不仅仅是会计工作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革。此次新会计准则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最显著的特点是要逐渐取消会计制度,直接以准则来规范会计行为。原先以制度作为依据的环境监督模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监督观念就需要相应转变。以前公司主要造假手法是业务造假,包括虚构或隐瞒收入或费用等,而当会计准则“赋予”其充分的造假空间时,财务舞弊技术也会立即“升级换代”,如充分利用会计选择权、转向会计数字游戏。会计监督需要运用估值、风险管理等新技术,分析判断企业的会计行为。因此,会计监督要建立在充分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全面考虑会计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在学习中进行监督,在监督中不断学习,以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此外,准则的实施效果只有通过在实践工作中的检验才能发现问题,监督部门如果发现准则制定中有不完善的地方,须要及时地反馈给财政部,以完善准则体系。

其三,转变“重检查、轻管理”的监督理念,重视服务和监督的统一。新准则推行后必将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更多的外资企业“走进来”,这对原先“重检查、轻管理”理念的一种冲击。会计监督必须根据法定权限,依照法定程序对会计工作予以监督,始终坚持依法监督的观念。同时,会计监督还要增强服务意识,以人为本,从被监督者的利益考虑,将服务贯穿于监督的始终,将服务和监督统一起来,帮助企业树立自律意识,提高企业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企业会计诚信环境的建设,提高监督效果。

其四,建立重大事项专家论证制度。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由于企业的自由裁量权增大,准则的剩余选择权可能被管理当局加以滥用,且会计政策差错更正、关联方交易判定等准则的运用主观性较大,在判定企业会计信息对否失真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重大事项专家论证制度。通过专家的论证,对企业违反准则行为进行准确界定,甄别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降低行政诉讼风险,提升会计监管的权威和专业性。

其五,监管的重点要转向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会计监管应从对规则遵从的监督转改为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合理性的监督,有效地分辨出违规者并及时严惩违规者。会计准则中需要职业判断的一些不确定性的规定,应当成为监管的重点。如会计原则运用中有实质终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以及会计政策中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涉及到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等。

其六,尽快完善会计监督法规体系。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府行为,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从内容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其约束力应由具体的、详细的、操作性强的会计监督法律法规提供支持。要尽快完善我国会计监督法规体系,对实施新会计准则可能出现的隐匿利润、歪曲成本、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相勾结、人为因素的恶意欺诈等造假行为,给予严厉的惩戒和处罚;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也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大宏观会计监督力度并增强其有效性。

作者:魏德娥

新会计准则与宏观会计监督论文 篇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真实可靠是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任何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要违背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即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确实令人担忧。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加强会计监督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对策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各个方面提供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是有关各方据以进行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經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有效在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和国家的宏观决策是否合理有效。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普遍,虚假的会计信息已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信任度,干扰了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萌生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风险,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会计信息的产生依赖于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如果会计制度不能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会计信息就无法真实、可靠的记录、披露企业的经济活动。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此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的因素来看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另外,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是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3.会计工作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及监督实施。根据《会计法》规定,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理论上我们的监管应该是有效的,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但由于各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没有达到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并且目前对企业实行监管的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也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因此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4.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估、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可能出现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而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工作不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缺乏职业道德,有意提供失真的会计资料。加之有些单位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因而导致操作性、原则性的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

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尽量克服会计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健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的会计信息体系。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中要避免主观随意性,缩小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的出入;力求准则、制度的定义、释义和条文含义准确、用词精确、阐述明晰,不给使用者造成误解,提高实际可操作性。加强宏观会计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尽可能对目前尚未发生但将来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做出超前规定,以增强会计政策对未来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的指导性和约束力,保持会计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并抓紧对先期制定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修订,使之与客观经济环境与财务法规相适应。

2.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赋予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是必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为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应主要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弹性区间,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3.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执法力度

(1)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

(2)财政、税收、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对来自社会各方面对会计违法行为的举报,应依法对有关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在处罚上不能只是以经济处罚为主。

(3)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制度。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

4.加强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知识更新步伐加快,需要会计人员学习新法规,掌握新知识,塑造会计行业诚信理念,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又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一是提高现在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标准;二是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增加其职业荣誉感;三是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更新知识。除了注重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的制度教育外,还要注重职业道德、财政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遵纪守法,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的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必须运用法律、经济、文化等手段综合治理,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积极研究,加强管理,完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只有内外联手,多管齐下,逐步推进,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文胜 王巧丽: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8).

[2]闫全阳: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探讨.经济师[J].2005(8).

[3]徐 哲:会计失真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

[4]宾雪玲等:浅谈会计信息质量现状与对策[J].消费导刊 2007(11).

作者:曹晓冬

新会计准则与宏观会计监督论文 篇3:

我国会计制度的缺陷及改革措施

摘要: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依据《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制订的。新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报告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但是新的会计制度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本文主要针这些缺陷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我国会计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字:会计制度缺陷趋势

一、我国现有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1、模糊了会计行为约束系统的层次关系。按照传统的理论界定,会计行为的约束系统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组成:以《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组成的强制约束体系和以会计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自我约束体系。在强制性约束体系中,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实际作用和理论界限比较分明,但是从新制度的内容规定来看,它既包括了属于会计准则层次应予规范的内容,又包括了属于会计制度约束层次应予规范的内容。也就是说,新制度执行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双重约束功能,而且用新制度规范和指导会计实务时,几乎取代了会计准则的作用。这样,要么必然形成新制度与会计准则对会计行为的重复约束,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和层次关系;要么造成会计准则形同虚设,使得真正的强制约束体系仅包括《会计法》和会计制度两个部分。

2、以内容上的汇总罗列换得内容上的统一。新制度是针对所有类型企业的,是一种“统一”的会计制度。然而,各种类型的企业在某些业务处理上毕竟有其特殊性,为了实现制度的统一,新制度在内容上把以前13个会计制度中具有一般共性的业务和具有个性的业务汇总罗列,然后规范其核算过程。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收入、成本和费用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和确认。

3、忽视了会计工作尽量从简的常识问题。目前,由于我国逐渐采用与国际会计接轨的做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一些新的问题使得会计工作逐步复杂起来,这已经让会计人员应接不暇,不得不在工作中不停地吸收这些新知识。新制度关于“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规定中,在很多会计科目的使用规定方面,特别是在明细科目的设置规定和要求方面过于细致、过分繁杂,不仅没有起到简化会计工作的目的,而且导致会计核算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新制度要求设置“实收资本”和“已归还投资”两个总分类科目核算资本投入与归还的业务,这种做法不仅增加建账、记账和结账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审计检查工作量,实际上,上述资本金业务的核算可以合并到“实收资本”账户的借、贷方,这样就足以反映资本金的来龙去脉。

4、过多地形成多借多贷会计分录。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诸多相关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结果都会形成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如:作价投资、融资、采购、期末结转、重组改制等业务。多借多贷会计分录最大的缺陷就是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确,不便于会计检查和分析,同时在实际操作上也给会计人员带来麻烦,主要是根据多借多贷业务区分收付转凭证以及区分对应的原始凭证附件等难度加大。这种状况对于全面采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企业而言,其不利之处还不十分明显,但是对那些仍采用手工核算的企业而言,这种不利状况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二、未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趋势

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在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1、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

(1)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尽快制定和颁布能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具体会计准则》,以使企业能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按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简化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

(2)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随着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的逐步实施,每个企业都可能发生各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事项,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改革过去那种针对企业常规经营业务制定会计制度的状况,为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并纳入统一的准则体系。

2、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完善会计制度

现代会计在构成上具有横向多元、纵向多层的特点。横向多元即如前所述,现代会计除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外,还包括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等若干分支;纵向多层则指现代会计是由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企业会计、内部责任会计等若干层次构成。以上各个分支、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现代会计内容体系。与这一体系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应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予以构建和设置,这里的“横向到边”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广度上应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对传统财务会计事项的规范,又要针对各现代会计分支,制定出相应的准则和制度,如通货膨胀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人力资源会计准则等。“纵向到底”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层次上应具有完整性,它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与会计构成的层次性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方面的准则或制度,又要包括企业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其二,与会计制度制定主体的层次性相适应,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又要包括各企业根据统一会计准则或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

3、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4、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会计主体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业绩信息,从而影响到会计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会计主体出于增进自身局部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偏离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执行有利于自身的会计行为。这表明如何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制度应有的严肃性,是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杨莉梅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法写作教学英语论文下一篇:医院等级评审影响医院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