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大力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了智能高效的教育环境。尤其是智能录播系统的投入使用,促进了教师精品课的生成,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变革了传统的教研模式,使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加速推进了校园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对学校教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论文 篇1: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我国面临教育信息化人才紧缺的挑战,而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重要专业平台。分析其招生简章与培养方案,可以获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的相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例如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定位对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注度不足、特色课程设置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不够清晰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与访谈提出发展策略,建议该专业学位培养工作在目标定位上更加关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走向,在课程设置上关注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培养现状

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我国面临教育信息化人才紧缺的挑战,而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重要专业平台。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2002年增设以来,历经14年逐步发展成熟,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在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占有一席之地。[2]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来看,攻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高中、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一线的工作实施者,其自身信息素养及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3]为了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及信息素养,通过分析培养方案及招生简章来深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教育现状,进而了解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仅有利于提升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能力专业化,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最终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体系建构,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招生情况分析

1.招生单位总体分析

从1996年到现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的规模由最初的国务院学位办(1996年)25号文件发布的第一批16所,到2002年国务院学位办初次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再到2011年10月,教育硕士(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已达到88所院校。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力度,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并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从图1中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办学单位数量从创设之初,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 2007-2009年為响应国家政策,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契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招生单位数量增长幅度加大。还可看出招生单位较之最初创办形式更加多元化,办学层次日益丰富,足可以看出国家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学生培养的重视。

按照当前我国行政区划分,将我国 34个省级行政区划分成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地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划分标准),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不同的地区数量各不相同。

由图2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在华东地区分布得最多,中南地区次之,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出现地区分布差异的原因有二:

(1)我国于2002年开设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方向,华东地区部分师范院校首先响应国家号召,在这一年开始招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硕士,与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的发展同步。而且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较其他地区更为强大。

(2)西北、西南地区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比较落后,师资人才引进也低于华东等地区,故设立的硕士点要少于其他地区。

2.生源构成发展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的招生对象范围从最初只限普通高中现职教师或管理人员逐步扩展,报考人员任职学校的层次、任职部门门类不断拓宽,至今,招生对象面对社会各个阶层,从全日制学生到基础教育专职教师再到各级教育管理者,受众分布范围广,形成了从基层到管理干部服务于教育事业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多方位招生体系。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招生以及教育硕士招生体系的放开,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生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也说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这一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中的主要平台,承载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人才、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示范人才、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责任。

3.招生部门类别分析

笔者统计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招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院校的现状,2016年总共75所院校的81个学院发布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由图4可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招生单位分布呈现多元性,主要分布在教育类学院、计算机类学院;除此之外,还有传媒类、研究所等学院机构。造成这种多样办学的原因应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之初的历史所致,在现代教育技术开办之初首先受到教育类院系的关注,所以招生单位有教育学院类(包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等),同时也受技术类学院的关注,招生院系会有计算机类学院(包含信息技术学院等),甚至还有传媒、新闻传播类院系。在办学之初,主体多样化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获得了广泛支持,但在该专业趋于成熟阶段,办学主体与办学特色应进一步明晰与规范,否则这种现状会减弱本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影响相近或相关专业领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与范畴认知,进而会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自身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生成与稳定。

4.入学考试科目分析

根据统计得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初试科目大都涵盖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类这三个大方向的科目。(见图5)各大高校复试充分体现学校及学院特色,考查范围各不相同,其中涉及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远程教育学基础、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科目。此结果恰好与上文所分析的招生院校的分类相对应。由此可见,高校设置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入学要求与办学特色紧密相关,从入学要求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目前的办学方向体现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向、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方向以及教育信息技术方向。

二、培养现状分析

1.培养方向设置现状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75所院校中,其中有59所院校不区分研究方向,16所院校区分研究方向,如网络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校园管理与应用等。

由图6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方向大致分为资源开发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网络与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与多媒体、教师专业发展五个方向。其中资源开发技术方向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向占据主体,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方向,建议不区分研究方向的院校以此为参考,进行研究方向的划分。

2.核心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对人才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部分拟从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探索。在参与调查的75所院校中,有18所院校发布了培养方案,27所院校发布了招生简章,分析现有的培养方案及招生简章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体系的组成,总结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即在培养方式上除采用课堂教学外,可组织小组汇报、专题学习、实地考察教学基地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言语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学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终实现知识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必修环节,核心课程是专业特點的体现,选修课程则体现学校和学院特色,实践必修环节则是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实践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为教育学原理,专业基础课为教育技术学原理。通过对18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核心课程统计柱形图,图7显示,虽然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是核心课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则是大部分院校的必修课程,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培养方案比较一致。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会在核心课程添加融合学院特色的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开设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重庆师范大学除了开设外语还开设了专业英语,华东师范大学开设软件工程方法及视听教材设计等“宽、广、新”的特色核心课程。

3.特色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从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程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各有特色。天津大学的网络行为发现课程;西南大学更偏重在线学习,故开设了E-learning标准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电视技术、协作学习及技术与学习等选修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则注重培养数字媒体类人才,开设了数字媒体应用研究、数字媒体影视制作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及媒体与学习研究等课程;重庆师范大学则偏重智能技术及云计算方面的培养,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教育应用、移动开发技术及教育应用、校园网络系统的设计与管理、云计算与教育知识服务等特色选修课程。以上特色课程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多元方向发展的潜力,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初现端倪,有待于进一步培育与深化,以更好地培养具备教育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又掌握一技之长的教育信息化高级人才。

通过上述对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各个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整体符合专业的培养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要求培养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具有媒体制作和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设计制作、信息化教学设备运用能力的教师或管理人员。通过各个院校的核心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学校的核心课程是严格根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要求来开设的。

(2)部分院校的选修课程设置体现出专业所在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院特点。首先,这种特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所属学院性质相关,同时各个院校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其次,各院校培养出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除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还会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这为本专业研究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途径。最后,各个院校的选修课程特色各不相同,院校之间也可相互借鉴开设类似课程,从而拓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专业的现代化发展。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差别过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虽然是专业型学科,对实践的要求要多于学术型,但是在梳理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时发现,大部分院校对理论课程的设置较少,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4]理论课程对实践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教案编写等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些教学实践如果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方法,最终会获得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和教育体验。

4.实践教学分析

实践教学是根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方面人才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的一个必修环节。[5]学院、学校和教育机构还可进行密切合作,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教学,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真正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和不同课题调研工作中,在实践教学和课题研究中全面提升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心理素质好的教育信息化人才。

从培养方案对实践环节的要求来看,各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大多数院校实践教学以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为主,还有一些培养单位探索出更为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如云南大学、聊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还采用校园网络技术与应用、微格教学技术与应用、专题学习、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的形式。部分院校除了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外,也可参与导师或者其他教师的教育科研项目、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课题的实践调研部分,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还会设置助教、助管等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6]

整体而言,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设置与教育实习混为一谈,且要求学生实习的具体时间及见习层次模糊,为了培养具备出色教学设计、教学应用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性课程开设与教育实习务必要分清楚,且实践内容有待丰富,以进一步对接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教学需求。

5.就业情况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是为了培养能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设计制作、电化教学设备运用能力强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因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所学课程繁杂,使该专业就业方向日益多元化,就业层次日益完整化。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会选择在学校任职,近年来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学生也逐年递增,另外有小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在电教馆、文化馆、事业单位(非教育类)、国家机关任职,其他也有选择继续升学深造或者自主创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层次,方向的完整化、多元化,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就业平台,同时,就业机会的增加也表明了社会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日益增多,这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发展和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未来就业发展都有着双向促进作用。

三、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对策思考

为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未来的办学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1.基于国家现代化发展背景,强化该专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定位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实践性和教育性相融合,能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实际教育问题。[7]这就要求该专业应立足教育信息化大背景,融合理论性与实践性,以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社会理论、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育信息化实践为基础,立足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化人才。在培养中关注国家现代化、教育社会热点话题,例如关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聚焦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等教育新形态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2.丰富和完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加强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实践课程环节。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信息化校园规划与建设者。在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访谈时,我们也发现,当前中小学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仅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还涉及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理,例如网站规划与教育数据分析、多媒体教室管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实现等;有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还承担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重任,例如承担或参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研究(有翻转课堂技术支持、MOOC平台应用等)。这要求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时应着眼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的自身特色,本着前瞻性的原则合理地设置课程,丰富和完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开设特色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在线学习设计、移动学习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提高其解决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能力,保障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提高该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3.提升课程与教学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互联网+”的网络背景下,充分利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环节信息化和现代化,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高校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需从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途径全面实施。[8]教学环节中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及教育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全部环节中全面应用,有效提升课程与教学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4.加快落实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与高校就业指导相结合

(1)使学生认清目前的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摒弃传统的一劳永逸的就业观念,树立就业观念,做好尝试多次就业的准备,理性分析就业环境,放平心态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完善自身知识能力储备,让学生最终成为能自主选择职业而不是等待职业来选择的高素质人才。

(2)根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研究方向,如计算机信息方向、教学媒体设计方向、电化教学设备管理方向等,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将所学专业知識与本专业就业指导深度融合,培养符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要求的高水平、宽口径的全方面技术人才。[9]

(3)在“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不管是教育领域还是新媒体领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高水平信息素养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都是学校和企业所亟需的,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与校外企业合作,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实践方式可扩展至新媒体等与网络相关的企业,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提升专业能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陆宏,李秋萍,刘兴波.全日制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23):25-28.

[2]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概况[EB/OL].http://www.edm.edu.cn/viewnews.jsp?id=41.

[3]陈丽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蒿景兰.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部分师范院校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0.

[5]佟元之,蔡成军.五年制师范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班课程开设的实践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62-63.

[6]冯玉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培训系统的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3.

[7]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 2006(4):52-58.

[8]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27-32.

[9]胡苗苗,刘梓红,赵志超.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6(4):49-51.

(编辑:王天鹏)

作者:崔敏 王焕景 苏乐 孟志远

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论文 篇2:

浅析录播系统与农村教育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大力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了智能高效的教育环境。尤其是智能录播系统的投入使用,促进了教师精品课的生成,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变革了传统的教研模式,使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加速推进了校园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对学校教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录播系统、农村教育、学生眼界、教师专业、教育公平

录播系统可以把现场摄录的视频、音频、电子设备的图像信号(包含电脑、视频展台等)进行整合同步录制,生成标准化的流媒体文件,用来对外直播、存储、后期编辑、点播。[1]录播系统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体现,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体现在精品课程、微格教学、远程教育、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形式。

一、 录播系统开拓农村学生的眼界

农村学生由于家庭整氛围的影响以及自身客观环境的限制,学生缺乏良好的教育眼界。随着农村学校录播系统的应用,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氛围熏陶并提高自身的眼界。

通过学校的录播系统学生可以了解到大城市同年级学生的学习、上课情况,更真切地感受城市学校的课堂氛围,拓宽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县城学校或周边其他学校的互动课,体会其他学校的同步课堂,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录播系统对农村学生有不可否认的好影响,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在运用录播系统的同时不要忽略其对学生不利的一面。录播系统的应用在开拓农村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好高骛远和脱离实际的问题。在运用录播系统的时候一定要扬长避短,发挥正面的作用,尽量避免其不利影响。

二、录播系统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我校建立全自动录播教室,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教师参加全自动录播教室教学培训,体验全新的课堂模式。

教育科技化的进步,让老师们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互动等环节有所提高,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全自动录播教室主要分為录播室和听评室两部分,两室之间用一块单向透明玻璃隔开,互不干扰。此外,录播教室内配备了多台高清摄像机及吊装麦克风,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记录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授、板书书写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的录制、制作、上传参评等工作。

学校构建全自动录播教室,对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随着全自动录播教室的推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三、录播系统的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互联网为平台,传播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破除地域、时间等因素对教育资源传播的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最终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与国家发展,极大地促进教育公平。

(1)录播系统的教育信息化推动农村教育内部公平。农村的教育公平可以体现为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内部公平是指农村地区教育过程中农民家庭之间所享有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公平。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教育内部公平正在良性发展。随着电脑的普及及互联网的推广,教育信息化异军突起,解决了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教育难题。

(2)教育信息化促使农村教育外部公平。教育系统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属于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各行各业乃至各部门的响应和配合,而教育信息化便是联系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系统的一个有力纽带。

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改变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异,让更多的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互动,消除数字鸿沟,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教学服务,最终促进农村教育外部公平。

录播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其优势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现实运用中应注意充分利用其优势,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录播系统的帮助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提升,促进不同学段的和谐、均衡、科学、可持续发展,早日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项波、程爱兰,教育信息化对农村教育公平的影响[J]学术杂志

2、王晖,浅析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功能和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34期

3、温应才,智能录播系统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4、冀燕丽、王玉清,高校精品课程制作中自动录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年14期

作者:孙营营

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探索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正确认识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意义的基础上,面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当前面临的挑战,探索并提出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新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new model

1 教育信息化的意義

教育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改革需要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信息化就是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1]。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应用,极大的影响和改变着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2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当前面临的挑战

2.1 认识不到位,职能划分不清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简单地将教育与信息设备、信息技术相结合,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理念,致使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情况。同时,校内职责划分不清、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造成了各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关系难以协调,管理比较混乱。

2.2 硬件设施不足,软件资源匮乏

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在各省、市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加大了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引进,使得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同时,高职院校用于信息化教学软件资源相对比较少,专业、课程等层面的教学信息化资源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进而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需求。

2.3 教师技能不高,应用效果不佳

掌握现代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只会简单的课件制作,对于一些丰富的载媒软件使用起来仍然比较吃力。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误区,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信息技术水平,忽略知识本身,违背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初衷[3]。

2.4 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技能缺失

从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来看,其教学仍旧围绕课堂展开,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手段单一,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弱,这无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教育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开设多媒体或网络相关课程不多,学生对于教师的依附性仍较为严重,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自身主体意识的发挥,影响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4]。

3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模式

3.1 完善体制机制

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将教育与信息结合,而是同时要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进行信息技术化,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使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中,还需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现有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5]。

3.1.1 健全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要成立由主管校长负责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对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管理、应用工作进行决策和监督。同时,还需完善学校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一系列规章制度,不适用的应予以废止,没有的要制定出台。

3.1.2 建立激励机制

各高职院校要开展现代教育应用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范畴。并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课件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竞赛,调动教师学习、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1.3 制定评价机制

制定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科学合理的学生评课机制,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状况,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2 创建应用环境

高职院校的硬件教学环境能够反映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要以“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学校现实需求,加强信息化硬件教学环境建设。

3.2.1 建设内容

高职院校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网(有线、无线)、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录播室等在内的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硬件条件设施[6]。

3.2.2 建设方法

为了保证学校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保持其技术状况完好并不断改善和提高,需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同时,在重要设备的管理方面,要落实专人专管,定期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3.3 优化教学资源

3.3.1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职业教育领域建设的,主要服务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按照“调研为先、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将新技术与理念融入职业教育,结合学校自身教育教学需求,建设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制定学生对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需求使用评价机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及时反馈学生在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使用情况及意见,作为引导后续资源库建设与改进方向的有力依据。

3.3.2 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以短、小、精、趣著称,指在8-10分钟,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载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7]。相比于以往常规课程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时间和地点没有限制,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尤其适合基础知识薄弱、个性强的高职学生。

3.3.3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

高职院校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是“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重要保障[8]。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虚拟生产、流程、场景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而将校企优质资源和专业领域最新技术进行整合,虚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了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实时传送到课堂上。课下,学生也可自主在线学习、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提升仿真操作水平。

3.4 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更新相结合,提出教学上的新方法、新手段。各高职院校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4.1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也称作微观教学或微型教学,设施主要包括主控室和微格教室两部门,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短时间内(5-20分钟),进行小型的课堂教学。微格教学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要求,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把师生教学活动全过程记录下来,并结合收集到的学生反馈意见,利用课余时间分析、讨论,发现不足,改正缺点,实现教师教学技能模拟训练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9]。

3.4.2 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师生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及共享,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主要有讲授式、演示式、探索式、讨论式、信息收集整理式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改变了以往 “大会堂听报告”式的教学模式,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进行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更能适应各类学生的學习差异。

3.4.3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情境进行模拟,完成情景再现的过程。使用情景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自主探究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4 结论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应当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和实际校情,根据社会及学生发展需求,积极探索,进而采取新的建设发展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谌振华.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探析[J].考试周刊,2016(81):152-153.

[2]王永康.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191.

[3]李君玲.浅谈信息化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7(67):19.

[4]张荣辉.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2016(9):243-244.

[5]谭音.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J].好家长,2014(42):124-125.

[6]李宇才.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创新[J].新丝路,2017(12):125-126.

[7]刘蒙.微课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8):22-23.

[8]刘亚丰,苏莉,吴元喜,余龙江.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原则与标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5):8-10.

[9]邢馨月,李宏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29.

【通联编辑:王力】

作者:李平 胡彩凤 赵喜明 李天鹏

上一篇:语文教学结合计算机专业论文下一篇:社会经济发展组织竞争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