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能力管理论文

2022-04-16

蒋红森,1965年生,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常务理事,湖北中语专委会秘书长。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参编人教社、中央教科所等中学语文教材多部,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100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研能力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研能力管理论文 篇1:

做新做实,促进语文教研新跨越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语文教研模式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诸多问题,如,教研活动缺乏明确的定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研合作浮于表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改进语文教研活动的五点建议:创设和谐教研组文化;建立合理的教研制度;建立组内“名师工作室”,举办形式多样的教研沙龙;打破传统界限,开展学科间知识整合和校际资源整合;以课题研究为驱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传统语文教研;问题;改进建议;语文教研新跨越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研工作,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都离不开教研活動。在普遍重视教育过程、注重教学创新的今天,教研活动已经逐渐成为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的重要方式。人们已不再只是追求教研活动的数量与形式,更在追求它的实质与内涵,追求它给教师带来的收获和愉悦。教学研究已经由一种教学的辅助行为上升到领军行为。

一、多面分析,解读语文教研新问题

当前,在传统语文教研模式的影响下,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阻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1.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

在过去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过于迷信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大多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这就是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部分教师缺乏教研意识,不愿意或不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不参加课题研究,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写过教研论文,教研活动处于低层次水平。有些教师甚至视教研活动为一种负担,觉得从教研中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收益,不愿参加教研组的集体活动。即使参加了教研活动,也不能都做到认真研讨……

2.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当前,语文教研活动主要是一些常规性的检查评比活动、随意化的听课评课活动以及抽象的理论培训等,活动主题不明确,指导思想不深刻,使教师疲于应付,少于反思。甚至一些语文教研活动还仅仅停留在制订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等事务性的工作当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比如,评课作为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有助于教师找毛病,改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是应付了事,说几句冠冕堂皇、无关痛痒的空话、套话,根本起不到研讨交流的作用。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仅是在走过场,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长此以往,必将养成语文教师疏于教研的惰性心理。

3.教研合作陷于平庸

集体备课作为语文教研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备课和教学效率、规范教学行为、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学校考核制度过于强调学科教师之间的比较和竞争,许多语文教师会在集体备课中“留一手”;另一方面,一些备课组往往采取分工合作的轮流备课制度,教师之间合作的深度不够。导致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敷衍了事,把平庸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试题设计拿出来共享,使集体活动整体质量不高。按部就班的多,充满灵气的少,四平八稳的多,充满个性的少,最终影响了语文学科组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教研活动中,经验主义盛行。学校的老教师由于具有丰富的经验,成为教师话语中的“权威话语”。青年教师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习惯于对老教师采取学习听从的态度,被经验束缚,缩手缩脚,不敢创新。参与教研活动时争论的少,接受的多,教研活动中难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些也制约了语文教研活动中奇思妙想和新鲜观点的出现,使语文教研活动陷于整体平庸的境地。

二、多点突破,实现语文教研新跨越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这种传统的语文教研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推进课程改革、发展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要想让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科研,让教育科研真正地取得实效,就必须坚决摒弃形式主义,使研究内容更贴近教学实际,就必须建立更加开放、更加深入、更加个性化的教师合作教研机制。

由此,我对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创设和谐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研组里的灵魂人物,对教研组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负有很大的责任。教研组长除要在理论实践方面为教师提供指导、服务和帮助外,更要给教师“贴心”的人文关怀,从而巧妙地使教师紧紧团结在一起。具体来说,教研组长可以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静心;关注并平衡教师的内心,使教师安心;帮助教师提高能力、获取成功,使教师有信心;发现挖掘教师的闪光点,使教师舒心;给年轻教师提供平台,使教师有进取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研组长,我一直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教研组文化。我组今年新招聘了两位年轻教师,面对由学生到教师的巨大人生转折,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感到很不适应,心情很是烦闷。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跟他们进行了两次长谈,耐心地帮助他们,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在9月份区教研室对我校进行的调研活动中,两位新教师的汇报课均得到了教研员的好评。

2.建立合理的教研制度

某日,与朋友小聚。一位朋友大发牢骚。他所在的学校今年以教学反思为抓手,想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于是,反思充满了他们生活的每一天,每节课后要写反思,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教完后还要写反思。除此之外,每两周还有一次反思例会。学校还在字数上对各种反思形式作出了硬性规定。现在,学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疲于应付教研,“谈反思而色变。”而另一位朋友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担忧,因为他所在学校的教研制度建设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教师教学水平止步不前。

两种教研形式完全不同,但最终却阻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都根源于不合理的教研制度。相反,制定合理的教研制度能够使教研工作规范化,变得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能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指明方向。这些制度可以包括集体备课制度、说课制度、组内公开课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

在制度的落实上,首先,制度应内化。制度应该直接服务于教师的个性发展,不能将教师当成它的奴隶,否则就会异化为扼杀教师发展的“刽子手”。因此,在制定语文教研组制度时,教研组长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立足教师个体的发展需要,让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制度的制定。这样形成的教研制度就不是强加于教师身上的镣铐,而成了他们自身主动追求的个体发展条件,终将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从而推动语文教研工作健康发展。

其次,制度应持久。教研组的制度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教师为了应付教研组的工作而作出的短期行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教育教学、教育科研都不是一种短期的工作,那种缺乏长远考虑的制度安排终会被淘汰出去。因此,在制定制度时,必须有长远全面的考虑,绝不能朝令夕改,不停变化。

在制度建设这一方面,我校语文教研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每周五下午我们都进行语文大教研组和备课组集体教研活动。活动开展前,先由一位教师开设组内公开课,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到场认真观摩,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会对这堂公开课进行严格的点评,帮助上课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课之后,我们还会按照预定的教研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教研形式,我们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推动了我校语文教研组健康发展。

3.建立组内“名师工作室”,举办形式多样的教研沙龙

组建“名师工作室”:我市“名师工作室”建立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学科教学的不断进步,带动了名师队伍的迅速成长。受此启发,学校语文教研组也依托自有名师资源,以“智慧共享,和谐共进”为主题,组建“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打造富有创新精神、学校特色和地域影响的语文教学。我校语文组现有一位特级教师,三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我们完全可以建立由这些名师引领的“名师工作室”。在教研组内培养团队意识,营造合作研究氛围,从而充分挖掘名师资源,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名师队伍发展,最终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举办教学沙龙:在语文教研组内,把拥有共同教研爱好的教师吸引在一起,举办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沙龙,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名著研讨”等沙龙。由学有所长的教师负责组织引领,每位语文教师至少选择一个沙龙参与活动。沙龙活动采取固定时间与灵活开展相结合的形式,针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每周组织一次交流座谈。学校专门开辟沙龙活动场地,开展茶座式、讲座式、示范课观摩式及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沙龙活动。

4.打破传统界限,开展学科间知识整合和校际资源整合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习惯于将自己束缚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随著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出现了知识交叉,新的形势提出了学科间知识整合的新要求。在如今的学校中,经常可以看到语文教师向其他学科教师请教求援,然而这些都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作为学科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研组长也可以迈出跨越传统的一步,为跨学科教师的互动创造条件,使跨学科教研活动成为一种常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知识积累,为课堂教学增加知识厚度,还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为语文教师开阔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思想创造条件。

不同的学校,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水平都不平衡,其不同的校园文化更能催生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水平出现较大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弥补校内语文资源的不足,加强语文学科的教学管理,推进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开展校际语文学科交流活动,积极进行校际资源整合。以实际问题为载体,采用研究交流课、研讨会、专题论坛、教学沙龙等形式,通过学校间和教师间的互相交流、学习,主动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规律,逐步提高教师的施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与省内另一知名高中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两校语文教研组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交流高考信息,商讨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观摩,探索教学新路……这样的教研形式,深受两校语文教师的欢迎,有效整合了两校各具特色的语文教学资源,有力地推动两校语文教学质量大步提升。

5.以课题研究为驱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学研究向更规范、更深入发展的形态。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发动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找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课题核心负责人可以带领一群具有相同研究喜好的教师,进行长期广泛深入的课题研究。2010年,我就牵头申报了课题《高中作文层级教学研究》,就汇集了语文教研组所有教师的集体智慧,用时三年,产生了25篇相关论文成果,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校作文教学水平,在历次联考中,我校的作文均分都已名列全区最前列。能将如此多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进行这么长时间的共同教研,只有课题研究能够办到。这样的教研形式,能有效克服日常教研中教师合作的即时性缺点,是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发挥教师聪明才智、促进教师之间深度合作、增进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现代学校中,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形成合作的教研氛围变得越来越重要。语文教研组应弘扬团队精神,让每位成员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教研氛围中,激发内在潜力,实现优势互补;语文教研组应弘扬集体智慧,让组员学会运用团队的睿智和力量来应对各种教育新变化,最终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连云.学习型教研组创建实务.中小学管理,2004(11).

[2]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8:1.

[3]陈薇.教研组文化创建的系统尝试.中小学管理,2007(06).

?誗编辑 王团兰

作者:蒋红卫

语文教研能力管理论文 篇2:

语文课堂教学的守望者

蒋红森,1965年生,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常务理事,湖北中语专委会秘书长。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参编人教社、中央教科所等中学语文教材多部,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100篇。主编或执编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综合阅读》《“教什么”的叩问——特别教例集》等50余部;著有《红森谈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等。

石在中(以下简称石):蒋老师好!你做过中学语文教师,也做了很多年教研员,讲过课,听过课,评过课,并对课堂教学有深入的研究。今天我们就集中谈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相关问题。在你看来,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蒋红森(以下简称蒋):一堂课好不好,站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考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我看来,课堂教学不是“做文章”,不是“做产品”,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完成一个单位时间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使自己在学业等方面有所收获;所谓“好课”,应该是指“有效益的课”,有效与否一定要从学生学习收获这个角度来判断。所以我认为,判断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以学论教”;也就是说,要从学生的学、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收获这些方面,来考察教师的教、教师教的过程、教师教的效益;说到底,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要从学生学习收获这个角度来判断。

基于这个原则,我认为衡量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所有学生(个体和群体)在现有起点上是否实现了有差别的共同提高。这句话有两个基本点:第一,在“现有起点”上的“提高”。“现有起点”是指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前既有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到达度,包括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是模糊的、哪些内容是学生还不知道的三个方面。从学生方面看怎样才算“提高”?通过老师带领下的课堂学习,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掌握得更好了,学生模糊的内容变得不模糊了,学生原先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学习,这就是“提高”,这就是学生的学习效益。第二,是“所有学生”的“提高”。前面所说的“提高”不是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才有的,应该是所有学生都表现出的“提高”,只是不同的学生在“提高”的幅度上、方向上有所不同,是“有差别的共同提高”。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课堂教学好不好,意味着课堂教学要在如何促进学生“学好”这方面下功夫,意味着要在“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这一点上下功夫。

基于这样的衡量标准,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有这样三个层面的教学设计:第一,巩固已知。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掌握得更全面更牢靠了。第二,厘清模糊。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明白了原先不明白的问题。第三,探究未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了一些新的学习问题,并且就这些新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辨析思考,有了一些过去没有的新的认识。这三个层面的教学设计表达的是对学生学习效益的追求,试想一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在学生看来有这样的效果,哪怕只是达到其中一两个层面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看现在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说有效,更不敢说高效。有两种类型的课比较容易迷惑人:一种是热热闹闹的课;学生你来我往,你说他讲,参与度很高,但仔细一看,学生热烈讨论交流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学生在課堂上无非是将自己知道的内容大张旗鼓地再说一遍。另一种是所谓精致有序的课;它们目标清晰,结构合理,过程流畅……这样的课确实来之不易,似乎可以匹配许多的溢美之词,但冷静一想,这样的课是学生“学得好”的课堂教学吗?这样的课其实是从如何教的角度设计的,是一堂教师感觉“教得好”的课,不一定是学生“学得好”的课。这些类型的课堂教学,其效益是值得怀疑的。如果让学生来评判这些课,结论大多是这样的:老师,我知道的你让我继续知道了一遍,我模糊的你让我继续模糊,我不知道的你让我继续不知道。

所以说,一堂课好不好,关键要从学生学习效益这个角度思考。学生有收获了,这样的课就有效益,反之则是无效的。

石:是的,你点到根本了。许多课,甚至一些公开课,很热闹,很艺术,很叫好,其实都是从教的一面来进行,来评判的。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益来判断课堂教学的效益,这是对的。据此我想问的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蒋:基于目前的教学现实,有三个问题显得突出而紧要:

一是教学的极端功利主义倾向。学科教学有些功利心是正常的,但“极端的功利”给语文学科教学带来的必然是“伤害”。

我们知道,因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高度和程度不同,语文常常被人们细分为“显性语文”和“隐性语文”,“微观语文”和“宏观语文”,“眼前语文”和“长远语文”,“静态语文”和“动态语文”等等;这些划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本来应该走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把“隐性语文”“宏观语文”“长远语文”“动态语文”等尽量多的表现出来,最大程度地表现出语文的学科价值。可现实是,因为过于功利,语文教学更多的时候只关注到“显性的”“微观的”“眼前的”“静态的”,语文课程功能不能够得以全部体现,且语文课程的学习实际上是浅尝辄止,语文学习者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领略到语文课程的全景风光。

因为急功近利,语文教学删减了目标,收窄了渠道,过滤了内容,简化了过程,把本应该很丰富、很宏大、很细腻而曲折的语文学习全面收缩,收缩成看得见、摸得着、量得准的眼前实景。比方说,将语文学习封闭在学校,封闭在课堂,封闭在课本,封闭在无休无止的无序训练之中;比方说,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固定在“考什么教什么”的区间,把本来很开放很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收缩成一纸考卷……于是,语文不像真正的语文了。

二是教学的极端形式主义倾向。语文教学也是需要一些形式的,但一旦教学形式极端化,语文教学的“怎么教”就单一化了,“教什么”的问题自然就边缘化了。

语文教学形式化倾向是很普遍的。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搞形式呢?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的原因。很多教师不在语文学养上下功夫,不在语文教学规律上加强研究,而是习惯于所谓教案借鉴,热衷于所谓照搬模式,总希望一朝得法,终身受用。为什么这样?因为提升学养、研究规律不容易,来得慢,不如形式化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拿来就是;其实这也是功利思想在作怪。二是与媒体及行政推动有关,典型的例子就有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教学本身无可厚非,只是导学案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用,也不是诸位人等都能用得好,但经媒体的鼓动和行政的推动之后,一时间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导学案了,这就很不正常了。三是与教材的编写思路有关。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四步走”教学模式(第一步:整体感知;第二步:内容理解;第三步:语言品味;第四步:迁移拓展),与现行人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的思路同出一撤;你教材这么编,我就亦步亦趋这么教,无论什么内容什么学生我都这么教。

第三个问题与极端功利化与形式化问题并存的,或者说与这两个问题密切关联的,是教学内容的学生针对性缺失。

教学内容要讲究学生针对性,这是个古老而朴素的教学道理,是个永不过时的教学铁律,也应该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明白的教学法则。近年来,我们搞课程改革热火朝天,老师们接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很多,也进行了许多的改革探索,还制造了不少新口号、新标签;问题是,我们在这一往无前的改革探索中,不知不觉将“学生针对性”的道理弱化了、忘记了,有时候也许应景式地谈一谈,但鲜见教学层面的具体落实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在热火朝天搞课改的同时,也在扎扎实实搞应试。初一开始备战中考,高一年级开始备战高考,这时候的“学生针对性”就变成了“考试针对性”:所有的学生在同一个起点,面对同样的考点,依据同样的标准,完成同样的考练过程。我们说教学内容的学生针对性缺失,由此可知大概。

以上讲到的三个问题,其中功利化与形式化问题牵涉面广,形成要素复杂。语文教师无法凭一己之力正本清源,也不可能等待教育环境建设到位之后再登堂入室,唯有秉持一份语文教师应有的职业要求和精神特质,努力塑造一腔站高望远的语文胸怀,努力保持一份信步闲庭的语文从容,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在合乎语文规律的正道上行进,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尤其是有追求的语文老师必有的修为。

关于教学内容针对性缺失问题,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教什么”问题的研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基于一篇篇课文,基于一堂堂课,基于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现实需求,认认真真、明明白白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就是“教什么”的内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这是语文教学的公理。前面在讲一堂好课的标准时,谈到一堂好课要做到“巩固已知”“厘清模糊”“探究未知”,其实就是在强调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把“教什么”的问题落到实处。

石:接着前面的内容请问蒋老师为什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如何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蒋:语文学科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这是由语文课程特点决定的。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一个特别不一样的地方,我称之为“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什么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呢?我用一个虚拟的教师对话来解说:一个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早晨同行上班,语文老师问数学老师“你这节课教学什么内容”,数学老师回答“几何中的平行四边形”。数学老师的回答具体明白,没有任何模糊,因为所有数学老师都明白教学平行四边形必须落实的定理、公理、公式等等,也就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轮到数学老师问语文老师“教什么”了,语文老师回答“我教《孔乙己》”。那么,问题就来了,语文老师的话能回答数学老师的问题吗?不行,因为还没有具体回答“教什么”的问题。对语文老师而言,还要接着被问:《孔乙己》你教什么?接下来的情形是:普天之下的语文老师在回答“《孔乙己》我教什么”這个问题时,答案是可以不完全一样的,是可以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语文老师根据《孔乙己》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可以不一样的,是可以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数学教学使用不同的例子指向相同的教学点(定理、公理等),那么语文教学是使用相同的例子(课文)指向不同的教学点(知识点和能力点),这就是我所说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选择教学内容”成了语文学科的独家法门。“进入”这个“法门”是困难的,许多语文老师面对一篇课文苦苦追寻“教什么”,由是在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中生出大量的烦恼、苦闷甚至痛苦(这种烦恼、苦闷和痛苦只有语文老师自己知道);当然也有一些高明的老师,尤其是一些专家型教师,他们通过自身的修炼拥有了“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学“秘笈”,于是闯过了这道法门,进入到了语文教学的自由天地。

语文课堂教学“选择什么内容来教”,是由语文课程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学难题,也是决定语文课堂是否能有效、是否能高效的关键!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呢?

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课选择“教什么”,涉及到三个要素的综合处理问题:

一是课文,面对“这一篇”课文选择教什么。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独特的“这一篇”,其作为自然文本的价值是多样的,是丰富的。面对课文作为自然文本的丰富多样的价值取向,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才是恰当的教学选择?回答这个有三个基本点:第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近语文”的,不是“他语文”的;第二,选择的教学内容应体现课文的“类特点”,如诗歌的特点、小说的特点、文言的特点等等,不是“泛特点”;第三,选择的教学内容应体现“文本个性”,是“这一篇”才具备的特点,是其他文章无法替代的特色内容。

二是学生,面对“这一班”学生选择教什么。面对“这一班”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就必须研究“这一班”学生,要理性判断“这一班”学生面对某一篇课文他们自己可以掌握什么,在哪些地方还可能比较模糊,还有哪些内容学生不知道但应该让学生知道,正所谓弄清学生的已知点、模糊处和空白点,将教学内容选择的区间确定在学生的“已知点”之上,定位在学生“能力发展区”的模糊处和空白处。这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在于: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巩固自己已知的过程,是学生澄清自己模糊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探究未知最终获得新知的过程。

三是课时,在“一课时”这个时空内选择教多少教学内容。要从“一节课能实际解决问题的量”出发,选择恰当量的内容进行教学。一堂课面面俱到产生不了学习效益,那样只能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甚至于“走形式”;一堂课只有目标精要了,才有了“深入解决”这精要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这“深入解决”的过程中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才会有真正的体验和认识。所以,一课时的核心教学目标越单纯越好,支撑实现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越充分越好。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教什么”的问题对于语文学科教学而言是何等重要,“选择教学内容”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又是何等的挑战!

石:近些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在诸多地方搞得热火朝天,叫好者不少,反对者也多。关于翻转课堂,蒋老师你怎么看?

蒋:翻转课堂无疑是当下最热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话题之一。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反转课堂等,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在美国的一些高校运行,以萨尔曼·可汗提出的“以视频再造教育”为代表,效果不错;后来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山区高中的两位教师将翻转课堂引入高中学校开展实践,结果效果也很显著,引起了广泛关注;至此,翻转课堂在美国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领域热闹起来,并在全球教育界逐步产生反响。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本身是好的;我们引进翻转课堂并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这当然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我们的问题出在推广应用环节,总感觉味道变了,效益衰减了,离我们的期望值远了。

翻转课堂本来是为一些“学习缺席者”以及有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的一种课程学习方式,包括特别的内容、特别的路径等;即使是大面积推广应用翻转课堂,内容与方式讲究贴切与针对性,依然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基本要求。可我们现在实行的翻转课堂,很多地方是不问学校差异、不问学科差异、不问学生差异、不管教师差异,在区域内要求所有学校、所有学科、所有学生、所有教师成建制地一盘棋式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的这种运动式搞法,感觉目的不是为了把翻转课堂教学搞好,而是为了某种“决策执行”的需要。

翻转课堂教学在技术及技术应用方面是有要求的,包括微视频的制作、网络平台的系统支持等,没有这个就不能实现所谓的“翻转”。看我们现在诸多的翻转课堂试验地,技术条件是不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更是欠缺的,要搞翻转课堂怎么办?有一个办法,将微视频替换成纸质印制的思考题、练习题,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开始做题。人家是提前通过微视频让学生初步学习课程内容,并反馈自主学习的结果,我们是让学生提前做练习,只要做就行,做得好不好也没人怎么知道,这就是“我们特色”的翻转课堂。许多过去搞导学案教学的学校,现在声称实验翻转课堂了,用的还是导学案一套办法,这就是实证。

翻转课堂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对“课堂上做什么”是有要求的:强调“课堂上”“教室里”应该有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创建学习内容、独立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等等;也就是说,强调课堂学习是课前学习的“吸收内化”,是课前学习的进一步提升。看我们的翻转课堂,很多时候气氛是热烈的,学生表现是积极的,但张罗的内容很多是课前学习内容的重复,是把学生知道的内容“让学生继续知道一遍”。这样的课堂,效益在哪里?前面讲到,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有“巩固已知、厘清模糊、探究未知”三个层面的表现,看我们的翻转课堂,“巩固已知”的事儿是做得比较好的,“厘清模糊”和“探究未知”是基本没做到的。这样说来,我们的翻转课堂是效益大打折扣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理念是好的,方式方法也是好的,我们引进来用于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想法也是对的。只是,我们搞翻转课堂在两个方面应认真考虑:第一,翻转课堂教学是有条件的,建议首先在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科、指导部分教师针对部分学生开展教学实验,然后逐步有条件地推广应用;当前这种“一刀切”“一窝蜂”的搞法是不理性的,也是对翻转课堂不负责任的。第二,搞翻转课堂教学,就一定要研究“提前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就一定要把课堂学习“学什么”落到实处,以切实增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益;当前这种“做形式”“走流程”的搞法,不是翻转课堂应有的追求。

石:是的,我也觉得一窝蜂地搞翻转课堂是不可取的,是难以真正见效益的。翻转课堂是要有充分的条件的,对硬件、教师、学生等都要求较高。不能跟风为“翻转”而“翻转”。最后的问题,你从事教研工作已经30年了,对教研工作应该体会很深。你认为教研人员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如何评价教研人员的工作效益?

蒋:教育部课程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同志在上海国际教研大会上做了一个题为《中国教研的价值与使命》的演讲,关于教研人员是什么的问题,她在演讲中有这样一番表达:“当你看到一些人经常走进各个学校的课堂里坐在后面听课,十有八九是教研员;当你看到各个学校的教师们聚在一起研究探讨教学问题,其中一定有教研员;当你看到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和专业问题研究,其中肯定有教研员;当国家出台新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方案时,各地负责政策转化和具体落地实施的也一定是教研员。教研员是做什么的呢?我尝试概括一下,他们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专业指导者,区域教学研究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国家和地方改革政策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推动者。”

刘月霞同志一口气讲出了很多的“者”,讲得很准的。我在这许多的“者”之后加一条,叫“课堂教学的守望者”。现在关注教育的人很多,真正关注课堂的人不多,教研人员是这“不多”中巴心巴肝、一往情深的一群。教研工作要为教学导引方向,导引方向要基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要基于课堂观察,这样,守望课堂,融入课堂,也就成了教研人员的职责所在。

教研“研什么”?宏观的教研内容包括课程政策、学科课标、学科教材、学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等,在这纷繁的教研内容中,教研“研什么”不应是对教学现实的简单迎合,而应该是基于学科课程发展实际、基于教师发展实际、基于课堂呈现现象实际,来做出的合乎方向的判断,来做出教研“研什么”的判断。

我经常用这样的三句话来回答教研“研什么”的问题:

第一句话:把“冷门”捂热。

所谓“冷门”,是指一些不被语文教师关注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一开始与语文考试距离较远,入不了那些“功利”教师的法眼,但这些内容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如综合性学习、梳理探究、名著阅读、选修课程等等。关注这些“冷门”,采取有效方式让这些“冷门”热起来,既是充分完整地发挥语文课程价值的必要,更是发展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形成语文能力的必要。从教师方面看,是“急老师所不急,想老师所不想”,解决老师不想解决的问题。

第二句话:把“弱项”做强。

所谓“弱项”,是指在教学上暂时还没有很多的办法,也还未能有很好教学效果的课程内容。如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诗歌教学等等。“弱项”的形成有语文教材方面的原因,也与区域内语文教师整体的业务趋向有关。把“弱项”做强,一方面能保证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执行力。从教师方面看,是“急老师所急,想老师所想”,解决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三句话:把“强项”做精。

“强项”相对于“弱项”,是指那些被关注程度高、已经有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课程内容,如阅读教学、文言文教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必修课程的教学等等。把“强项”做精,强调的是保持某些课程内容在实施层面的优势、强势,强调的是这些优势、强势课程内容的教学不仅仅要有效,还应该是高效。从教师方面看,是“比老师想得更多,比老师想得更好”,解决老师没意识到的问题。

教研效益怎么看?教研的舞台不是教研人员的舞台,当教研人员带领教师、引领教师走上这个舞台的时候,这个舞台才表现出它的真正作用和意义;这个舞台上不能是教研人员的“独舞”,应该是教师群体的“集体舞”。能不能引领教师“集体舞”,有多少人“跳集体舞”,跳了多少“集体舞”,“集体舞”跳得怎么样,这是衡量教研效益的几个基本要素。

站在前沿,全程“守望”,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导引方向,引领教师群体的“集体舞”,这是教研人员的职责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

石:谢谢蒋老师的精彩讲述。让我们共同努力,当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守望者。

作者:蒋红森 石在中

语文教研能力管理论文 篇3:

坚持成就梦想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三尺讲台之上,有人从事着如叶般平凡而谦逊的事业,那就是教师。悠悠洮河水,潺潺润万物。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文峰中学,就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刘俊峰,他所从事的正是一片“叶”的事业,然而他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倾注的一份执着与忠诚却散发出“花”的尊贵与“果”的香甜,点点滴滴无不让我们心灵感动、歆羡……

刘俊峰,1982年出生,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5年6月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年12月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2015年12月破格晉升高级教师职称,现为临洮县文峰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2018年4月被评为“甘肃省学科带头人” 、“甘肃省骨干教师”。

情系教育,桃李满枝

2005年6月,刚从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刘俊峰,便坚定而匆忙地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临洮,同年7月在临洮县事业单位招考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分配到临洮二中任教,从此迈上了他盼望已久的三尺讲台,开始在“桃李芬芳”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事教育教学13年来,责任心与爱心是他始终坚持的宗旨。他曾说:“我有两颗心,一颗装的是良心,一颗装的是爱心。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岁月回转到2007年3月,当时,刘俊峰查出胆结石,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切除。可是他一想到自己担任的是高二年级13班班主任,上两个班的语文课,那么多学生等着他上课,那么多孩子需要他时,他决定先不做手术。他告诉家人:“高二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不能耽误学生,过段时间再说吧,我身体好着呢,能扛得住。”他就是这么固执,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住院手术,一直忍着病痛坚持上课。忙碌的高中教学加上琐碎的班级管理,他实在撑不下去了,在家人的一致催促下,他不得不暂时离开课堂。安顿好学生们的课,他才极不情愿地去医院做了手术。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六十多个家庭的希望,手术之后不到一个月,他就返回了学校。出门前他专门换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精神焕发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不想让学生们担心他的身体,因为一直以来,他向学生们传递的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细心的学生们,还是看到了他的手上留下的一个个输液后的针孔痕迹,偷偷在刘俊峰的桌子上留下一张张关心和问候的留言条。他不愿离开讲台太久,他不忍心因为自己身体的缘故而耽误学生们的前程,他的固执和坚持,换来的是学生们的上进和拼搏,是学生们的赞许和认可,他认为这就是身为老师的职责所在,更是价值所在。他觉得所有的付出甚至小小的牺牲,都值得。

作为班主任,刘俊峰从来不偏爱、不抛弃学生,对个别特殊家庭的学生,能及时了解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他所任教的学校就读的大多是农村孩子,有的孩子离家数十公里,有时候半个学期都回不了一趟家;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一个学期也见不上父母的面。当考试前后部分学生心情波动很大时,作为班主任,他总是及时与学生交心谈话,及时为他们送上“爱”的香茗,让学生感到“爱”的温暖;有的学生心理自卑,缺乏自信,他就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走出心灵的迷茫,一点点进步,走向成功。

刘俊峰带班讲策略,认真细心。他往往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实。学生一上高中,他就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及早适应高中新生活,在真心交流和鼓励中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实现目标的方案,特别是常去宿舍和寄宿生交流谈心,勤查校外寄宿生学习环境和生活情况,协调家校关系,尽力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和生活能力。他认为,教育无校内校外之分,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学科教育和爱心教育。为此,他常常利用板报、班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教育。班会上,他让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谁的问题谁负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他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法宝是“班级日记”。“班级日记”就是让写日记成为班集体中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写真”,同时成为班集体成长的“年轮”。因为在这里,每人一天轮写,学生可以遵循“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思”的原则,自定内容,不限形式,个体生命对自由的渴盼打破了秩序控制、话语霸权、思维剥夺和关怀缺失,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文字在班级日记中将成长中的烦恼与不快得到释放,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班级日记的字里行间找到平衡,将自己对国家大事与身边小事进行评论。班级日记从而成为学生述说自我生命经历的一种方式,更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不再是师道尊严或者校规至上等权威话语的顺从者,而成为心灵自由的诉说者,成为与教师在生命际遇平等交流的对话者。

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尝试中,班级日记打破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学生不再隶属于权威话语的桎梏,师生之间能够平等相待,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民主成为学校或班级共同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师生交流因为生命与生命相遇而成为一条绿色的通道!

2009年8月,刘俊峰作为业务骨干被抽调到成立不久的临洮县文峰中学任教,学校安排他担任学校高一年级级主任工作。面对学校成立不久、缺乏高中办学经验、德育师资匮乏的现实,如何抓好高中起始阶段的教育工作而不至于误人子弟,是作为年级主任的刘俊峰思考的问题。于是,他带领年级组大多数没有高中教育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开始了探索:完善年级管理规定,制定边缘生包教计划;建立年级班主任例会制度,推行 “严”、“爱”、“细”、“实”、“恒”、“勤”的班级管理理念……这一切都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并在日后的学校管理中得到推广、沿用和完善,效果良好。

自参加工作以来,作为班主任,刘俊峰带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临洮县高考文科第一名,第一位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学生——林拓;他创造了所带班级总能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高考任务指标的小奇迹;他所带的班级总能在学校的量化考核中名列第一。因此,刘俊峰的班级管理成绩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和赞誉。

潜心耕耘,花香果甜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刘俊峰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有一眼泉,要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才能胜任今天和明天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刘俊峰也正是坚持着这样一种信念,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业务水平。

2009年10月,刘俊峰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求学期间,语文教育的前沿理论让他耳目一新,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课程和教学理论,张隆华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和顾黄初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王鉴先生的《课堂研究概论》、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靳健先生的《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等都成了他拜读研究的著作。

在2017年12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为了领会“课标”精神,跟上高中新一轮课改步伐,刘俊峰在第一时间购买并通读研习了由著名特级教师褚树荣主编的“新课标 新语文 新学习”丛书(18本),带领语文教研组教师率先跟进研究聚焦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

他深知,语文课既要讲得生动,又要上得有逻辑,还要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水平。他向来反对把语文课上得花里胡哨,为此,他一直提倡并躬身践行着“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他总是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拓展言语思维,在言语表达中提高言语实践水平,并通过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早自习诵读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为了提高语文早自习的诵读效果,刘俊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语文早自习的诵读怎么设计?早自习诵读什么?怎样对早自习诵读进行有效检测?对早自习诵读的有效指导师生获得了什么?于是,在早自习诵读中,他尝试明确任务,使早自习诵读有目标;规划内容,使早自习诵读成体系;创新形式,使早自习诵读有魅力;及时检测,使早自习诵读有效果。他的教学改进行动研究,丰富了学生的言语素材,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反馈了教学信息,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精心育桃李,芬芳待来年。多年来,正是因为刘俊峰躬身言语实践教学理念,所以他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甚至全县前列。在 2010~2011学年全县高中期末统一检测中,他所带高二(1)和高二(9)班语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获得“临洮县高中教育质量进步奖”,2017~2018学年全县高中期末统一检测中,他所带高二(1)和高二(14)班语文成绩进步达33个名次,再次获得“临洮县高中教育质量进步奖”,受到县教育体育局的表彰奖励;在2012年和2013年高考中,他所带语文成绩居全县第一名,当年,他因为优异的教学业绩,被评为临洮县“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临洮县优秀班主任”。

13年来,无论是在临洮县第二中学任教,还是在临洮县文峰中学工作,刘俊峰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总是居年级前茅,全县前列。从2010年至今,年度量化考核连续八年被评定为“优秀”。刘俊峰取得的优异教学成绩让同事羡慕,让学校领导满意。

教研探索,硕果累累

教学研究是刘俊峰从事教育教学13年来不变的追求。“教学研究是为教学服務的”,他在学校语文教研组业务培训会上说道:“要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发现真正的教育问题。”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技术理性沉渣泛起的弊病,他自2006年3月起就开始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并内化人文精神。自2007年3月开始,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新课标下语文课本中新诗教学的途径》《试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等多篇论文,在《新课程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与文本分析中的人本理念》等9篇论文,其中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索引,《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学科的审美特性与美育实施》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热烈反响。在对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内化相关问题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刘俊峰将传统的“填鸭式”语文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言语涵养和人文精神内化式”语文教学方法对比起来进行研究,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再发展、再创新,完成了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下语文课人文精神内化研究”、“新课程下语文课审美功能研究”的研究工作。

自200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语文阅读教学已有了新的追求,即文本世界由单一走向多元,阅读个体注重体验生成,阅读过程走向“视界融合”。但是通过观课研讨,刘俊峰发现,县域内的很多语文老师认为目标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是一堂“好课”的标准,语文教师也已习惯了追求教学预设的线型前进。在2012年前后,风靡大江南北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本土化教学改革,一度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唯一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个性无从彰显,教师的教学风格被泯灭。单一化、教条化、重预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多元、开放、生成的语文阅读教学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矛盾。面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刘俊峰开始思考如何从单一、封闭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向多元、灵动、生成的语文阅读教学突围的问题。在观课、问卷、访谈的基础上,他开始着手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预设和合理生成文体,并出版了专著《语文阅读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基于甘肃省W中学的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5月版,15.5万字),主持完成了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策略的行动研究”。

自参加工作以来,刘俊峰就一直把读书和思考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连续多年来,关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前沿信息已经成为他的职业习惯。因为爱上了于都,所以他成为学校里订阅杂志最多、买书最多的老师。《语文建设》《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高中语文教与学》等语文专业期刊一直是他工作中的伴侣,《语感论》《中国诗学原理》《小说门》等书籍是他阅读生活中的上宾。大量阅读开阔了他的视野,提高了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也丰富了他的教学实践智慧。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阅读思考,他撰写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生成策略》《从“教室日志”到“班级日记”:生本理念下的德育突围》等40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或省级期刊上;《探究性作文:新课标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学的一种策略》《试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本中新诗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等9篇论文在定西市或甘肃省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主持完成定西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西部贫困地区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研究”等4项;主持、参与完成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改进研究”等7项。

“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恩格斯的这句名言就是对刘俊峰教学研究累累硕果的写照。近十年来,他完成的教学成果有一项获得“定西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得“定西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获得“临洮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研究成果获得“临洮县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成果获得“临洮县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的“改进普通高中德育实践活动策略的行动研究”荣获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谈中国诗》等两节课获得甘肃省“创新杯”初高中课堂作品(优质课)展评一等奖,执教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获2013~2014学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两节课在全国创新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除此之外,刘俊峰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言语作品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12年和2015年,指导的学生多人次在定西市书信文化大赛中获奖,他两次被定西市委宣传部、定西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授予“甘肃省书信文化大赛定西赛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创作的两件作品在定西市优秀童谣评比中获奖;2013年以来,参加第十五届至十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辅导的近百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等次奖,他本人先后五次被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授予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或“特等奖”。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正是由于刘俊峰对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执着追求,正是由于刘俊峰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才使他站在了课改的潮头浪尖上。

专业引领,芬芳满园

刘俊峰自2010年8月担任临洮县文峰中學语文教研组组长以来,潜心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策略构建,在搞好语文组周三常规教研的同时,配合学校大力开展好语文组各备课组的半日教研工作,文峰中学语文组为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领航作用,一批青年教师在半日教研的舞台上成长起来。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芬芳满园春满园”。近年来,在刘俊峰的倡导下,组内教师对课例的研究蔚然成风,基于课例研究,语文组教师对“言语实践课”的认识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悄然转向,课程改革回归语文课程本身。为了把语文教研组的“半日教研”活动办成教师的业务提升会和专业发展促进会,他提出了“语文教师要借助课例研究提高教学实践水平”的观点。借助语文学科组“半日教研”活动开展同课异构,引领组内老师开展课例研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把课例研究做出效果,他自己带头示范。

记得有一次的“半日教研”活动,高一备课组教师研习的课例是《小狗包弟》,在授课教师说课、组内教师评课后,他一口气介绍了刊发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等语文专业期刊上的十多个关于《小狗包弟》的经典教学设计的思路,为组内教师讲授该课提供了多元的教学视域和丰富的教学支架策略。刘俊峰不光积累课例、研究课例,还带头设计课例,为全组教师上示范课,《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谈中国诗》《咬文嚼字》等难教的篇目,他都教出了精彩,让学生学出收获。语文组教师以课堂教学经验为起点,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凝练了大量的教学论文写作和教研课题研究的方向,一时间,语文组成为全校撰写发表论文最多、开展课题研究最多、辅导学生获奖最多、教学效益优良的教研组。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研组长,在推动教研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上,刘俊峰一直扮演着一棵树、一朵云和一个灵魂的角色,正是因为他的推动和引领,组内大多数教师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他指导语文组李瑞伟老师讲授的课例《王好战,请以战喻》被评为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有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指导何欣老师录制的课例《蜀相》被评为2016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课国家级二等奖;指导杨娟老师录制的课例《山居秋暝》被评为2016年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课国家级二等奖,指导王亚江录制的课例《归园田居》获得2018年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课国家级三等奖,指导青年教师崔妍、赵娅、陈红霞精心设计、用心打磨的多个课例在县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包揽2016年度临洮县高中语文学科组一等奖。

有人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但是刘俊峰却说,“在教研组内,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研组的事,就是教研组发展的大事。”因为在他看来,教研组的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教研组的发展,才有学生的进步。在他身体力行的教研实践引领下,近八年来,语文教研组七年被学校评为“先进教研组”,他本人七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长”,语文教研组迈上了内涵式发展的新台阶。

由于刘俊峰对教育教学的倾心付出,他先后被评为“临洮县县管拔尖人才”、“临洮县优秀班主任”、“临洮县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定西市学科带头人”、“定西市骨干教师”、“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骨干教师”、 “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但荣誉称号挡不住刘俊峰倾心于临洮教育事业的热情,因为他扎根于临洮教育,教书育人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教改探索已经成为他职业生涯不懈的追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刘俊峰诗意地行走在路上。在懂得中,担当,他从未懈怠,他知道,他要和他的同仁,俯首大地,做一个思想的行者,仰望星空,做一个理想的守望者!

编辑:郭裕嘉

作者:郭裕嘉

上一篇:蛋鸡冬季养殖技术论文下一篇:民办教育体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