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思路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在强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乡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目前主要矛盾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党在新时代建设重要期间的伟大构想。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乡村农业思路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农业思路发展论文 篇1:

乡村旅游——青城镇特色农业发展新思路

摘 要:青城镇是兰州市榆中县下辖的一个小镇,曾有“黄河第一古镇”、“千年古镇”、“风雅青城”等美誉。近年来青城镇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文化旅游整合开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其他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文化;资源

收稿日期:2011-11-08

基金项目: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002-12)

作者简介:白秀红(1984-),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张文政(1975-),男,甘肃民勤人,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社会学会理事,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在体能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对日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1]。城市居民往往会在双休日或者节假日选择一些轻松的休闲活动。近几年农家乐成为他们的主要休闲方式[2] 。尤其是到附近的乡村旅游,更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3] 。国外学者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 [4]。中国学者则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 [5]。总之,乡村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受到乡村旅游者愈来愈多的青睐。在笔者研究的青城镇,每年接受数以千计的游客来此旅游。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文化旅游整合开发,是该地近年来走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对此进行相关研究,以期推进该地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的合理发展,就教于方家。

一、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历程和优势

(一)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的简要历程

青城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离兰州、白银两市分别为90公里和25公里,总面积137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2.05万,下辖14个村71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1.44万亩,人均耕地0.64亩。这里平均海拔1 450米,年降雨量300毫米 [6]。属于典型的黄河谷地。温和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青城镇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及文化旅游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该镇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极度落后的小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来源单一且少。青城镇人多地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水烟,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由于耕作方式落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只有极少数人在外面搞副业打工。农民们想尽办法精耕细作,依然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交通不便利,生产、生活成本高。镇内只有两条路通往外界,一条是经山路通往榆中县城,一条经过青城桥通往白银市和兰州市。通往榆中县城的山路狭窄而且多弯道,每天只发两趟车,当天不能往返,一遇到雨雪天气出行相当危险。

这种情况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改善。青城镇农民开始学习种植塑料温室大棚,依靠蔬菜的反季节差来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土地产出率。刚开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黄瓜和西葫芦,到结瓜的时候由菜贩子统一收购,运往周边城市。起初确实让青城的农民经济宽裕了,农户家不仅盖了新房而且还有了存款。但几年后,随着大棚经济的普及以及蔬菜品种、产量等方面的原因,青城镇的农民再次陷入发展困境。寻找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来解决这种困境,帮助农民增收成为青城镇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着力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其中,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此背景下,青城镇在整理挖掘当地文化历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古镇”的特殊历史地位,将文化旅游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在青城镇也慢慢兴起。

(二)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

1.青城镇丰富的文化资源。“先有狄青城,后有兰州城”[7] ,青城的历史较兰州市还要久远。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

众多的文化古迹。高家祠堂,一座完整保留下来的古代宗祠,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罗家大院为代表的60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经补修恢复,目前已是影视剧的重要拍摄基地。此外还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城隍庙、青城书院和二龙山戏楼。

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英雄武鼓、柴山等,是每年春节或者其他重要节日青城镇的拿手节目,尤其是柴山,因其表演难度大,目前会此技艺的艺人已经很少,其娱乐性和刺激性不亚于专业的杂技表演。此外,还有青城村的踩高跷,城河村的抬子、瓦窑村的太平鼓都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技艺。

经久不息的传统民俗艺术。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艺术各具特色,独具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厢调小曲。清光绪年间由张海润采取王实甫《西厢记》文词,创编了《游寺》、《借厢》、《酬韵》等八折戏,名曰《西厢调》。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成为青城最早的小曲。在此前后,青城在外地经商、读书的曲艺爱好者,不时将外地小曲剧目引入青城,使青城小曲得以发展,一时局面大开。因而西厢曲调有越调、风筝调、三朵花、甘凉调等,具有融合秦腔、眉户戏、陇东道情、花儿等的特点[8],独具风格。

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青城镇的长面和糁饭,做工精细,工序繁多,吃后回味无穷。来镇游客或走亲串友的人们,必要尝尝青城的地方饭,离开时还带些家酿的老陈醋。

2.青城镇的农业资源。青城镇的农民长期以来仅从事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唯一的经济作物就是水烟。秋末将水烟收割后经霜煞卖给镇上的烟厂,经加工后销往福建、四川等地。卖水烟的钱成为一家一年生活开支的活钱。20世纪90年代,当地农民改变种植方式,学习种植塑料温室大棚。初期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但是由于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壤变得僵硬和作物的抗病能力变弱、产量降低等因素使得大棚经济持续走低。直至近几年,调整种植品种,引进了茄王、纤首等新品种,使得茄子成为青城镇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同时因地制宜在西葫芦适宜生长的东滩一带种植西葫芦,并且改良耕作技术,推动了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在高架大棚西瓜产业的发展上,引进了京欣1号、京欣2号、超甜京欣等新品种,抓住市场机遇使其成为青城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葡萄产业的发展上,引进了红提葡萄、黑玫瑰等新品种,改变了葡萄品种单一老化的现状,提高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在保护特色农产品上,对市场青睐的高架大棚西瓜、日光温室茄子、西葫芦等优良品种进行了商标注册,对全镇蔬菜进行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对茄子、西葫芦两个蔬菜品种进行了无公害产品认证,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保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走农业产业化富民的路子,使全镇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而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瓜果、蔬菜及饲草的种植面积明显加大,全镇粮经饲的比例达2.5∶6∶1.5,农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9]。

2007年青城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慕名前来旅游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青城镇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将农业发展与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搞起了乡村旅游。

二、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2010年3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刚公布的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选结果中,青城古镇成为甘肃省唯一的被授予全国首批旅游名镇称号的村镇。

夏秋是旅游的旺季,也正值西瓜、葡萄等瓜果上市的季节。青城镇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西瓜文化节”,就青城镇的西瓜品质等向游客和外界进行宣传,让游客们经过亲口品尝来认可青城镇的西瓜品质。2011年青城镇的西瓜价格普遍较其他产地西瓜高出1元/公斤左右。虽然价高,但是青城西瓜仍以其自身皮薄、汁多肉甜、产地近、新鲜程度高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市场,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

在青城镇东部,有榆中县唯一的千亩水稻田,而且黄河在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湿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青城镇就势在此打造了一个百亩荷塘,既种植荷花养鱼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随着乌金峡水电站的即将建成,这里更具有了建设大型湿地公园的优势。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方式也变得多样。除了种植温室塑料大棚,不少人家开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增加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庭院经济的发展。青城镇自古就有在自家小院种植蔬菜和葡萄等作物的习俗。这些蔬菜种植在自家的小院里用农家肥培育,几乎不施农药,既新鲜又安全,人们可以放心食用。在葡萄架下乘凉聊天更是小镇人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葡萄收获的季节,除了满足自家食用需求,还可以把富裕出来的葡萄变成商品,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补贴家用。青城镇目前种植庭院葡萄约有上千亩,主要集中在瓦窑村、东滩一带。瓦窑村农户宅基地面积普遍较青城镇其他地方大,因而他们的院子也相对较大,几乎家家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植葡萄,现已被镇政府规划为“百亩葡萄农庄”。因为土壤和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优越,青城镇的葡萄口感非常好,甜而不酸,在本地及白银市、兰州等地极富盛名。

此外,一部分人选择个体蔬菜运输,将名优农产品销往新疆、青海、北京等地;一部分人选择设施养殖等。经济活动多样化,收入也越来越高。

三、青城镇的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旅游在青城镇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包括道路、水电及日常生活设施等。2008年,连接镇内出行重要通道的青城桥由于超期、超负荷使用,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而被禁止车辆通行后,出行难题一直未被解决。绕道通行给青城镇的农产品运输及旅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产品运输成本大大提高,肥料、煤炭、草帘子等生产生活物资的成本因此也增加不少。青城镇是文化古镇,城河村等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都是青石板铺成的仿古街道,为防止大型车辆损坏路面,在进出口都设置了限制路障。不少来青城镇的游客反映,因为道路不畅,车子经常被路障刮花,既影响了他们前来旅游的心情,也造成了他们财物上的损失。另外,镇内居民用电线路、用水管道等设计不合理,水管等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了部分村子经常断电、断水的现象,甚至是水管破裂泡塌农民房屋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也使得前来旅游的游客极不方便。

(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民俗文化是农业旅游的灵魂[10]。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青城镇重放光彩,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其风采。然而,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因素让现今的青城民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是优秀的西厢小调曲艺表演者和剪纸、刺绣手工艺者的传承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二是保存下来的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音像资料都相当少,大部分只能靠手工艺和曲艺老艺人言传口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三是这些民俗文化只是逢年过节时演出,难以获得大的繁荣发展;四是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致不高,接受这些文化的能力也较差。

在调研的过程中,不论是当地群众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均反映精通这些传统曲艺和手工艺艺人太少了,只是几张老面孔。现在的年轻一代不是在外求学、工作,就是搞经济创收,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根本无人问津。

(三)优质农产品的产销、保鲜服务体系不健全

青城镇的西瓜、葡萄、茄子等蔬菜品质毋庸置疑,但在生产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农民为求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使得青城镇的农产品声誉受到影响,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西瓜皮薄虽好但也不利于长途运输,稍有碰撞就破裂了,使得运输的成本和最终的销售价格提高了;葡萄保鲜期短,不利于保存,如长时间遇到阴雨天气,销售就会大打折扣。仅仅靠乡村旅游来销售农产品还是有限的,如何构建健全的产销、保险服务体系,保证农产品的种植效益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出行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筹资,整修、拓宽道路,修建公用停车场。同时,对镇内的道路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规范水电线路的埋放,严把质量关。在旅游景点集中区规划修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游客的后顾之忧。(2)加强民间艺术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力度。积极搞好宣传工作,鼓励人们更多地去了解民俗民间文化,增强全民保护和拯救传承民俗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和意识。先保护,后开发,对一些如剪纸、刺绣、西厢小调等具有较高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俗民间文化要建立资料档案,以防损毁。同时加强青城镇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和民间曲调要鼓励艺人带徒授艺使其后继有人,鼓励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3)健全农产品产销、保鲜等服务体系。对农民的小农意识及不良获利思想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探寻科学、合理的农产品运输保鲜技术,建立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上市前做好销售订单等服务工作,为农产品丰收助力。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徐斌,邱扶东,等.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2] 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2).

[3] 韩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2).

[4] 刘伟,丁贤忠,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7):12-13.

[5]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70-73.

[6] 榆中县统计局.2009年榆中县统计提要[Z],2010:4.

[7] 杨巨川.青城记[Z],2004:9.

[8] 刘自重.青城小曲[M].手抄本,民国三十八年(1950年).

[9] 榆中县统计局.2009年榆中县统计提要[Z],2010:4.

[10] 刘蓬春.民俗文化是“农业旅游”的灵魂[J].成都大学学报,2004,(4).

Rural Tourism —— Qingcheng Tow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s New Thinking

BAI Xiu-hong,ZHANG Wen-zh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700,China)

Key words:rural tourism; folk culture; resources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白秀红 张文政

乡村农业思路发展论文 篇2:

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摘要: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在强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乡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目前主要矛盾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党在新时代建设重要期间的伟大构想。

关键词: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乡村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技术和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农民的收入和各项福利待遇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国家先后提出了“三农”问题,发展乡镇产业经济以及一系列促进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我国目前还存在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尤其是农村经济因为本身各项基础都比较薄弱,城乡差距逐渐拉大,这就要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加快脚步。本文通过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在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提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等方式详细的进行表述,为乡村农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一、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

国家在面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是集中在“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好坏关系到几亿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准,目前国家制定各项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国情,努力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三个问题。通过乡村农业振兴,结合乡村实际的社会发展情况,为我国乡村农业的经济发展制定相适宜的发展策略,并在地方政府对策略和政策的不断落实,进而实现我国乡村的伟大复兴,更好的解决我国“三农”问題。

(二)乡村农业经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努力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我国农民的钱袋子、教育、粮食安全和物价等,涉及到民生安全。促进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解决人民群众温饱等问题。农村问题是中国梦实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实现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规划力度不够,产业布局缺少合理性

之前我国农业经济的投入经费不够,造成了规划设计的水平普遍不高,缺少长远的考虑和眼光,导致很多农业规划经过几年发展之后,出现可行性不高的局面。同时很多镇政府和村委会因为缺少进行规划的专业人才,导致对规划的重要性和认识不足,很多情况下即使制定出规划,实际实施和执行也不到位,导致出现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混乱的局面。一些乡村规划时往往片面注重对乡村空间的布局规划,却没有对未来乡村的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考察,缺少对乡村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直接照搬其他乡村规划布局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很多乡村的规划设计雷同,缺少乡村自身的特点和亮点。

(二)资本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比较落后,虽然各级政府也会将一部分资金用作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所占比重还是非常小。因为乡村经济的地位不及城市的发展地位,而且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远离城市,受到区域位置和地理条件的影响,乡村农业的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无法与城市同步。尤其是在乡村地区的垃圾处理,因为离垃圾处理厂的距离都比较远,所以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直接焚烧的处理方法,不但破坏了乡村地区的环境,而且也造成了乡村地区脏乱差的局面。虽然我国交通路网在最近几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村很多地区的道路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导致粉尘和泥土多发,严重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环境和精神面貌。

(三)乡村干部思想固化,干部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部分乡村领导干部没有深入了解国家的相关策略,导致很多乡村农业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落后的局面。第一,干部思想固化,未来发展的战略意识不强。很多乡村干部还依然停留在对农田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等事务中,采用传统的工作思路,对很多新兴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不太了解。第二,因为受到教育和眼光局限的影响,导致很多乡村领导干部在面对群众新问题的时候,不能给予准确的回答。第三,乡村经济发展不足,导致乡村集体收入受到限制,很多乡村领导干部本身收入不理想,就会形成人心涣散,对本职工作不尽责的问题产生。

(四)乡村财政收入匮乏,影响社会服务发展

传统的乡村农业依然以农业经济为主,导致税收和财政收入都相对匮乏。省市级部门对待乡村经济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有限,乡村工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进而影响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很多乡村地区因为财政收入不足,导致缺少基本的社会保障,致使年轻人去城里打工,乡村空心化。

(五)产业发展环境较差,进而影响招商引资工作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依然采取传统的耕种模式,造成农业的单产低下,同时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也更加倾向于工业,很多乡村全新的农业发展项目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因为乡村的整体产业发展环境一般,导致很多知名企业家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乡村地区,乡村农业经济本身的资源优势又不是非常明显,不能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乡村地区农民的思想也相对比较保守,不愿意主动了解新的发展模式,导致乡村地区农业发展受限。

三、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将城市中心城区和乡村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一体化发展可以对各区域进行明确的功能定位,建立更加系统合理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在规划中要对各地区的区位、人口和资源进行统筹管理,科学合理的规划乡村产业布局,依托乡村当地特色的农业,建设具备农业、旅游等多种特色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该协调城乡之间的发展关系,城市和乡村互为补充,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节能环保、美丽乡村的乡村农业发展面貌。

(二)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推动乡村农业发展

乡村要坚定不移的进行产业振兴战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企业家到乡村投资。乡村需要完善各项优惠政策,要充分尊重企业家和投资人。结合乡村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鼓励开展多项招商投资。同时还可以由乡村政府牵头,为有信用的农户进行担保,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让农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发展壮大。优化投资创业的环境,要让引进的资金对乡村农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三)加大民生工程的建设力度,鼓励发展乡村公共事业

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保证在民生工程中的投入比例,注重发展乡村公共事业。只有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吸引更多投资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就业。同时还要加强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乡村教师的培养力度,推动教育事业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还要完善乡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搭建,扩大乡镇医院的规模,设立村级卫生所,保证乡村的基本医疗水平。加强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在乡村可以结合各方面的文化资源,为乡村群众举办高標准的文化汇演活动,丰富乡村人民的文化生活。

(四)走特色化农业发展道路

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大,存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又因为各地的土壤成份不同,导致农作物种植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北方温度低气候干旱,比较适合麦子、苹果、梨等农作物。南方温暖水分充足,比较适合水稻、甘蔗、荔枝等农作物。打造特色的乡村农业经济道路,就是要求各地区结合自身的自然环境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展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例如淄川区有18.6万亩的天然富硒优质土壤。近年来,淄川区倾力打造富硒生态农业、绿色品牌农业,走出了依托“天然富硒”品牌发展现代农业的特色之路,成功创建为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和中国富硒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突出规模种养、加工转化、品牌营销和技术创新,全力打造富硒产业链条,目前已拥有山东创丰农业、淄博锦川河富硒农业,淄博百源富硒农业、淄博裕翔德富硒农业等27家农业龙头企业和13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富硒产业,富硒农产品开发面积达10万亩,形成了富硒小麦、蔬菜、果品、畜产品四大类40多个品种,上市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这是当地政府结合自然环境优势进行的科学农业探索。要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地缘优势,大力推广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加强对本乡村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业采摘园等形式,提高乡村农业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农业生态化的发展,可以发展乡村农业的旅游项目,在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人群都向往乡村的田园生活,乡村振兴就可以把握好这一点,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建设精品乡村采摘园,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当地的农业,而且也可以为乡村带来额外的收入。

四、结语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针对当前乡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各项有效的发展策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的不断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优化乡村的经济投资环境,结合乡村的特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的不断深入,必定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促进乡村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生活品质做出积极的贡献。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夯实经济基础,科学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徐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11):42-43+47.

[2]陈佳. 干旱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脆弱性—恢复力整合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3]保虎. 新时代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人本理性逻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4]林巧莺,李子蓉.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5):163-164+260.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人民政府)

作者:谭振环

乡村农业思路发展论文 篇3:

挖掘传统农耕文化 发展现代乡村旅游

摘 要:黄山市积极推进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尤其是近年来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该文介绍了黄山市发展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的基础条件、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现代休闲乡村旅游要突出特色、做浓特色、强化特色、宣传特色等建议。

关键词: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经验做法;建议;黄山市

黄山市的前身即为徽州,地处安徽省最南端,与江西和浙江两省相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 000多年前。从已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其中农耕文化是当地早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沿革,黄山市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尤其是近年来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在新时期,黄山市在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黄山市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农业的基础条件

1.1 历史人文积淀雄厚 自秦置黟、歙两县始,距今已有2 200多年。至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歙州人方腊起义,改歙州为徽州,辖歙、休宁、黟、绩溪、婺源、祁门县,州治歙县。从此,直到清宣统3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直至1987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池州地区,绩溪、旌德2县划属宣城地区。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和歙、休宁、祁门、黟4县。作为古徽州的所在地,历代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十分发达。朱熹、朱升、程敏政、汪机、戴震、黄宾虹、陶行知、苏雪林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医学、徽商、徽剧、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画派、徽派盆景等经济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1.2 传统农耕文化遗存丰富 古徽州历史上以山越土著居民为主。随着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徙,先进中原文化及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古徽州的农耕体系,同时随着明朝中叶至清朝末期最初的资本经济萌发,形成了以徽州商人为代表的徽商经济。因此,在徽州这片土地上仍保留着大量的农耕文化遗存,现今仍能常见的独具地域特点的徽派古建筑、古村落、古祠堂、古庙宇、古驿道、古塘、古堨坝、古桥、古水碓等等,尤其是一些古堨坝、古塘等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农业生产及防洪抗旱的作用,如较为著名的有歙县的渔梁坝,徽州区西溪南的雷堨,休宁县板桥的古渔塘等。目前这些水利工程还基本保持历史原貌和作用,同时也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性历史遗存被宣传和开发利用;较为著名的徽杭(徽州至杭州)古驿道、徽青(徽州至青阳)古驿道、大洪岭古驿道等,这些古驿道既穿越乡村村落又跨越省市界域,沿途生态优美,穿行于青山绿水,多顺山势溪水而建,古时五里一亭十里一庙,或牛耕田园、或竹海林荫、或森林茂密、或流水潺潺、或峰峦叠嶂,与自然和谐融合,构成一幅幅独特而神奇的风景画。由于随着时代变迁,原有的徽州古道风貌已部分消失,但留存下来的古道依然具有独特和珍贵的价值。徽州古道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由古道串联起来的古村落、古水口、古桥、古水碓、古塘、古田等就像一根项链上的珍珠,徽文化实物与传统农耕文化自然地融合在徽州大地上,农耕文化已成了徽州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并已成为发展现代休闲旅游农业经济的重要资源。近年来不少徽州古道已经成为休闲旅游、徒步旅游的首选地,这种既与自然相融合,又能探寻古徽州文化的“边游览、边锻炼、边体验”的“驴行”方式,成为很多人“绿色生活”的一部分。散落在徽州大地上的文化遗存,不仅承载着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历史,也传承着古徽州人民的故事与传说,同时还是馈赠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的子民们一份厚重的礼物和宝贵的财富。

1.3 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基础坚实 自成立黄山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立市之本。不断拓展旅游产业,境内黄山风景区是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双遗产地;黟县西递、宏村古村落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黄山、齐云山为世界地质公园。黄山市还先后荣获中国特色休闲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管理奖、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最美地质公园、中国最幸福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等称号。这些荣誉称号不仅大大提高了黄山市整体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农业相结合提供有利的保障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黄山市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成效显著

近年来,黄山市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一流的生态环境,以乡村旅游、百佳摄影点、休闲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农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农家乐为抓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新型旅游业态。一批乡村跻身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行列和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黄山区和黟县获得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全市年接待休闲旅游人数达2 500万人次以上,休闲旅游收入超1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5万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经济三产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3 黄山市发展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的主要做法

黄山市紧紧依托世界级风景区名胜区和众多5A级旅游景区,围绕全国知名3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做文章,充分利用广布期间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村落等文化遗存,发掘其山水与人文,生态与旅游,休闲与体验的旅游农业资源价值,推进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的相结合。

3.1 以规划引领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化 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挖掘整合人文历史、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特色产业等资源,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细化、分类开发和提升,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体验性、观赏性和特色性。编制完成了《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黄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体现“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农旅互动”的特色。

3.2 以整体联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化 契合当前休闲、体验、生态旅游热潮,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积极扶持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旅农家园”为主题的参与型休闲旅游。先后建成了歙县阳产、石潭,休宁县呈村、木梨硔,祁门县降上、燕山,黟县塔川、关麓,徽州区唐模、呈坎等摄影、写生、影视拍摄等文化创作体验区;打造了祁门县历溪、坑口、渚口等古戏台、古村落、古民居为主乡村文化旅游;黟县把田园观光、农家休闲和特色农业的古村落串珠成链,依托山地车节及中国黟县摄影大展2大节事活动,展现出美丽乡村新画卷;休宁县将景区景点发展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了齐云山、古城岩、山越民俗风情园、徽州大峡谷、红色石屋坑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作为乡村旅游集聚人气的拳头产品,形成了“景区景点聚人气、乡村酒店来接待”的良性旅游模式。同时,黄山市还结合 “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项目的实施,一批凸显古徽州特色的古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焕然一新,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环境。

3.3 以宣传展示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 结合中国国际旅游博览会及旅游商品展、黄山国际徽文化旅游节、中国黄山名优农产品(上海)博览会等国家、省、市大型推介活动,宣传推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如黟县编制徽州“年味年俗”旅游产品,挖掘“桃花源里过大年”系列产品—打食桃、杀猪饭、过年餐、山货大礼包等“年味年俗”产品,整理并推出猪栏酒吧、秋韵客栈、南熏别墅、秋韵客栈、倚南别墅、茗居驿站等一批黟县乡村民宿,邀请新浪旅游达人前来吃住体验,撰写攻略,乡村民宿受到市场追捧;利用央视在“一年又一年”春节直播栏目和以舒绣文故乡为背景《记住乡愁》纪录片拍摄播放,利用央视等主流媒体和新浪、同程、中安在线等网络平台,先后策划了“一元秒杀”、“带着微博去黟县”、“#黑多有神马#”等活动实现网络营销新突破。休宁县举办中国休宁松萝茶文化旅游节、养生美食节暨农家乐PK大赛、“春花烂漫,走进休宁—油菜花摄影节”、“高山流水,清凉休宁—亲水游”等乡村旅游活动,深入挖掘和展现古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齐云山道场、道乐、道斋、板凳龙、得胜鼓、傩舞、跳钟馗等古徽州民间艺术进行了发扬创新。祁门县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深入挖掘和提升“目连戏”、“傩舞”等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3.4 以管理服务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化 黄山市注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农家乐星级达标创建活动,制定出台乡村农家乐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对乡村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强化行业培训,按照《旅游专业村标准》和《农家乐(乡村酒店)服务质量标准》创建标准,举办乡村旅游主题培训系列活动,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质,提高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经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形成特色品牌。

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1 缺乏积聚效应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是跨行业和一二三产产业一体化的综合体,乡村旅游景区或乡村旅游点的打造与推介需经多年培育和投入,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虽然有了一定基础和规模,但由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自身存在分散性、差异性的特点,一时还难以形成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4.2 农耕文化挖掘不够 大多数农业乡村旅游主要还是停留在乡村旅游观光、住农家乐、吃农家饭阶段,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资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游客的参与性不强,文化体验不深,很难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4.3 乡土特色不明显 由于各地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开发多局限于古祠堂、古村落等普遍性遗存的开发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雷同现象必然难以避免,这反而使得丰富多彩和最具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成了单一产品,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体验的需求。

4.4 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多在原有古村落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由于有着相近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产业结构,其相似度高,又具有明显一致的季节性等特点,客观上造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而经营者大多数是农民,缺乏经营管理和服务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在接待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 几点建议

5.1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 发展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必须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哄而上,要在挖掘文化尤其是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突出特色,适度发展。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之一,其前景看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的进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是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时代发展需求。

5.2 做浓特色,精心打造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精品 发展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必须要做浓特色。重点要在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农业特色上做文章。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要深度挖掘,自然融合,注重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挖掘当地富有传统特色的“土特农产品”其蕴藏的文化元素,精心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系列农产品和乡村旅游农业精品。

5.3 强化特色,优化提升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品质 发展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必须要优化服务。要加強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馆及农家乐床位,大力发展集民俗、乡土、时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商品,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土特产品以及传统手工工艺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住宿上,不求豪华,但求干净、整洁,富有地方特色;餐饮上,讲究经济实惠,富有当地农家菜肴的独特风味;游乐上,因地制宜,讲究特色,力求简单,让游客参与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同时,要加强行业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立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的品质和综合效益。

5.4 宣传特色,创新促销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品牌 发展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必须要创新销售,加强特色宣传是乡村旅游农业推介的不二法宝。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载体,加大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宣传力度,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乡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整理、包装乡村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增强乡村旅游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创新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品牌产品的 销售形式,提高现代休闲乡村旅游农业的综合收益。 (责编:徐焕斗)

作者:许家宏

上一篇:设计管理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施工管理建筑节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