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处处彰显职业特色,这与企业文化特征不约而同,这种各取所长的特点使高职院校需要走一条符合自身特色又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入手,分析二者对接的重要意义,思考并寻求二者融合对接的有效路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实践迷思及变革趋向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泛行政化”倾向严重,消解了大学精神和基本使命;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与制衡;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为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能力,促进治理结构现代化,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走向,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完善大学章程;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治理结构体系;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培育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发挥文化的整合效应。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部治理结构 权力结构 变革

[作者简介]赵晓妮(1979- ),女,陕西眉县人,西安外事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日本产业教育。(陕西 西安 710077)

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的章程建设,切实将教育教学改革与治理能力提升相结合,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①可见,加快治理结构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项重要且迫切的战略任务。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来看,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沿袭普通本科高校的模式,高职院校在内部权力配置、机构设立以及运行规则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高校存在很多共性。②高职院校未能形成与其职业性和教育性双重办学特性相匹配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历程较短,其内部治理结构尚未形成根深蒂固的历史“包袱”,这也为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机。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快的进步,特别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式与市场的结合日趋密切,因此,对高职院校进行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也适应了外部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研究,并针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进行制度设计,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经之路。③从理论上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内部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中剖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问题,能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变革提供依据。在改革中不断厘清高职院校内部的政治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决策权、学术权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权之间的职责权限,对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内部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梳理

高职院校治理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所说的“大学管理”不同,更强调高职教育各方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责划分,并注重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与制约的关系。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载体,建立权力运行科学、组织架构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实现高职教育善治的基础。④作为一种兼具职业性和教育性双重特性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内部治理结构既具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特征,也具有与自身的职业教育相匹配的独立特性。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周衍安认为,高职治理结构包含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外部治理结构是高职院校举办者对其办学者的日常管理活动和办学绩效进行监督与控制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不同利益群体、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影响力配置。⑤董仁忠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在办学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权力配置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关系的制度安排。⑥曹雪明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其内部权力关系结构的集合。⑦陈根寿、刘涛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实现高职院校有效治理的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权力运行准则,不仅包含保障高职院校办学和管理活动的正式制度,也包含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组织文化。⑧林春明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各项分配。⑨由此可见,当前学术界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界定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学者们认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具有的共性特征,即强调高职院校内部权力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与调解。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在治理层面所形成的制度化结构,并且通过高职院校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度安排以达到权力主体之间的分权制衡。根据高职院校治理运行机制和治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将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划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其中,高职院校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高职院校与政府主体之间的权责分配与制度安排;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高职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责分配上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的权责分配以及制度优化设计,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内部主体之间的权责范围和相互关系,以达到各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公平与效率相契合的目标状态。要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必须对高职内部权力构成和运行规则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权力主要有管理权力和监督权力(参与管理权力)两大方面的权力来源。⑩管理权力由三大块权力构成,分别是以高职院校党委为代表的政治权力、以校长为主导的行政权力和以专家、学者为核心的学术权力;监督权或参与管理的权力主要指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办学合作者(行业企业等)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度章程的基础上,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直接或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内部事务管理、对办学者的管理行为进行合法监督的一种权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参与管理权力)四大权力来源共同构筑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而各个权力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和运行状况会对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效率和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要在高职院校内部达到高水平的治理,就必须对高职内部各方利益主体的权力进行科学分配,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合理运行。

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实践迷思

1.“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以来,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为响应教育部对高校章程建设所提出的“一校一章”的整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先后启动大学章程建设。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章程的建设情况来看,整体上要落后于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章程是规范高校组织内部活动和和调节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宪法”。11高职院校大学章程的缺失,对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章程缺乏科学的认识,大学章程建设较为滞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章程建设滞后,直接弱化了其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作用。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普遍存在规范性不足、严谨性较低以及较为笼统模糊等方面的问题。12就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制度而言,对学校党委和行政职责权限、学术权限独立性的划分不明确,导致党政不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交叉重叠问题严重,这也从深层次体现出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薄弱的现实问题。

2.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大学精神和基本使命。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趋向较为严重,学校管理趋于行政化、行政行为偏于职权化以及教研人员边缘化等乱象丛生,严重消解了高职院校应有的学术自由、崇尚道德、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泛行政化”也极大地削弱了其应有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基本使命。高校原本是一个集管理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为一体的特殊学术机构,13应尊重知识、敬畏知识、崇尚文化,但由于受到行政文化的浸染,背离了大学的基本精神和发展规律。从这点来看,大学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在高职院校表现得极为明显。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行政化问题更加严重。14高职院校无论规模大小,其内部管理结构设置与政府机构的趋同化现象都非常突出,管理机构庞大,干部队伍庞大,行政人员冗余。高职院校内部机构的职能配置、决策管理机制、组织运转流程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与政府行政机关高度相似的外显性特征。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各项重大决定往往由以院长为代表的院长办公会做出或提请以学校党委书记为主导的党委会批准,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贯穿于整个学校管理事务中,几乎决定高职院校所有的教学管理事务和学术工作。从深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管理行政化是一种严重背离高校发展规律的“行为失范”现象。15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行政人员惯用行政性思维或手段来解决教育教学和学术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以校内专家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委员会、广大教职工以及学生很难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高职院校内部“泛行政化”问题导致高校管理决策的效率低下,“官本位主义”在学校管理中的表现较为明显,降低了高校内部治理能力水平,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3.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与制衡。目前,从我国高职院校的权力分布来看,行政权力日益显现出扩大化态势,而学术权力一直处于虚位状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监督权力或参与权力基本处于无位状态。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权力过大,直接导致内部治理结构效率的损失。一方面,权力的高度集中,架空了高职院校的民主参与渠道,导致学校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有失科学和公允。当前高职院校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学校党委会和校务委员会,尚未形成以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联合会以及行业企业代表等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行政权力过大,直接弱化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参与权力。当前,行政权力几乎主宰高职院校的所有资源,加上高职院校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行政管理者在高职院系教学工作中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在院系教育教学成果考核中一直扮演评价者、奖惩者的角色,而且插手学校学术管理事务。高职院校内部真正的专业学术骨干、教授以及外部的行业企业专家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缺乏话语权和学术主导权,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同时,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权力分配中,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管理事务鲜有话语权。在未来一段时间,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内部各类权力的分权制衡将是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发挥高效的关键。

4.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高职教育办学离不开多方社会主体的参与,尤其是行业企业的参与。因此,将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引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和治理,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已成为高职教育治理的基本共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较短,其内部治理结构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未能形成开放的社会主体参与治理机制。社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程度较低,相关利益主体缺位,未能对各方治理主体的职能权限做出清晰的界定,难免会使高职院校治理陷入缺乏职责权限的治理困境。同时,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封闭性,导致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校企合作也难以取得预想的成效。深入分析其中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便于对高职院校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能权限进行清晰的界定,导致高职院校适应开放性办学的治理结构虚位、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薄弱。尽管长期以来政府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倡导产教合作、协同育人,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未能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分配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校企之间所承担的职责权限有着本质差别。如此一来,由于校企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清,双方在权责博弈过程中形成了“校强企弱”“企强校弱”以及校企双方各具千秋等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16无法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稳定、统一、有效的治理。

三、高职教育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趋向

1.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完善的大学章程。制度是治理的核心载体,高职教育治理的核心是建立现代高等院校的章程。17为了更好地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必须从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入手,加快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高职院校章程是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现代大学顶层制度设计,也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要素。18作为规范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和运行的总纲领,大学章程是高职院校的内部“宪法”。因此,依法科学制定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职院校章程,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和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法治化治理的核心载体。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必须遵循合法、民主原则,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彰显章程的实用性价值和可操作性价值,并结合各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和内外部发展要求,科学分配内部治理结构和利益相关主体的权、责、利的边界。

从全球著名高校的大学章程建设情况来看,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等高校在其章程制定之初就明确了政府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教师权力、学生权力等权力界限,进而为各类权力主体在大学治理中各司其职提供了现实依据,并在此后的治理过程中切实以大学章程为纲予以落实。我国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从顶层制度设计出发,在广泛征求各方利益主体意见的基础上,着力于厘清内外部“治理权”和“管理权”的范围和界限,19建立运行有效、管理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对此,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应明确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明确学术权力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运行机制,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充分确保专家、教授在高职院校治理和治学中的发言权。第二,建立健全师生听证会制度,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及诉求,打通师生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通道,保障师生对学校重大改革决策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和监管权,充分彰显师生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第三,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科学分配党委、行政、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职责权限,实现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之间的职责清晰和分权制衡,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教授学术自治、师生民主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第四,科学界定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外部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对高职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明晰的权责规约,强化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协调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升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参与度,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高职院校发展的外部治理结构和长效机制。

2.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建立具有高职发展特色的内部权力结构,是高职教育适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大势所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科层制的内部权力结构体系,其治理模式和运行逻辑崇尚行政化主导。20这种以行政化为首的封闭式治理制度存在各种弊病,引发诸如党政不分、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行政对学术的过度干预等问题。同时,这种行政化主导的高职院校治理权力结构不仅抑制了内部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外部市场力量排除在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之外。然而,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以及产业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多方主体力量的参与。开放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坚持开放性治理是建立现代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21因此,要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切实打破以行政为主导的内部封闭化治理,积极汇集外力,引入市场力量参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

从这点来看,我国要深入借鉴和吸收国外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如加拿大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权力的配置上注重引入以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机构、社区学院、各类教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其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体现了开放式治理的特色。22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必须走开放治理之路,在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一套由行业、企业、社会非政府组织团体、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友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开放式治理结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尤其要强化行业企业的参与。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倡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治理,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其次,提升行业指导能力,加快完善行业指导规章和政策,并通过委托授权、服务购买等多种方式鼓励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第三,制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教师、学生等共同组建治理共同体的支持政策,并发挥其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中的作用。

3.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面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结构,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在高职院校内部亟待建立一套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并通过不断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以实现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有效运行。为此,需要修订、完善高职教育的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明确划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权、所有权、政治权、行政权、决策权、学术权等的界限范围,构建规范其制衡机制。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对高职院校内部各项治理权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党政机构、学术委员会、教务委员会、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各方主体的职能边界,不断强化各个主体的责任。第二,根据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需要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的内部治理闭环机制,23在高职院校内部推进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依章治理。在高职院校内部决策环节,需要建立由专家教授或专业化组织为主导的咨询论证机制、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的决策机制、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在执行阶段,需要高职院校党委对学校各项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把控,着重强调方向上的引领。在监督阶段,需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由专业第三方组织所主导的评价机制,对于学校各项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考核,并及时向学校反馈考评结果,调动全体师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学校治理和监督中来。第三,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要定期组织党政机关召开联席会议,对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要决策进行讨论和协商,以促进各方权力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第四,建立监事会议制度,确立监事代表的资格标准,探索成立由政府代表、行业企业代表、社会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等多方主体组成的监事组织机构,以负责对学校管理工作和各项事务的监督职能。

4.培育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整合效应。大学文化代表一所高校的精神风貌,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也是一种隐形的制度。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文化,有助于治理活动的有序开展。高职院校内部一旦形成稳定的治理结构,对外具有封闭特性,对治理过程和治理效果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4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治理文化的整合效应,通过文化制度的软约束,形成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的治理共识和治理价值认同。高职院校治理文化体系建设要科学融入合作治理、分类治理以及开放治理等治理思维和治理理念,提升治理主体的公共情怀,通过制度建设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同时,注重培育具有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内部治理文化,发挥大学文化对于利益主体的凝聚、导向、激励、调适等功能,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学术的文化氛围,推动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

在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改革的同时,还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价值体系,为增强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供制度文化保障。第一,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高职院校治理文化建设的始终。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高职教育治理要切实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第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吸收现代优秀企业文化,以提升高职院校治理的自主性和社会性。现代优秀企业倡导民主法治、合作创新、追求卓越、责任为本的文化观和企业治理观。这些文化特点既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打造的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品质追求。只有将优秀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为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治理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土壤。第三,要秉承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与理念,凝练具有现代职业发展特色的治理理念、办学定位和治理目标,共同确立高职院校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治理愿景,以使命和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完善大学章程来规范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运行方式,激励人们为实现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Z].2015-10-21.

②雷世平.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研究[J].职教通讯,2013(1):33.

③沈萍,陈聪诚,陈丽.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125.

④杨进,刘立新,李进.治理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结构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5.

⑤周衍安.公办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02.

⑥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7):36.

⑦曹雪明.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88.

⑧陈寿根,刘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59.

⑨林春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状与改革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4):9.

⑩李宏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与创新问题探讨[J].职教论坛,2015(19):46.

11秦虹.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25):21.

12胡正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独特性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5):91.

13李宇明.大学的使命[N].光明日报,2013-10-16.

14周旺.谈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变革创新[J].大学教育,2012(10):10.

15周赣深,王梓林.转型与变革: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24.

16孙云志.“有限主导—合作共治”:高职院校治理模式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67.

17翟帆.职业院校治理,规范与活力如何两全[N].中国教育报,2016-01-05.

18雷世平,姜群英.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5(22):2.

19孙晓庆.基于国际比较视野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49.

20欧阳恩剑,刘波.从管理到治理:我国高职院校权力运行模式的轨迹变迁[J].职教通讯,2015(22):6.

21查吉德.推动院校治理现代化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5.

22李兴洲,肖珊,朱明.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探析[J].教育研究,2014(9):127.

23白维.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63.

24刘涛.共同治理视阈下公办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3(18):14.

作者:赵晓妮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探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及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与路径

摘 要: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处处彰显职业特色,这与企业文化特征不约而同,这种各取所长的特点使高职院校需要走一条符合自身特色又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入手,分析二者对接的重要意义,思考并寻求二者融合对接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且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的程度随着高职教育改革有增无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职业性,而这一特点目前已经在它的校园文化中明显呈现出来,正是因为高职教育这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不容置疑的共性。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与融合对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宽阔的外延。它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体现在师生、校园及活动等各个方面,它是学院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所营造的特定的文化氛围与精神环境,主要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等层面体现。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是指:将“三风”(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作为核心,通过人文精神、文化生活、艺术情操及校园环境等方面聚力打造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精神,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将师生心态与校园文化形态内外融合,充分彰显学院活力、文明魅力、实践能力,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相比,注重实践应用,突出了高职校园文化中所特有的职业特色。该特色要求高职院校立足于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学会如何深度挖掘并巧妙融合自身与社会的资源优势,与企业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过长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企业所有员工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价值理念,也是大家共同的凝聚力与信念。企业文化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塑造品牌、培养人才、吸引客户的制胜利器,可以使其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它不但关乎企业的态度,而且在精神上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企业在不断成长中做到与时俱进,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企业的文化优势同样可以转化为企业屹立不倒的竞争优势,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成为打造知名企业的幕后推手,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所在就是要为社会及企业培养并输送技能型高水平人才,正是因为高职院校的目标与价值指向均是企业,所以其文化建设的方向也离不开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作用。[1]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教授及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加速融入社会和企业,使学生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被社会和企业所认可。
二、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满足了职教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所高职院校只有具备长久的动力与优势才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校园文化正是一种动力,促使高职院校可以在不断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推动高职院校持续快速发展。要想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为自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就必须主动与外界联系,向优秀的企业学习,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养分,保持学院的先进性。同時,要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拥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中懂得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被企业所接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吸引企业关注,最大程度地体现高职教育的价值所在。所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对高职院校无论是优秀校园文化的构建还是竞争优势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有效满足了毕业生就业的迫切需求

就业是对一所高职院校评判的重要指标,培养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然而,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与企业的做法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无法通过学院管理来了解企业管理,校园与企业的文化氛围也差异明显,如果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受不到企业文化的话,这势必会对毕业生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产生不利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崇尚理想主义,心理与言行上都不够成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工作能力及适应能力的锻炼。比如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实习机会,使其真切感受到企业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明白坚持与责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及时调整心态,使其毕业后更快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生渐渐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并在二者融合的氛围中不断改变、提升自我,为日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有效满足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

现如今,高职院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是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而是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素养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将其作为用人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适应和接受企业文化的机会,使其在进入企业后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职业素养,这就是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在需求。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要求极为相似,使得二者相互对接成为可能。[2]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需要依靠文化滋养,所以面对优秀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应该选择吸收和借鉴,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提前与企业接触,帮其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所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不仅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可以保持对企业与社会的持久吸引力。


三、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路径分析

(一)理念转变为前提

1. 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独立发展观

高职院校提到的特色多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忽视了文化建设,这种传统观念抑制了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想凸显真正的特色,必须摒弃陈旧观念,重视企业的作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努力实现二者文化的对接。在此过程中,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企业应该积极主动为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智力方面的支持。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否愿意与企业文化对接,主动权还是主要落在高职院校的肩上,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转变独立发展的传统观念,主动与企业保持联系,这对于将企业的文化顺利引入高职院校中是十分重要的。

2. 转变校企文化狭隘偏执的对接观

有些高职院校所持的观点是,没有企业参与的文化活动就不叫文化对接。这种观点是完全依赖于企业,丧失了高职院校原有的主动权,这会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因缺乏活力而变得死板,因此,这种狭隘偏执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判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程度的标准,并不是取决于企业是否来人参加或者有没有到企业去搞活动,关键在于领导者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是否充分体现企业的文化要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努力将教师从旁观者转变为管理者,使学生从学习者转变成从业者。在校学生真正感悟企业文化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主要目的。如果学生缺乏这种感悟,即便实习再久,技术再高,也无法认可或接受企业文化,那么校企文化的对接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所以,在校内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即便没有企业直接参与,而只要使学生认识到了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了解了企业的纪律与制度,就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良好体现。[3]有些学者也强调校企文化的对接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认可或接受企业文化,同样也是面向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使他们也能从企业的角度思考教学与管理,这才是校企文化全面灵活的对接观。

(二)理论研究为基础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研究的水平难以再上一个台阶。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高职院校应该集中精力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扎实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给予校园文化理论研究人员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同时,研究人员还要着力研究企业文化,研究双方文化对接的方法及途径,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从教育学生角度出发,要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对校园文化有所了解。除了了解校园文化本身外,也要让学生理解将企业文化的精华吸收到校园文化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企业文化,并有意识得去感受和体验,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好心理准备。

从师资培养角度出发,学院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设置选择知名度高并与其专业密切关联的企业作为师资培训基地。学院可以在校企合作项目中设立教师工作站,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社会服务、产品研发等任务,依托培训基地及工作站,努力推动专业教师转型升级,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4]

从制度建设角度出发,学院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人才的互聘互访制度。学院可以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对专业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聘请企业资深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或专任教师,为专业教学及课程建设服务。加强校企双方人才的交流,促进知识与技术的融合,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三)物质文化为铺垫

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应该凸出其独有的企业文化色彩的职业特色。校园的物质文化不仅要满足教学、科研以及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的需要,而且硬件设施上要最大程度的彰显人文、艺术、科学的精神,使之成为提升师生文化素养,传播人类现代文明的“教科书”。然而,企业元素的巧妙融入為企业文化注入校园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充满浓郁企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们可以不知不觉地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例如,校园内可以张贴鼓励学生创造的企业标语,也可以悬挂激发学生创造的企业名言。专业教学楼内的墙面上可以装裱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画像及经典语录,也可以陈列出本校成功创业的先进事迹。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院可以建立集实验、实训、实操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营造仿真的企业环境。[5]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为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不同企业设立文化体验馆,将企业的优秀发展史和相关资料及物品一一陈列,让学生在了解企业历史的同时感悟企业文化的意义,领悟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对优秀的企业文化产生高度认同感,为日后更好地融入企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引进文化为手段

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各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为学生积极创造接触企业文化的机会,高度重视将企业里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富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引进到校园里。[6]

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高管或者一线的资深员工以讲座的形式定期给学生传授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使学生对企业的行为准则及操作流程提前有所了解。也可以邀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返校分享其创业的成功经验和感受,让学生们对日后选择就业还是创业有个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或创业者做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双重准备。高职院校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时,还应着力将其引入专业课堂,开设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巧妙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做到企业文化教学化,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发展和变化。

(五)工学结合为关键

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在校内进行的,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即便安排了企业实习,效果也不理想,或者时间不足,或者专业不对口,然而工学结合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诸多问题。通过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优秀企业作为依托,建立先进而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及适应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7]在影响因素全面、企业环境真实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培养,这不但是实际生产与理论教育的完美融合,更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工学结合的模式通过院校和企业的双向介入,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历有机结合,有效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融入企业用人标准、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企业文化内容。工学结合模式既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与对接,也实现了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徐峥.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综述[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1):32-33..

[2] 罗先奎.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2-73.

[3] 吴高岭.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融合的意义及途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13(5):78-80.

[4] 赵华明. 技工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然性和可行性[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2):90-93.

[5] 崔永红. 校企共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 交通职业教育,2012(4):41-43.

[6] 陆晓莉. 浙江企业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互动融合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15.

[7] 李良.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1(6):12-13.

(責任编辑:王义)

作者:侯炜征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3:

关于党建工作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入路径研究

【摘要】高校党建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环节,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思想多元化的当今,高职院校要及时把握住机遇,加强对党建育人教育必要性的认识,积极探寻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路径,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将党建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并对党建工作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党建工作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融入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党建(统战)研究课题“以党建育人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DZDJ2021-C01。

一、高職院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党建工作的载体

人的思想与行为会因为环境的侵染而受到影响,文化作为最基本的精神力量,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思想,从而使其逐渐塑造自身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知。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沉淀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展现着自身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的成绩。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让周围的人不自觉的受其驱策。因此,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顺利展开,必须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载体,与党建工作充分融合,才能取得最好成效。

(二)党建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引方向

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很多大学生面临着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进步入社会,缺少自我约束和判断能力,思想极易遭受侵害。党建文化被当作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应竖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本着社会主义先进原则,把党建文化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南针,坚持把党建文化放在首要位置。如此才能够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1]。

(三)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相同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都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两者都始终遵循和提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充分发挥出文化的正能量。因此只有二者带着相同的目标,才能予以全校师生正确的指导思想,顺着准确的轨迹健康发展。

二、党建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党建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使校园文化的本质保持不变。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校园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保持着一致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发掘出自身的特色,并在多重文化互相融合的情况下坚持保持本心。如此,校园文化的独特之处才得以体现。因此,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方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对校园文化进行有效建设。

(二)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的思想基础

有序开展党建工作,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凝聚力,让互有差异的个体之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得以在相互包容的环境下共处,打造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气氛。在开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要对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强化,让师生对党的理论和研究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使自身的思想在无形之中被正确引导,对自身的主体意识有一个更进一步的理解,积极主动参加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有效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模范

人们创造出文化,又得以享用文化,因此在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人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受用者,又是开展党建育人工作的传播者和中坚力量。所以,加强党建育人工作可以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高职院校更要利用好文化阵地引领青春正能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更要做好表率作用,践行党员义务和肩负党员责任,让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觉悟得到一定的提高。进而在党建工作的领导下,不断完善自我,勤学思辨,积极增强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个人全方面发展。

(四)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的保证

党建工作包含党的制度、指导思想和方针,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责任制度。经过相对纯熟的党建工作,得以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总方向不会出现偏差。现阶段,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通过党建育人工作的正确引领,可以更有效制止不良校园文化,有利于推动校园风气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保证校园文化的稳定性。

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重视物质文化,轻视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可分成两种,一种是物质文化建设,另一种是精神文化建设。两种文化建设互为整体,相辅相成,忽略任一方面都会让校园的整体建设受到不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物质文化,而发展的重心是精神文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疏忽了对精神文化的开发,这样必然会不利于校园的整体建设,以致出现发展不均衡情况。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往往会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关联较多。对精神文化的忽视,就会对党建育人工作造成干扰,从而使党建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失去引导意义,处于孤立局面,没办法齐心合力开展工作,无法促进教育行业的顺利发展[2]。

(二)缺少文化育人的思想认知

和科研型的大学相比,虽然高职院校在教育定位上也属于高等学校,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却没有本科院校成熟。很多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有些是经过中专升级而来,有些即使升入高职却依然保留中专院校教育模式的印记,还有些是由多个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实际文化并没有互相融合,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建设校园文化,文化底蕴缺失,加之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物质文化建设,没有从精神层面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也相对单一,没有在政治、思想的层面把文化培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高度上。

(三)校园文化实践体系空洞无序

高职院校虽然也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学生的高考成绩相对于本科学校较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毕业后多就业于工厂和小型企业,这些因素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师生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缺少主体意识。文化育人的理念一旦缺失,就会造成校园文化在建设中漏洞百出,效果差强人意。

四、党建工作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入路径

(一)加强体系建设,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党建工作的重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院校应大力组织对其的宣传教育活动。首先可以从传统节日入手,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包含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生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也学会了保护和尊重传统文化。如此,高职院校可以相应的进行创新,以庆祝节日为起点,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以“走进生活、贴近实际、教化学生”为主题,将各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党建工作和节日联动起来,由党组织带头,分段建立多种形式的党建活动,进行全面探索挖掘,适时的对节日的内涵与对外传播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这样既可以让节日庆祝变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又能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校园党建文化自发形成[3]。

(二)结合新媒体,创新党建宣传平台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以微博、微信、互联网等为主的新媒体形式已成为当下信息工作的主要平台,已经渗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党建工作想要对党的先进文化进行传播,高职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就要充分合理运用新媒体,用师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建工作,弘扬校园正能量。首先,学校党建办公室要建立院校党建网站,便于学生及时查阅,获取最新党建知识。其次,还应创建微信小程序或公众号,对校内发生的与党建有关的内容及时更新,内容要新颖,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興趣。从上而下将党建文化带入校园文化中,发挥其引导的地位。

(三)发掘地域文化精粹,创立特色党建工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深深的影响着所在区域的高校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又会对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对地域文化更加注重,让其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推动地方区域经济提供有利条件。可以先从社团活动和社区入手,适当组织“红色传承、三下乡”等,或者参加红色经典文艺汇演活动,把党建文化融入区域发展体系中,为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让师生亲身感受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逐渐吸收地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优化个人品质。

五、结束语

作为高校育人的一项重要环节,党建工作与校园   文化密不可分、互相成就。高职院校要及时把握住机遇,增强学生对党建活动的创新和应用,通过加强体系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结合新媒体,创新党建宣传平台、发掘地域文化精粹,创立特色党建工作的方法将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一个有效的融合,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基斌.高职院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融合研究[J].知识经济,2019(12):169-169.

[2]卢东,邓小莉.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魅力中国,2019(47):220.

[3]刘昱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党建工作的融合[J]. 人文之友,2020(2):137.

作者简介:

曹盛楠(1990年-),女,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政。

作者:曹盛楠

上一篇:视觉艺术网页设计论文下一篇:施工单位水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