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与化学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国家以及经济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受到了重视,更是提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学理念。为彻底贯彻落实生态文明观,笔者在此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提出建议,以此来创新高中化学教学,让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文明教育与化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与化学教学论文 篇1: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建构

摘要:教科书是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媒介,能够为教师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供情境素材与活动指导。以最新修订的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梳理其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通过数据统计和案例比较,揭示了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素材类型、知识体系、陈述方式、价值观念及教学功能上的共性与特色,并为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科书; 生态文明教育; 内容建构

文献标识码:B

在生态危机频发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之路成为时代的必然[1]。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印发文件,鼓励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要求将有关内容纳入校内学科课程。与此同时,各学段学科教材的编写也愈加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融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必修课程内容部分明确列出了相关内容[2]。因此,2019年最新修订的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以多种形式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为化学教师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多种可能。

1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在学校教育的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活动。生态文明素养可以划分为生态文明知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保护行为、生态文明观念四个维度[3]。生态文明知识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常识、生态资源国情、环境法律政策、生态环境审美等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生态道德意识是指对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的认识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调整自身行为和参与有关实践的自觉程度、行为倾向。生态保护行为是指在私人或公共领域、日常生活或职业活动中实施的以维护或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物质实践活动。生态文明观念则是指基于对生态价值、意义及利益关系的思考在价值观层面形成的思想理念[4]。知识、意识、行为与观念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 必修教科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法梳理两版必修教科书的内容,提炼出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段落(段落划分根据语义的完整性有所变化),人教版共89段,鲁科版共63段。分别从素材类型、知识体系和内容建构3个角度对提炼出的段落进行分析,探究两版教科书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素材选择与建构方式上的特点。

2.1 素材类型的分析

高中化学教科书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中应用的素材十分丰富,涉及诸多领域。结合相关文献与课程标准的内容,将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出现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分为9种类型,具体内涵见表1。

素材类型的选择能够反映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经统计得到两版教科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素材类型的分布(同一段落可能同时包含多个素材类型),见图1。整体而言,两版教科书均在清洁能源、污染治理、资源国情、材料技术要素上涉及较多,例如都介绍了化石燃料使用、汽车尾气污染及酸雨防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侯氏制碱法、工业合成氨等。在特色内容上,例如人教版介绍了我国的研制成果“超级钢”,鲁科版介绍了“未来能源核聚变能”。就政策法规而言,两版教科书都少有提及。除污染治理和政策法规之外,人教版的其他素材类型出现频次都比鲁科版更高。对于生态规律,人教版利用“DDT通过生物链富集”“滥用杀虫剂造成恶性循环”以及“次生污染物形成的示意图”等素材,更加强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对于生态职业,人教版设有“化學与职业”栏目,揭示了学习化学专业知识在生态保护相关领域所具备的职业发展可能。

2.2 知识体系的分析

考察两版教科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5个知识主题中的分布情况,见图2。两版教科书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体系中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人教版的相关内容集中于主题5,而鲁科版则集中于主题2,这与教科书编写策略的不同有关。人教版的必修第二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是归属于主题5的独立的一章,集中介绍了与生态文

明紧密相关的知识内容。鲁科版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较为分散,多与主题2的知识结合。例如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正文、栏目、习题和微项目中都有体现。

2.3 内容建构的分析

借鉴樊艺蕾编制的教科书中“绿色发展”内容建构分析工具[5],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特点,改进得到教科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建构方式的评价指标,见表2。分别从陈述方式、价值观念和教学功能三个方面分析教科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建构的特点。

2.3.1 陈述方式的分析

根据陈述内容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关联程度以及陈述的工具形式,将陈述方式维度进一步划分为外显型和内隐型、纯文字和图文结合。从两个角度分析两版教科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陈述方式,统计其数量得到表3。

两版教科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陈述方式都以外显型为主,且都直接联系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有利于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生态道德意识。编排插图可以增强教科书的直观性、可读性,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两版教科书皆采用了丰富的图片来呈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不同的图片体现着不同的教育旨趣和教学价值。例如,在“酸雨及防治”内容下,人教版选择了3幅图片,见图3。其中,(a)图为酸雨的形成示意图,图片简明且内涵丰富,既结合了物质转化的化学知识,又反映了人类活动与酸雨形成之间的联系;(b)图是被酸雨破坏的森林,体现了酸雨的危害;(c)图是用pH计测量水样的酸度,是“研究与实践——测定雨水的pH”中的图片,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活动了解测定雨水pH的方法,认识酸雨的危害,激发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鲁科版选用了4张图片,见图4。其中,(a)图和(b)图是被酸雨侵蚀的树木和雕像,与图3(b)作用相同;(c)图是太阳能和电能互补发电,体现的是从消除污染源着手来防治酸雨的措施,即开发清洁能源,改变能源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d)图是飞机向酸化的湖中撒石灰石粉,是利用化学方法治理酸雨,减小危害后果的措施。这两幅图所直接呈现的防治酸雨的措施在人教版中并不是完全没有体现,而是被隐性处理为“收集资料”的研究任务,让学生自主搜索信息去了解。前者将生态保护行为作为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呈现,简明直接;后者将其移植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因此可以了解更多的同质内容,突破了教材文本在知识广度上的局限。

2.3.2 价值观念的分析

对于生态文明价值教育内容的价值观念,从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境、行为倾向和意识倾向2个角度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在教科书中编入相关历史事件,有助于融入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知往鉴今,从而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例如人教版中提到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纯碱的生产历史、一战期间氯气的使用、二战时期DDT的施用等;鲁科版选编了巴西奥运会错用消毒剂、硫酸工业生产的演变、汽车燃料变迁史、合成氨技术发展等,揭示了化学品使用和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除了历史素材,两版教科书更倾向于使用具有时代性的现实素材,例如车用能源的选择、化肥和农药的合理施用等,为如何过绿色的现代生活提供指导。

两版教科书都侧重在意识层面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较少使用具有行为引导的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通过设计习题的情境来发挥多重教育功能[6, 7],编制合适的开放性习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怎样的行为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人教版中有这样的习题:“控制城市空气污染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举例说明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从‘三废’利用和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该地区的企业在生产中应采取哪些措施”。这样的问题就能有效地促进生态道德意识向生态保护行为的转化。

2.3.3 教学功能的分析

根据教科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化学学科知识和教学活动形式的关系将教学功能划分为导入知识、解释知识、拓展知识和抽象阐述、实践活动,统计结果见表5。可见,两版教科书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教学功能上共性大于差异。

人教版利用自然界中的含硫物质来导入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鲁科版运用火山喷发的素材引出自然界中硫的不同价态,体现的是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可以导入知识的功能。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化学学科知识相结合,用知识来解释与资源、环境、能源等相关的现象是最主要的编写形式。此外,各种供学生拓展阅读的栏目也是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重要整合点。在对教学方式的考虑上,两版教科书为师生提供了兼具思维分析与实践探究的多种活动形式。虽然二者皆以抽象阐述为主,但相较于旧教材,则都明显增加了实践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人教版中就“农业生产中是否应该继续施用化肥和农药”的话题设计了小组辩论活动,鲁科版中安排了“选择车用燃料”的微项目活动。

3 高中化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建议

3.1 把握素材时代特色,关注现实生态议题

比起历史性事件,教科书更关注当下的生态文明问题。生态文明之所以走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焦点,正是因为大众的社会发展观念和对科学的审视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生了转变。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教材相关内容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或身边存在的生态文明议题,了解我国有关生态文明的战略和举措,体会化学在解决生态问题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态问题讨论和决策的意識。除了教材中现成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问题,寻找适合高中化学的切入点,加以改造后应用于课堂教学,例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垃圾分类、造林绿化、乡村生态建设、核废水排放等,都可以作为融合化学教学和生态文明教育的背景材料。

3.2 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在实验中渗透理念

教科书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实践性活动数量较少,活动形式主要是辩论、调查和研讨,缺乏创新。鉴于此,教师可以多关注科学教育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动态,从已有成果中寻找灵感或吸取经验,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借助环境教育馆等场馆资源开展学习[8, 9],在世界无烟日、世界地球日等特殊节日开展主题活动[10],利用网络虚拟技术模拟真实情境进行教学[11]。此外,化学实验也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减少试剂用量以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的产生”等问题,强调“节约实验素材、注意循环和回收利用、无毒替代有毒、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等实验室中遵循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切身体验和感悟,无疑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效果。

3.3 注重观念意识培养,促进科学人文融合

科学与人文,相融是利,相离则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科学世界中人性力量的持续萎靡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之一[12]。从微观的教学层面看,教科书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具有导入、解释和拓展知识的功能。但从宏观的教育层面看,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沟通与融合两种文化的重要功能[13]。使科学回归生活世界,让科学与人文共生共荣、互补融合,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由于人文缺失而造成生态问题的负面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在科技应用中忽视人文情怀的后果,通过理性探讨和情感表达,逐渐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立积极的生态情感联结,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

3.4 丰富信息呈现形式,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内容改革都很强调问题情境的复杂性与创新性,新教材的编写也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4],引导教育者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社会中真实的生态文明议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健康等诸多领域,情境复杂,信息繁多,其解决过程往往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动用多种能力。因此,有关生态

问题的素材十分适合用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可设计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筛选和重组材料信息,调控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呈现形式仅限于图文,教师可以用音频、视频等信息丰富的呈现形式,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构建数学模型,通过数据图表为学生的决策提供反馈。

参考文献:

[1]刘贵华, 岳伟. 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 教育研究, 2013, 34(12): 1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73.

[3]张军霞. 关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6): 122~128.

[4]焦会银. 生态文明素养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 3(5): 103~110.

[5]樊艺蕾, 王祖浩. 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绿色发展”内容建构方式的比较研究[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 41(17): 15~20.

[6]王小梅, 严文法, 李彦花, 刘雯. 基于核心素養的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特点研究——以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为例[J]. 化学教学, 2020, (10): 8~13.

[7]严文法, 张瑶, 马圆. 基于情境的高中化学习题设计——以新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习题为例[J]. 化学教学, 2021, (1): 85~89.

[8]施丹丹. 南通以环境教育馆为载体,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J]. 环境教育, 2021, (Z1): 38~39.

[9]李法营, 宋琴, 石明, 蓝增全. 自然博物馆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与发展对策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世界古茶树原产地资源展馆为例[J]. 农业考古, 2021, (2): 250~254.

[10]王延强, 高岩. 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 环境教育, 2021, (Z1): 106.

[11]仵芳. 中学地理学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J]. 地理教学, 2015, (24): 13~16.

[12]金洁. 生活世界的回归——由生态批评开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之道[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4): 84~87.

[13]郑强. 生态文化: 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59(3): 134~141.

[14]宋倩雯, 谢俊, 常锁成. 基于ISM法的新旧人教版必修化学教材内容比较[J]. 化学教学, 2021, (4): 38~44.

作者:范韦芳 王世存

生态文明教育与化学教学论文 篇2: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以及经济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受到了重视,更是提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学理念。为彻底贯彻落实生态文明观,笔者在此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提出建议,以此来创新高中化学教学,让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态文明观;培养策略

导言:

生态文明观,指的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包括纯自然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和广义生态文明观三种。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生态文明观,是指老师在化学课堂中传授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通过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一、当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学现状

虽说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进行改革已经有了几年,但高中的化学教学变化不是很大,很多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依旧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让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工具,只会做化学试卷,进而影响了学生将化学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培养,不利于生态文明观的教学。部分老师在教学中虽然结合了新媒体信息技术,但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让学生感受不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改变。因此,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除此以外,学生在化学教学的主人公地位依旧不明显,实际的化学课堂依旧是以老师为核心,在课堂强调“一言制”,跟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影响了化学教学课堂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打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化学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最终影响了生态文明观的融入。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是高中化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把化学课堂转变为教学育人课堂的具体措施,让老师以学生为主,在传授学生化学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保护环境。同时在高中化学生态文明观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率,能从一定程度降低化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促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如此,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改进,让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三、有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策略以及方式

(1)培養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用兴趣推动学生进行化学学习和研究,进而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保持活力。同样,在进行生态文明观的融入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保持好奇,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化学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培养生态文明观,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将化学教学趣味化,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化学,发现化学,促使学生为人类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协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就应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当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在化学氛围中去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进而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互相竞争,互相学习,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互相交流,培养学生活跃的化学思维,让学生学习会自主学习和思考化学知识,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效率。

(3)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生态文明

化学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去实际生活中去进行实践,鼓励学生到课外去发现问题,并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知识以及能力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将化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以此来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进步。同时,老师还可以组织生活常识小竞赛,让学生去生活中发现化学,观察生活以及生态的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

总结

在化学教学中落实生态文明教学,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环保,进而促使学生到实践去应用化学知识,以此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让学生的化学学习更上一层楼。因此,高中化学应创新化学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文化,让学生将来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出力。

参考文献:

[1]王凡伟;;关于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分析[J];时代经贸;2019年15期

[2]高俊才;;院长在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年会上的发言[A];新时代学刊2019年第2辑(总第2卷)[C];2019年

[3]吴月;;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6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作者:张银平

生态文明教育与化学教学论文 篇3:

采众家之长 铸跨界之美

摘 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混合渗透式教学法逐渐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教学科目的界限被打破,并形成一种有效的互通。同学们可以将各科知识进行融合式的学习和思考,巩固现有的知识要点,获得更多的学习路径,并且从不同科目知识的融会贯通中获得新的启发。教育不应局限于固有的教学模式,需要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入其他科目的教学资源,带给学生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并让孩子沉浸到课堂的学习中,这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中融合式教学法的重要教育功能。文章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与融合;教学要点;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其他科目的创新式融合教学不但能够改变学生在脑海中对道德与法治日常课堂教学模式的固有印象,学生感受到了新颖的教学变化与更为广泛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还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价值,对教师的教学思考也是一种促进。在此情况下,学生将能够受到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以及融合式的知识体系的培养,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发展,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与融合的教学要点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任何教学模式的使用中学生的参与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在与其他科目的教學融合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避免为了达到教学融合与渗透的目的,将各科知识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得过于勉强,造成学生不知所云或者完全产生排斥心理。当前很多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急于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感受不被重视,教师基本上按自己的想法授课,并把教材当成授课的标准,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依旧放在提高教学成绩上,所以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造成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不会花费时间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导致教学改革无法深入地推行到课堂中来,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改革效果。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找到与其他科目教学融合的平衡点,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型学习,同时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初中道德与法治采用融合渗透式的教学策略是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创新是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讲,与其他科目教学融合渗透的教学活动设计重在学科育人。首先,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合融合式教学内容,需要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状态,用稳定的学习状态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日常学习中磨炼自我。其次,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融合中还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从文化知识学习到综合素质培养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政治法律素养,加强学生主观意识,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这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靠陈旧的教学模式,那如何能培养与时代接轨的人才。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把握教学融合内容设计的方向,不仅是知识的拓展,还有理念的革新,给学生最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能型人才。

(三)拓展学习路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其他科目的融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的路径,能让学生在不同科目知识的交互中获得成长,并且重新建立对道德与法治以及其他科目知识体系的理解,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传统教学中各科知识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学生在这种局限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中,思维被牢牢地束缚在单一学科教材上,完全不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这种情况很难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另外,单一的学科教学,也让很多孩子产生思维定式,比如在回答数学问题的时候就是背公式,学习英语过程中就是背单词课文,在写语文作文的时候就是套用一些固定模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就是“书呆子”,不符合教学改革中提出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抓住教学融合渗透的契机,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其他科目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从广阔的教学资源和素材中领悟课堂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的。教师要积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发掘其中能够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形成良好互动的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从融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感悟,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与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经典文章、古诗词,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形成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受到优秀思想的熏陶,同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知识存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增强学生的文化气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很多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融合渗透中通过与语文科目的融合,从而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优秀素养,使学生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并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转化。通过丰富有效的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标准的培养,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和语文科目的融合渗透可以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举例来说,道德与法治教材《少年的担当》的教学,就可以与初中教材《诫子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就是从个人修养、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等角度进行阐述,意在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以及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着重对思想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比如融入像韦编三绝、凿壁偷光等经典故事,拓展教学宽度,帮助学生领会更多思想内涵,在优秀的思想文化中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接着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理性思维的培养,组织学生策划一场以梦想和成功为主题的辩论类活动。教师可以将初中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给予学习小组核心议题,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例如,“如何看待成功?”或者“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通过这类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围绕物质、梦想、道德展开辩证性的分析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辩证观点,继而完成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语文科目融合的目标。

(二)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初中化学教学相结合

现代课堂教学应当更加注重教学实效性,找到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教学内容是否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与其他科目有效的教学融合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思考,这对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举例来说,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文明建设早已经是近些年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环境污染问题都与化学污染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化学科目进行有效的融合,找到其中符合教学需求的契合点,为保证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通过情境的渲染,让学生更好地认知环保理念。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相关环境、化学污染纪录片提升学生的内心感受,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做课程设计时应将教材知识与其他科目的教学内容流畅地结合,比如可以与初中化学的课程《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带来的精彩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同时利用有效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比如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都看到了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建设美丽的祖国。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教学问题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做出的努力。现代教学资源营造的教学情境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们身边存在的环境污染的现象,触发学生强烈的共鸣。通过道德与法治与化学科目的融合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互通中掌握了教材中应学习的知识,同时唤醒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初中道德法治教学融合渗透的教学质量。

(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初中音乐教学相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也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意学科教学内容的合理开发应用,提高教学效率教育不应只注重传授,最好的教学不是教师反复使用相同的模式进行呆板的传授,而是利用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的领悟和感受。道德与法治教师可根据教材在班级导入有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情绪,用真实的感受和有效的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所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科素养。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需要对素材的选择进行思考,结合有效的整合,融入一些新鲜的内容。举例来说,在《在集体中成长》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師就必须要创设一些有效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内心的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感受来理解集体的含义,建立与身边同学融洽相处的意识,并能够很好地适应班集体的学习生活。合作课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方式,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在合作课堂的构建中具备一定的先行优势。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与初中音乐科目进行有效融合,比如结合音乐合唱活动的设计,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音乐的融合,引导学生在合唱中不仅掌握良好的歌唱能力,还学会与同学相互配合,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如果不注重相互合作,很难取得最佳的合唱效果,还会出现跑调的现象。通过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与道德法治教学的融合,让学生懂得与同学相互配合,促使学生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这不仅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提高学生音乐合唱水平和核心素养。进而培养学生顾全大局的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音乐科目共同构建合唱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增加对于与其他科目进行教学融合渗透的思考,通过新颖的教学创新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找到更多学习路径,获得立体化的学习感受,同时普及更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从学业上和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其他科目的融合渗透式教学不仅对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有重要影响,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迟友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8(87):121.

[2]聂复平.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理论初探[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20(12):117.

[3]陈必洪.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施教初探[J].考试周刊,2019(81):23,25.

[4]向忠秋.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融合实践探讨[J].中外交流,2021,28(3):1367.

[5]魏金文.语文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合运用[J].读与写,2020,17(24):13.

作者简介:

丁珊,江苏省溧阳市,溧阳市汤桥初级中学。

作者:丁珊

上一篇:高职建筑体验式教学理论论文下一篇:信息安全与网络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