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已在各地学校基本普及,但仍有很多人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微机)课。而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计算机课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机课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创新发展稳步前进

(重庆三峡学院 文学院,重庆 404000)

摘 要: 微课在教育信息化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由“战略部署初步形成”到“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从基础建设和整合向完善建设和融合方向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展,微课愈为成熟。微课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微资源构成阶段”—“微教学活动阶段”—“微网络课程阶段”,由低到高,逐级发展。国家政策与微课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微课 教育信息化 国家政策

一、引言

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引发了一个以微信、微博、微视频为代表的微时代,形成了一个追求个性化、碎片化、快速更新的互联网环境。符合微时代特征的微课应运而生,并呈现出由低级过渡到高级的不断完善过程。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对于微课有扶持指导的作用,那么在微课的发展阶段中本身发展存在哪些优势或不足,微课怎样与国家政策融合,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呢?笔者拟通过现有文献的研究,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分析。

二、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的界定

微课(micro-lecture)的雏形始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McGrew提出的60秒有機化学课程[1]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Kee提出的1分钟演讲[2]。而“微课”这一概念则是由美国教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提出,“微课”也称知为“知识脉冲”,其意义在于运用在线课程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3]。微课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特征,在发展过程中,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来源构建的非营利性微课视频资源网站取得较大进步[4],如英国教育电视网站视频库、美国中小学微课视频维基资源库、英语学科微课视频库等,这些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国外微课的发展还为国内微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目前,微课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逐渐繁荣壮大,其“短、小、精、微”的特点和通过微型视频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了微课热潮。

2011年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教师胡铁生在《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中提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5]黎加厚给“微课”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6]

另外,国内学者对微课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平台建设与发展、微课教学设计与视频制作及微课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为微课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微课发展阶段及教育信息化政策对其指导

(一)全球信息化政策背景

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行了重大变革。2000年,由美国、日本、德国等组成的八国集团在《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提到,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是社会发展“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影响巨大,并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7]。我国政府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全球信息化引发了当今世界的重大变革,重构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新格局[8]。这就体现出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和民族最重要并需长期坚持发展的事业,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把教育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建设的重点,并进行全面部署,根据国情付诸实践。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深入发展,微课愈为成熟。胡铁生将微课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微资源构成阶段”、“微教学活动阶段”和“微网络课程阶段”[5]。每一个阶段都从低级到高级演化,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

1.“微资源构成”阶段

我国传统资源建设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于:“建设与应用脱节”、“更新缓慢”、“交互性差”、“资源粒度大”、“资源应用效率低下”等[5]。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在第三大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中第26条提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在努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的同时,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9]这体现出建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时,这一政策提出的“校校通”工程对教学方式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的教育硬件愈为齐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习方法多样化发展。信息化网络因其符合时代特征、教育需求深受欢迎,具体表现为多媒体运用、在线学习、在线辅导、在线交流等,与日常生活充分融合,不局限于课堂,师生在线上线下自主交流、自由学习。教育信息化政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落到实处,我国教育部在2010年7月29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多处提到“教育信息化”,其中在第十九章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章进行阐述,这是教育信息化战略性地位的充分体现,在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纲要》提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到2020年,基本建成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得到覆盖的健全成熟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0]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为微课的产生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微课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提倡创新教学方式的产物。

2.“微教学活动”阶段

2012年国内微课发展呈“燎原”之势。“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电子书包”、“视频公开课”、“混合学习”等以视频形式呈现的授课方法在全球迅速传播并成为社会和教育界持续关注的热点,使呈异军突起之势的微课(或微课程)教育在全国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甚至在企业教育等领域全面展開。微课资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应用实践和教学活动中不断更新和完善的[5]。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11]。体现出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并在此发展阶段实现资源共享,它将互联网资源最大化地整合在一起,并使教师、学生通过各个网络平台得到广泛的学习。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确定基于“三通两平台”模式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并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12]。“宽带网络校校通”主要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和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为微课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提出“专递课堂”(网上同步上课);“名师课堂”(名师资源更大范围共享);“名校网络课堂”(名校教育资源广泛扩散),促进了网络学习的资源共享,教育信息的深度融合。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对于微课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微网络课程”阶段

这一阶段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呈现微型在线视频课程。微课教学模式主要对某个课程的重难点进行专项解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微课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其新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研发微视频并应用于实际课堂。2016年2月,教育部以教政法〔2016〕6号印发了《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提到不仅仅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并得到创新,在教育进程中最大化地发挥“三通两平台”的作用。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接收素养,使信息化教学得到普及并成为常态应用。充分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使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得到最大化的共享与应用,推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与应用[13]。这些政策的提出给微课注入了活力,得到了更多创新,教学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2016年6月7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颁布,这是继2012年3月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后,教育部再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的规划部署,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四大转变:一是从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到“战略地位得以确立”的转变;二是教育信息化从基础建设和整合应用向完善建设和融合应用的转变;三是教育信息化从服务于教育自身向服务于中央和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布局的转变;四是教育信息化从独自探索向国际引领协作的转变[13]。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因此,在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微课的产生和发展迅速是必然的。国家政策不断推进其发展,引领着整个教育领域的发展,并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微课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满足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要求,不但能学,而且是高质量、有效性的学习。

四、微课发展的困境及发展趋势

从2011年起,国内开始了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与“微课网”为代表的微课程的实践应用。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背景下,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但微课发展存在种种不可忽视的问题,“微课”如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微课”如何使更多的教育者和学生得到实际帮助,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系统地思考微课“资源建设”的问题。我国在“资源建设”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如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实际效益不高,建议借鉴国外微课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学习国外资源建设模式,政府再大力扶持,完善资源建设。微课的发展在“百花齐放”的背景下缺少统一性与规范化,种类繁多且教师专业能力不足,造成学习资源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学校还应开展针对教师学做微课的课程,使得每位教师都能达到专业化水平。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微课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更适用于企业的学习与发展。当前微课平台更多的是用大堆数字累积起来的“堆积式资源”,缺乏互通、修缮、管理等,故在以后的研究中,可着重考虑如何修缮“堆积式资源”;在资源建设方面,要更多地考虑区域资源共享、区域开发创新、区域协调管理,相互发展融合以促进微课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三通两平台”的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开展,“翻转课堂”的构建,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颁布,为微课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背景下,教育是走向未来的基础,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微课的迅速发展不仅能满足社会、学校、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的走向创新发展新阶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LeRoy A. McGrew.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 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0(7):543-544.

[2]Kee T P. The One Minute Lecture[J]. 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0.

[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5]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2013(4):36-42.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7]张虹.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二十年(1993—2013年)——以政策文本阐释为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3(8):28-33.

[8]中共中央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4(6):10.

[9]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人民教育,2001(7):4-9.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

[1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12]刘延东.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J/OL].新华网,2015-11-21.

[13]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5):3-9.

作者:孙婷

计算机课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如何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已在各地学校基本普及,但仍有很多人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微机)课。而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在各地已基本普及,但笔者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甚至是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微机)课。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简单的信息、能够利用因特网来获取及交流信息、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

1.信息技术课的概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很多人片面地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等同于电脑培训,我认为这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认识是不对的。

1.1信息技术课不等同于计算机课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是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相比之下计算机的概括范围就窄得多了。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当今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课如果还继续使用“计算机课(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计算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所以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1.2信息技术课更有别于电脑培训班

对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培训班的说法,有位学生家长曾说:我的孩子信息技术课不上也无妨,到电脑培训班培训一下照样还比其他同学操作强。对此,笔者走访了某一初级中学,有一学生很苦恼地说:“我自己家里有电脑,老师没教之前我就会用,而现在也得在课上听讲,下课还要我做作业。”还有几名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是从一点不会开始的,学起来稍嫌吃力,他们说:“好在,也不是主科,不用太下功夫。高年级学生说到考试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我们姑且不论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处于什么样的主、副科地位,单就“信息技术课应教给学生什么”这一问题,还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位老师对笔者意味深长地说:“什么是信息技术,难道学生会用电脑打印文件、制表格、画几幅图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果吗?如果是这样,那么真的几个月的电脑培训班就足以做到,又何必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肯定是有别于计算机课,更不是电脑培训班。

2.信息技术课上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得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如汉字处理软件Word、WPS,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的应用软件Powerpoint等;也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思考并探讨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術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使信息技术课有别于电脑学习班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仍然象“软件说明书”,教师们仍然还是以教授软件操作方法为主,受教育者在老师的示范下采用记忆、模仿式学习方法,但是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不容忽视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3.信息技术课上实现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3.1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这也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比如在初上信息技术课时,先询问学生如你们能用电脑作些什么?学生回答肯定多种多样:像打字、畫画、上网、聊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一个阶段之后,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电脑打字、听音乐、写信、上网了。随着这一个个任务的落实,一个个目标的完成,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回自信,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不再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而是始终让学生在光明和自信中前进。

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还要灵活使用这一教学法。要注意任务的提出、任务确定、任务实现和任务的评价方法。例如讲网页制作这一章,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先展示我校同学在比赛中的获奖网页作品,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热情;第二步就是提出任务,即本章学完后每位同学利用网页编辑器将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等相关内容用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第三步就是在本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室的局域网向学生提供大量网页素材,让同学们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就是任务的实现过程。第四步是任务评价,就是将学生做好的作品在同组之间或全班进行交流,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的适当地给予报廊宣传或奖励等。这一步其实对于任务教学法成功的实现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3.2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

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总体说来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3.3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学习了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要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和其它学科有机整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样一来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来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资源管理器中文件的“路径”表示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再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如果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

3.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

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上纯粹让学生打打字,上上网,那就严重丧失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通过边学习边制作,学到某一步做到某一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又如在学习Word的文档排版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亲人或朋友,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自然就认真,从而很好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在这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设计上的构思,要求既要选用剪辑库的素材,又要有文字输入。由于学生一般都有表现自己的心理,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作品十分美观。在浏览同龄人优秀作品后,建议学生发一封E-mail给对方,或给对方发一张贺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获得网上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纷纷进入不同的软件进行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应用了新软件。

3.5在实践中摸索,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要用慢步子、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对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则应多采用详略结合、突出重点与自我探索、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Frontpage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教师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教师只须稍做小结。

3.6考查和评价学生作品,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计算机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又快,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正确进行教学效果和反馈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具体评价和反馈手段有: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评价学生作品就是给定学生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到网上去搜索相应素材,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作品,评价的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小组竞赛、机器评分、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可以将学生做好的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4.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那些单纯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信息技術老师已远远不适应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了,要想跟上步伐,那就得转换角色,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要真正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归纳起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课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顽强的生命力。作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善德、王实伦、章惠中编著.《素质教育新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作者:吴永庆

计算机课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微课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当前,随着微课逐渐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紧密程度得以不断增强,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表明,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地讲,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缩小城乡信息技术教育差距、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改善教学方式并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微课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为推进微课在该领域的应用,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推进微课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最后,本文从微课优化农村初中培养人才模式的视角出发,对全文做出小结。

【关键词】    微课    信息技术    农村初中    应用

一、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效

微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相比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微课所录制的教学内容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学生经历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过程,会获得学习成就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好理论知识、进而深入研究理论知识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后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一些微课,学生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如PPT、Flash、视频剪辑、图形处理等程序的使用,这样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亲手应用于实践,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

微课借助于网络空间平台进行知识信息传递,这一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藩篱,使得课程能够被随时随地分发到学生一端,供学生反复观看和学习。信息技术教师基于微课,对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解析,给学生搭建了可以自主开展复习与巩固的平台,这在无形中设立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通道和入口,潜移默化地诱导和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有些学生自发地使用微课辅助学习,在上课的时候将自己学得不是很透彻的知识记下来,等到下课后,通过反复观看微课中的一些重难点讲解和演示,来加深自己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二、微课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微课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能够有效缩小城乡信息技术教育差距。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后信息时代,城市中的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信息技术思维和能力的提升。各类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编程等辅导机构也应运而生,城市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逐渐成熟。然而,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设备不全面、现有人才资源储备不足等问题。

利用微课可以使农村地区的初中生经历到更多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使学生们更加有效地突破信息技术课程的重难点,提升农村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思维与能力水平,这将有效地缩小城乡信息技术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改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此外,信息技术微课还能够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以来,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人才资源稀缺,学生和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配比严重不合理,有时甚至出现一所学校只有一位信息技术老师的窘况。这种师资力量资源贫瘠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地区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不宽,深度不够,限制了农村地区初中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微课通过网络空间进行存储和传播,增强了优质教学资源的中心化和普及化,可以实现少数优质信息技术教师将优质课程传递给大量学生的目标,从而极大地提升农村地区优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信息技术微课还能够有力地改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相比于农村初中传统的“以理论讲述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学方式。微课具有贴近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时间集中、凸显泛在学习作用、提升学生学习速度和效果的特点。

利用微课,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重难点,更多地呈现出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生动性场景,进一步激发农村地区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热爱。此外,微课不受时空域限制的特点,也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基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微课能够有力改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微课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面临的问题

3.1建設微课的相关制度和资源供给不足

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微课是一项新兴事物,需要将微课建设得不仅水平高而且效果斐然,并符合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是一项艰难的挑战。为避免农村初中开展信息技术微课建设经历初期茫然,甚至做出严重错误决策,农村初中自身要规划合理的制度架构和发展规划,充分做好广泛调研。开展制度规划和情况调研需要耗费较多的人财物资源,但农村地区单个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资金资源较少,因此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单独开展微课建设难度较大。

3.2信息技术微课建设和应用完善度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的建设主体观念存在问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虽被包含在初中生的升学考试项目中,但是分值较低,并且考试内容存在“偏、难、繁、多”等不合理现象,学生考试操作时力有不逮,加之农村初中每周只为学生安排一节信息技术课。学生考试任务繁重、而课时量又不足,故而不少农村初中教师围绕考试而教,以应付考试为第一要务,更遑论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可见农村地区的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技术微课的建设难免会受到该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从而导致最终建设出的微课仅仅是原始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的生搬硬套,使课程建设流于表面。这不仅浪费了相关资源,而且会致使微课不符合预期建设目标。

此外,信息技术微课的应用完善度也有待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不善于将微课融入进教学环节。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对微课的把握不够充分,难免会以不合适的方式,在不恰当的授课环节错误地引入微课,这对于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很大,将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学习效果,使得微课不能充分实现其在提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的目标。

例如,每节课微课的引入契合点、引入频率以及引入方式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加强微课的融合能力,迅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3.3农村地区初中生对微课的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由于农村地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尚且不够充分,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对信息技术了解的宽度和其深远影响把握不足,以笔者所在济宁市为例,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考必考课程之一,考试满分为20分,并将考试成绩计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但是农村初中很少有学生足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有些学生甚至会利用教师播放微课的空余时间,开展其他科目的学习或者分出心神去做其他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无关的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技术微课在学生群体中的应用效果适得其反。

四、微课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的推进策略

4.1统筹资源,组建信息技术微课联盟

为确保农村初中顺利开展微课资源建设并形成品牌效应,农村学校应当抱团取暖,做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正确决策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各学校间通过统筹资源,构建信息技术微课联盟,从而形成相对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顺利完整地打造出一批实用性、精品性信息技术微课,提供充分制度保障和后勤供给保障。基于此,农村初中方能推动信息技术微课在教学中的高效应用,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扎实信息技术素养的初中生。

4.2设立信息技术微课建设审核评估机制

信息技术微课的建设和应用已经在城市学校中如火如荼地兴起,为确保农村学校能尽快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相关教育部门应当提高责任感,为农村地区建立起完善、高效的信息技术微课建设与应用体系。与此同时,出台相关的审核和监管评估机制十分必要,通过对建设水平高的学校予以表彰,对建设水平低的学校督查其整改,要激励和惩罚两手并行,提高学校对信息技术微课建设的重视水平,确保相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3增加信息技术教师微课融合培训机会

信息技术微课是改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优良手段和工具,正确使用这一有力工具的主体是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如何让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充分、合理、高效利用信息技术微课,改革课堂教学,这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微课效力至关重要。

因此,应当增加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微课建设和应用比较出色的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培训次数,提升信息技术教师驾驭并融合信息技术微课的能力,此外,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提高责任意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微课,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4完善制度,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微课学习

为了提高农村地区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微课在教学过程发挥的重要作用,乐于配合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微课的学习。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将相关的关键知识点融入到微课中去,并提醒学生留意微课中所蕴藏的信息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或者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多次反复学习有关微课,使学生在关键学习环节中得到充分反馈,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使用微课的学习次数、学习频率、学习效果等方面着手,对深度参与信息技术微课学习的学生给予一些激励措施。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微课的建设与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初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建设和应用微课,不仅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而且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力改善教學方式并提升教学效果。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的建设和应用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只要相关主体做出有效的反应和措施,就能保证信息技术微课建设和应用行动有效并深入人心。相信在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微课的建设、应用与推进,会进一步缩小城乡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差距,会为农村初中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时代学生提供强大驱动力,为培养出符合国家大战略、时代新要求的优秀人才提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马利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59.

[2]薛仁庆.浅析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9(48):174-175.

[3]唐绪莹 熊洁.微课:快学、快用、快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45-46.

[4]马九克.微课视频制作与翻转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17.

[5]余宏亮.微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3-109.

[6]金陵.微课视频制作与翻转课堂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7-31.

作者:赵善蓬

上一篇:电力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论文下一篇:金融企业文化银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