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18

河北省石家庄市:增加存量做加法集团办学做乘法石家庄市针对市区、山区、平原等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教育要素均衡协调配置,不断提升扩充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一、一加一乘,推动市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扩充。一是做好加法,增加存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义务教育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义务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篇1:

以科学发展为统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结合玉林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剖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探讨。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面临的问题: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的不均衡

以玉林市为例,该市于1996年通过全区“两基”达标验收,在全区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通过全国“两基”检查验收,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即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义务教育这种普惠性教育没有公平地落实到每位适龄公民身上。

1.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在城区城区学校表现异常突出。由于城区学校教学用房紧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扩张,致使城区择校热问题和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一些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已超负荷运转,班额基本达到70人以上,规划容纳1500人的学校实际上已容纳到近3000人。

2.辍学问题在一些农村学校表现得比较突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义务教育学校已实现免费和补助,但厌学、打工、留守无人照管、学校管理不善等原因,学生流失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还比较突出,学生辍学率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小学年辍学率在1%以内,初中年辍学率在3%以内这个幅度。

3.学校尤其是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仍比较落后。办学必备的物质条件,如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图书、仪器、文体器材等配备差距较大,达标学校占比例很低。二是城乡学校布局不合理。在农村,小学校点多、规模小、分布散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人、财、物利用效益低。三是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1)城乡教师编制使用不合理。(2)代课人员仍比较多。(3)城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普遍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一些农村小学教学点存在一个老师“包”一个班或者“包”全部学科教学的现象。(4)骨干教师的分布情况不平衡,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在城镇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农村的比例。四是城乡学校内涵发展不均衡。①农村学校常规管理不到位。一些农村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流于形式,办学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不厚重。②农村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不理想。部分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仍未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单一,没能以有效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特色教育,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教学质量不佳,学生综合素质不高。③部分课程开设不全。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因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无法开齐开足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上述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义务教育的普惠性、普及性、公平性还没有得以很好的落实,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

1.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是公益性公共事业,最根本的是需要政府从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才能确保实施和发展。国家已明确,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县为主,那么九年义务教育基本由县级政府负责统筹管理,但是,县级财力每年预算给教育的经费仅能确保支付庞大的教师工资,很难有财力去发展教育。由于保障力不足,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难以将教育发展与之同步统筹、规划。

2.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是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上,主要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发展。二是在教师队伍管理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建立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三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建立统筹推进机制。三是在学校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改善上,没有从素质教育推进的角度统筹安排教育教学资源。

三、以科学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上述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玉林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本人认为必须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找准切入点,高起点、远规划、有步骤地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一要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强化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加大国务院、省级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统筹的责任,加大对地方经费投入的支持,缩小地区间因财力差异导致发展的不均衡。加大市级对城乡教育统筹的力度,市级要编制全市义务教育发展布局规划并推动实施,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同时,要恢复已撤销的乡镇教育办公室,健全编制人员,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微观管理,加强对农村学校业务的指导和管理,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线长面广、基层偏远学校业务管理和指导无人问津的真空状况。二要落实“三统筹”。即统筹规划、统筹经费、统筹管理。统筹规划,即市、县两级政府要强化对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的统筹,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等到因素,制定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保障政策,将义务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统筹同推进。统筹经费,即要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统筹管理,即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发展过程的跟踪管理,加强督导考核,建立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将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等情况,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考评,奖优罚劣,使义务教育处于普及与提高、速度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良性发展状态。

(二)改革教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统筹配置教师资源。二是建立教师到农村任教倾斜激励机制,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三是全面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三名工程”(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三)完善教育常规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常规管理体制。以创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学校、达标县(市、区)为抓手,出台并实施一系统关于教学常规、量化评、成果奖励、业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和规范对学校的常规管理,建设合格学校。二是深化课程改革。要抓好课程开齐开全工作,将课程开设情况与义务教育达标学校、达标县(市、区)评选挂钩,课程开设不符合规定将予一票否决。三是坚持规范办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四是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增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持续提高的能力。

(四)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一是切实抓好义务教育学校学区的划分和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就近入学原则,按地段招生,严格控制班级规模,严禁择校,严禁一切与择校挂钩的乱收费行为。二是加快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促进初中生源均衡。继续推行将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逐步加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保障入学机会公平。三是高度关注特殊群体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罗小洁

义务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篇2:

全国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工作案例

河北省石家庄市:增加存量做加法 集团办学做乘法

石家庄市针对市区、山区、平原等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教育要素均衡协调配置,不断提升扩充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

一、一加一乘,推动市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扩充。一是做好加法,增加存量。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为抓手,强化项目推动,加大公办中小学新、改扩建力度。同时,严格落实《石家庄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科学合理确定教育设施布局。仅2014年,市区就新建中、小学校24所,增加学位17 058个。二是做好乘法,盘活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3个新城区面临由农村县向城区转型的实际,启动实施了新老城区及正定县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通过建立学校联盟、校长教师交流、教科研互动、对口支援等形式,积极推进新老城区教育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二、教育扶贫,促进山区教育跨越式发展。针对西部山区学校办学条件差、规模小、布局散、教育质量低等问题,从2011年开始,石家庄市实施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目前,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9.08亿元,新、改扩建的56所项目学校全部投用,累计转移安置学生41 132名。一是加强顶层政策设计。二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就读。四是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政策倾斜,实现平原教育发展的良性突破。石家庄市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新机制、新方法,突出均衡要素,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推动平原地区义务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一是着眼长远调整布局,积极实施学区化管理。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均衡配置物化资源。三是以均衡配置师资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山西省晋中市:全市一盘棋 城乡一体化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辖11个县(区、市)、327万人口,义务教育学校903所。近年来,晋中市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思路,整体设计了“四化两改三保证”均衡发展模式。“四化”即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交流制度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两改”即改造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三保证”即保证贫困生不失学、保证学困生不流失、保证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一、实施“千校达标”工程。市委、市政府把“千校达标”工程作为市长工程、县长工程,先后投资31亿元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薄弱初中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新改扩建学校近800所;投资8亿元实施了城区和县城学校扩容改造工程,新增学位2万多个;投资6亿元实施了标准化配套系列年活动;投资4亿元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全市近5年投入近50亿元实现了校舍安全全覆盖,校舍标准化全覆盖,装备标准化全覆盖,“校校通”和“班班通”全覆盖。

二、实施“万人交流”计划。晋中市有2.8万名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从2008年开始推进教师制度化交流工作。全市5年交流和公选校级领导1 300多人、教师1.5万人。

三、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校。晋中市从2001年开始,探索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办法,比例从5%逐步提高到100%。规定只有在片区内学校入学,并在该校建有学籍,连续3年在本校就读的初中应届生,才能享受下校指标。

四、实行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2009年开始,每年招生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招生方案,确定划片范围,制作划片示意图,并向社会公示。每年秋季开学前,对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进行电脑派位、随机编班。

上海市闵行区:扩大优质资源 各校特色发展

近年来,闵行区区委、区政府持续提升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水平,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优质学校比例不断提高,一大批学校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

一、引进培育并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闵行区通过整体引进、合作办学、一校多区、委托管理等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规模,满足区域居民的优质教育需求,整体提升了区域教育品质。

二、创新管理体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础教育统筹管理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区、镇两级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各部门从人、财、物各方面为义务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优化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和教育环境,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因受教师编制制约,创新“纳民小学”管理机制,推行由镇政府委托、各镇资产公司举办的办学模式。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全体学生实行全免费。区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改善16所“纳民小学”办学条件,区教育局推进公办学校与纳民小学的结对帮扶,大大缩小了“纳民小学”与公办学校的差距。

三、坚持育人为本,深化课堂教学改进。推进“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系统”项目,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课堂教学改进研究,建立具有闵行特色的基于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和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把“探索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质量标准,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内生力。坚持15年整体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搭建“智慧传递”平台,把全区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小智慧汇聚、提炼、升华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大智慧,实现了教育智慧的增值与共享,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激发了教育活力,促进了学校自主发展。

江苏省泰州市:阶段式推进迈向高位均衡

近年来,泰州市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為手段,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义务教育发展之路。

一、实施三步走战略,阶段式推进,致力实现义务教育全域高位均衡。第一阶段,实现县域基本均衡。2014年,所有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第二阶段,推进县域优质均衡。2014年底,靖江市、姜堰区通过江苏省首批“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验收,其他市(区)在迈向优质均衡的道路上也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三阶段,致力全域高位均衡。突破县域管理体制束缚,推进跨区域教育共同体;立足师资动态均衡目标,推行名师片管校用全市域走教制度;着眼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开展教师市级平台全员培训;打造“泰微课”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市共享。

二、坚持硬软件齐抓,融合型发展,进一步放大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推进现代化学校创建等,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及推动名师送教走教,努力实现师资动态均衡。通过组建名校集团(共同体)、实行学区一体化、推进名校孵化、尝试跨区融合等举措,进一步放大名校资源效应。

三、集聚三方面合力,创新性引领,有效激发教育主体内生发展活力。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政府层面做到规划布局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师资配备到位、公平政策到位、督查考核到位。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部门层面推进学校管理标准化、教育评价多元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激发内在发展活力,学校层面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优化、特色文化立校、特殊群体关爱。

安徽省亳州市: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

近年来,亳州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孩子公平享受优质教育。

一、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坚持每季度在一个县区召开一次学校标准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分组参观建设现场,互相交流学习,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严格评估验收,对创建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错位验收,确保创建工作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资金渠道,明确乡镇党委、政府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职责,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抓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校安工程,为学校标准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实施千所村小提升工程,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让农村孩子就近接受优质教育。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把对初中学校质量监测情况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定向生指标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实施结对帮扶工程,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教育发展联盟。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十二五”期间,对2 000名校长进行素质提升。“十二五”期间,计划培养3 000名市级教坛新星、1 000名市级骨干教师、1 0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600名市级特级教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专项培训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为全市农村学校培训1 000名专职骨干音体美教师、3 000名兼职音体美教师。近5年来,全市每年补充教师近2 000人,并向紧缺学科和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建立教师层级遴选机制,新招中小学教师一律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集镇学校缺编教师从农村学校遴选,城区学校缺编教师从集镇学校遴选,解决农村教师长期不能流动问题。

江西省芦溪县:推进标准化法治化公平化建设

近年来,芦溪县坚持教育强县战略,形成了政府主导、乡镇部门积极配合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和保障机制,基本实现了机会均等、条件一流、师资精湛、内涵优质的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

一、在“管”字上下工夫,推进标准化建设。条件标准化。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流动、人口出生和适龄人口变化等情况,着力解决镇区大班额突出和专用教室不足的矛盾,加大镇区学校扩容改造力度。校园建设体现育人功能,突出安全环保,反对奢侈浪费,“一校一品”文化建设特色明显。改善农村学校生活设施,着力解决宿舍拥挤、食堂简陋、厕所脏差等问题。资源数字化。在打造数字化校园的同时,实施网络教研,科学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衔接的数字资源,探索以慕课方式推送资源。教育手段实现信息化,80%以上教师能实行电子备课、上课。队伍均衡化。继续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实施“牵手育人”帮扶制度。

二、在“办”字上下工夫,推进法治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实践、文化、管理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认真落实学生守则,编制《养成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科研兴教。大力开展“县促片、片帮片、片扶校、校领区”的网络教研和片区教研模式改革,,深入开展“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致力于课题研究的开发。强化标准管理。力行《课程标准》,把开足开齐课程标准作为开学工作检查的重点内容。力行《管理标准》,将其作为对学校目标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三、在“破”字上下工夫,推进公平化建设。通过推进免试就近入学、狠抓保学控流工作、实施阳光招生考试,破解“择校入學”问题。通过统一教学行为、规范办学行为,破解“行为规范”问题。通过关注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人员子女、留守学生,破解“特殊学生”问题。

河南省新郑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近年来,新郑市坚持“均衡普惠和优质特色”两个重点,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努力探索“从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的初级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之路。

一、教育合力工程: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认真落实“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职责,完善督导机制,努力打造教育均衡发展的硬环境、大格局,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和教育合力。

二、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均衡达标”。按需撤并,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完善机制,切实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师资,着力推进队伍建设。编制上力求“教育优先”,确保师资力量“够”。政策上力争“三个倾斜”,确保农村教师“稳”。管理上力促“专业发展”,确保队伍素质“高”。招生改革,引领学校规范发展。2011年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减轻初中升学压力,区域内形成了办学条件基本相当、学生基本不择校的良好格局。

三、共同体建设工程:交流共享让城乡教育“互帮互动、共同提升”。“云信息网络”促进城乡教育“探究”共享。在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全面使用“班班通”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融合,实现了城乡教师网络学习和网上教研“人人通”。

“大交流平台”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共进。校际交流平台促学校综合提升,主题论坛平台促队伍思想碰撞,师资交流平台促教师专业成长。

四、内涵提升工程:个性化发展促城乡学校“优质高效、各具特色”。一方面持续推进“多元课程”建设,中小学开发出符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300余项;另一方面统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道德课堂”实践探索、“动感高效”课堂等教学形态推动了全市课堂生态文化的形成。

湖北省宜昌市:科学布局标准化建设推动整体均衡

宜昌市是三峽工程所在地,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山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2013至2014年,13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

一、优化校点布局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确保布局调整科学性。连续6年召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现场会,明确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布局调整工作,使人民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

二、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根据实际,分别于2002年、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保育寄宿制合格小学建设工程和标准化初中建设工程,主要解决农村寄宿学生生活设施设备配套和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让学生喝上热水、吃上热饭、洗上热水澡。

三、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着力化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全面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着力加强教师分层培养培训,初步形成一支以杰出校长和宜昌名师为龙头,市级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县级优秀教师为基础的骨干教师队伍。

四、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评价,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监测和学生评价体系,深化初中学业评价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普通高中招生三方面的突破。

五、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全面实施基于互联网与电子白板技术平台的“班班通”工程,加快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

湖南省泸溪县:待遇职称倾斜确保教师扎根农村

泸溪县是“老少边穷库”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三个倾斜”、实施“三大工程”、创新“三种模式”,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坚持“三个倾斜”,确保城乡师资水平均衡。一是调配机制上倾斜。推行中小学教师定岗招聘录用制度,将90%新进教师分配到农村任教;推行定期服务制度,每年选派100名乡镇中心完小教师到片村小锻炼,全县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农村学校服务时间不少于一年。二是经济待遇上倾斜。坚持教师工资优先发放、福利待遇优先落实、培训奖励经费优先保障的“三优先”政策,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三是政治待遇上倾斜。评优评奖、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时,将80%的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

二、实施“三大工程”,确保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实施城镇学校班额均衡化工程,认真做好新建学校规划和城镇学校扩容提质。实施农村学校建设标准化工程,推进农村学校“除旧换新”。实施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城乡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

三、创新“三种模式”,确保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创新城乡学校帮教模式。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完善“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党员包生”全方位关爱体系,全县2万余名留守学生实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学有人教;开展“捆绑式”支教,每年选派100名城镇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帮助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模式。逐步推进“高效课堂”“生本教学”等4种课改模式。全面落实每天“三个20分钟”活动,使学生都能开起口来说话,静下心来写字。

广东省顺德区:让每个学生接受最适合的教育

近年来,佛山市顺德区加强顶层设计、填谷扬峰,抓住义务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以“一个目标”“两个破解”“三维构建”的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一、“一个目标”: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名校”。顺德区将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定位于提高质量、提升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成为名校,让每个学生接受最优质、最适合的义务教育。

二、“两个破解”: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破解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读难题。建立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就读机制,坚决落实“两个为主”政策,非户籍学生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共有近13万名的非户籍适龄儿童在顺德接受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58%,其中88%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

破解城镇新建住宅小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难题。为满足城镇化带来的学生布局的变化,顺德区对新建住宅小区基础教育设施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保障教育资源及时配套。

三、“三个构建”:驱动创新促每一所学校内涵提升。构建有力于激发学校活力的管理机制,让社会资源广泛进入学校,形成发展合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促进特色发展。

构建有利于学校内涵提升的评价制度。全面实施学校自主发展评价体系,改变学科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成立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记录册,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构建有利于形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格局的保障机制。改革教师人事制度。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城乡教师引入标准及统一公开招聘制度,实现教师待遇“同城化”。

完善校际帮扶和各项保障机制。在全区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共52个,涵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通过“跨校结对”“跨校带教”“跨校共研”的形式,推进校际共同提升。不断提高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并由学校自主编制预算。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义务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篇3:

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规范办学,加强学校管理,是义务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有效保证,是解决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现实需要。

一、学校管理与基础教育的辩证关系

学校管理是伴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而对学校资源和事务进行组织安排的活动。简言之,学校管理就是要合理开发师生资源,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就是要降低教育成本,追求最高的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未来发展,只有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定水准的教育,才能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

抓好学校管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教育的需要。只有加强学校管理,注重学校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管理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要抓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尤其要抓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制订必需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重视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

二、如何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目标,以安全工作为重点,以教育行风建设为契机,通过学校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管理手段,规范办学行为,优化育人环境,促使学校各项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宏观上讲,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要有明确的学校管理目标;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前提。二是要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素质;学校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三是要有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四是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五是要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微观上讲,抓好学校管理,就是要抓学习、抓队伍、抓制度、抓细节、抓落实、抓环境、抓质量、抓创新、抓特色。

三、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意识

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门科学,是整合优化有限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的核心手段和原发动力。教育管理能力是校长的的第一能力。一名优秀的校长,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要用先进的、发展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来抓管理。作为校长,要带领好一班人马,需要具备强烈的管理意识,要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清晰的管理目标,建立起具体、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抓好各项制度的督察和落实,形成事事有规范,处处有制度的有序、良性工作运行状态。

(二)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校的管理理念

实行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明确职责,恪尽职守。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层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集体领导,提高决策的水平,形成加强学校管理的领导合力。要调动学校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全员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

管理人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应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科研型管理转变、从控制型管理向协调型管理转变、从物化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从按章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从封闭性管理向开放性管理转变。

(三)夯实基础,强化学校常规管理

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该上墙上墙,该成册成册,应入档案的入档案。制度不能只停留在墙面上、纸面上,要让全校师生明白,让各个岗位人员都知道干什么,强化检查和监督。

其次,要落实岗位责任制,结合当前的绩效工资制明确岗位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要选配能干事、肯干事的人担当管理人员,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特别是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餐厅、食堂等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作用。学籍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础。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注册学籍、规范学籍,严禁造假,严格转出、转入手续。要强化学籍档案的育人功能,与中小学评价机制相结合,起到学生成长记录的作用。

第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教育功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建立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四)抓住关键,强化班级管理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要做到平行分班,坚决杜绝快慢班,这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前提。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有效保障,其中班主任的选配得当度、班级内部特殊群体的关心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度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度,是班级管理是否有秩序、班级是否有活力的重要保障。

(五)追求品位,加强校园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既包括一草一木的显性环境,又包括体现育人氛围的隐性环境。

首先,要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颜面,是学校管理的直观体现。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环境建设,科学规划,精心部署,创建高品位的花园式学校。

其次,让每一面墙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场所。管理在细节,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三、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创造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要有自己的校歌、校徽、校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艺术、体育、科技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第四、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安全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要认真贯彻学校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六)创办特色学校

创办特色学校的实质是使每一所学校个性化,使每一个学生个性化。使传统教育的共性特征与现代教育重视个性特征有机结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鲜明,形成“合格加特长”的有用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引导中小学校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办出鲜明的特色,形成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局面。

作者:杨方旭

上一篇:旅游产品仿真研究论文下一篇:人道主义的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