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提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三需求四平台”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思路,并论述培养路径:确立“网实一体、五一渐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基于企业项目的课程体系;搭建系统服务于课程体系的就业创业实训环境;积极引入企业项目,以工作室为基本单位运营;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扶持学生校内创业实践;落实中高职衔接培养,提升学生发展潜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流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物流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尝试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2006年3~4月期间,“大学生与学校关系研究”课题组就教学领域中大学生与学校的关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从物流专业课教学、公共课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硬件资源四个方面调查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学生占7.0%,评价为“比较满意”的学生占35.7%,而评价为“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则分别占到43.7%、9.1%和3.7%。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作为学校教学任务主要承担者和实践者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成为目前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症结所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1 物流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高校在持续扩招的同时却对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扩大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多数高校缺编严重,师生比过低,物流专业教师队伍规模无法满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需要。2002年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净增370Z万人,全国高校师生比达到1:18.2,有的高校甚至超过1:35,远远超过了美国1:14.2和国际经合组织国家1:14.4的水平。假如按照1:14标准计算,我国高校目前尚缺数万名物流专业教师,特别是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任课物流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师生比的拉大直接导致物流专业教师特别是基础课物流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物流专业教师工作压力激增,物流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忙于应付上课,无暇顾及备课和进修,组织教学难度加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物流专业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高校物流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伴随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出现巨大缺口,大量刚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补充到物流专业教师队伍中来。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35岁以下的物流专业教师已占物流专业教师总数的46.44%,35~45岁的物流专业教师占32.45%,而45岁以上的物流专业教师则仅占21.11%。大量青年物流专业教师的涌入,给高校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缺少老物流专业教师的传、帮、带,青年物流专业教师暴露出不少弱点,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经验不足,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物流专业教师比例太低,据统计,2003年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科院及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物流专业教师中,最高学位为博士者仅占23.49%,而美国、英国、德国本科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分别是62%、70%、100%。物流专业教师学历偏低导致我国高校大量存在“本科生教本科生”甚至“本科生教研究生”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学水平,更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新增专业的数量急剧增加,但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专业教师梯队尚没有建立起来,专业基础不扎实,甚至完全没有专业背景,在此情况下许多物流专业教师只得照本宣科,这种教学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成效。

1.3 评价体系引导片面

当前国内高校对物流专业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在顶级期刊发表了多少论文,出版了多少专著,主持了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为标准,存在明显的“科研偏好”和“简单量化倾向”。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其出发点在于提升物流专业教师理论素养,建设高素质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就现在来看,事实上却煽起了物流专业教师内心的躁动,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在“名利双收”的科研和“吃力不讨好”的教学的对比中,更多的物流专业教师未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科研而轻教学,兴手段而废目的,物流专业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现象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物流专业教师将教学视为应付差事,敷衍了事,而将时间和精力放到研究上。重科研轻教学的物流专业教师评价体系导致大量高职称、高水平的物流专业教师逐渐离开教学第一线,与以科研促教学的物流专业教师评价体系制度设计初衷完全背离。

2 加强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高校必须对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高度重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研究和解决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明确理念,制定规划,建立制度,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充满活力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

2.1 确立“物流专业教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原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教授曾指出:“学校的名誉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质量,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换言之,物流专业教师的水平是衡量大学的水平的主要指标,物流专业教师就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高校必须确立“物流专业教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针对当前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设和采取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坚决予以克服,切实将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好,切实将教学质量提上去。

2.2 建立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流动聘任制

高校物流师资基于本身的特殊属性,对从业者的教育背景、学历等有着特殊的高要求,这就使得高校物流师资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数,不可能随意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流动聘任制不失为一种解决高校物流师资力量短缺的有效途径。实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流动聘任,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外校的物流专业物流教师资源,降低学校办学成本,减轻学校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激发受聘者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可以实现物流专业教师、学科的校际流动,传递“不同声音”,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从而实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2.3 建立完善的物流师资管理与培训体系

解决当前物流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物流师资管理与培训体系。第一,高校应提高准入门槛,将拥有博士学位作为招聘新任物流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从源头上确保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和质量。第二,高校要对新任物流专业教师进行“补课”,开展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使年轻物流专业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迅速得到提高,尽快适应高校教学的需要。第三,高校要注重发挥老物流专业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组织开展有关教学创新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新任物流专业教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新任物流专业教师创造性教学的能力。第四,高校要鼓励和督促青年物流专业教师在职学习进修以取得博士学位,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各种中短期在职培训和长期的脱产进修,全面提高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能力素质。

2.4 建设一批“知识+技能”型教育职业家

物流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做物流专业教师的第一条件。因此,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把前沿知识教给学生,利用多学科交会的特点,发现新现象,提出新思路,进行新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当前的高等教育正经历一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仅有渊博的知识、顶尖的科研是不够的,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学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自己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关注意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追求变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加强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其方向应该是建设一批“知识+技能”型教育职业家。这里所谓的教育职业家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也不是单纯的“学者”、“科学家”,而应当是集专业研究和教学研究于一身的现代物流专业教师。一方面专于科学研究,不断将最新科学成果引入课堂,启迪学生的思维;一方面专于教学研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作者:鞠廷英 刘咏梅 习 洁

物流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本文提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三需求四平台”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思路,并论述培养路径:确立“网实一体、五一渐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基于企业项目的课程体系;搭建系统服务于课程体系的就业创业实训环境;积极引入企业项目,以工作室为基本单位运营;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扶持学生校内创业实践;落实中高职衔接培养,提升学生发展潜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商务 就业创业能力 培养路径

近年来,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不断涌现,新一批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服务机构、新零售业态等不断抢占专业市场份额。把握好市场的行业走向,合理地培养适应市场新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成为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但是,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就业竞争能力不强是当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中职学校应深化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加快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一、培养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适应行业及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

一方面,电子商务行业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元化,新零售、新媒体、社群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不同电子商务形态快速发展,这使得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运营模式,早期传统模式推广成本高、效率低,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和调整后,形成了全渠道、全网络、多模式的运营模式。相应地,电子商务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和实施,电子商务行业更加规范,对产品质量、服务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专业技术和职业准则等多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及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在新的行业发展态势中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多数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意识,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一定认识,但不够全面和透彻,没有考虑到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这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学生尚未有大致的职业方向,甚至有小部分人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就业问题,存在“得过且过”的想法,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专业认同感;没有将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与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联系,缺乏社会实践,对职业前途较为迷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不足,认为企业最看重员工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意识和团队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爱岗敬业、务实求真等精神。另一方面,一些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技能训练仍停留在简单重复的模拟操作上,没有将专业理论学习与企业对接,对新业态新技术不熟悉,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仅局限在课堂讲授上,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相差较大。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此,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融合创新创业课程和企业项目实践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素质。

二、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思路——“三需求四平台”

通过前期调研及相关课题研究,确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三需求四平台”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思路,即“市场行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平台—系部平台—课程平台—项目平台”。

市场行业需求:在当前商业生态环境下,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出现,电子商务形态快速发展,因此,首先了解電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市场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需求。

企业岗位需求:充分进行企业调研,梳理企业对运营、新媒体、社群、美工、客服、推广策划、研发等岗位的具体需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筛选出中职学生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及胜任的岗位。

学生发展需求:调查学生职业意识,从专业认知、专业学习、专业实践、企业文化渗透等多方面培养和优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提升专业认同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平台: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建立适合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健全质量评价制度,等等。

系部平台:遴选优质合作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入企业项目,激励学生参与项目实战实训,鼓励学生开展校内创业实践;确定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合作企业渐进实施学生企业课程实训及电商实训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

课程平台: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及可实施性教学方案,通过对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融入优质合作企业成熟的人才培养内容,构建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

项目平台: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力引入企业项目,以企业师傅及教师为核心,以班级或工作室的形式,带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运营,提升师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三、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

(一)确立“网实一体、五一渐进”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商务环境变化特点、市场行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系部确定了“网实一体、五一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共育。“网实一体”即依托校内外实体企业与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网上企业构建一个线上线下企业平台,用以实施各种商务实训活动;“五一渐进”即以“1 天、1 周、1 月、1 期、1 年”分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地开展企业课程实习实训,推进产教融合,如图 1 所示。

图 1  “网实一体、五一渐进”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与实施基于企业项目的课程体系

根据“网实一体、五一渐进”人才培养模式,组织行业企业专家、高职院校教师、部分骨干教师举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对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分析,融入优质合作企业成熟的人才培养内容,构建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如图 2 所示。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图2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图

为有效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需要深度合作,从教学模块与企业项目、授课管理与企业经理日常管理、学生实训标准与企业员工守则、学生考试与企业员工考核、学生作品与企业员工产品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标准等方面的零距离对接,从专业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全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综合职业素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布置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模拟实训逐步转换为项目实战,为学生提供体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二是开展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结合电子商务行业特征,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的基础上,灵活兼顾电子商务行业生产运作规律,合理调配软硬件资源,保证教学质量。四是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调研合作电子商务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教學与生产的融合点,明确企业项目的工作内容。五是以团队形式推进企业项目的实施,成立专门的团队共同研究对应的授课计划、工作页、评价方式,集体备课,相互探讨。在项目实施中分阶段进行总结反思,及时纠正不足、推广经验,形成校企联动机制。六是专业技能课程的评价结合网店客服、网店美工等岗位的 KPI 考核体系,采取学校的过程性评价与企业的岗位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即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应侧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则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给予的绩效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如对学生在网店客服岗位中的销售业绩、响应速度、转化率、客单价等方面进行考核。

(三)搭建系统服务于课程体系的就业创业实训环境

根据“网实一体、五一渐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平台,即电商物流运营中心、电商信息中心、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搭建系统服务于课程体系的就业创业实训环境,如图 3 所示。

(四)积极引入企业项目,以工作室为基本单位运营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引入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共同打造多个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工作室是创业孵化的载体,是基于企业真实项目,对应具体的职业岗位群,以明确具体的就业能力、企业效益等目标为引领的。工作室的发展运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系部教师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组建工作室及其学生团队,日常开展模拟项目实训;第二阶段,系部根据各工作室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给予评估结果优良的工作室财力、物力支持,并将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接的校外企业真实电商运营项目分解成若干子任务,使其承担部分工作任务;第三阶段,待工作室运行管理经验成熟、师生职业能力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合作企业认定后,将企业真实项目交由其运营,并根据市场规律,实行灵活的工作室生存运行机制。

工作室由主管教师及其团队组成,主管教师即校企合作项目经理,实行主管教师负责制。在系部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主管教师负责组织工作室教师团队制定本工作室管理制度、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安排、实训方案、评价体系等,通过企业项目运营,分析企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积累教学资源,并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补充,反哺专业建设。

(五)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扶持学生校内创业实践

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入企业项目代运营、举办创业大赛、创建校内电商节、SYB 创业培训等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或学生团队自主地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展广泛的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电子商务就业创业技能。

其一,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对承接的企业项目整体规模、实施难易、技能需求等各方面进行甄别和遴选,列出中职学生能在校内实施的项目清单,由工作室或学生团队进行申报,并设计具体实施方案、计划、步骤、措施、保障等,经生产性实训基地评审通过后交由工作室或学生团队实施。实施过程中系部教师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生产性实训基地负责项目监控和管理,企业负责最终项目验收。

其二,以创业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系部每年举办一届创业大赛,聘请企业职业经理人、高职院校创业指导教师、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经理等作为大赛评委。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引导下自发报名组队提交创业策划方案,经过专业教师的初评及班级内初赛路演后,选出参加大赛决赛项目。决赛项目在创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等的指导和建议下完成创业策划方案修订,并参加创业项目复赛现场答辩。经过创业评审小组最终评审,评选出可行性较高的创业项目,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入驻校内电商创业孵化中心资格,享受学校一系列的扶持支持优惠。系部为每支入驻创业孵化中心的项目团队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对项目的日常运营提供支持和服务。

其三,通过 SYB 创业培训,让有创业愿望、具备创业能力和条件的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在培训中学习和演练实际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了解有关企业的法律要求,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计划,规划企业财务、计算所需投资,将各种运行计划整理为企业计划书。同时,给予培训合格者颁发“创业培训 SYB 培训合格证书”。培训后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降低创业风险,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

(六)落实中高职衔接培养,提升学生发展潜力

学校在服务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的大前提下,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升学培养纳入学生职业发展培养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未来工作岗位及发展层次,做好直接就业或先升学再就业的准备。面向不同需求的学生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文化基础方面纵向创建多层次的文化基础课课程标准,横向设置个性化的教学实施模块,并配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辅助资源库;专业技能方面遵循学习认知规律,构建适应电子商务类职业岗位需求、基于企业项目的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做好就业指导、升学考前辅导,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内,贯穿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电子商务行业就业形式,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针对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开展文化基础分层考前强化、梳理、提炼,稳固所学文化基础内容,提高学生就业和升学的竞争力。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应从市场行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制订校企合作规划,建立适应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深化校企合作,融入优质合作企业成熟的人才培养内容,共建实用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共建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积极引入企业项目,带领学生進行企业项目运营,激励学生参与项目实战实训,鼓励学生校内创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2]余 丽.八成以上电商企业人才缺口  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上升——《2018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发布[J].中国对外贸易,2019(5).

[3]史硕江.“网实一体五一渐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25).

[4]覃海波,史硕江.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

[5]肖碧莹.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6]范宪文,张永彬,郭瑞姝.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J].经贸实践,2017(4).

[7]张海燕,张小晴.面向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2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重大课题“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实践研究”(2015JD103)。

【作者简介】史硕江(1977— ),男,籍贯湖南常德,高级讲师,现就职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唐倩雯(1981— ),女,籍贯广西柳州,高级讲师,现就职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责编 王悦之)

作者:史硕江 唐倩雯

物流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从构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阐述了为培养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所进行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所指出的:高职高专“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以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拟就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作简要阐述。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的职业能力由核心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及优良的思想品德构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由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和知识构成;通用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优良的思想品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有发挥发展的空间,是形成良好职业能力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活动中心,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几年来,我们按照教育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的要求,不断深入企业开展岗位调研,了解培养目标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岗位必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及其他素质和能力要求,经过反复论证,重构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该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教育课、通用技能课、核心职业技能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六大模块构成。在完成大学基本素质教育(公共教育课)的前提下,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通用技能课和核心职业技能课模块。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又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注重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表1所示。

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重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了“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尝试。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我们积极推行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根本”,“做中学”、“学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先做后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真正从课堂教学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同时,利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向学生呈现各种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文案,敦促学生反复学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快速成长。

重构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我们要求教师到企业调研,通过对企业的广泛调研,与企业一线的专家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层岗位的人员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探讨,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我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重构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衔接。

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构建能力评价体系 改变了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实行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改变了单一笔试考核方法,增加口试、项目考核、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改变了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习成绩评定增加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这样既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能检验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先导,重构职业能力实训平台

技能需要一点一滴训练而成,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学校就必须将技能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创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我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式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实训室灵活开放机制,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苦练巧练,并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实训室成为全天候的“练兵场”。练习机会的增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中干、干中学”是我院实践教学的创新理念,也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为探索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加强常规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按照“实践、创新、领先”的理念,于2007年底在校内建立了融教、学、做于一体,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经营性实训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其经营主体全部是学生,從超市总经理到一般员工都由各专业选拔出来的学生担任。在管理上,从市场调研、供货商选择、商务谈判、订货、入库、商品信息的录入与管理、销售、财务记账等环节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全部由学生完成。我们充分依托实验超市的实践平台,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准就业”。一年级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超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岗位实习,同时,委派超市员工作为师傅对其进行工作指导,结合课程需要,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超市这个“实体”,完成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说明书编制、管理制度与流程制定、员工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管理、档案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训项目。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习,学生加深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熟悉了超市的整体运作流程及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培养了职业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体验了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提前进入了职业角色。此外,我们还充分挖掘校内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搭设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大力推行课余时间到学院各部门兼职制度,以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组织学生参与新生接待、毕业生“双选会”服务、校庆校友接待及院系承办的技能大赛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会议组织流程、服务工作礼仪,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协助教师利用校内素质拓展实训基地,为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优良的校内实训条件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学生的工作能力较强,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2008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个女生到桂林某公司顶岗实习,较好地将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她领衔设计、建立了公司员工信息化管理系统,使非常繁杂的人事资料变得清晰明了,并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调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写了《如何在民营企业中当好班组长》,被公司列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的必用教材。这位学生的工作表现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思维敏捷,聪明好学,热情大方,爱岗敬业,实践力强。她自己则认为较强的工作能力得益于在实验超市得到的锻炼。

扩展校外实训基地,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教育部要求“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先后与广西电网公司所辖供电局、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南宁分公司、广西南城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注重与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分阶段落实好到企业的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认识实习可帮助学生对企业各部门的功能、服务方式、工作内容建立直观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顶岗实习则能规范学生的岗位行为,培养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提升职业技能。我们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校外实习的效果。首先,抓好实习动员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和任务,明确实习目标;其次,借助企业的力量落实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学会与人相处,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全面提升职业素质,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再次,要求学生完成实习后撰写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全面总结顶岗实习成果以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最后,建立实习跟踪反馈制度和校企共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使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与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在“零距离”接触企业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巩固专业知识,学会与人沟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追随或模仿企业员工工作,增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守职业纪律等职业意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搭建专业技能竞赛平台,促使学生“练”就专业技能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平台,“赛练结合”、“以赛促练”的实践教学制度。通过定期举办如办公自动化技能比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广西商务秘书大赛、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等各种比赛,引导学生体会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和职业性,拓宽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为学生展示风采、切磋技艺、学习本领创造条件。目前,以专业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以赛促练”活动已经成为我系的“常规动作”。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技能竞赛意识,精心辅导、组织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大学生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赛促练”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练就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完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引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 如今许多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新人有相关工作经验,无须专门培训就能够直接上岗。对高职生而言,参加社会实践是积累工作经验最好的方式,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升自己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合作共事、专业知识运用、开拓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同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基于此,我院建立和完善了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制,并将假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每个寒暑假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寒假不少于一周,暑假不少于一个月。专业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主动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社会实践岗位,寻找各种机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见习岗位长本领”的愿景,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同时,积极为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岗位。经过几年的尝试,已初见成效,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提升,经过2009、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6%,融入岗位角色快。学生也普遍反映社会实践活动对他们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特别是可以考量出自身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职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17-20.

[2]陆风,韦建.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监控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110-111.

[3]伍勇.学校要更重视技能训练[OL].(2007-03-27).http://www.hznews.com/jy/hzjy/200703270003.html.

作者簡介:

全细珍(1967—),女,广西灵川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伍耿清(1964—),男,广西全州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文化。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全细珍 伍耿清

上一篇:服务贸易壁垒特点毕业论文下一篇:工商银行跨国并购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