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集团老年护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有效供给,将成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金钥匙”。然而,动态调节机制的缺乏与制度系统性障碍,导致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非适宜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疗集团老年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医疗集团老年护理论文 篇1:

夕阳产业的商机

不断增长的中国老龄人口将成为未来市场的焦点,而该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也都渐渐引起了有心人的密切关注。

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快速增长、医疗服务水准的提高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为处于老年护理服务行业的企业们带来了巨大商机。

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其中年龄大于80岁的超过3000万。而超过四分之一的具有“现代意识”的老年人愿意考虑像西方市场那样的现代老年护理服务。目前国内提供老年护理的有公立、私立或非营利的养老院,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家庭护工,以及正在兴起的高端老人院。除了老年护理外,还有“夕阳游”和老年大学等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商机。

目前中国老年人市场的大部分相关产品和服务仍在起步阶段,当前正是那些具有长远眼光的公司建立自身品牌和立足点的良机。中国的老人们是否准备好了接受西式老年护理服务?哪些商业模式能成功呢?

现有和新兴的服务模式

西方市场已诞生各式老人经济。针对老人的住宿服务种类广泛而全面,并且受到他们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和经济状况影响。目前国内提供老年护理的有公立、私立或非营利的养老院,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家庭护工,以及正在兴起的高端老人院。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为自住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同时也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责任,老人们可以使用社区公共资源如食堂。中国有约8000个类似的社区服务中心。浙江宁波的海曙社区就是一个典型。

养老院包括公立和私立公司提供的能让老人在外居住的养老院,如上海的中福会敬老院。这些养老院只提供基本的护理福利,价格即使按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来看也不高(约1000元一个月)。到2007年为止,中国有约4万个养老院。公立养老院因为不愁用地,而在中低端市场拥有绝对优势。私立养老院市场较为分散,大部分利润率也不高。

高端老人院指老人购买或租赁社区内的老年公寓,并由护工提供专业护理。位于北京的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就是一例。大部分的高端老人院提供高级生活、娱乐和健身设施和专业的医疗和保健护理服务以及旅游计划。一些老人院甚至提供“候鸟式养老”项目,即根据不同季节,异地养老。

目前国内只有一小部分客户雇佣外部养老服务。但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老人今后会考虑这种服务。

根据调查显示,近50%的老人愿意接受第三方老人服务,约10%乐意住养老院,35%倾向于依赖社区。但基于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政府老人护理计划所能提供的服务仍然有限。计划建设的养老院只能覆盖全国城镇3%老年人的需求,而社区中心只能覆盖7%。目前大部分老人护理服务在家里展开,但只有1%不到的老人受到专业的家庭护理。社区支持和家庭护理在现阶段虽然有政府鼓励,但仍然只占了一小部分。

目前国内高端老人院数量有限。但我们找到了一些典型的例子:太阳城项目是中国老年服务市场的的先锋之一,为居住其中的老人提供了医疗、娱乐、餐饮、健身等全面服务,可租可售的公寓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绿地项目由上海绿地集团运营管理,该项目也是为老人提供全面服务。可售公寓达2000套。亲和源项目由上海市南汇区政府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管理,公寓以会员制运作,可租数量达838套。中资颐年项目由中国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运营管理,该项目的优势在于中国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为国资委下属公司,有土地资源,并受到财政支持。但与其他项目不同的是,中资颐年项目的主题是旅游休闲。除了全面周到的服务外,项目还为住户提供“候鸟式养老”项目,即异地养老。目前共覆盖了10座城市,在北京的总基地有约15万平方米公寓供以会员制出租。

国内养老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竞争者少,品牌也少。虽然现有竞争者不多,但不少公司已经开始涉足市场,像天津滨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中爱爱心老年公寓投资有限公司都开发了相似的项目,希望在这一广阔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并树立优良的品牌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老人院和老年护理对于国人来说仍然比较陌生。中国独特文化背景也意味着公司们不能直接照搬西方模式。

投资中国老年护理市场从长期来看一定能获得持续收益。但是其利润率水平和较长的回报周期要求投资人资产稳健。

首先,养老院属于资本密集型投资。买地、建设、专业老年服务的开展均需要业主投入上亿元人民币。因此,资本成本低廉、土地获得容易的国企就显得尤为有优势。此外,保险公司和地产开发商因为容易获得资金,也占有一定优势。其次,由于政府收紧了地产开发商的信贷政策,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将越来越难得到银行贷款。地产商们会逐渐与股权投资人合作。最后,养老院市场也与传统的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投资收益不同,每年投资收益低于10%,拉长了投资周期,因此对短期投资者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但是,西方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这门生意的资本回报率可以达到12-20倍。

养老院之外的商机

除了老年护理外,还有针对老年人的许多产品和服务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商机。

夕阳游:根据中国老年协会调查发现,至2009年,老年游客占中国游客超过2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60%。统计也显示70%的老人想旅行,而富有的老人也占到了17%。所以,夕阳游市场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得广阔。由于老年人时间灵活,夕阳游的需求经常是反季节的,这给过了节假日面临旅游淡季的旅游业带来了福音。但是目前很少有旅行社意识到夕阳游和普通旅游服务的区别,更不用说为老年人定制产品了。若能认识到消费者需求以及运作模式的差异,就可能占得市场先机。

老年大学:老年培训和教育也具有市场潜力。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财富的增长,老人们愿意通过学习新技能、接触志趣相投者来保持活力。虽然像西方或其他亚洲国家市场上的那种针对老年人的培训在中国还不普遍,但潜在需求庞大。例如,日本有老年培训园,老人在园内休憩的同时,还能学习如何种植植物。

专业产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除了提供服务外,针对老人的专业性产品市场也很广阔。中国大约有6000万残疾人,其中大部分是老人。随着他们逐渐认识到高端电子轮椅的便捷性,需求量就会上升。但是,大多数国内厂家因倚赖外国的电动控制器而无法独立生产电子轮椅。这为外国商家提供商机。来自挪威的轮椅制造商安维公司(Alu Rehab),最近进军中国市场,为已有轮椅的客户提供修配服务。

老年服装:调查显示今后老年服装年需求量将超过10亿件。但只有不到10%的百货商店货架专注老年市场,与此同时,70%的货架是针对年轻人的。此外,目前老年服装的价格、质量、设计仍定位做中低端。随着老人越来越渴望时尚,了解他们着衣口味的公司就能据此打造产品和品牌,并通过新渠道接近客户。一些中国服装品牌如雅戈尔虽然不是针对老年市场,但也已经开始为老年人提供专属产品。

总而言之,老年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会提供稳定的收益。当然,在投资之前,还应该考虑如下一系列问题:哪一部分是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规模有多大?服务范围有多广?设施离老人们或他们的家属的家多远才有吸引力?多远才算远?买家是老人还是他们的成年子辈?能够提供医疗服务对老人来说重要吗?医疗服务设在多近的地方?还要包括其他哪些产品和服务?这些服务能为产品增加多少的附加值?公司管理层有能力运作这类高要求的服务吗?他们是不是更熟悉于提供硬件产品,例如房子?哪些服务可以被外包或与其他公司合作?只有对以上更加细节的问题有了细致周密的计划,才能为开拓老年市场打好基础。

作者:贝明宇 陈玮

医疗集团老年护理论文 篇2:

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宜化研究

摘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有效供给,将成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金钥匙”。然而,动态调节机制的缺乏与制度系统性障碍,导致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非适宜化。为提高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适宜效率,需采取“竞争嵌入”与制度“解锁”双重策略:一方面,通过竞争嵌入机制,实现中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多中心制度安排;另一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收益预期和保障,进行制度“解锁”,完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配套制度。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广覆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制度适宜化

在中国,实现“老有所养”目标的重点在于吸引更多居民参保,努力扩大覆盖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建制度、保基本、扶贫弱,搞好制度和政策衔接,坚持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养老问题,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居民建立个人和家庭养老计划,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本文基于制度适宜化理论,以“建立覆盖全民的制度”思想为指导,构建与解析“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策略选择。

一、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适宜化的成因

制度适宜化是指一种制度应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与制度禀赋,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外部环境和社会承受力等条件相匹配。制度适宜化的关键在于有效调节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然而,政府与市场动态调节机制的失灵,恰恰成为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适宜化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供给的缺乏与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从供给角度看,一方面,政府投入社会医疗保险的资金不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速度较发达国家快得多。加之老年护理的期限较长,费用较高,个人缴费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政府提供补贴和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而现行的“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虽然扩大了保障范围,但仍有部分老年人未被纳入该制度中,即便是参加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的老人,护理费用也未包含其中。在现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下,广大农村居民依然得不到同等水平社会保险的保障,更谈不到享受社会长期护理保险,高额的专业化护理费用令他们承担不起,其护理费用只能来自多年的积蓄或子女的帮助;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仍不发达,缺乏相关保险产品供给质量评价体系,保险产品的“逆向选择”与“败德风险”产生的概率较高,因此部分老人对商业医疗保险虽然有较大需求,但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医疗保险品种偏少,内容相似单一,而且局限性较大,如一些重大疾病长期保险投保年龄都限制在60岁以下,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个性化保险服务产品,其中商业性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供给更是鲜见,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几大商业保险公司,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供给模式的选择与机制的运作方面动力不足。从需求角度看,中国地区性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各地区老人对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购买能力差别很大,因此,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这种交叉性多层次需求的满足,已成为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宜化的基础。

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所形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以及“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加,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产生强烈冲击,加之我国医疗护理费用的不断攀升,移植国外先进可行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理性的选择。然而,国外社会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多元化财务体制支撑下的家庭护理与社区护理相结合的模式,在中国并未找到根植的“土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排斥西方社会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意识形态代表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构成人们的信仰。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于人们怎样行动和人们应该怎样行动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是来自制度规则期望的产物,正是有了这种信仰和期望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联系。中国是一个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并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讲究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价值境界。其中养老意识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年,孔子在《礼记·礼运》(大同篇)就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孝经》也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中“事亲”就是赡养父母之意。在我国“养儿防老”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在养老问题上,多数老人对个体社会资本认同程度远远高于社会化契约,以血缘、地缘、亲缘为基础的个体社会资本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支撑,中国基于“差序结构”的亲缘化老年护理与西方基于“契约结构”的社会化老年护理之间形成了制度矛盾与冲突,大大降低制度适宜化效率。

第二,正式制度的缺位,成为我国移植发达国家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障碍。一是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多元化融资制度的缺位。如果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总是寄希望于政府的完全出资,在现阶段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难以持久维系,与此同时,多数“未富先老”的中国老人自有资金又相对匮乏,购买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只是美丽的“梦想”。商业保险公司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无法通过产权交易,将老人现有房产、土地产权域进行制度化细分,实现其作为老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资金保障,保险公司多元化收益制度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商业资本运作动力严重不足。以上诸多情况导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中的政府资金、商业化资金、个人资本处于彼此分隔状态,没有形成合力,严重阻碍了多元化财务体制的形成。二是中国社区医疗资源配置制度与管理制度缺位,严重阻碍社区护理模式的形成。当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医疗体系,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医疗重于预防,高科技重于基本医疗,大医院重于基层医院”的弊端。卫生资源配置长期处于“倒三角”的资源分布状态,“马太效应”明显。社区医疗管理制度缺位,政出多门,管理交叉问题层出不穷。目前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由基层妇幼部门实施行政管理,其执业许可证由医政部门颁发,机构的管理、审批权限及职责等方面尚未完全理顺。加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空白”与个人医疗账户制度的缺乏,都使得中国社区养老模式难以借鉴和吸纳西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取之处,成为制度适宜化的严重障碍。

二、竞争嵌入:“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宜化动态调节机制设计

纵观美国与日本,两国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方面具有明显特征。美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以商业性护理保险为主,当被保险人在医院或家中因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相关护理费用时,该险种对此种情况进行承保。日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以社会性护理保险为主,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强制执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已逐渐将公民的非对等关系由从前行政提供公共护理服务,转变为护理服务供应方与护理服务需求方对等交易的契约关系。美国的商业模式与日本政府扶持的“契约模式”都需要较高的市场成熟度,这对于保险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国而言,直接将美国或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移植入中国显然是不适宜的。在建构“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供给的“中国模式”上,笔者认为,“竞争嵌入机制”是衔接“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的桥梁,也是促进政府与市场保险产品供给动态调节机制形成的重要途径。

政府与市场保险产品供给动态调节机制的形成需要多中心制度安排,多中心制度安排能够将局限的但独立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执行权分配给无数管辖单位,形成各级政府和各级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供给制度,缩小产品服务半径,满足规模较小的公众对某类同质性产品的需求,供给主体的多中心制度安排是满足多元化产品需求的基础。制度适宜化源于产品供给主体利益的协调与多元化产品需求的满足,而竞争嵌入机制恰恰能够实现多中心制度安排,作为政府与市场供给保险产品的动态调节机制。竞争嵌入与引入竞争是两个紧密相连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引入竞争是指在某一领域增加竞争因素,不涉及竞争因素引入后的制度安排。竞争嵌入则包含了如何引入竞争、竞争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发挥效用的问题,通过竞争嵌入机制,实现中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多中心制度安排。

竞争嵌人包括横向竞争嵌人与纵向竞争嵌入两种模式,具体表现为横向上设计不同供给主体的竞争与纵向上设计不同供给环节的竞争。在横向竞争嵌入中,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供给应形成政府供给、私人供给与非营利组织供给的多中心供给模式。借鉴美国商业性模式,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政府供给,可分为政府一元主体供给与政府“分拆”供给,私人供给则可采取联合提供、俱乐部供给、署名公益与自愿提供等模式,以及基于“道德人”基础上的非营利组织的供给。在纵向竞争嵌入中,以“契约模式”促进委托一代理结构的形成,实现多中心制度安排,如政府资助私人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政府以参股的方式形成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供给的委托一代理结构,实现政府供给链条的剥离。借鉴日本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保险机构的纵向竞争嵌入过程中,可通过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出让或赋予经营权、政府部门与私人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签订委托合同等方式,形成多中心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安排。2010年11月7日,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长期照护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制度“解锁”:“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宜化障碍的化解

意识形态的排斥效应与正式制度的缺位,导致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锁定”,形成制度适宜化障碍,如何实现制度“解锁”呢?制度锁定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四大过程。从制度锁定的运行机理中不难看出,中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演化路径锁定的给定条件是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配套制度的缺位;启动机制则是与中国意识形态相呼应的“养儿防老”的内生性护理保险制度的支撑与配合,在二者作用下,最终使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陷入“闭锁”状态。笔者认为社会诚信文化的积累与人们平等话语权的增强是非正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锁”的关键。之所以人们依靠子女提供长期护理性产品,而排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是因为缺乏对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所能带来收益的准确预期,加之相应配套制度的长期缺位,使得人们依赖血缘关系形成的家族信任代替了社会信任。因此,要实现内生“亲缘性”老年护理保险产品供给制度的“解锁”,一方面,培育社会诚信文化,实现家庭信任向社会信任的转变,使人们在主观上认同与接受社会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淡化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结构”,赋予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平等的话语权,建构家族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顺畅的信息通道,提高信息传递的充分性与真实性,进而以市场为基础,提供个性化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满足老人的需求,化解意识形态的排斥效应。

制度“解锁”需要规则体系的支撑。完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配套制度,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收益预期与保障是退出闭锁的关键,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以政府为主体,设计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供给的委托——代理配套制度。传统供给架构是以主体之间横向关系为特征,笔者提出纵向分析向量,建立新的护理保险产品供给架构,具体表现为政府作为资金提供方,成为委托人,商业保险公司作为护理保险产品生产方,成为代理人,建立委托——代理之间的竞争关系。让·梯若尔建立了多个代理人模式证明,多个代理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合谋”,表现为代理人合谋对付委托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为最小化代理成本而进行的契约设计,可以看做是他们为取得激励效率所作的努力。”因此,在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供给委托——代理配套制度设计中,防范“合谋”机制成为关键要素,对多个代理人设计囚徒困境式博弈支付政策是可行的对策,即通过特许经营权竞标、可竞争市场、标尺竞争、直接竞争等机制防范委托一代理“合谋”问题的出现,提升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供给的纵向竞争嵌入效率。

第二,构建多元化商业护理保险筹资配套制度。国家法定护理保险对象范围有限,社会上不满足于国家法定护理保险基本待遇的国民,希望获取更好更高的护理服务。商业性护理保险坚持“多投多享受”,被保险人利益直接与投保对等。如在美国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其保单的签发方式也多样。在实施投保时,保险公司从年龄、医疗状况和病史等几个方面对投保人进行风险选择,并根据保单上被保险人的陈述及由医院为被保险人出具的健康状况证明来决定承保及承保期限,选择类型,按照被保险人的年龄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来判定。本文针对商业性护理保险筹资问题,建构三种筹资模式:一是以货币形式直接投保;二是以房屋不动产来投保,采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形式,如借款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将继续获得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护直至借款人去世,即“抵押房产、领取年金”;三是以土地使用权的部分收益来投保,如某些地区农民将土地使用权通过租赁获取稳定收益,由此可抽取其中部分收益作为保险资金来源。

第三,建构社区护理服务产品的供给体系。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离不开社区微观服务系统的支持与配合,社区护理涉及社区福利、老人医疗,民政部门与医疗保险部门等。因此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理顺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应将功能性社区发展理念渗透于老年护理产品的设计之中,通过对社区内老人护理产品需求的细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社区老年长期护理产品“订单”式供给的信息化,促进社区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产品供给体系的良性运转。

作者:刘鑫

医疗集团老年护理论文 篇3:

以区域学科联盟落实分级诊疗

【摘要】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在率先实行辖区社康中心一体化管理,推动医院—社康中心资源整合共享,为市民提供均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并首创“区域学科联盟”建设,以公立医院的优质学科资源为基础,构建“基层筛查—医院治疗—基层康复”的全程健康管理模式,推动分级诊疗落到实处。

【关键词】区域学科联盟;分级诊疗

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是南山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建设城市医疗集团”“推进分级诊疗”等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打造的具有南山特色的医疗集团模式。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在全市率先实行辖区社康中心一体化管理,推动医院—社康中心资源整合共享,为市民提供均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并在全国首创“区域学科联盟”建设,以公立医院的优质学科资源为基础,构建“基层筛查—医院治疗—基层康复”的全程健康管理模式,推动分级诊疗落到实处。

1   区域学科联盟的定义

区域学科联盟是以健康促进为核心,以强基层为主要目标,以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的优质学科资源为基础,以对口帮扶、技术支持为纽带、构建的区域“横向学科联盟+纵向学科联盟”,横向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突出学科特色,以点带面提升区域专科水平;纵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其中的横向学科联盟是指南山区各区属公立医院相同专科之间的联盟,纵向联盟是指区级医院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之间的联盟。

2   区域学科联盟建设的指导思想

区域学科联盟建设指导思想为遵循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类分层实施、动态调整、逐步扩展的原则,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区域学科联盟建设,促进区域内不同医疗卫生单位同一专科以及医疗卫生单位专科与社康中心的资源共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引领带动我区医疗卫生领域健康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3   区域学科联盟建设基本原则

区域学科联盟建设基本原则是根据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五大防治和防控行动,重点布局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地方病防治等疾病领域,以深圳南山辖区居民疾病谱中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结合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并充分考虑医疗卫生单位与社康中心的地域分布、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业务关系、合作意愿等因素,建立区域学科联盟。

4   组织管理

区域学科联盟建设管理实行区卫生健康局、区医疗集团总部、区域学科联盟多层级管理。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统筹全区区域学科联盟建设管理工作。区医疗集团总部按照本办法,具体实施区域学科联盟建设管理工作。区域学科联盟负责区域学科联盟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区域学科联盟由学科依托单位、联盟学科、社康中心等共同负责建设和管理,以一所医疗卫生单位某一学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卫生单位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由多个医疗卫生单位的特色专科构成的联合体,组成横向学科联盟;该横向学科联盟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并与区内相关社康中心形成纵向学科联盟,横、纵向学科联盟的有机组合最终形成区域学科联盟。

5   建设成果

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根据集团各组成医院的学科优势和差异性发展规划,将在全区规划建设了包括“三名工程”、省、市重点学科在内的20个区域学科联盟:肿瘤防治区域学科联盟、疼痛康复区域学科联盟、胃食管返流病(GERD)区域学科联盟、高血压区域学科联盟、糖尿病区域学科联盟、儿科区域学科联盟、眼科防治区域学科联盟、呼吸病防治区域学科联盟、妇女疾病防治区域学科联盟、阳光心情区域学科联盟、心血管疾病防治区域学科联盟、耳鼻咽喉口腔疾病防治区域学科联盟、中医治未病区域学科联盟、皮肤疾病防治区域学科联盟、社区延伸护理区域学科联盟、肾病与泌尿系统疾病防治区域学科联盟、老年病与骨质疏松防治区域学科联盟、血液疾病防治区域学科联盟、产前诊断与儿童保健区域学科联盟、计划免疫与传染病防控区域学科联盟。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区域学科联盟专家共出诊2967次,门诊量34956人次。

南山区医疗集团通过建设区域学科联盟,构建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网络化服务共同体,将实现五个无缝对接。一是诊疗水平的无缝对接:开设社区首席专家工作室固定门诊日,在区域学科联盟医院社康中心全科医师到医院跟班查房。联盟内学科与社康之间无缝对接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推动工作重心和优质资源的双下沉,让分级诊疗落到实处。二是预防康复的无缝对接:通过社康筛查-医院诊疗-社区康复的良性循环,可以将预防-治疗-康复服务无缝衔接起来,为市民提供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三是服务能力的无缝对接:通过学科联盟盟主固定到社康中心进行技术指导和诊疗服务,促进社康中心人才培养和技术水平的双提升,提升基层整体服务能力。四是家庭病床的无缝对接。五是强基层与高水平医院的无缝对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区域学科联盟的建立,不仅能够促进医院和社康中心的服务能力双提升,同时推动疾病早诊早治,增进市民健康福祉,形成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医疗集团各组成医院以区域学科联盟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名医专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南山区卫生健康系统以区域学科联盟建设为契机,推动南山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南山区在医改中敢于先试先行,为全市医改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南山区全力推进医疗集团建设,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医改工作贡献出示范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真正让政府、医院、社康和群众多方受益,让群众享受到医改政策的红利。

参考文献:

[1]陈亚琪, 陈渊青. 区域性医疗集团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为例[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0, 31(01): 12-14.

[2]于学军. 健康中国行动计划解读[J]. 健康中国观察, 2019, (11): 4-7.

作者簡介:郑颖(1979.07-),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博士研究生

职称和研究方向:主治医生,卫生管理。

作者:郑颖 陈渊青

上一篇:护理伦理教育研究论文下一篇:实习护士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