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保护清古建筑论文

2022-04-17

[提要]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开发,是国家保护祖国悠久农村历史文化的重大战略和重要工程,对传承和发展我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开发保护清古建筑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开发保护清古建筑论文 篇1:

古籍善本抢救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分析及建议

【摘要】古籍内浓缩了我国的历史,是对历史最真实的反映,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对古籍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是当前的古籍却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得困难重重,需要我们改变思路并且大胆创新,多对古籍的文化价值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使古籍得到最充分的保护。本文首先对古籍的开发和保护作了介绍,随后分析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古籍;开发和保护;策略与建议

前言

古籍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学习历史和验证历史的重要依据,更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开发和保护古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对历史的保护与传承,是我国文化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时代在发展,当前的古籍保护工作也必须经历一定的变化,当前除了建立完整的古籍保护体系、做好古籍的普查和登记以外,古籍数字化、开发古籍的产业价值等也非常受欢迎,如果社会能够给予古籍保护更多的重视将使古籍保护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对古籍保护所作的分析非常重要。

一、古籍的开发与保护

(一)古籍文化

古籍更像是一种精神性质的文化遗产,和古建筑这类型的文化遗产不同,其受众更小,因此对这类型的遗产进行开发和保护的难度更大。古籍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否则其中晦涩难懂的文字会让人难以理解。除了文化功底以外,古籍还要求人们能够对文化背景有一定体悟,也就是说要理解古籍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等很多因素,否者就算懂得了古籍的表面意思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1]。因此,古籍的开发和保护还有很多困难,必须发散和创新思维,将古籍文化和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古籍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我国当前古籍开发和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

(二)开发和保护的一体化

对于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来讲,必须长期对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才能收获良好效果,但古籍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难度非常大,仅仅依靠政府出资根本不可能对古籍有非常好的保护。因此,保护古籍要考虑到民众的需求,将古籍的价值和民众需求联合在一起,这样民众就会對古籍保护有更多重视,就可以主动参与到古籍保护工作中来。保护古籍是为了能够长期利用古籍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也正是当前对古籍进行保护最有力的工具,古籍的开发也就是寻找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价值,因此要形成古籍保护和开发的一体化。

(三)古籍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这数千年所产生的古籍数量非常巨大,其中蕴含的价值也非常珍贵,因此保护古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但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也知道,对古籍进行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并且需要长期坚持,因此需要社会资源的介入。让社会介入古籍的保护就必须让社会认同古籍的价值,这样保护古籍就有了社会资金的帮助,以此便可以形成对古籍的一体化开发和保护。开发和保护古籍就是要利用古籍中的文化价值,而文化价值也正是古籍最珍贵的地方,也是对社会资源吸引力最大的内容,因此对古籍的开发和保护来讲,其自身价值就是主要内容。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古籍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应该是一体的,因此,在对现有破旧古籍进行抢救保护的过程中要同时利用其中的有效价值,国家在古籍的保护工作中更多是充当催化剂,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以后才能让古籍的开发和保护体系运转起来,所以深度开发古籍的价值并加强古籍在民众之中的利用率非常重要[2]。另外,也有很多因素限制着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其中之一就是文化水平;另外,为了让古籍不继续被破坏,基本都使用密封手段保护了起来,这就使大部分人没有接触古籍的机会,因此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价值,也就使人们在价值认同上出现很大差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要让开发和保护工作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也就是开发古籍价值——利用古籍价值吸引社会资源并进行保护——继续开发古籍的价值,这样就可使古籍的开发和保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

二、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一)古籍的普查和登记

国务院在2007年1月19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中对估计对古籍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古籍进行保护要有统一的工作部署、要从古籍的普查和登记开始。”因此,无论是执行古籍保护工作的政府部门,还是国家专门成立的相关组织,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古籍的普查和登记,要详细、认真地整理、登记现有古籍,明确古籍当前的情况,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古籍进行保护,避免误打误撞、盲目地开展保护工作;其次,因为古籍有很多的类型,因此,不管什么组织在保护古籍的时候都要做好分类工作,严禁将不同类别的古籍散乱地堆放在一起。从2007年《意见》颁布到现在,我国个收藏了古籍到组织都在古籍的普查和等级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在2012年我国180多个古籍收藏组织就完成了近90万册的古籍登记和分类工作。直到今天,通过对全国图书馆等组织的古籍进行统计发现,已经有近2720万册古籍登记在案,并通过分类发现了近230万册的珍贵古籍。

(二)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这造就了古籍的类型、年限、价值等都有大不同,因此,除了要对古籍进行分类处理以外,还要采取分级处理的方式。我国文化部在2006年的时候颁布了《古籍定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其中对古籍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分级策略,具体为:第一,按照善本和普本的标准对古籍进行分级;其次,分别对善本和普本进行分级,其中善本共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而普本则共分为4个级别[3]。对善本古籍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分级方式共有年代和价值两种,如果古籍的年代久远并且具有一定价值,那么就会将其划定为较高等级,为了更好地记录这些较高价值的古籍,我国创建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前共收录了9000多部珍贵古籍。

(三)数字化管理和数据库的建立

為了不使古籍继续受到破坏,我国的古籍保护组织都在古籍保护上做出非常严格的规定,致使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珍贵古籍,因此严重也影响了古籍的开发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早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对古籍进行开发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就是让古籍通过数字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种方式目前已经成为了古籍保护的主要方向,并完美解决了古籍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矛盾,极大推动了古籍开发和保护工作的发展。以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古籍有很多优势:首先,数字化可以为人提供无穷无尽的古籍资源;其次,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以让更多人共享古籍,从而了解古籍,免去了古籍在印刷和运输上的麻烦;最后,数字化的古籍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非常方便人们进行了解。因此,《意见》中也对古籍提出了要制定明确的数字标准,同时也提出了要建立和古籍有关的数据库的要求。为了加速完善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我国文化部在2011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敦促各古籍保护组织加快古籍的数字化进程,自此我国相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古籍数据库,数据库中都收录了大量的古籍资源,为民众接近和了解古籍提供了很多便利,也推动了古籍开发和保护的发展。

(四)开发古籍的产业价值

在古籍的开发中,传统思维对其影响非常大,并且这些传统思想还限制了古籍开发的进展,致使古籍开发缺少了产业价值的利用。古籍中产业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因此,开发古籍中的文学信息、探寻古籍文学价值之外的价值非常重要。探寻古籍文学价值之外的价值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出发:首先是量。量的价值主要通过信息加工来体现,也就是要同进过前文所介绍的古籍数字化来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古籍[4];其次是质。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古籍的实用性上,也就是要将古籍中的信息转变为民众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并以这种形式来体现出古籍的产业价值。在开发古籍的产业价值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定位古籍的价值,因为古籍除了具有一定年代价值以外,其中也蕴含着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就使用了《游春图》《清明上河图》等文化元素。另外,在商品、广告等领域设计上也对传统文化元素有所体现。因此,在利用不同古籍的价值与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对价值进行定位,这样可让古籍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进而也就可以促进古籍开发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保护和开发古籍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一定要注意开发和保护的方式,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到古籍的价值,才能使古籍的开发和保护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菲.刍议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及建议[J].图书情报,2017,16(7):41-43.

[2]曹瑞琴.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7,19(10):94-95.

[3]高媛媛.中国古籍保护的革新[J].纳税,2017,23(21):169-170.

[4]熊柯嘉.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8,35(3):261-262.

作者简介:王超(1988-),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研究方向:图书资料。

作者:王超

开发保护清古建筑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古村落保护路径研究

[提 要]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开发,是国家保护祖国悠久农村历史文化的重大战略和重要工程,对传承和发展我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吉安市拥有较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古村落,对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庐陵文化特别是农业历史文化及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农业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谢乾丰,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史与科技哲学;朱艳琳,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江西吉安 343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西省乡村文化振兴研究”(20YB26)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和指标非常丰富,也非常繁重。其中,乡村文化的振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乡村文化的振兴,不仅仅需要在农村大力发展和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需要在科学挖掘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新需要,大力传承、弘扬和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确保历史与现实相衔接,传统为现实添活力。作为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文中概称为“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其实就是振兴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渠道。

一、吉安市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现状

吉安作为庐陵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经过不断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尽管历经血与火的重重洗礼,至今仍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拥有数量较多的古村落。据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年所发布的名录显示和统计,截至2019年,吉安市拥有中国传统村落72个(其中第一批9个,第二批18个,第三批8个,第四批6个,第五批31个),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个(其中第二批1个,第三批1个,第四批1个,第五批1个,第六批3个,第七批2个),是江西省拥有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数量较多的地级市。此外,吉安市还拥有多个省级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取得的成效

吉安历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辖区内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并把它作为发展和提升全市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面和主要抓手,融入吉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双赢双促。

1.做好申报工作,确保古村落应入尽入。

在庐陵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作为一种凝固化了的庐陵文化,吉安拥有数量较为丰富的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式的古村落,它们既是庐陵文化之缘起、发展、繁荣和衰弱的见证者,也是庐陵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自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名录以来,吉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有关部门在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经全面整理与准备相关资料,成熟一批即申报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确保全市符合条件的古村落得以成功入选,以期对全市古村落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2.做好保护工作,确保古村落应保尽保。

不论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所需要保护的内容非常复杂,所需要保护的项目也非常繁多,例如对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古宅的修复和保护,历史遗迹遗存的修复和保护,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等等;另一方面,所需要的技术指标也非常严格,既需要普遍性的文物保护技术,也需要较为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例如古建筑保护技术等)。既需要挖掘、整理古村落历史文化,也需要根据新时代的需要而融入一些新时代视域下的文化因子。“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在各个时代融入相应的时代内容,才能永葆活力并传承下去。原真性不是要求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保留根基的同时活化利用起来。”[1]吉安市在对古村落保护的实践中,一方面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每一个古村落的具体特点而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另一方面注重整体性保护原则,把古村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确保其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件文物、每一栋古宅、每一类文化等都能得到科学而合理的保护。

3.做好开发工作,确保古村落应名尽名。

如何让古村落——不论是中国传统村落,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发挥出自身所特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每一个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应着力思考的现实问题。就吉安市而言,针对已经列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所公布的相关名录的中国传统村落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多途径多渠道加以科学修复和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把其纳入全市全域旅游战略,形成了与“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旅游”“三位一体”式的旅游大格局。如此,一方面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各个古村落得以展示于世人面前,另一方面通過旅游和其他形式的推介,古村落焕发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既传承了古庐陵文化,也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文化风貌。

4.做好融合工作,确保古村落应盛尽盛。

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不能为保护而保护,也不能为发展而发展,而是要把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融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在过去的时间里,为有效破解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难题,吉安市委、市政府念好“融”字诀,把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发展等工作,全面融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目前正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一方面全面保护和发展了古村落,另一方面也使这些古村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各个不同阶段都焕发出新的魅力,例如通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结合,古村落祛除了破败、寂寥的形象,迸发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新风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2]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吉安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古村落所在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但是,缘于经济、技术、体制机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吉安市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投入的资金还不充裕,保护与开发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和相关建设项目,需要的资金体量非常巨大。就目前吉安市各个古村落保护和开发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来看,政府性投资是主体(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支持资金,省、市、县专项配套资金),“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大多是依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导的各类财政项目实施”[3],社会资本、村民自筹的资金极其有限。就政府性资金而言,由于部分县级财政的配套资金下拨不及时,或拖欠,甚或缺失,因此,从理论上而言,目前投入到各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与建设项目的资金主要是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性资金。这部分资金金额看起来较大,例如就中央财政专项支持资金而言,每个古村落就有300万元,但是相较于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所需要的资金而言,还有较大的缺口,这是造成不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与工程项目进度缓慢、工程质量粗糙、工程項目简单化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资金瓶颈是制约吉安市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重要因素。

2.村民的认识还不深刻,保护与开发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是一件有利于村民的大事、要事和好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村民对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到位,造成其对该项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等不良后果。例如就其所居住的古宅而言,针对该古宅修护所需要的资金,一味强调仅由政府出资(因为按照有关规定,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需要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即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另外,对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修复,如果涉及村民利益,例如开凿环村水渠或停车场等而占用了村民家责任地(或宅基地),村民或漫天要价作为补偿,或坚决不同意出让,更有甚者,部分村民将自家古宅的历史文物私自拆卸卖给文物贩子。诸如此类问题与现象,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等工程项目的进度,一方面也严重破坏了古村落传统历史文化。“村民是古寨的主人,也是保护古寨的主体,只有提高了他们的古建保护意识,才能使他们积极参与,这对于古建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4]

3.开发的模式还较单一,保护与开发工作有待进一步拓宽。

从目前吉安市已经完成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古村落来看,当前所开发的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以旅游为主,例如或是在向游客推荐的自驾游路线上添加古村落名,或是专门开发假日古村落旅游,或是开发古村落特殊节日旅游,以及与全市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相叠加,形成“红绿古”旅游线路。不可否认,通过旅游模式而开发古村落,是目前全国各地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主要模式与路径。但是,就吉安市的一些古村落而言,由于自身的旅游资源不是很深厚:一是古村落的面积较小,游客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即可游遍全村。二是古村落的旅游资源(点)不多,一些人造景点(观)建设得又大多不伦不类,甚至花里胡哨,能吸引游客的特色景点更少。三是大多数古村落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游客一般不愿意专门去参观或游玩,而且把它与原有的成熟的旅游路线串联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目前吉安市已保护和开发好的古村落,例如钓源古村、渼陂古村等,除了有关节假日之外,平时基本上没有什么游客,这就造成村级旅游收入不景气,开发公司不愿意认真经营和继续完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等不良结果。因此,除了开发和打造成旅游景区这种模式之外,能否另辟蹊径提高古村落的开发力度、深度和广度,确实值得思考。

4.成功的例子还比较少,保护与开发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吉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吉安市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得以持续推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使得这些古村落成为展现吉安市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窗口,也使得这些古村落成为吉安市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经过保护和开发的古村落,以崭新的风貌,成为凸显吉安市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但毋庸讳言,与其他省、市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成效相比,吉安市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还存在很大的提升或改进空间。例如从整体效果来看,吉安市还缺乏引领全市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样板。就目前全市古村落而言,只有钓源古村和渼陂古村的保护和开发效果差强人意,其他入选的古村落还处于拟保护和开发阶段,或者正处于保护和开发阶段,但究竟怎样保护和开发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论是政府、开发商,抑或是村民,都不甚清楚。就钓源古村和渼陂古村而言,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修复)技术效果、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整体建筑风格的修复效果等方面,除了有待提高和完善之外,最大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经保护和开发工作之后的古村落的整体风格给人一种不甚和谐的感觉,特别是村中一些人造景点或仿古建筑,与古村落的整体风貌格格不入,甚至破坏了古村落历史文化的整体氛围,这就给广大游客留下了不良印象,有的来了一次就不想来第二次了。因此,精心打造几个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样板,是当前全市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实践中的当务之急。

二、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规划性,确保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科学性推进。

科学合理地做好规划工作,是确保做好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就目前吉安市部分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的现状来看,其规划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这是导致目前已经完成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古村落效果还不十分理想的主要原因。就那些还未进行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古村落而言,当务之急是必须汲取前车之鉴,全力做好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规划工作。一是要高水平进行规划。之所以部分已经完成了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古村落难以吸引游客,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保护和开发的效果不甚理想,没有达到游客的预期目的,而这主要缘于其规划工作做得不好、不实。因此,就那些准备进行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古村落而言,首先要聘请设计和规划水平较高的,且有国家级资质的单位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达到预期效果。二是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部分古村落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新而美、大而全、洋而异,却把古村落最本质的魂和骨给丢掉了,其后果就是新建了一个“古村落”,严重背离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所规定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之初衷。三是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规划。就目前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不管是中国传统村落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开发,都必须要结合各县(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意见而进行科学规划,切忌形成“乡村振兴”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两张皮现象,确保乡村振兴战略与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双促双赢。

2.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力度,确保古村落保护與开发工作有序推进。

充裕的资金是确保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完成的重要保证。就目前吉安市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现状来看,由于资金的瓶颈,部分已经完成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古村落,其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那些正在进行或拟进行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古村落,也因资金瓶颈而导致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工期时断时续、部分工程质量十分粗糙等等。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从目前吉安市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实际形势来看,政府投资仍是各个古村落做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是那些地理位置偏僻,而且无法与其他旅游线路连接的古村落,政府投资是其保护和开发的唯一资金来源。二是要大力拓展社会资本参与的广度。通过整体打包的方式,把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一并外包给社会资本,这是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部分村民不愿自筹资金的重要方法。当然,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实际工作中,要严格遴选那些资金雄厚的大公司(大企业),要严格厘清社会资本(大公司或大企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古村落得以科学保护和开发,确保村民正当权益得到保障,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得以良好发展。三是要充分整合有关涉农资金。要把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纳入年度“三农”工作的盘子,集中有关资金有针对性地完成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同时,要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全面激发村民参与保护和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村民自筹部分资金的方法,增加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合力。

3.进一步拓展古村落开发的模式,确保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多样性。

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和综合工程。包括吉安市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其具体的工作模式还比较单一。例如在资金的来源方面,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这在中西部地区尤甚,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还不普遍不成熟。就其经营模式来看,发展旅游是其最主要的方式。开发模式的单一性,制约了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活力性。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包括吉安市在内的全国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具体模式,以确保保护和开发工作既能百花齐放又能各得其所。一是在资金的来源上,要积极拓宽资金的源头,确保资金来源活而不断。二是在发展古村落旅游业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其他开发方式,例如发展中小学生课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研学课堂或基地,历史文化讲习所或传统文化传承所,等等,以确保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文旅融合作为旅游产业新兴发展方向,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独具特色的文旅小镇、文旅古村、文旅遗址发展起来,改变了以往的旅游模式,现代旅游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感官享受,而是更加在乎沉浸式的体验。”[5]三是在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上,可以探索购买等市场行为,把整个古宅(古村落)由社会资本打包购买下来,原有的居民另外择地而居(例如通过建设农民新村的方式),以确保古宅乃至整个古村落得以完善、完整且科学的保护。2016年3月,国务院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利用公益性基金等平台,采取社会募集等方式筹措资金,解决产权属于私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的资金补助问题,使文物所有者和使用者更好地履行保护义务。”[6]

4.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确保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深度性。

力求避免历史文化挖掘和整理的庸俗化、浅薄化,是每一个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毋庸讳言,就吉安市部分已经完成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古村落而言,在其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展示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庸俗化、浅薄化的问题与现象,大大降低了广大游客、参观者、学习者的预期目的。因此,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实践中,确保古村落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和展示的真实化与严肃化及正能量化,是其必然要求和不二选择。一是要确保历史文化的真实性。要在全面梳理古村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文化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原真性展示其文化真相和内涵,切不可为了迎合市场的文化需求而随意改编、附会相关的历史传说,以免张冠李戴、贻笑大方。二是要确保修复工作的原貌化。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工作原则和理念,确保古宅乃至整个古村落的风貌和风骨不变、不偏、不倚。要坚决防止出现那种一味追求新的而拆除旧的,特别是拆除真古建筑、真古遗迹,而建造假古建筑、假古董的行为。三是要确保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协调性。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必须要有相关的基础性配套设施,例如停车场、商品售卖部、厕所、游乐场、行步道以及餐饮和住宿场所等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严格考量其与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之整体风貌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切忌形成半新(基础设施)半旧(古村落)、半现代半古朴、半土半洋等不伦不类的局面。四是要确保旅游项目的典型性。针对古村落所需要表演和展示的历史文化或传统风俗文化项目,必须要在完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开发,要充分展现其历史真面貌与时代价值,不能画蛇添足,更不能宣扬封建糟粕文化。“传统村落作为原真性的载体,以民居建筑、传统节日、特色民俗的形式呈现。通过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以提升游客感知为目标,开发具有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的种类丰富的旅游活动。”[7]

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就其文化价值而言,是传承我国千百年来所孕育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的重要途径,这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其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突出。就其时代价值而言,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三农”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施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因为没有“三农”工作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就其心灵价值而言,是传承广大普通百姓记忆深处之“乡愁”“乡念”和“乡情”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历史昭示未来,在历史进程不断深化、人们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氛围中,我们应时刻不忘初心,牢记我们从哪里出发、到什么地方去。

[参考文献]

[1]刘冬莹.原真性视角下东莞市茶山镇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6).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3]李伟红,鲁可荣.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

[4]何超海.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古村落保护和创新研究——以四川自贡三多古寨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7).

[5]严间开.花都古村落文旅融合模式研究——以炭步镇塱头村古村落为例[J].2019,(8).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 3/08/content_5050721.htm.

[7]庄亚倩,陈琳.海南罗驿古村保护与再利用模式探索[J].城市住宅,2019,(7).

[责任编辑:马丽莎]

作者:谢乾丰 朱艳琳

开发保护清古建筑论文 篇3:

对桂北传统民居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摘 要 在广西东北部地区坐落着一些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深厚的古村落。那里的民居建筑风格古朴、“历史符号”鲜明,具有科学、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的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块瑰宝。但这些村落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突出,如何留住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保护好并传承下去,是值得迫切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桂北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走访调研,通过对历史文献分析研究,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开发 保护

0 前言

民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建筑风格、整体布局,还是建筑装饰、取材、风水选择等等,无不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地制宜的原则。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应该适应现代居民的居住需要,进行改建翻新,还是应保护民居的历史文化而保持原貌,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同时,虽然少数民族民居的旅游观光业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与完善,①某种程度上各民族积淀的村落文化得到了宣传,但是有特色的民居因此遭到破坏,民居迫切需要保护的现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 辩证看待开发对民居保护的影响

我们走访了具有代表性的广西桂林灵川县江头村古民居、龙胜县少数民族金竹壮寨、黄洛瑶寨,三江县程阳八寨。我们发现: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村落文化积淀深厚,而这些具有历史、经济、科学、艺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价值的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块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无论何时,对这些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都是一个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的问题。

1.1 民居开发的益处

1.1.1 促进民居进行全面保护性修缮

桂北的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已经具有800多年的建村历史,现有180多座620多间砖瓦结构民居。其中60%以上属于明清时期建筑。建筑风格如房屋结构、屋檐、装饰雕花等等具有典型的桂北民居特征,在这里可以看到“秀才街”“举人巷”,明代村民御敌的“迷宫”巷道,方便邻居往来的“空中走廊”,清代奇特的“闺女楼”“公子床”以及200多块门第匾额,具有浓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價值。江头村入选了全国首批50个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名单,同时,灵川县制定了保护发展规划,采取整体保护、可持续保护的措施,并争取到国家、省(自治区)安排千万元资金用于江头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中央财政将在文物维修、“三防”、保护展示等方面给予倾斜。

“五代知县”为江头村典型民居,在修缮工程的推动下,窗花、木板都进行了翻新,翻盖瓦片,修整四合院,重点展示儒家爱莲理学文化。独树一帜的爱莲文化,加之优美的田园风光,江头村发展成为集古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而旅游业在带动江头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古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使得江头村民居古韵长存,清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文化经久不衰。

1.1.2 民居旅游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利于民居保护

每处民居都具有独自的特点,有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有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的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有的周围环境、生态优美,依据各自的特点开发民居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开设旅馆客栈、餐饮服务、特产出售等,对于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很有帮助。而且当地居民外出务工人员多,“空壳化”使得村寨中劳动力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而老人和儿童无法进行耕种等需要大量体力的劳动活动,妇女只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农务劳动,并且还肩负了照顾家中老弱的责任。因此,一个村寨中观光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带给留守老人与妇女更多增加家庭收入的机会。他们可以围绕旅游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例如可以把自己家庭的土特产出售,自己编织一些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小手工产品卖给游客,在龙胜金竹壮寨、黄洛瑶寨我们看到当地居民向游客提供背行李、卖绣球、民族器乐等等服务,增加了家庭收入。

1.1.3 民居旅游开发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开发有特色的民居旅游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这些游客来自四面八方,他们观光旅游之所见所闻、亲身体验,伴随着游客口口相传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民居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也随之传播到各地,增大了民居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

1.2 民居开发的弊端

1.2.1 参观不利于民居完好保存

在桂北龙胜县的著名风景区黄洛瑶寨,旅游旺季游客云集,当地民俗旅游中有参观瑶族民居的项目。每天参观的游客有200~300人,而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以木质结构为主,承重、抗压能力有限,参观游客多的时候,人在地板上行走时感觉屋子都在摇晃,吱吱作响。大量的游客参观虽然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但是不利于民居的保护。

1.2.2 民居开发旅游管理水平低,以开发促保护困难大

有些民居开发旅游是由当地管理机构进行开发管理。资金、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设施缺乏配套、服务措施欠规范等等因素,制约着民居旅游开发做大做强。如在三江县程阳风雨桥景区,许多摆摊的商户在核心景区随意摆卖旅游商品,破坏了观光景区景色的美感和景区管理秩序,影响了游客参观游览。有些民居旅游管理是由当地村民成立管理机构自主管理,如灵川县江头村。还有的地方将围绕民居开发的旅游项目外包,虽然门票收入和导游讲解参观民居的收入不菲,但是民居所有者真正得到收入不多,导致村民参与旅游开发村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多数村寨居民外出打工“掘金”,使得一个个“空壳村”出现,“空壳化”现象严重。除此之外,将旅游开发分得的收入用于古老民居和破损民居保护维修,困难很大,效果不明显。

1.2.3 村民开发保护意识淡薄

虽然部分古民居村落已被当地政府部门开发利用挖掘其文化价值,但有许多“潜在的价值”的民居,却在无形中被破坏,由于村民对民居的开发意识不强,同时对民居的保护意识较弱,当民居不再完全适应现代人住房需要时,一些古民居便会被推到重建。古民居被新式房屋建筑所取代,一定程度上给予居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取水、用电、御寒、保暖等方面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与运用,而更加便捷舒适。同时,这种新旧取代的过程,却造成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逐渐流失。各民族民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水文化,如房屋坐落、朝向,而新式民居建筑,往往不再保留细节部分的风水文化,民居中一些有着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文物,如雕花、字匾等,也将随着旧房的推倒重建而销声匿迹。在三江县程阳八寨,虽然部分民居未被推倒,村民将新式住房依老屋而建,新旧建筑穿插坐落于村寨之中,远看村落建筑都是如此“一黑一白”搭配,破坏了古老文化底蕴和聚落整体建筑风格。

2 民居开发保护的建议

2.1 对古民居进行重点开发、整体规划和保护

政府在对古民居开发过程中,要整体规划,保证村落整体建筑风貌协调,开发民居要深刻挖掘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开发要合理定位,注重协调发展。加强对村民自建房屋的监管力度,传统村落、古民居周边不能建筑新式房屋,以保证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重点整顿对民居古建筑毁坏的行为。改造要体现民居原来固有的风貌和传统,结合开发与传承保护才是最好的措施。在开发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管理,一定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绝不能以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损害农民的长远利益,不能为了开发而损害农民赖以生存的公共环境。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发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对古民居周围的道路、垃圾场处理、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线路、汽车停车场等要科学规划和建设改造。既要方便在古民居生活的百姓,又能在开发后为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这样的开发与保护才更具价值。

2.2 古民居开发要保护好周围原生态的乡村环境

古民居是乡村重要的“歷史符号”,其周围的池塘、田野、河渠、树木等等,是美丽的田园风光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原生态的田园环境要素与古民居相互映衬才是美丽乡村的完美呈现。对古民居开发,不仅要保护好古民居,而且要保护好古民居周围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努力实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居环境的改造开发和谐统一。开发中要避免对这些乡村田园风光构成要素的破坏。在灵川县江头村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典型例子,当地居民不能认识到与爱莲文化紧密相关的荷花池重要的文化价值,多年前不仅没有很好地保护起来,竟然把荷花池填平,如今又因为当地旅游开发的需要重新开挖,如此一来,得不偿失。

2.3 发挥社会力量,设立古民居维修基金会

在保护古民居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资金。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用于维修古民居资金缺口很大,资金到位也会不及时。可以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筹集社会力量资金,设立古民居专用维修基金,用于古民居维修保护,启动围绕古民居开发的项目,开发收入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古民居的维修保护。

2.4 古民居开发过程中要有保护措施

加强游客对古民居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减少旅游参观对古民居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限定每天参观民居的人数和采取分时间段参观的措施,并定期对开发旅游参观项目的民居进行整修维护。使古民居既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又通过开发能够促进古民居的保护。

3 结语

古民居具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加以维修保护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这么具有浓重的悠久传统和重要价值的“历史符号”,不能让其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保护就是破坏。政府要担起这个责任,社会要担起这个责任。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让古村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出更灿烂的民族光芒。

参考文献

[1] 张宝丹,李莉萍.传承与转化——元阳哈尼族传统民居的演变[J].城市建筑,2016.

[2] 张松涛.西南传统民居的发展与传承——以广西瑶族旧民居保护改建为例[J].大众文艺,2016.

[3] 桂林日报.江头村:古韵风貌即将重现.2016-06-15.

作者:林亦凡

上一篇:供电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实践活动建筑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