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结论采信问题论文

2022-04-23

关键词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商品真伪鉴别采信规则商标权人鉴定结论从证据性质上而言既不属于书证,也不属于鉴定结论,而是当事人陈述或者证人证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司法鉴定结论采信问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法鉴定结论采信问题论文 篇1: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采信疑难语境下的科学性评价规则分析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司法鉴定结论的合理性已经得到群众的重视,只有形成合法性的采信规则,构建完善的采信标准,才能保证司法鉴定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工作人员对司法鉴定的环保性过于自信,为解决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完善的司法鉴定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司法鉴定技术;采信疑难问题;规则分析

引言:无论在任何环境中,任何人都会相信以科学名义得出的鉴定结论,鉴定结论具有可靠性与神秘色彩,群众不会对科学结果产生怀疑。在现实角度来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时可能受限于司法鉴定结论不适用的问题,只有通过完善的规则,对司法鉴定结论有效管理,才能合理应对多方面影响。在司法体系中虽然有很多规则可以降低错误发生率,但是仍然很难控制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法庭无法快速区分马虎的检验与科学的理念,只有构建完善的采信标准,才能确保司法鉴定技术应用效果。

1. 司法鉴定技术采信工作中科学评估的重要性

在鉴定结论角度来看,若是缺乏科学完善的采信标准,法律预留问题则会逐渐增加,法官在鉴定工作开展中自由裁决权力过大,受到这种情况影响,不光会出现法官滥用职权等问题,和已有的审判方式之间相互排斥。若是我国目前依旧缺少完善的采信标准,不符合标准的鉴定结论,会将科学作为挡箭牌,无法增强自身的实用性,最终得出的结论和法官意愿存在重要联系,在司法鉴定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保证绝对公平性与科学性,得出的鉴定结果才不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相对于法官而言,当事人与律师对相关规则了解程度不深,只有等到判决公布后,才能得知其中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构建科学的采信标准,才能预防在司法判决中出现滥用职权等问题,为法律体系快速发展提供了全新方向,同时也能保障司法鉴定结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全面展现审判的正义性,确保司法体系的作用得以发挥[1]。

2. 美国专家证据的采信标准

在英美法系角度来看,并没有进行司法鉴定工作,而是采用专家证实的方式。为防止专家证词对司法工作产生误导,针对专家司法证实特性推出了多种规则,通过对相关规则的深入研究,希望可以对我国采信标准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在美国司法体系的初期,专家证实主要出现在资格评定方面,在出现争议的情况下,只有及时分析审判要求,使用特别知识或者特别经验,在某位专家经验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司法实践活动,为开学工作提供有效证词,对于证词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考虑不足。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专家证词采信标准,这一标准建立后,在后期的司法工作开展中得到广泛使用。很多司法裁决中都拒绝使用专家测谎的方式,法庭需要将科学的理论作为审判标准,通过没有实际依据进行推理的事件无法保证自身的真实性[2]。针对科学技术进行验证时,需要分为以下两个步骤,深入分析内部原理,体现司法工作的特殊性。除此之外,技术应用需要得到认可,深入分析技术原理,所有的实施过程都可能存在弊端,在现代科技影响之下,专家证言涉及的领域逐渐增加,若是对其进行违规分类具有一定困难性。

3. 我国司法鉴定科学采信标准的建立

在现实角度来看,美国专家证实的科学性验证,对科学原理与技术方面的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司法标准与采信模式构建过程中,可以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根据自身需求完成借鉴,确保司法工作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的方式得出,对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进行验证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司法鉴定结论关系分析

司法鉴定结论和鉴定人专业素质与采用的依据都有着重要联系,在鉴定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保证操作的规范性,使用的材料也需满足科学性需求。司法鉴定工作开展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实际的工作考察和专业训练是保证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只有鉴定人员经过专业的训练后,才能为后期的工作开展提供稳定基础。司法鑒定需要得到现代科技和先进设备的支持,需要确保科学原理的正确性,技术应用的稳定性,保证最终的司法实践客观具体,满足鉴定人的必要需求,保证鉴定工作的科学性[3]。

3.2规范鉴定操作程序,保证设备先进可靠

在鉴定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保证试剂和设备的有效性,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质量确认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展现设备的全部作用。质量确认标准的实验操作性相对较强,可以在程序相关标准的情况下,保证操作流程和现实需求的一致性,最大程度保证实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在加强试验效果的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制定技术应用标准,在日常工作中对标准进行修订,为实验工作进行创造稳定基础。

3.3被鉴定的对象需要符合鉴定要求

在鉴定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鉴定对象的属性,合理解决污染和变质等问题。鉴定技术应用对鉴定对象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根据已有标准得出司法实践结果,对司法实践结果进行全方面分析,从而决定采信工作的稳定性,采信若是出现严重问题需要在判决书中进行说明,保证鉴定结论和采信标准相符。在采信工作开展中,需要针对鉴定对象的多方面条件进行验证,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得出,只有确保采信符合最终的鉴定要求,才能提升采信质量与采信效果,做好相关说明工作,展现采信工作的全部作用,为司法工作稳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司法鉴定技术采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的方式得出,在司法鉴定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技术采信问题,只有明确科学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学习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构建完善的采信标准,才能保证司法实践工作稳定进行。另外,还需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确保设备和技术使用的先进性,为司法实践发展创造稳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凯,刘启刚.审判中心主义视阈下犯罪现场勘查工作完善路径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8(02):19-24.

[2]洪芳芳.医疗侵权诉讼中鉴定制度的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5(04):87-90.

[3]刘英明.刑事鉴定结论采信规则及完善[J].人民论坛,2010(23):98-99.DOI:10.16619/j.cnki.rmlt.2010.23.063.

作者:李良 范洪敏

司法鉴定结论采信问题论文 篇2:

论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在商标侵权案件中的定性与采信规则

关键词

商标权人鉴定结论 商品真伪鉴别

采信规则

商标权人鉴定结论从证据性质上而言既不属于书证,也不属于鉴定结论,而是当事人陈述或者证人证言。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具有“推定所有被控侵权者都侵犯其注册商标”的天然倾向,但其证明力仍然被有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所承认,原因在于其在事实认定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首先,法定鉴定部门不能悉数掌握商品真伪的鉴别方法;其次,法定鉴定部门对商品真伪的判断往往与是否“伪劣”混同,导致鉴定失真。因此,对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应当秉持既要重视又要慎重的态度,通过建立有效的采信规则限缩其证明空间同时又充分发挥其证明价值。

基本案情。原告黛尔吉奥品牌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酒精饮料生产商和最大的酒类综合公司之一,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而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威士忌品牌。自1999年至今一直位列全球500强,目前已在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原告在中国的经营业务以销售“JOHNNIE WALKER”系列威士忌酒为主。通过在国内外大量的推广、宣传、销售,“JOHNNIE WALKER”威士忌酒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成为极具知名度的产品。原告在中国注册了一系列商标,包括“ ”、“ ”、“ ”、“ ”、“ ”、“ (立体商标)”。“JOHNNIE WALKER/尊尼获加”系原告苏格兰威士忌产品主打品牌,其子系列“BLACK LABEL/黑牌”亦凭借优良的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原告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对该系列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其成为中国市场知名品牌,并已建立极高的品牌形象及知名度,原告的上述注册商标亦随之深入人心,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与原告产品密不可分的联系。原告发现被告销售标有与原告上述注册商标相同及近似的假冒威士忌产品,遂公证购买被告的产品后以侵犯商标权为由诉至法院。为证明涉嫌侵权产品为假冒商品,原告向法院申请进行酒液真假检验,法院依原告申请将被控侵权洋酒交由帝亚吉欧(上海)洋酒有限公司(系原告注册商标在中国的普通许可人和原告在中国的总经销商,以下简称帝亚吉欧上海公司)进行鉴定。2013年3月2日,帝亚吉欧上海公司向法院提交了鉴定报告,说明该公司使用了“帝亚吉欧光谱分析仪”和“帝亚吉欧包装检测器”等检测工具,从酒液的光谱分析、酒液气味和口感、包装成份、外包装、货号与经销商编号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检测和比对,检验结论为送检的12瓶洋酒均不是原告公司授权生产的产品。对于这一鉴定结论,被告认为帝亚吉欧上海公司系原告在中国的总经销商,与原告在法律上存在利害关系,其鉴定结论不具有客观性和中立性;该公司在鉴定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标准缺乏科学依据,既非国际标准,亦非国家标准,因此不应予以采信。

审判。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综合全案事实和证据,可以认可原告出具的被控侵权产品的鉴定报告,认定被告上海武红食品贸易商行销售的被控侵权洋酒并非原告生产或授权生产的产品。对于被告认为帝亚吉欧上海公司与原告存在利害关系,其检验不符合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问题,法院认为,酒液本身的成份和配方属于商品生产企业最需要保密的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从知晓,原告作为外国法人,通过技术培训和权利授予的方式委托其集团成员帝亚吉欧上海公司对中国境内的产品和样本进行技术检验,属于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正常做法,并无不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仅针对产品本身质量是否达到卫生标准及是否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检测,不涉及产品本身特性。严格地说,除了原告公司及其授权许可的单位,任何单位均无法鉴定比对样本是否系假冒伪劣的商品。例如,若侵权产品假冒而不伪劣,则其产品质量经检测可能是合格的,但生产和销售此类商品,仍然属于典型和常见的侵权行为。因此,结合其他证据,法院采信帝亚吉欧上海公司的检验报告的内容,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害,判令被告停止销售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人民币60000元。判决后,原被告均未提出上诉,一审判决生效。

争议焦点。本案中,原告为了证明涉案侵权商品为假冒商品而由其商标许可人出具了一份鉴定结论,而被告则对这份鉴定结论的主体资格和鉴定方法提出了质疑。那么,对于这种商标权人单方(自己鉴定或委托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鉴定)出具的鉴定结论,其性质和效力应当如何评价,是否应予采信呢?

一、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性质

所谓商标权人鉴定结论,是指商标权人作为原告,为证明被告侵害其商标权的行为而向法院提交的由其自己或经由其授权的第三方运用专门的知识或产品防伪技术并借助一定的鉴别检测仪器而得出的鉴定结论。商标权人的鉴定结论在诉讼法上属于何种证据形式呢?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七种形式。根据各种证据形式的定义不难看出,商标权人鉴定结论从性质上可能属于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或者鉴定结论,以下逐一分析。

(一)商标权人鉴定结论不属于书证

所谓书证,是指由文字、符号所记录或表示的,以证明待证事实的文书,如合同、书信、文件、票据等。显然,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并不属于书证。首先,从证据形成的时间来看,书证通常是在违法行为出现之前就已经形成,而商标权人的鉴定结论一般出现在违法行为之后;其次,从证据的客观性来看,书证的内容不应当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却包含了商标权人或其授权的第三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再次,从证据的制作目的来看,书证制作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陈述事实,确认、变更或消灭某种法律关系,而不是为了处理案件中的某种相关事实或给出某种判断性意见,而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制作目的恰恰是为了处理案件的相关事实并给出某种带有倾向的判断意见。

(二)商标权人鉴定结论不属于鉴定结论

证据法上的鉴定结论,是指人民法院指定专门机关对民事案件中出现的专门性问题,通过技术鉴定做出的结论,如医学鉴定、指纹鉴定、产品质量鉴定等。虽然在名称上包含“鉴定结论”,但商标权人鉴定结论与证据法上的“鉴定结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作为证据法上的鉴定结论,在主体上有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即鉴定人必须是中立的,与案件无利害关系。为确保这一原则,诉讼法还专门配套设置了回避制度,即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鉴定人作出的鉴定结论为无效证据。商标权人与案件具有显而易见的利害关系,因此其所完成的鉴定结论显然不符合证据法上“鉴定结论”的构成要件,因此不属于鉴定结论。

(三)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属于当事人的陈述或证人证言

所谓当事人的陈述,是指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关于案件事实和证明这些事实情况的陈述;所谓证人证言,是指证人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人民法院做出的对案件事实的陈述。不难看出,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符合上述两种证明形式的定义。其中,当鉴定结论系商标权人自己做出时,其性质属于当事人的陈述;当鉴定结论系商标权人授权的第三人做出时,其性质属于证人证言。

二、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证明效力

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证明效力具有天然的局限性。一方面,其证明力的大小在诉讼法上受到严格限制。前文已经说明,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在性质上属于当事人的陈述或者证人证言。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除非对方当事人认可。按照上述规定,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定结论,在无其他证据佐证或者对方当事人认可的情况下,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另一方面,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形成在现实中存在“道德风险”。在执法实践中,出于私利如打击“串货”的目的,有的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定结论可能存在造假。所谓“串货”,就是销售者没有通过地区代理的正常渠道购进商品,而从非本地代理购入以谋求差价的商品。有的商标权人为打击串货,会以侵犯商标权为名提起诉讼并主动出具虚假的鉴定结论,从而给司法认定带来风险。

虽然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具有天然的缺陷,但其证明效力却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承认。例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在《关于鉴定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真伪问题的批复》(商标案字【1997】458号)中明确,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真伪,应由该注册商标的合法使用人或者法定检验机构鉴定,在双方鉴定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下,如果注册商标合法使用人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结论是真实有效的,则应以注册商标的合法使用人的鉴定结论为准。200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回复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查处商标侵权违法案件中商标注册人鉴定商品效力问题的请示》中进一步明确:在查处商标违法行为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委托商标注册人对涉嫌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及商标标志进行鉴定,出具书面鉴定意见,并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被鉴定者无相反证据推翻该鉴定结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予以采纳。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条第1款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需对涉嫌假冒的产品进行鉴定,鉴定结论可以作为办理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的重要证据之一。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部门经过查证,可以将被假冒生产企业出具的鉴定结论和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作为认定该产品真伪的依据。除了上述行政机关的规定外,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假冒商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刑事案件中一般也都采纳商标权人鉴定结论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行文至此,人们会自然的产生疑问:既然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具有推定“所有的被控侵权者都侵犯其注册商标”的天然倾向,为什么其证明力还会被有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所承认呢?原因在于,在证明商品真伪方面,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商标权人以外的法定鉴定部门或司法鉴定机构不能悉数掌握商品真伪的鉴别方法。原因在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违法造假的手段也日趋技术化、专业化和精细化,一般的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在不了解技术密点的情况下,如不借助专业方法,仅凭肉眼难以辨别商品真伪,而商标权利人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往往使用专门的防伪技术或者特殊的鉴别方法来区分自己的正牌商品和假冒商品,而这属于商标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不可能随意告知他人,所以这种鉴定方法并不能为法定鉴定部门或司法鉴定机构所掌握。

其次,法定鉴定部门或司法鉴定机构对商品真伪的判断往往与是否“伪劣”混同,导致鉴定结果失真。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常将“假冒”与“伪劣”混为一谈,然而大量的执法实践表明,“假冒”和“伪劣”虽然存在共存于同一种商品的情形,然而二者本质上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形态,“假冒”的商品未必“伪劣”,而“伪劣”的商品也可能是正牌商品。

1、“假冒”的商品未必“伪劣”

法定的鉴定机构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是针对产品本身质量是否达到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及是否符合相关的国家技术标准而进行检测,并不涉及产品本身的特性。换言之,如果造假者通过回收旧的正牌商品包装容器后装入另一种成本较低但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商品从而造假,则其产品质量也可能通过相关的检测,但是这种行为显然属于商标侵权行为。又如,商标权人委托加工企业定牌生产一万件注册商标的商品,但是被委托企业却未经许可生产了三万件,显然超出授权范围的两万件商品属于“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而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但是其质量事实上与另一万件合法生产的正牌商品并无不同。在此情况下,如果让法定的鉴定机构对这两万件冒牌商品进行质量检测,显然不能得出符合法律意义的正确结论。

2、“伪劣”的商品未必“假冒”

随着质量控制因素日益复杂,很多商品可能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质量管理存在差异而出现质量问题从而导致出厂的不同批次甚至相同批次的正品在质量水平上出现个体差异,有些甚至不符合国家有关的质量标准。正因为这种质量问题的存在,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在汽车、食品等商品领域建立了产品召回制度,这说明,从本质上而言,商标仍然只是表明商品来源的标识,而非商品质量的现实保证。商标虽然有质量保障的功能,但主要体现为以提升商誉凝聚消费者信赖的途径得以实现,而并非将商标作为一种固化的“质量检测标记”。换言之,商品质量是因,商誉的提升和消费者对商品质量保持稳定的信赖是果,不能因为商标商誉的存在而反推商品质量必然良好,因为即使是正牌的商品也存在质量控制出现漏洞导致残次产品出现的可能。 因此,对于检测出严重质量问题的商品,并不能必然得出其为假冒商品的唯一结论。

三、对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采信规则

前文已经述及,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具有天然缺陷,但又同时具有在事实认定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此,对于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采信就应当秉持慎重的态度,通过建立有效的采信规则在必要限缩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证明空间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证明价值。

首先,要审查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形式要件是否齐全、合法,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证据的要求,具体而言,商标权人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注册商标权人的委托材料、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其次,审查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鉴定标准是否明确、论证过程是否合理。再次,充分听取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如果对方当事人有异议,应当对其异议及相关的证据给予充分重视并予以调查,如果主张成立,应当不再采信商标权人的鉴定结论。最后,要综合考察商标权人鉴定结论之外的其他证据,看是否相互印证构成完整的证据链,如果存在冲突,就要审慎根据证据规则对其证明力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侵权与否的判断。如果除了商标权人鉴定结论外没有其他的证据证明侵权事实,原则上不宜予以采信。

本案中,法院综合全案事实和证据,认定被告上海武红食品贸易商行销售的被控侵权洋酒并非原告生产或授权生产的产品,主要根据在于:第一,被控侵权的洋酒一箱12瓶为540元,单价仅为45元,远低于原告同类产品的一般市场零售价,被告对此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第二,庭审现场开封的12瓶洋酒瓶盖松软,做工粗糙,其中多瓶存在漏液现象,与原告知名商品应当具有的良好品质存在明显差异;第三,帝亚吉欧上海公司运用 “帝亚吉欧光谱分析仪”、“ 帝亚吉欧包装检测器”,从酒液的光谱分析、酒液气味和口感、包装成份、外包装、货号与经销商编号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检测和比对从而得出结论,鉴定结论内容详实、论证细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尽管被告对此提出异议,但未能提出足够的事实和证据予以推翻。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及全案的其他事实情节,法院最终做出了前述裁判。

作者:袁博

司法鉴定结论采信问题论文 篇3:

司法会计鉴定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时应掌握两者之间的区别,防止产生鉴定风险。鉴定受理时应保证程序合法,量力而行;鉴定过程中确保鉴定材料充足、真实合法.恰当运用引用技术标准,缜密推理、慎做结论;依照有关条件和要求出具鉴定书;庭审时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当运用证明技巧,促使法官采信正确的鉴定结论。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风险控制:鉴定结论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案件日趋上升,司法机关在办理经济案件时涉及的会计问题也随之增加,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相应增多。然而,司法会计鉴定与传统的审计不同。司法会计鉴定是鉴定人依据诉讼法和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规定进行的一项诉讼活动,其目的是查明案件中涉及的财务会计专门性问题。鉴定人出具的鉴定结论是法定的诉讼证据,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如审计结论)。审计是审计人员依据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等执行的一种社会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其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两者的性质不同、依据不同、目的也不同,因而操作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鉴定人如果依照审计程序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将实质上的审计报告冠以司法会计鉴定书之名,必然会影响司法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还可能使事务所面临处罚甚至诉讼风险。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鉴定业务时,必须时刻关注司法会计鉴定的特性,密切注意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防止鉴定结论出现错误或重大缺陷。

一、鉴定受理阶段的风险控制

鉴定受理是鉴定工作的第一环节,此阶段鉴定人应从两方面着手进行风险控制:一是保证程序合法;二是根据案情和鉴定要求,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决定是否受理委托。

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受理程序不同于一般的审计业务。一般的审计业务大多是由被审计单位自主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而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则不同。根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第十四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司法机关、仲裁案件当事人的司法鉴定委托。在诉讼案件中,在当事人负有举证责任的情况下,司法鉴定机构也可以接受当事人的司法鉴定委托。当事人委托司法鉴定时一般通过律师事务所进行。”可见,在诉讼案件中,如果直接接受当事人委托进行鉴定,会因缺乏律师介入导致程序不合法而使鉴定结论没有法律效力。同时,作为诉讼参与人,鉴定人还应遵守诉讼法中有关回避制度的规定。接受委托前,鉴定人必须了解案情和鉴定要求,然后量力而行。经济案件通常涉及面广、案情错综复杂、影响深远,要求鉴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及高超的鉴定技术,鉴定人员必须知彼知己而后量力而行。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许多送鉴人员所提出的鉴定要求的适当性较差,通常会将鉴定目的当作鉴定要求提出。对此,鉴定人应与送鉴人员协商修改鉴定要求。

二、鉴定过程的风险控制

鉴定过程是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司法会计鉴定人以科学的技术标准和客观的证据材料为依据、经过科学的逻辑推理和一系列技术鉴定活动形成鉴定结论的过程。为防止鉴定结论出现错误或重大缺陷,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应确保鉴定证据材料充足、真实合法,恰当运用引用技术标准,缜密推理、慎做结论。

(一)确保鉴定证据材料充足、真实合法

司法会计鉴定过程是“依证举证”的过程,“依证”指依据司法会计鉴定证据材料,“举证”则是指做出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司法会计鉴定证据材料不同于审计证据,鉴定人必须掌握鉴定证据材料与审计证据的区别,正确进行取证工作,确保鉴定证据材料充足、真实合法。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来源不同。一般审计业务的证据均由审计人员直接收集。在司法会计鉴定业务中,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任务,决定了其无权自行收集鉴定所需的材料,而必须由办理案件的诉讼机关或诉讼部门依法定程序收集。当然,在许多情形中,司法机关需要司法会计鉴定人协助进行某些材料的收集工作,但这类工作必须依法在案件承办人员的主持下进行,由鉴定人自行收集的或其他人收集的鉴定材料不得作为司法会计鉴定证据材料使用。因此,鉴定人在鉴定中发现缺少必要的鉴定材料时,应向司法机关提出补充鉴定材料的要求,由诉讼机关或诉讼部门负责收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从事鉴定业务时放弃习惯做法,不自行收集鉴定材料。第二,获取手段、方法不同。首先,一般审计工作大量运用抽样技术和方法,根据对抽出样本的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的总体特征,进而得出审计结论。司法会计鉴定必须用详查法,对据以作出鉴定结论的会计资料必须逐一检验并论证,“不能以点代面、以表及里,不能举一反三,”任何粗心大意都可能造成错鉴、漏鉴。其次,由于法律诉讼中存在着诉讼分工,司法会计鉴定人只能采用技术手段(检查、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来完成鉴定,而审计人员除技术手段外,还可采取各种非技术手段获取审计证据,如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显然,司法会计鉴定更强调技术性。第三,范围不同。审计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业务活动,载体除财务会计资料外,还包括各种记录和言词等材料。一般而言,审计证据包括实物证据、书面证据(主要指财务会计资料)、口头证据、环境证据。司法会计鉴定的研究对象是涉案会计事实,载体只能是财务会计资料。因而据以作出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证据只包括财务会计资料,而且必须是具备一定条件的会计资料。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鉴定结论的基本依据。这是因为,不仅客观因素、陈述者的主观倾向能够影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且还容易受到陈述者的感受力、记忆力、判断力、表述力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诉讼过程中,如果以言词陈述作为鉴定依据,无疑会影响鉴定结论的正确性。因此,鉴定人不能把言词陈述作为证据材料使用。

(二)恰当运用引用技术标准

引用技术标准是指标准本身是为了规范其他技术事项而制定的,但在司法会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引用以作为依据的司法会计技术标准。在司法会计鉴定中,引用技术标准通常作为鉴别和判定财务会计事项的标准。实践中常出现对同一经济案件的同一会计问题的司法鉴定,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鉴定结论的情形,这与技术标准运用不当不无关系。鉴定人应特别注意排除以自己的认识或习惯代替技术标准,在运用引用技术标准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在司法会计鉴定中,应当选用与鉴定内容相关的最具体的引用技术标准。(2)有效性原则,指当存在不同时期标准内容不一致的情形时,应当选用鉴定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形成时或鉴定材料所反映的财务业务出现时仍然有效的引用技术标准。(3)合法性原则,指当存在标准冲突的情

形时,应当选用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引用技术标准。在选用非国家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作为引用技术标准时,应对该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设定的有关标准制定原则、其具体内容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是否具有一致性进行识别。(4)合理性原则,指当同一标准文件中规定了多个可供选择标准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为合理的标准。(5)前提适用原则,指在使用引用技术标准时,应当判明标准的适用前提,选择与鉴定事项具有同一前提的标准。

(三)缜密推理、慎做结论

司法会计鉴定是一项技术鉴定活动,鉴定结论除具备诉讼证据的一般属性外,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属性:科学性、唯一性、局限性。鉴定结论的科学性是指鉴定结论能客观地反映案件事实。鉴定人在出具鉴定结论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过程,检查所取得的证据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数据资料有无违反技术标准,有无不合逻辑的推理等。如果论证过程违反逻辑规律或推理不当,鉴定结论就会失去证据价值。鉴定结论的唯一性是指同一案件的同一财务会计问题只有唯一的鉴定结论。唯一性是科学性的具体体现。因此,由几人同时进行的鉴定,如果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鉴定结论,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尽管《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规定司法鉴定人与其他司法鉴定人意见不一致时,有权保留意见,但法律是追求唯一性的。因此,鉴定人应查找出分歧的所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鉴定结论的局限性是指鉴定结论只能反映和证明特定方面的案件事实,而不能反映和证明全部案件事实。这是由司法会计鉴定的任务及其方法的局限性决定的。局限性要求鉴定人在出具鉴定结论时,只能在委托范围内对所涉及的鉴定事项表示意见,任何超越鉴定范围和工作职责的意见均为无效结论。

三、出具鉴定书的风险控制

司法会计鉴定书是司法会计鉴定人在鉴定结束时制作的、表明鉴定过程和鉴定结论的法律文书。由于鉴定书具有特殊用途,相关法规对鉴定书的内容、格式及出具条件作出了相应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应按要求出具鉴定书,确保鉴定书规范、标准。出具鉴定书的基本条件是:提供的资料系统完整,送鉴材料齐全,实验条件(技术方法和设备)完备,能得出鉴定结论。因此,当缺失会计资料、鉴定材料不足或因鉴定材料质量问题无法作出相应的鉴定结论、技术条件不具备或取证受限制时,司法会计鉴定人只能要求补充鉴定材料、中止鉴定或终止鉴定,而不能出具鉴定书。此外,实践中还应注意如下两种情况也不能出具鉴定书:第一,没有必要逐一检验并论证,而仅需用抽查结果即可推断涉案会计事实的案件不宜出具司法会计鉴定书。如涉及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的诉讼,只要抽查一定数量的会计资料就可以证明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是否真实。此项活动只能算是审计,也只能出具审计报告,因为司法会计鉴定人使用的是审计证明方法。第二,需要用不确定因素推断会计事实的请求,也不能出具司法会计鉴定书。在民事或行政诉讼中,有时需要对一些可能将会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推测,如估算灾害损失带来的隐性损失和抢救、修复、弥补等可能产生的费用,而这些估算方法恰恰是审计的一个重要证明手段。因此,也只能算是审计。

四、鉴定人出庭的风险控制

作为诉讼证据,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必须经过当事人的质证和审判人员的判断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因此,鉴定人依法出庭接受质证是鉴定风险控制的最后一道环节。通过出庭接受质证,促使法官采信正确的鉴定结论,或者发现鉴定中的不足甚至错误,防止发生错案。

司法会计鉴定是在法律界不熟悉会计知识的情形下产生的,对会计、审计、财务等专门知识,法官一般了解不够透彻,因此,庭审中,鉴定人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为强化法官心证的形成,促使鉴定结论最终被法官采信,鉴定人应注意使用一定的证明技巧,提高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如引用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制的典型案例,援引这些案例有助于强化法官心证的形成。又如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向同行业专业人士发出调查表,得出统计结论,同时请公证处对整个过程进行公证。公证书在我国具有法定证据的效力,公证书证明的事项,除非有足够的证据予以反驳,法院即予以采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吴杏文

上一篇: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防渗处理施工水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