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育人主体单一、企业缺乏参与动力、项目组织无序、教学过程评价难的难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酒店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 篇1: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摘 要:2019年“职教20条”中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该条例旨在鼓励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酒店管理课程改革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能够为专业教学指明道路,也有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本文以“1+X证书制度”为视角,通过深度解读“1+X证书制度”,分析现阶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该制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之路。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高职酒店管理  课程体系建设  具体措施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Hotel Management Course System Based on 1+X Certificate System

CHEN Hang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Changsha, Hunan Province,413000 China)

酒店管理是高職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开设旨在培养更多酒店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弥补行业发展人才短缺的漏洞。近年来,高职院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策略,由专项教育到综合教育,告别了以往“一专一证”制的束缚,以“1+X证书制度”为育人指标,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更多技能,考取更多专业资格证,进一步拓宽其就业渠道。该制度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人才输出与岗位需求的矛盾,从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产教融合,于企业发展、专业课程建设均有重要意义。

1  “1+X证书制度”解读

“1+X证书”从字面上来看是多种证书,肯定了学生多方面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革除了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端,使高职专业教育向综合性教育方向靠拢。“1+X证书”中的“1”为基础,是学生在校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本凭证。“X证书”指的是学生某方面的专业能力,是学生能够进入相关专业的最低门槛,也是其职业能力的凭证[1]。“1+X证书制”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于学生个人发展有积极意义。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专业人才缺失,高职院校应用“1+X证书制度”落实人才培养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素质,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2]。“1+X证书制度”肯定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未将学生锁定在特定的框架内,而是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使人才培养向更加专业的方向靠拢。此外,该制度的出现为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明确了方向,有利于突破专业发展困境,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2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应用问题分析

2.1 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

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未协调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导致两者脱节。从现阶段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条件来看,缺乏实训设备,导致学生知识消化慢、疑惑多。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也将酒店管理专业与行业需求挂钩,设置了多个实训地,但配套的设施却质量差,不利于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实训场景,导致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慢。

2.2 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制定详细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仅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不注重其德育水平、服务水平的考核,导致评价结果具有主观性。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取消了餐厅服务员等酒店相关职业资格,使高职院校陷入教学困境,使多数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

2.3 未发挥校企联合的优势

企业对酒店管理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未与企业联合,致使一些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未及时参与学生技能培训的指导工作中,导致专业教学陷入困境。此外,部分高职院校虽对外宣传酒店管理专业特色,也引来一批企业,但多数都是茶艺、导游方面的企业,缺乏酒店管理方面的企业支持。

3  以1+X证书制度为视角优化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3.1 协调专业岗位教育,加强实训基地构建

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育人理念,协调专业岗位教育,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3]。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革除专业教育的束缚,避免将学生锁在特定的框架内,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采取多种实习模式,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在此基础上增设“动态实习”课程。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课时有限,这就需要从实习方面弥补,为了强化实习效果,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充电”,如在周末到知名的酒店实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弥补专业教学的内容缺失的漏洞。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加与酒店管理相关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再次,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调查岗位发展对学生实训能力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实训工作顺利开展。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不一定能提高其实践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最后,实训项目的选择要与行业紧密贴合,将学生融入岗位实习能够使其“储备”很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酒店在节假日等高峰期招“临时工”的难题。现阶段部分高职教师采用“4+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四天,出去实习一天。从学生被安排的岗位来看,多数为传菜工,且酒店对于临时工不抱太大希望,给他们安排的工作含金量也不高,导致学生实习成为“苦力活”,也使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使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愈行愈远。对此,高职院校要优化“工”、“学”分配,将两者比例控制在1:1,可安排学生在酒店旺季时期实习(一般在下半年),也就是第三、五、六学期,其余学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打造智慧管理平台,优化技能考核模式

信息化时代为高职酒店管理课程改革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打造智慧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专业知识与岗位内容的高效整合,能够更新学生的知识库,使其积累更多经验,提高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4]。首先,高职院校要准确定位酒店管理专业地位。其次,高职院校还要开发多个信息管理平台,如“智慧旅游教学管理平台”,将课程内容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以实训为主,注重校內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借助互联网完善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跳出书本的束缚,思考更多的专业内容。再次,智慧管理平台中还要增加监督评价、学生实训情况等内容,要求学生上传实训照片,方便教师汇总实训成果,并根据学生实训情况为其建立个人档案。第四,高职院校要加大智慧平台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实训内容。企业也可将自身的用人要求发送到相关平台中,学生通过观看企业的用人要求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打造智慧管理平台还能增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能够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库情况”,将人才“挖”到企业中;高职院校也可能掌握企业的用人要求,并将这些要求用于课程建设中。此外,高职院校还有优化技能评价体系,可以以“酒店职业护照”为主,要求学生在学校认定达标的三家以上的“国际酒店”内进行动态实习,且时间超过一周。要求酒店总管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评分,可从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服务质量等方面评价,评价完成后还要签字盖章,保证学生实习的真实性。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酒店可为其颁发“酒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此同时,教师可将学生实习成绩列入其个人档案,方便用人单位综合评价学生的工作能力,同时也能为高职院校打造良好的口碑。

3.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高职院校要做好酒店管理专业宣传,吸引更多企业投身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为高职酒店管理课程改革献上一份微薄之力。校企高层可签订深入合作协议,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从该制度来看,将“1”设置为高星级酒店,X为住宿和餐厅、饮品业为主的多产业结构[5]。从多个产业方向延伸,能够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铺路。为了提升课程构建质量,高职院校还要与龙头企业联系,了解其实际用人要求,进而优化课程建设。首先,高职教师要全面分析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特征,同时还要进行长期的市场调研,在熟悉市场要求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分支进行研究,并获得相关的技能证书,然后再深入龙头企业实习,与精英沟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高职院校可高薪聘请专家为教师做职业指导,从专业的角度定位酒店管理专业,确立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可聘请多名专家为教师做专项指导,为教师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指明道路。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还要为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学生在日常学习及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个人能力,然后根据其自身能力为其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6]。

4  结语

“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指路明灯,该制度的应用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同时还有效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对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课程的建设要以“1+X证书制度”为主导,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调整,实现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换,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兴,王丹霞.“1+X”证书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7-12.

[2] 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2-76.

[3] 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5-11.

[4] 蒋晶容.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4):240-241.

[5] 何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5):79-80.

[6] 罗惠娟.基于CBE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陈航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 篇2: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育人主体单一、企业缺乏参与动力、项目组织无序、教学过程评价难的难题。据此,文章提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多方合作促进现代学徒制发展,提升企业参与动力,规范项目实施,完善教学过程评价,落实经费保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提升我国职业院校育人质量。《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教政法〔2018〕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以下简称《通知》)等文件的发布,要求职业院校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和推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育人模式,是院校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水平、技能要求上全面对接酒店岗位要求,以提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號)文件要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度。现代学徒制是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将传统学徒技能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完成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职业技能习得过程中对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的一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上公认现代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流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提升学徒职业能力与酒店工作岗位的契合度。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发现,根据酒店岗位需求培养人才,学徒在教育场域和生产场域进行“识岗、融岗、跟岗、顶岗”的递进式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能够有效提高人岗匹配度并增强学徒的职业认同感,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学徒无缝对接,提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二、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挂牌”模式。“挂牌”型现代学徒制模式是指校企以挂牌式或空泛契约式开展较低层次的学徒培训合作。该模式主要是双方基于特定的政策需求而临时或短暂地开展合作,双方只是名义上进行挂牌式现代学徒制项目合作,结果往往是“名存实亡”或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双方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针对某个特定的需求而形成临时性交易关系,如高职院校与酒店进行短期的“冠名班”等挂牌式合作。高职院校通过挂牌合作“包装”办学条件来满足自身的招生宣传、树立声望等现实需求,而酒店则通过挂牌合作获得高职院校分派一定数量的实习生等形式的廉价劳动力。

2.“互惠”模式。“互惠”型现代学徒制模式是指校企基于互惠关系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目前该模式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较为常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校企双方的现实需求。校企双方以信誉、契约组成保障运行机制,开展一定层次的协同育人并构建一定时期内实质性互惠合作关系。构成互惠合作的基础是校企双方有利益产出和交换条件。高职院校依据合作酒店的用人要求,以“订单式”来培养人才。具体表现在校企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全面对接企业要求,按照学生学徒“双身份”模式进行校企双元育人。这种模式既能满足高职院校对生源数量、学徒质量、实习实训等的现实需求,也能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能与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宣传、员工再培训、企业骨干进校兼任教师等方面拓展合作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互惠共赢。

3.“大师工作室”模式。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大师工作室”列为建设项目,充分凸显了技能大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大师工作室”型现代学徒制模式是指高职院校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导师的企业经历和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企业导师全程介入学徒培训,并对标企业用人标准进行“企业化”育人。中国有句老话叫“名师出高徒”。“大师工作室”的企业导师,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老师”,还是学徒在企业职场上的引路人。高职院校选企业导师进入“大师工作室”,最核心的标准就是有资源能为学生所用。充分利用企业导师资源,把“大师工作室”打造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孵化基地,助推学生在职业技能和未来职场上有更好的起跑。

4.“依赖”模式。“依赖”型现代学徒制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对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依赖性,摒弃单主体培养人才的传统思维,以产教联盟和强约束力制度为核心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载体。校企双方在机制构建、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互聘、成本分担与效益分享等环节真正围绕合作创造价值,全程相互依赖、衔接、融合和发展。这种模式不再局限于低层次、浅合作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而是充分整合和发挥双方优势资源,设立前瞻性合作项目基金来支撑现在和未来的持续合作,结成产教联盟,体现出高依赖性、共建性和共享性。最终,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为院校、学徒、企业、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

1.育人主体单一。传统教育是以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主体,学校承担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习惯性地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职责,在育人过程中脱离作为人才终端用户的企业,致使院校育人压力倍增且育人成效不高。现代学徒制是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避免因传统学校人才培养“闭门造车”造成的人才适用性差的弊端。

2.企业缺乏参与动力。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经常出现“校热企冷”的现象。对于企业而言,政策导向和市场反馈是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外在动力;获取现实和潜在的利益回报并能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内生动力。然而,在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作为核心主体之一,虽然与高职院校有着平等的地位和利益需求,却在合作中只是边缘性参与,丧失合作育人话语权,主要表现在院校招生、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技能教学、考核评价、见习实习等方面往往是学校主导,这种校本思维制约了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是理性的经济实体,即二者都会将“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当前,高职院校往往是最大限度地获得和利用酒店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完成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而忽略了酒店作为现代学徒制参与主体所具有的“教育”属性和“盈利”本性。以有利可图作为驱动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并没有从中获利,那么自身参与和投入的力度就会下降。

3.项目组织无序。校企有序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酒店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职业能力与1+X证书对接、学业与就业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推进过程中,虽然有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但具体实施中往往不按协议执行,项目组织无序现象比较常见。例如,在企业导师选拔上缺乏标准,往往只要是酒店派来的人员就默认为企业导师。他们的教学时间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教学内容随意讲授,既脱离酒店岗位实际需求,也不符合酒店职业标准;技能教学缺乏实质在岗训练,学生识岗、跟岗学习无明确的计划和有效执行,也没有定期进行轮岗实习,不利于学生熟悉酒店不同部门核心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4.教学过程评价难。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双导师全程参与育人过程,以教育场域完成“学生”学业教育和以生产场域完成“学徒”就业的孵化。工作本位是現代学徒制的一个主要特征,学习者主要依靠师傅指导,在企业工作岗位上获得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当前,由于酒店行业没有统一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导致双导师在育人过程中出现随意性教学,不利于学徒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实现教育场域和生产场域的深度融合,发挥校企优势资源,增强校企协同育人成效。

1.多方合作促进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院校、企业、学生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通力合作,国外现代学徒制成功的秘诀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多元主体深入合作。《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必须拓宽参与主体。政府为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获得自身所欠缺的职业场所、职业岗位、企业骨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酒店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获取来自院校的优质、低成本人才供给;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获得X证书、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优势。

2.提升企业参与动力。吸引酒店参与现代学徒制从而实现双主体育人,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第一,满足酒店人才资源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大与酒店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递进式满足学徒识岗、跟岗、顶岗等环节的实训要求,酒店通过这些轮岗环节获得发展所需的低成本人力资源。第二,打造利益共同体。现代学徒制是多元主体参与育人过程。加强对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处理好利益与权力的分配问题,使利益相关者之间有序互动,共同推动现代学徒制目标实现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保障机制。例如,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3.规范项目实施。第一,高职院校和酒店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评价标准。基于酒店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理论课程和岗位技能课程教材,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训项目与考核标准,实现学徒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第二,高职院校和酒店共同做好双导师教学管理。根据酒店需求和学徒择业倾向,统筹安排学徒多岗位轮训,确保有岗有位、徒在师在、训练到位,避免体验式育人。第三,高职院校和酒店共建工学交替课堂。双导师将理论课、实训课、职业导向课、竞赛课等交替在教育场域和生产场域进行,把教学任务融入生产中,突出生产场域作为“职业化”育人主战场。

4.完善教学过程评价。完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评价应突出酒店标准导向。《通知》明确要求,健全和完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测评中,以酒店适岗性考核评价为主。在学徒见习、跟岗、顶岗等各个环节,双导师共同参与测评过程,并将考核结果写入学徒成长档案。

5.落实经费保障。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经费支出包括企业的补助经费、导师的指导经费、学徒的补助经费、意外风险保障基金等。现代学徒制项目可持续运行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地方政府应以财政拨款、专项资助或税收优惠等形式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与酒店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部分专业基金会或风险投资机构也可以通过长期投资或股权分红等形式参与校企合作,从而为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费来源,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黄德桥,杜文静,李得发.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18(36):21-26.

[2]匡家庆,苏炜.校企协同视角下的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6):82-85.

[3]崔发周.现代学徒制何来企业“不参与”[N].中国教育报,2016-10-11(5).

[4]韩玉辉,张庆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双导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88-90.

[5]欧阳忠明,韩晶晶.现代学徒制:“冷热不均”背后的理论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5-11.

[6]曹叔亮.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要有六个方面作为[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8(11):70-71.

作者: 黄德桥 杜文静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创业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创业实践训练内容与酒店管理人才需求脱轨、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等问题,从以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三方面探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创业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

近年来,新兴民宿对酒店行业的冲击,使得酒店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酒店行业亟须引入创新型管理人才。高职院校是我国酒店行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理应承担起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人才的责任。而创业实践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加快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从必要性层面来说,近年来,酒店行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许多低级劳动力被代替,酒店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酒店行业不关注酒店品牌、形象等前端以及客户、市场等终端产业的管理,而是在前台、客房、餐饮等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酒店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酒店行业的竞争力已经由产业链的中端向前终端转变,酒店的品牌形象以及客户的维持,成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种转变,必然导致酒店人才需求的变化。其次,互联网的出现无疑对各个产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酒店行业当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酒店以简单人力为主的管理模式,整个酒店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模式等都与信息技术接轨,所以整个行业基本上面临着重构的挑战。要解决酒店的人才需求与职位匹配以及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酒店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培养创新型酒店管理人才就成为关键。此外,近年来,旅游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酒店行业以外的民宿、短租等多种住宿方式的出现,这种住宿模式的出现,使得大众创业成为可能。因此,积极探索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创业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从重要性层面来说,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多为文科类课程,因此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融入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其内在的创新潜力,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管理的初衷是为了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创业实践思维的融入,能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自主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目前就国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而言,大多数的创业实践内容仅仅是围绕专业课程设置的小实践教学内容,而就整体的课程设计结构而言,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教学的方式也是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更不用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了。

(二)创业实践训练内容与酒店管理人才需求脱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是酒店行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除了需要掌握必备的岗位操作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实践。在科技时代,酒店行业随时可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需要以创新创业为主。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仅仅停留在基本的客房床位的铺设以及餐饮的摆台等基本服务人员的操作训练上,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对于酒店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导致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学生学习实践课程是为了学到某种技能或提高某种能力,如果仅仅是敷衍了事,那么实践课程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教学目的。因此,实践课程的考核同样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考核体系可以考查学生的技能掌握和能力提升状况,同时也可以作为学校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的依据,进一步强化训练。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考核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以及课堂上的操作来进行评价,很少根据科学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打分,这也导致学生的实践考评缺乏科学性,其后续能力提升也缺乏可参考性。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策略

(一)以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教学进行探索的目的就是适应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发展要求。这一目的是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前提,要将这一培养目标贯穿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中。

(二)建立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践平台是学校开展创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支撑,包括开展训练的场所以及相关的配套设备。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平台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1.创业实践的案例库。学校的创业实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的培养能够与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对接,因此在教学环节采取的创业实践案例最好是来源于一线企业的真实案例。对于具体的案例选择,应以理论教学为主线,根据学校相关部门的调研结果,选取与酒店典型岗位相匹配的实践案例,根据教师的整合,将其转变为实用的教学案例,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实践案例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启发。

2.创业实践的项目库。创業实践的项目库是指将上述的创业实践案例进行项目化,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实践训练内容、操作流程以及考核方式等一系列内容,用于学生创业实践训练。

3.创业实践训练的教材库。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多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仅有的创业实践项目也是多数由教师在上课期间对学生进行讲授,实践的内容也仅仅是依据理论教材做出的补充,创业实践的教学体系本身缺乏系统性。对此,学校可以结合实践训练的具体内容,设计文字、照片、视频等教材,提高实践训练的教学质量。

4.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场所,以创新创业为教学目标的创业实践基地应同时具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的功能。其中,校内实践应具备酒店前台、客房、餐饮等技能培训的基础设施,加深学生对整个酒店行业业务流程的熟悉度。而校外的实习平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的信息,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时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现状。当然学校也要积极与社会上的一些酒店洽谈合作事宜,让学生可以在真正的酒店中锻炼能力。

(三)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1.专业分项技能创业实践训练。酒店的专业分项技能创业实践训练是为了使学生拥有深厚的基础技能,这类技能训练一般包括:客房技能训练、前厅技能训练以及餐厅训练等。此外,随着行业的发展,在一些高档酒店就业还应具备调酒、咖啡制作、茶艺甚至信息技术等基本技能,因此也可以開展相应实践训练。

2.酒店运营管理的实践训练。目前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基础较好,但是对于基层的管理督导能力却并不重视,因此培养的人才也难以满足酒店行业的需求。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设置沙盘模拟之类课程,以培养管理才能为主。沙盘模拟的角色可以分为总经理、客房部经理、销售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工程部经理以及餐饮娱乐部经理等角色,让学生更加了解酒店的运营规律,培养学生基层管理能力。

3.创业实践。学生锻炼能力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实践操作,可以投入一些资金为学生建立酒吧、茶吧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从筹备到环境布置再到原材料的购买以及营销、运营等一系列过程,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创业实践机会。

4.顶岗实习岗位。学校根据学生的培养特点,可以与相关行业相关酒店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但是目前很多实习仅仅是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导致学生只是在不断地重复低级简单的工作,很难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工作要首先进行遴选,确保实习的质量;其次,学校不能脱离学生的实习过程,要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为其提供相应的实习指导,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定期反馈,跟踪学生的实习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是社会酒店行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为了应对当前酒店行业的新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娟,王玉民,张金安.高职院校基于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市场,2015(10)

[2]蔡丽博.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引路[J].中国电子商务,2013(2)

[3]赵玉静.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

[4]刘小宁.基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2016(35)

[5]晓蕾.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研究——以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为例[J].时代金融,2017(3)

[6]金丽,卜长青.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对外经贸,2016(2)

【作者简介】刘小宁(1981— ),女,广西宁明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教学。

(责编 苏 洋)

作者:刘小宁

上一篇:舞蹈艺术创作论文下一篇:非洲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