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计算机软件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领域,当今社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我国在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依靠高等院校或中高职学院来完成的。本文从分析中国软件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以赋予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独特的生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人才培养计算机软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人才培养计算机软件论文 篇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就业现状,文章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采用逆向工程的理念,强调一切以就业为核心的观念,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坚持校企合作、多模式教学的方针,旨在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 逆向工程理念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亓传伟(1970- ),男,山东梁山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任艳斐(1968- ),女,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河南 濮阳 457000)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就说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就业教育。“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招生情况,是关乎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观念。

(二)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形势的要求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IT市场是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软件人才的。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软件企业找到合适工作的并不多,整体上就业质量不高。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固然有软件企业人才流动高、软件人才结构失衡等客观因素,究其主观原因还应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严重脱节,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为了解决这一突出而急迫的问题,就应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借鉴逆向工程理念

逆向工程是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从而得出该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的再现过程。这种逆向工程应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是学院根据当前软件企业实际的用人标准与需求,提炼出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点,确保学生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以此制定出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二)精准定位学生就业岗位

根据软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相应的Java高级程序员、.NET高级程序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业方向,会产生强烈的角色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人”或“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客户端,框架原理的理解,编程的熟练度、规范度,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等。通过大量的项目实战演练,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能够适应软件行业的工作特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在压力下学习和工作,具备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主动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等。通过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企业要求更加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在第三学年分为JAVA方向和.NET方向独立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技术方向上,不论是技术扎实程度还是实际开发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增加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大项目实战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真正达到企业所需要的开发能力;增设毕业设计项目开发,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按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来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确保课程设置包含目前最为流行的新技术内容,并且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以保证绝对与企业的应用状况同步。

(二)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讲练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讲述计算机课程还是采用讲练分离的方式,即在多媒体教室讲述理论内容,然后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这往往导致学生上课时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上机时却一头雾水无所适从。這主要是因为讲练分离(有时竟然会出现周一讲课、周五上机的极端情况),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大幅衰减,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计算机软件教学要求应是边讲边练、加强测试环节、及时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保障教学效果零衰减、零差异。这就要求加强硬件建设,在机房中安装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教室中配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讲解一个实例后,马上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调试演练。通过边讲边练的训练模式,通过实践加深印象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使用,更快地记忆知识点内容,更容易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讲练同步,尽量避免学生在教师讲解时进行操作练习,更应杜绝打游戏、聊天等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发生。

2.项目案例贯穿始终。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就必须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而培养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企业项目案例实战。通过全程的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的设计经验,大幅提升项目开发与管理的能力,把学生打造成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具体做法如下:在明确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之后,从其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用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之中。采用分阶段训练、多维度培养、分层次深入等新型培养方式。比如每周有一个小型的项目案例;每学期进行一到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一个中型的项目案例;毕业设计时要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的较大型项目。通过贯穿始终的项目案例教学与实战,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早日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网络,自我学习。目前各个高校都已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络,而且都接入了Internet,学生在机房、图书馆、宿舍都可以方便地上网。然而许多高校在学生上机时,对学生上网都进行了严格限制,甚至关闭Internet,主要原因是防止学生浏览有害网页、聊天、打游戏等。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免有些因噎废食。众所周知,网络上有着异常丰富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查资料、下载教程、在线学习以及解决疑难问题。比如学生在调试程序时,出现了错误,自己无法解决,教师又不在身边,这时可以将“错误提示”粘贴在网上,搜索一下,很可能就解决问题了,高效便捷。所以不应严格限制学生上网,而应对其正确引导,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将教学资源放到校园网上,鼓励学生去下载和学习;还可以研发一个远程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家中就可以在线选课、自学和协作学习。

(三)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与企业密切合作,才能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所需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可以与软件企业合作,也可以与诸如北大青鸟这样的软件教育企业合作。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以理解企业真实典型的业务为载体,强化学生对业务能力的理解;以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战为主,注重学生的文档编写能力,从而提高项目开发的规范性;还要求学生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树立质量意识,加强项目测试、项目评审环节的训练,从而实现全真模拟项目实战环境。为了促进学生就业,还可以让学生参加著名企业的任职资格考试,考取相应证书,一方面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便于获取对应的职业岗位,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

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联合开发专业教材,共享师资,合作开发软件项目;让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拜企业员工为师,深入一线,融入企业生产与文化的氛围之中,实现由“学生娃”到“职业人”的快速转变。

四、结束语

为了提升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提高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建立一整套“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企业项目实战案例贯彻始终,并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顶岗锻炼,密切融入企业,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范会联,仲元昌.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

[2]李良.“双三位一体”的高职软件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

[3]任艷斐,马相芬.基于项目实战的高职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4]余芝轩.解读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作者:亓传伟 任艳斐

高职人才培养计算机软件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领域,当今社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我国在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依靠高等院校或中高职学院来完成的。本文从分析中国软件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以赋予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独特的生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软件蓝领;联合办学;校企合作

一、引言

据权威部门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至少在40万人,其中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与之相矛盾的是大量的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院校目前的计算机领域教育,尤其是软件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市场化,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蓬勃发展,在构建“软件蓝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取得不少成果,但培养质量远未达到社会认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实用性强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但我国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教育和需求的脱节,使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主要表现在:

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但学生基本上都按“通才”方式培养,而目前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多的应该是软件上的“专才”,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由于生源人口素质较低,按“通才”模式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教学难度很高。更重要的是,在培养目标中没有重视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普遍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吃苦精神,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软件类教学内容多采用“压缩”高校本科内容,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没有突出高职教育技术性、应用性的特色。课程设置中一般基础课程多,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课少;实践教学课时少,模拟现实的实训课程更少。而高职生因时间、精力、文化基础等原因,造成了软件专业高职生在基础理论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扎实,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又缺乏明显的优势,质量不出众,特色不鲜明。

3 教学模式落后

沿用的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重理论少实践,而且没有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调整。教学过程还停留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础,没有和企业结成“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三、培养方案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定问题,高职院校只有明确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信息化产业迅速发展所需的软件人才。

1 素质教育是根本

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规范的职业行为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同等技术背景下,企业更看中的是求职者的个人素质,更青睐的是有发展潜力、有职业道德、有团队精神、有敬业精神的求职者。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坚持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素质教育是根本。

2 先进的教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以基础程序员为主,培养中低端实用型人才,来尽量弥补这部分人才需求缺口。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一方面,社会上日益涌现的培训学校有着先进的管理机制以及较好的就业平台,可以通过与其合作的方式或者经验的借鉴改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生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和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实现对软件人才的培养,行业[企业)依靠教育,教育依托行业(企业),才能实现两者的互惠互利,共同建设社会、企业和院校全方位软件人才培养系统。

3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资源

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办学实力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师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学院的办学质量,也决定了学生的未来。通过实施“企业的专家请进来”,邀请企业里有实践经验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并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另外还要贯彻“校内的教师走出去”,让教师在企业中兼职以提高实践能力,这可以使教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能从实践中总结出更独特的教学方法,并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只有具有科学教学方法和先进教学内容的“双师”型教师,才真正能够胜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四、综述

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面向应用、突出实践为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个性发展原则和创新原则,注重教育功能性,由学生未来岗位决定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

作者:刘 辉

高职人才培养计算机软件论文 篇3:

高职嵌入式校企合作中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教师专业能力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逐渐被高职院所关注,成为企业工作岗位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对接”根本。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嵌入式”校企合作基础上,采用双师教学途径,实施多元主体培养,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中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最终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校企合作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LI Bin, JIN Jingmei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引言

“嵌入式”概念最早运用于计算机领域,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这一概念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引用借鉴后,成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校企双方在“嵌入式”合作过程中,通过合理选取“交结点”,各自依托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在实现功能需求方面的不足,最终实现企业工作岗位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对接”[1]。从已有研究来看,校企对接成功的根本是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2],这也是目前职教师资最欠缺的专业能力。因此,针对性地训练与有效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与重要资源。

2 校企合作是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来积极践行“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前提基础。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该院装饰设计专业通过与企业设计人员、教学专家一起针对装饰设计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实践专家依据赵志群博士典型工作过程的教改方法对装饰设计专业岗位群的实践技能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整理出典型工作任务与所需岗位技能。校企双方一起采用逆向设计法建立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群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分解到相关课程中,使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使专业课程的实践项目与合作企业相对接。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互补、内外一体”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奠定校企合作中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按職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路线,结合产业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注意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考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处理好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课程设置原则、课程载体选择、课程内容重构等问题。同时,在“共建共管、互利双赢”的原则下,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校企优势互补,共同构建校内教学、校外实践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各课程根据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实践导师的特点设计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将实践技能嵌入课程实施中,并采用多样化嵌入方式,提高课程建设效率,推动课程内涵建设。

苏州健雄学院将人才培养分为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岗位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岗位能力综合训练阶段和企业一线从业能力适应性训练阶段这四个螺旋递进的阶段[3],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顺利完成从“生手”到“熟手”的转变,做到毕业就能上岗。

在此过程中,学校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与企业实践导师完成校企之间课岗对接,协助企业实践导师对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进行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师亦对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有了深入了解。所以说,校企合作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前提基础。

3 双师教学是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我国职教界的独创,其职业性与实践性内涵是职教界的共识[4]。事实上,苏州健雄学院的专业教师来源主要是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校工作或是学校内部专业调整转专业的教师,真正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知识,具体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显性知识就是指专业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更多指经验以及技能。由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多是隐性知识,且具有高度个性化,往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现效果和发挥核心作用,因此,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关键在于企业实践中的隐性知识流动[5]。

苏州健雄学院联合行业协会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训体系,大力推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指定有丰富工作经验、德才兼备的老教师与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师傅,通过“师徒制”进行“传帮带”,师傅可以把工作“诀窍”加以梳理,并通过亲身示范、口耳相传等形式传递给徒弟。通过“师徒制”进行“传帮带”,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承。

装饰设计专业通过与当地装饰行业协会的合作,从各个装饰企业聘请行业能工巧匠来实施实践教学,从而探索形成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实践导师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双师”教学模式。依据授课的计划进度,分阶段把各个装饰企业的人员嵌入教学环节中来,实施“艺术与技术”的双轨教育体制,探索装饰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改革。装饰设计专业的每一门课程由一位学院专业教师与多位企业实践导师通过“互补式”教学合作,通力解决装饰设计知识与技能相互脱节的弊端。学校教师主要是从事专业知识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企业实践导师的主要职责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在嵌入式校企合作中,健雄学院与行业企业之间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大一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实践导师见缝插针式样嵌入学校教学过程中来;学校教师主要传授知识教学,企业实践导师主要是与学生之间增进感情,指导学生对职业有初步认识。大二教学中,校企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在上课时间比例上约对半开,授课采取“1+N”的方式,每门课是一位校内教师+N位企业实践导师共同授课与指导(N是根据学生的数量,采取每位企业实践导师辅导不超过10位学生)。在装饰设计专业采取适当的小师生比,可以保证学习专业实践的有效性,也能保证企业师资能在抽身出来的宝贵时间内,有效指导每位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提前建立好企业预实习与预就业的良好关系,企业也可以提前对学生有深入了解,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与企业无缝对接,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在双师双轨教学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需要起到企业实践导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桥梁作用。在桥接的过程中,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提升。实践证明,苏州健雄学院校企互相嵌入、师资互补的双师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进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4 多元主体是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单向嵌入型与双向嵌入型。健雄学院采取双向嵌入型方式,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开展实施校企互补、内外一体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建设要素与课程团队的组织结构及建设流程,组建多元化课程建设团队。本着“共建共管、互利双赢”的原则,以具有产学共构优势的装饰实践教学为核心,将人才培养分为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岗位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岗位能力综合训练阶段和企业一线从业能力适应性训练阶段这四个螺旋递进的阶段探索,相应建立起“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顶岗实习”校企之间协同工作机制。依托校企合作互补,每位校内教师要联系不少于三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协调机构,制订课程建设管理方案和制度,按照梯次推进式能力提升设置,对不同阶段教学所需要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计划,需要目标明确、途径清晰、机制制订,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的多元主体进行作用和执行参与度的措施制定,探索企业兼职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的高度互融共享。只有企业兼职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与作为企业与学生之间联系纽带的专业教师齐心合作,做到知识流动的无障碍,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传播,才能最终保证教师专业能力的顺利提高。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将实践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由教师元(高职年轻专业教师)、企业元(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企业工程师)、学校元(学校资深老教师)共同参与专业课的技能实践,以此达到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新入职年轻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5 结语

“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嵌入式”合作是构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由行业、企业、院校技术人员(师傅)、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学团队,开展行业企业的调查与研究,与行业企业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上积极开展工作,校企共享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服务行业[6]。专业教师在岗位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麦可思2014年就业报告指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全省同类大专院校中排名第三,合格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參考文献

[1]匡德花,黄顺杨,罗碧纯.“嵌入式”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

[2]刘玉侠.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

[3]金静梅.高职ACCP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3(11).

[4]曹国亮,吴海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5]陈艳春,杨继成.工科高校专兼职教师知识共享动力及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6]梁幸平.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五大策略[J].职业技术,

2014(10).

作者:李彬 金静梅

上一篇: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比较论文下一篇:职业技术教育及发展趋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