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党校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论述内涵丰富,新型智库必须突出理论创新纵深度、思想引领前瞻度、决策咨询聚焦度和启民释惑的精准度,致力于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县级党校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县级党校文化发展论文 篇1:

浅析县级党校在促进文化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在县级党校工作中,培养基层领导干部以及宣传党的政策、研究社会科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县区的文化建设也应当更好的履行自身的使命和自责,因此对于县级党校在促进文化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建设;县域文化

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目标,其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我国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在县级党校工作中,也必须要更好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学习,从而更好的发挥我国基层党校在文化大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文化建设在县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针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建设不仅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文化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也开始有了更多的追求。在新时期,文化建设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目标发展,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要依赖不同区域文化的繁荣,因此在县级城市的文化发展中,也需要更加重视县级文化建设的发展。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象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我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而地域文化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在地域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软实力,也将发挥出更多更重要的作用,对于地区的长远发展也将产生更大的影响。而县市级区域建设需要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保证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建设相结合,保证促进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相互结合,这样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将不同地区以及历史文化等科學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能够更好的相辅相成。目前,从我国很多地区县发展来看,拥有强大的文化底蕴也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很多领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和不足,如果忽视了地区的文化建设,那么在发展过程中也将会遇到更多的瓶颈。因此,保证县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实力,以便保证地区综合性的发展。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必须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不断的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在发展中寻找更大的动力,从而集中力量,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摆正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构建起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的新格局。

二、县级党校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校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县级党校建设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党校来提高文化建设也能够更好的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党校在文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政治优势。党校姓党,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之下,党校教育以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为目的。特别重视对干部学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政治理论、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党性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其中,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更是党校的核心课程。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在政治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全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性。

2、党校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优势。党校在思想上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各个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干部教育和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党校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优良的传统优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党校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贯彻党章对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方针。

4、党校干部在党校工作中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党校党员要更好的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和学习,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党校也要在培养的过程中做好文化建设平台的搭建,通过凝聚人心、激发活力来更好的提高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将党校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文化宣传基地来打好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三、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县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找准自身定位,努力发挥县级党校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对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宣传解读作用。三台党校利用党校干部教育阵地作用,认真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广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成果,紧紧围绕十八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宣讲主题展开宣讲,迄今,共宣讲53场次,听众达7千多人次。通过参与县委宣讲团宣讲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了党校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宣传解读功能,把中央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决策部署传达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当中,在农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逐渐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发展和繁荣文化起到了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在建设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中发挥主阵地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校必须发挥教育、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对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培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认识,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模式的规范化运行机制,努力在促进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中发挥主阵地作用。大力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倡导和谐的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在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发挥作用。

3、在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中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己任,进一步总结我县在经济、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方面,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出谋划策,多出成果,努力发挥县委县政府参谋助手作用。

4、在促进文化繁荣中加强党校自身文化建设。党校要靠文化建设立校。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给党校题写了著名的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这就是党校文化。三台县委党校历届班子十分重视党校的文化建设,我们要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带头学习,带头搞科研,带头示范,从文化建设的各个不同侧面选择专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形成课题报告;党校的主体班培训既要针对不同的领导干部搞好专题讲座,又要指导他们引领社会风气,率先垂范。

参考文献:

[1] 吕瓜珠. 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中外企业文化. 2014(11)

作者:赵会静

县级党校文化发展论文 篇2:

加快推进党校智库建设对策研究

[摘要]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论述内涵丰富,新型智库必须突出理论创新纵深度、思想引领前瞻度、决策咨询聚焦度和启民释惑的精准度,致力于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党校系统院校越来越重视智库建设,主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重要部署,为南宁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智库研究资源分散,联动能力不高和支撑功能不强,研究人员力量薄弱,缺乏领军人物不足等问题,亟须深化智库决策咨询作用,强化沟通协同机制,强化成果应用转化力度,拓宽智库成果报送渠道,构建柔性人才运行机制,构建决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新型党校智库联盟进而自觉服务国家总体发展的重要战略,服务全市强首府战略。

[关键词]地方党校  新型智库  治理能力  决策咨询  咨政启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智库建设做了重要论述,到了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5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希望党校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2019年10月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定位做了重新修订,增加了党校“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这一表述。在新形势下,南宁地方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既要勇于承担重要时代使命,也要完成紧抓重大历史任务,不断提升新型智库治理水平和决策咨询能力,积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建设新型智库将有利于南宁自觉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全区开放发展大局,为落实“强首府”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推进南宁地方党校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意义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智库建设的背景及其内涵

(一)智库建论的形成及背景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1]。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智库做了重要的批示,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他强调,“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1],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4年10月,中央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2]。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随后,这一文件正式出台,标志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5月,中央九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3]

从这些时间节点和理论轨迹来看,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还是中央出台的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和重大部署,都折射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理念和新特征。

(二)智库建设的主要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理念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面深化改革所处的深水期所需要的重大理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内涵,对推动智库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突出了新型智库理论创新的纵深度。习近平关于智库建设的一系列相关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型智库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加强党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因此,党校新型智库必须秉承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透彻,致力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正如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党校要“在党的思想理论研究方面有所作为,为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积极贡献”[5],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努力。

2.深化了新型智库思想引领的前瞻度。习近平关于智库建设的一系列相关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也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要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发挥思想前瞻性引领作用,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强化社会主義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聚智慧。这就要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要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化新特征,及时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前瞻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推动者。因此,党校新型智库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挥思想引领主阵地作用,在引导社会舆论中发挥优势;及时解读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措施,确保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强化了新型智库决策咨询的聚焦度。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智库建设,尤其指出要发挥智库决策咨询作用,提高对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聚焦度,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在很大意义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被确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4]。这要求新型智库建设必须深化发展,聚焦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变革主题,积极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决策咨询服务的质量,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中国特色智库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强调:“党校要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5]因此,党校新型智库建设也必须围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及时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4.提高了新型智库启民释惑的精准度。当前,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国际国内两个宏观发展大局和各种全球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深层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对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必须承担启民释惑的历史重任,尤其要发挥智库专业化研究的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引领决策、拓展公众思维眼界和破解难题的精准度[1],强化党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和研究,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用最新素材和鲜活事例说明深刻道理,奉献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消除不利影响,进而提高党和政府在国内外的公信力。对党校新型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要发挥党校特点,“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对策性研究,加强党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和研究,努力成为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阵地”[6],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者,提高启民释惑的精准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播到基层,传播到大众心坎里,为破解难题和化解矛盾做出贡献,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南宁市地方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党校系统越来越重视智库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重要部署,不断为南宁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一)关注市情区情,办好咨政专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党校系统院校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发展,越来越重视党校智库在决策咨询中发挥的作用。2013年,南宁市委党校率先在全市党校系统成立市情研究中心,并创办《党校咨政专报》,向专职教师和主体班学员广泛征集决策咨询稿件。截至2020年11月19日,《党校咨政专报》共发刊33期,其中专职教师文章25篇,主体班调研成果转化为咨政报告8篇,获领导批示共22篇,其中获自治区领导批示5篇,市级领导批示17篇。其他县区党校也加大了决策咨询力度,比如横县县委党校和宾阳县委党校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横县县委党校从2017年开始加大决策咨询力度,2017年至2021年6月共发刊73篇,当中获得县领导批示12篇。

(二)建章立制,出台决策咨询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和保障决策咨询的有序开展和科学管理,南宁市党校系统院校开始注重推动决策咨询的规章制度建设。尤其是南宁市委党校,在成立市情研究中心后,起草制定了《决策咨询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17年修订《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决策咨询管理办法》。随后,南宁市委党校也在专职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以及科研奖励制度中增加了决策咨询内容,对各处(室)、部门和专职教师决策咨询进行精细化管理,也加大了决策咨询的奖励激励力度。同时,还对专职教师调研时间做了相关规定,要求每位专职教师每年不少于30天的调研时间。

(三)广开门路,多方征集决策咨询选题

南宁党校系统院校相当重视决策咨询的选题征集工作。其中,南宁市委党校积极主动加强与南宁市各部委办局的沟通联系,并与市委政研室、市旅游局、市发展研究中心、市发改委等部门合作开展市情课题研究。同时,南宁市委党校还拓宽了各部委办局、县(区)兄弟院校、主体班学员、党校教师等渠道,广泛征集决策咨询选题。

(四)重视理论引领,切实做好党的理论宣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委党校院校主动发挥党校理论优势,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围绕南宁市的中心工作,聚焦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并开展理论研究,打造“党理轩”理论宣传品牌,并以“党理轩”或中共南宁市委党校中心组名义在《当代广西》《广西日报》《南宁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理论宣传文章。

三、南宁地方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存在不足

近年来,南宁各地方党校都十分重视智库建设,关注市情(区情)研究,着力提高和发挥决策咨询能力和作用,但是各地智库建设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仍有很多薄弱环节。

(一)智库研究资源分散,联动能力不高

目前,南宁党校系统院校越来越重视发挥思想库和智库作用,有些院校建立了以区情或市情为主的部门或研究机构,但大多数都实行垂直型管理,各自为战,闭环运作。同时,各地党校智库之间也缺乏合作和交流,尚未建立有效的联动互动机制,缺少完善的交流机制,联动能力不高。此外,与其他官方、半官方的高校智库及民间智库交流较少,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形成比较紧密的联系网络。而且,一些党校智库与党委政府部门和其他官方智库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形成智库联动合力。

(二)研究人员力量薄弱,缺乏领军人物

當前,从全市党校系统看,南宁很多党校院校智库研究人员不足,专业研究人员仍然偏少,尤其是县区基层党校,总体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数量少,决策咨询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调研发现,南宁市12所县级党校共有教职工147名,从事教师岗位的人数仅66名,占总数的44.9%(见表1)。其中从事教师岗位超过10人以上的仅有3所党校(横县、上林、武鸣),从事教师岗位为5至10人的党校有3所(宾阳、马山、隆安),而南宁市(武鸣除外)6所城区党校均没有专职教师。同时,部分党校教师经常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或同时承担多个部门工作,无暇专心从事决策咨询研究。

南宁市党校系统院校的决策咨询基本上挂靠在科研部门,部门人员在很大程度上重行政轻研究,主要承担繁重的行政类文字材料工作,并且专职教师也大多数单兵作战,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团队合作,导致决策咨询研究力量相对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党校智库作用的发挥。此外,南宁市党校系统院校也缺乏高精尖人才,特别是缺乏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事务社会影响力大、学术水平高的领军人物,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对南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决策咨询形成的高质量成果数量较少,极大地影响了智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三)智力支撑功能不强,决策咨询能力仍需提高

南宁党校系统院校具有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决策咨询数量仍较少,智库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仍与广西区委党校和其他地市兄弟院校存在很大差距,智库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智库研究成果数量少,比如南宁市委党校自2013年成立市情研究中心专职部门以来,决策咨询发刊总数量相对偏少,尤其是2013年至2017年,决策咨询刊物太少,一年仅1至3篇;有些县区党校至今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见表2)。

同时,南宁党校系统院校的智库决策咨询转化率低,成果传播和转化途径单一,多以文稿、文件起草等政务服务为主,前瞻性、综合性和原创性研究数量较少,智库发展水平和在决策咨询中所发挥的作用远未达到党委、政府的期望。此外,超前性的调查研究仍不够多,政策建议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的成果还比较少,決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南宁党校系统院校急需建立专家库,凝聚各方力量,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独立和科学的咨询建议。

(四)大数据应用和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能力不足

近年来,大数据分析正逐渐成为智库研究的重要工具,南宁很多地方党校智库对科学决策咨询的大数据使用水平还不足。各单位对大数据的认识和使用程度参差不齐,在决策咨询研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大数据支撑,数据采集和获取的渠道和方法有限,主要还是依靠调查问卷、二手数据、文献整理等方式获取,对数据采集、发掘、分析和效果评估能力较弱,能以数据为基础提出高质量决策咨询的成果仍较少,致使智库决策咨询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不佳,难以提供有力支撑,影响智库作为“思想库”的影响力。

四、提升南宁地方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

(一)深化使命,强化智库决策咨询作用

大力推进南宁新型智库建设就要发挥智库战略研究、决策咨询、理论研究、政策解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南宁发展的形势研判、战略谋划、顶层设计、政策研究、决策评估、政务管理、对外交流、宣传推广、开放合作等问题研究,为自治区及南宁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业、民众提供决策、投资的参考信息及政策解读支持。

1.强化宏观战略发展研究。大力推进南宁新型智库建设就要围绕国家、自治区及南宁市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多学科的前瞻性综合研究。结合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立足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围绕强首府战略积极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广西自贸区(南宁片区)建设和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重大发展规划和共建路径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根据南宁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开展理论和对策研究,总结和推广南宁经验,深化智库决策咨询作用。

2.突出重大政策发展研究。南宁新型智库建设亟须针对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推出的宏观政策、发展战略以及政策法规开展政策研究、决策咨询评估、政策解读等工作,促进南宁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主要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中央、自治区及南宁市的重大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国情地情、社情民意等方面的智力支持。要发挥南宁新型智库在研究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国际形势及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7],着眼于壮大南宁发展的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扩大南宁对外开放。

3.加强重大决策谋划研究。大力推进南宁新型智库建设必须关注国家、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以及社会亟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常规性政策应用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发展谋划、战略选择和宏观决策持续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南宁新型智库也要注重抢抓政策机遇谋划发展思路,主要围绕国家、南宁市重大决策问题和创新驱动、深化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全面分析南宁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破解重大难题和超前谋划为导向,以补短板、提实效为重点,为推动南宁参加国际性、区域性合作以及重大发展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决策谋划与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健全机制,加大决策咨询交流合作力度

南宁市党校系统院校应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高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各类科研单位和智库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构建专业门类齐全、研究优势互补、结构合理而紧密的专家网络,同时,南宁市党校系统院校之间也应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形成纵横交错的联动协同机制和定期联系的沟通机制。如建立全市党校系统智库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决策咨询、课题研讨、学术交流、专题讲座,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合作模式。

(三)深化调研,推动决策咨询接地气

南宁市党校系统院校必须加强与党委政府决策服务部门的联系,构建常态化的调研合作机制,围绕全区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注重上下联动,深入党政、行业、协会等部门和单位,建立调研联系点,大力推进调研平台建设,构建自治区、市、县(区)三级调研网络,确定一批自治区、市、县(区)、企业等多个调研联系点,形成大调研格局。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党校智库开展国别和国情调研,联合多部门进行合作调研,有计划地开展国情和国别调研,积极参与和扩大对重要国家以及周边地区的国情地情、区域合作、形势舆情等方面分析,尤其是要有计划地对东盟国家进行深入的国别研究,为各级政府提供发展形势分析和战略决策参考。

(四)强化数据,建立决策信息服务平台

智库建设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化技术,强化数据库、资料库和信息库,鼓励与南宁市大数据发展局、中国东盟信息港、广西大学东盟研究院、新华社广西分社、人民网和人民日报社广西分社等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新闻报刊媒体等相关部门共享数据资料,提高智库决策咨询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咨询能力。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高新技术建立决策信息平台,为南宁新型智库研究提供有力的信息服务支撑,提升服务南宁战略决策和事务管理的数字化能力。可以依托党政部门、高校、企业等资源和力量,合力打造南宁新型智库的数据库、信息库等决策信息服务平台,为智库决策咨询提供进一步搜集、分析、筛选、整合与政策理论研究相关的数据、图表、案例等信息,尤其是在信息采集、调查研判、政策评估等方面,为南宁新型智库研究人员提供一手信息和资料,提高南宁新型智库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拓宽渠道,强化成果应用转化力度

1.完善智库成果报送制度。完善智库成果应用转化方式,可以采取专报专送、会议座谈、书面沟通、专题研讨、委托课题、个别访谈、方案论证等多种形式进行,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的信息报送和传播机制,强化南宁新型智库的成果应用转化力度。

2.拓宽智库成果报送渠道。南宁地方党校新型智库要拓宽成果应用转化渠道,加大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定向征集决策咨询选题、分类报送决策咨询成果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新型智库决策咨询成果专报直通车,加大成果报送力度,重大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专报、专刊、专著、年度报告等形式,直接报送南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3.健全智库成果转化追踪机制。南宁地方党校新型智库也需提高决策咨询成果转化效率,健全智库研究成果上报、跟踪、反馈机制,不断强化智库决策咨询成果转化的追踪和反馈,提高智库决策咨询的有效性,为促进南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尤其对南宁市决策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切实推动其应用转化,扩大决策咨询成果影响力。

4.完善智库成果传播机制。构建多渠道的智库传播应用机制,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传播推广机制,通过官方网站、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及时汇集、展示智库研究成果,扩大智库舆论引导力,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用。

(六)招才引智,构建柔性人才运行机制

1.构筑新型智库人才小高地。大力推进南宁新型智库建设亟须搭建平台,为南宁吸引和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良性的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吸引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媒体等高层次专家和优秀咨询研究人员“驻库”研究。组建多学科背景的咨政研究团队,开展深层次的高层专家、智库合作,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合作,实现优势组合,形成国内外重大战略发展研究协同攻关。多措并举推进南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高精尖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提升智库社会影响力,不断充实南宁新型智库的智力资源。

2.打造智库高端人才专家库。加强与各地市相关部门的深入联系和对接,面向国内外引进智库专家,积极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领军企业、新闻媒体等不同领域遴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和媒体智库专家,打造自治区级、市级、县(区)三级高端智库专家队伍。

3.完善智库人才交流机制。推动南宁各级党政部门、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鼓励和支持有较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的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参与智库研究工作[8]。完善南宁新型智库专家到各级党政部门挂职机制,推荐具有高级职称、决策咨询成果显著的智库专家,打破体制壁垒与身份障碍到各级部门和基层单位任职[8];鼓励青年研究人员到智库从事专门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注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智库的对策和应用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

4.健全智库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智库人才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制定智库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整合汇集各领域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通过挂职锻炼、定向培养、跨学科培训等形式,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智库领军人才和青年杰出人才。

5.建立决策激励机制。完善灵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多种激励和考核方式鼓励研究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探索建立优绩优酬的绩效激励模式,每年年底对智库专家和成员决策咨询的成果和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尤其是对被市委市政府采用并进入决策的成果加以奖励和推广,加大优质决策咨询成果的奖励,提高研究人员决策咨询的积极性。

(七)深化合作,提高智库国际影响力

南宁新型智库要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以及各类智库组织的合作交流,争取国家高端涉外智库的指导和支持,提升南宁新型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南宁地方党校智库可着力探索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聚焦中央、广西以及南宁市重大发展领域问题,不断深化南宁与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友好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同时,也要注重联合国内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省份的兄弟院校,创新智库交流合作机制研究,在推动自贸区建设、深耕东盟国家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大力探索深化和扩大南宁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决策咨询和咨政启民的作用。同时,也要常态性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输出“中国倡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升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体系构建能力,更好地推动南宁“走出去”,提升南宁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权衡.建设新型智库推动决策咨询科学化、民主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01):16-20.

[2]谢光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新思想新实践[N]. 学习时报,2016-10-24(4).

[3]李燕. 打造一流地方智库[N]. 浙江日报,2017-12-22(7).

[4]李国强,徐蕴峰.学习习近平“智库观”,推动中国智库建设健康发展[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2(02):1-10.

[5]习近平: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13(1).

[6]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5-1)[2021-3-2].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01/c64094-28317481.html.

[7]李兴元.把握大势 服务大局 倾力打造更有活力更具民族特色的中高端新型智库——民族地区建设新型智库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5(05):29-34.

[8]郑鹏飞.关于加强市级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06):24-27.

责任编辑:孟维娜

作者:方董平

县级党校文化发展论文 篇3:

西藏干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的看法

[摘要] 中央党校西藏班的学员是来自一线的领导干部,是实施西藏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者、执行者和参与者。2011年9月,课题组就“西藏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问题”的研究主题,在中央党校西藏班的学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归纳分析西藏班学员的答卷,重点研究了他们对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的看法,并以之为基础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央党校西藏班;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文献标识码]A

1980年3月,中央党校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从西藏的实际需求出发,决定开办中共中央党校西藏民族干部培训班(以下简称中央党校西藏班),并于1980年9月正式开班。30多年来,中央党校西藏班的班次设置、学制、培训对象等都要经过中共中央党校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反复磋商,严格论证,从西藏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截至2010年底,中央党校西藏班毕业的1729人当中,被提拔到自治区领导岗位上的有45人,在地厅级领导岗位上的有近700人,其余都在县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中央党校西藏班的学员作为西藏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群体,为西藏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异常严酷;西藏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又面临着长期复杂的反分裂斗争考验。因此,西藏需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眼光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吃苦和奉献精神强,眼界开阔,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各级领导干部。西藏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发展,干部的理论武装必须先行、认识提高必须先行,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和认识提高更要先行。2008年3月14日在拉萨市发生的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西藏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进程。为了对西藏干部关于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状问题的看法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于2011年9在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中开展了调查。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2011年9月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西藏班学员,含一个1年制班(副处级干部为主,1/3是正处级干部),一个半年制班次(地厅级干部占1/3,其余是县处级干部),学员主要来自西藏自治区各机关及各个地区,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干部,也有一部分汉族干部和研究人员。问卷由学员自己填写。问卷发放i00份,回收79份,有效问卷79份。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回收的7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59人(占75.3%),女性20人(24.7%)。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33岁,平均年龄44.03岁。调查显示,40—49岁占到近八成(78%),其次是35—39岁(12.4%),50岁及以上(8.1%),34岁及以下(1.4%)。已婚占多数(96.2%),其次是再婚(2.6%)和未婚(1.3%)。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58.4%),汉族占41.6%。这和西藏自治区干部队伍民族比例接近,全区干部队伍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70.3%,其中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1.6%。目前,西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万人,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占76.8%左右。

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是西藏自治区干部的主体,是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骨干力量。本次调查发现,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六成出生在西藏本地(60.6%),生于斯长于斯的西藏干部具有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对本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出生在四川(12.5%)、青海(4.1%)的学员也具有地缘和文化优势,文化的相似性影响集体成员对政治精英认同的情绪。调查发现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九成以上居住在西藏(94.6%),部分居住在北京(2.8%)、四川(1.3%)和云南(1.3%)。

1951—2010年,国家累计投入西藏教育经费407.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如今,西藏已经建立起一个涵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调查发现,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6人,占总数的20.3%;本科学历的有43人,占54.4%;中专和专科学历的20人,占25.3%。毕业的院校含金量高,不仅有“985~Z程”重点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还有区内外的其他重点高校,自治区外的“211工程”重点高校有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区外的重点高校有北京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海关学院、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咸阳)、河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自治区内的大学主要是“211工程”重点高校西藏大学。也有部分学员是通过中央党校、西藏自治区党校、拉萨市党校的函授获得本科和大专文凭的。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在西藏居住时间最长的是50年,最短的半年,平均是34.17年(见图1),这30多年正是西藏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供给型经济走向经营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

分析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来西藏原因,36.5%是西藏本地人,1/5是随父母来西藏(21%),被称为“藏二代”,西藏本地人和出生在西藏的藏二代总计是57.5%,这和西藏班学员出生于西藏的比例(60.6%)是接近的;还有工作和调动(25.4%)、毕业分配(9.5%)、参军(7.6%)等渠道来到西藏。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出现几次全国各地建设西藏高潮。和平解放初的50年代,中央根据西藏各方面的情况,提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的方针,作为《十七条和平协议》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南军区第十八军进军西藏,担负保持西藏稳定发展的任务。20世纪60年代,中央在全国抽调了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进藏工作,70年代和80年代又多次组织干部进出藏,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干部素质,并为西藏培养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干部队伍,国家从各省市调进各种各样技术人才,帮助培养民族技术干部。相比富二代和官二代,藏二代更多的是传承了父辈的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

调查发现,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以各行业干部为主(83.1%),也有军人(7.8%),他们是政治精英的主体;还有农业、企事业和集体企业的技术精英(7.8%)和深谙藏学的文化精英(1.3%)。这些民族地区的技术精英和知识精英不仅在各自领域具有话语权,而且作为政治精英的后备军或兼职者贴近政治权力中心。

二、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一)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对语言的掌握情况

语言文字是人们日常联系和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民族语言是民族的一个特征,西藏自治区是我国藏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200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35%,基本是属于单一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就西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也是以藏语和汉语为主要语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语言政策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87年7月,西藏自治区通过《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藏族小学生全部使用藏语文教学。在不影响藏语文教学的前提下,从高年级开始增设汉语文课。中学、中专和大专院校的藏族学生的语文课,以藏语文为主:同时学习汉语文,学习全国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其它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用藏语文教学;有条件的中学还应增设外语课。”这一规定是符合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

调查发现(见图2)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小学阶段接受汉语教育的占一半以上(54.5%),随着年龄增长,高中阶段达到峰值(72.6%);双语教育在小学阶段占32.5%,在初中阶段达到峰值(38.2%),进入高中阶段走低(27.4%);纯粹以藏语为主的教育在学员的小学阶段占13%,随着年龄增长,纯粹的藏语教育慢慢走出学员的视线。

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众日常交往的工具,从而一定程度上成为族群的象征和标志,其使用情况可以反映族群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不同的族群对藏语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在调查的79名学员中,13位汉族学员完全不会藏语,9位汉族学员能听懂不会说,3位汉族学员会说不会写,4位汉族学员会说也会写藏语;30名藏族学员会说也会写藏语,13名藏族学员会说不会写藏语。

学好一种语言文字,是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从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发展和族际交流的角度来看,汉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族际语言,成为族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在调查的79名学员中,全部会说也会写汉语。

藏族被调查者对汉语的掌握程度要远优于汉族被调查者对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藏族干部文化水平比较高,掌握汉语的程度较高。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完全不会汉语势必会带来很多不便之处,对汉语的需要就成为了学习的重要动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生活和工作是需要汉语的。(2)汉族被调查者大都是由于工作分配、调动和参军来到西藏,早期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没有接触藏语,后天学习藏语很困难,虽然工作他们对民族语言的实际需求也很迫切,但是可以通过汉语应付日常生活。西藏班学员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语言主要是汉语(77%)、其次是民族语言(20.3%)。

(二)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物质生活:家庭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变化

调查发现,西藏班学员月平均收入为6674元,近四成的收入分布在6001—8000元之间(41.3%),26.7%的收入分布在8000元以上,24%的收入分布在500l一6000元之间,8%的分布在3001—5000之间。85.7%学员认为近5年来家庭经济生活水平有变化,仅1/5的认为基本不变(11.7%)。近七成学员认为未来几年家庭生活状况会提高(70.1%),1/5的学员认为有很大提高(11.7%),认为基本不变的占14.3%,3.9%的学员不能确定。

(三)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精神生活:名人崇拜、喜欢的电视剧和歌曲

本次调查中(见表1),我们问到“你所崇敬的3位名人”,共计有189次,48人次的提名,涵括政治人物、文学家、科学家、宗教人物等多个领域的知名人士。按照提名次数从多到少,排在前10位分别是毛泽东(53次)、邓小平(34次)、周恩来(23次)、马克思(9次)、孔子(6次)、鲁迅(4次)、爱因斯坦(3次)、列宁(3次)、刘少奇(3次)、松赞干布(3次)、诸葛亮(3次)。

世界上任何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取的民族,都不会忽视名人的力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是杰出的政治人物,带领广大人民得解放,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彪炳青史;邓小平作为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具有敏捷机智的人格魅力,无处不在的卓著功勋,为中国各族人民所敬仰。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批判精神成为大家的财富。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品德崇高、学识渊博,他的作品给人以高山仰止的感觉。科学家爱因斯坦,其划时代的理论发现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科学家的伟大人格。松赞干布,则是西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和纪念。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在“你所喜欢的3部影视剧”一题中,共计有123次,71部影视作品提名。按照提名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亮剑(20次)、潜伏(7次)、开国大典(5次)、三国演义(5次)、西游记(4次)、建党伟业(3次)、建国大业(3次)、解放(3次)、水浒传(3次)、汉武大帝(2次)。

在“你所喜欢的10首歌曲”一题中,共计有133次,83首歌曲提名,提名排在前10位分别是天路(10次)、藏族流行歌曲(9次)、国歌(9次)、东方红(7次)、康巴汉子(3次)、我爱你中国(3次)、我们好好爱(3次)、常回家看看(2次)、唱支山歌给党听(2次)、春天的故事(2次)。

(四)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最想去的20个地方

调查中(见表2),我们问到“西藏你最想去的10个地方”一题,151次提名中,涉及28个地方。排在前lO位的分别是阿里(32次)、林芝(21次)、拉萨(15次)、昌都(13次)、墨脱(11次)、亚东(8次)、山南(8次)、那曲(7次)、樟木(6次)、吉隆(5次)、日喀则(5次)。

阿里地区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或“西藏的西藏”的称谓,有被佛教信徒视为世界中心的神山和圣湖,还有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斑公湖自然风景区、独特的地貌扎达土林、古象雄文化等,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让人顾盼流连。林芝被称为西藏的江南,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著称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异常丰富的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山高水长,人力难及,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日喀则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以珠穆朗玛峰为首的冰峰雪山,风景秀丽的原始森林带,交相辉映的神山、圣湖、草原,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名寺古刹,独具特色的后藏人文风习,让人神往。

在“国内你最想去的3个地方”一题中,167次提名中,涉及3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海南(23次)、云南(18次)、广东(9次)、江苏(8次)、上海(8次)、四川(8次)、北京(7次)、内蒙古(7次)、香港(7次)、新疆(7次)。北京、上海作为政治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江苏,经济发达的香港,风景如画的海南、云南等旅游景点等都吸引藏族人民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四川、内蒙古历来与西藏地缘相近,人脉相亲,也是城市居民理想的居住和旅游地。

在“国外你最想去的3个地方”一题中,162次提名中,涉及35个国家和地区。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美国(26次)、德国(13次)、加拿大(13次)、法国(12次)、日本(10次)、英国(9次)、澳大利亚(8次)、欧洲(7次)、瑞士(7次)、埃及(6次)。西藏班学员对美国、德国、加拿大和法国的期待,希望对经济发达国家进一步了解。对埃及的向往,古老的文化底蕴吸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党和国家领导人、革命题材影视歌曲作品以及政治经济中心的城市被排在前面,这些人物、事物和地方都有着很强的国家象征意义。被调查者对其表现出的喜爱,体现了人们心中最基本的国家情感。在世界文化交流频繁、价值选择多样化的今天,选项中也包括了较广泛的地区和世界性文化内容,反映出西藏班学员积极开放的心态和多元文化构成。

三、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对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形势的评估

(一)近九成了解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策

调查发现西藏班学员比较了解(82.4%)和非常了解(5.4%)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策,累积近九成(87.8%)。一方面西藏班学员与时俱进,在党校学习期间,聆听专家学者有关西藏的区情和民族问题的讲座;另一方面西藏班学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各自的岗位上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和承担社会稳定的重任。

(二)青藏铁路、四观两论教育、十七大胜利召开评价最高

我们请学员对一些政策和事件的进行了评分,了解学员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政治业绩的评价。其中青藏铁路(均值3.94)、四观两论教育(均值3.94)、十七大胜利召开(均值3.93)评价最高,这说明西藏班学员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共同心愿。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来,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激发西藏旅游热,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牧民的生活带来巨大改观。1998年在西藏全区开始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四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两论”)教育的精神在干部群体落实力度非常高。

而淡出视线近3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经跨越了一代人的历史,相应的了解度和认同度都比较低(均值2.43)。达赖分裂集团(均值1.66)和“3.14事件”(均值1.58)对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影响了西藏各基层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学员对此评价都非常低。西藏地区边境线长、历史背景复杂、宗教影响深广,长期面临达赖集团和分裂分子的渗透和破坏,反分裂斗争形势异常尖锐复杂,西藏班学员意识到维护稳定工作对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加强反分裂斗争的宣传是一件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三)九成多的学员认为目前西藏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好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对目前西藏经济社会形势的评价,非常好的占26%,比较好的占66.2%,一般的占7.8%。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国各地支援下,西藏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据统计,1959—2010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51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其中1994—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64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

(四)居住条件改善、城镇建设较快、基础设施发展是过去5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过去5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取得的成就,依次是居住条件改善(17.4%)、城镇建设较快(16.5%)、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大发展(16.1%)、地方经济实力增强(15.1%)、农牧区建设较快(1l%)、农牧民收入提高(8.3%)、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发展较快(8.3%)、城镇居民收入提高(4.6%)和贫困人口减少(2.8%)。

2006年初,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启动农牧区安居工程建设,农牧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截至“十一五”末,西藏累计完成了农牧民安居工程27.48万户,完成投资170亿元,惠及140余万户家庭。青藏铁路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之一于2006年顺利开通,大批的外来者和现代商品进入到西藏,增加了农牧民的就业机会,促进了西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也有大发展等等。

(五)增加收入、就业、反腐败是学员目前最关心的西藏主要问题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目前关心西藏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增加收入(23.3%)、就业(19.6%)、反腐败(14.8%)、物价(11.1%)、教育(9.5%)、医疗(8.5%)、社保(7.4%)、住房(4.2%)、治安(1.1%)等。而这些也正是当前整个社会比较关注的舆论热点和焦点问题。

(六)就业率偏低、提高社会保障、物价上涨过快是目前要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认为目前亟需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就业率偏低(21.2%)、提高社会保障(20.1%)、物价上涨过快(19%)、加强民族团结(16.4%)、医疗费用过高(7.9%)、社会道德下滑(5.8%)、住房问题(2.6%)、社会治安问题(2.6%)、教育费用过高(2.1%)等。学员们还提到应该关注以下问题,如城乡差距、农牧区通路通电、培养感恩之心更重要、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提高工资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等。

(七)近五成学员认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认为目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占48.7%,正常发展的占34.2%,17.1%的学员认为发展有点慢。

(八)人才储备、思想观念、基础设施是制约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认为制约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人才储备(18.4%)、思想观念(18%)、基础设施(14.9%)、政府效率(12.7%)、分裂势力干扰(12.3%)、投资环境(9.2%)、自然生态(7.9%)、政策力度(6.1%)等。其他包括腐败也是制约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因素。

(九)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的干扰、干群关系、腐败问题是影响西藏经济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西藏班学员认为影响西藏经济社会稳定的因素包括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的干扰(38.9%)、干群关系(15%)、腐败问题(15%)、城乡差距(8.3%)、宗教问题(6.7%)、贫富差距(6.1%)、民生问题(5%)和民族问题(5%)等。

(十)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的政策优势、具有世界旅游和特色产业潜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备的主要优势

西藏班学员们认为,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的政策优势(33.5%)、具有世界旅游和特色产业潜力(27.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3.4%)、自然资源丰富(12.4%)、人文资源丰富(3.4%)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客观判断西藏的社会稳定形势,均衡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在处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学员们认为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的占38.5%;二者并重,既促进经济发展,又要维护社会稳定(35.9%);社会稳定是头等大事,应该优先维护社会稳定(15.4%);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9%);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应该优先发展经济(1.3%)。

对当前西藏的社会稳定和跨越式发展的形势评判,会直接影响西藏社会稳定和跨越式发展形势的演变。西藏班学员冷静地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边疆的民族宗教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西藏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做客观准确的把握,对西藏的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充满信心。

(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解决西藏民族宗教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认为处理西藏的民族宗教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21.8%)、进一步加强反分裂斗争(20%)、依法加强寺庙管理工作(16.4%)、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5.9%)、注重民生建设在发展中逐渐解决问题(10.9%)、分清不同性质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加强民族团结(5%)等。

西藏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很大,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佛教教义中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广积功德等这些宗教规范都能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统一。针对少数分裂分子在拉萨制造的骚乱,要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刑事案件与宗教问题分离,着重打击暴力恐怖势力,防止伤害群众宗教感情,也防止宗教问题被极端宗教势力和极端分裂势力所利用。

(三)坚持优先发展农牧区,增加农牧民收入

60年来,西藏自治区始终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作为农牧业、农牧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75元增加到2011年的4700元人民币,增长26.8倍。但是还亟待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水产养殖业;拓展非农增收渠道,鼓励农牧民创办乡村企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技能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工有序输出,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加大农业补贴、农村金融支持等政策落实力度等。

(四)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关注城市弱势高危群体和失业群体

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当地城市居民在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汉语流利程度等方面都无法与省外来的流动人口竞争。要防止当地居民就业边缘化和生活水平降低而因此引发群体性不满情绪。目前西藏农牧区的投入和发展都较大,相比而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放慢,加上物价上涨因素,使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又显现出来,特别是城市底层的非正规就业家庭。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获益于政策照顾而入学,毕业后却面临着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严峻现实,高分低能、有名无实使其成为就业弱势群体。西藏每年的应届毕业生达2万多人,目前基本保障就业,但长远可持续的就业保障仍是重大社会问题,应鼓励他们在内地和西藏、体制内和体制外多种形式就业,特别是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使其成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五)深化对口援藏政策,为西藏内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对口援藏是中央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提出干部援藏、经济援藏、科技援藏和人才援藏的战略部署。1959—1994年已经派出援藏干部11万,统一派进、统一派出;1995—2011年共6批援藏干部,每批3年,共4700名干部,涉及全国18个省,60个部委,17个央企。“十二五”期间的对口援藏干部的特点是人数多,专业人员增多,政法民宗和统战人员多,干部向县级倾斜。20lO年初,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安排加大人才力度,共56个县委书记经济援藏,上年财政一般预算1‰给西藏,这种经济援藏模式也是2008年汶川模式的总结和推广。

对口援藏政策开展取得明显的效果。本次调查发现,82.1%的学员认为对口援藏较好或极大地推动了西藏发展。对口援助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促进了西藏和谐稳定。但说到底对口援助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西藏内生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口援藏的重点,应当从城市转向农牧区、从硬件转向软件、从基础设施转向民生工程,特别是从提升物质文明转变为提升精神文明,其中尤以提升人的素质最为重要。目前对口支援培训干部已达10万多人,有助于改善西藏干部队伍结构,同时也锻炼了内地干部。还应当加大力度,为西藏实现内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本文责任编辑 徐绍强]

作者:刘颖 徐平

上一篇:纳米材料结构分析论文下一篇: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论文